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通用9篇
学生处于发展进程之中,发展并非瞬间达成,不能期望短期努力即见显著成效。有时,在学生身上付出的努力,许久之后才会呈现结果。我们需做的,便是默默耕耘,因为播下的种子终有一日会绽放绚烂花朵,收获教育的芬芳与甘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
本书是全国模范教师、知名班主任于洁老师和青年教师李润于老师之间的真诚对话。全书以两位老师的书信展开,于洁老师详细解答了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学生沟通等方面遇到的棘手问题。老班真诚对话新手,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带班能力,让青年教师不再迷茫和焦虑。
书中的每一封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问题,同样的每一封回信当中的解决办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成绩不好真的是因为懒惰吗》、《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爱好发生冲突怎么引导》……
于老师建议,作为教师,要想在工作中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归根到底在于相信“荷塘效应”。荷塘效应:假设第一天,池塘里有一片荷叶,一天后新长出两片,二天后新长出四片,三天后新长出八片,可能一直到第29天,我们也只看到池塘里依然只有一半的地方长有荷叶,而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到第30天荷叶就掩盖整个池塘。于是我告诫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情或难教的学生,要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一直坚持努力,收获的一天迟早会到来。同时,作为老师相信学生们定能厚积薄发、完美盛开。
于老师在书中还讲到了“金盏花效应。”有些学生就像金盏花,开着小花朵,在路边静静的开放,太普通太寻常,不引人注目,易让人忽略,教师应该像大自然一样,有包容心不鄙视不践踏,蹲下来慢慢欣赏他们的美,某一天,也可能变成珍贵稀少的白盏花。成大事者,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长久的专注与毅力,作为教师,应该心怀柔软,有发现学生优点的眼光,不放弃每个学生。
正如本书后记写道:“天下无难事,最难是坚持。温柔的坚持,类似于水的流动,水滴石穿,细水长流。”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事业,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付出和引导。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不断探索教育的奥秘,因为我们的付出将会在未来的每一个学生身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定将书中所学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力,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教育之美。
篇二:《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
最近读了于洁老师的《致青年教师的信》,全书采用书信的形式,记录了作为“老班”的于洁老师与新手教师的对话。四十四封信讲述了四十四个教育中的小故事,其中融合了于洁老师从业数十年的教育智慧和人生感悟。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是和于洁老师面对面彻夜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
去年九月,我怀着梦想与激情,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生涯。经过一个学期的工作,我越来越认识到,要想做好教育工作,光有满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有扎实的学识和教育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教育智慧。在书中,于洁老师列举了教育中许多常见的例子,给了我们青年教师许多实用的方法和建议,这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读着这一个个质朴动人的小故事,我感受到了于洁老师朴实的工作态度,感受到了她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其中,于洁老师的几个理念,让我感受颇深。
一、撕掉对学生的标签
给孩子贴标签是许多老师、家长都避免不了会犯的错误。例如书中的小言语文成绩很差,学习习惯不好,作业不做、背书不背、重默不交、上课不听。遇到这样的学生,许多老师一开始可能会耐心辅导,但是一段时间后不见起色,便会对他们失去信心,会给他们贴上“语文很差”的标签,无心也无力再坚持下去了。
给孩子贴上了标签,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在心里认定了他就是学不好语文,从此对他的语文方面也没有了要求,听之任之。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会认定自己学不好语文,索性破罐子破摔,便不好好学了。这样一来,恶性循环,那这个学生的语文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然而,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撕掉对学生的标签,用打持久战的心态去面对。作业不交,那就让他用课余时间补,直到交上来为止,重默不来,那就亲自去请。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让学生觉得只要躲过了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必须反复抓、抓反复,一旦老师松懈了或者失望了,那就是对学生彻底放弃了。默默耕耘,也许短时间看不到效果,但只要坚持,一定有用。
二、做有效的教育
做有效的教育,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少说话,多做。遇到学生作业不交或者敷衍、偷工减料,把学生找过来批评一顿,再勒令重补,这是我们大部分老师的做法。而于洁老师在这里谈到她的做法:提前准备好文具凳子,一下了课就找到他,让他到办公室补作业,上课再回去,等下一个课间再来。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知道老师的习惯和原则,知道自己赖不掉作业,此后就不敢不交作业,否则课间就不能休息。
有的时候我们貌似是在批评学生,实则是在发泄自己对学生的不满,虽然发泄了情绪,但也浪费了时间,并没有达到最终目的——让学生补上作业。同时,一味地批评也会让学生没有自信,影响师生关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我们要放平心态,告诉自己: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贪玩不爱学习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不生气、不浪费口舌去批评指责,明确自己的最终目的,用行动来告诉他们,该完成的任务必须完成。如果学生有了进步,那么也要对他们有所表扬,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是有期望的。
三、寻找与学生的知音点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那么几个学习困难户,不交作业、不背书,而我们老师每天与他们说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催作业、催背书等等。说的多了,老师对学生不满,学生对老师也有抵触情绪。师生之间交流的话题若是仅限于催作业等学习方面的内容,难免会相看两厌。这个时候,我们不妨从别的方面入手,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书中的小青因为发现了和老师共同的爱好——“龙珠”,渐渐开始交作业;原先对学习漫不经心的小季,因为和老师拥有一个共同的秘密,开始努力学习。这种共同的爱好、秘密使师生之间成为知音,而知音之间是不会恶语相向的。从此,他们会互相包容,和颜悦色。老师对学生温柔相待,学生也不好意思一直不交作业了。
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会发现或者创造与学生之间的知音点,拉近距离,促进学生发展。
“默默耕耘便是了。”这是于洁老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而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我们不能指望短期的努力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有时候,我们在学生身上付出的努力要等到很久很久之后才会看到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默默耕耘,播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出绚烂的花朵!
篇三:《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
今年是我从事教师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担任了五年班主任,但我时常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老师,时而焦虑又暴躁、时而平和又乐观,做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习惯性地想放弃。其实我身边其实有很多榜样,坚持了近30年班主任的年级组长杨老师,20多年工作一直认真细致的数学李老师,等等。我非常佩服他们的坚持,如果二三十年后我能像他们一样仍然坚持做班主任、坚持认真细致的工作,一定会为自己感到自豪的。
今天阅读完于洁老师的这本《致青年老师的信》,最后的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上无难事,最难是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确实很难,唯有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用最真实的自己去面对工作、对待学生,因为真实的东西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一句话的观后感就是“只问初心,放手去做,无问西东”。下面是让我比较有感触的细节,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
攻坚战和持久战是教育的常态。对于一个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而言,反反复复是很正常的,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有些学生我们可能永远要不到他的好成绩,但是我们可以稍微改变一点点他的精神状态。教育其实也是蛮有趣的,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一个学生的未来。你以为他现在不可救药,也许有一天他很神气地站在你面前说他现在的成就;你以为他必定前途无量,也许有一天他因为种种原因而弃世。
教育的艰难之处在于,你想要在短短的三年内让每一个学生呈现出全面发展、三好学生的样子。
在我看来,教育本就是一件难事,但在有些老师的眼里那就是难上加难,总想让学生按照我们的意志和想法去成长,总想在一个月、一学期或是两年三年的时间把学生培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人在世间不只有读书和考试,不擅长读书,但也许有更擅长的地方。这让我想到班里有个学生小A,他上课经常昏昏欲睡、多个学科作业不按时完成,我一度无可奈何又怒其不争,这段时间我也时常反省,难道这个孩子真的一无是处吗?他只是不擅长学习,他愿意帮助老师和同学,他也会说出一些让老师暖心的话语,他是善良的。作为老师,我应该看到他的闪光点,放大他的优点,持续地去关心和引导,不应该过分苛求学生,不要异想天开地要求学生早晨犯了错误,中午被教育后晚上他就能变一个人。
二、遇上教师职业倦怠怎么办
于洁老师说:“永远不要觉得学生是你的麻烦,他们是与你同行一段人生路的人。”师生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成年人与少年的关系,要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但原则性是必须有的,弹性也是有的。转变自身观念是极其必要的,我一度很愧疚,是对我上届的学生,跟他们缺少发自内心的交流,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很多事情,总想以一个成年人的思维来要求他们。“对教育对学生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是教师避免职业倦怠的好方法。”这一年,我也在不断反思过去并加以订正,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自身的心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从这个寒假的阅读和调整中,我能明白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事情、很多感受,是无法诉说的,任何言语都无法安慰,因为事是自己的事,感受是自己的感受,这世界上,除非你真的同样经历,否则真的没有感同身受。”当自己经历某些事情、感受到某种病痛,朋友可以安慰劝解,但他们并不能替你承受。所以,从自身寻找一些解决方案吧,比如把心理的负担放一放,身体的疲惫不会一下子消失、倦怠感也不会转瞬即逝,但还是应该把内心置于阳光之下,热情而又积极向上。“当面对阳光,发现职业的幸福感时,职业倦怠感并没有消失,它藏到了你的身后;当你背对阳光时,你便清晰地看到它高高大大出现在你面前。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不要压抑自己。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二是欲望得到了满足。”
三、教育就是度人度己
“用积极的态度去做事,但也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能承担最糟糕的结局,比如辛苦耕耘最后颗粒无收”。教育就是度人和度己:努力地去帮助学生,这是度人。不苛求自己能够改变所有的学生,只是去尽力而为直到我无力再为,然后我释然,放过了自己。这是度己。我现在能有一种度人的心态,就是要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度己实在是欠缺,即使自己尽力了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我是很难释然,慢慢转变心态吧。这种心态如果能转变,自身的职业倦怠感也会得到巨大的缓解。
一直要学习、一直在路上,成功有成功的办法,失败有失败的经验,凡事都去试一试,才知道哪个最得心应手。
篇四:《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
今年我第一次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平时的上课中,课堂纪律的管理便成为了一件着实令我头疼的事情。对于课堂上几个调皮的学生,有时真有种不知该如何下手的感觉,以至于杂乱的课堂有时会影响到我正常教学的进行。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去改变现状。我不断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也积极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正在此时,一位教师给我推荐了一本书——《致青年教师的信》。
初读这本书是在今年9月,时间虽短,但是却给我的人生道路很大的指引。这本书展示了于洁老师“脚踏实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书中通过一个个教育故事的讲述写出于老师真切的教学思想,读过之后真的是受益匪浅。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要做有效的教育》这一章。“教师要说就说有效的话,要做就做有效的事”。很多时候,作业、课堂、任务不是“吼”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师的耐心引导去“做”出来的,“说”永远比“做”更重要。
面对一年级课堂纪律管理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逐步摸索,我发现对于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无论是批评还是劝诚都无济于事,如何让他们安静下来而且爱上学习,成为我主要思考的问题。之后课堂上的一件小事,让我改变了以往“河东狮吼”的管理方法。
我们班有一个小孩写作业特别的拖沓,作业本保管也很容易弄混乱,甚至语文、数学混合交。为了让他改正这个习惯,每次只要出错,我一定会严肃“吼”他,但是我发现根本没有一点用。看过于洁老师《致青年教师的信》中“要做有效的教育”之后,我也及时反思,进行了“有效的教育”。当孩子再出现作业本混交的情况,我会当天让他拿出正确的本,利用课间、餐前等零碎时间让孩子进行补写。经过一周的时间,孩子确实是有变化的,这个坏习惯正在慢慢的消失。有的时候真的是“做”比“说”更重要。“吼”孩子一百遍可能也比不上一次踏踏实实“坐下”的改正。所以,不要做无用功,教育要做有用功,你坚持到底就是你胜利!
于老师指出“教师身上戾气变重,那么整个社会就毋庸多言了,毕竟教师是知识分子,是文雅之一,是整个社会阶层中道德修养相对很高的人。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表是教师该有的样子”。
在教育中,批评指责当然可以,但如果这样的方式成为教育的常态,成为教育的唯一姿态,那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用行动让每个花朵绽放才是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我们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用行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让每个孩子努力发光!
篇五:《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汲取-精神营养;还可以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领略不同的风景;也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在彷徨无助时找到前进的方向……
读了于洁老师的《致青年教师的信》,我受益匪浅。书中的许多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
一、关于成功
于洁老师写道:“成功的人往往不是起初看上去很聪明的人,而是走到最后的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成功者又有几何?那些能在平凡的世界里脱颖而出,惊艳众人的人都是有些过人之处的。他们大多都是行业的佼佼者,或是在平凡的岗位有突出成就的人。他们虽生而平凡,却靠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成就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直到我读到这句话——日积月累的自律,才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望尘莫及。作为普通人,你不努力,就只能平庸,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改变人生。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你我皆是凡人,平平无奇、普普通通,每天从清晨到日落,几乎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简简单单的我们,在平凡的世界里做着平凡的人。
二、努力的意义
很多时候,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的道理,我们都懂。当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努力到无能为力,即使结局不那么美好,我们依然可以接受。毕竟我们尝试过了,也就没有遗憾,这样的失败是可以直面的。
那天,看到学校工作群里发布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起初的我虽说心动了一下,可考虑到我在去年师德案例评选中得了一等奖,今年并没有打算参加。直到看到领导发的提醒,转念一想,这个征文活动我不是没参过吗?那就试试看,贵在参与,参加了也许选不上,可不参加就一定没机会。突然就想到了于洁老师的那句话——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于是,我告诉自己不要怕,你只管努力就好。
因为平时坚持写教育随笔,又在工作室伙伴的影响下,坚持阅读,所以积累了不少素材。于是,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了四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那篇近三千字的征文。当我关掉电脑的时候,已是深夜。第二天去提交的时候,同事好心提醒我“征文参加的人太多了,你不如改成案例,报的人特别少。”我笑笑“案例评选我参加过了,就是想试试征文,不改了,顺其自然吧!”
知道报名的人还挺多,我就没把此事放在心上,直到看到征文再次被选上的通知。我才明白,这也许就是努力的意义。机会永远都不会抛弃每一个努力的人,只要你足够努力,只要你愿意抓住机会。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努力了,可能还是差了一点点,没关系,我们起码积累了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算是一次历练吧!有句话叫做“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想只要努力尝试了,即使没有成功,也是值得的。
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作为班主任,有时候真的会遇到难办的事情,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有时候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甚至当时是好了,事后还会出现反复。
也许你付出了很多努力,终究无法换来学生的改变。但是,你所做的一切学生都看在眼里,只要你的心里想着是为学生好的就只管做,不要太在乎结果。
要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坏习惯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做好打持久战、拉锯战的准备。必须反复抓,抓反复,不抛弃、不放弃,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时间。
正如书中所写“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的过程会很漫长,而收获的时间不知道哪一天会到来,可我知道只要一直坚持着做一些努力,收获迟早会到来。”
攻坚战和持久战在教育中是常态,我们努力去做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更不是为了感动谁,只要你认准了的事,那就勇敢地走下去。毕竟播种和收获本就不是同一个季节。
于洁老师告诉我们:“一个老师真正的成熟,绝不是在学生面前颐指气使,而是放低姿态,蹲下身子,平等善良,这才是人与人相处的样子,这才是教育里最美的样子。”
教育是渡人亦是渡己,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也积累了经验,丰富了阅历,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教育是一门慢艺术,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静待花开。用一颗真心,真诚地面对,坚持着做一些努力,事情总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人生路上能遇见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多么幸运,难得有良师益友,给我们力量,伴我们成长。自加入雷艳茹名班主任工作室以来,我积极参与共读共写活动,与书籍为伴,汲取力量、充实自我,也在各位优秀家人们的影响下,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撷一缕书香,染一程芳华。感恩人生路上最美的遇见,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伴我一路成长。
篇六:《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
《致青年教师的信》是全国模范教师、知名班主任于洁老师和青年教师李润于老师之间的真诚对话。全书以两位老师的书信展开,于洁老师详细解答了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学生沟通等方面遇到的棘手问题。老班真诚对话新手,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带班能力,让青年教师不再迷茫和焦虑。
拿到这本书的我着实有些欣喜,因为作为一个刚入职的“菜鸟”老师,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相见恨晚。这本书中描述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如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小皮、说话做事慢吞吞的小言、情商很高却没规矩的小意……他们的形象逐渐在我脑海中出现、清晰,这不就是我们班的一些学生吗?在我刚踏入学校的时候这类学生的确让我头大,但因为经验不足,我一度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
而这本书中,于老师针对每种类型的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例如前面提到的说话慢吞吞,做什么都比别人慢半拍的小言。小言的爸爸在开学第一天就打电话说了小言学习习惯差的情况,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也确实发现了这些问题,从而形成了刻板效应。
于老师的建议是:撕掉对学生的标签,帮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人而异,不能急于求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言的懒洋洋、慢吞吞,也是他对那张标签的一种抵触情绪的表达,因此,老师要给学生正面积极的教育,另外也要和家长通电话或者家访,请家长不要给小言贴标签。要对他多一点耐心和坚持。
书中的小言不由让我想起了班上一个学生,姑且叫他小常。小常和于老师书中的小言如出一辙,发一张试卷,别人都做完小半页了,他还在第一题磨蹭,甚至做着题就睡着了,一节课能把他叫醒两三次,规定时间内,试卷从来没有做完过,提问他回答问题,结结巴巴,声如蚊蝇,让人看得心急冒火。刚开始,我会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把落下的作业补完,他不擅长的作文帮助他列提纲,想了许多方法,但都收效不大,而有时候因为班上学生比较多,时而对他也有松懈,也就听之任之了,就这样一个学期过去了,思及此同学,心中总是遗憾,若我能坚持下去,会不会好一些呢。
看完于老师的建议,我受到很大启发。对于这样的小蜗牛,老师首先要在心中撕掉对他们的标签,只有老师对他们的期待是积极地正面的,相信他们时,他们才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从而向老师的期待转化。要相信“荷塘效应”,不能急于求成。
在今后的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情或难教的学生,要做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多给学生一些耐心的坚持,坚定地相信那个荷塘效应,一片,两片,三四片,总有一天荷叶会铺满荷塘的。也许在你这个老师任教他的三年里,也许是在他漫长的人生里。南风徐徐吹就是了。
篇七:《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
本月我读了《致青年教师的信》这本书,内心很受震撼。
本书是全国模范教师、知名班主任于洁老师和青年教师李润于老师之间的真诚对话。于洁,全国知名班主任,“于洁沙龙”主持人。2011年获苏州教育十大年度人物,201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被学生评为“天使教师”。朱永新老师称她是“把生命的根深植在教室”里的教师典范。出版专著《我就想做班主任》、《努力做最好的班主任》。
全书以两位老师的书信展开,于洁老师详细解答了青年教师在班级管理、学生沟通等方面遇到的棘手问题。老班真诚对话新手,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带班能力,让青年教师不再迷茫和焦虑。本书融合了于洁老师30年教育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真诚建议,对我们这些新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书的44封来信,代表了44个困惑,同样的44封回信,代表了于洁工作室的44个建议,但是44封信帮我们解决的不止44个疑惑。每一封信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问题,同样的每一封回信当中的解决办法都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遇到调皮的学生怎么办》、《成绩不好真的是因为懒惰吗》、《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爱好发生冲突怎么引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遇到调皮的学生怎么办》这封信。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位“小皮”,对于“小皮”的相处方式,于洁老师给了一些非常好的建议:1、讲清楚规则。下课可以和我说说话玩一会儿,但是如果上课不守规则,就取消下课的玩乐。告诉他:我上课时是所有同学的老师,下课才是你的朋友。如果你真的把我当朋友,那么就要在上课的时候尊重我,包括自习课。2、学习上有所要求。给这样的学生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可以对你放低要求,但是我永远不会对你没有要求,而且我一直在要求你每次进步一点点。不和别人比,但是要和你自己比。3、因势利导,化负为正。总之是让他忙起来,消化他的负能量,引导到正能量上来。就像治水一样,重在疏浚,而不是堵塞。4.找适当的机会,家访一次。5、关了门开了窗。面对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既要眼中有他又要眼中无他。尽量不要因为他而影响到教师上课的心情,更不要因为他而影响了老师对其他学生的正常讲课。既要和他做朋友哄着他,又要讲清原则不迁就他。
对于做事慢半拍作业不写,背书不背的学生怎么办?我们的于洁老师同样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建议:1、重建规则。2、撕掉标签。3、改变方式。既然一味批评没有效果,那么就换一种方式,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师赏识的,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愿意学好这门功课也是常有的事。在日常的教育工作当中,我们要相信“荷塘效应”,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情或者难教的学生,我们心里要笃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耕耘的过程可能会很漫长,收获的时间也不知道哪一天会到来,但是我们要坚信:“只要一直坚持着做一些努力,收获迟早会到来。”“教育就是渡人渡己”、“攻坚战与持久战在教育中是常态”,教育的艰难之处在于你想要在短短的三年内让每一个学生呈现出全面发展、三好学生的样子。教育生涯就是一场西天取经。教育的目的不单纯是取得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师生双方的素质的修炼。没有教育路上的磨难,师生双方都没有收获。从齐天大圣,到斗战胜佛,是一颗心的变化:从无所顾忌、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到有所顾忌、三思后行、悲天悯人。就像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一样的。曾经的我们懂了一点点就觉得全懂了,到后来我们懂了很多却觉得自己不懂的实在太多了。一个老师真正的成熟,绝不是在学生们面前颐指气使,而是放低姿态,蹲下身子,平等善良。这才是人与人相处的样子,这才是教育里最美的样子。
《致青年教师的信》这本书对于我们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来说意义非凡,它让我们知道了今后的工作该如何来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深入的了解每一位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撕掉对他们的“标签”,做到特殊学生特殊对待,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篇八:《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年轻是我们的优势,同时也是我们的不足。刚踏入教育岗位不久的我们,往往怀着一颗稚嫩的教育初心而来,却容易在教育过程中迷了路。学生之间的各种小事,班级的琐碎事务,一点一点地消磨着我们尚未成熟的教育心灵。渐渐的我们好像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该以什么状态来面对教育工作、面对学生。
“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要通过不断学习、勤于思考来找到答案。作为教师也当如此,当迷惘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
《致青年教师的信》是于洁老师运用写信的形式,与她和刚参加教师工作的儿子的交流,融合了她多年的教育经验和智慧,每一封信讲述一个教育案例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每一封信也都是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例如:《遇到调皮的学生怎么办》、《遇到耍小聪明的学生怎么办》、《学生的学习和兴趣爱好发生冲突怎么引导》等。因此,读了于洁老师的《致青年教师的信》,我受益匪浅。
感悟一: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度。
读大学期间,我认为师生关系就是可以做到像朋友那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等到自己真正踏上教师的岗位,走进教室,走进学生,才发现师生的关系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在学生面前露出慈祥的笑脸,却担心让学生对老师失去敬意与分寸;经常对学生板着脸,想要增添一些威严,却又让学生产生疏离感。这样的纠结了困扰我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我在于洁老师的书中看到答案。于老师提到教育的关键词——平衡。于老师提到师生间的关系,原则性是必须有的,弹性也是有的,角色是多样的,只能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慢慢地寻找平衡。教师应该在生活与教育中自然地行走,在教师与普通人的角色中自然地切换,真正的教育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即高大上又接地气。
感悟二:撕掉对学生的标签
从自己的上学经验再到如今走上教学岗位,所谓“好学生”、“坏学生”、“后进生等等,这些对学生的标签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时,我总是会陷入先入为主的印象中,认为他只要学习不好就没有优点,最后逐渐对他失去耐心。在于老师的书中,我也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生活习惯不好、懒散、懈怠。但是于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却是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她借用“荷塘效应”告诫老师们,耕耘的过程很漫长,而收获却不知道哪一天会到来。但只要坚持着做一些努力,收获迟早都会到。在面对标签学生时,于老师还提供了重建规矩、撕掉标签、改变方式与他山之石四个方法也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面对学生的拖沓、不交作业,于老师采用坚持陪写的方式,直到学生改正自己的坏习惯;面对浮躁、静不下心的学生,于老师为他量身定做“优秀卡”,让学生明确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等等。
总之,读到它就好像读到了一本教师工作指南。于洁老师用她最真诚的态度为我们新手答疑解惑,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更多正确的指导,也可以更加踏实地、真诚地从事教育工作。
篇九:《致青年教师的信》读书心得与体会
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我是怀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及憧憬,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经做了五年的教师。五年对于一位教师的成长而言,是个有些尴尬的数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工作出现问题,我已经再也不能拿“刚毕业,经验不足”作为借口,可是同时,我又深深地感到,自己知道的,懂得的,还太少,离“做一名好老师”的目标,还太远。在我为此困扰之际,翻开了于洁老师的《致青年教师的信》一书。
在这本书中,许多普遍现象给我打了个预防针,各种凝结老教师数十年经验、教育艺术意义的处理方式提供了方法论,更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书中感受到无限传承魅力。这种传承,包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以身作则的态度和不偏不倚的大爱。教育是一项度己度人的工程,是与学生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过程。如果说我最大的收获,全在书中的这一句话中:想的、说的、做的,是三回事。把想的说的去做起来,是务实作风第一步;在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是务实作风第二步;把做的成功与失败记录下来,是务实作风第三步;边想边做、少说多做、做做写写、反思总结、修正完善,有务实工作作风的人,就是把问题变成课题研究的人,就是把生源变成了自己的资源的人,就是真正的有创新精神的人。
这本书也提醒我,迷茫的时候,不要总是自己钻牛角尖,学生也经不起教师的“试错”,多看、多学、多记录、多反思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