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怎么写9篇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结晶,形成完整思想体系。书中 100 条建议涵盖教学各方面,如备课上课、作业处理。还包括因材施教、教师自身发展等。比如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法。旨在助力教师提质量,促学生发展。是教师提升的实用宝典,值得深入研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看似漫长的暑假,伴着培训而来。庆幸可以在培训之余,翻开《给教师的建议》,像回到学生时代,带着对苏霍姆林斯基大教育家的崇拜,对工作的热忱,走进书里感受先生之作。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书中每一个标题就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苏霍姆林斯基生动的案例,无不敲打着我的内心,字如其人,读书亦然。喜欢细嚼慢咽的我,在读书时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似乎给自己读书慢找了个正当的理由),读后感如下:
1、虔诚的读完顾明远教授的代前言和朱永新老师的序,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素材去创造出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才”。无可厚非,除完成正常教学内容外,人性教育的重要性也应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教育理论外,也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努力寻找方向。身兼数职的我们,班主任老师、学科老师兼着各类辅导员,虽然身份不一,但是也在启发人性的教育中,平衡着忙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教学特色。
2、时间的思考,第六个建议: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
这一章节,一名历史老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这句话震撼了我。从教十几年,听过的课数不尽,听过的讲座也是无穷,更是看过太多大咖上课。我们依旧是喜欢老师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样子,授课教师的高度除了让听课老师舒心外,最受益的就是台下就坐的孩子们。他们的幸福感来源于自信的老师。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得保证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始于生活,依靠理论,行于实践,深度思考,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做到呢?书中给出来准备一辈子的答案就是——阅读。所以我也由此准备,饥饿式阅读。以书润心,反思,这正是我缺少的。从今天起,每拿起一本书,像是海绵遇见水一样,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乐趣。相信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将遇见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直面自己遇到的问题,面对自己、剖析自己并有和自己对话的能力。
另附阅读目录:
顾明远、朱永新序
1、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样现成的。
2、谈谈教师的健康和精神生活问题——有关工作乐趣的几句话
3、怎样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防止神经衰弱
4、要善意待人
5、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6、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
7、教师的时间和各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读书即丰富知识储备,为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教好我们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读书进行时。
篇二: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初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觉得它犹如一位智者在为我指点迷津,其中无不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的远见卓识。细读章节中精辟的理论,我发觉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能时刻反省自己。
在“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一文中,有一段文字令我深有感触:“责备儿童蓄意干坏事、懒惰、马马虎虎,而实际没有这种现象,孩子就会感到非常委屈,进而同教师疏远,失去对教师的信赖。”
有次放学送路队,我发现小熙(化名)在快到散队点的时候急忙掏出水杯,先是喝了一大口,我正要过去提醒他走路时不要喝水,容易呛到,就看到小熙把杯子里的水全部倒在了地上,有几滴还溅到了我的鞋上。我随即就把小熙从路队里拉了出来,先是气愤地说:“从小老师就教你们要节约资源,你可倒好,不节约还浪费!”小熙低着头不说话,我看着这个瘦小的女孩,猜想她倒水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权威要使用得恰当,首先就要有能理解一切的无限能力。这种能力不应有任何限制。要知道,儿童是不会故意做坏事的。如果一个教育者硬是认为儿童有这种意图,是蓄意干不良行为的,这就是教育上的无知。
很显然,当时的我是无知的,没有第一时间选择理解信任小熙,或许,当我说出“不节约还浪费”这句训诫时,小熙对我就再无信任感了。事情也在向更糟糕的情况发展,没等到小熙开口,孩子爸爸就走到了我旁边,严肃地看着低头不语的小熙,问道:“赵老师,孩子犯什么错误了?”听到这冷冰冰的声音,我开始有些后悔留下孩子了,因为据我了解,小熙爸爸脾气很暴躁,不论生活还是学习,对小熙的要求都非常高,并经常打骂孩子。于是我简单描述了刚发生的情况,孩子爸爸听完给我说了声再见就走了。下午,当我再次看到小熙走进教室,红肿的脸蛋让我看着她说不出话。我知道,孩子回家是挨揍了。往常会笑着跟我打招呼的小熙,这次沉默了。我心里虽有些心疼孩子,但我并没有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直到接连之后的两三天,小熙见到我都没能主动跟我打招呼,我才意识到,小熙或许是对我有了“意见”。
又一个午写时间,我把小熙单独叫了出来,直接就问:“你对赵老师有什么意见吗?”很显然,这样愚蠢的问题只会把学生推得更远。看着沉默不语的小熙,我率先开口:“对不起小熙,赵老师给你道歉。”其实我内心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但我知道,五年级的孩子要面子,想让她敞开心扉,老师就要先“服软”。果不其然,听到我的道歉,小熙脸上有了反应,我趁热打铁继续说:“这几天你的情绪不好,是为什么,愿意跟老师说一说吗?”小熙犹豫了一下,慢慢开口……很幸运,我知道我及时挽救了小熙对我的信任。原来,小熙这两天经常流鼻血,爸爸认为是她不好好喝水导致的,所以就要求她回家时的杯子必须是空的。那天,孩子上午课间的时候去找组长背诗了,没有来得及喝水,放学才想起来爸爸的要求,情急之下只好把水倒出来,应付爸爸的检查。听完来龙去脉,我恍然大悟。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教师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当下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时,教育也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果。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是无限的,教师的春风化雨才会如涓涓细流,滋润孩子的心田。
我没能第一时间理解孩子的行为,看到她倒水就认为她是蓄意干不良行为的,甚至没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就把自己的看法告知了孩子父亲,过后也没能及时找孩子沟通,反而内心责怪孩子不懂礼貌……我心疼孩子的同时也很自责,明知她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妈妈的关爱;明知她的爸爸有些偏执,喜欢动用武力解决问题;明知她……这么多的明知,都警醒着我以后不能这么“无知”。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一种极端不懂教育的表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师缺乏宽宏大量的、父母般的明智态度和巨大的教育权威,不懂得他是在同儿童的行为、思想和看法打交道。
小熙爸爸的教育方式不是我所能改变的,原生家庭的情况我更是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老师所能做的,不就是在课下扮演好妈妈这个角色么。用宽宏大量的、父母般的明智态度详细了解每一位孩子的情况,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在他们需要温暖的时候向他们敞开怀抱,在他们无力前行的时候推他们一把。
信任,它是一种自发流露出来的,可以繁衍、生长的情感。同时它又无处不在,像空气的某一种成分。要让孩子接受教育、更好地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应获得孩子的信任并好好爱护这份信任,让其一直延续。
篇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还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方向。
书本简介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从事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经验结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和实践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包含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发展,还涉及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名言摘录
在书中,我深受启发的一句名言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使人不断地提出问题。”这句话提醒了我,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读书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我也意识到关心学生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结合书中的理论,我在教学环节中尝试了一些新的做法。例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让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课下,我也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这些尝试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四: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假期里,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启迪心智、激励斗志的好书——《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些观点深深打动。例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还有“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初读这句话,我不禁悚然一惊,蓦地感觉我平时所做的那些阅读指导还是过于功利化了一些。当学生的阅读一味随考试的指挥棒翩翩起舞时,阅读的趣味会慢慢消减,阅读就很难“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阅读教学的意义,逐步改变对学生阅读指导的方法,我发现学生还是喜欢阅读的,尤其是阅读那些与少年生活比较贴近的经典作品。于是,利用每周三早读时间,依托每册书中的《快乐读书吧》,我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阅读分享,在分享过程中,同学们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与此同时,也对整本书阅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好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有益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用爱去陪伴他们成长,我们一定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
篇五: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育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而优秀的教育家们对于这一主题的探讨和实践,总能给予我们新的启迪。在我最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深感受益匪浅。本篇文章旨在分享我的阅读体会和感悟,以及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现实教学工作当中。
一、深刻理解教育本质与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了他对教育本质与目标的看法,认为真正有效果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进行人格培养和情感激发。他强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个体,拥有着自己独特天赋和兴趣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根据我的理解和体会,这意味着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水平上的提高,更要关心其内心世界、情感成长乃至品德修养。
二、倡导“爱”的教学理念。
在此书中,“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满怀爱意地去开展工作,教师才能真正触及学生心灵深处,并引发其中蕴藏无限可能性。通过具体案例分享与分析,我认识到“爱”并非抽象概念或口头禅,并非纵容溺爱;它涉及尊重、耐心、细致入微地观察以及根据每个学生情况采取适合方式指导等方面内容。
三、推崇民主化与人文化管理模式。
作者不厌其详地介绍了他对于班级管理模式——民主化和人文化的推崇。首先从信任讲起,认为信任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之基石;进而讨论如何通过日常活动组织促进团队精神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感塑造等方面做出努力。
具体到实践层面上,我思考如何将这些管理模式运营到我的班级管理当中:例如设立”小队任务”项目来增加学生合作机会,通过“学生自治会”等形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利以锻炼其决策等能力,定期召开“心灵驿站”活动倾听并回应孩子们内心世界变化。
四、重视艺术性与创造力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也谈及了艺术性在教育过程中无可取代的价值——艺术可以开发孩子们天然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想象力。只有启动想象力,创新思维才得以激活,“新型人”才能最终形成。
接下来我便开始琢磨怎样结合平时所掌握专业知识注入更多外部资源(如音乐、美术)促使课堂变得更富吸引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孩童天性。
整体来说,《给老师建议》不单单为现行或准备投身儿童教育相关领域职业者们提供了具有钻研价值态度觉醒之材料,同时也鼓舞专注投入教育事业的教师给予精神指导和力量。
篇六: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带着对教育的思考、实践和探索,深度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不足和焦虑,继续走进《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坚持我的暑假阅读,试图找寻破解课堂教学中的秘码,构建信任、和谐、创新的理想课堂,重塑自身的教育理念去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
今天阅读的是第3条建议“怎样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防止神经衰弱”,初读这个话题感觉很敏感、很现实,却又绕不过去。开篇就带着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工作环境和使命:“我们的工作是在儿童世界中进行的,这是时刻也不能忘记的一点。而儿童世界是一个无可比拟的特殊世界。应了解这个世界,仅这样还不够。还应习惯于儿童世界,也可以说,每个教师身上应闪耀着小小儿童火花,永不熄灭。”此刻,脑海中浮现出第1个问题:“什么是儿童的世界?”先暂停阅读进度,结合自己对教育的认知想到了这样几个答案:“①对客观世界充满好奇心,习惯于用感官去体验,进而在自己的大脑中留下对事物认知的最初印记;②儿童是成长的变化的,上一秒下一秒都不一样。”在来看看书中给出的叙述:“①儿童首先是用情感来认识周围世界的。②儿童世界,首先是儿童用心灵对周围所见事物和自己所做事情的认识。③内心生活是明朗、生气勃勃、含义丰富,感情和情绪易表露-这就是作为我们教育工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儿童时代。”欣慰之余,又令我对教育(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多添几分认知,且会深刻影响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
接下来,便是结合案例对这个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待教育工作者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做事,帮助自己时刻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进而拥有健康的身心。以建议的方式提醒教育工作者:“①儿童的内心生活时时刻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②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中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否则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往往可怕的神经衰弱。”书中在这里呈现的一个典型的案例,我有同感,也深信很多的老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许就是因为一件小事,会影响我们心情很长一段时间。逃避、避讳,都是不是问题的解决方式,唯有走进儿童的世界,去了解儿童的世界,用儿童适合的方式去帮助儿童解决问题。看似简单的问题,若采取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甚至与我们的预期结果相差甚大;甚至内心感觉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且我付出了很多很多,他们怎么就不理解呢?究其根源,还是是否了解、走进儿童的世界。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是在用成人的方式去要求儿童、用成人的态度去对待儿童、用成人的思维去碰撞儿童的思维,可能有时在短期内有所改变(例如:严厉教育……)但是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都了高年级,这些方式就显得更加无力。可想而知,若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的身心也就受到影响,也就无从谈及其中的乐趣。
因此。在书中作者再次提出建议:“①整体来说,儿童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你了解它,在其中感到如鱼在水中一样,那它会给你带来良好的感受和心情,要比不好的多得多;②也好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和感受被称为儿童世界的这种音乐,首先是感受其中光明愉快的曲调。不要只当儿童音乐的听众、欣赏者,还要当它的创作者—作曲家。”即便是儿童心灵中出现了毛病,那首先要靠善良离开驱走它。而且要坚信,对儿童和善、亲切、热爱,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人性的,现实的。充满了对人信任的和善,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们成为一个理想的人。相信人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创造力,神经力量和健康永不枯竭的泉源。让我想到《终身幼儿园》提到的教育理念:“①创造力,是每个孩子、每个学习者、每个人都拥有的。②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发挥出自身的全部潜能,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此刻,也能清晰地理解作者提出这条建议的缘故。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儿童)在一起学习活动,首先要做好的事情就是走进儿(学生)儿童的世界,用成长、信任、接纳、关爱的心态去陪伴他们,特别是当有学生“淘气”、“个性”张扬的时候,不妨试着去换一种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方式。或许,就能发现其背后的“根源”“为满足的需求”,进而去帮助他们。这样以来,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再提升一个层次那就是“心流”。我想教师才能保持一个健康和愉悦的心态,也就不会担心神经衰弱的事。
最后,作者在书中再次强调了两点:“①教师和儿童的相互关怀,是连接心灵的极细红线,依靠它们一个人可以不通过语言就理解别人,能感受到别人内心最细微的活动;②如果我关怀儿童,并培养他们的这种态度,他们就会爱惜我的心和我的神经。”作为教师,从此刻起让我们一起用“关爱·信任·责任·帮助”去走进儿童的世界,为儿童撑起一片健康茁壮成长的空间。
篇七: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在当时备考教师时,我们就经常熟记他的教育理念。而今天作为一线教师再次读到他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仍不禁感叹他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实用,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就像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了我许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他对阅读的重视,二是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阅读意识已经觉醒,深知阅读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意义,但劳动教育似乎仍处于被弱化的地位,导致学生娇生惯养,逐渐丧失劳动意识与劳动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多次阐述劳动教育在儿童智力发展、思维品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当儿童双手“觉醒”过来的时候,思维也随之觉醒。在《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一章中他也写到: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进入集体的生活,要使热爱劳动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该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呢?我认为首要问题是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创新合作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得以发展。如:在上《竹节人》一课时,让学生自带制作材料和工具,将严肃的课堂创设成为趣味横生的小型操作室。上课时将文中成段的文字描写、枯燥的教授讲解穿插在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学生小组合作,先将组内所带的竹节、线绳集中起来,学生自由分工,有剪裁竹节的,有穿线连接的,有制作兵器的,有用彩笔涂画的,各司其职,其乐融融。一切完成后,班里又上演了一场激烈的斗竹节人大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体会到了传统玩具所带来的乐趣,更多的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劳动技能,发展了创新和合作能力。
除此之外,学校还专门为六年级学生开辟了一块种植园——“一米菜园”,让学生有了亲近自然、体验种植乐趣的机会。在种植中,学生先用手把土里的杂草清理干净,用铲子夯碎土块儿,把土地挖松整平;接着又进行细致的挖沟、撒种、覆土、整地;最后用花洒在埋好种子的土壤上轻洒一些水,保证土壤的湿润。“一米菜园”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学习探究,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种植技能,学习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和所需环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践证明,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动实践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就是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无论是竹节人的制作,还是“一米菜园”的种植,都很好的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看见事物之间的联系,让本身枯燥抽象的文字在实践劳动中清晰的呈现出来。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后进生,让其参加劳动活动更有助于思维形成。
着迷于一件有趣劳动的孩子,总会在劳动过程中发现事物的相互关系,总会在知识中获得知识。这样的劳动能帮助孩子发展智力,培养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因此,我们都应重新思考劳动在智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尊重每一项劳动,让儿童的智慧从手指尖儿上开始!
篇八: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细心翻阅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掩卷沉思,着实感到一种“电能缺乏”的恐慌以及迫切“闪充”的渴望,最集中的感受是“读有三得”。
第一,读书小看不得。早在1939年毛泽东主席就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以前,觉得对这句话没有什么感觉,直到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并且真正走进这本书时,我对此逐渐又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就是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教书育人,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如果我还停留在一些老观念、老方法和老习惯上,那就既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未来。所以,正是这种“恐慌感”,我果断放下手机,每天尽量用“睡前打卡”的方式,捧起书坚持阅读30分钟,一共100条建议,真的感觉每条建议都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每条建议都是来源于实践,又能很好地指导我的工作。所以,事实证明,也正如毛主席所讲的那样,开铺子的人店里没东西了就要去进货,搞工作的人感觉自己知识匮乏了,同样也要去“进货”,而这个“进货”,说的就是读书。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读书是多么的“小看不得”,有时间一定要常常进货、屯货,而且还要多屯点新鲜货。
第二,读书大有所得。总的感觉,读一本书并不难,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所花的时间也并不多,但真正难的是能够把一本书读懂,并且真正能够做到读有所得。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总的体会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讲清楚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这三个大问题。总的印象是他告诉了我们始终要有一份热爱教育的初心,有一颗关爱学生的爱心,以及有一种日积月累的耐心。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条建议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一是关于对学生各方面培养的问题。教师就是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自信和赞美。前段时间看到朋友圈里一段话就说得非常好,非常有启发: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那赞美就是光。越赞美,人才能活得越美。人要活得幸福、活得开心,首先离不开自信,而对一般人来说,自信的获得一定程度上就来自于他人的肯定与赞美。仔细想来,我们成年人况且如此,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千千万万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你的心里孩子是什么样子,他就会是什么样子,你给一点阳光,他就一定会变得灿烂。二是关于坚持写教育日记的问题。真的非常感叹作者坚持写了32年的日记。其实我在想,我们平常工作的时候,面对不同的学生,经常会有一些问题,会有一些困惑,也经常会有一些豁然开朗之后的顿悟。如,对一个调皮学生的教育以及思想的转化;如,对一个后进学生成绩的提升;再如,对一个性格孤僻学生的关注和帮助。甚至,有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奇思妙想,一次精彩的答问。等等。这些,其实就是我们教育工作中最大的收获,最好的反思,只是遗憾的是,我平时并没有把这些有意思的东西留下来,没有对其进行收集、归纳和整理。诚如作者所说: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件事进行深入思考。把这些记录加以研究、比较和分析,你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的前提条件。三是关于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问题。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时总在责备学生的不配合,不听话,不懂事,有时也感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无奈和彷徨。但是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上任何一个成功者不都是对自己的事业充满兴趣,同时执著追求,刻苦钻研吗?世界上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也都是这样吗?学习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他才会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是要努力去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做一名让学生可以信赖的长者,做一名让学生可以倾诉的朋友和伙伴。
第三,读书马虎不得。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而作为一名教师,要解决“本领恐慌”的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非学无以广才”。读一本书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去坚持读一本又一本的书。《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也启示我们: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态度、一种品德、一种追求、一种乐趣。就是任何时候读书都马虎不得。同时,要养成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的好习惯。在我的身旁,无论哪一个热爱读书的人都应该是我始终学习的榜样。
读书使人快乐,读书使人进步。教无止境,学亦无止境。
篇九: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我怀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翻开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犹如一座灯塔,为我这个在教育海洋中摸索前行的新手指引方向,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以其深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建议。其中,他对教师角色的深刻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他强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这一点,在我作为班主任的角色中尤为重要。我开始意识到,我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力求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于是我把每周五的第一节课设定为“感恩时间”,引领学生分享爱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感激之情,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通过我自己日常的守时、整洁和礼貌行为,无声地教育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让整个班级充满正能量。
在语文教学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建议,对我启发颇深。他认为,阅读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于是,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引入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开展读书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体验不同的人生。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班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让我认识到,班级管理不应是一刀切的,而是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我开始尝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针对特殊学生,我和他共同制定专属于他的学习奖励机制,一次次小成就帮助他树立信心、鼓励他不断向前。
总之,《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更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情怀和担当。我将以此书为指南,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