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范文(23篇)
阅读能够开拓我们的眼界,增长见识,使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如何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发挥个人潜力是每个人都希望实现的目标。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一
生物学涉及到生活的多个方面,因此在初中生物生活化的教学方面一定要构建好生活实践以生物学习之间的桥梁,那么教师可以从课堂生活化学习氛围的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设置,对生活中学习资源的搜集以及生活化生物作业的布置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性交流和学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为讲课,而学生一味地听和做笔记的学习模式。因为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事,所以需要两者有进一步的学习交流,因此这就需要一个互相尊重、融洽的一个课堂学习氛围。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需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而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校教学要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活体验,加强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的实际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有效利用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从而使初中的生物课堂教学充满着无尽的生活气息。
二、设置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部分理论学者认为,学生对属于自身知识的构建是建立在自身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当学生走出课堂学习之后,并不是对周围的事情一无所知,而是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而逐渐形成了对不同社会现象的个人看法和理解。由此可见,学习不仅仅是由外部向内部的一种知识传递和转移,更是一种对自身经验知识的主动性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种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自身已有知识的一种相互间的作用,进而不断丰富着自身的经验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处处留心,并收集到对教学有价值意义的信息资料,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教材有深入的分析,设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课堂学习情境,这样就可以将物理学习中的问题有笑容如到教学实践当中,让物理的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丰富课程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科教材进行二次架构的系统性工程,再加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科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教材进行相关生活素材的补充,但这种内容的补充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应该是起到丰富学生物理知识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性的引导,让他们真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现象,也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体温调节时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室外的寒冷和室内的温暖,并发现和察觉自身身体的真实变化。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有意识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充分利用好学校中的教学资源,例如图书馆、实验室以及绿地等资源,让学生会主动将课堂中的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实践当中。只有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才会更好地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进而可以有效实现教师对学生课文阅读进行反复性的学习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得到生活的感悟。
四、实现生物作业的生活化。
生物是一门最为贴近大自然的学科,因此生物课程的`学习应该是绚丽多彩、生动的,因此,如果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变得单调没有生机,那么就失去了生物教学的趣味性,学生也就会感到厌倦,进而逐渐失去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也要注重实效性,在作业内容上尽量选择贴近学生实际日常生活的实践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作业问题的有效解决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应用问题,并且逐渐对生活有科学的理解和自己的个人认识,切身体体验生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所以,教师尽可能布置一些具有实用性的生活化的作业,例如实地考察、动手实践、角色扮演等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在团结协作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多的生物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够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他演到实践活动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学习。大量实践证明,生活化作业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懂得学习,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不再传统意义上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加强对自身的理论知识的时间运用,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总而言之,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贴近大自然的科学,与人们现实中的生产活动有着紧密而广泛性的联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加入一些生活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量,拓展他们的思维。让学生们的生物学习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二
新课导入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第一个环节,其导入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期教学的展开.为此,教师必须具体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导入环节,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就投入到物理知识学习中,调动学习兴趣.这时,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可借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物品来导入新课.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5节“升华与凝华”知识的时候,笔者将一旧白炽灯泡带入教室展示给学生看,并引导学生思考“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变成黑色?”而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升华与凝华的概念,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如讲到“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回想凸透镜出现的两种现象:一放大物体;二在太阳下可以聚集光燃烧纸片,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凸透镜于不同情况下,其成像是不同的,到底是为什么?其中有什么规律吗?”问题抛出来后,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大大的激发,探究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上课态度也异常认真了.
二、自制生活道具,活跃氛围。
就初中生而言,学习物理的时间并不长,对物理现象多半会比较好奇.这时,教师若能调动其兴趣,学生势必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探究活动,整个课堂氛围会变得更加活跃.生活中,一个纸杯、一张纸、一块磁铁,均能变成物理实验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开展物理实验,演示物理现象,学生会感到更亲切,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从而不再觉得物理理论是遥不可及的,并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主动参与物理课堂.如学习“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的时候,笔者就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乒乓球向学生演示物理的沉浮条件.学生普遍都知道若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它就会浮起来的.但是,在此次实验中,笔者带了三个兵乓球:一个原装的,用于演示物体上浮到漂浮;一个注入了适量水之后,再将其封闭,用于演示悬浮情况;而第三个则注入足量的水,用于演示下沉实验.这一过程中,学生亲眼见到了乒乓球的沉与浮,既眼见为实,又非常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掂量兵乓球的重量,进而引出“物体沉浮,是由物体所承受的浮力与物体所受重力所决定的”的知识点.
三、展开生活实践,掌握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实践活动,通过实验来掌握新知.如“练习电能表读数”实验时,为了更贴近生活,笔者就组织学生设计一表格,并利用双休时间,从8:00~21:00点,每隔1小时记录一次自家电能表计数,进而算出其每小时的耗电量,后绘制出一张有关耗电量时间变化图.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了电表读数的方法,还训练了学生画图、实验与操作的能力.又如练习“测量物体质量”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预估一下一个文具盒、一本物理课文的质量,后引导学生利用天平准确测量,从而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天平,又培养了学生的预估能力.想必,这些实验的进行,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其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也吻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课程教学理念.
四、深入现实生活,学以致用。
课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了大千世界的奇妙多彩,而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集合了哲学、科学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其知识不仅源于生活,而且又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在学习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与价值,才能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如学习苏教版八(下)第八章第3节内容“摩擦力”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够解说生活中关于摩擦的现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该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购买鞋子的时候,注意鞋底的波纹,了解其鞋底是否有较高的摩擦力;是否能够在下雨天、下雪天不滑倒等.又如,将学生比较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自行车运行中的摩擦力是个怎样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中巩固新知.
五、总结。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初中物理教学必须紧密贴合生活实际,而作为教师,更应该认识到物理源于生活的道理,进而在立足课文知识讲解的基础上,灵活选用生活素材,制作生活道具,并将其用到课堂实践探究活动中,以此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学以致用,逐步提升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最终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三
[摘要]学困生因为自身学习能力或者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对其日后的学习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并且降低班级整体水平。基于此,从初中生物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转化初中生物学困生的策略,以提高其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这一阶段学生在生物知识方面的科学素养,并为其日后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一些必要的生物常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生物是一门拥有较强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的科学学科,所以在这一学科中出现的学困生比例较高,因此,研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学困生的定义。
当前,有些学校会直接根据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排名靠后的就属学困生。其实,从广义上来说,学困生的范围并也不仅限于此,由于个人或外界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都可以被定义为学困生。学困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在我国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其学习内容并不算十分深奥,只要通过教师对其精神上的鼓励以及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大部分学困生都是能够达到初中阶段对生物知识的学习要求的。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学困生可能会存在各种学习问题,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为改变学困生的当前学习状态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激发学困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作为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国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位初中生物教师,其班级中就有一名因为厌学而成为学困生的学生。刚开始,这名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生物理论知识并不感兴趣,而且教师对该学生的反复劝导也没有起到有效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这名教师将校内保存的一本生物图鉴送给了这名学生,并时常与学生沟通,对图鉴进行介绍,讲一些有趣的生物有关的事情,渐渐的,该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了兴趣,开始认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生物知识。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质的改变,并且在生物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其自信心被树立起来,学习态度逐渐变得积极起来,使其除生物课程外的其他科目成绩也获得了一定的提高。
2.营造和谐的生物教学氛围。
初中生物学困生的成绩不够理想,其原因并不完全因为学困生的客观学习障碍。在初中校园生活中,学困生往往会因为自身存在一定缺陷而产生自卑,这种自卑心理对学困生融入班级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阻碍,使学困生无法全身心融入学习中,进而无法确保自身的学习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初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尝试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增加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在师生关系被拉近后,学困生在课堂中的心理压力就会随之降低,容易融入生物学习的课堂氛围中,使其摆脱学困生的行列。此外,作为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拓展出一些教材范围以外生物知识,并为学生讲解,在学生的注意力重归课堂后,再将话题回归至教材内容。例如,在讲述蛇类动物爬行原理时发现,学生很难从肌肉蠕动等方面理解其爬行原理。因此,这位教师将自己的手放在桌子上,模拟蛇类动物的蠕动前进方式进行移动,并结合理论讲解。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这类生物的移动原理。
3.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
学困生本身就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在课堂上对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吸收能力较差,而且其自身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面对这一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对学困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比如为学困生总结出本学期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并指导学生如何从教材中获取答案。此外,阅读能力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对学困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教授学生如何从教材中提炼生物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我国河南省的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在学困生学习方法指导方面,就显得很有智慧。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班级上的学生分为尖子生、普通生以及学困生三类,在课堂上,该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困生身上,让其以普通生为对比对象,在刺激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的问题,该教师还将学困生分成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和厌学的学生两类,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帮助他们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厌学的则通过心理谈话和引导来解决其厌学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生物教育是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项目,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定会出现少数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会因为自身学习能力或者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低下,对其日后的学习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并且降低班级整体分数水平。在此,希望本文通过对生物学困生的转化研究,为我国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工作发展方向,进而使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四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常见问题。为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良好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就此探讨文言文教学策略的见解。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年级的升高,在各阶段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培养学生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良好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提升人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然而就目前而言,因为大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制约着文言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鉴于此,探讨文言文教学策略显得尤为迫切和有必要性。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现今社会,白话文是通用的语言交际工具,致使在交际中文言文基本上失去了存在的空间,从而不被学生所重视。
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师教法的僵化,枯燥无味,使学生无从体验文言文之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中多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和艺术性,往往将美文华章处理成若干习题训练,对文章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淡化,达不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另外,中高考大都考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句式,文言文教学自然也就停留在以字词句为主的层面上。教师也以“串讲”为主要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兴趣低下,其弊端是难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1.要注重诵读和识记教学,培养语感,体悟魅力。
文言文大多凝练概括,富有韵律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是打开学生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教师首先要揣摩文本,反复练习,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范读或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读的魅力,产生强烈的诵读欲望。继而教师在音调、节奏、重音、语气感情上进行指导,疏通文义,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如个别读、齐读、分组读等)的读中感悟文章思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达到“读中悟、悟中读”的预期效果。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常用词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特殊句式(包括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知识比较、归纳总结,可做成摘录卡片的方式建立“文言知识库”,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条理化、系统化,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翻译讲解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可给学生结合实例介绍“一留二补三引申,四释五变六调整”的基本操作要领方法。“一留”,指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等专有名词原文保留;“二补”,把古汉语的单音词补充为双音词,“三引申”,只把词的引申义翻译出来;“四释”,指解释,古今对照,用今意解释古意;“五变”,指变通语气,使译文通达;“六调整”,指调整句式。再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等先行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1)引入竞争机制。如,让每个组的'成员按次序挨个翻译“接龙”,若有一人出错则该小组出局,此法可让学生为了整组利益而重视准备工作,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2)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饰演并配置翻译。表演者用课文原句对话,翻译在旁替他们翻译。这种方法集表演、背诵、翻译、理解于一体,学生会在兴趣盎然中理解课文。(3)学生可对教师挑错比赛。教师故意对一些重点词句翻译出错,让学生挑错,哪组找出的最多最准为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且记得牢,此举还能督促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3.注重知识迁移与积累,领略文章的思想内涵。
在准确理解文言字词的基础上,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与积累。由课内知识向课文知识迁移,由文言词义向现代汉语迁移,看学生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的人生观、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都会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技巧形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品文中情、想文中景、悟文中道、感文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教学文言文,必须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只有了解了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心中忧郁所作,方能理解课文所表达出作者那种难以言表的复杂微妙的感情。了解了作者的态度观和理想追求,方能比较出不同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文体相同,两位作者同时受贬,但前者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难见受贬的抑郁之情,而后者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寓情于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又如,同为送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积极健康的感情,而王维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则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学《孙权劝学》时,可引导学生把吕蒙与《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天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总之,初中文言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牛传福。文言文教学应加强诵读指导[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11)。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五
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能力素质实现共同提升。高中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有效课堂一直坚持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愉悦体验、快乐学习、有效学习,提高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学生学习有效,具有现实意义。
1有效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1.1有效课堂的内涵阐释。
语文有效课堂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引导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注重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有效。有效课堂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愉悦地开展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获得,在学习中,学生能够获得实足的进步与发展,是一种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的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
1.2有效课堂的特点。
1.2.1课堂教学有效。
课堂教学有效是指经过教师的精心备课,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能在规定的课时内,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共同提升,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1.2.2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
有效课堂是建立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之上,坚持将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提升放在首位,通过有效课堂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自我发展,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实现每个学生自我成长。
1.2.3有效课堂是一种和谐的教与学。
和谐的教与学是一种教学状态,不是“一言堂”的教学也不是“散养式”的教学,而是一种建立在教师认真进行教学预设,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与学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教师睿智引领学生,学生愉悦进入学习,“教”的'有效,“学”的有效。
1.2.4有效课堂是一种“生成”超越“预设”的课堂。
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一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准绳,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的进行围绕着教学预设进行,不偏不倚,直达教学目标。而往往一些教师的睿智在于让“生成的课堂”的“有效”往往高于“预设的课堂”的“高效”,教师会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寻找教学的亮点,而让教学效率呈现最大化,及时偏离了“教学预设”。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六
一、什么是小学朗读教学的策略。
教师为了实现朗读教学目标,要对教学过程涉及的内容、流程、组织等因素进行优化选择和调节。这种思维层面得抽象构思,我们称之为朗读教学的策略。
朗读教学的策略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主线策略。
这一策略意指:以《语文课程标准》形式出现的基本目标,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必须以语文课程目标作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在语文课程层面对朗读教学的方向、内容、节奏和成果都进行总体把握和全局性控制,保证朗读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框架内进行。
《新课标》提出: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同时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1.重视示范指导。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示范指导与协调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要抓好两个点:(1)完整的示范朗读学习过程实质是以朗读为线索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阅读。(2)示范朗读学习的技能和态度。教师朗读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是在具体的语文课中进行的,根据不同的内容,具体示范些什么、怎么示范,就有了重点、步骤、技巧等。示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纯粹的外显技能和态度,如轻重音、停顿、语气的处理;一是看不见的内部思考技巧。
2.指导学生朗读与阅读教学、与其他语文基本训练相结合。
(1)指导朗读与阅读相结合。
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与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促进的。对一篇文章来说,教师的讲解是剖析,朗读则是综和。讲解是深入到字里行间,分析指点重在理解;朗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重在感受。前者是“走进去”,后者是“走出来”。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才能丰富阅读课,深化朗读课。
(2)指导朗读与其他语文基本训练结合。
语文基本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只是其中一项。各种基本训练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应当在指导朗读时,注意与其他语文基本训练结合,以使朗读效果更佳。
3.明确学生朗读的要求及具体指导。
(1)要求要明确。
朗读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是朗读教学的目的是否明确。
《新课标》对不同年级的朗读要求不一样,这是由学生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决定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也应当有所不同。低年级是“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克服的毛病是顿读和唱读,做到不读断句。中年级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注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读出“不同的语气”。随着识字量增多,课文加深,高年级对朗读的要求应放在感情处理的指导上。
(2)指导要具体。
1)遵循《新课标》分层次指导。
《新课标》对朗读的要求分三个层次,即“正确的读”“流利的'读”,“有感情的读”,指导时就应分三步,步步落实,步步提高。
朗读训练是应该分层次的。对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应该遵循从“正确”到“流利”再到“有感情”的发展脉络,分步骤地培养。
2)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指导。
不同年级的的学生朗读的水平不一样,因此在指导时就应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4.指导方式要多种多样,常见的指导方式有如下几种:
(1)巧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出处 cOOCO.nET.Cn
1)评价语言要亲切真挚。
2)评价方法要多样自然。
3)评价切入点巧妙,点拨语感。
(2)联系语境指导读。语境即语言环境,相同的词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3)渲染情境读,创设情境对于有感情朗读具有得天独厚、举足轻重的作用。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方式。
1)突出形象,展现画面。
从视觉角度,利用图片、投影等方式,为学生展现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画面,是情境渲染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
2)借助音响,激发想象。
文学的意境与音乐的情境是相通的。优美的音乐,奇妙的音响,往往会唤起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伴着奇妙的音乐,走进文字描绘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对美好意境的想象,是渲染情境,触动朗读情感的有效手段。
《乡下人家》一课,每一幅画面都是一首迷人的乡间小曲。当夕阳西下月亮升起,纺织娘轻唱的时候。舒缓的音乐悄然飘起,在这美妙的乐曲的旋律中,学生们仿佛看到了乡间迷人的月夜,仿佛嗅到乡下人家独特、诱人的气息。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自然与文字融为一体,与缥缈的月色融为一体,深情的朗读更会带给他们无尽的想象。
5.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感可以说是一种较高的语言文字欣赏能力。它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力、辨识力和驾驭力。要搞好朗读,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辨识力。语感可以促进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现象的反复感受敏锐地感知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较充分地领略文章中潜词用语的精妙,培养理解力,从而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地表情达意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a揣摩比较,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
b与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
c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语感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综合朗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我们会发现,教师对自己的朗读教学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一节课,每一次指导练习,想干什么,达到什么效果,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指导学生的时候才可能既方向正确又有具体针对性。这个结论借用崔峦先生的话就是“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中国伟媒大学出版社。
[2]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3]《小学语文教师》。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七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也从中受益。大量的事实证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的应用能力。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实物展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方法容量较小,吸引力不是很强。而信息技术能够创设更加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经验,笔者现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多媒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培养学生们科学的认知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读数、写数以及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如果只在黑板上或卡片上写一些纯数字让学生读数写数的话,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疲劳。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除了利用好教材出现的内容外,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大数.我们也可以从学生最关注的事情做出发点、在网上搜集一些数据,或者我们可以利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相关资料,作为拓展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些数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是他们感兴趣的,从而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样,学生在这些素材中不仅感知了相关数的大小,建立了数感,更从中还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把教材中的死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呈现,也就是把死知识展开做活,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上课所学的某一个知识,而是辐射到这一类知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无形之中也会提升很多。总之,活用教材,使教材“鲜活”起来,会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更愿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自然科学,正因为它的高度抽象性显得枯燥乏味,这使得学生望而生畏。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然要求,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探索,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如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时,这部分知识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地理学科要涉及的内容,如果不给学生讲透,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这不利于他们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据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视频、动画资料,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相关内容,学生在直观的观察过程中很容易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时空,整合资源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在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中经历体验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例如,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没办法让学生亲临其境。但是我们可以多媒体对一段繁忙的交通路口往来的车辆进行实况录像并剪辑加工,或者直接到网上下载一段交通路口视频。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在学生统计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车太多了、太快了怎么办?一个人忙不过来无法统计,又怎么办?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合作记录解决。学生一下子想出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打勾的、画点的.、画图形的、写“正”字的。这么多方法,哪种更优?这时教师及时引导,经学生比较,最后都认为用画“正”字收集数据的方法较快,而且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辆车。由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并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学习主动性的良好发挥。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这无疑可以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中来,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去亲自动手、动探究自己有疑问或者感兴趣的数学知识,努力向着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这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再上网查找一些与圆周率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求要小组进行合作,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下载一些相关题目考同学、考老师。
这样,学生带着“任务”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拓宽了学习视野,而且改善了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这不断进步的时代中,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重实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八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也从中受益。大量的事实证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的应用能力。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实物展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方法容量较小,吸引力不是很强。而信息技术能够创设更加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的经验,笔者现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多媒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培养学生们科学的认知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读数、写数以及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如果只在黑板上或卡片上写一些纯数字让学生读数写数的话,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疲劳。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除了利用好教材出现的内容外,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大数.我们也可以从学生最关注的事情做出发点、在网上搜集一些数据,或者我们可以利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相关资料,作为拓展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这些数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是他们感兴趣的,从而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样,学生在这些素材中不仅感知了相关数的大小,建立了数感,更从中还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把教材中的死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呈现,也就是把死知识展开做活,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上课所学的某一个知识,而是辐射到这一类知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无形之中也会提升很多。总之,活用教材,使教材“鲜活”起来,会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更愿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自然科学,正因为它的高度抽象性显得枯燥乏味,这使得学生望而生畏。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然要求,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探索,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如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时,这部分知识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地理学科要涉及的内容,如果不给学生讲透,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这不利于他们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据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视频、动画资料,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相关内容,学生在直观的观察过程中很容易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时空,整合资源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在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中经历体验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例如,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没办法让学生亲临其境。但是我们可以多媒体对一段繁忙的交通路口往来的车辆进行实况录像并剪辑加工,或者直接到网上下载一段交通路口视频。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在学生统计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车太多了、太快了怎么办?一个人忙不过来无法统计,又怎么办?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合作记录解决。学生一下子想出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打勾的、画点的.、画图形的、写“正”字的。这么多方法,哪种更优?这时教师及时引导,经学生比较,最后都认为用画“正”字收集数据的方法较快,而且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辆车。由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并灵活运用,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学习主动性的良好发挥。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这无疑可以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中来,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去亲自动手、动探究自己有疑问或者感兴趣的数学知识,努力向着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这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再上网查找一些与圆周率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求要小组进行合作,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下载一些相关题目考同学、考老师。
这样,学生带着“任务”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学,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拓宽了学习视野,而且改善了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数学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这不断进步的时代中,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重实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发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九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一样,其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主课题。教师应从当前初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创新项目教学,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创新。教师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评助学,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项目驱动;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评价激励;。
一、项目驱动,创生教材。
泰山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改版,该教材借鉴了计算思维、信息需求、技术价值等先进理念,采用了先进的项目式教学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设计的项目会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主动求变,把当地的传统文化及地方特色创生教材,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设计出一个个的小项目,融入到课堂。
例如,在教学“探寻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这个知识点时,我采取与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日照农民画》主动融合,创设项目。根据本课的知识点需要划分为三个微项目:(1)走近日照农民画;(2)魅力日照农民画;(3)寻访农民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资料、保存图文信息、了解网络地图、问卷星的创建以及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通过创生的项目,学生不仅学会相关的知识技能,还了解到了本地的传统文化特色,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担心他长大以后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的确,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成长的过程将变得困难;如果学生对一堂课失去了兴趣,课堂学习就变得枯燥乏味,更谈不上课堂效率。因此使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是保证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合理引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flash动画制作这一章节时,我积极探索,合理规划设计微项目,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创设情景,首先让学生观看教师剪辑的动画短片,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在剪辑的动画中,包含了该章节所有的知识重难点,如逐帧动画、形状补间、动作补间,元件、元件效果,层的操作,遮蔽效果,按钮等。而角色扮演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使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场景理解动画制作的过程和原理。
针对上述情景,学生通过观看、体验、实践,能快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了兴趣,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语言准确幽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用准确而幽默的教学语言,将专业的语言生活化,抽象的名词具体化,能够使学生自然而愉快地接受“枯燥”的信息技术术语。当然,准确是前提,幽默是辅助。
三、创新多元,自主学习。
现在的课堂教学理念实质是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课堂的组织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身价值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或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例如,在“分类存储”的教学环节中,关于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和移动操作,有的学生使用拖动法,有的使用剪切法,有的配合ctrl键或shift键组合法还有菜单法、工具按钮法等,体现了方式多样性。这时教师要避免“一刀切”,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尝试、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到最优化、最有效的操作方式,从而在自主的学习空间内提升构建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动运用创新多元的引导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在通过解决碰撞和矛盾的过程中不断了解自我、完善自我。这种包容的多元模式对班上其余学生而言可说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提出自己观点的学生也是一种肯定,因此它的激励作用效果明显,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四、评价助学,方式创新。
(一)评价助学,注重差异。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课堂任务,教师应在课堂中根据知识的重难点,给出每个任务的完成的标准量化,对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不论是采用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它的根本目的是针对学生的课堂成果引导学生完成三维目标。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而在小组活动中,通过组内互相评价、讨论、使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此时在小组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定的引导策略,不要过多地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对与错,更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创造性。
(二)评价方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多采用对学生完成的任务作品进行展示性评价,而我在评价方式中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例如,在课堂评价中使用ar对学生进行奖励性评价。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不仅增加评价激励效果,而且学生也学到了ar的相关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地给予反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效评价。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为主体,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珺.基于项目学习的备课策略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3).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十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有效备课。
1.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
2.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
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
3.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应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有效讲授。
1.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创设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有效讲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2.有效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进行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3.有效讲授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奏。
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还要避免离题太远,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
三、有效提问。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
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
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充斥课堂,这种课堂气氛可能是活跃了,但学生收益不多,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难点,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限制了学生思维。
四、有效倾听。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希望学生学会倾听,那么也必须从教师的耐心倾听开始。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在倾听时察言观色,了解学生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
(作者单位:726300陕西省商南县鹿城中学)。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十一
1、课堂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师提供了开放教育的空间。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必将冲击教师的教学。
2、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评价机制的制约,教师只重结果而不看过程的呆板、凝固的教学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能力、学习情感较差。
3、如何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注重“结果”教育,变为注重“过程”教育;追求“形式化”变为追求“有价值”;由“知识”的传授变为“活动”的组织;学习的过程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参与”;由“刻苦学习”变为“愉快学习”;由教师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数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使我们的学生更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这就需要开放教学。
二、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思维活动过程,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参与是影响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它决定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在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中,真正能“动”起来的是少数。这类情况农村中学比较突出。大多数人都“动”起来后,往往纪律难以控制,或者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如何面对这些困惑?下面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策略谈谈怎样让学生参与有效性学习的一些体会。
三、开放式教学策略
1、开放教学思想,凸显学生主体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与时代发展相融的新的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学观念。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并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精心构筑教学策略,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跳出教材对教学新思想的束缚,跳出传统课堂教学框架对教学新建构的束缚,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一个个可开发的学生,使我们的教学“放”得下,“收”得起,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教学八年级《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县初中的莫老师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他们认为具有轴对称的物体,方便的带来学校,上课时,同学们纷纷拿出展示,有鸡、鱼、兔、飞机、三角形、蝴蝶等等实物模型,可谓精彩纷呈,同学们纷纷说出是怎样对称的,后来在学生剪纸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学生在折、叠、剪等活动后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轴对称图形。使得前来听课的老师们赞叹不已,我们的学生能有这样超凡的动手实践能力!
这种开放的教学思想,激活了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使主体性充分张扬,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开放教学目标,凸显学生个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的目标化,教学目标要体现科学性、具体性、分层性、调整性。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根据课标、教材、教学计划所规定和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根据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从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配以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目标”、“发展目标”、“超纲目标”。例如,教学《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层:在简单的图形中,直接应用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低层面);第二层: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出相似三角形并说出理由(中层面);第三层:需添加辅助线,构建相似三角形,灵活应用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高层面)。
目标的分层,有效地遵循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规律,充分体现课标中“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3、开放探索过程,凸显创新环境
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只有开放知识和问题的探求过程,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自己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例如,我在执教《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先去探索“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再去探索“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最后是探索“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我考虑到这样的是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班上五十多学生的猜想可能会有多种情况出现,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猜想应更开放,从关注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想法入手,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宽阔的交流平台,本节课上,学生能够跳出教材,大胆地进行猜测,主动寻求判定三角形相似的三种方法,收效很大,尤其在进行随堂练习时,更体现这样处理教材的优越性,如p120“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将这题安排在“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后的随堂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上面这个理由说明相似,而学生居然想到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说明理由,非常合理而显精彩,这是个惊喜的收获。
4、开放练习形式,凸显参与实践
如何使学生在练习中,解题思路多、新、活、简,凸显其参与实践,这就需要开放练习方式。一要开放练习题的呈现方式。可以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命题,也可以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现实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县实验中学罗老师教学《游戏公平吗?》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各小组间互相出题考查知识掌握情况,在积极交流与答辩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与发展,同时使学生体验命题成功的快乐,非常符合七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收到较好教学效果。二是开放练习题的内容、条件和结果。教学中应多设计情境、条件、问题和结果活跃的开放习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图是小王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请你根据图象来描述他上学路上的情形。这道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大,体现在数学素养上的层次性、在思考水平上的差异性、在表述形式上的多样性。三是练习形式开放。练习不等于书面作业,练习也不等于课尾练习,练习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开放练习的核心是开放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练,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十二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高中音乐被改革成为高中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一些学校也适当地增加了音乐课学时,体现了国家对学生素质与才能的培养,在这样的形势下,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也必须对应做出改革,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艺术感受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制订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盲目开展教学,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法从音乐中感受到艺术之美,学生缺乏音乐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国内的很多高中没有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学习内容单调、乏味,单纯以课本为蓝本,枯燥地讲述,没有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内容缺乏系统性;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也有待更新,很多课堂依然采用以教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单纯注重教学形式,缺乏对学生的了解,没有从实际出发,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毫无兴趣,听课热情不高,授课教师的传统思想观念浓重,仍然将学生置于一个被动位置,缺乏对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引导。
与其他科目的教学情形大同小异,因为长时间被压制在应试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学评价也采用应试教育评价模式,采取期末考试、试卷定成绩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中音乐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高中音乐教学必须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本着素质教育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将音乐当成一种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情感,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音乐旋律,支持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得到艺术的熏陶。
例如,每一节课前,教师都可以为学生播放一首曲目,让学生欣赏并说出这首曲目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用词汇去形容。
学生通过欣赏曲目不仅能够愉悦疲惫的身心,也能够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
2.关注学生兴趣,展开音乐教学。
音乐知识的学习并非枯燥的灌输与讲述就能做到的,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性格与兴趣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些音乐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指引下自觉地投入到对音乐的探究中。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以及对音符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将时下流行的流行音乐搬上课堂,将凤凰传奇或者周杰伦的代表性曲目拿来分析,学生本身就对这些流行音乐非常感兴趣,定会自觉地投入精力深入探究。
3.注重个性培养,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
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讲求个性美,教师要明白音乐的这一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才能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为他们营造一个公平的舞台,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大胆创新,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快乐。
高中音乐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臧升温.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12.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十三
通过学唱歌曲《牵牛花当喇叭》,学生能够产生热爱大自然之情,并能够树立环保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表现、合作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对歌曲进行表演。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跟随节奏运用合理的肢体动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带有表演性地演唱歌曲。
【难点】。
能够加入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律动。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老师展示牵牛花的图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花?它的形状像哪一种乐器呢?
学生自由发言,牵牛花,喇叭花,像个小喇叭。
教师总结:哦!同学们都说它像个小喇叭,那它到底能不能吹出声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牵牛花当喇叭》,顺势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曲调活泼欢快的歌曲。
2.复听歌曲。
并设问: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是一首中速的歌曲。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并提示学生音准;。
3.教师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并注意曲谱中的一字多音;。
4.将歌词填入旋律中完整地演唱歌曲;。
5.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的情况下,加入歌词下方提示的肢体动作;。
(四)巩固提高。
(1)教师带领同学做几个基本的舞蹈动作;。
(2)学生们分小组自行创编动作;。
(3)上台展评,教师给与鼓励性评价。
(五)小结作业。
最后老师留一个小任务,回家后把这首歌曲表演给爸爸妈妈看,与他们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
四、板书设计(略)。
的热爱。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十四
一、基本思想。
(一)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2.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
3.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音乐学等。
(二)功能目标。
1.歌唱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特别是轮唱、对唱、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歌唱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3.通过齐唱、对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4.通过唱歌,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二、教学程序:情境导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一)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2.表演展示,交流评议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四)完美结课。
三、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声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娴熟的伴奏,恰当的鼓励方式、和谐的律动舞蹈等方面能力。
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确立好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教师随时激发调动学唱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3.教师应经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4.教师应在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重视课堂教学的展示、反思和交流,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做好课前准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贯穿课堂始终。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要独立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演奏和表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现歌曲的目的。
策略解读。
一、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悬在山尖上。老师对着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孩子们热烈讨论: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还是喧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老师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老师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和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执教《谁在叫》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里加入一小段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并配上轻快的音乐。老师精彩的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跳起来。
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课前律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音乐、动作,示范动作优美、准确。律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情趣,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二、寓教于乐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如《草原就是我的家》,先让学生读歌词,然后老师说:你们很聪明,歌词读得也很好。老师有个想法,你们自己随着范唱录音来学唱歌曲吧!如果觉得哪里学起来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对歌曲的难点部分通过范唱进行及时点拨。随后学生可跟琴或伴奏音乐填词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
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将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感受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这样便于提高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本环节是教学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如:在执教《洗手绢》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唱得这么好听,你们能想个办法为歌曲伴奏吗?老师今天没有带打击乐器,你们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时学生设计各种活动为歌曲伴奏,如:拍手、弹舌、拍手加拍肩、跺脚等,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予以鼓励。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四)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结课艺术千姿百态。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束等等。
教师也可以在课将结束时,布置与该课有关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这一课,可让学生回去后折个粉刷匠的帽子,戴在头上学习粉刷匠爱劳动的精神,自己也来当当粉刷匠,并表演给家人看。这样的结束语,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了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基本思想。
(一)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家姚思源的教育思想。
美国学者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理解、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
(二)功能目标。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
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感,释放自我,充实精神生活,并在欣赏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模式结构: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三)创造——探索表现积极创新。
(四)升华——归纳拓展审美升华。
三、实现条件。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搜集、整理素材。精选音乐欣赏教材、音响和音像资料。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教师要掌握好其他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的最佳运用时机,同时要处理好其与音乐教学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确保音乐课的主体性。
一、教学模式: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二、操作要领: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又称为情感唤起阶段。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接受老师利用艺术手段创造的情境刺激,从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唤起音乐的情感。
作为欣赏教学的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是课的关键阶段。好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建立学生的课题意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学生的学习情绪既可因“导入”得当而高涨,也会因“导入”不当而低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活课堂,让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在宽松的音乐氛围中进入到音乐欣赏中。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开始就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导入欣赏通常采用实物直观教学法、音乐作品对比教学法、讲述法等方法。教师的导言务求简洁明了,富有趣味性、情感性。一般情况下,课堂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导入”教材和创设课堂情景是相辅相成的;
2、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情境创设的前提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在初听音乐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生动形象的故事、游戏、诗歌、语言及多媒体技术等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学生的丰富表情和各种动作可以看出,学生的想像是多么的精彩。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来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形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分段落欣赏音乐作品,进一步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欣赏教学深入以后,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的段落要反复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去理解感受音乐,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身等积极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京剧音乐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欣赏到唱腔、脸谱、服装和表演,亲自敲击锣鼓,练习走台步和念白。这样就为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形象,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自学地进入音乐情景,自觉地分析理解音乐的内涵。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学中,首先完整地听赏一遍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欢乐情绪和愉快情感以后,接着进行分段听,让学生体验三段各自不同的情绪;再结合律动重点听第二段、对比听第一、三段,让学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结构、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内涵。这样一个倒骑牛、口吹横笛、摇头晃脑、欢乐诙谐的牧童形象就一步一步地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中心的环节莫过于复听、细听、精听,只有通过不断地聆听,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再一次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层次的熏陶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入地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对音乐作品有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如:欣赏《二泉映月》时,老师可将当年国内指挥大师、交响乐团以及学生乐队在不同场所演奏的录像呈现给大家。巩固阶段,老师在放音乐的同时加入文学作品《孤独的夜行者》。学生们体会到阿炳在旧社会饱尝辛酸屈辱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同时,《二泉映月》作为民乐百花园中的奇葩不仅属于中国的,也属于世界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初听感受音乐、复听分析音乐的基础上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教师要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使学生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在前几个环节中,都注重情知两方面的交融、互促,发挥了情感积极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应该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像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对乐曲进行再创造,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语言、舞蹈、美术等)表现自己的音乐想像和联想。如拍掌(用轻、重、快、慢等方法拍出乐曲的节奏)、形体动作等,进一步体验乐曲强弱的变化,加深了对乐曲的感受。
围绕本课内容,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以音乐为载体,可适当发挥通感的作用,用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贯穿音乐欣赏课堂,如: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等相关文化,丰富课堂内容与形式,让欣赏课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联想,让欣赏课真正的“动”起来。
此教学模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十五
摘要:高中生为了迎接高考,学习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间,任何学生都企图寻找一种有效的娱乐方式,快乐的放松方式,音乐课堂无疑是一个良好的依靠。所以,高中音乐教师为了能够满足学生的心愿,就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方面能够通过音乐课堂学会需要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发挥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愉悦的氛围。针对高中音乐教学展开讨论,分析了高职音乐的有效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十六
一、“优化”教学环节,建设音乐课堂的“立体工程”
1.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中教师要把唱歌、奏乐、欣赏、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歌唱表演、唱游、音乐游戏等内容结合起来,并做到有所侧重,合理安排,有所特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来感染学生情感,要充分挖掘现有教材内容,适当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把时代气息浓、紧贴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劲头和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高雅艺术作品感染学生。如从三年级开始接触多声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聆听《黄河大合唱》那使人感到激动、振奋的旋律,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使人陷入深思,圆舞曲使人迈起轻松的舞步……高雅艺术能震撼人的心灵,激起崇高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2.教学方法的筛选。
教学中应力求生动活泼,因“课”施导,因“材”施导。如发声练习采用模仿法;节奏训练采用游戏法;新歌导入采用故事法、谜语法、谈话法;歌曲处理采用对比法、讨论法;欣赏教学采用情境设置法等。教师也可以将各种教学方法优化搭配,综合使用,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时而穿插启发式提问,时而组织气氛热烈的讨论,时而组织生动活泼的弹、唱、跳、拉、敲的表演,时而进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范唱、范奏,等等,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学《快乐的节日》,可以让学生谈谈过“六一节”的感受与过程。让学生自编舞蹈,来配合这首歌,接近音乐与现实的距离。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中稳定学习兴趣。
二、注重课程整合化,建设音乐课堂的“开放工程”
课程的整合化是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课程发展的又一趋势。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欣赏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更生动。值得注意的是,学科的整合不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机械叠加,而是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因此,不管音乐和哪一门学科综合,教师都必须以音乐教学为主,其他学科的讲解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当然,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为音乐教学服务,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上出真正的“音乐味”。
三、形式“层次化”,建设音乐课堂的“趣味工程”
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而“激趣”必定为首位,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审美体验。而音乐审美体验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标题入手,激趣。
对一部音乐作品思想意蕴的把握,往往从标题切入,标题往往总领全曲。有的标题描述某些传说或英雄故事,如音乐剧《彼得与狼》、《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的标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标题;有的标题反映着重大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生活,如《只怕不抵抗》、《团结就是力量》的标题;有的标题表达了某种情感,如民乐合奏《喜洋洋》《赛马》等的标题。
2.从局部感性音调体会全曲神韵,引趣。
一滴水可以折射七色阳光,窥一斑而知全豹。很短小的一个乐句就奠定了全曲或喜或悲的基调。而民乐合奏《喜洋洋》中,快速、强力度的大齐奏,一开始便能使人感受到人民群众在春节这一传统的喜庆日子里,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
3.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延趣。
这样的情感引导,常常在于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欣赏是“一步又一步地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是由音响感知,以及与之自然相伴随的.感性体验与联想构成的,是对音乐的初步的“情趣”的欣赏阶段。如听到欢快的乐曲,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欢快起来,听到悲哀的乐曲,自己心里也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哀之情,至于这是怎样的一种欢快或悲哀,为什么这么欢快或悲哀,则无暇或无力深入思索和探寻。这就是指对音乐感情表现的初步的、感性的体验,称为“情”。当学生学习那些民歌时,感知其独特的方言、发声特点等。学生学习了歌曲之后,会唱了,爱唱了,并且随之而来的是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等相关知识,全方位地感知民歌的文化底蕴。对于音乐学习来说,这是个延续,也必须这样做,让音乐走出课堂。
四、评价“多元化”,建设音乐课堂的“人文工程”
1.内容标准多元化。
其实,我们常常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科学地说做到了公平,但人文地说有点独裁。每个学生的天赋不一样,对于音乐的感知面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有“给个凳子,摘到桃子”的扶持,也可以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开放,更可以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合作。学生在认真学习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基础实力,选择较为实际又真实展示自我的内容来进行考核,有助于他们减轻心理上的负担,不再惧怕,以此来推动音乐学习的圆满。一个节奏带、一张简单的视唱单,一个和声、一段有感情的朗读歌词都是我考核学生的标准,可以选择,可以挑战,可以合作。学生在考核中有了放松,有了成就,有了合作,有了被肯定的满足。
2.形式手段多元化。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以口头语言评价为主,并且比较单一、枯燥。而学生是多元化发展的,只有我们的评价形式多元化了,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体态语、琴中的“合成器(鼓掌声)”、幽默的评价,既是肯定,又是调节气氛,事半功倍。同时也可以结合小学音乐书末页的学期自我评价为标准进行补充,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3.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的评价都是教师一手包办的,既苦了教师,又抹杀了学生对自己学习评价的自主性。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音乐教师在自己掌握正确的激励性评价观的同时,要把评价的部分权利“退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而互评这种责任感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从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学习是一门学问,教学亦如此,育人更是如此。让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以学为介,不断提高”的教学追求来践行我们的“有效工程”建设,努力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十七
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有效课堂开展的客观条件,是有效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能让课堂呈现出轻松,愉悦的氛围,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氛围融洽,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发散思维,深入学习,促进知识的建构,实现有效学习。教师在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用自己的个人魅力获得学生的尊重,激发教师更加注重自己的师德建设与专业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具有促进作用,让教学相长,相互督促,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有效课堂的构建也就水到渠成。
2.2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有效的课堂必然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坚持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坚持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真实的知识体验,让学生的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相互结合,用知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达到知识的吸收与理解,促进学生新知快速实现构建,并通过质疑,问题的方式进行反思,深入探究,进入深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得课程成为有效课堂。探究式课堂的生成需要在兴趣或者好奇心的驱使下,才能真正地实现积极主动地探究,才能实现有效的探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长期的学习让高中生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兴趣的指引,让学生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库与学习能力独立自主地探究未知的知识,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须的语文素养,在自身基础能力之上,激发更大的潜能,促进自身特长与个性的发展。语文课程具有历史性,时代性,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在学习的同时,收获有效知识,还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审美能力,感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高中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内,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实现有效课堂中的知识与能力的双赢。
2.3借助深度学习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用批判的思维去学习新知,并将这些新知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必要时可以做出自己的决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让学习理解得更透彻,并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切入到知识的内涵,知识的应用,知识的迁移,是一种真正的学习,是“有效学习”。语文知识博大精深,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理解的能力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学生能抓住的、理解的信息量也不同,这就呈现出不同效果的学习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班级学情特点,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去开展语文的深度学习,学习到真知,学习到语文的精髓,在深度学习中实现有效课堂。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策略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从教学的三维目标入手,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促进其在课堂中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振威.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析———评《高中语文教学指导》[j].中国教育学刊,(07):143.
[2]李振.例析课堂追问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30):32.
[4]宋志玛.高中语文有效课堂中的学案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2):45.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十八
摘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是现下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自主学习和探究;在课后做好反思和总结工作,在实践中推动有效教学。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推行新课程改革计划,推进有效性教学。音乐课作为培养小学趣课程之一,不仅要内容新颖,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更要拓展教学目标,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涵养,关注其健康发展。但是,从目前各小学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教学方式机械单一,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课堂质量。笔者在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多年,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有效性教学,进行过思考和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作为培养学生艺术兴趣的音乐课,音乐老师要高度重视起来,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点。作为小学音乐教师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小学生的特点,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模拟再现现实生活。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有音乐天赋,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感受艺术美,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小天才。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因材施教,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预设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顺利推进新课改计划。
二、丰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这就决定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弱,需要老师进行指导。音乐是陶冶人类性情的工具,音乐又是一门艺术,难以把握和理解,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改变传统的听唱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音乐教学方法。
由于过去的教学条件有限,只能以课本讲授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加强音乐课堂的感染力。如在对《哆来咪》进行音乐欣赏时,笔者备课时准备了《音乐之声》的一些片段,让他们在电影里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播放《音乐之声》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通过电影故事内容,加深了他们对《哆来咪》的记忆,引起了学生讨论的高潮,达到了欣赏的教学目的。其次,要改变固定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做游戏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分成几个小队,在音乐播放的同时,模仿划船的动作前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最好,并给予鼓励。这样的教学方法释放了小学生的天性,深受学生的欢迎,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点,在快乐的学习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最后,可以将音乐与体育、美术等学科相结合,采用多元化教学。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最大的亮点在于,学习让学生做主,实行人本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起到辅助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但不能成为温室的花朵,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音乐课的设立,就是要陶冶学生情操,所以,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欣赏,把握音乐情感。比如在学习爱国情感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播放电影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英雄的故事,走进人物内心,在音乐的感染下,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豪情壮志,建立起他们对祖国的崇敬感,真正的从小树立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音乐情感的把握,教师讲解的再详细,也只是教师自己的感受,靠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讲授重难点时,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学习讨论中,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双方的互动,在互动中,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愉快的完成音乐教学。
在现代教育理念里,老师和学生关系应是良好的朋友关系,老师起着指导作用,所以在音乐课里,老师可以与学生融成一片,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
有效地师生互动对于音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也应该准确的掌握课堂节奏。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课堂纪律不好维持。所以,教师再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时,也应该树立自己的威信,掌握好课堂纪律。比如,在练习发声时,可能有一些学生会起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温和的指出他们的不良习惯,多鼓励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使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陋习,在音乐的熏陶下,帮助学生改掉陋习,而不是歧视乐感不强而又爱捣乱的学生。只有老师本身做到公平、公正,学生才会信任老师,老师才能发挥感染力,把学生引导正规的日常教学中。
结语:总之,音乐是一门艺术,小学音乐教师作为艺术的培养师,肩上的重担任重而道远。努力提高有效性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对小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推动新课改进程,提高我国青少年的艺术水平。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课改新路,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2]刘辉.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3]陈?h琳.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之我见[j].艺海,2011,(04).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十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
有效教学的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作为热点理念始于20世纪上半叶。从产生至今,它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和实践者的视野之中。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有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但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有价值的、有效的,应蕴涵一定思考深度的数学问题,即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或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三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利用生活知识感悟数学内涵。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在上《分数的再认识》时,用多媒体设计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上《统计》时,教师安排了投球游戏等。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
(二)进行有效互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之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课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这时就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笔者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会动脑筋,真精彩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在黑板上评红旗,画笑脸娃娃,在黑板上画苹果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适度的评价,不是无原则的夸奖,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老师还是应该给予纠正,在鼓励下纠正,在表扬中纠错。因为我知道,错误的做法往往蕴涵创新的思维,错误的行为往往会孕育创新的火种。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千方百计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平台,自己只做这个平台的一块砖、一片瓦。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要把更多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要把更多的表演机会留给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二十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总是安排我们写日记,有时候别的作业多了,或者有了什么好玩的游戏,我就会在本子上用前言不搭后语的几句话交差。到了考试的时候,习惯使然,也经常用潦草的几个字完成作文,质量当然不好。
当了教师,有一次看到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就抖动得越厉害,线就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标的颤动”。
所以我想,功利性太强的日记,是不是也患了这种“目标的颤动”症呢?曾经也布置过一天一篇日记的作业,收起来检查的时候,便发现学生们有的因为要完成任务而生搬硬造,读起来味同嚼蜡;有的为了要达到字数而满篇都是乏味至极的语句,内容不知所云,更有难以忍受的,便是随便抄一篇文章聊以充数。
所以,与其追求练习的数量,还不如创设一定的情景,进行相应的习作。
技巧。
的指导之后,引导学生就某一个细小的。
技巧。
进行训练,提高每篇作文的质量,既减轻了学生的作文负担,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又培养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习作技巧的训练也落到了实处。
我发现,如果在教学中因文而异,把每一篇课文都当做范文来教,根据课文中本身蕴含的习作技巧的示范加以引导,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孩子广开“写”路,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就能准确把握练的时机,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教师虽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像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
这样,我们的练笔也就有了着落,有了效果。对于学生的练笔,最好能当堂评价,当众朗读出色练笔,既鼓励了作者,又为不好动笔的学生指引了方向,开阔了思路。
比如第七册第一单元都是一些写景的文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表现鸟的天堂的景物特点的写法,学生都能感受到文章语言的优美,也为找准了文章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而欣喜不已,也可以看到,学生基本掌握了写作的知识,但是把知识向技能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渡,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校门前的小树林的景物,然后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作文,应该是水到渠成了的。
果不其然,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都能准确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作文,文章语句优美,时常让我为他们的奇思妙想惊喜不已。
促使学生建立素材“信息库”,对素材进行分门别类,提高信息的搜集、贮存、加工、处理能力。首先,拓展素材积累的事实空间。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经历的机会,对学生间接获得生活经验进行指导,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素材积累的基础。
比如,班里经常性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素材交流会,同学自行交流自己的近期所得材料和感想,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其次,拓展素材积累的幻想空间。幻想是一种与自我生活愿望相结合,指向美好未来的想象。富于幻想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滋养学生作文成长的这一方沃土。开发好这一土地,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大有可为。最后,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许多的素材来源于他们的阅读,加强课外的导读活动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的单一性和见识的狭窄性之不足。
语言是相当复杂的信息载体,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符号。什么概念,用什么符号表示,是约定俗成的,而字、词、句的隐含意义在于使用符号的人和环境所给予它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具体语境中,语言具有特定的潜在意义。
语感的培养就必须培养学生对这种潜在意义的感知和理解,没有对这种潜在意义的感知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感的形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挖掘语言文字的深层意义,只有把具体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才能实现,从而更好地感受这些语言,进而把共同的语言转换成富有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教会学生欣赏他人。小组读评自已修改。组员依作文能力强弱搭配,自己读他人评,自己做记录。既评其优也评其劣,更应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允许文章的作者解释或保留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读、评、改的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师生互评。
对当堂作文的训练目标,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习作,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评价,再由老师小结,指出作文的长处、短处及一些修改意见。提高评语的艺术性。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纸上谈心。评语要“有我”、“有心”、“有语”。有我――写出读者的感受,让评语走近学生,关注习作中的“人性”。
有心――进行无痕的教育,让评语走进心灵,有语――采用精美的语言,让评语为学生示范。孩子毕竟是孩子,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所以在讲评作文之后一定要给孩子们展示的机会,将写得好的作文贴到作品栏里面,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大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促使其他孩子好好写作文,这可是一举多得的浩方发啊,所以我进行了以下的大胆尝试。
文面展示。面对一些态度认真而写作水平较差,或写作能力一时得不到较大提高而略显自卑的学生,展示其工整、漂亮的文面,不但对其本人是莫大的鼓舞,而且对别人的书写也起促进作用。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二十一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和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然而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迫切与必要的。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结果。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有效的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启发和激励,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乃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2.1.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2.1.2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生物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生物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生物规律。例如:使用加酶洗衣粉不应用开水;发高烧消化不好;吃饭时大量喝水喝汤、过多食用冷饮和冷藏食物影响消化;清晨不宜在树林中晨练;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注射等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2创设丰富有效的生物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2.1设置讨论情境。
讨论情景的创设就是让不同品质的思维进行碰撞,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归纳出最佳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将各自的结论展示给大家,大家共同讨论结论的准确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兴趣。
2.2.2创设热点情景。
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当今世界科技新发展,要与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科学知识对解决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如:在“动物细胞工程”小结时,可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克隆羊的培育过程示意图,而后设问:多利绵羊的遗传性状与上述亲代甲、乙、丙的那一只绵羊相似?为什么?多利绵羊的培育过程需要用到那项技术?学习“环境污染”时提出什么是沙尘暴?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什么?温室效应、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习活动中的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是“传授”或“教导”。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异思维,形成师生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观”。
2.3.2在探究中展示自主。
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敢说、爱说、唱主角,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在“观察鲫鱼外部形态”教学时,前后座4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的.玻璃缸中放几条大小不一的鲫鱼。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想知道鲫鱼的哪些知识?你打算怎样来学习这些知识?说说你的设想并作好记录。根据学生的愿望、设计,重新分成:鳞片组、呼吸组、视力组、鱼鳍组。要求每组学生认真观察的结果,得出结论并向全体同学汇报。要求同小组内(每两人一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及时转化角色,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由于不同背景和学力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使得成员间优势互补,通过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交流和碰撞,实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双向发展。
2.3.3指导学法,提高效果。
只有把教师的最优化与学生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中学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享受探究的乐趣。老师要发挥引导和指导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我们的课堂活动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徐作英,王玉瑶.生物学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0.
[2]薛彦.生物课堂“交流一互动”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生物学,2006,(7):42.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二十二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中学)。
在日常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掌握,有更深的理解,教师除了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般说来,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依据五个方面来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特征和教学环境条件。但就英语课堂而言,教师对有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关注教学准备阶段,课前要能认真备课,对学情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处理和准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活动,组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后形成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实施阶段,要根据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反应来调整策略。不能单一地以一课时所教的教学内容为标准,而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另外,教学活动过程中和结束后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也是教学策略的体现。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策略选择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策略篇二十三
每次谈到习作,许多学生“谈文色变”缺乏自信,没有自信,更谈不上兴趣。有的迫于老师的压力,勉强应付,写人写事平平淡淡,像记账似的,犹如一锅没有加盐和调料的稀粥,食之无味。大部分学生觉得无内容可写。因此,搜肠刮肚,像挤牙膏一样最终也只能草草了事。即使有些学生有内容可写,但也不知如何下手,从何写起。针对这些通病,在平时教学中,依托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感悟写法,学以致用,反复实践,从而把学生引上习作的大道。
一、广读,积累语言。
习作的材料有两大来源,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由于学生的独特性,他们的生活情况因人而异,具有客观性。其次是学生的阅读,阅读又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这正是老师必须引导,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开展有效课内阅读,积极拓展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语言积累,为学生的习作打好物质基础。
(1)精读经典课文。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形神兼备的美文,有许多课文历经时代的洗礼,还熠熠生辉。这些课文都是无数语言学家,教育专家、学者从全世界优秀文学作品中遴选出来的,其经典性不容质疑。其中好词好句,名段名篇比比皆是。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品读,熟读成诵,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能有效规范学生的语言,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依托教材,拓展阅读。单从课文中积累语言是有限的,在教学中应以课文中好词好句好段作为拓展点,有效辐射,由一个例子带出一串这样的字、词、句、段、篇,丰富学生的阅读。例如,教学“竭泽而渔”这个成语故事时,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成语故事,课外收集成语故事。在教学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学生阅读其童话作品。课本中还有我国四大名著的精彩节选,教学时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去读读原著。课本中还有阅读链接、课外书屋、综合性学习栏目,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详细而具体的指导,对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非常有效。冰心说:“要读书,就要读好书。”依托教材,拓展阅读,使学生的阅读有针对性,又广而不滥。
二、深悟,借鉴写作技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广泛地阅读,可谓获得无数“大鱼”,为习作广积了“粮草”。然而,学会捕鱼的技术更重要,那才是目的。课文的经典性不容置疑,都出自名家之手,其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及写作方法上别具一格,手法纯熟,特点鲜明。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其表达。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课文时,引导学生领略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更要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片段时,感悟作者从动作来体现小嘎子的机灵。教学《“辣妹子”初见林黛玉》片段时,感悟作者用具体的语言描写来刻画“辣妹子”的巧舌如簧,见风使舵的特点。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感悟作者通过特定情境下的神态和动作描写,雕琢出了闻名于世的吝啬鬼形象。从而让学生感悟人物描写的方法不光有外貌描写,还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来体现人物的特点。教材中在表达上特点鲜明的课文多如繁星,教学时不光引导学生知道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让学生初步习得一些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技巧。
三、多写,提升写作水平。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有了广泛的阅读积累,又有了一定的表达技巧,就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实践的机会。《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第四题“读了下面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学生在了解文本和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对大年夜被冻死的小女孩表达了深深的同情,都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小女孩,都愿意把自己的快乐与小女孩分享,可谓有感而发,做到我笔写我心。这样的小练笔在许多课文后出现,由于有极强的针对性,加上老师的'点拨,训练的效果特别好。一切的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其实从三年级开始,每组课文都安排了习作,而且习作的内容大部分都能紧扣单元主题,本组的五篇课文是这次习作的最好范例。例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的习作便是写人。而本组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而且分别有侧重点的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来描写人物,许多学生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比平时写人的文章有了很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