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模板22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或工作中对所得到的经验与感悟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方式。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客观评价,既要肯定自己取得的成绩,也要认识到还存在的不足。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不妨来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启示。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一
然而华夏民族是怎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呢?又是怎么成为一个被压迫的民族的呢?又是如何从满目疮痍中走出来的呢?这就要我们从1840年6月开始说起了,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还派了两支人马分头北伐和西征。后来,湘军疯狂反扑,太平军连连失利。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大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大平天国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内部战争。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了。太平天国坚持战斗20xx年,势力发展到18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接下来,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了《天津条约》。10月下旬,英法两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者]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1861年设立了各国事务的衙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中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1883年底,法军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清军齐心杀敌,击溃法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中越军民抗法战争的辉煌胜利,迫使法国内阁倒台。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国代表在天津签定条约,同意在中越边界开辟通商,中国任用法国人修筑铁路等条件。从此,法国的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同日本签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德、日、意、奥等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一些成员,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在革命的领导下,革命军英勇奋斗,所向披靡,迅速占领武昌城。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社会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我国社会的一大转变,一大进步!这次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为以后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国人民觉醒了。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前举行示威游行。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7月15日,汪精卫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而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落网”的口号,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在国民革命的后期领导人洪秀全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以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八十年代以来,很多青年人怀着兴国的责任感,穷诘这样一个问题,即雄踞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曾以悠久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程施予了极大影响,为什么在近代会落伍,使近百年的历史充满屈辱.当一个民族以文物礼仪隆盛的“天朝上国”自居,深闭固拒,夜郎自大,就会使往昔的荣耀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滞缓本民族继续迈进的步伐。流动的历史,不等待任何一个民族,你耽于“十全武功”、“万国向化”的旧日迷梦,人家却经历了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和政治变革,当这个人类发展最新阶段赢得历史的恩宠时,一切蹒跚其后的民族,便面临被征服的命运.
但历史有时强加给一个民族的命题是不容选择的,要摆脱敌人的奴役,首先要国强.但是,国人认识这一点时,却走过了曲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中华民族总在惨遭劫难之后,才省悟奋起。好在有成千上万的爱国者,为寻求救国真理前仆后继,执着地求索,他们或许过于轻率但却不乏清醒,他们或许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却不缺少睿智,他们或许过于轻信但绝不怕牺牲,他们在困惑中奋斗,在徘徊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从而为中国走向近代化种下了契机。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期相比较——困惑与希望的交织,污秽与崇高的辉映,黑暗与光明的搏击,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起,以过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发奋汲取文化知识;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去勇于参与社会实践;以开拓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长大后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经历了屈辱,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现在,我们的祖国走出了阴霾,我们的人民,正在把伤口轻轻的掩埋;我们日益的强大,但绝不狭隘,我们尽力的丢掉过去,但绝不忘记历史;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绝不去奴役;我们的人民,有着博大的胸怀,但也绝不会一味的容忍。为了伟大的祖国,我们应该努力奋斗,为明天的祖国在创辉煌,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二
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于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近代史,我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以下将从近代史的背景、重要事件、人物状貌、历史意义以及对现实的启示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了解中国近代史需要了解其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相对滞后,科学技术落后,社会秩序混乱。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割地赔款,中国陷入了危机和困境。这个背景使得我们明白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一个逆境下的挣扎与奋斗的历程。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国近代史所遭受的屈辱和痛苦,进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其次,中国近代史中有一些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有些事件比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重大转折点。这些事件对于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鸦片战争使中国意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甲午战争使中国意识到了军事实力的重要性,辛亥革命则标志着中国是一个在全球政治地图上独立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这些事件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近代史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魏源、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比如,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科学和文学,倡导维新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这些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近代史中智慧、勇气等品质的重要性。
第四,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血泪史,而且也是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同时,中国近代史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奋斗,追求进步,才能使国家强大,社会进步,人民富裕。
最后,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现实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和认识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当时的问题和挑战如今依然存在,比如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时刻牢记历史的教训,保持对科学的追求,关注社会的稳定,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发展脉络,并对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近代史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奋斗,为了国家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三
近代史是一个国家发展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国家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中国近代史更是一段承载着中华民族抗争、挣扎与崛起的历程。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绪论》这门课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中的诸多内在因素,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近代史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鸦片战争。英国以鸦片贸易为借口入侵中国,以至于中国人民受到巨大伤害。这一战争的失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过去的自负心态,引起了国人的觉醒,重新意识到必须要推翻旧体制,进一步振兴国家。这一事件也标志着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开始了解并学习西方文化,反思自己的制度和传统,寻求发展的道路。
其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经历了诸多动荡与挣扎。在探索了西方政治制度与思想之后,中国逐渐发展出了各种思潮和运动。辛亥革命的爆发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变革,推翻了封建的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政权。然而,接下来的历史并不平坦。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尤其是日本的侵略,给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和创伤。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终于从苦难中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
第三,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思想的引领。在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吸收西方的思想与知识,提出各种理论和思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支撑。不论是康有为的‘戊戌变法’,还是梁启超的‘兴吾中华’,都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探索精神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他们不仅提出了改革的方案,还为后来的运动和起义提供了动员力量。
第四,中国近代史的教训是极其宝贵的。在遭受侵略和压迫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但也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兴衰取决于自强不息的精神、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制度的改革。中国人不能再陷入封闭自守的困境中,应积极与世界接轨,借鉴他们的优点,发扬自己的特色。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外部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渗透。
最后,近代史的学习使我产生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无限期望。中国经历了近代史的洗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培养了许多杰出的领袖和人才。如今,中国正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迈向着更加繁荣富强的明天。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我更加坚定了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历史变革和社会挣扎的历程。通过学习近代史,我认识到了中国民族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延续中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我们也应吸取近代史的教训,保持警醒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引领国家继续前行。我相信,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一定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四
中国近代史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历史跌宕起伏,充满曲折和辛酸。回顾这一时期,我深受震撼和启示。中国近代史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次反思和思考的机会。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想和体会,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国家的宝贵,也加深了我对个人责任和国家使命的理解。
首先,中国近代史让我明白了国家的辉煌和挫折。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部动乱的双重困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屈辱。这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在某些时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也让我明白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同时也为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其次,中国近代史教会了我珍惜和平的重要性。在这段历史中,战争和动乱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伤害。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和平才能让国家繁荣发展,只有和平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全。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和平时期,用自己的努力维护和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另外,中国近代史也告诉我了独立自强的重要性。在历史的某些阶段,我们国家比较被动,被外来势力所控制。这让我明白,唯有独立自强,才能真正走上强国之路。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做到勇敢,坚定,自信。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崛起和发展。
最后,中国近代史使我对个人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历史的某些时刻,一个个英勇的人现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的精神和行为告诉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起责任,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每个人都以这种精神去奉献和努力,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和繁荣。
中国近代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错误和伤痛。正是这段历史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了国家的宝贵和珍贵。作为一个学生,我要牢记历史的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时期,发奋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要堂堂正正,勇敢坚定,为国家的崛起而努力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实现我们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愿望,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要牢记这一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五
一向以来,我都喜欢古代史。古代的中国格外辉煌,以王者自居。最不喜欢的是近代史,近代的中国不停地割地赔款,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近代历史给人一种感觉是近代的屈辱都是软弱的皇帝和一帮妥协的大臣造就的。读《中国近代史大纲》后,我意识到也许我所学到的历史并不全面。基于多重因素考量,历史书的编者才编出来了这样给人以指向的历史。
作者蒋廷黻以超出个人的境界来再现当时历史,分析出现那些局面的原因。重点从外交的方面入手。对李鸿章、琦善等当时主和的大臣深入剖析。在他笔下主和的大臣求和事出有因,他们超越了一般的民众对事物的认识,综合利弊得出最有利中国的结论就是求和。并非他们贪生怕死,投降。相反他们外交本事突出,才在当时能够与外国拟定和签订条约。
我固有的认知此时好像所以变的更加客观了一点。以后我也许会尽量避免带有任何主观偏向讲解历史事件。我要做的可能是找到尽可能多的史料,还原当时的历史,是非功过,自有人内心评说。
书中还说到每当出现无法解决的事情,清政府总设法使他成为悬案。书中还详细披露了东北出现争议的根源和过程。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没有思考过的问题,而从这之后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
这本书书名给人一种纯理论知识的错觉,其实资料却十分具有可读性,作者的个人见解无时无刻不显现期间。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历史书籍。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六
教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正文资料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教师的授课资料,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我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我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所以,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教师的部分资料对应讲解,真真是的十分对我的口味。十分感激教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资料,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资料,会不自觉想起初中教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教师,也是能够把历史经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教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样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我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中国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可是是上头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中国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鸦片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中国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中国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中国人应当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当进取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我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样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读后感.但却不能认同。我们签订条约时,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虎门条约》时,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协定关税、治外法权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东西。互派使节这种要求,中国人从爆发鸦片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中国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明白。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日,对于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此刻,中国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代中国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中国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我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中国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真的是让我明白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能够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七
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与辉煌。近日,我们同学们在课上分别进行了中国近代史汇报,学习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知识。通过听讲,我获益匪浅,心中涌动着满满的感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用五段式的结构,分享一下我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汇报心得体会。
首先,汇报者们生动地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中的血与火的岁月。他们通过丰富的资料和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那段痛苦而艰难的历史画面。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触动心灵的体验。我虽然在课本上读过这些历史事件,但通过听汇报,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那段充满鲜血和汗水的岁月。那段时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饥荒和危机,他们用不懈的努力和牺牲精神,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他们的付出让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其次,汇报中提到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系列变革。这些变革中的某些事件,如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等,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些汇报,我了解到了这些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深刻认识到了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性。这些变革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崛起。正是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努力,让我们今天有了一个繁荣和富强的中国。
第三,汇报内容中也提及了一些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中有思想家、政治家、将领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对中国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他倡导的三民主义为中国赢得了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基石;中华民国元首蔡元培和梁启超,他们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将领,他们舍己为人,保卫了祖国。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了解和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胆识和担当,也为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
其次,从这些汇报中,我也看到了中国近代史的教训和启示。在中国近代史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失败,但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胜利和成功。这让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立足,实现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同时,这也提醒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为实现未来的梦想而努力。无论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国家建设中,只有不忘历史、勇往直前,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通过这次中国近代史的汇报,我加深了对近代史的认识和理解,对历史的教训和启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我心中,中国近代史是一个饱含着民族苦难与辉煌的时期,它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历史的教训,继承前辈们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崛起。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八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
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当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并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终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能够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之后,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终失败了。
可是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明白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期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之后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忙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终,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终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当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并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当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九
打开《中国近代史》,它是一部记载着我国由危亡走向复兴。
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我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齐。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平军,可是社会矛盾十分激化,应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平军同清政府、外国侵略者反抗。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我的光和热。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体救过,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不惧后果,一腔的热血随着抗日起伏。他们不期望国家再深陷于战火之中,用行动去证明。他们一刻不停地杀敌报国,心系国家安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是出来解国家之危,用生命去维护民族生死。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应对风云突变的局面,变幻莫测的战场,他们毅然去之。应对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他们仍知生死能够决定时,但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国家流血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积蓄能量在巡检释放和爆发了鲜红的光亮。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枪支弹药。那些鲜活的身影在那火光四射的背影下退场了。他们有着时刻准备为国家牺牲的决心,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他们的身影尽管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品德,他们的精神永不泯灭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之上。
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愿为国家牺牲。他们是这样的勇敢,是维护国家脊梁的战士。他们热爱祖国,保护祖国,他们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在人们心中的丰碑。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当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不面强敌时不畏困难的决心,学习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十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荣辱、曲折演进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外来列强的入侵和剥削,以及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反抗斗争。通过学习近代史,我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我个人也产生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近代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自19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西方列强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中国带入了一个落后的状态。这让我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科学创新和技术革新,才能保证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其次,近代史让我明白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近代史的长期斗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不懈奋斗。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都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强大力量。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同时,民族团结也是一个国家稳定和团结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团结一心,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振兴和富强。
第三,近代史告诉我们历史教训的重要性。近代史是一个痛苦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和屈辱。这段历史给我们上了一堂珍贵的历史教育课程,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民利益奋斗,如何为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这些教训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警惕历史的重演。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坚持正确的政治道路,始终坚守国家的根本利益,以免再次陷入被外来势力侵略和剥削的境地。
第四,近代史使我认识到个人自由和尊严的珍贵。近代史时期,中国人遭受了殖民侵略和封建压迫,失去了自由和尊严。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痛苦教训,我们更加珍惜个人自由和尊严的权力。学习近代史,让我意识到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一项无可剥夺的基本权利,需要我们去争取和捍卫。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更多的自由和公正,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自由和尊严的权力。
最后,近代史让我认识到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在近代史的斗争中,教育和文化始终被重视。中国人民通过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在困境中保持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学习近代史,我意识到教育和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振兴乃至个人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应该注重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有才华、有责任心的人才。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近代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历史教训的重要性,个人自由和尊严的珍贵以及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这些体会和认识对于我们把握现实、面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体会,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推动国家和个人的前进。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十一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我们的前辈学者根据种种调查、研究、论证,认定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认识已经为全部革命实践和历史发展所检验、证明。现在一些出版物上有说“两半论”是所谓毛泽东的“失误”,影响了中国反封建任务完成的;有说外国侵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并不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的;有说辛亥革命以前为封建社会,以后为资本主义,无所谓“两半”的;有说“半封建”不准确,妨害与“境外”同行交流接轨的,等等。对历史上传流下来的学术概念有疑问,应当讨论、阐述,但事实终归无法改变。
半殖民地指民族不独立,国家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重点讲的对外一面;半封建指长期的封建制度开始崩溃,但没有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重点讲的对内一面。它们互为表里,密切不可分,取消其中的一面就不存在另外的一面。中国多了一个外国侵略,少了一个民族独立,多了一个外国支持的封建统治势力,少了一个工业化、近代化。中国社会历史要前进,必须反帝反封建,取得民族解放独立,打开走向近代化的道路,认定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出这个历史真理,这就是它的意义。说什么提出“半封建”延误了中国反封建任务的完成,那么,这个“全封建”除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废除了的封建土地制度和推翻了的蒋介石政权又是什么呢?说外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不能改变社会制度,那么,英国占领香港、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和东三省,是不是对那些地方实行殖民统治?说辛亥革命以前为封建社会,以后为资本主义,那岂不是说,辛亥以前以后都不存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踪影了吗?这一些,不管出于什么设想,实在是不通之论。科学研究只追求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与“境外”境内是否接轨全不相干,就像中国革命、中国历史走自己的路,与“境外”态度如何,毫不相干一样。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其他任何社会一样,是一个整体运动过程。民族压迫与近代工业同时存在的下降与上升两条线,两个走向的矛盾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体运动的两个方面,两种方向。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结合,把中国推进了黑暗深渊;民族工业、新的社会力量出现,给中国前景带来了光明。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那既是否定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与封建统治下在黑暗深渊里下沉,也是否定经济基础变化、新的社会力量出现,以及中国开始朝着光明的前景行走。照那些否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说法看来,中国近代120xx年的正反两面,实际上什么都不再剩下,只剩下了漆黑一团或者白茫茫一片。
革命与改良方面的问题,报纸上有专文论述,不去重复。有两点在这里强调一下:
(一)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脊梁或者说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回答是革命运动,人民起义。中国严肃的历史著作是这么叙述的,西方严肃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也是这么讲的。因为事情的本来面目就是那样。美国首屈一指的中国问题学者费正清于80年代出版的一本主要讲孙中山、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书,题目就叫《伟大的中国革命》。他出版的另一本书题目叫《观察中国》,叙述中国革命,一直讲到“四人帮”垮台。他说,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主要是由于不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历史的基调是革命。“基调是革命”确实讲到了中国近代史的点子上。谈论革命与改良,首先必须抓住中国近代历史的脊梁或者基调。人们不管赞成与否,对此是无法否定,也无法王顾左右而言他的。
(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把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独立国。但中国除了部分地区,到底又没有变成外国殖民地,这与历史的脊梁即革命运动、人民起义又是什么关系?在此且看看义和团这个由农民群众掀起,一直受人贬责的历史风暴。义和团抱着排外思想,带有不少封建愚昧的东西,最后被地主阶级统治者出卖而告终。尽管如此,它却起了阻止了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列强瓜分,变为殖民地的历史作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前后,对于是否要或者如何瓜分中国,讨论和争论不休。这时,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已经37年的西方侵略中国的谋主、代言人赫德说,瓜分中国行不通。“不论中国哪一部分领土被分割去,都必须用武力来统治。像这样,被分割去的领土越大,治理起来所需要的兵力就越多,而骚乱和叛乱的发生就越是确定无疑。中国如被瓜分,全国就将协同一致来反对参与瓜分的那几个外国统治者。”话讲得相当透彻。换一个说法,侵略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协同一致来反对中国人民,而不是瓜分中国,把它变为一块块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赫德又说,义和团“这个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简单说来,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其目标是使中国强盛起来”。“这个运动对于世界其余各国不是吉祥之兆,但是中国将有权力采取行动,中国将贯彻它的民族计划”。(《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第152、145、146页)这些话都是一个意思,中国人民的反抗,对帝国主义是“不祥之兆”,但又是无法加以阻止的。
中国近代历史上自有革命起,就有反对革命的声浪起。革命残酷流血呀,革命不如改良、不如开明专制呀,革命破坏稳定呀,革命过激呀,等等。革命者的态度从来是相应不理,向着时代指引的目标、道路前进,曲折反复,直至达到某种解决。中国革命是这样,其他国家的革命也是这样。所谓时代目标的某种解决,是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实现一定的或者非常深刻的变革,旧的制度、秩序靠边或者消失,新的制度、秩序树立起来。革命于是宣告胜利了,历史由此再展开一个新局面。因此,世界上没有哪个伟大民族、先进国家是不把自己历史上的革命引以为光荣的。美国隆重的国家节日是独立纪念日。法国的国庆是大革命中群众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俄国有十月革命节,有卫国战争胜利日。中国革命是中国历史的光荣,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妄自菲薄。一些论者反其道而行之,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及其代表人物的假丑恶,像变戏法一样,描绘成为真善美的化身,而对于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运动则说成仿佛是中国穷困落后、黑暗纷乱的祸首与根源。它与学术研究不沾边,但确实是一种在讲历史的名义下制造的社会舆论。“历史无用论”被人们说了很久似乎已成定论,现在看来也不尽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不独立,社会落后,无法工业化、近代化那两个基本问题,现在发生了以前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变化。
关于民族独立。从150年前开始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世界列强,如今不再是与旧中国那样的关系了。再过100多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日本政府首脑去年“八一五”对日本侵略中国表示了道歉;前此,日本天皇也特地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中俄两国边界条约和一系列有关协定的签订,把双方的关系建立在长期互利合作基础上了。德国、法国与中国早已不存在任何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也是核俱乐部一个成员。这就是中华民族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和状况。
对于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前进的道路打开了,尽管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小康已经在望,举世共认,不需要细叙。但是,如果以为中国近代史那一页一经翻过去,就再也没有必要加以回顾,加以过问了,再也没有必要加以认真研究了,或者即使回顾,那也无非是历史的过去,任凭你去怎么解释,怎么编造,与我们今天也没有多大关系。说不说由他,信不信由你,何必大惊小怪,小题大作。如此等等。但是,我们知道,新中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昨天即从近代史上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任何其他什么决定的,是近代120xx年历史反复斗争,反复选择而来的。你认为它合理也罢,不合理也罢,你无法去改变历史。事实上只有了解过去的历史,才能认识我们所走的道路总体上的合理性。我们只有知道近代,才知道今天前进了多少,只有知道近代也才能了解应当如何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这与我们经常说的爱国主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存在直接的重要的关系,一点也不假。这是现代史与近代史关系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但还不止这个方面这个部分。
现代的中华民族独立了,国家近代化的道路打开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行之有效的一切对外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坚持接受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事物。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可改变的。历史和一切其它事物一样存在于矛盾运动中,旧的矛盾克服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而且有些旧的矛盾也可以在新的形势下存留下来,兴妖作怪。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仍有继续捍卫民族独立,不受外敌侵犯的问题,仍有保卫国家现代化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的问题。这也就是说,与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个基本问题有关的斗争今天还在继续,而且这种斗争还会在相当的时间里继续下去。举世共知,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抱着霸权主义的态度对待世界,也对待中国。有人公开宣布把中国作为“假想敌国”,宣布要所谓“遏制中国”。某些势力在中国领土中国台湾、西藏和其它一系列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制造两国间的麻烦和事端,妄图改变中国的社会制度,使中国沦为国际资本主义的附庸。日本在侵略中国的8年或20xx年战争中遭受失败投降。50年过去了,现在日本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不甘心于当经济大国,要当政治大国。军国主义势力又蠢蠢而动,越来越嚣张,妄图重温“皇军赫赫战果”的旧梦。前人早就说过历史是可以重演的,尽管不会一模一样地重演。我们切不可以忘记,与中国近代史上两个基本问题有关的斗争今天还在继续这个现实,不要自我麻痹、自我陶醉。历史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种种不可预料的情况。近代史领域美化帝国主义侵略,美化封建阶级统治的议论愈出愈奇,其中有些来自两个继续的背景,恐怕是无法否认的。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十二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迁至中国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构成到瓦解的历史。它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蒋廷黼。他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为什么呢?他出生于1895年,也就是说,他写的都是他身边发生的事情。这就厉害了,他领悟了许多我们过了这么久可能还没有领悟到的道理,那他真是太伟大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生生的被他变成了“当局者清,旁观者迷”。所以这是我十分敬佩他的其中一点。
他写的书十分有逻辑,并且感觉思维既贴近当时那个时代,又超出了那个时代。我跟我父母讨论了一下这本书,虽然我读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很深刻的体会,可是我父母却说这本书写的很好。
我询问了他们原因,他们以前受过的教育都是:从一个角度评判整个历史,相对来说,角度比较单一。那里面并没有否认他们是英雄,而是客观的给予他们一个正确的评价。就比如林则徐:老式教育是,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这本书里写的是,苛刻的,不考会虑大局的。可是他自我意识到了,可是人民却陷下去了。
那为什么我的父母觉得这本书很好,可是我的感觉却不深呢?这是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正是因为此书写的与他们学的不一样,他们才有深刻的体会。可是我们从小就受到这种良好的教育,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此书出版与中国华侨出版社,利用政治学和历史学结合所写,新华书店经销,字数188千字,特点是精炼油和经典,19年5月第13次印刷。这本书受人追捧,也值得读好多遍!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十三
之前一直很爱好历史,高中的时候我的历史成绩也很突出,我以为我对历史已经有一定的见解了,大事随着一些知识的增长,我才发觉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只是一些表明上的粗浅的东西,因此,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许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切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另外:本书所首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展开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状要求一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程命运的特殊知道。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楚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遭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偏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亮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当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何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进程中这些羞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寻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十四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才知道历史的发展史多么的曲折和不易。
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多姿多才的绚烂文化,周边国家的景仰朝拜,让我们中国人在谦和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深深自傲的心。我们是多么的聪明和强大啊!从羊脂白的陶瓷到精致的唐三彩,从华美的丝绸到碧绿沁心的茶叶。中国的画卷是那样的多彩和绚烂,是那样的华丽和闪耀,然而,从1840年开始,中国的画卷开始变的灰白,伴随着鸦片的缕缕白烟,变成了带着沉重的灰暗,带着伤痛的苍白。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出兵控制,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好在,灰暗没有压倒反抗,我总能在黑暗中寻找到希望的色彩和光明。太平天国将士的红头巾,抵御了多少多来的侵略者;爱国人士的公车上书,白纸黑字满是爱国壮志;长征路上,雪山草地记住了红军军装的颜色。国人爱国的心让黑暗中有前进的方向,战士英勇的反抗让黑暗中充满光明。
经历了屈辱,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现在,我们的祖国走出了阴霾,我们的人民,正在把伤口轻轻的掩埋;我们日益的强大,但绝不狭隘,我们尽力的丢掉过去,但绝不忘记历史;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绝不去奴役;我们的人民,有着博大的胸怀,但也绝不会一味的容忍。
在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了解历史,以历史为鉴。但不能拘泥于历史,要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十五
第一段:引言(120字)。
中国近代史馆作为一座集教育、研究、展览于一体的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近代史的辉煌与痛苦。我有幸参观了中国近代史馆,并深受触动。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和文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将分享我在中国近代史馆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近代史的痛苦(240字)。
中国近代史馆以一种详实而真实的方式展示了近代中国的痛苦。在“辛亥革命”展览中,我看到了那段黑暗而混乱的历史,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经历的苦难。在“南京大屠杀”展览中,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和愤怒。通过这些残酷的历史真相,我明白了珍惜和平、珍惜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第三段:近代史的辉煌(240字)。
然而,除了痛苦,中国近代史馆也向人们展示了近代中国的辉煌。在“五四运动”展览中,我看到了一群热血青年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发起反抗的场景。在“新中国历程”展览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展览让我明白了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坚定信念,激励我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第四段:历史的教训(240字)。
中国近代史馆不仅是一座告诫和警示的博物馆,也是一座历史的教育机构。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教给我们的是深思熟虑与反思,让我们不再重蹈覆辙。中国近代史馆通过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重视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要珍惜和平发展,同时也要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准备。
第五段:个人反思(360字)。
通过参观中国近代史馆,我对近代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有责任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我要珍惜国家的独立和和平,要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同时,我也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结(120字)。
参观中国近代史馆让我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深受近代中国人民的苦难和辉煌所感动,也对历史教训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这次参观,我对自己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更加努力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十六
[摘要]:论文对20世纪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进行,主要内容有二,一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学术环境,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分析对象,对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的学术演变进行回顾;二是剖析近年来学界在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思路,对理论前提、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的发展趋势作出说明,以使今后的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有较清楚的学术起点。
关键词:20世纪/近代中国/外债/学术史。
受不同时期的不同学术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立论角度各有侧重,运用方法也有差异,因此在回顾某一领域的学术史时,仅仅罗列成果是不够的,还要剖析这些研究成果背后反映的学术脉络和时代背景。本文结合不同社会环境所提供的不同学术条件,回顾20世纪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的学术演变,并力图总结近年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发展趋势,以冀对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有所推进。
中国近代外债史的专门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30年代。时值财政问题突出,为了摆脱困境债务危机,有关部门对外债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如交通部编辑有《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1922年)、《交通债款说明书》(1925年4月)、《交通部经管各项债款说明书》(1927年4月);交通部电政司编辑有《交通部电政债务史》(1936年);财政部编辑有《财政部经管有确实担保外债说明书》(1927年7月)、《财政部经管无确实担保外债说明书》(1927年7月)等;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辑有《中国外债汇编》(1935年)等。
资料整理之余,一些学者研究外债史,如中国银行的《中国政府的债券与债务》、刘大钧的《外人在华投资》(1929年)、万籁鸣的《整理中国外债问题》1,贾士毅的《国债与金融》2、汤象龙的《民国以前的赔款是如何偿付的》3和《民国以前关税担保之外债》4等均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此时,各国在华银行也进行了外债资料的整理和相关的研究,一些银行的总经理、总会计师在报告银行业务时,对外债问题有专门说明,并撰写了专题研究报告,粗略算来,有贝林的《中国的外债》5、孔士的《中国的国外公共债务》6、菲尔德的《美国参加中国银行团的经过》7、亨利・巴尔的《中国外债研究》(1934年1月1日)8、田村幸策的《支那外债史论》、土屋计左右的《中华民国的国际信贷》9等。
抗战期间及抗战后,外债资料整理继续进行,如交通部编辑的《交通部债务汇编》(1943年11月)涉及了铁路外债和电政航政外债的举借、偿还;财政部编辑的《财政部经管外债说明书》(1947年)说明了战前外债、战时外债和战后外债的情况。由于抗战时期政府举借了一系列的外债,一些学者立足现实,研究了外债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表现,撰写的论著有:《甲午前中国外债考》、《从六国银行团到善后大借款》、《民初善后借款之交涉》、《中国铁路外债合同之史分析》、《我国外债研究》、《庚子赔款与中国外债》、《民国初期外债与中央财政》、《清代外债史略》与《外人在华投资》10等等。
在这些外债史研究成果中,对外债性质有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国际交换的发展,表现国际分工与隶属于帝国主义之下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之唯一而重要的表现”,外债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本主义展开的重要动力,是有益的。二是认为不论是哪一国的外资,其在华投资大部分来自于我国工农群众的榨取、靠政府赔款、银行吸收官僚军阀存款以来及商品销售所得的利润等,再用于投资或收买农产,如此发展起来的“分工”,是“在国际金融资本支配下的一个形态,同时也是各国帝国主义支配下的一个经济”,外债的作用是帝国主义“证明财政及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生产力,而不能发展生产力”11。“这些债务都与战争、反外、内战、政治阴谋有着联带关系”12。
具体研究以贾士毅、汤象龙和雷麦的最具特点。贾士毅利用政府财金官员之便,搜集了大量的内外债资料,撰写了《国债与金融》,这本著作对外债“现时”状况作出了详尽的说明,勾画出中国近现代外债的面貌以及与之相关的财政金融关系,缺点是描述多,分析比较浅显。雷麦以外国经济学家的身份,受纽约社科科学研究会和太平洋国际学会的委托撰写有关外资著作,对诸多外资银行进行通讯调查,还到中国各地及美、英、日、法、南洋等处进行考察,书中对外资(包括外债)的数量有了比较明确的折算(如采用美元的折算方法),按照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在华资本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涉及了中国外资的结构的问题,与贾士毅的研究相比,基本上概括了外资活动的时期特征,不过受经济学视野的限制,他关注的是量的变动,没有深入探讨质变的一些根本性因素。汤象龙的成果则是勾沉诸多档案资料,讨论了民国之前赔款和关税担保外债的举借、偿还情况,是微观研究的力作。
由于外债研究刚刚起步,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外债数量与款项究竟如何还不清楚,“吾国内外债款,日益紊乱,中央如是,各省亦然,不仅头绪纷杂,已失常轨,即求全国内外债明细之表,亦不可得”13,因此研究成果以债项、数量的讨论为多。同时在研究者群体中,以经济学家或金融工作者为主导,因此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颇嫌不足。
50-60年代,在外债史研究领域,相继出版了一些著作和资料丛刊,诸如魏子初的《帝国主义在华投资》、吴承明的《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中国海关与英德续借款》和《中国海关与庚子赔款》、徐义生的《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刘秉麟的《近代中国外债史稿》、宓汝成的《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蓝以琼的《揭开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的黑幕》14等。
其中以《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和《近代中国外债史稿》等影响最大。《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利用《清实录》、《筹办夷务始末》、《筹办夷务始末补编》、《清代外交史料》、《北华捷报》、清政府有关抄档和奏稿、北洋政府公报以及日英美等国档案,按年编制了各时期的外债表,逐项排列借债者、贷款者、币种、款项、数额、利率,除此之外,还编辑了若干专题统计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该书主要目的是整理资料,只在外债统计表之前作简要分析说明,无法系统地阐述中国近代外债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未免遗憾。《近代中国外债史稿》是刘秉麟未完成的遗著,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部述及晚清到民国外债的专著,该书三编分为“清政府时期的外债”、“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外债”、“国民党反动政府时期的外债”,但总的看来,还只是资料整理排比,缺乏深入的探讨。
除了专著之外,还有一系列外债史研究论文,如《中日甲午战争赔款的借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性的借款(1913-1917)》、《庚子赔款与19农民反抗赔款的斗争》、《粤川汉铁路借款问题》、《美帝国主义攫占三都澳的阴谋与所谓的“海军借款”》、《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帝国主义与湖广铁路借款》、《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探实》、《帝国主义在旧中国“投资”的特征》、《苏杭闽铁路借款和江浙人民的拒款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后美国资本与芦汉、津镇、粤汉诸铁路的借款(1895-1898)》、《日俄战争后日、美、沙俄在中国东北铁路投资的竞争(1905-1910)》、《币制实业借款(1903-1911)》、《1907-19间江浙人民反对苏杭甬铁路借款的斗争》、《美帝与庚子赔款》、《庚子赔款与清政府的捐税制度》、《对19帝国主义在华投资额的辨明》、《最早的外债》、《从汇丰银行看帝国主义对旧中国的金融侵略》、《把侵略说成友谊――美帝利用庚子赔款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有关“西原借款”的一些史料》、《帝国主义勒索的庚子赔款历代反动政府是怎样偿付的?共偿付多少钱?》15等等。
在引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16和1959年中国宣布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的情况下,对外债性质的认识,中国大陆的外债史研究者比较注重外国资本的经济侵略性和资本主义所体现的剥削本质,认为外债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消极因素大于积极因素,外国资本是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主要工具之一,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外债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它们互相之间剧烈争夺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权益的工具。帝国主义经过借款给中国反动政府的办法,实现其进行政治上、经济上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反动政府则又通过外债勾结外国侵略势力,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进行反革命的内战”17;“帝国主义对中国借款的发展历史,也就是它们在中国争夺霸权和它们与中国的'封建地主及官僚资产阶级相勾结的历史”18。
此时,台湾的学者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外债性质的认识与大陆学者是一致的19,认为“19世纪帝国主义原是与资本主义互为因果的。领土的攫夺与经济的剥削是当时列强对外侵略的两大手段。领土的攫夺固有助于经济的剥削,而经济的剥削亦有便于领土的攫夺。虽然在入手的方法上有先后的不同,但其侵略的终极则一”;外债是“列强在华恶性竞争,攫获特权的具体表现,从而更严厉的控制中国的财政”20。
而欧美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者对外债持积极态度。当时的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都在强调外国直接投资活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巨大的贡献,讷克斯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提出资本形成问题是不发达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外国资本,加快国内资本的形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于1958年提出“起飞理论”,认为利用外资积累社会先行资本以便实行起飞,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走的一条路21。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之下,美国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代表――侯继明22批评了压迫论,认为“压迫论”作为论述外国经济侵华的命题,缺乏有利的理论证明和全面的事实支持而难以自圆其说23,他通过剖析了外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强调了其积极作用,“外国的投资和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之间最明显的联系是,前者不仅起了在许多领域引进近代技术的创业者的先驱作用,而且实际上为现代化经济部门筹措了很大一份资金”24,他进一步指出,外资的竞争对中国占有企业或传统经济部门并没有产生破坏作用,相反,通过沟通、联系以及其他作用,“外资在1937年前中国经济取得的各种近代化进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25。
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外债史的研究者大以资料为本,以史带论,按照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展开外债研究。但由于研究人员的有限,资料整理仍嫌不完善,系统研究不足。
70年代末至今的中国大陆外债史研究状况。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大陆中断了正常的学术研究26,直到70年代末,局面才改变。此时,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的内外环境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首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史学界把研究重点转移至近代对外经济关系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缺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补充资金,筹措外来资金成为经济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于是利用外债进行资金补充的探讨也就逐渐增加。从8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改变“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经济政策,举借了一批外债。经济实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动力,使史学界对于以前外债史研究的一些定论有了重新的思考,尤其是与外债纠缠在一起的外资成为重新评价和理解的核心命题。
其次是在国际学术争论中,资本主义与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成为热点,依附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的激烈交锋,主要讨论资本主义世界的资本输出的问题。依附理论作为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思想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学家的支持,他们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剥削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批评60-7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关于外债是发展中国家引擎的观点,提出了债务“桎梏”理论,即第三世界国家远远没有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好处,外债是富国榨取穷国本来可以促进内部积累的剩余的一种手段,国际资本“向‘不发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扩张”,把第三世界引入了“债务陷井”,让他们“受资本主义强国和它们的机构操纵”27。而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与依附理论者的争辩中,也增加了一些新的认识,在论述外债与经济的关系上,既肯定外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又指出了运用中存在危害可能性,如1985年世界银行的《报告》,在“集中阐明国际资本对于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的同时,又强调获得国际资本也承受着风险,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外债是一张造成灾难的处方”。理论认识的不断辩争,实际上为外债史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进入黄金时代。资料整理上,自80年代起,以许毅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外债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经过的努力,编辑了《清代外债史资料》28、《民国外债史资料》29、《民国历届政府整理外债资料汇编》30、《中国外债史料汇编》31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也出版了《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32,这些资料大部分选自未公开出版的档案,是继60年代徐义生的《中国近代外债史资料统计1853-1927》的又一丰硕成果,成为中国近代外债史研究的最基本资料。
此外,有关外债的著作不断出现,最初是宓汝成在50年代整理中国铁路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33,对外债与铁路修建的关系上作了详细的阐述;还有的是一些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名家将自己在文革前发表的一些旧作结集出版,如孙毓棠的《抗戈集》34绝大部分内容是有关中国外债史的,再如汪敬虞的《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5也有相当篇幅涉及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活动。
进入90年代后,新的专著数量剧增,以许毅为首的研究群体,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展开外债专题研究,撰写了系列论文,已分时期编为《清代外债史论》36和《北洋政府外债史与封建复辟》37;曹均伟则以外资为讨论要点,撰写了《近代中国与利用外资》38、《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思想》39、《中国近代利用外资活动》40;杜恂诚以日本在华投资为研究对象,撰写了《日本在中国的投资》;吴心伯围绕着美国的“金元外交”对20世纪初年的外债活动进行剖析,撰写了《金元外交与列强在中国(1909-1913)》41;汪敬虞以外国资本与中国金融为研究对象撰写了《外国资本在近代中国的金融活动》42;戴一峰在《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43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在讨论外债与海关之间的问题;陈争平的《1895-1936年中国国际收支研究》44也涉及了外债的国际收支问题。除此之外,大量的财政史、经济史等论著也都有很大的篇幅叙及外债。
至于论文则数不胜数,据笔者不完整统计,至底,有关外债(含外资)史研究的成果概况可列表如下:
70年代末-80年代。
90年代。
小计。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十七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辉煌与磨难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个时期的历史,更是中国民族的嬗变史。在百年步履中,中国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型期,然而,这个过程是没有简单答案的。尤其是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大背景下,中国近代史显得更为特殊。
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中国人民获得了各种各样的经验教训,为国家未来的现代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学者明确了中西文化差异巨大的问题,并通过翻译西方学术著作来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史中也体现了种种矛盾,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比,阶级斗争等原则方面上所引发进行的革命形式。甚至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中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进步经常被阻碍,从而导致了许多悲惨的人类灾难。
中国历史的耿直、勇敢、执着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可贵的品质。现代化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场关于人性自由、从单一的精神现象到文化多样性传承的现代发展之路。然而,在中国悠久历史的基础上,中国近代史将中国人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成功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近代史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路线、体制机制和政策方案都带来了启示。
五、结尾:中国近代史的反思与收获。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篇历史,是中华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特殊性和历史地位都显而易见,所代表的丰厚经验教训以及所蕴含的智慧和理性思维方式,让人们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向有了更多深层次的想法。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反思和收获,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会更加稳步顺畅,从而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十八
中国,一个在历史上曾经显要一时的国家,从1840年到1949年的4月,因清朝政府的腐败,自高自大,认为“天朝物产丰富”,闭关锁国,再不与外国来往。后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却不料清廷的昏庸懦弱,向恶徒让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腐化,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已开始了向世界证明自己身份的征程。回想今朝,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上也是一日千里,在里约奥运会上,我国屡战屡胜,夺得70块奖牌,其中金牌26块,位居世界第三!这足以见证了我们现在的充足实力。
现在的我们,不再是那个受尽外国欺凌的旧中国了,我们有发达的工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不乏有多项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就由于我们强大了,我们发展了,外国也对我们恭敬有加,在与国外交往中,我们有朋友,有合作伙伴,有对手,也有敌人,即便敌人也不敢对我们轻举妄动了!为何?原因很简单——落后就要挨打。你落队了,别人就欺负你;你强大了,别人就尊重你。虽然今天的胜利十分光辉,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让我们喊出心底的愿望:勿忘国耻,连续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十九
近代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们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近代史研究报告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听取专家学者的报告以及与其他同学的讨论交流,我对近代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本文将从学术贡献、认识历史的重要性、跨学科研究、当代意义和个人成长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近代史是对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通过研究近代史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当今社会经济的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而近代史研究正是开启理解社会变迁和现代性的金钥匙。近代史研究可以为我们深入了解现代社会提供基础和启示,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近代史研究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记忆和文化遗产,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现在和未来进行思考和规划。参加近代史研究报告的学术研讨会,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价值和作用,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现实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
再次,近代史研究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近代史研究不仅需要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整理,还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比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近代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工具。近代史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让我意识到在学术研究中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和资源的共享。只有站在多学科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并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我们才能够得出更全面、准确的结论。
此外,近代史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解决当代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近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和结果,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社会和社会变革的方向至关重要。通过对近代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当代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为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最后,参加近代史研究报告让我个人受益匪浅,对我的学术研究和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与专家学者和其他同学的交流,我扩展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学术研究的动力和信心。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研究报告,互相启发和借鉴,让我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学术的创新能力。参加近代史研究报告的学术研讨会,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更加深了我对历史研究的热爱和追求。
综上所述,近代史研究报告的学术研讨会使我对近代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近代史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还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性、需要跨学科研究、具有当代意义和个人成长的作用。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参与,我不仅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我对近代史研究的兴趣和追求。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深入研究近代史,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二十
近来,国内外区域经济史研究异军突起,日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区域经济个案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区域经济史理论规范的探索,还显得比较薄弱。本文拟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对区域经济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以求教学术界。
区域经济史研究是在一定时空坐标中,描述出一地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归纳,以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目前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关注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中心南移问题。所谓经济中心南移,是指唐宋以来全国经济中心自北向南的转移,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这个论题最初由张家驹先生在40年代提出,并由他本人在50年代进一步扩充(注:张家驹:1942年,《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上)》,商务印书馆;1957年,《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70年代末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一定发展,郑学檬的著作可为代表(注:郑学檬:1995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近来有关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诸如经济中心南移的`阶段性以及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等问题。(2)地区性的个案综合研究。地区性个案研究自80年代起进入高潮,选题范围多集中在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杨德泉、荀西平对北宋关中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专门论述(注:杨德泉、荀西平:1987年,《北宋关中社会经济试探》,《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斯波义信对宋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对高技术与高生产、高技术的传播对生产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注:斯波义信:1988年,《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中译本。)。以及对不同经济部门的个案研究,如关履权的《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指出宋代广州的香药贸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贩运性的商业活动,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是变态的繁荣(注:关履权:1982年,《宋代广州香药贸易述论》,《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认为在宋代两浙区域市场,产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与商品生产比重小,区域内的专业分工,更多地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与外地市场的联系稀疏,缺乏全国性市场的配合(注:龙登高:1988年,《宋代东南市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吴旭霞的《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认为宋代江西农村中农作物大量投入市场,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注:吴旭霞:《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韩茂莉的《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通过对宋代川峡地区人口密度和土地垦殖率两项指标的考察,指出宋代是川峡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时期(注:韩茂莉:《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有关论著数量不少。(3)对全国经济区域性不平衡现象的分析。80年代,漆侠最早通过对宋代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考察,得出“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的结论(注:漆侠:1987、1988年,《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程民生的《宋代地域经济研究》具体阐述了漆侠的这一论述。包伟民的《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则从宋代国家财政制度存在的区域性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由此造成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注:包伟民:,《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张其凡编等《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上述学者都对宋代区域经济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大大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也反映了他们在史识上的独具慧眼,但也应该看到,在区域经济史领域仍有一定的学术空间可供拓展。在新世纪之初,对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内容进行反思与改进是必要的,尽可能地拓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领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
[1][2][3]。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二十一
近代史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对于了解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门学科,近代史研究是历史学家们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我最近参与的一个研究课题。在研究报告的撰写和研究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并对近代史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首先,研究报告的撰写让我明白了近代史的研究需要有坚实的史料基础。在进行研究之前,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找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只有将这些海量的史料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这个过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对于近代史的研究,史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历史研究的基石。
其次,研究报告的撰写让我明白了历史研究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在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史料存在着不一致和矛盾之处。这使得我必须对这些史料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它们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通过这个过程,我意识到历史研究需要有批判性思维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
再次,研究报告的撰写让我明白了历史研究需要有跨学科的思维。在进行近代史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我不能仅仅依赖于历史学的知识。我需要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来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这个过程让我认识到,历史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有跨学科的思维来进行探索和理解。
此外,研究报告的撰写让我明白了历史研究需要注重方法论的应用。在研究中,我使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如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等,来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影响。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让我明白了,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还需要有科学性和方法论的支持。
最后,研究报告的撰写让我明白了历史研究需要有深入思考和思考的力量。在进行近代史研究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表面和现象进行了研究,更是对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思考和分析。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历史研究需要有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
出处 COOcO.NET.Cn
总的来说,近代史研究报告的撰写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对近代史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还锻炼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我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会继续努力,深入探索历史的奥秘,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研究心得体会篇二十二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庄重而充满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歷史上关键而重要的阶段。近日,我有幸游览了一些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场所,深切体会到了这段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在这次游览中,我领略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英勇抵抗外侮的精神和坚定的决心。我意识到,只有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的机遇和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本文将从游览中所得的三个心得体会出发,探讨和分析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和启示。
首先,通过游览中国近代史的纪念地和博物馆,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争取独立和民主道路上所经历的苦难和牺牲。参观南京的中山陵和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等场所,我对中国近现代革命领袖的事迹和英勇的斗争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辛亥革命到国共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走过了一条充满血泪的道路,但他们始终坚持信念,勇往直前。这个时期的历史启示了我们,要坚守信念,不怕困难和挑战,奋斗至底,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其次,通过游览中国近代史场所,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和影响。近代史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重新崛起和追求独立自主。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反思历史,了解过去的教训和经验,并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才能在当下的复杂局势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中国近代史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宝贵财富。
最后,通过游览中国近代史场所,我深切体会到了中国近代史给予我们的启示和深思。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冲突和战争,但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中华民族争取未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天,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坚持正确的道路,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也要以中国近代史的精神为榜样,勇往直前,不气馁,勇敢面对困难。
综上所述,通过游览中国近代史的场所,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一个充满艰辛和牺牲的时期。了解中国近代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中国近代史给予我们了许多启示和深思,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相信,只有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为实现民族的伟大梦想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