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实用20篇)
教案是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编写教案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特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设计。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您对教学的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您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一
课题:7年级05课花圃。
7年级05课花圃。
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花卉的图片、铅笔、橡皮、黑色水彩笔、签字笔、水粉或水彩颜料、毛笔、剪刀或刻刀、。
教师:多媒体课件(花卉图片、描写花儿的文章、关于花的歌曲)、相关花卉的网站、用彩纸和白纸编成的花圃底版。
3.了解点线面的画面组合,运用黑白的表现方法进行花卉图案设计。
4.能够较好的运用镂刻或其他制作技法来实现自己的色彩花卉设计方案。
5.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1.能否找到相关的花卉资料,并能够谈出花卉的象征意义;是否了解图案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进行黑白花卉图案设计(1)。
2.是否明白形体的有趣置换,能够谈出自己匠心独具的设计方案,并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色彩花卉设计方案(2)。
花,是植物最美丽的生命形态。它代表着美好、幸福、繁殖……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花卉的造型天生优美,色彩绚丽,人们根据其生长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展开联想,赋予了不同花卉以不同的象征意义:傲雪凌霜的梅花表示坚毅;体态丰满的牡丹表示富贵;冰清玉洁的荷花表示纯洁;色彩浓烈的'红玫瑰表示爱情;梅、兰、菊、竹以其坚韧挺拔的气质和高雅飘逸的品味被誉为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四君子”。
随着时代的推移,花卉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愈加愈显示出她的审美价值和无穷魅力。每逢佳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会以鲜花表示祝愿;朋友生病时,我们会以鲜花表示慰问;与心上人约会时鲜花可以表达心中的爱慕;缅怀故人时,鲜花又代表了思念……我们的家里总会留有一支花瓶,不时的插满鲜花,让居室满堂生辉,哪怕是一支小小的吊兰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画家将花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而在今天的社会花卉也越来越多的以图案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让学生们认识花卉、了解花卉并用自己的创作意图来表现花卉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而懂得在生活中运用学过的绘画技法装饰我们的环境则是关键。
所以根据《花圃》这一课的框架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进行。前一节课从花卉图片、花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导入(利用问题导入法),引申到花的基本骨式、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黑白装饰画的方法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后一节课从花圃这一概念直扣主题(游戏导入法),带领学生运用形的置换的方法,采用镂印等不同形式进行彩色图案的制作,并利用集体的智慧拼贴出一个大花圃。
老师: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资料,通过欣赏五彩缤纷的花卉图片,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展示各类范画,启发学生思路,让学生从范画中寻找设计思路和绘画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花卉图片,各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花以及这种花的象征意义。在了解花形的基本规律,概括出其骨式与瓣形的基础上,将花瓣置换成新的形状,赋予花的图形以新的意义。分别采用黑白和色彩两种表现方式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创作过程中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运用。在拼贴花圃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形的有趣置换、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色彩的鲜明搭配和简单的镂印技术。
老师从网站上下载了一些花卉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看呢?
(进行课件第一张幻灯片的播放,配有音乐或解说)。
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进行一个小型的心理测试:花与性格的关系)。
你能说说看花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
(这一提问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出来)。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花卉的照片,现在大家再欣赏一部分图片,欣赏的过程当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图片(播放第二张幻灯片,欣赏艺术作品特别是图案中的花卉形象,配音乐)。
1、你知道这一类的作品在艺术的范畴中我们称之为什么吗?——图案(“图”图样、图形、图稿;“案”方案、专案;狭义:装饰性纹样;广义:实用性与表现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案。)。
2、请思考花卉图案与花卉照片有什么不同之处?(写实与概括、具象与抽象)。
(学生的回答中会不时的出现特征、夸张、变形、想象、比喻等词语,老师在倾听学生回答的时候抓住关键词,将变化的规律引导出来)。
4、分析讲解变化规律:
首先将变化的五条基本规律列出来(第三张幻灯片)。
a、简化归纳b、添加组合c、夸张变形d、分解构成e、象征寓意。
然后出示各种进行了不同变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该图片属于何种变化,为什么?(第四张幻灯片)。
根据学生的分析识别,老师抓住其感兴趣或难以解决的某一项规律予以扩展。在此我将夸张变形作为本课的重点:(第五张幻灯片)。
b、局部夸张: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舍弃其他不重要的细节,突出表现其某一主要特征,使整个画面达到画龙点睛、言简意赅、主题鲜明的效果。
c、形体夸张:突出夸大其外形特征、省略局部或细节,使其更加趋向于流线、严整、壮丽、秀美,使形象特征更加强烈鲜明。
d、动态夸张:落花流水、花开花落、春风杨柳、秋风落叶、雨打芭蕉、雪中红梅、蒲公英的飘落等的动态描写,恰当的夸张其动态特征,就能够表现出独特的情调和意境。
5、花卉变化的表现方法。
花卉图案有很多种表现方法,你能够说出几种?本课主要学习黑白表现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范画体会点线面在黑白装饰画中的运用(第六张幻灯片)。
现在我们了解的花卉变化的规律,那么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仔细体会这些画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黑白;点、线、面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我们所欣赏到的黑白的表现方法综合运用点线面三元素,按照图案的变化规律进行黑白花卉图案设计(每位同学发给8×8cm的小纸片),并将设计好完成的作业贴到黑板边上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花圃底版上。
作业要求:
a、符合花卉变化的某一项规律。
b、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c、黑白或单色图稿。
(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不停的巡视之外,还应适时的将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问题进行集体讲解,以及学生中比较好的创意进行及时的展示和表扬,这样既有利于激励创意独特的学生更加认真的完成,对其他同学也是很好的鞭策。对于巡视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予以回答或让其他同学为其出谋划策,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调动所有同学的智慧,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花圃的底版造型采用花瓣形或圆形,这样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还可以留有不规则的边角,鼓励、动员学生来进行边角的设计,学生就会产生新奇的感觉。)。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2课花手帕的教学活动一。
1、了解制作花手帕的基本方法与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2、培养同学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3、同学自主完成一张花手帕。
让同学学会手帕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同学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1、同学:水彩颜料和生宣纸。
2、教具和课件。
一、谈话引入:
生:述自身的想法与感受。
师:既然同学们都觉得老师手重的手帕非常的漂亮,那你们想制作一张这样的手帕吗?(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制作一张这样的手帕吧!
老师板书:花手帕。
二、欣赏感受。
2、同学们欣赏。
3、抽同学说一说制作话手帕的步骤。
教师小结:制作花手帕需要两个步骤,一是折纸,二是染色。
三、方法指导。
1、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折纸,看一下这里边有那些学问。
我想知道同学们能用几种方法把这张纸折起来。每个同学试一试,然后老师抽同学起来折给大家看看,希望同学们想到的.方法不一样。
2、同学展示自身的折法。
3、教师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折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折纸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等会儿同学们在制作花手帕时,请同学们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法。
4、教师:现在我们来学习染法。
染法的种类很多,根据教材,我们今天着重介绍两种,一种是浸染,一种为点染。
(1)我先为同学们介绍浸染。浸染就是把折好的纸放入调好的颜料中浸一下,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看课件。(课件展示)。
老师:现在同学们明白什么是浸染了吧?(明白了)那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种染法,点染吧!
(2)点染就是把水彩颜料直接滴在折好的纸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请同学们看课件。(课件展示)。
5、老师小结并提出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花手帕的制作,但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一些事。
(1)颜料自身要先调好,画面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变化。
(2)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越长则纸帕吸收的颜料越多,面积越大。反之则少,面积越小。
(3)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纸在吸收水分后会十分的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接破前功尽弃,希望同学们尽量控制水分的吸收和展开时小心一些。
四、自主表示。
1、同学分小组制作花手帕,将作业纸采用不同的的方法折叠,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2---4张美丽奇特的花手帕。
2、教师巡视指导,即使发现问题和纠正。染得好的叫同学适可而止。
五、研讨交流。
1、将同学作品进行展示。
2、提问,你喜欢那一张,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老师小结结束课堂。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三
冉龙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暑假生活记录册》是七年级第二学期中设计、应用领域的一堂课,本课以介绍书籍装帧设计为主,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制作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到开发,以“暑假生活记录册”导入该课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但考虑到任教的是农村学生,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得低一些,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书籍的封面设计。
2、过程与方法:学习书籍封面设计的设计要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和有计划的工作态度和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体验美。
4.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
2、难点:书籍封面设计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2分钟)。
教师采取提问。
1、运用一本书和一个笔记本。师问:书籍和本子有何区别?学生思考。教师补充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3)让学生观察课件导入部分的图片并分析其内容,从而引入课题“书籍的封面设计”。
(二)深入教学。(10分钟)。
(1)展示书籍结构解析图(扉页、环衬、勒口、封面、书脊、封底)及简单说明装订形式(骑马订、活页订、线装等)和开本,讲解书籍设计中的名称。
(3)讲解构成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展示封面设计常见的四种结构,提问学生:哪种结构在视觉上接受。
(4)教师进行简单演示。(5分钟)。
(三)指导学生练习:(25分钟)。
(1)组织学生讨论:选择生活中的、日记、故事、真人真事等作为设计内容。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进行设计。
3.布置作业:(课外)。
给自己的生活记录册取一个书名并设计一个封面、或根据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封面进行改编设计。
(四)、教师。
总结。
:(3分钟)。
将设计好的书籍的封面进行课堂展示并做评价。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分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第一课时:启发、引导与体验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欣赏,侧重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介绍。使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表现自我的关系。第二课时:活动课,运用不同的色彩、富有个性的笔触来表现春、夏、秋、冬四季的感受。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一、组织教学。
投影仪分别打出冷暖色调布置的房间图片,同时播放冬天刮风、下雨的声音。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
提问:两间房间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同?学生回答,老师暂不总结。
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课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向日葵—色彩的心理效应》。
展示两组色彩卡片,与学生共同分析。
a红、橙、黄。
b蓝、绿、紫。
提问: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2.展示课本11页风景图片。
提问:同一风景,画面色调不同,给人感觉相同吗?0分钟)师生共同小结:“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回答、分析使学生了解色彩富有表情,具有强烈的感情性。六个基本色相的心理效应是色彩感情性表现的重要基础。
举例:欣赏课本12页农民画《猴子吹号》。
提问: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喜庆相连。红色便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常用色。这幅画以红、黄色为主配以红、黄色的对比色蓝、绿色,画面色彩饱和强烈,营造出了一种“普天同庆”的喜庆气氛。
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民画《猴子吹号》,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民间艺术的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并了解我国民间绘画的用色特点。
3.运用电脑,改变《猴子吹号》这幅画的色调以蓝、绿色为主。
提问:色调改变了,画面的气氛有没有变化?
利用电脑的优势,加强直观感受。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色彩在绘画中表现情感的重要性。
4。展示课本11页色彩搭配的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的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通过回答,提出色彩搭配知识。如:服装的色彩搭配、家居的色彩搭配等。让色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切认识到掌握色彩知识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展示课本11页不同形状、笔触的色块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呈现出不同的形状、笔触时给人感觉相同吗?
通过回答,让学生了解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而且当它依附的线条、形状不同时,能够加强或减弱色彩给人的感受。
6.欣赏。
欣赏凡•高的《向日葵》。
提问:凡•高的画,用笔、用色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
讲解: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向日葵》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向日葵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二十六号》。
提问:你看得懂这幅画吗?
讲解:康定斯基的画彻底抛弃了描写性的和让人产生联想的绘画语言,而借用类似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某时某刻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用线条、色彩以及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巧妙地安排符合自己心境的画面,开创了没有具体物象的抽象画。
总结:通过比较、欣赏,我们知道了色彩和笔触是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简介荷兰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后印象派的特点。简介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风格。
通过欣赏他们的画,使学生了解西方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学会多角度的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7.课堂活动。
播放两首不同风格乐曲的片段。
第一首:《丰收锣鼓》。
第二首:《二泉映月》。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乐曲的主题、意境和节奏。
提问:如用色彩、笔触在纸上来表现这两首乐曲的意境、情绪、节奏,你会如何表现?
布置下节课的活动内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表现,让学生准备。
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下课。
美术与音乐、美术与文学的整合。《新课标》指出:“自然和社会有着一些共通的规律和法则,通过跨学科的联想教学,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对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在课堂中的巧妙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多方面去体验并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课后总结及改进计划: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欣赏、练习,学生大都能体会到不同的色彩笔、触能表达不同的情感。但不足之处是在学习、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概念化的东西太多,如:春就是一片绿,夏就是一片红,秋就是一片黄等。缺乏创造性。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驾驭色彩的能力不强,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画面色彩、笔触都比较单调,缺少变化。针对以上情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多欣赏一些中外绘画名作,从中汲取营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的设置,注重创设美术文化情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面具的由来及演变,让学生在学会制作面具的过程中,了解面具艺术的特点及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寄予面具的意趣与理想。本课的面具设计制作,利用学生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将纸浮雕等技法运用到制作中,发挥想象,巧妙利用,设计制作出展现自己审美意趣的面具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2、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
3、了解面具的色彩搭配和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面具色彩运用与搭配。
难点: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导入课题(问题导入)。
1.你带过面具吗?都带过哪些面具?
2你戴面具是为了干什么呢?
3.你对面具还有那些了解?(检查课下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归纳: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品,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地区的原始艺术中都可以找到。面具反映了各民族的宗教、民俗和审美,展示出原始艺术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
面具最初用于对妖魔鬼怪的驱赶,对图腾的崇拜,对英雄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的面具已不仅仅用于祭祀,而是成为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
板书面具功能:驱魔------娱乐------面具文化。
二、师生探究。
看图片和实例。
讨论:面具有哪些特点?
归纳:板书颜色丰富五官夸张性格多样装饰性强。
三、动手制作。
1、构思。(把握特点、确定外形、设计纹样)。
2、勾纹样。(构图饱满、落笔大胆、细心收拾)。
3、制作。(巧妙利用、合理搭配、精心制作)。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尝试自主得出面具设计制作方法,老师归纳,突出教学重点。
创作要求:1面具形象自拟。
2注意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的应用。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放背景音乐,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师巡视指导的同时,强调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会出现的意外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四、作品展示。
注重鼓励性评价。
五、小结。
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内容丰富的国家之一。今天我们手中的面具既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也是发扬,虽然时间有限、材料有限,但创意无限同学们都做成了自己作品。
后记:各种各样的面具吸引了他们,绘制的过程中,他们还是缺乏耐心,不够细心,上颜色的时候,画面效果粗糙。要注意强调绘制的过程。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六
标准,我们对照着这个标准来点评一下每个公司的作品。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出,以便我们大家共同讨论。
(师生共同评价每一个公司的作品,并得出结论)。
师:看了各公司的作品,听了你们的竞标陈述,现在我宣布第一个项目第一公司中标,第二个项目第四公司中标,第三个项目第六公司中标,让我们为他们的中标表示祝贺!本次竞标圆满结束!
(生掌声起)。
(本课采用竞标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制作宣传品的同时,锻炼了实际工作的能力,一举两得,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课堂评价:
师:通过这场竞标活动的演示,不知同学们对于宣传品的设计制作需要了解和把握的问题是否明确,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这个表的内容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出示课件中的表格。
主题突出形式活泼体现功能色彩和谐创新意识。
(生评价,师总结)。
6、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实际模拟工作,我再次发现了大家的许多优秀的品质,你们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从你们优秀的作品以及流畅的文字叙述中,得到了一一体现,虽然有的组没有中标,但并不是说你们的作品不好,你们积极的参与,认真的态度以及独特的创意就是你们最大的胜利!
(掌声起,师宣布下课)。
(师生再见)。
[教后体会与反思]。
这节课采用竞标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学生积极表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没上课前,我还担心,这种形式学生能接受吗?这种局面我能控制得了吗?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了,看来以后,我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没有尝试,怎知成功与否!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七
设计意图:
动画片一直是孩子们最钟爱的电视内容,其中的孙悟空、哪吒、黑猫警长这些具有正义感的角色也是孩子们纷纷模仿的对象。每当看过这些动画片后,孩子们都会在游戏的时候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你做孙悟空,我做黑猫警长,沉浸在自己创编的游戏情节中,而白雪公主,拇指姑娘和美人鱼也被女孩子们所喜爱着。游戏时,孩子们常常为了角色的分配而争执。“要是有面具就好了,我就可以象在家里一样演孙悟空了。”“对呀对呀,有面具就方便了!”孩子们的讨论,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借助一定的道具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同时,面具因其独特的代表意义在人类发展史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文化底蕴。这节活动是以幼儿的意愿出发,为新年舞会制作面具,所以他们的制作热情很高。而纲要中提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对称的规律,并能按这些规律进行装饰”,因此,这节活动将以“对称”作为装饰核心。使幼儿在装饰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加深对“对称”的认识,还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学习大胆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和装饰面具。
2.体验制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松紧带、卡纸、水彩笔。透明胶、剪刀、等。
经验准备:
对“对称”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重点:
运用“左右对称”进行装饰。
活动难点:
运用各种装饰材料进行制作。
活动过程:
一、产生制作兴趣,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面具名称,颜色,表情等。引导。
――欣赏教师制作的成品面具。这像什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观察教师为面具添画夸张的五官和有趣的表情。
――你想拥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面具吗?
二、观看录象,激发幼儿制作面具的欲望。
通过看录象,让幼儿了解许多民族部落在节日时会戴上各种各样、自己亲手制作的面具来庆祝,重点让幼儿进一步观察各种面具的不同特点。
三、幼儿制作、装饰面具。
教师提供多种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制作,鼓励其大胆运用和创作,协助幼儿完成作品。
四、面具展示表演。
在音乐的陪衬下,幼儿戴上各种各样自己制作的面具进行表演,体验其成功的喜悦。
作品赏评。
1、向同伴介绍自己的面具。(用了哪些装饰材料?什么地方用了对称的方法?)。
2、小结。
我们用对称的方法,还有使用各种材料,就能把面具装饰的特别漂亮。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欣赏。
区域活动。
《四大发明》经验;了解祖国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知道四大发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指导:
1.请幼儿自己阅读幼儿用书。
2.讨论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而纲要中提出“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对称的规律,并能按这些规律进行装饰”,因此我把“运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作为了活动的核心。活动之前,我就已经带领幼儿观察过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的物品,孩子们对对称有初步的了解,因此活动时幼儿基本都能运用对称的方法来进行装饰。在材料的提供方面,我考虑的还不够细致,由于提供的面具是用包装盒剪成的,上面的一层薄膜增加了粘贴的难度,但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他们还是能够想出各种办法的,从后来幼儿完成的作品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上能够运用对称的方法以及使用多种材料进行装饰,完成了教学活动的目标。如果在最后讲评时能够把幼儿们想出来的各种粘贴方法在集体面前推广,并表扬他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的做法,那么对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将会起到更大的帮助。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欣赏面具艺术,认识面具的来历与演变,了解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的文化内涵。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面具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各小组合作,选用恰当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多种技法,设计出平面或立体的面具,锻炼协作能力与培养互助精神;举办面具表演活动,增进表演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分小组制作,让学生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通过表演感受面具独特艺术魅力,认识面具艺术对环境、气氛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从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的文化内涵。
2、对材料的理解(材料的色彩、肌理、材质特点)和材料的综合利用。
难点:
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教学材料准备:
教师:各种面具图片、实物;
材料与工具:铅画纸、彩色卡纸、皱纹纸、瓦楞纸;及时贴、麻绳、毛线、羽毛等;颜料及着色工具(毛笔、水、调色盘);彩色笔、蜡笔;剪刀、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元旦马上就要到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想知道什么吗?(出示面具成品).
见过吗?----在哪见得?-----了解吗?-------做过吗?几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面具世界。
二、知识探讨。
1、面具的功能。
面具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艺术,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一些原始部落头戴面具,挥动兵器驱鬼降魔。当时的人们认为面具可以赋予他们一种神的魔力。面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原始的乐舞、仪式、巫术、图腾及民间的歌舞、社戏、戏曲、脸谱、面具舞会相互融洽、依存、渗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内涵和造型特点,特别是藏戏面具更具特色,因此面具作为民间艺术广泛流传。
2、面具的现在。
如今,古老的面具艺术正向现代文明走来,从“神”的文化圈里跳出,步入一个多元、文明的“人”的精神世界。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旅游,从民间艺人、旅游商品店那里购买面具,作为自己家里的装饰品,欣赏面具的雕刻技艺。
如课文24页藏戏面具——它的制作非常讲究。在皮革上裱蓝底花缎,蓝色是勇敢和正义的象征;轮廓嵌贝壳、玛瑙和绿松石,面具大额头正中是太阳和月亮,两耳垂有流苏,整个面具光彩夺目。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充满现代感的面具,揭开面具神秘的面纱,体验面具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喜悦。如课文25页就有我们同龄人设计的面具:彩纸、皱纹纸等做成的萝卜娃娃,有各种五彩颜料彩绘制成的五彩面具。
好!通过我们欣赏了这么多优美的面具文化,下面我们来总结下面具设计思路有哪几种、造型与色彩的特点。
3、面具设计思路的种类、造型与色彩的特点。
种类:人物、也可以选择动物或者植物的形象。
造型:
师:面具通过对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性格和塑造。如表现人物的凶猛、威武、滑稽、忠诚等。
师:通过对五官的哪些地方进行刻画的?
生:眉毛、鼻子、眼睛、牙齿进行刻画,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形象,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的美感。与我们实际看到不一样。而是非常的?神态夸张!
色彩:色彩强烈、艳丽、装饰感强。
4、最后我们看一下面具制作要求:
技法:剪刻折、彩绘、粘贴、穿编综合运用。
(1)根据构思剪刻眼睛,
(2)剪刻粘,成半立体面具。
(3)彩绘图案,剪粘彩色纸片、毛线、玻璃绳等,
(4)贴鼻子、嘴巴。
三、课堂作业--面具的设计制作。
题目一:以小组为单位为新年假面舞会制作一个生动的面具。
题目二: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部影视片或语文(哈利波特、西游记等)、英语、历史课文设计制作一组面具。并佩戴面具表演一段对白。
以上题目每小组任选一题。
要求:。
1、充分利用所带材料的质地、色彩和肌理,大胆设计,使面具造型新颖别致,色彩艳丽,神态夸张。技法:剪刻折、彩绘、粘贴、穿编综合运用.
2、各小组合作完成,各小组相互看看准备的材料,参考面具图片及实物,确定自己要制作的面具造型;讨论制作步骤;分工合作制作面具。
五、作品展示。
形式一:新年假面舞会。
欢快音乐;新年好。
教师:请同学们戴上自己的面具,站在自己的位置边,唱起歌、跳起欢快的舞蹈,让我们尽情享受面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形式二:选择一部影视片或语文(哈利波特、西游记等)、英语、历史课文的一段故事情节。并佩戴面具表演一段对白。
六、课堂小结,师生共勉。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面具演出很精彩!今后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动的双手使色彩飞翔,制作出最美、最有个性的面具,使面具这一古老艺术品得以发扬光大,使我们的生活更快乐。
(五)板书设计:面具设计制作。
1、面具文化:
2、面具的类型、造型、色彩特点。
3、面具的技法步骤。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九
1、说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从走进色彩、寻找色彩、观察色彩和体验色彩中让学生认识和感受色彩的魅力。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多种色彩活动,初步感知色彩情感。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学会选择和运用色彩特性,能熟练大胆地表达和应用色彩来表现思想与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促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3、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不同色彩引起不同的心理联想和情感体验。
(2)难点: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色彩情感特性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4、说课时安排: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第二课时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色彩的特性并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我将以第二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色彩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对色彩的产生及原理不作重点介绍。本堂课将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色彩情感的应用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感受体验色彩情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色彩的神奇和魅力。
(2)自主探究法: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
遵循“学为主体”的原则。(解说):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审美能力。
本节课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情境,认知色彩情感。
首先,我先播放下面这段视频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播放结束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威武的国庆方阵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方阵中绚丽多变的色彩。请哪位同学说说你对视频中的色彩感受。”根据学生回答,我作出归纳:红色方阵带给我们热烈、喜庆,欢乐的情景,黄色方阵又带给我们成熟的丰收景象。而这样的感觉就是色彩所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情感世界!
(二)自主探索,感知色彩情感。
“什么是色彩的情感呢?”通过设问,引出色彩情感的含义,即:色彩的情感是指色彩能够表达感情,或者说人们观看色彩时所产生的某种情感反应。
接着,我通过展示下面这两张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照片中的红色军服和蓝色军服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色彩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作简要小结:红色的军服给我们青春亮丽的感觉;蓝色的军服给我们清新干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色彩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人们通过长期积累的社会经验和丰富联想而产生的。根据这一理论,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当人们看到红色的时候,会让我们联想到哪些事物呢?”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边总结边展示课件:火红的太阳、熊熊的火焰、浪漫的玫瑰、飘扬的红旗接着我再阐述,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红”已经成为一个特有的名词和概念,在西方,说到红色就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如:红色的灯笼、红色的中国结等都会使我们有一种热烈、喜庆、吉祥的情感体验。
接着,我再通过画面讲授黄色带给我们的联想和情感体验。在众多色彩中黄色是最明亮的色彩,看到黄色我们会一下子联想到柠檬、油菜花以及明媚的阳光。因为黄色的灿烂和辉煌,画家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才显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和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播放梵高《向日葵》)黄色还是古代皇帝的专用色,无论是龙袍还是皇宫,都给人金碧辉煌的贵族气质。此外,黄色又是引人注目的色彩,交通标志上的黄灯、学生的黄帽子都给人警示危险和体现注意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我将对红色和黄色作一个小结:这两种色彩会让我们联想到火焰、阳光等事物,而这些事物又给我们温暖的感觉,所有我们将这类颜色称为是暖色。“那哪些颜色是冷色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引出蓝色。
蓝色通常会让我们联想到碧蓝的大海、湛蓝的天空以及无边无际的`宇宙。蓝色会给我们凉爽、沉静、理性的色彩情感体验。医学家曾发现:当高烧狂躁的病人住进这样的蓝色调的卧室时,情绪会很快稳定下来。此外,清冷的蓝色调也常常是画家笔下钟爱的色彩,如这幅毕加索蓝色时期的《悲剧》则带给我们悲凉、贫苦、惨淡的情感体验。
以上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了解了红、黄、蓝这三种色彩在不同方面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学生已经对色彩的情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将让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出橙、绿、紫这三种色彩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然后我通过下面的表格总结出本节课的内容:(课件展示)。
以上都是我们讨论的有色系的内容,除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种色彩,相信大家都有自己偏爱的颜色,请几位学生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颜色,并说出理由。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再次总结:据说对于不同颜色的喜好还能代表不同的个性呢:比如说喜欢红色的人热情、果断、勇敢,性格比较外向;喜欢蓝色的人冷静、沉默、忧郁,性格比较内向。
(三)综合练习,表现色彩情感。
这一过程主要是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我将布置以下作业内容:
1、给自己的房间设计一种你喜欢的色调(事先给出素描设计稿);(学生作业展示说明)。
2、选择下面任何一个成语用色块来表现你内心的感受。(作业展示)(花红柳绿、骄阳似火、霜天红叶、冰天雪地)。
(解说)作业的设计是从易到难,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出对应的选择,目的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评价交流,体验色彩情感。
为了充分体现多元综合评价的内涵,我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1、作品展示学生自评;
2、学生互评。
3、典型作品,教师点评。(展示几张学生作业)。
(解说)色彩情感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点评时我会鼓励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多多肯定和激励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后拓展·深化色彩情感。
(边解说边展示课件)课后建议学生从味觉、嗅觉多方面联想中找出色彩在各个方面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
作业形式:让学生尝试用剪贴、电脑绘画、版画等创作方法;
我们的美术课,不是要培养画家和大师,关键是能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有所审美收获,身心能够得到愉悦体验,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标。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十
课题:第一课美术概说课型:单一型教学方法:讲解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美术的概念。(2)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分类,并理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概念和分类。教学重、难点难点:美术的作用。重点:绘画的分类。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是美术课,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来初略讨论学习的问题--美术概说(板书课题)三)新授:美术的概念:展示小型雕塑一个,绘画作品一幅。讲解美术的概念,着重强调“物质材料”、“造型手段”、“空间”、“审美价值”。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绘画:使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表现手段,创造艺术形象。(绘画的分类略加讲解。)展示作品或图片资料若干,(由于缺乏美术教学挂图及相关的幻灯片,所以应找些较大的图片,如单幅单页画、挂历中的画页等,同时应选用较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另外,展示一部分自己的原作,如《女同学头像》、《临“太阳很足的晌午”》、《藏族妇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师。讲解绘画的概念,同时强调绘画的作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现代绘画《钢水汗水》:反映了我国当代钢铁工人的社会生活,“钢水的产量和工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表达了对钢铁工人的.一种敬仰敬佩之情,从刻画细微的画面中,我们似乎听见有人在说:“工人兄弟们,你们辛苦了!”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举例:茶陵一中进校门处的雕塑(圆雕)。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像(浮雕)。c、工艺美术:指实用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分类:a、日用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等)b、陈设工艺(象牙雕塑、装饰绘画)d、建筑艺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各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公共建筑:分类:民用建筑:纪念性建筑:现代设计: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艺术。美术的社会作用美术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具有三大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组织同学们以讨论的方式,谈谈对美术及美术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总结学生的发言:美术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广泛应用于建筑、商业、工业等领域三、课本学生范画赏析图:紫灰色主调,对比很弱,短直线条杂乱无章,表现出一种灰暗、乱、挣扎的情感。图:黄绿色主调,少量红、紫色,整个画面明亮,对比强烈,犹如阳春三月,春游在外,给人以充满活力、精神饱满的感觉。四、作业:运用抽象或变形的表现手法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要求:1.用少量文字概括作业表现的情感。2.注意造型的基本要素的运用。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十一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二部分:《校园伙伴——人体的结构与比例》。设计本单元的目的在于立足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培养学生对校园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校园生活的热爱。本课“校园伙伴”单个人物写生,是为后面“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这一课题作美术知识技能储备。
学生能以线条的方式进行绘画表现,但在本课之前,对人物速写知识所知甚少。有1/3学生刚从乡下来到我校就读,包括县内的学生,在小学大多老师并没有给他们上过“三停五眼”。故本课决定分解成四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物头部的比例,观察人像头部特征,感受优秀作品中线条的表现,然后临摹老师黑板头部画或者根据人物摄影图片作写生(尝试),第二课让学生了解人体不同姿态的比例,学习“活动二”的内容。
1、了解人物头像比例,进行头像绘画练习。
2、学会写生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和造型能力。
3、兴趣点:观察表现性格特征各异的同伴。
4、通过人物头像写生练习,感知人物头像的脸部表情和特征,体验生命的可爱!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重点:学习绘画的.观察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难点:如何改变不正确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
一、通过摄影与绘画导入:(板书课题)(6分钟)。
1、欣赏各种人物的不同表情特征(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男女老幼“不同伙伴”的特征。)。
2、欣赏学生和老师的速写人物画、艺术大师的人物速写作品。
让学生谈感受(主要是绘画中,对线的艺术感受)。
二、人头比例学习(10分钟)。
放人头比例示意图像。
学生活动:
1、让一个同学上讲台,班长以此同学做模特,带领全班同学做“手量一半”(是眼睛部位)及“手量三停”操。(左手掌平盖于头顶,右手掐指量)。
2、让每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上来画找头部一半的位置。
3、另派一名同学上来画找出“三停”的位置。
(让全体学生在下面观察发现,并找对错。)。
4、请一个同学上来当模特,让全班同学观察模特和老师的“五眼”是否一样?
师生活动。
1、教师同学共同总结出绘画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型先大后小,线先长后短……)。
2老师在黑板画出一正面人物头像(师在黑板上演示绘画过程,让学生看着并与师共同说出绘画步骤。)。
三、作业练习(18分钟)。
1、学生临摹老师画的人物头部像。
2、照课本人物图片或自己及同学校卡头像绘画。
四、作品展示(3分钟)。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十二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与光。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
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1.灯饰制作在表现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保证结构的正确性系统性。
2.在造型设计上受哪些因素制约,在制约中又如何去拓展。
3.好的制作如何去欣赏,分析好在哪里?它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和创造,对于初中的学生,其作业的难度和要求要有一个定位。
1.用一定的欣赏情景导入,教师利用纸质灯饰设计与制作中出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设计与制作要求。
2.在班级教学中分组进行竟赛活动,激活教学气氛,营造一个自由的气氛和空间。
3.结合灯光欣赏圆筒基本形的纸质灯饰引入情景,学习基本形的变化要点,鼓励从大自然、优秀造型艺术及民间美术造型中获取启示,教师总结在造型装饰设计及制作中关于材料、工艺的经验体会。
4.变化出富有特点并适于灯饰结构要求的造型,满足透光要求的纸质材料,发现适于设计制作灯饰的装饰形式。
5.选择、整理、综合、变化更多造型与装饰的形式,尝试灯饰设计与制作。
1)在纸材的选择上提供选择范围给予必要的提示。
2)充分考虑灯饰造型、空间大小、形状、高低、结构及发光之后的效果等要素。
3)学生灯饰作品有在变幻灯光下进行实物展示是本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特别注意用电的安全教育。
4)强化灯与人们的生活、感情的关系、感情的关系应注意光的不同效果给人的心理暗示。
1)学生:课前收集灯光图片(城市夜景)、简单纸制手工(小制作)、彩色硬纸板、剪刀、刻刀、铅笔及各种粘合剂。
2)教师:关于灯光的一些照片、灯罩图片、灯饰实物、多媒体课件。
第一阶段,学习阶段:
1)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关于灯饰制作的相关图片,简单谈谈对制饰制作的感想。
2)欣赏挂图、照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
3)根据挂图、图片、以四人为一小组,畅谈灯饰作品的形、色、质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便于理解掌握。
4)融以游戏的方式,观摩和触摸各种灯饰实物进行感官体验,获得关于材料、造型、制作工艺的经验性认识。
第二阶段,指导阶段:
1)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你生活周围的。
灯,如:路灯、吊灯、壁灯等等,说出它们的造型、形式及材料有哪些美学及实用价值,跟你要制作的灯饰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2)介绍纸制作灯饰的材料运用及多种造型选择,灯饰设计的主要形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多变组合形等,每个形状的灯饰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界、民间美术及优秀造型中的形与色,从中借鉴、发现、综合、整理、转化出适于设计制作纸制灯饰的形式语言。
3)纸制灯饰的主要特点:造型冼炼、生动、简洁明快、适易掌握、美化环境。
第三阶段,制作阶段:
1)了解灯饰的艺术特点与功能,借鉴优秀建筑和民间美术相联系,分析造型艺术可以进行几个形体组合、充分发挥联想。
2)善于师生交流制作灯饰的感受,调查生活中与灯有关的内容。
3)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纸材,通过折压造型、切割变化、粘合成型、折起调整、整理组合等技法进行立体造型游戏。
4)用单色和彩色纸材,采用折、剪、刻、拼、帖等方法进行以立体构成为主的练习。
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
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
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1)在寻找纸质材料时注意了哪些材料特性及实际使用中的效果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立体造型游戏活动。
2)是否对媒材的形与色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立体造型活动的废旧材料及对材料的联想。
4)你认为自己制作的灯饰在什么样的条件、环境下使用更合适。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十三
王式廓的《血衣》从1950年开始构思,到1973年5月23日作者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关于作者:
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就读于北平美术学院,杭州国立艺专,上海美专。1935年24岁赴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是具有广泛文化素养的革命者,他的艺术在稳健中跃动着激情,在质朴中蕴含着深邃,在艰涩中透露着明朗与豁达,而他的艺术表现的焦点,始终对准着我国现代史上贡献卓著的淳朴的农民。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素描作品《血衣》是他从1953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
王式廓在1959年以后,又为《血衣》,作了许多的努力,素描《血衣》虽获得广泛的赞誉。但王式廓只把它作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梯。1973年六十多岁的王式廓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难之后,又着手续继画《血衣》,他在1963—1973年的油画草图中,对《血衣》右下角构图又作了重大的改动。王式廓对艺术的探索没有丝毫苟且和妥协,他处处表现出了一个真诚艺术家的最可宝贵的品质,《血衣》展现给我们的是画家对起来革命的中国农民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的艺术的认识。他一直遵循着革命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血衣》就是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的。应用写实的语方,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历史,同时也真实地表现画家本人的主观世界的情感,认识和理解。《血衣》题材来源于生活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斗地主的场景,反映了当时两种阶级矛盾冲突,画家的某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作用。
王式廓是革命美术运动的实践者,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铸成了王式廓艺术素质特色,他毕生追求深入地刻化人物的精神世界而在人物素描上注入了无数心血,《血衣》是他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晶。
当这幅油画的素描稿还在画室的时候,就已经刊登在《美术》1957年第二期的封面上,这一期还发表了高焰的评论《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读王式廓同志尚未完成的油画“血衣”有感》。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教案设计。
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用具教材、课件。
课时2课时知识目标:。
知识:储备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培养点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激发点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过程:。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课: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引出新知启发引导学生自学。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上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去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了解毕加索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4、思考讨论:
(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四)、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再现性美术、表现性美术的特点:真实——再现性艺术。
抽象——表现性艺术具有变形的特点。
四、评述:请同学谈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蛙声十里出山泉》(国画纸本水墨·轴齐白石1951年作)。
此图是白石老人九十一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的确是个难题。在我国美术史上,汉代画家刘褒曾画过《云汉图》,人见之觉得很热;又作《北风图》,人见之凉爽生寒。他转炎凉于笔底的功夫,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鲜明可感的艺术境界,而观者的感受是由形象引起的联觉。
齐白石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蛙声如何画?据说老人想了很长时间,后来从诗句规定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老人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自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似顽皮小儿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或去寻找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能使人产生多少联想啊!
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前贤曾经运用这种手法取得了高度的成就。诗情画意不是轻易可得到的,它要求画家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多方面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实践经验。齐白石若没有童年的乡村生括,对青蛙、蝌蚪、蜻蜒、螃蟹、鱼虾等有仔细深入的观察,是很难画出这生动的画来,以文人画的笔墨,表现充满劳动者的情绪,这正是白石老人的伟大之处。
创作赏析。
以形写神。
空间灵活。
讲究意境。
编辑本段作品背景。
编辑本段背后故事。
创作之谜。
《蛙声十里出山泉》《寒鸦枯木》对比[7]。
式,为这封信的价值做了最好的提示,成了揭开一个大谜团的钥匙。不论齐白石老人按查初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还是按赵秋谷的诗句“凄迷灯火更宜秋”绘出的画作,其基本构思都是老舍先生提供的,前者是“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后者是“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原来的流行说法是齐白石老人接到老舍先生送来的诗句后,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最后超水平地画出了两张杰作,从而上了一个新台阶。当下对这种说法要进行一点修正了:是老舍先生大致替齐白石老人提供了构图的大框架,然后齐白石老人用了三天三夜去思量如何实现老舍先生的设想,即将它变成具体的画面,这有点像老舍先生写剧本,齐白石老人当导演并扮演员,最后将剧本化成了一部鲜活的大戏。两人分工如下:老舍出题目,出构图方案,定基调;齐白石实施,进行美术创作。
[5][8]。
书信内容。
“敬恳老人赐绘二尺小幅四事,情调冷隽。
(一)苍苔被阶寒雀啄渔洋山人句以苔石作阶,二三寒雀啄轻。
(二)蛙声十里出山泉查初白句。
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三)凄迷灯火更宜秋赵秋谷句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
(四)还须种竹高拂云施愚山句新竹数竿,瘦石一拳。
附奉人民劵三十万,老人幸勿斥寒酸也!老舍拜。[5]。
画家简介。
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能作肖像、山水,而精于写意花鸟。其作品意态生动,水墨淋漓,虽以徐渭、八大为宗,兼及金农,吴昌硕,但能不主故常,富于创新精神。他主张作画不求形似,而重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范,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十四
1、认知目的: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立体造型构成相关知识与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与现代审美意识。
2、技能目的: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结合立体造型相关知识,创作城市立体造型。
3、情感目的: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锻炼立体思维能力。
4、发展目的: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将立体造型相关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1、欣赏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立体造型。
2、学习、了解、掌握立体造型基本原理与构成规律。
3、立体造型的设计制作。
三、教学难点。
1、造型的设计及造型构思,点、线、面、块的韵律组合。
2、各种立体造型制作及美感。
四、教学过程。
1、以趣激情,切入课题。
兴趣是学习美术基本动力。上课伊始。教师取出一些看似与本课无关的东西,学生很诧异,教师为大家表演变“变魔术”,这是知识的呈现。学生的兴趣也被激活。随之主题便应运而生,切入课题。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关注学习过程;倡导在学习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这一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在找一找、摆一摆、看一看、做一做各环节。
环节一:找一找。(画面)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各种立体造型,直观了解了立体造型的分类:点立体造型、线立体造型、面立体造型、块立体造型。
环节二:摆一摆。利用flash课件具体生动演示,学生可任意移动鼠标摆出所想造型,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发现同样的材料组合方法不同,其造型就不同。那什么样的造型才美观呢?教师质疑,如果过于专业化,学生难理解,所以教师稍做提示:形状变变(大小、方圆、长短)、方向(上下、左右、前后)变变、造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通过“看一看”学生释疑,很直观的获取了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感悟美的韵律。
3、欣赏评述,感受造型。
这个环节是认知结构的加强,国内外不同材质城市立体造型赏析,将知识引向更高的认识。学生感受到立体造型在生活中的再现,找到雕塑与造型的切入点,这是造型与设计原则的直观呈现。
4、激发思维,异想天开。
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应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的示范要不要?如何变学习被动为主动?这是我一直反复斟酌的.问题。“我为奥运添光彩,师生同擂台”环节创设了一种激烈的氛围,师生处平等地位,学生变任务为动力,大大激活了学生创作欲。
(1)教师制作。教师的“竞”,既是对有关知识综合贯通,也是直观演示,更是思维定势的突破。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作品不宜过精、过细,学生有可以超越的自信。
(2)学生创作(做一做)。(出示文字提示)学生根据需要、自愿组成学习伙伴,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5、倾情展示,交流点评。
评价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应是课堂的尾声,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进入情感的高潮。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审美情趣。
6、归纳感受,情感升华。
教师简要小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珍惜生活。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和动手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观察、比较和练习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通过线造型素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结构线表现物体之间的比例、轮廓、体积、对比、远近、方法和透视等的作画方法,培养学生对形体结构的理解能力,发展窨造型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线造型的功能和线造型素描的步骤。说明物象形态内部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处部形态的面的性质。
难点:运用结构线刻画物体内部和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
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软芯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的准备(2)。
(3)导入新课线造型素描作品数幅和明暗素描作品数幅,(4)给学生欣赏、鉴别、然后讲解。
设问:线造型的素描和明暗素描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5)讲授新课。
1.线造型素描的特点及线的造型功能。
线造型的素描图是通过线结构的运用,直接体现和暗示物体的体积、远近、方位和对比等牲,表现出物体内外部组合关系及前后左右的空间状态。
线造型素描剔除或减弱明暗色调层次,强调物体本质的实在的形体结构,所以表现物象的效果明确、肯定、清晰和刚劲有力。
线徒刑素描是以线徒刑的方式研究自然的造化和物象的结构,线的造型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表现物象的外形轮廓,(2)勾画形体的边界。
(3)表现物象的内外结构、空间位置、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关系。
(4)表现物象的虚实关系、明暗关系及体积感。
(5)表现物象的势、力、节奏、韵律感,(6)抒写人的.情趣,(7)气质。
线造型素描不但可以在美术专业方面方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以图解形式适用于理工科专业中,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徒刑技能服务于设计,在建筑、园林、工业设计等图纸绘制上,结构线的徒刑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设计手段,广泛适用到现代建设的各个产生领域中。
1、立方体与圆柱体。
(1)立方体(对照立方体框架模型分析)。
立方体是一切形体的基础,它的结构是由大小相同的六个正方形平面,按照垂直关系而构成的。
圆柱体是以长方形的长边为轴,旋转360。而构成。也可以说是由无数个相同的圆面叠杨(如硬钱币叠成一圆柱体)。
教材p14上图,立方体与圆柱体结合图形是说明立方体内可以产生一个圆柱体,圆柱体在立方体内的构成是以一个正方体的二分之一边为轴,以立方体一个面的中心点为圆心,旋转306而成。圆柱体的立体感可通过顶底面的透视圆面体现。
(6)作业要求。
1、临摹p14立方体和圆柱体范画。
2、用3b、和6b铅笔作画,3、要求表现物象透视准确,4、结构清晰。
(7)课堂小结:
选出一部分作业讲评,指出优缺点,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第二课时。
(1)教具和学具准备(2):
教具:1、立方体的切挖模型;2、用泡沫塑料做两个相等的长方体模型,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立方体;3、大幅基本形体切挖挂图;4、能进行切挖的软性固体材料。
学具:萝卜、柑桔、苹果、肥皂、泥巴等软性材料;2、小刀、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切开成为两个长方体,然后将这两个长方体可以拼叠成各种造型(用二个长方体拼叠演示)。
切去立方体的八分之一,首先找出立方体三个相邻的面的面中心点,并把每个面分成四等分。然后将三个相邻的四分之一等分垂直切去。
用泡沫块做一个立方体,切去八分之一,被切去部分仍可嵌入原处,以便演示,并用红色在立方体相邻的三个面上画出垂直水平线,切去后的截面用三种色区别,(自制模型进行演示)。
2.圆柱体、球体、锥体的切挖:
用较规范的萝卜、桔子或苹果及橡皮泥等到物,在课堂进行切挖示范,揭示圆信体、球体、锥体被切去一部分后的结构变化,并挂出以线徒刑的切挖结构图。
(8)作业要求。
作业一:临摹p/15四种基本形体切挖图。
作业二:可任选一种基本形体作切挖练习,如立方体可用肥皂块、泡沫块等;圆柱体可用萝卜等;球体可用柑桔、苹果等。将切挖后的伤口放在课桌上进行写生。
要求运用虚实、轻重不同的线条描绘声绘出对象的内部与外观铁组合关系。
课堂小结。
对切挖练习及以线造型写生较好的作业进行表扬,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堂课的准备工作。
第三课时。
(1)教具和学具准备(2):
教具:大幅《口杯与肥皂盒》步骤然图范画一张。口杯与肥皂盒三组静物。
学具:4b或6b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3)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
(4)复(5)习旧课,(6)导入新课:
通过前二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两点认识:
(1)物体的外观形态特点,(2)都取决于它的构造特点。
的结构形式、组织、联结起来,构成物体的外部形态。
物体的外观形态只有借助于光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然而,线造型的素描特点不是借助光的作用所产生的明暗形态来刻画物体的结构体积,而是用结构线来表现物体的内部与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所以,了解物象形态的构造形态的构造特点和外部形态的面的性质,是画好线造型素描的关键。
(7)讲授新课。
板书:口杯与肥皂盒。
线造型的素描步骤(结合课本p16“口杯与肥皂盒“进行讲解):
(1)面对写生的物体,采用剔除或减弱明暗光影的方法,从整体出发,观察和找准物体的基本形,用线和点标出,并注意画面构图。
(2)用辅助线画出物体的大体轮廓,形体结构,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位置。
(3)用线准确地刻画出物体的内外部结构关系、透视关系、体积感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关系。
(4)调整修改,使画面效果完整。
3、透视法则的运用(结合范画讲解)。
平等透视法则,成角透视法则和圆形透视法则应结合步骤图渗透讲解,不宜过多涉及透视知识。
5、作业要求。
要课作业可安排写生“口标与肥皂盒“,也可临摹课本16的范画。用软芯铅笔作画(4b或6b),作业要求轮廓比例基本准确,构图适当,透视准确,并能初步运用不同线条表现出物体的内外组合关系和窨立方体形态。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十六
1.节是设计*应用本节课不仅重视面具的设计制作技术,更引导学生关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面具的由来,演变和不断变化的过程及各个国家、名族、地地域对面具的理解,并运用不同质地的材料,造型创作面具。
2.本节核心是选择不同材料,设计制作立体面具,学生可结合校园活动不同主题头戴面具进行表演。
1、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较好,对于面具设计*应用的设计制作知识掌握不够。作品立体感不强。
2.概念化美术创作现象比较多重束缚了学生的美术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培养和锻炼。
3.应抓住学生个性特点和趣点传授本课知识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要解决好的难点。
1.欣赏面具艺术,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
2.通过欣赏,了解米啊局在表现人物外形特佂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立体或平面的面具设计制作,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4.举办面具表演活动,体验面具的独特魅力。
1.对材料的理解(材料的色彩、肌理等)和对材料的综合利用。
2.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十七
1、知识性目标:能够了解和感受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2、情感性目标:感受利用各种媒材,大胆表现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难点: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教师:电脑设备、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
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水粉色、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
1、游戏导入。
(1)教师说: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可以跟着音乐唱起来也可以动起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春天在哪里?》。
(2)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原有的自然界的体验产生回忆,启发学生的想象。
2、展示图片。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画面。
(2)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感受春天的色彩。
3、交流。
(1)教师说: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一下春天。
(2)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绘画方法还可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春天,并组织学生讨论。
4、欣赏感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不同方法表现的春天的色彩。
(2)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美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有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5、学生创作。
(1)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合作,根据他们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
6、课后拓展。
课后试着画画荷花的色彩归纳。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十八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提供出来的关于七年级美术教案《重复的魔力》导学案,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品才网《重复的魔力》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场景发现重复构成,理解并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及其变化特征。
技能目标:运用重复构成变化规律合作完成设计作品。
情感目标:体会重复构成带来的视觉秩序美和震撼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复构成中基本形、骨格的形式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将骨格的形式变化有机地和物象或图式相结合。
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重复构成作品。
出自 COocO.nEt.Cn
学生准备:卡纸、各种谷物。
四、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课。
1、媒体播放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片段,学生欣赏并谈感受,陈述原因。
2、思考:假如击缶只有一个人,你还能感受到那种气势吗?为什么当一个单元在不断重复以后,会形成全新的视觉感受呢?带着思考进入课题《重复的魔力》。
(二)寻找重复。
1、呈现自然界中一些具有重复现象的图片,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的重复现象。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并举例说明。
4、感受古人对重复构成的应用。
(三)初步体验。
(四)探究重复。
1、师生共同分析单元基本型和骨骼。
2、教师小结重复构成的要素:
单元基本形:组成重复图形的个体。
骨骼:构成图形的框架、骨架。为了将图形元素进行有秩序的排列,而画出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格子、线、框,称为骨骼线。
3、感受不同的基本形,可以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美感。
4、小组讨论:相同的基本形,做不同的重复构成可以从哪些方面做变化?
基本形的方向变化。
基本形的颜色变化。
骨骼排列方式的变化。
(五)合作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在卡纸上用谷物做粘贴。
要求:
1、小组设计一个基本形,做重复排列。
2、从基本形方向、色彩、骨骼排列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有美感。
(六)展示评价。
将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组合粘贴,感受组合后的美好的家园。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自己的创意构思。
(七)拓展延伸。
1、了解重复构成的其他方式。
2、呈现生活中运用重复构成的设计作品与美术作品,了解重复不仅运用在设计上,很多纯艺术家也同样运用这种手法来进行创作。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十九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1、《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到底美在哪?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七年级美术教案设计篇二十
1、认知目的: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立体造型构成相关知识与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与现代审美意识。
2、技能目的: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结合立体造型相关知识,创作城市立体造型。
3、情感目的: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锻炼立体思维能力。
4、发展目的: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将立体造型相关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1、欣赏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立体造型。
2、学习、了解、掌握立体造型基本原理与构成规律。
3、立体造型的设计制作。
三、教学难点。
1、造型的设计及造型构思,点、线、面、块的韵律组合。
2、各种立体造型制作及美感。
四、教学过程。
1、以趣激情,切入课题。
兴趣是学习美术基本动力。上课伊始。教师取出一些看似与本课无关的东西,学生很诧异,教师为大家表演变“变魔术”,这是知识的呈现。学生的兴趣也被激活。随之主题便应运而生,切入课题。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关注学习过程;倡导在学习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这一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在找一找、摆一摆、看一看、做一做各环节。
环节一:找一找。(画面)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各种立体造型,直观了解了立体造型的分类:点立体造型、线立体造型、面立体造型、块立体造型。
环节二:摆一摆。利用flash课件具体生动演示,学生可任意移动鼠标摆出所想造型,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发现同样的材料组合方法不同,其造型就不同。那什么样的造型才美观呢?教师质疑,如果过于专业化,学生难理解,所以教师稍做提示:形状变变(大小、方圆、长短)、方向(上下、左右、前后)变变、造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通过“看一看”学生释疑,很直观的获取了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感悟美的韵律。
3、欣赏评述,感受造型。
这个环节是认知结构的加强,国内外不同材质城市立体造型赏析,将知识引向更高的认识。学生感受到立体造型在生活中的再现,找到雕塑与造型的切入点,这是造型与设计原则的直观呈现。
4、激发思维,异想天开。
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应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的示范要不要?如何变学习被动为主动?这是我一直反复斟酌的.问题。“我为奥运添光彩,师生同擂台”环节创设了一种激烈的氛围,师生处平等地位,学生变任务为动力,大大激活了学生创作欲。
(1)教师制作。教师的“竞”,既是对有关知识综合贯通,也是直观演示,更是思维定势的突破。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作品不宜过精、过细,学生有可以超越的自信。
(2)学生创作(做一做)。(出示文字提示)学生根据需要、自愿组成学习伙伴,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5、倾情展示,交流点评。
评价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应是课堂的尾声,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进入情感的高潮。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审美情趣。
6、归纳感受,情感升华。
教师简要小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珍惜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