最新程门立雪教师感言(三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程门立雪教师感言篇一
在教学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一、落实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单元导读、课后“思考·练习”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启发学生自学的思路,为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节课的教学目的的设计能紧紧围绕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二、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性学习策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很多词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语言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它们从文中找出来,积累下来。适当开发资源也是一种积累。为了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中非之间的友谊,除了布置学生搜集中非交往的资料外,我还制作一个短片来增进学生对这一事件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积累。值得一提的是,短片的制作匠心独运,每一张幻灯片都是图文并茂:“穷困潦倒、瘦骨嶙峋、病魔缠身、食不果腹……”,学生在看图感受的同时也丰富了词汇的积累。
“积累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我们并没有止于积累,而是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谁能用上节课积累的识字词语说说大瀑布和木雕给你留下的印象?”“中非人们有过怎样的交往?谁能简单地说说你搜集的资料?”……都是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词语。
三、注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学习方法。
1.渗透解词方法。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学中,我老师重视词语教学,注意渗透解词方法。比如,教学“构思新奇”一词,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爱不释手”,让学生懂得通过语素分析,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在世界各地的游客中,少年为什么单单会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呢”?这和本课的背景有关,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援助过非洲,给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学生并不知道这一历史背景,我能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资料,并告诉他们搜集和文章相关的资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强调这一方法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
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例如,在体会“我” 的遗憾时,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现“我”遗憾的句子。在品读句子的同时,抓住“构思新奇”、“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词语,体会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欢却不能带走时的遗憾心情,为少年真诚的赠送木雕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4.教给发散思维方法,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少年想什么,想象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想象,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
5.读写结合。“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个黑人少年,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⒍特殊作业纸的设计。在作业纸中,我设计了拓展阅读和小练笔的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非洲,进行更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有限的课堂引向无限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
但是,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教师总是在缺憾中进步。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以下不足:
⒈在学生找不齐与“遗憾”相关的句子时,我没能及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准确找到句子。
⒉板书的设计如果再体现一些词语的积累就更有语文味了。
程门立雪教师感言篇二
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有着写景文共同的特点,一是景观方位清楚,二是语言优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关注用词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现主题,但是如果过于关注历史,写景文的特色就会丢失?如何协调好这样的关系呢?
一、思想上,明确了历史背景是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才会吸引这样多的游客。所以在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调查学生去北京的人数,在统计去天安门的人数,提出疑问:为什么到北京来的游人都要去天安门广场呢?学生自然运用生活积累谈到了景色的同时,也涉及到历史。
二、教学时,扣住历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观更加动人的点。
在教学课文第四、五段时,通过课件,将开国大典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庄严而热闹的氛围,感染了学生,然后我不失时机引导到了天安门城楼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读这一段,提出疑问:这时的你对天安门城楼是不是有了特别的感受呢?学生水到渠成的谈到了,景美、历史意义更加吸引人。而后,通过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引申到升旗仪式,请学生介绍亲身参与的升旗仪式,和观看升旗仪式的画面,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和美。同时突破课后“为什么说天安门广场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
反思:问题一:课堂上有些散课堂上我尊重了学生,但是有些忘却了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扮演导游介绍景点时,学生说得比较散,景点之间的跳跃很大,在介绍时,由于其他学生看画面去了,而忽视了“导游”的朗读。使得“导游”“游人”之间缺乏交流、共鸣。使整节课得结尾显得散乱无章。问题二:画面代替了学生思维想象
因为有着较好的课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没有意识到有些地方我用画面代替了学生应有的思维。思维是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此时,我将大量图片出示后,学生只是认识了,而丧失了想象。
问题三:激励语太多,显得虚
课堂上,我运用了较多的激励性语言,虽然琐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是没有把握好课堂的节奏,没有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使得对学生评价浮在表面的同时,拖沓了课堂。
程门立雪教师感言篇三
由桑志军副教授主持开展的“反思性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语文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已经历时近两年了,在我校进行了四次课题活动。承蒙学校信任,10月14日由我执教了一节实验课,我讲授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六年级上册11课《永远的歌声》。接到上课的通知时,我有些紧张,面对专家的听课,我要如何去把这节课上好,如何去驾驭这堂课呢?
一、课前准备:在反思总结中吸取经验,拟定教学目标
我翻开课题实验笔记,认真去研究上三次课题活动中六位老师上课时,桑老师对这六节课的评析,以及自己和课题组成员听课后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总结出这六节实验课共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者在授课时,总是试图面面俱到,而使课堂仓促延堂拖堂。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偏差,把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相混淆,界限模糊,表述不清。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目标都含糊或是不正确,课堂效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在前三次的课题活动中,桑老师明确地指出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有层次,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明确表达在课堂上达到什么能力目标或知识目标。
有了清晰的思路后,我开始备课。首先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单元目标和文本特点,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目标。首先研究单元目标,本单元目标是: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研究课文,深入研究后发现《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是落实单元导读要求的最好课例。课后练习设计的问题“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你对文章题目是怎么理解的?”也正体现了单元导读的要求。《永远的歌声》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孩子们冒着被狼吃的危险去东山为生病的女教师采草药和捉小鱼这么一件事。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表达师生情深,很容易引起共鸣。再结合本班学生学习情况,我把目标确定为:1.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2.品味文章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3.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有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课堂教学: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
目标确定之后,我开始根据课文选择教学内容,尽力避免出现桑老师在前面指出的情况:授课老师在上课时试图面面俱到而不能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根据课文特点,我改变了授课顺序,先分析孩子们爱老师而为老师采药,然后用一个过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会让孩子们冒着被狼吃的危险去为她采药?”引出写“老师的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写孩子们爱老师而为老师采药”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选择四个最能体现孩子对老师一片深情的句子来展开教学。句子一:“放学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我抓住“拽住”一词与“拉住”对比,让学生感悟二牛急切要约“我”去为老师采药的心情。从“!”“?”这两个标点去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二牛要去采草药的坚定,从标点符号去体会感情学生很容易把握,当时学生朗读很到位。然后抓住“我”的心理活动“马上”“立即”“使劲”三个词语,让学生在看似矛盾中体会“我”对老师发自内心的爱,明知有危险但还是毫不犹豫答应。句子二:“而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她说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让我们抓。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我先让学生画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然后从“摸呀,捉呀,追呀,堵哇”四个词引导学生去想象捉鱼时抓鱼与欢呼的快乐场面,体会孩子们用尽各种办法也要抓到鱼给老师吃的心情,在欢乐中体会孩子们对老师的爱。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草药,拎着小鱼往回走,迎面碰上来找我们的大人、老师和同学。”这个句子我抓住“兴高采烈”这个神态词让学生发挥想象:“孩子们会想些什么?”让学生了解在神态描写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句子四:“在大人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了草药和小鱼。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脸上……”这个句子重点抓住“献”这个字做文章。先让学生用“献”组词,学生很快就脱口说出“奉献”“贡献”,再让学生用另一个字替换,学生自然地说用“送”替换。在词语的替换中,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献”更能表达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爱戴。通过这样的词语替换让学生又明白了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现人物的感情。在备课时,我计划抓住“泪水”这个词做文章,我要让学生去理解这是激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欣慰的泪水,担忧的泪水,是老师被孩子们冒险为自己抓药而感动激动,为孩子们这么爱戴自己而高兴欣慰,为孩子们会被狼吃而担忧的泪水。再抓住“一下搂住”让学生感悟到老师爱抚孩子们的温馨场面,结合课文里的插图去感受浓厚的师生情。但是,在教学时一看时间有点紧,居然把这一个重点环节而忘了,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在分析写老师好的内容时,我主要先让学生找出写老师好的总括句,再让学生具体分析句子老师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读懂,师生互动也比较融洽。
三、课后讨论:在反思中树立自信并知不足而明方向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是比较满意。一是我自己本人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在我的感染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情境中,所以整节课都处于一种师生互动积极融洽的氛围中,课堂气氛浓厚。二是课堂教学的展开按照我预设的程序进行,指点到位,学生容易理解课文,整节课下来没有冷场的局面。存在问题是在教学中一直处于一种比较赶的状态,似乎一直在催着学生往前赶。更不应该的就是“老师为什么一下搂住孩子们哭了”最能体现师生情这个环节的教学居然遗漏了。
桑志军副教授的点评很中肯,听了他的点评,既提高了我的自信又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确定了自己今后教学中的改进方向。桑老师是这样评价的: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很到位,能紧扣单元的教学目标及课后练习来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地讲。二是教师的基本功扎实,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善于启发引导。三是在教学中有课堂生成,在指导朗读中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能从标点符号的理解去引导,这样的课堂生成使教学充满活力。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牵引太多,学生活动空间不足,整堂课比较赶。比如在找体现学生爱老师的句子,一学生汇报了四个句子后,另一学生提出异议,指出其中一处不是时,老师直接说“老师觉得这个地方是”,把自己的理解强灌给学生,有一种“请君入瓮”的感觉。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分析到底是不是呢?二是问题的设置太直白了,比如在教学抓鱼时,设置的问题是“把抓鱼的动词画出来”,可以换个说法“作者是如何描写孩子们捕鱼的?”这样让孩子去找去想,不要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想,不然就牵引太多太紧。
听了桑老师的点评,真是恍然大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的确如此,回顾自己所上的公开课,自己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时间很紧,一节课下来,很累。自己也很想突破改变,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因此每节公开课都是如此,走不出这个瓶颈。而桑老师的点评打开了缺口: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对学生不放心,牵引得太多,牵引得太紧。正如桑老师所言:课堂给人一种“请君入瓮”的感觉,总是预设好后,就一定要把学生往这个框架里赶,这是对学生的不信任,说到底是对自己不信任,没有底气,怕万一学生游离了这个框架而无法驾驭课堂。也正因为如此,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不充分,只是象征性地思考,然后牵着学生往前赶。
教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奋起改进,这是我上了这节实验课最大的收获。课堂中的闪光点要继续发扬光大,与此同时要改正教学中的不足。要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地趋向于完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体验,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也使课堂充满民主气氛,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