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范本大全
国家发展历程波澜壮阔,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辉煌成就令人瞩目。高铁纵横,科技腾飞,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回顾往昔,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在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 篇一
夏夜清逸,群星璀璨。星光笼罩下的旷野一片寂静。远山与戈壁皆已沉沉入眠,唯有一道城墙,从夜的深邃之处缓缓浮现,又悄然隐匿于夜的更深处,仿若从遥远的历史时空伸展而来的一段臂膀。干燥而凉爽的夜风吹拂而过,带来戈壁独有的旷古无垠、漫无边际的气息。
风穿过城门洞,吹向城外边墙脚下的一块空地。空地上,数十座傍晚方才搭建起的户外帐篷内,透射出影影绰绰的微光,隐隐传出阵阵欢声笑语。一座高耸的古烽燧,恰似他们最为忠实的守护者。年轻人的活力着实旺盛,他们刚刚结束了白天二十多公里的徒步越野,此刻却毫无睡意,兴奋地交流着白天的见闻与感悟。
已记不清从何年起,每年夏天,总有几支徒步队伍来到沧桑古朴的硖口城外,在此安营扎寨,进行徒步研学。他们沿着蜿蜒起伏的汉明长城,一路穿越戈壁、跨越绿洲、穿过村镇,捡拾沿途垃圾,向游客和当地村民宣讲保护长城的知识。东西纵横贯穿山丹全境的长城,为他们的徒步提供了绝佳的穿越场地。每一堵墙体、每一座烽燧、每一道壕堑,都吸引着他们驻足、感叹,引发思古之幽情。在长城沿线,我还时常遇见一些孤独的徒步者,有退休老人,有年轻学子,他们肩挎背包,手拄拐杖,表情坚毅,目光炯炯,沿着长城,迈向远方。
这道古老的城墙被乡亲们称作边墙。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文物部门在边墙沿线竖起一块块保护标识碑;90 年代,山丹县长城陈列馆在新河驿建成,东来西往的游客纷纷驻足于此,了解汉明长城,感悟边塞风情,山丹 “露天长城博物馆” 的美誉不胫而走。同时,沿长城的各村镇,也都有了文物部门聘请的业余文管员。2009 年,《山丹县长城保护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这是全省首部由县级政府出台的长城保护管理办法。
从那时起,徒步长城已然形成一股热潮,常有风餐露宿的背包客,沿着长城踽踽独行。
朋友老陈,因年轻时在新河长城边的一段短暂经历,竟与山丹长城结下深厚缘分。二十余年前,他辞去工作来到长城边,开启了自发保护研究长城的生活。多年来,他踏遍了汉明长城沿线的山川沟壑,拍摄了大量美轮美奂的照片,并撰写出版了数本关于山丹长城和西北地理风情的书籍,竭尽全力地宣传介绍山丹长城。老陈的长城岁月,寂寞却充实。在他的小院,我时常会与许多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长城爱好者不期而遇。
明长城山丹县段于 2020 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山丹汉明长城 “甘凉咽喉” 风景道示范段被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 “三园、三段” 之一。现已完成的硖口至新河驿段建设,服务设施更加完备。巡查步道随着长城在旷野中蜿蜒伸展,方便游客近距离观赏长城;数字化智能导览标识,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时尚的体验;而荒野中的几座仿古驿站补给点,则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烈日之下,长空辽阔,茅店朔风,古韵悠然,胡马阵阵嘶鸣,骆驼悠然踱步。历经战火淬炼的古长城,迎来了好时代。
一年四季,常有来自邻近市县学校的学生,来到硖口城外,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研学之旅,朋友老陈则为他们义务宣讲。孩子们一路好奇地赞叹着、讨论着、吵闹着,争抢着捡拾长城两边的垃圾。待经过数小时徒步,回到起点,一张张稚嫩朝气的脸庞上,闪烁着疲惫而兴奋的汗珠。
长城文化,在这里得到最为直观的延续和传承;长城故事,在这里得到更为生动的讲述和宣扬。
夕阳之下,长城如巨龙般蜿蜒盘绕,攀爬上龙首山顶的一片金色霞光之中。又有几顶帐篷,在硖口城外的露营地搭建起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征文 篇二
我的家乡皋兰县的东山之上,有一条人工水渠,乃是西岔电力提灌工程的总干渠,其修建耗时整整十年。此渠并无充满诗情画意之名,皆被精准地称作第几总干渠或第几支渠,恰似庄稼人的孩子被唤作老大老二般,质朴而真挚。每逢灌溉时节,滔滔黄河水经由这条水渠,源源不断地流过全县境内的水浇地,各类农作物由此焕发蓬勃生机。
这条水渠从山顶蜿蜒而过,时而穿越涵洞,时而镶嵌于山头;露天之处还加设了水泥横梁。它伏于山顶,仿若一条巨龙俯瞰着皋兰。后来,在流经县城段的水渠旁又修筑了青色水泥路,顺应山势起起伏伏,恰似飘带一般。水渠两侧渐渐栽上了树,喷灌滴灌的银色管道一直延伸至两面山上,如网般罩住了山。一圈圈的槐树、红柳、野杏树、榆树、塔松、侧柏、刺梅等便缓缓生长、日益高大。
有渠的这座山位于县城东面,故而被称作东山。也正因山顶的这道渠,才有了东山公园。人们依山傍水,在平缓处修建了皋兰书院,在山势倾斜舒缓之处打造了书法长廊,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本地书法家的墨宝。
山顶的这道渠,亦盘活了山下的河沟。低洼之处曲折相连,形成一汪清水的东湖,堤岸上还新建了几座小拱桥。东湖面积较大,不规则的高地种满了花树,修筑了亭台楼阁、木栈道、棋盘广场以及彩色塑胶铺就的健康步道。一路向南步行,直至石洞寺处折回,过桥后沿环城路返回,便形成一个围绕东湖和碱水沟的不规则大椭圆。人们钟情于那些曲曲折折,从不嫌远。
东山倒映在水中,湖边垂柳的倒影亦在水中摇曳。微风拂来,水面泛起涟漪,波光荡漾。所有的影子被鱼儿和鸭子这些灵动的小精灵扰动,水面如绸,破了又合。四处游走的人们倚着栏杆观望,不一会儿,艳丽的鱼儿和白鸭子消失不见,恰似时光悄然流逝。
有外地朋友来访,夜晚带其去转转,一出门便直奔东湖。逛着逛着,朋友会问:“你们的东湖,水从何处而来?” 我们便会伸手一指:“那边山顶有条渠,水是从渠里流过来的!” 于是领着朋友上山,去瞧瞧山顶的那条水渠。
还得带朋友去看看那些为东山披上绿装的树木。讲讲春天,柳枝如何变色、弯曲,引得树丛间繁花似锦,令人眼花缭乱;夏天,树木枝叶繁茂,封山蔽日,带来浓荫送爽。那些不害羞的歌者躲在林间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情歌,吉他声惊得麻雀飞起;秋天,各种树叶深深浅浅,在风中摇曳,唯有松树依旧稳稳地绿着;冬天雪后,一片宁静,鸟儿的巢在树杈上顶着一大团雪。此时,树木之下的水渠常常是干涸的,安安静静。一旦开始浇灌冬水,清波碧浪便开始翻卷……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道水渠多像一条扁担啊,一头挑着万顷良田,一头挑着雪山黄河,在此停歇片刻,便造就了湖光山色、绿树成荫、村落生辉的神奇景象。
还可以带朋友下到山背后,若是夏天,那里有麦田,也有桃林,每片土地都被水渠环绕。田地里或许有偷懒之人暂时放任野草疯长,但水渠总是清清爽爽。水渠两边的冰草是特意留存下来的,用以牢固渠坝。进水口用水泥预制板修筑得十分规整,如抽屉一般堵放自如。这时,你便能看到山顶那条渠的最终流向了:蔬菜水果粮食,形形色色,在一块块黄土地里茁壮成长。
“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种九不收,滴水贵如油” 的民谣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皋兰,被一条渠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