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粗瓷大碗》教学反思(精选4篇)
《一个粗瓷大碗》以倒叙的方法,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述了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时时关心战士胜于关心自己,和他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从而赞美赵一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一个粗瓷大碗》教学反思,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反思1
《一个粗瓷大碗》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课文,讲述了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在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关心战士、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感人故事,通过一个粗瓷大碗的经历,展现了赵一曼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既有收获,也有对不足之处的深刻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和视频片段,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将学生带入到那个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使他们对课文所描述的背景有了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情境创设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种方式助力字词教学
在字词教学方面,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生字,我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圈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示范书写、讲解笔画和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规范。对于重点词语,我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还组织了词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抢答等小游戏,增强了字词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生字词,为阅读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
(三)小组合作促进深度理解
在课文讲解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 “粗瓷大碗经历了哪些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体会到赵一曼怎样的品质?” 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在小组内积极交流、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绽放。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在小组汇报环节,各小组代表能够条理清晰地阐述观点,其他小组成员也能认真倾听、补充质疑,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感教育渗透自然
本文的主题是歌颂赵一曼的崇高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会赵一曼在艰苦条件下对战士的关怀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通过深情的范读、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情感的力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情感得到了升华,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不足之处
(一)时间把控不够精准
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由于学生们讨论热情高涨,我没有及时把控好时间,导致后面的课堂小结和拓展延伸部分略显仓促,有些学生的想法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受到了一定影响。这也反映出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时间的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今后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
(二)对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在课堂提问和互动环节,我发现部分学习成绩较好、性格活泼的学生参与度较高,而一些学习基础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较少主动发言。虽然我有意识地鼓励这些学生参与课堂,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没有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和表达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拓展延伸不够深入
在教学结束时,我虽然进行了简单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抗日英雄事迹,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交流分享,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英雄事迹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拓展延伸环节的设计,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更有价值的思考和探索,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改进措施
(一)优化教学设计,加强时间管理
在今后备课过程中,我将更加细致地规划每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对于小组合作讨论等容易超时的环节,可以提前设定好讨论规则和时间限制,加强巡视指导,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教学过程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教学目标、提问内容和作业布置。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鼓励他们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树立学习信心;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满足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公平性。
(三)精心设计拓展延伸活动,增强深度与广度
在拓展延伸环节,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选择与课文主题紧密相关且具有时代意义的拓展内容,如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开展小型的主题演讲比赛或撰写读后感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究课文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拓展学习中不仅能够丰富知识储备,更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通过对《一个粗瓷大碗》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反思2
摘要: 聚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一个粗瓷大碗》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以“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初读感知、细读情节、研读主旨及阅读方法总结等教学环节的剖析,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反思教学成效与不足,提出优化路径,旨在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一个粗瓷大碗》的教学,以特定语文要素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并理解课文的能力。这不仅关乎学生对单篇文本的掌握,更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
一、默读为阶:教学环节与成效
(一)初读奠基:问题导向,整体感知
1. 教学实施
依据课程标准对三年级学生默读能力的初步要求,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如“课文围绕粗瓷大碗讲述了哪些主要事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尝试运用不出声、不指读的技巧,快速浏览文本,提取关键信息,初步勾勒出文章的大致轮廓。
例如,学生能识别出文中关于粗瓷大碗的出现、流转以及与赵一曼相关的主要情节线索,从而对整篇课文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
2. 课标明向与成效
此环节紧密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中第一学段关于默读的基础要求,即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通过这一初读环节,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默读的基本技能,提高了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初步构建起自主阅读的意识与能力框架,为后续深入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二)细读架梁:深入文本,剖析情节
1. 教学实施
在学生完成初读并对课文有整体感知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带着更具针对性的问题进行细读,如“赵一曼与粗瓷大碗之间的具体互动细节有哪些?这些细节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此时注意力更加集中于文本的细节之处,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进行细致分析。
例如,在研读赵一曼把粗瓷大碗送给伤病员的情节时,学生通过默读相关语句,体会到赵一曼关爱战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并且在分享交流中,学生能够相互补充、深化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课标明向与成效
这一细读环节遵循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要求。
学生在深入默读与交流互动中,精准把握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对文本的理解从整体走向局部,从宏观深入微观。
他们在分析人物描写细节的过程中,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阅读的专注度与深度理解能力。
(三)研读筑顶:领悟主旨,感悟品质
1. 教学实施
进入研读阶段,教师提出如“从粗瓷大碗的故事中,如何深刻体会赵一曼的高尚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在当今时代有何价值?”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核心主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元方式,从不同维度剖析赵一曼的人物形象与精神内涵。
例如,从赵一曼始终坚守粗瓷大碗,拒绝特殊待遇的情节中,学生领悟到她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并能在教师引导下,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刻理解这些品质在战争年代的珍贵性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2. 课标明向与成效
此研读环节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中感悟作品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理念。
学生在深度默读与探究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文本人物品质的简单认知,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与价值观的塑造。
他们在思考赵一曼精神品质的当代价值时,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拓宽了思维视野,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批判性思维与文化传承意识。
二、方法为舵:阅读策略与训练
(一)策略引导:阅读方法的传授
1. 教学实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初读环节,教导学生如何快速浏览文本、标记关键信息;在细读环节,示范如何分析人物描写、品味词句含义;在研读环节,引导学生联系背景、深入思考主旨。
例如,教师通过示范分析赵一曼的一个典型行为描写,向学生展示如何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中挖掘其内心世界和品质特征,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对其他情节进行自主分析。
2. 课标明向与成效
这一阅读方法的传授过程符合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策略教学的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掌握了一套系统的阅读方法,从信息提取到情感体会再到主旨领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阅读思维链。
这种阅读方法的习得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更加独立自主,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为其终身阅读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巩固:课堂练习的设计
1. 教学实施
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阅读方法与知识,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实践练习。这些练习涵盖了对文本内容的复述、对人物品质的概括、对文章主旨的阐述等多种形式。
例如,要求学生根据记忆和理解,简要复述赵一曼与粗瓷大碗的故事,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赵一曼的高尚品质,并举例说明。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技巧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2. 课标明向与成效
课堂实践练习的设计遵循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与整体性的理念。
通过这些练习,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了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与书面写作能力,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三、反思为锚:教学不足与改进
(一)不足剖析:教学过程中的短板
1. 问题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注重了默读与阅读方法的教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学生默读过程中,对个别阅读困难学生的关注不够,未能及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导致这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解课文上存在一定障碍。
此外,在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人物品质时,虽然有所涉及,但深度和广度不够,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相对较为肤浅,影响了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深刻领悟。
2. 影响分析
对阅读困难学生关注不足,可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逐渐落后,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班级整体阅读水平的提升。
而时代背景挖掘不深,则会使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体会到赵一曼精神品质的厚重感与深远意义,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在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方面的发展。
(二)改进策略:优化教学的路径
1. 策略规划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默读过程中,增加巡视次数,及时发现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如指导他们如何断句、如何理解生词等。
对于时代背景的教学,可以引入更多的历史资料,如图片、视频、小故事等,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将时代背景与人物行为、品质进行紧密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赵一曼的故事前,先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艰苦斗争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环境,再引导学生思考赵一曼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的意义。
2. 预期成效
通过这些改进策略的实施,阅读困难学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有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与学习自信心,促进班级阅读水平的整体均衡发展。
而深入的时代背景教学将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能够更好地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中的文化理解与思想感悟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获得更丰富、更有深度的体验与成长。
《一个粗瓷大碗》的教学实践以“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为导向,在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掌握、对人物品质和文本主旨的理解等。通过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进行反思与改进,我们明确了优化教学的方向与策略。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反思3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024秋语文1-6年级(上)《期末复习资源汇总》(附链接可直接下载打印)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粗瓷大碗”背后的感人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朗读课文,小组内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对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默读掌握课文大意,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粗瓷大碗”背后的感人故事,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粗瓷大碗是什么样子的?这个粗瓷大碗是谁的?用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写一个碗呢?)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出示粗瓷大碗的图片)这个粗瓷大碗陈列在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是赵一曼用过的,是通讯员给赵一曼找来吃饭用的,这个碗反映了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设计意图:
在质疑课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介绍人物和背景。
赵一曼1905—1936,四川宜宾人,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女。1926年加入。1927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任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1935年11月在与日伪军作战时受伤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珠河今黑龙江尚志市被杀害。
设计意图:
通过资料的补充,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赵一曼的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三、扫清字词障碍,梳理线索。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生词:陈列、联军、缸子、高粱、侦察。多音字:还。(辨音组词)
2根据“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线索梳理文章结构。
师:文章围绕“一个粗瓷大碗”讲了什么故事?
(1)送碗: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碗。
(2)用碗:赵一曼把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
(3)失碗:赵一曼又没有碗了。
四、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 学习“送碗”部分。
(1)通讯员一直想给赵一曼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2)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找来一个大碗?(因为赵一曼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3)面对通讯员这么艰难找到的碗,赵一曼为什么拒绝接受?(因为她以为那是通讯员从群众家里拿的碗。)
结合时代背景,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赵一曼什么样的品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2学习“用碗”部分。
(1)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来一大碗高粱米饭?(团长、政委和战士们嘴边有几个月没有沾过粮食了,赵一曼很久没有吃顿饱饭了。)
(2)当时联军的生活怎么样?(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
(3)研读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倒回锅里的部分。
①赵一曼为什么把饭又倒回了锅里?赵一曼在把高粱米饭倒回锅里的时候,想了些什么?(想起了战士们艰苦的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②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从赵一曼的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同时也不想让别人为自己担心。)
(4)炊事员老李眼睛里为什么含着泪花?(炊事员老李能理解赵一曼的良苦用心,但是也很心疼赵一曼。)
3学习“失碗”部分。
(1)通讯员给赵一曼的碗为什么又“丢”了?(这个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2)文中的“丢”字为什么打上了引号?是真的丢了吗?(其实不是“丢”,而是赵一曼把碗送给了其他战士。)
4小结。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赵一曼很关心战士?(不断地将碗送给其他战士,吃野菜粥,把高粱米饭留给伤病员。)
(2)赵一曼用过的这个粗瓷大碗为什么被陈列在人民军事博物馆里?(因为这个碗代表了赵一曼关心战士、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
五、巩固练习。
小组活动:一个人扮演通讯员,另一个人扮演赵一曼,自行设计语言和动作,边说边做,呈现课文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课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讲述了赵一曼身处艰苦环境中仍时时关心战士,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歌颂了一个员的高贵品质。
教学反思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反思一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是落实“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的。在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我主要做到: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方式,完成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通过分享交流,准确、充分地把握故事情节;而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体会主旨,通过分享交流,深刻感受赵一曼高尚的精神品质;最后引导学生回味学习过程,总结阅读方法。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积累知识和形成能力,而能力是在不断地训练中形成的,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课堂实践练习的设计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补充。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反思二
成功之处:
一、课堂教学扎实语文要素。
教学中让学生先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样默读有目标,有针对性,积极采用小组合作互助的阅读课文,先自己阅读,然后和同学交流,深入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复述课文,延伸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最后,我利用时间,让学生复述课文。众所周知,复述课文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经常开展复述课文训练,不仅能促使我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复述时,我让学生根据复述提纲,理一理文章的思路,并抓住重点词语作为复述的“路标”。复述时要求用普通话复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句通顺。
不足之处:
我领读课文时发现,有些学生不开口读课文,我要求学生老师领读时,要发出声音,大胆的读,老师也语速慢,教师要多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来激励和鼓舞学生。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反思4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陈、曼”等 7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 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
3. 体会赵一曼在艰苦的环境中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生字,默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赵一曼的品质。
2. 难点:理解“一个粗瓷大碗”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默读指导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粗瓷大碗的图片,引出课题。
2. 介绍赵一曼的生平事迹。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3. 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错的地方。
4. 全班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交流识字方法。
? “陈”: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阝”加“东”就是“陈”。
? “曼”: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来记忆,“日”字底表示与时间有关,“曼”表示读音。
? “联”: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把“送”的“辶”换成“耳”就是“联”。
4. 学习多音字“还”。
? 出示句子,让学生判断“还”的读音。
? “还”在表示“仍旧、依然”等意思时读“hái”;在表示“归还、回报”等意思时读“huán”。
(四)默读课文,了解故事
1. 提出问题:围绕“粗瓷大碗”发生了哪些故事?
2.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 小组讨论交流。
4.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 赵一曼把小通讯员盛给她的满满一碗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把小搪瓷碗还给了小通讯员,留下了这个粗瓷大碗。
? 赵一曼用这个粗瓷大碗吃饭,把饭送给伤病员吃。
? 后来,这个粗瓷大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五)体会品质
1. 从这些故事中,你体会到赵一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2. 小组讨论交流。
3.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 赵一曼是一个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人。
? 她不搞特殊化,把战士们的冷暖放在心上,体现了她高尚的品质。
(六)总结全文
1. 总结课文内容。
2. 再次强调赵一曼的品质。
(七)布置作业
1.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 查找更多关于赵一曼的故事,读一读。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一个粗瓷大碗》这篇课文时,通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围绕“粗瓷大碗”发生的故事,体会到了赵一曼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尚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讨论中感悟。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文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