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习“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感悟精选5篇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各方主体协同高效配合。应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和政府的服务功能,使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强大合力,是新时代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宝贵优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2024学习“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感悟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学习“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感悟1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从20XX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出系统阐述,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 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 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这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深刻把握,是对我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并用于指导实践。
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 19 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 20 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就劳动者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就劳动资料而言,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则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数据等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三者的优化组合也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在20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催人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本领。
——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产业创新。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加快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024学习“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感悟2
从“加快形成”到“发展”,体现出中央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并提出九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提出的新概念。今年,他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和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凝聚了我们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从“加快形成”到“发展”,体现出中央对于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和深远谋划。我们要用系统思维全面理解把握这一新概念蕴含的深邃逻辑,在不同层面对应采取针对性举措,合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一、让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赢取主动权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要依靠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创新基因,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率,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之路,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
具体而言,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有以下三个主要方向:
一是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站在更高起点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基础支撑。要针对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适应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大国和学习强国,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新质人才”支撑。
二是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对各类创新主体进行整合优化,集中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的优势力量,建设一批能够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要素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创新效率。
三是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知识产权的保护。现如今,我们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具有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力的产业已经达到或正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得益于我们一直以来的自主创新。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因素显得尤为关键。未来,要从保护鼓励创新的角度规划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在全社会范围营造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领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制定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政策能够引领其发展方向。过去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天然的人口红利,通过大力发展加工组装和终端品制造产业模式融入既有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产业创新的自主培育,在一些核心产业领域存在技术短板, 面临“卡脖子”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要求我们通过产业政策由侧重产业的规模扩张向推动产业的创新驱动优化更新,把诸多优势整合转化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市场优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竞争主动权。
一方面,要更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政策上更大力度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适度超前谋划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的发展布局,树立正确导向,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领航。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和结果导向,减少过渡和不科学的政策干预。适时、适度、适宜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避免不合时宜、不符实际的政策出台对产业发展起到相反作用。
三、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集群,在集聚中促进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在合理的空间载体上实现集群发展,特别考验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有序布局。
要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的天然优势,用好用足不同地区各自的发展比较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这不仅能够给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1+1>2”的规模效应,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现阶段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实现不同功能空间的优势互补。
具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要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依托其特有的工业基础,对区域内部传统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分类改革,围绕装备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同传统制造业的结合,提升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中西部地区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结合本区域特色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围绕重点领域进行创新。
另一方面,加强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才能避免各地区“闭门造车”式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尝试在大区板块、城市群、省际及省域内部多个层次构建起协同创新网络,以此汇聚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合力。
与此同时,要避免简单的生产要素堆叠。切忌以生产要素的机械化、同质化堆叠来培育产业集群。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和创新主体意愿动力,“顺水推舟”搭建创新集聚平台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并首次将企业定位为创新主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进一步明确“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党的二十大强调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参与者和最有力推动者,营商环境改善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企业、爱护企业家就是在保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关注企业家合理诉求就是在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政府既要增强“店小二”服务意识,不断改善制度法规等营商软环境,又要重视配套,提升宜居水平硬环境。
具体而言,打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质量营商环境有如
下几个主要方向:一是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行为的政策支持,用“有形的手”
为企业提供更多“无形的支持”。要在资金、金融、税收等各方面搭建激励企业创新的制度, 重视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
二是更加重视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很多中小微企业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是引导社会各方面主体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创新行为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服务机构等方面的支持协作。政府要从更高层面和更广维度引导科技创新相关方支持企业,在更深层次上培育真正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全过程的企业创新土壤。
归根结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主体之间协同高效配合。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服务功能,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让社会各界共同凝聚而成的强大合力成为新时代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最宝贵优势。
2024学习“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感悟3
“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的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随后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提“新质生产力”这一术语,强调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什么是“新质”?简单说,就是由质变产生的新性质、新特征、新功能、新规律。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经济领域出现新质和新质生产力,是符合大趋势和大逻辑的自然演进。今天全球正在发生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方式将发生深刻的根本性变化,出现质的飞跃。在我国,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从哲学看,新质由质变带来,质变由量变引起,量变是数量的积累。在质变中,有质的飞跃和量的扩张。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有了巨大的量的积累,正在发生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包括量变和质变,因此涌现新质和新质生产力。这种质变带来的新质是史无前例的新特性,是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底层性的跃变,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进入新时代。
什么是生产力?经典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相结合而构成的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生产力包括三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从本质上讲,生产力的核心是人,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劳动力是活的要素,
人是决定性因素,是产生质变和飞跃的第一内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有了人, 才有创新创业和改革发展,才能创造人间奇迹。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的本质是人的思维的发散,灵感的喷发。在信息化、数字化、移动化推动下,今天的劳动者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人,接受教育和训练的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代,其视野、知识、能力、智商、情商,得到大大拓展和提升,大学生、研究生成为劳动力的主体。因此当今世界的人,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能力的质变,有了过去没有的新质。这是千百年来遗传与变异的结果,特别是现代科技进步赋能的结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工具,在生产力中具有桥梁、变革与先锋的重要作用。人类发展的历史,其实是劳动工具进步的历史。从木器、石器、陶器、铁器、青铜器,到合金钢、半导体、计算机、飞机、汽车、航船、火箭等,人类在劳动工具的升级中进步,能力随着工具而提升。如今,由于智力接力和创新延伸,人们不但可以上天入海,还能登月钻地,进入浩瀚宇宙,深入厚厚的地层。巨型对撞机的建设,人类对于世界本质、物质结构的认识达到了空前高度,早已观察到了量子、夸克、引力波、希格斯场,核能造福人类已经多年。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合成技术的巨大进步,仿生、克隆、转基因、核辐射、航天育种等引发了可控“新物种”的诞生,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发展,带来了无人操作变革、无形运行场景。劳动工具发生了质变。
劳动对象是第一财源。从古到今,我们的认识都囿于,大地是人类之母, 土地是财富之源。土地是第一产业的根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靠地吃饭的时代即将过去,智能农业时代正在到来。无土栽培、工厂养殖、定制农业等等已经习以为常。动植物的改良,特别是杂交水稻、蔬菜、水果和杂交猪牛羊鱼鸡等不断涌现,我们的劳动对象完全不同了。石墨烯、超导体、超流体、元宇宙、量子芯片、特种塑料、特殊玻璃、柔性钢材等代替了传统天然物质,几乎都是自然界没有的新物质,我们的加工对象发生了质变。随着技术进步,超高压、超低温、反物质、暗能量、暗物质等将会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生产生活也会发生不可想象的巨变。
在生产力三大要素都发生了质变的背景下,生产力本身自然会跃升到新质台阶。历史表明,生产力发展是非线性的而不是直线型的,即有螺旋式上升的特征,甚至在某些时候具有“蝴蝶效应”,可以不断放大扩张。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这点尤其重要。整合,就是协同耦合,产生1+1大于2的非线性放大效应,系统出现原来没有的新质。系统学证明,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个体功能,整合能产生新特质新现象新功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必须走好科技自立自强必由之路。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始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以科技主动赢得发展主动。绝不能再走大量资源投入之路,创新驱动是主流。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基本特征,积极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
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密切相关,起点是“新”,内核在“质”,
落点于“生产力”。从经济学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与质变。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新质生产力将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产生新型生产关系和新型上层建筑。因此,继续深化改革,势在必行。首先要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效能,优化服务。再是进一步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提供人才智力和环境支持。最后是要进一步推进产业政策改革,瞄准方向,选好路径,突出重点。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四川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
振兴,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20XX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四川拥有一批代表 “国之重器”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能够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创新发展,具备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底蕴和优势。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振兴发展的基点聚焦在创新上,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既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又要着眼未来视域,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我们既要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又要引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树立从0到1的创新理念,敢于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实现“换道超车”。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要独创独有、敢闯敢试,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制药等产业,加快推进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要全方位推动优势产业数字化赋能,抢抓大运会成功举办的战略发展机遇,打造新兴产业、开放经济新基地新标杆。要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强力推动新兴产业壮大新形态、领跑新赛道、创造新优势,把四川的未来产业培育成“参天大树”。塑造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制定落实好招才引智的创新人才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年轻人才追梦的“创新之镇”“理想之城”,让创新人才在天府之国找到最需要的资源要素、享受最优质的创业服务,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成都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坚实的经济基础、优良的投资氛围、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具有开拓创新的天然优势,应该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欣欣向荣。要最大限度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搭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广阔舞台。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能级。要在培育未来产业创新集群上走在前列,实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的有效配合衔接,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防安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继续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创新生态,为凝聚新质生产力贡献更大力量。
2024学习“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感悟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及“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界定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指明了下一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该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广大科研工作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迫切需要回答的一大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但同时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尤为重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只有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才能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
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创新、技术进步和智力资源对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全面提升,具有技术创新导向,是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和绿色化,着力点在于科技创新,强化创新驱动,落脚点在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是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总结起来就是发展“创新、质优”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是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知识和信息为要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所进行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新质生产力的“质优”是指高质量的生产力。这种高质量表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安全高效、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性能优、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要做到形成绿色生产力。
当前,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6G、生物技术、
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说,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如火如荼。
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强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XX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3.05万亿元,比20XX年增长9.3%,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将达到2.55%,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XX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预计达16.5万亿元,占GDP 比重预计达14.5%。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方面,涌现出很多引领创新发展的企业。中国各地区也为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培育壮大新增长引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海市设立1000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北京市设立500亿元未来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广东省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万名未来产业人才。
在制度环境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高地,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XX-2025年)》,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以上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中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二是要素配置效率还不高, 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要素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三是产业链供应链不够安全,由于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隐患一直存在且较为突出。四是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完善。五是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影响创新活力和效率。
未来,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要锚定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为导向,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动能,勇闯新赛道。以改革为动力,以人才为支撑,以安全为保障,着力解决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具体来说,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持力度,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应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人才引育和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2024学习“新质生产力”心得体会感悟5
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酝酿之中。无论是当前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还是蓄势待发的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眼下,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热词,这些新技术与现实经济世界的关联,也更为清晰和更为深刻起来。一、何谓“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什么?
如果说,“经济新常态”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 “高质量发展” 提出了塑造中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顾名思义,“新质”即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就是新质态的生产力,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能级跃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有着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
由此,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则成为“质”的锚点。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告别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当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新经济变革、以新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具体路径,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历史性战略机遇不容错过,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一是抢占发展制高点。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因此,抢占发展制高点,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培育竞争新优势。
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以及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三是蓄积发展新动能。
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下,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更为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二、为何要在东北提出,背后有何深意?
这是从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与现实问题出发,基于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重考量,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行动方向。
显然,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新经济”,截然有别于东北地区传统的“老工业”。对东北地区所代表的后发区域而言,加快转型是必答题。因此,面向未来,这些区域的发展引擎、创新动能和牵引力量,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换、转移和集聚,可谓至关重要。
首先,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引擎,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换。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产业模式一直以来都以重工业、传统制造业等为主导。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发展格局变化,东北地区面临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等重要任务及严峻挑战。
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产业形态,这正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发展模式。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中之重,亟需向新质生产力转移。
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力,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这正是东北地区有待提升的核心竞争力。东北地区需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再者,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亟需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振兴东北地区日益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等,也是新质生产力渗透和扩散的应有之义,这正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牵引力量。
故而,以东北地区为代表的后发区域,更应主动作为、因势利导推动生产力变革,通过提升改革牵引力、强化开放支撑力、加大创新驱动力,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开放中增活力,在创新中强内功。
惟其如此,方有可能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转机。
三、“一核两翼”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跃升,构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核两翼”。
“一核”是产业升级。无论是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产业都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从行业属性来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对各地而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走具备各自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路。
“两翼”的一侧是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突破。每一次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推动旧有生产关系逐步瓦解、新型生产关系逐步形成的动力来源。谁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占据竞争的主导地位。
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与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有赖于对技术价值作用的科学理解和深度挖掘。如今,一大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技术从研发到应用,加快形成具有新原理、新机理的新质生产力。
各地要做的,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两翼”的另一侧是人力资本跃升。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力资本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因素。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
当代科技应用,推动生产形态向信息化数智化转变,只有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智能水平,具备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多维知识结构,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工具,构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的新质生产体系。
可见,掌握新质生产工具的人才,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推手。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成为新质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牢牢抓住“一核两翼”, 尊重市场,彰显法治,推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焕发民营经济等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定能更快形成并更大释放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与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