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九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我92岁了,必须和时间赛跑,才能多教些孩子。”这是叶连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因为这样的初心,年过九旬的叶连平才以奔跑者的姿态出现在乌江边上,成为乡村留守儿童的“摆渡人”。
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的叶连平前半生颠沛流离,因为父亲在南京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他得以在那里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也因此,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怀疑为“美蒋特务”,被强令离开南京,辗转流落到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卜陈镇。“这里的农民收留了我,到任何时候,我都忘不了这份情谊。”
197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叶连平成了和县卜陈中学的一名老师,这距他1955年从南京的夜校被“扫地出门”过去了整整23年。“我年富力强的23年浪费了,我得玩命找补回来。”
退休后,他心依然牵挂着学生,他发现,农村的孩子因为学不好英语,往往产生厌学情绪。20__年,叶连平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义务给留守儿童补习英语。从那以后,那间30平方米的旧屋子,每天一放学,就挤满了孩子。
叶连平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但为了村里的留守儿童,叶连平先后花光了自己的30万元积蓄。叶连平无儿无女,和老伴过着清贫的生活,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的平房里。然而就在这所不大的老房子里,在叶连平家吃住的孩子一直没有间断。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每天来回上下学不方便,叶连平就让这些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包吃包住。
杨鸿雁是叶连平早期资助过的学生。初中三年,她一直在叶连平家居住,直到高中住校。后来,杨鸿雁考上了大学。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开学那天,是叶连平把她送到大学报到。送完杨鸿雁,因为没有赶上回去的车,又舍不得花钱住宿,叶连平在大桥洞下猫了一夜。
叶连平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孩子们身上,对自己却非常苛刻。一件60年前的棉袄,已经打了多处补丁,他至今还在穿。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这是叶连平自我鼓励的话,也是一个老党员对留守儿童作出的承诺。
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摇曳的树枝、被高楼遮挡的楼角、玻璃折射下灰蓝色的天空……不与朋友聊天时,躺在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科病床上的王娅,喜欢仰头望向窗外。主管医生吕宏程曾经俯下身子,顺着王娅目光的方向望去,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画面。有一次,好奇的他忍不住问道:“王姨,您在看什么?”收回目光的王娅笑着说:“我在看太阳,每天能够看到太阳的升起,我就觉得特别温暖。”
看到太阳就会觉得温暖吗?吕宏程有些疑惑。昨天,当手捧鲜花来到“奉献着生命礼赞──王娅缅怀告别仪式”的现场,听到大家讲述着一个个有关王娅和爱的故事时,年轻的他突然明白了:一切的温暖都源于爱。只要心中有爱,这世界就会温暖如春。
67岁的王娅走了……昨天,为助学倾尽所有的她,完成了人生最后的“给予”──捐出的遗体被送往天津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回忆着她的点滴,带着哀思送她最后一程。
含着泪水的回忆,怀着哀恸的温暖……
温暖是什么?
赵颖:“温暖是吃着白水煮菜的师傅,说起又有一个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时的满足。”
“你能想象得到我师傅每个月的伙食费只有200元吗?”告别仪式上,王娅的徒弟赵颖哽咽着问站在她身边的记者。
1976年,王娅成为一名电力工人。20xx年后,前来国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报到的赵颖,当上了王娅的徒弟。在赵颖的眼中,师傅是个对工作要求极其严格的人,“她常说,我们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但一件小事的发生却让赵颖看到了师傅的另一面。“那年年底,公司有位同事的家被盗了,年货都丢了。大家就商量每人拿出点年货帮帮她。”那天,晚归的赵颖路过值班室时,看见师傅王娅偷偷把整整一箱的年货放进了大家准备第二天送给同事的年货筐里。可当向师傅问起这事时,王娅却一直没有承认。“从那时开始,我就认定了我师傅,觉得她就是个做了好事还不愿说的好人。这样的人,值得相交一生。”
相差20岁的王娅和赵颖不仅是亲密的师徒,还是一对儿“忘年交”。即使是在王娅退休后,赵颖也一直与师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三年前的那天,我去师傅家看她,一开门她便满脸笑容。她拉着我的手说,‘小颖,我今天联系上了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以后我要尽我所能地帮帮西部的孩子们。’”之所以对那一天印象深刻,赵颖说,不仅是因为那天的师傅说起这些时笑得像个孩子,更是因为从那天开始,师傅的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她最喜欢吃的是白水煮菜,因为不用放油,几乎不太吃肉,一个鸡架便是一顿奢侈饭,一个月的伙食费只有200元。她说,钱要用到有用的地方。”说这些时,赵颖哭红了眼睛。
身边的人,其实都看不惯王娅对自己如此“吝啬”。走进王娅位于西青区中北镇华亭丽园的家,70平方米的一居室单元里,只摆放了沙发、餐桌椅、电视柜、书柜和床几样简单家具。打开她的衣柜,更是简单得令人吃惊。几件薄厚不同、款式普通的衣裤,是她一年四季的服饰。“师傅都是自己买布做衣服,50块钱就能做一身,她说这样的衣服质量好还便宜。”赵颖说。
在卧室的书桌上,散落着王娅手写的每月收支情况。每一笔收入与支出都详细记录。话费支出100元、生活支出566元、捐款20xx元……除了必要的医药费,捐给贫困学生的钱,占据了王娅资金支出的最大比重。“买菜挑便宜的,生活上能省则省。”高桂芬和王娅相识多年,谈起自己的这位老姐妹,高桂芬红着眼睛说:“我们看不惯她这样,希望她过得好一点,可是她说自己过得很幸福。唯一让她烦心的就是,每次看到孩子们的资料,都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真的是哪个都想帮。”
温暖是什么?
陈章武:“温暖是平凡的王娅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着有需要的人。”
王娅的家,没有讲究的装饰、华丽的摆设,却有她心中千金不换的“宝贝”──那一厚沓捐款证书和受资助孩子们寄来的封封书信。摊开一张张证书,看到的是王娅30年来捐资助学的心路历程。
早在1989年,希望工程设立之初。当时月收入不足200元的王娅,毅然捐出了100元善款。自此,一份“初心”成为了一生的坚守。100元、500元、4000元、30000元……数字在叠加,爱越延越深。一生独身的王娅虽无子女,但她把自己母亲般的温暖献给了千里之外的孩子。
3年前,王娅从媒体上了解到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家和倾毕生积蓄捐资助学的故事。赵教授一生节俭,攒下千万家产全部奉献给了贫困学生。王娅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虽没有千万家财,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女工,但她知道世间有很多和她怀揣同样“初心”的人。她要找到这些人……不久后,王娅给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发去了邮件。理事长陈章武亲自回复了她。“她说自己是工薪族,但第一笔捐款就汇了6000元。”陈章武记住了王娅。
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晚期,王娅加快了捐资助学的脚步。放弃了昂贵的医疗、拒绝价格高的进口药,王娅在病中又向基金会汇去3万元。她说,自己的机会不多了,要抓紧每一分钟,做想做的事。
生命有多长久?从呱呱坠地到心跳停止,生命可以是一个确切的数字,也可以拥有超越数字的深度和广度。
去年8月,医生告知王娅还有半年时间。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停止化疗、放弃手术,接受保守治疗。她从容地背起旅行包,踏上了飞往西部山区的飞机。看到孩子们艰苦的生活,她几次潸然泪下。回机场的路上,王娅沉默良久。她对兴华基金会爱心人士杨志明说:“我想把房子捐了。等我死后,房子变卖的钱可以继续用来帮助困难孩子。”短短一句话,举重若轻。杨志明望着眼前这位身型消瘦、已被病魔缠身的老人,惊讶于她身体内蕴含的巨大力量,敬佩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旧为素不相识的寒门学子奔走。
回到天津,杨志明协助王娅办理了房产公正、过户等手续。办好了身后捐赠遗嘱公证,王娅又放心不下,最后决定将身后捐赠变为生前赠予,并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
了却后顾之忧,事无巨细的王娅还想到将去世后医药费的二次报销、单位发放的丧葬抚恤等钱款,都提前做公正,全部捐出去。
温暖是什么?
王海龙:“温暖是王娅忍着病痛,还在努力地逗我们开心。”
对于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海龙来说,王娅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位特殊的病人,“当了这么多年的医生,几乎天天都会遇到有病人来找我要‘单间’,王娅却是个例外。”刚住院时,由于床位紧张,王娅住进了一个4人间病房。在肿瘤科,4人间是最挤的病房。在她入院的30多天里,王海龙曾3次找到王娅,想帮忙安排“单间”,但都被谢绝了。担心王娅是因为费用的问题,王海龙特意宽慰她说“钱的事不用操心”,当时已经很是虚弱的王娅却摆摆手说:“我就想花自己的钱,我的钱有限,不用去单间了。我在这里住得很舒服。”
肿瘤晚期患者一般要承受着来自身体与精神上的疼痛与压力。王娅的特殊,还在于每一次当医生对其进行治疗时,拖着病体的她却总是反过来安慰医生,“有一次给她做腹腔引流,看见她皮肤裹着骨头,担心她疼,我们犹豫着迟迟没有下手。没想到虚弱的她竟笑着说‘没关系医生,你们做吧,从我这个角度看过去,你们真是帅气的白衣天使’,那一刻,突然鼻子就酸了。”回忆起这一幕,王海龙的眼睛红红的。
“王姨,您今天心情真好!”这是肿瘤科的护士们,每天跟王娅打招呼的习惯用语。“从住进来的那天开始,王姨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爱笑,无论是什么时候,只要看见有人走进她的病房,她会马上露出微笑。”在护士长魏静的眼中,瘦弱的王娅有着一种特殊的力量,她的笑容让人倍感温暖。正是因为这份笑容与温暖,每当路过王娅的病房,魏静和护士们总愿意向里多看几眼,并喜欢叫她王姨。“我们真的没想到王姨的背后还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
同样没想到的,还有王娅同屋病友的家属韩大哥,“当时就觉得她是个很乐观的大姐,也是个很会替别人着想的人。在她走了两天后,我在网上看到了她的报道,特别震惊,对她真是特别佩服。我这人没上过多少学,不会讲话,我就是觉得如果咱们的国家能多点像她一样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好!”
温暖是什么?
周玉峰:“温暖是无论您在哪里,我和孩子们都会永远爱着您。”
“王姨,我来看您了……”告别仪式上,周玉峰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这位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一路“站”过来的老师,刚说了这几个字,便已潸然泪下。17日凌晨接到王娅去世的消息后,周玉峰买了最早一趟来津的火车票。当时车票难买,“即使站着我也要站到天津,我一定要去送送王姨。”
周玉峰在灵台一中负责学生捐助的对接工作,而灵台一中正是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的对口援助学校。周玉峰与王娅的第一次见面是两年前,在央视《朗读者》节目纪念赵家和教授的录制现场。那天,坐在台下观众席上的二人聊了很多。“王姨很关心娃娃,聊到娃娃家里困难,她听着就眼圈泛红。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的善良。”王娅问起当时她资助的学生白云的情况,当她得知坐在不远处的男孩正是白云时,她却拉住了想要介绍二人相认的周玉峰。“别告诉孩子,别让他知道我就是资助他的王奶奶,我就这么看看他就好。”
那期节目录完回老家的路上,白云曾问起周玉峰,坐在他身边的奶奶是谁,“我看她在现场总是满脸微笑地盯着我看”,当得知那就是王娅时,男孩有些失落,“周老师,您应该在现场告诉我,我想当面跟奶奶说声谢谢。”“你好好学习,争取考到天津去,以后有的是机会。”周玉峰安慰白云说。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一次的“擦肩而过”,竟成了白云和王娅永远的遗憾。“王姨在灵台一中一共捐助了7名贫困学生,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孩子们都哭了。就在那天夜里,灵台下起了大雪,所有出山的路都被雪给封住了,要不然,我一定带孩子们一起来送送王奶奶。”
在周玉峰的上衣口袋里,揣着孩子们托他带给王奶奶的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想念给王姨听。“王奶奶,我们不仅在物质上有了您的资助,更重要的是您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无限的温暖,我们将会把这根大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王奶奶,您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您把所有的温暖都给了别人,我很想对您说,来生您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
昨天,送别王娅最后一程后,周玉峰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无论您在哪里,我和孩子们都会永远爱着您!”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
轻轻地你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但留下的却是满天繁星:
在国网天津电力公司,那些深受感动的同事们,正在筹划着组织一系列爱心捐助活动,“王娅是我们国网天津电力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榜样。她走了,她未完成的事业,我们来。”
在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护士长魏静拿起手机拨通了孩子的电话:“宝贝,妈妈想跟你商量件事,我想捐献眼角膜。”
……
万物复苏,春天来了。王娅,你看到了吗?
这世界正因为有你而变得温暖如春!
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今年56岁的毛卓云,12年来一直是宁波市看守所艾滋病在押人员专职监管民警。他管教的不仅都是艾滋病感染者,还有大量“瘾君子”,更不乏重大刑事案犯。
远离危险是人的本能,他却把办公室搬到了艾滋病监区的普通监室里,把防护服锁进仓库,只为了让管教对象能少一些距离感。
不怕吗?他笑笑说:“怕的。一开始主动提出管这个监区,就是想做点事,这个想法一直没变。”
12年来,初心未改,毛卓云累计管理教育的艾滋病在押人员已达500余名。
主动请缨管理艾滋病监区“我是老党员,这点担当意识是有的”
早上7时,毛卓云走进宁波市看守所,开始新的一天工作。他目前管教艾滋病在押人员共26个,其中有18个“瘾君子”。
20__年,宁波市公安局决定将全市艾滋病在押人员集中羁押于宁波市看守所。许多艾滋病在押人员因为得病而自暴自弃,身陷高墙后更是破罐破摔,动辄自伤、自残、威胁民警。管理难度大,职业风险高,这无疑是个烫手山芋。
“给我6个月时间,管好了我继续,管不好另请高明。”毛卓云主动请缨,“我的想法很简单,工作总要有人做。没人敢做,我就试试。我是1986年入党的老党员了,又是退役军人,这点担当意识还是有的。我也知道危险,本来想一直瞒着家里!”
毛卓云接管艾滋病监区2年后,妻子徐爱英从《宁波晚报》一篇报道的一张侧影照片上认出了他,她这才知晓丈夫2年多来一直从事着这份高危的工作。提起往事,徐爱英声音哽咽:“知道后吵了一架,因为管理艾滋病监区实在太危险了!”
更“危险”的是,去年毛卓云把办公室搬到了监区,就在管教对象监室的隔壁。办公室只有一张桌椅,相当简陋。因为去厕所不方便,他就尽可能少喝水。一天至少要和在押人员谈话3小时以上,咽喉炎是老毛病了,难受时只能抿一口水,稍稍润下嗓子。好处是,这样就可以及时了解监室情况,又能拉近与在押人员的距离,让他们觉得更亲近。
监室里壮汉发狂猛撞铁门“我准备死一次,进去跟他谈一谈”
“最怕他们私藏违禁品自伤自残。”毛卓云说,“看守的第一要务是保障监所安全,保障诉讼程序顺利进行。”
王某,这个身高1.8米的东北壮汉身患艾滋病,曾在20__年9月当街刺伤女友、民警。他在看守所里住了148天,期间曾多次自残,吸毒后遗症导致的精神异常还时常令他狂躁。
“为了让他平静些,我什么方法都用了。”放风场边,毛卓云鼓励他大喊大叫,发泄积压的情绪;睡前,让他多做俯卧撑,有助睡眠。还请康宁医院专家来会诊,向心理咨询师请教。整整3个多月时间,在毛卓云的一遍遍谈话下,王某终于平静了些。“一次谈话,往往要多个小时,拉着手,一点点聊,告诉他,男子汉要对做过的事情负责。”
但始料未及的是,12月21日,也就是案件宣判的次日,王某又出事了——用头撞监室的铁门,额头出血,还像困兽一样呜咽。
这时候进监室太危险了。“我准备死一次,豁出去了,要进去跟他谈一谈。”毛卓云跟领导请示后,还是走进了监室,装作若无其事地检查内务,正思忖着怎么和王某切入聊天时,突然,他的背上受到了重重一击。王某狞笑着看着他,眼冒凶光。他又发狂了!同监室的在押人员急得直吼:“他是毛警官啊,对你这么好!”
第二天,毛卓云又走进王某的监室。此时,王某神情落寞地坐在角落。令所有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毛卓云走过去,轻轻拥抱住他。王某迟疑了一会,竟趴在毛卓云的肩头,像孩子一样地哭了很久。在王某断断续续的倾诉中,毛卓云捕捉到了关键信息——庭审时,王某的父母和女友都没有到场,他害怕且绝望,觉得自己被所有人抛弃了。于是,毛卓云通过办案人员联系上了王某的女友、父母、表弟,逐一抄下他们发来的短信,带到监室读给王某听:“我们会来看你,你要好好改造”。
之后,王某终于彻底平静下来,开始配合管教。被送往监狱前,王某给毛卓云深深地鞠了一躬,再次落泪。
“老毛敢于涉险的精神尤其让我敬佩。12年了,他每分每秒都暴露在危险中。12年了,他对工作,对每一个管教对象负责的态度始终没变。”看守所医管大队同事孙立洪说。
与曾经的在押人员保持通信“我多做点事,社会就能多一分安宁”
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伍淑清的爱国爱港情怀并非始於今日,而是发轫於心灵深处,彰显於大小事中。从她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就可以看出一斑。
1998年,伍淑清发起成立“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以该基金执行主席身份,每年资助组织香港中学生到内地参观考察,将国情教育及中华历史文化融会於学习、参观及实践当中。
20__年,伍淑清成立了中华基金中学。她说,我们学校的校歌是中文的,没有英文校歌。学校组织很多学生跟老师去内地和国外考察,让学生们立足香港,背靠国家,走向全球。
每次出国,伍淑清都会安排学生到当地的中国使领馆拜会,在国旗下让大家跟着大使唱国歌;让学生们知道,出了国,为他们提供保护的,是中国的使领馆。
由於担忧当代香港青年在成长中因缺乏国家观念而被误导、被利用,伍淑清邀请了多位有心人编写了《国史百闻》,介绍近当代一百宗历史事件。同时,专门培养能够教授中国历史的老师,目的是要让香港的年轻人了解,香港和国家是不可分的。
一位商人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教育上,并非教育更容易赚钱,而是她看到香港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源於教育,国家观念、历史观念、大局观念的缺失,令香港年轻人与国家日益疏离,她要从教育入手,让“爱国”与“爱港”统一为一体,这才是真爱国、真爱港。
伍淑清1948年出生在香港,少时就读於香港,后赴英美留学。从小的耳濡目染,步入商界后的纵横驰骋,伍淑清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政界、商界人物,使她对香港的诸多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伍淑清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曾表示,欧美许多政客对香港当下局势完全没有客观认识,也并不真正把香港视作朋友,这些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因此希望利用香港的事情醜化和打击中国。她说:“他们只是在利用香港拿选票。”
在中国正在崛起的当口,遏制中国符合美国利益;符合美国利益就容易拉到更多选票;“香港牌”是遏制中国的一个好藉口;借“香港人权”施压中国政府和特区政府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逻辑线条如此清晰,但香港某些人没有看清楚,某些人装作没有看清楚,某些人甘愿作反中乱港的急先锋。
在大是大非面前,伍淑清决不明哲保身、装聋作哑。她是智者,看穿了反中乱港势力的圈套;她是勇者,大胆地揭穿了美国政客的阴谋;她是善者,为香港好、国家好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这样的人,如果我们不敬佩,还能敬佩谁?伍淑清,确实感动了全中国!
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我叫朱丽华,是一名盲人党员,也是嘉兴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
昨天下午,在嘉兴大剧院内举行的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市委书记张兵,省委第四巡回指导组组长金兴盛,市领导毛宏芳、刘冬生、高玲慧、孙贤龙,省委第四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叶鸣等出席报告会。
台上,朱丽华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台下,掌声,因内心敬仰而响起;泪水,因心灵触动而滑落。
站在大剧院的讲台上
党徽在朱丽华胸前格外鲜艳
而她穿的条纹衬衫
正是今年9月20日
在杭州接受“浙江省道德模范”表彰时的那一件
朱丽华
1994年10月入党,现任省盲协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市盲协主席,是嘉兴丽华推拿诊所所长。
40多年前,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
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全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并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
她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
近年来,朱丽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诸多殊荣。
似乎感受到台下灼灼的目光,朱丽华让志愿者扶着她走到讲台旁,向在场的听众深深鞠了一躬。
顿时,嘉兴大剧院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掌声中,朱丽华摸索着走到讲台上,将她的初心故事娓娓道来。
掌握推拿治疗的方法是她梦想的起航。
为22万多人次缓解病痛,治疗308例脑瘫患儿的背后,是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
一次,为了抱住突然抽筋的脑瘫患儿,她因急性扭伤造成腰椎间盘突出,那年春节她是在医院度过的。
刚刚出院回到家,市福利院领导赶到她家说,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脑瘫患儿正在等她治疗。
当时,朱丽华的母亲含着泪送她出门。
说到母亲,朱丽华声音开始颤抖,一时哽咽,久久说不出话。
在她失明后,是母亲昼夜陪伴她,后来不论是开设诊所还是捐资助学,母亲一直支持着她,搀扶着她参加各种场合。
但在去年4月2日,母亲永远离开了她,25天后,朱丽华郑重地签下了器官捐献书。
泪水,同样闪烁在台下听众的眼眶中。
在朱丽华停顿的时候,党员干部的掌声响起,鼓励她讲下去。
一如往常给人的坚强印象,她迅速调整了情绪,开始讲述自主创业的故事。
谈到创业历程,她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正是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让她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的感恩之心再一次获得了大家的掌声。
“我觉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让更多需要关怀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虽然我的资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无限的爱心中去。”
“眼疾已注定我一生要忍受无边的黑暗,但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始终是指引我前进的那盏明灯。”
朱丽华就像一面镜子
映照着现场千余名党员的初心
通过朱丽华的故事
在场的党员们重温信仰的光辉
汲取前行的力量
最后,朱丽华郑重许下誓言:“既然进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人,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将把此生献祖国。”
18分钟的演讲结束后
现场响起了长达十多秒的热烈掌声
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胡惠娟是嘉兴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名普通党员,现在工作的岗位就是朱丽华曾经工作过的儿童护理部。
她说,福利院的儿童护理部照顾的都是一些脑瘫、肢体残缺、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时精心护理,朱丽华就是为这样一群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她的坚强之心、慈爱之心、奉献之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院职工和孩子们。
胡惠娟还说,20xx年,新的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时,朱丽华捐款1万元;
20xx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她交了10万元“特殊党费”……
在胡惠娟的眼中,朱丽华是一个爱岗敬业、怀有慈母之心的人,是一个组织观念、党员意识特别强的人。
“朱阿姨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榜样。”
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朱丽霞,是一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曾经接受了朱丽华大学四年的资助。
她说,朱丽华的资助,是学费,是希望,更是茫茫黑夜中的一盏路灯。
朱丽霞说:“自此,我的人生不再低着头,我每天开心地笑着,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因为我的梦想有了领路人。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像您这样坚忍不拔、充满阳光的人——无论前方道路多么曲折,我必披荆斩棘,闯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朱丽霞立志向朱丽华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她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本科阶段以专业第二的成绩保研,研究生阶段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在朱丽霞的心中,朱丽华是她的榜样,是她的明灯,指引她前进的方向。
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闻人庆是嘉兴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她被朱丽华身残志坚、心有大爱的行为深深感动,在讲述了朱丽华的事迹后,
她说:“朱丽华同志用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感召着我们,她的情怀鼓舞着我们,作为残疾人工作者,全市残联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学习朱丽华先进事迹活动,学习她坚守初心、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崇高追求。脚踏实地,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报告会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学习朱丽华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学习她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为嘉兴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锋、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不断贡献力量。
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爱心“搬运” 四年筹建29所希望小学
“我可以教孩子学到知识,可他们的境遇如何改变?”周秀芳在支教之余一直琢磨着。
周秀芳将湖南的所见所闻做成幻灯片,发到由她的学生们组成的聊天群里。她的学生、在美国洽谈业务的上海弘盛特种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刚看到后,一回国就从机场赶赴湖南看望周秀芳。“我是周老师早年在宁波石浦小学教过的学生,班里好多人都知道周老师在贫困山区支教,这份大爱情怀我们非常敬佩。”感动之余,张刚开始用实际行动支持周秀芳。他捐资30余万元重建了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20__年4月,桐林弘盛希望小学动工兴建。周秀芳在桐林村一所废弃的农房里住下。白天,她或在借来的教室为孩子们上课,或顶着烈日去监督新学校施工;晚上,她就和村干部、村民一起商量解决建校遇到的问题。
20__年7月底,一所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成为溆浦县九溪江乡第一所农村希望小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爱心涌向溆浦。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班学生筹资40万元援建的前进小学,上海企业家苏书超出资28万元援建的希望小学,宁波女企业家王娴出资援建的搭溪小学,宁波象山石浦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傅萃捐修的来凤石浦岑玉希望小学等学校一一落成,爱心助学的雪球越滚越大。
周秀芳还牵线促成了浙江鄞州与湖南溆浦教学结对。20__年11月,鄞州区在溆浦建立支教基地,发动优秀教师去溆浦支教,溆浦县选派中小学校长、年轻老师来鄞州“取经”,培育“种子教师”。
“爱心搬运工”周秀芳将全国各地的爱心源源不断汇聚到大山深处,点燃了大山的希望。
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精准扶贫 用爱架起东西部扶贫协作之桥
贫困山区要真正脱贫,除了“输血”,还要实现自我“造血”。
20__年起,周秀芳以爱心支教为支点,尝试在劳动力转移、产业扶贫等领域进行帮扶,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她牵线搭桥,将宁波市象山县的“红美人”柑橘树苗引到溆浦试种,开展生产帮扶。与此同时,周秀芳将溆浦的农民带出大山,在城里找工作。截至目前,经周秀芳介绍到宁波企业打工的溆浦山区村民已有近百人。
在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中,周秀芳还在宁波市鄞州区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爱心工作室和爱心帮扶基金会,在吉林延边设立周秀芳爱心驿站,通过项目对接,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那里集聚。
经周秀芳多方协调,今年7月,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落户溆浦,并将研学、助教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刚刚过去的暑假,宁波有6批300多名学生到溆浦开展互动体验式研学。这个研学基地预计明年可接待5000至10000名研学青少年(家庭)。
从“支教奶奶”到“爱心搬运工”,再到“扶贫领路人”,周秀芳的爱心之路一直在延续。年岁渐长,她步履越来越蹒跚,因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中耳炎,但这些都没能打倒这位老人。
“只要我的膝盖允许我走路,我就会一直走下去。”周秀芳坚定地说。
周秀芳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中央、省、市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感动了很多人。她曾荣登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和“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在参加9月5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时,周秀芳认真聆听了代表们的发言。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获得这份荣誉,是党和政府对我的认可,是大家对我的信任,也更坚定了我扶贫助学前行的信心……我不是一个人,我的身后有很多的同行者,荣誉是属于所有人的。今后我们会继续走下去,助学帮困、精准扶贫,把更多的爱心搬运到贫困山区去。”
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篇八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观音阁镇颜家垅村,兴华希望小学日前刚刚落成,孩子们认真听着多媒体一体机里浙江宁波鄞州老师讲授的“我们都是护旗手”课程。两块屏幕连接起相隔1300多公里的两间教室。
这所希望小学是全国道德模范、宁波市民周秀芳牵线建成的第29所希望小学。当天共有10所希望小学举行了集中落成仪式,这些学校坐落于溆浦县7个乡镇。
据介绍,由周秀芳牵线捐建的10所学校中,宁波宁海“慈善老人”王春文捐赠250万元,捐建了其中的5所;宁波存希公益基金创始人宋丽娜捐建了2所;宁波市本恩根爱心公益平台捐建了2所,宁波湖南商会捐建了1所。
事实上,4年多来,周秀芳已为溆浦山区牵线捐建29所希望小学。“是成千上万的爱心人士帮助溆浦建了那么多小学。”周秀芳说,她不仅期盼着山区孩子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里上课,还希望他们都能享受到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
在她牵线之下,溆浦县已经有40位老师到宁波鄞州挂职,鄞州也多次“送教育”到溆浦,开展纸飞机、汉字棋、编程课等教学培训,拓展和丰富了溆浦山区的课程。
而这一次,在周秀芳的奔走和呼吁下,宁波地区爱心群体先后捐建了36台多媒体一体机,并相继投入使用。
“新型多媒体一体机能打破地域限制,让山区孩子可以跟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学资源。”周秀芳说,这是她5年前就有的心愿,现在终于实现了。
“我们希望通过‘同步课堂’,将鄞州现代教学技术、观念等带到溆浦山区。”鄞州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校长章国明也表示,下一步该校会通过一些教师互访、调研互访的形式,提升溆浦教学业务。
叶连平的事迹心得体会篇九
一天饭后,毛卓云收到一封信。
“小刘写来的。”他一下认出了信封上熟悉的笔迹,“小刘因运输被判死缓,在这里呆了20个月。去监狱后,还经常写信来。”
小刘在信里写:“你给我的那本黑色本子,我至今还带在身边。现在我所有的一切与你的关心是不可分割的,我将会牢记一辈子!你年纪大了,还是要注意身体,该马虎的马虎下也应该的,不要太执着了。”
毛卓云将信放进抽屉里,打算下班后再回信。他和曾经的艾滋病在押人员这样的书信往来,至少已有一百多封。
“他们都离开看守所了,你还管呀?”
“他们写信给我,因为信任我,想和我说说话。我多跟他们说说,多做点分外事,他们就不容易偏激,不会做极端的事,社会上就能多一分安宁。”
认识老毛的人都知道,他的“傻”在于,干了很多本来不用干的活。
监室里,很多人喊毛卓云为“毛校长”、“毛老师”,因为他把课堂搬进了监室。
管教过程中,毛卓云发现,没有文化是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16岁的小虎,一个字也不认识,甚至无知到特地往身体里注射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毛卓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监室“变”教室,教他们读书认字。他找来了儿子小时候的课本,买来文具,从每个人的名字开始一点点教。3个月后,小虎认识了500多个字,还会写简单的日记和书信。
宁波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工作人员李怀亮和毛卓云已经是老熟人了。“一开始,他对艾滋病一点也不了解。12年来,他一点点学,已经成专家了。他经常根据新收押人员的类型请我来做讲座。一些人不肯吃药,他就哄他们,像家里人一样。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