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说课稿题目(十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一
大班阶段就是幼儿个性初步形成阶段,幼儿个性和交往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根据本班幼儿口语发展特点以及大班语言发展目标,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目标定为:
1、能感受散文中优美语句,体验散文优美意境。
2、发挥想象,深入理解画面内容,大胆地用语言表述画面意境,培养幼儿艺术思维。理解雨水与环境以及人类关系。
3、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情趣,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雨滴,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快乐。
为了更好实现活动目标,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幼儿在户外近距离真实观看雨景(或淋雨),使之有一定感性经验,又在现场观看录像,让幼儿在整个雨景中观察更清楚、仔细。
在设计中有两个较突出特点,一就是小雨滴形象贯穿始终,老师扮演小雨滴形象非常自然融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交流、观察、讨论。及时进行启发、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就是幼儿学习活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大纲要求。二就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小雨滴旅行制成课件,在这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直观物象,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特点,同时又让孩子们能在观察比较中轻松地找到自己进步。为后面谈话做了铺垫。
在活动中,我采用教学情景化方法,用事先录制好下雨时音乐把幼儿带入预设环境中。由幼儿自由交谈,在这个环节中,我贯彻了《纲要》对语言活动要求,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谈。几分钟后,老师扮演小雨滴及时出现,引起孩子们欢呼,及时把幼儿注意力集中了过来,围绕主题展开谈话。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播放制作并消除了散文声音课件,为幼儿表述提供了直观依据。老师以开放式、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把观察到小雨滴顽皮形象用语言表现出来。如:根据课件中小雨滴离开妈妈怀抱时跳到树上、落在屋顶上,挤进草丛里。把妹妹伞当作滑滑梯,骨碌碌滚下来。把清清池塘当游泳池,在水面上留下圈圈链猗。躲在路边土坑里,在柔柔沙滩上捉迷藏。再通过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切换,使幼儿更深入理解散文,感受散文中优美语句,体验散文优美意境,培养幼儿艺术思维。
为了鼓励每个孩子都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和感受,接下来我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就是小雨滴,如:你就是小雨滴话,你想落到哪去?并请幼儿用语言表述出来,可以说给老师听,也可以说个同伴听。使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发挥自己想法。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语言交往环境。同时,我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交流、耐心倾听,努力理解他们想法,并对他们进行知道帮助,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在活动延伸部分我让幼儿用各种画笔来画自己想象当中小雨滴,进而突出谈话主题。如:小雨滴又落到哪去了?又做了哪些顽皮事?在这一环节中,让先画好幼儿说自己画内容,给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环境,发展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最后,通过多每一个把幼儿刚才创作过程在视频上展示出来,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条件,引导幼儿互相交流、欣赏、共同提高,也就是教师对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理解和想象鼓励,幼儿看到自己作品画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达到了在快乐中学习目。
在此,教师作为幼儿活动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儿创造、肯定、接纳他们独特审美观和表达方式,让幼儿在特别宽松、开放、愉悦环境感受美、表现美,并分享他们创造快乐。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互相渗透。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育理念,通过具有形象性、开放性、宽容性、自主性、愉悦化活动内容和过程。所有环节都就是围绕"小雨滴"来进行,源于大自然又借鉴于生活,有效贯彻了《纲要》理念。让幼儿真正体验到了在活动中享受生活乐趣。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二
散文诗欣赏《彩云和风儿》,它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愉趣的作品。它短小精悍、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中云彩和风的变化,对有趣的云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你看,被风一吹,云彩会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它一会儿变成小白船,飘到远处看不见;一会变成大狮子,吓得羊群都逃散;一会变成胖娃娃,跟太阳公公闹着玩……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鲜明的结构特点,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和优美活泼的语句,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因此,我设计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想象活动,并能用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达。
3、学习相应的词语。
本活动的难点是: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及意境美。重点是:理解散文诗内容,学习句子—吹呀吹,云彩变成什么,怎么样了。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我准备了录音磁带和课件.以白云移动变化的课件配以录音,能吸引幼儿,诱发幼儿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欣赏、理解和想象的目的.活动前,我还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让幼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云彩和风的存在,感觉它们的变化,让幼儿自己观察,看“变化”说“变化”,主动去发现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为本次的活动打下基础。那么,在活动中要如何体现目标的要求,其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讨论法、直观教学法和动手操作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按认知,情感与行为培养相结结合的原则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让幼儿用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方式感知理解.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体现了在学习文学作品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特点。
综上所述,我根据语言教学流程:激发兴趣——理解内容——巩固迁移,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声像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活动一开始.以白云移动变化的课件为引子,课件中声像结合.变小为大,化静为动.具有生动、形象,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特点,能很快引起幼儿相关的经验.达到活动开始,兴趣亦生的效果。
二、理解内容
为了在活动过程中能使幼儿充分感受、欣赏作品,我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帮助幼儿运用已积累的表象,在个人、小组、集体等不同活动形式中,充分体现目标的要求。
1、一问一答,保持兴趣
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次范诵都有不同的欣赏任务.诵后按任务及时组织问答.帮助幼儿集中注意、相对记忆,保持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如在范诵后提问:为什么说云彩真有趣?风儿真能干?云彩变成什么?它怎样了?开放式的提问,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主动参与讨论、交流的兴趣,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幼儿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
2、视听结合,突破重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效果最佳.教师生动讲述配以色彩鲜艳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画面漂亮、形象可爱,把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很好地结合一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并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幼儿对原先模糊的认识进行了归纳与整理.使他们更具体、形象地理解散文诗内容,说出云彩变成了什么,怎么祥了。教师不用太多的解释,就能形象、自然地帮助儿童理解扬起风帆,躬起身子等词语。
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演示课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倾听.把幼儿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让幼儿说出散文诗中自己觉得最好听,最优美的句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决定要学什么.然后通过相互交流、个别交换,鼓励幼儿用表情,动作等多种形式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种做法改变了由教师确定词语学习范围的做法.让幼儿按个体经验和需要学习.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三、加强感知,深化主题
在最后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幼儿边画边述说,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幼儿说出了自己吹出的云彩变成了什么?怎么样了?这种同伴间共同观察,探索讨论,满足他们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幼儿充分运用白己的思维想象——“异想天开”,让他们尽情地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表现,使他们的语言丰富,并复习了诗歌的句式,调适了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气氛和个体参与的机会,使活动生动、有效,幼儿成为真正活动的主人。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三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语言《云彩和风儿》,随着主题活动的进行,小朋友们开始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生活中的各种自然景观,对孩子们特别有吸引力。诗歌《云彩和风儿》通过观察天空中的云彩的变化,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美丽清新的大自然中的奇妙变化。儿歌的语言简单有趣,形象突出,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理解。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生活经验入手,活动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云彩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想像云彩像什么,一会儿变成了什么。活动时首先创设“云彩世界”这个情境,让幼儿随音乐进入“云彩世界”参观,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自由观察、交流、探究,通过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各种互动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接着引导幼儿探索使云彩变化的秘密,通过组织幼儿看图片,探索出使云彩变化的是风。然后结合看图片,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并让幼儿表演,以此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最后分角色做游戏,并仿编散文诗。这样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大胆地创作,表现,进行想像,在这一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活动推向高潮。幼儿的思维积极活跃,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理解秋季的风儿使云彩千变万化,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能讲述、表现云彩的变化。
3、发展幼儿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发幼儿仿编散文诗。
《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上,我把“能讲述、表现云彩的变化。”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幼儿虽然对大自然很感兴趣,但由于受到能力、经验的限制,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不敢大胆坚持、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我把“发展幼儿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发幼儿仿编散文诗。”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从幼儿的心理角度、认知特点出发我采用:
1.创设情境法。
2.激发兴趣法。
3.交流讨论法。
4.互动法。
让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需要准备以下的内容:
1、活动前带幼儿到户外观察云彩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想像云朵像什么,一会儿变成了什么。
2、收集各种云彩图片、照片,并布置成“云彩世界”。
3、优美的音乐磁带一盒、录音机。
根据中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谈话;小朋友,今天王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好玩有趣的“云彩世界”去玩,看谁最聪明,表现最棒!
2.引导幼儿参观“云彩世界”。
幼儿自由观察,交流图片中、相片中的云彩像什么?(能用动作表现云彩的造型。)云彩有趣吗?为什么有趣?(教师个别指导)
秋天来了,天上的云彩一会儿像小羊,一会儿像驼峰……云彩千变万化,非常有趣,那么云彩为什么会变?
(导语:天上的云彩这么有趣,天上的风儿这么能干,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云彩和风儿》。
1.变出示图片边欣赏散文诗两遍,初步感受散文诗的美。
2.结合图片,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
散文诗中,风儿把云彩变成了什么?这些变出来的东西怎么样了?
3.幼儿看图片,边听教师朗诵散文诗。
4.幼儿边欣赏散文诗边自由表演。
这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打破以往上语言课的常规模式,如先讲故事,再请幼儿回答的方式。我设计成讲述在前,诗歌在后的形式,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角,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大胆讲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随着一幅幅画面的出现,激发小朋友的兴趣,运用画面提供的线索,让幼儿尽情想象,并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1.老师扮风儿,幼儿扮云彩,并仿编散文诗。
师生齐说开始和最后两句,教师扮风儿一吹,小朋友就变成各种有趣的云彩,并能将自己创作的云彩编进散文诗中。
2.幼儿自由选角色做游戏,并仿编散文诗。
通过这样的创编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创编,并通过游戏的形式,幼儿都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创编活动中来,这样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难点。
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还设计了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在户外活动时继续观察云彩,并继续进行诗歌创编活动。这里体现了各科教学的整合性。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四
设计意图:
《纲要》中指出,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落叶》选材来自我们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神奇变化总是吸引幼儿关注、好奇的目光,激发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本教材中童话般的意境将落叶这一平常之物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生动、形象地向幼儿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并在童趣中将散文优美的意境、拟人化与夸张的修辞手法等语言美的魅力充分体现出来。
此外本教材还具有可拓展的空间,它已不仅仅是个语言教材,它还渗透了更多领域的内容。因此,本教材值得去挖掘其内在的文学内涵,让幼儿感受文学语言的美,并可有机整合相关领域的内容,从而让幼儿多维度地去感受美、欣赏美、体会美与表现美。
欣赏文学作品,是感知理解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地结构语言的方式的一种语言活动。喜欢文学作品,能够较好地理解(学习文学作品),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构成,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
中班幼儿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初步能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为此,我认为,在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时,应进一步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情感,感知作品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和巧妙的艺术表现形式,引导幼儿恰当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次活动的目标应涉及语言、认知、社会三个方面,具体为:
1、理解散文诗内容,了解散文诗的句式特点。
2、有表情地朗诵散文诗,并尝试创编诗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3、 感受作品所体现的优美意境,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散文是最美的文学,但其艺术化的语言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大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在学习活动中常受情感和兴趣的支配,因此,在幼儿欣赏散文的活动中教具的选择,环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它应是能够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以让幼儿直接感知的直观形象,应该能牵动幼儿的心,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到最佳状态,全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欣赏中去,这也符合了《纲要》中所指出的: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的教育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材料准备:
1、《落叶》ppt
2、大树妈妈和小树叶的头饰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五
散文诗欣赏《秋天》,它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它短小精悍,以优美生动的童话语言描绘了秋天这一丰收的景象。诗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秋天的情境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你看,梧桐穿黄衣,枫树披红袍……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鲜明的结构特点,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通过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使幼儿初步理解散文诗中比喻和形容手法的运用,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2、编散文诗,初步掌握仿编散文诗的技巧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目标中提到:教师要培养
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知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则是让幼儿理解散文诗中比喻形容手法的应用。
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是学习仿编散文诗,初步掌握仿编散文诗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创设一种积极的语言环境,利用环境和积极的教具(课件)让幼儿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想象,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来解决这个难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知识方面:
1、积累幼儿对秋天的相关经验。
2、幼儿事先对一些比喻拟人等形容手法的接触。
教具方面:课件、磁带
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我准备了录音磁带和课件.以散文诗的内容为画面配以充满感情的朗诵,能吸引幼儿,诱发幼儿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理解和想象的目的.活动前让幼儿去观察秋天的景物,主动去发现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为本次的活动打下基础。那么,在活动中要如何体现目标的要求,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激趣法、直观教学法和知识迁移等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按认知,情感与行为培养相结结合的原则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让幼儿用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方式感知理解.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体现了在学习文学作品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特点。
综上所述, 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一、导入活动。二、基本活动。三、创编活动。四、延伸活动
在第一环节,导入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对秋天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那秋天是什么样的?
对于这种生活经验比较强的问题,我可以请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来回答。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提问法,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了解幼儿对秋天的相关经验有多少。还为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作铺垫。
在第二环节,基本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幼儿欣赏散文《秋天》。在第一遍欣赏教师有感情的朗诵目的是让幼儿大致了解一下散文诗的基本形式和内容。欣赏过后教师提问“小朋友知道散文的题目是什么吗?”让幼儿知道散文诗的题目是《秋天》。第二遍利用课件让幼儿边看别听,视听结合。欣赏散文前,教师事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诗歌里说到秋天哪些景物?”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散文的内容,欣赏过后,教师借助启发提问“你听见看见了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再现诗中的情景。这一环节是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主要内容。对散文诗有个印象。接下来再次欣赏课件,理解散文诗中比喻、拟人形容手法的应用。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课件、语言、动作……变幻多种有趣的形式,逐句感受、理解散文诗中比喻和形容手法的运用,体会丰收喜悦的心情。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说一说诗中那一句最美,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感受。教师鼓励幼儿用表情,动作等多种形式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种做法改变了由教师确定词语学习范围的做法.让幼儿按个体经验和需要学习.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强调了重点。
第三环节,仿编部分中,以秋爷爷和水果宝宝的口吻激发幼儿的仿编欲望,还有哪些水果娃娃来欢迎秋爷爷,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创设“丰收的果园”情景,提供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幼儿去观察,发现,让幼儿建立表象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水果的不同特征如颜色、形状、香味等进行自由仿编,“灯笼一样的柿子”、“金黄的橘子”、“竹子一样的甘蔗”……并鼓励、引导幼儿用比喻等形容方法加以描述。培养了幼儿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丰富,并复习了散文诗的句式,调适了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气氛和个体参与的机会,使活动生动、有效,幼儿成为真正活动的主人。从而解决活动的难点。
第四环节,是活动的延伸环节,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教师以喜悦、快乐的口吻“让我们再去丰收的田野上看一看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象,激发幼儿继续探索、观察的欲望。同时继续丰富植物角中的水果,提供秋天景色的挂图,为幼儿继续感知秋天,继续仿编提供支持。
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前我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轻松获得锻炼与提高。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的积极主动,都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伴交流。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六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这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所选的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
1、说课文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既表现手足亲情又意蕴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文章讲述了“我”因为看到风筝,引起对儿时虐杀自己小兄弟的风筝梦的回忆和深深的自责,展现了兄弟间浓浓的手足亲情。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2、说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容易产生陌生和排斥心理;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3、说重点、难点
初一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没发展到一定水平,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4、说教学目标
课标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要求学生,所以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3)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我采用朗读法、提问法、勾画法、讨论法,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课堂以民主、师生平等对话为主。
师:同学谈自己所见孩子的顽皮可爱的事导入。师生轻松谈话,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刚从儿童长起来的同学,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亲切感,为下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能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体验;贪玩更是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观点的直接证明,从而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生:与教师轻松交谈。朗读全文,圈画生字难词。思考: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态度转变的原因?
(设计意图:朗读全文,既积累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使自己逐渐进入作品的意境。同时问题的思考,也有利于引起学生对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关注,而这一段正是本课教学预设的切入口。)
(1) 教法:以第五自然段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通过对“鲁迅先生前后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把握,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的精神,同时了解“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问题设计:
“鲁迅先生回忆起了二十年前的哪一幕?前后情感有什么变化?”
“精神的虐杀是指鲁迅先生对弟弟什么的虐杀?”
“你有过这样被精神虐杀的体验吗?”
“今后看到有人抹杀儿童天性的行为,你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选择恰当的切入口,提出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
学法: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精神的虐杀”的具体含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并朗读“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句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知识。)
(2)教法:出示教学“主问题”。探讨文章“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这一主题。
课堂上可能出现问题:这个主问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深入的研读,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感悟能力,学生能找到文章前半部分鲁迅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而忽略了文章后半部分鲁迅对小兄弟“我可是毫不怪你啊”的误解,学生能找出鲁迅对小兄弟的爱而忽略了小兄弟对鲁迅的爱,学生可能不清楚对问题的解答的表述
师组织讨论: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
点拨:①文章后半部分是不是也有误解中的亲情的体现呢? ②弟弟也爱鲁迅吗?有感情读一句话,(用读来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打动听众)。
生:用横线画出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我和小兄弟之间的“冲突和误解” ?读一读这些句子,小组讨论后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突出学习的自主合作特点。)
教法:因为对课文的生疏可能出现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等待老师说标准答案。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保证一定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小组交流,整合问题。
学法:默读全文,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小组交流筛选、整合问题,全班交流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鲁迅。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七
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高高的楼房》 课时:1课时
本课属于“形状造型”学习领域,在学习了圆形组合造型的基础上,学习用方形组合的方法表现生活中的方形物。本课和前几课的联系非常紧密,都是学习方形与日常生活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讲授时顺带着复习之前的课程,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
高楼基本全部是用方形可以表现的,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突出方形叠加的效果,像搭积木一样把楼房建造起来。只是单调的方形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在方形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基本形的拓展,让学生对建造楼房感兴趣。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阶段,但同时也是自律性比较差,容易分神的阶段。要在整节课中不断的有惊喜,才能够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1.创设意境
由于学生所在环境的限制,没有跟多机会能够见到高楼大厦,所以在做时就要加入大量的高楼图片,让学生先在视觉上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用去郊游的假设场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众多的图片和欢快的音乐中,学生能够领略到如郊游一般的愉快心情。在放松的心境中去学习,能使学生更快的进入状态。
2.游戏教学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在教学中加入“搭高楼”游戏的环节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训练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小组为单位也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和组员之间的配合,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3.启发创新
画高楼时,在方形的基础上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用其他的基本形。教师利用游戏环节的高楼做讲解,学生能够理解如何用不同的形状改变高楼内部的结构。
绘画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在黑板上做示范讲解,添加动物或者植物外形的变换,开阔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任意发挥,把高楼变得更奇特。
4.讲评拓展
最后把所有完成的作品贴到背景画中,组合成一幅集体作品。请一名学生讲述自己的高楼并互相点评。结束时加入两纲教育中的民族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八
1.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作者先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5.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查找资料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出重点词句,展开联想,培养自己的观察、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格言吗?
生:(略)
师: 是啊,同学们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板书课题 16 《匆匆》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思考:“文中的‘匆匆’说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并及时纠正读音
3〉‘匆匆’什么意思?你读懂了什么?
(三) 深入研读,引导探究,品读悟理
师: 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生: 作者向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生: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者作出了回答,在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节。
1〉自由读,读懂文中叙述的句子。
2〉谈谈自己的理解。
重点探讨这句话: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 自由读这段话
b 你读懂了什么?
c 把你的理解放进句子中去读
d 你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e 能用这样的格式来说吗?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通过探讨学生可能会讲: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了。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了。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了。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了。
3〉齐读第三节,再次体味时光易逝,要珍惜时间。
4〉小结。
小结课文,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家对时光易逝的无奈和惋惜,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小就要珍惜时间。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课外查阅有关朱自清的资料,他是怎样度过他的日子的呢?
2.仿照作者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16 匆匆
时光易逝--------珍惜时间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法、活动过程几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
《翡冷翠山居闲话》是选自《现代散文选读》中“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题目中的翡冷翠即意大利著名城市弗洛伦萨。本文通过写作者在弗罗伦萨山居时的一些所闻所感,从感受身的自由到感受心的自由的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希望暂时远离尘世喧嚣,以及希望可以葆有儿童的天真与纯粹,感受大自然,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愿望,最终抒发作者一种希望得到个人性灵的完全解放和自由的期待。
1.理清文章脉络以及内部逻辑关系。
2.鉴赏诗意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
其中,学习重点、难点:
1.鉴赏诗意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
朗读法、鉴赏法
一课时
1.导入: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才女林徽因这样来回忆她的朋友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味徐志摩的传世名篇《翡冷翠山居闲话》,去感受他的文字之美,感受他对美与自由的执著追求。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优美诗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鉴赏优美语段。品味语言美,体会意境美。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3、4小节,并思考概括这几段的内容?
板书:第2节身体的自由
第3节心灵的自由
第4节身体心灵的融合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因此,我这个活动环节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概括要点能力。
(2)请同学们品读2-4小节诗意的语言,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以小组活动的方式)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因此,我把这个活动环节设置为本堂课最主要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鉴赏本文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对自然纯粹的爱、对自由执著的追求,同时也能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参考句子:
第2小节:
1. “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你尤其不要费心考虑你的服色与体态,你可以头发蓬乱着,留着满脸络腮胡子”,两相比较,可见徐志摩语言的活泼、生动、贴切。作者一会装扮成桀卜闪,一会装扮成太平军,想象自由,可见其思维的开放性。肤色和体态的自由、头发和胡须的自由、身份和装扮的自由、配饰和穿着的自由。
2.“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桀卜闪,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
——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
第3小节:
1.你应得躲避她像你躲避青草里一条美丽的花蛇!……
天性浪漫自由纯情的诗人怎么说女子是美丽的花蛇呢,这是作者在用得罪女子的方式讨好她们呢。可在美景前作者还是选择了后者,可见自然的魅力。为了亲近大自然,作者不仅得罪了年轻的女子,还把朋友的家和“执事的地方”都比作狱室。可见“抒情散文的感情是‘坚决’的”,作者无非是想以极端的言辞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无比执著。作者故意过滤掉了其他情感,只留下与自然的灵魂拥抱和精神对话。
2.那才是你福星高照的时候,那才是你……肉体与灵魂行动一致的时候。
——铺陈排比,一气呵成,写尽了独身闲逛、不受牵绊的自由惬意,也可以看出作者纵情自然、灵魂愉悦的心情。
3.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来奔赴自然那种心灵的放松,愉悦而亲切的享受。
4.“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来,但在澄静的日光下,和风中,它的姿态是自然的,它的生活是无阻碍的。”
——比喻精确而美丽,以“含羞草”比喻变化着的“浑朴的天真”,娇柔脆嫩,容不得半点“抵触”和破坏,它需要在阳光下,和风中,无阻无碍的生活,才能保持它的自然本真。可见作者对这种“浑朴的天真”是小心的呵护,苦心的追求。
第4小节: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
这里有有着和暖颜色的青草,有漫长的山径,有澄蓝的天空,有淙淙流淌着的泉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洁美好,充满生机,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在这里身体可以得到充分的舒展:仰卧、打滚、狂舞、歌唱,在这里心灵可以得到美的熏陶。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不为世俗所羁绊地投入自然怀抱的美妙图景。
全段采用排比:青草和暖的颜色、道旁树木的阴影、林中欢唱的莺燕、幽僻漫长的山径、澄蓝高远的天空、潺潺流淌的山泉,人在其中坐地仰卧、打滚欢呼……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从形体到灵魂与自然的融合,身体与心灵的受益,表达作者热爱自然、拥抱自然、融合自然的纯美感情。
(美读)
小结:徐志摩散文的语言就是这么的富有感召力。难怪有人说,他的抒情散文是情感的自由舞蹈,是语言的美妙吟唱。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第1节秀美的山居风景
第5节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
(2)请同学们从整体上理清文本的内部逻辑关系。(小组讨论)
明确:文本主体部分为2-4小节,从第2节“身体的自由”到第3节“心灵的自由”,再到第4节“身体心灵的融合”,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
第一节写景为全文抒情作了铺垫,使主旨有了依托。第五节回应开头,收束全文,揭示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的能力。
4.课堂小结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希望我们在记住这美妙诗句的同时也能爱上志摩的散文。当我们在人生路上遭遇寂寞、苦恼与迷茫时,不妨也去翻开自然这部最伟大的书,寻得安慰与鼓励,寻得力量与指引。最后祝愿同学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心灵皈依,走出一条绚烂多姿的人生之路!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诗句作结,同时回归文本,意在让学生回味美感的同时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附板书设计: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第1节秀美的山居风景
第2节身体的自由
2—4作客山中的妙处第3节心灵的自由(层层递进)
第4节身体心灵的融入
第5节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十
我今天说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白鹭》的第二课时教学。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全文条理清楚,主要写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流畅而传神,营造出自然清新而又浓郁绵远的意韵。因此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从而感受白鹭的美,感受文章描绘的意境的美。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将在课前制作好课件,用形象直观的动画演示以及优美的音乐熏染,帮助学生感受白鹭的美,使他们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白鹭还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在学习6——9小节时,先让学生轻声读六至九小节,想一想:在你的眼前出现了哪几幅白鹭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会进入“钓鱼图”、“瞭望图”、“低飞图”所勾勒出的优美的意境。
在欣赏“钓鱼图”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这一节,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让他们在品读中体会拟人句表达出的喜爱之情以及比喻句的韵味十足,“诗”趣横生。再通过多媒体演示,让白鹭在田间垂钓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
在欣赏“瞭望图”时,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白鹭真的是在瞭望吗?它可能在干什么? 提示学生通过“早晨” 、“孤独” 、“悠然” 等词想象出白鹭也许在等待早出的同伴、欣赏清晨的美景……就这样,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望图的回味无穷。
如果说“钓鱼图”让学生感到诗趣横生,“瞭望图”使学生回味无穷,那么“低飞图”则给学生带来无穷乐趣。欣赏“低飞图”时,重点引导学生从“乐”字中体会白鹭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带来无穷乐趣,并让学生动起来,边读边用双手轻轻地做出飞行的动作,此时,整个教室出现了一幅白鹭群飞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无穷的乐趣。
白鹭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而且是一幅画,一幅活的画。然而。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作者是怎么看的呢?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第9节,体会白鹭就像一首优美的歌,同样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然后出示艾青的一首诗: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让同学们读一读,说体会,再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题目是《芭蕾舞演员》。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芭蕾舞演员也好,白鹭也罢,都是美的精灵。提问:你们愿意拿起笔,写几句话来赞美白鹭吗?可以仿照艾青的诗句。然后交流自己创作的诗,最后师生一起配乐朗读根据课文创作的小诗:
像画一样悠然
如歌一样优美
似诗一样精巧
比白鹤柔婉
比朱鹭轻巧
比苍鹭清纯
赏读完全文,我再引导学生思考:白露是一首诗,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一首诗?让学生说一说,引导出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最后我想给学生留这样几道作业:
1、细细揣摩第七节,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是在瞭望吗?》为题,用“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写一段话。
2、学了这篇美文,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请写下来。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十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1.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开去,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3、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灿烂未来的向往。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任何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本文的教学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贯穿全课的方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口语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古诗句导入。
(二)认识作者
请学生简单介绍课前对朱自清及其作品还有对散文的了解,然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画像及简介做以补充。(这样就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先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范读《匆匆》一文,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然后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试读这篇文章。最后再展示,让学生毛遂自荐。(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深,还需进一步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品味词句,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
(设计理念:以生为本,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力求引导学生用心地阅读文本,达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四)深入阅读课文,用心品读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看哪些段落给你的感受最深,你仿佛从中聆听到了什么?(读并不只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静思默想会让学生沉浸在书的磁场中,陶醉其中,从而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对课文才能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2、哪一段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说说你的感受。(这一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自己对一些词句的理解,就是品读词句,谈自己从文中感受到的东西,接着在感受加深的基础上再读。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就会越来越深,读得也会越来越好,真正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贯穿整个课堂。)
(五)总结感受,升华理解,感悟道理
1、高尔基说过,读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刚才我们就通过阅读用心灵和朱自清先生进行了交流、谈心,同学们的感受很多,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最好是一句格言、警句来总结、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收获,你最想说什么,想一想,写在课题的旁边。
2、请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下的一句话。(老师随即把大家评价最好的写在黑板上。到此为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用心朗读、用心品读、用心诉说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16、匆匆(朱自清)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人无再少年 珍惜时间
(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能从时间的名言、到课文中作者的感悟、再到自己的感受,一目了然。)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领悟"美"的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3。初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寓情于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领悟文中蕴藏的深刻哲理。
[教学设想]
1。教学程序:导入—诵读—赏析—质疑—讨论—拓展。
2。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质疑,讨论和比较鉴赏法。
3。辅助手段: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
4,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讨论什么是"美"
三。赏析《世间最美的坟墓》
1。作者简介
2。教师范读课文,并请学生动笔勾画出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的语句。
3。讨论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问题一:文中几处写到托尔斯墓的环境和形状 (三处)
问题二:托尔斯泰墓有何特点 (逼人的朴素)
问题三:这样的坟墓为什么是世间最美的 (里面埋葬着伟大的人物托尔斯泰)
4。介绍托尔斯泰
5。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段中托尔斯泰的遗愿。
6。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人们瞻仰托尔斯泰墓的语句,想象当时的情景。
7。鉴赏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①课文第二段中有一个句子对墓地景物进行了动态描写,请找出来。这个景物描写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②课文最后,作者将托尔斯泰墓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进行对比,这样写有何作用
8。文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是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的日子)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赏析《冬天之美》
1。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全文。
3。赏析,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统摄全文,是文眼)
②第1段的内容从什么角度说明"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对比的角度。"我"与富翁们对比,城市与乡村对比)
③让学生把第2段中描写景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乡村冬天之美。问:乡村冬天的景物有何特点 (静谧,温馨,艳丽,充满生机和活力)
④课文结尾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反问。表达了作者厌恶污浊的城市生活,向往农村田园风光,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与开头相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
二。两篇散文比较鉴赏
相同点:
1。两文都写到了"美",都表达了深厚的思想感情,都蕴藏了深刻的哲理。
2。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3。两文都短小精悍,开篇点题,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不同点:
1。表现美的角度不同:《世间最美的坟墓》写的是人文景观,《冬天之美》写的是田园风光。
2。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世间最美的坟墓》表达的是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基调是深沉,醇厚的;《冬天之美》抒发的是作者厌恶城市生活,向往田园风光的思想感情,基调是亮丽,温馨的。
3。蕴含的哲理不同:《世间最美的坟墓》——最平凡的也是最伟大的,最朴素的也是最华丽的。《冬天之美》——最美的景色不在城市而在乡村。
三。拓展阅读
1。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村》。
2。法国作家雨果的《悼念乔治桑》。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十三
散文《落叶》它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动的童话语言描绘了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散文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小树叶由绿变黄,一个个好像穿着金黄色裙子的小姑娘,搀着大树妈妈在秋风中翩翩起舞”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对作品的体验。散文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儿对树叶从春天到秋天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认识。
3、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为第三个目标: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启发提问、动作表演等方式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新词以突破难点。
为了展示给幼儿,作品的优美意境,又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作了以下的准备:
:
1、图片若干张,实物投影仪
2、大树妈妈头饰1个,小树叶头饰若干个
3、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磁带。
:了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节特征。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以下两点:
1、直观教学法:本活动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散文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当老师在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时,逐段地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观欣赏作品。
2、启发提问法:在幼儿欣赏了完整的作品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并学习新词。如老师提问:“小树叶在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夏天又怎么样了?秋天又怎么样?小树叶落不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等等
除以上教法外,我也将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学习此散文,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1、动作表演法:本活动中要求幼儿学习新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学习理解新词。我将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学习翩翩起舞一词时请孩子们用各种优美的舞姿来表现,而表现四面八方时则请孩子们四散站立。
2、游戏法:活动中还要求幼儿能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我则采用游戏法,由老师扮演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在游戏中加深体验。
1、幼儿交流导入活动:让幼儿俩俩结伴,根据已有的以经验春夏秋冬的树叶及特征。
2、完整欣赏散文。
介绍散文名称,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散文,幼儿第一遍欣赏。
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欣赏散文。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小树中落下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它们心里在想什么?最后小树叶又飘到哪?为什么?幼儿根据散文内容进行回答
3、通过动作表演学习新词“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记、盼望”
4、集体朗诵并表演一遍散文。
教师扮演大树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体验小树叶快乐的情绪和爱妈妈的情感。在表演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用抱一抱、亲一亲、看一看等动作表现母子相亲相爱的情感。
5、迁移作品情感。
通过提问引出谈论的话题:小树叶是怎么爱妈妈的?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你是怎么关心妈妈的?围绕这样的话题进行自由交谈或到集体面前谈。在幼儿交流时提醒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6、活动延伸
请每个宝宝对妈妈说一句关心的话或做一件事。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十四
《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在幼儿园怎样开展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怎样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孩子们接受呢?我有一些体会和一个教育活动方案与大家共同分享。
我们在幼儿园开展文学教育活动时,考虑的第一要素是幼儿,我们要考虑作品的主题、情节、语言乃至篇幅是不是符合班级孩子的兴趣、需要和认知发展水平。因此选择文学作品非常重要,我们应选择有新奇感、趣味性,能吸引孩子,打动孩子的文学作品。
我今天选择的活动方案内容是一篇散文叫“流动的画”,这篇散文描述的是美丽的海上风景,海轮在海里前进,海鸥追随着海轮,海的景色因此“动”了起来。在这其中蓝蓝的大海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向往的,海轮、海鸥、螺旋浆、跳动的鱼也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而且散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具有很强的儿童性、审美性,能充分的满足幼儿的需要(因为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与审美性是密不可分的,审美恰恰也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幼儿因感到有趣而被吸引而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基于以上原因,因此我选择了本篇散文来开展文学教学活动。
1、体验感受作品中大海、海轮、海鸥亲密和谐的优美意境。
2、能大胆的想象海上流动的画面,并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对作品的理解。
为了达成活动目标我还做了以下准备:“流动的画”课件、彩色笔、白纸、橡皮泥、彩色纸、录音机等供幼儿操作的材料。
一、初步感受散文意境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描述大海景色的散文,你们仔细听一听里面说了些什么?)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老师富有情感的朗诵散文“流动的画”(那么这时对我们老师的朗诵技巧就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去认真分析作品的风格,是优美、抒情的呢?是欢快活泼的,雄壮有力的还是幽默风趣的。然后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采取相应的方式来朗诵作品,从语气、语调、轻重音、快慢的处理等方面都应该去思考。比如:太阳、小雨点、云彩风儿、小蚱蜢等作品的朗诵技巧处理)。
二、幼儿感受、体验作品,大胆想象画面
(此时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幼儿,支持幼儿)
提问:
1)刚才你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此时幼儿可能会说出散文中的具体事物,或者说出一些词语,感受可能会说听起来很舒服、很美、很愉快,想去坐海船、追海鸥、捉鱼等,此刻教师对孩子的语言即时进行点拨、肯定)
2)你想到什么?脑海里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此时孩子会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图画)。
3)这幅画有声音吗?什么声音?这是谁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学(海浪的声音、海鸥的叫声、海轮的声音、螺旋浆的声音等)。
4)这幅画有颜色吗?什么颜色?蓝色的是什么?(大海)银白色的是什么(海鸥),彩色的是什么?(海轮)
5)这幅画会动吗?为什么会动呢?(大海流动,海轮前进,海鸥飞翔,螺旋浆转呀转,鲜活的鱼在跳动)
此环节如果幼儿不能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再朗诵一遍散文,教师根据孩子情况灵活掌握。
此时为什么只出现声音,给予幼儿听觉的刺激而没有给予视觉刺激,出示画面呢?因为文学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孩子将文学符号转化成图象,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三、再次完整的欣赏散文,支持幼儿进一步体验作品情感
我们来看看你们想到的画面,多媒体里有吗?
1)展示课件“流动的画”(这时幼儿会激动起来,结合画面说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老师给他们一点时间讨论,此时随着音乐慢慢响起,教师再次有情感的朗诵一遍散文,这时孩子对散文已较熟悉,具有了学习散文的欲望,个别孩子可能已经口中念念有词跟诵起来。
2)让幼儿跟诵散文两遍,让幼儿熟悉散文中听语句。
四、为散文命名,进一步激发幼儿情感,让幼儿主动接受文学作品
对啦!散文还没有名字呢?你们来猜一猜这篇散文叫什么名字,答对了的话它就会自己跑出来哟。
此时我为什么没有把散文名字直接告诉幼儿呢?我是以尊重幼儿的方式来开展的文学教育活动,此时我有意“留白”允许孩子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允许孩子对作品进行多样化解释,而没有直白地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传达给幼儿,幼儿取名字的过程就是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过程,因此我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己体验,因为没有经过孩子自己体验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会真正进入孩子们心中的。
五、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欣赏了这么美的散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此刻的心情(绘画、小组合作绘画、个人作画、学习朗诵、表演、手工活动——折纸、泥塑、玩具结构等形式来表现)。幼儿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表现自己的感受,同时反复播放散文录音。(在此环节中我采取了让幼儿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因为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幼儿会打开多种感官通道来理解作品,但每个孩子反映自己对作品的感知结果时的“强弱通道”会有所不同,有些幼儿比较善于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些幼儿却更擅长用别的手段。如:绘画、表演、哼唱、塑形等,因此我支持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最后在幼儿动态的自主活动中结束活动,体现幼儿文学接受的游戏性特征。
散文说课稿题目篇十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考散文阅读《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讲评课。
学生做中考散文阅读题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所以我将这节讲评课定位于从中考散文阅读中探究散文解读之法。
《课程标准》指出:“精读评价是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这篇散文4个小题主要考查了整体感知(考查文意理解、作品结构思路)内容分析:(信息筛选、作者目的)。作品鉴赏:(写作手法赏析、体会作用)独特体会:对阅读材料的个性理解这几个考点。
初三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此时他们需要的是知识容量的扩充和运用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自己的知识系统化,在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四个目标:
1、对知识点查漏补缺。
2引导学生学会解答散文试题的常规步骤。
3.教学生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评讲7题、10题)。
4.教学生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的方法(评讲8题、9题)
学生读散文时很多同学都容易弄懂“写什么”却不易弄懂“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和“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其中“理解散文主旨的方法”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确定重难点后利用大家集体回忆和现场做题的方式落实1、2两个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设中建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据此我采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该法课堂教学容量大、展示的知识体系直观明了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点评互动法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系统论原理、优化原理、迁移原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达到学生与文本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问题得以暴露、知识得以完善、能力得以整合提升。
寻根溯源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虽然考试素材取自课外但解题方法一定会源于课内,指导学生掌握课内文章与阅读素材的联系。引起学生重视平时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触类旁通法各类试题都是依据课标拟定的对同一类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举一反三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
教师分析素材(考点、题型、答案)及根据小题得失分情况统计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找出典型错误答案和出色的正确答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复习散文的相关知识。
(二)概述训练情况、创设情景导入讲评(2分钟)
介绍本次训练全班的平均分、最高分(点名)、最低分(不点名),并介绍成都市近3年b卷考试的散文阅读评价情况,引出对散文知识及考点的复习。
(3)散文部分知识点及常见考点盘点(6-8分钟)
学生回忆以前讲过的有关散文的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散文相关知识点及常见的考点。(目标1)
(4)练习评讲(20--24分钟)
1、真题再现(6分钟)多媒体展示练习素材和失分情况最严重的第7小题,学生现场再做教师有意识提醒大家用刚才所复习到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用投影展示三个同学先前练习时和现在练习(优生1个、中等生1个、后进生1个)的答案,(同时下发学生做过的练习题)请他们看这次的答案和测试时的答案有何异同。(目标2)
教师引导指出解读散文的一般步骤
一、初读文本弄清写什么
二、审清题意再读文本弄清为什么写
三、结合问题局部探究弄清怎么写
四、紧扣题意规范作答
2、习题讲解(14--18分钟)(目标3、4)
a结合习题7的讲解,老师讲析把握散文主题的常用方法经阅读分析,本文适合用“从材料入手概括”。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文章的主旨:文章描述杨木桩生命成长的过程,抒写了作者从杨木桩生命成长历程中获得的一种生命的感悟和启迪。
主旨分析出来后,对第7题进行解答:
第7题:作者为什么以《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为题?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
本文的标题其实就是用一个非常形象地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第9小题失分较多,重点讨论第9题“文章开篇写我将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描述了杨木桩的成长历程时,也融进了我的态度及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要分析文章的前后关系我们不妨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得出第9题解答。
内容上:杨木桩成长过程的变化必然引起我思想情感的变化(由漠
视杨木桩到喜爱杨木桩)
结构上:开头的抑为结尾的扬做铺垫
这样结尾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首尾相扣,突出文章的主题。
答题的模式:明确的判断+具体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所起到的内容上的作用+这种手法所起到的结构上的作用。(注意语句要连贯流畅)
3、引导学生分析失分原因,知识储备不足的加以补充,答题不规范的加以训练,非智力因素丢分的要杜绝如看错题、答漏题、书写失误等。
(5)拓展延伸我来做考官(5--10分钟)
请同学们利用这篇阅读素材预计20xx年我市对散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从不同角度不同考点出发自拟3--5个题目(当堂拟一个,余下的作为课后作业)并给出相应的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的要求。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感悟等方面入手命题。对不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检验学生在讲评后有没有收获同时也可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完后同学间相互交流并向老师推荐一两个进行全班交流点评。
(六)课堂小结(1分钟)
再次强调散文阅读评价的关键点,鼓励大家树立信心探寻规律,取得更好的成绩。
阅读评价年年翻新,试卷讲评各个不同,恳请各位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