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范文(22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写总结时,要注重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以下是一些行业内的专家观点和见解,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一
中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从开设至今,教学重点一直在顺应时代的脚步不断改变,从一开始让学生了解电脑学会操作电脑接受互联网信息到后来的教授更多基础软件的应用再到讲授电脑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从本质认识信息产品直到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观此一路走来,不难看到背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1]。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背景下,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它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使学生了解信息产品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二,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信息化系统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三,让学生了解、分析信息技术产品在当下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现代教育提倡终身教育观,它是指学校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培育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养,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去学习,去获取信息,去认知社会。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任务,但教学手段依旧有些单一、落后,仍然停留在讲练结合的阶段。教师将操作先演示一遍,然后学生上机练习,有疑点或难点,教师再次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对于信息素养的教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2]。
教师在实际教学前要先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还可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分组,使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置于网络之中。例如:可建立小组微信群以及师生微信群,用以交流和辅导答疑。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授课前,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教材,更要分析、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所欠缺以及所兴奋的点在哪里,只有如此才能在教授的过程中对症下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充满好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要将教学内容加以包装,以学生感兴趣的点作为导入教学内容的起点,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如何制作flash动画时,可以事先制作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小动画,在学生被吸引好奇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关于flash软件的基本情况,并及时激励诱导学生可以用此软件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任何情境,并且比样本更好。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围绕教学内容,一个个地解决学生的问题,随着目标任务的完成,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与自信,并在乐趣中产生兴趣,由兴趣激发主动去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如此,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巧妙地设计一些练习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体验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意改变教学模式,不能再像传统的那样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分配任务”和“小组合作”的模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flash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竞赛,不断布置任务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在学生的对抗和合作中,会不断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将会不断地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关于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对于信息伦理和道德标准的遵守;尊重知识产权不使用盗版软件。同时在学校的网络上进行限制,防止学生接触不良信息。还需要注意强化网络安全意识,使学生明白网络如同社会,引导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不轻信他人谣言,不轻易与网友见面。
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前,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信息素养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其次,对于教师自身更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教授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更要为学生介绍科技前沿的新技术新信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顺应时代,结合生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学生的作品以全面考察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同一任务的不同解决思路要充分予以肯定与鼓励[3]。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不同于其他传统的教育,它更注重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此,信息素养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结论: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要从课前准备到营造学习氛围再到课堂教学最后到教学的总结评价,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3]高岩.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二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若把人比喻为一棵大树的话,那么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组成大树的根基部分,职业技能则为大树的枝、干、叶、茎部分,前者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后者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必先根系发达。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类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管理类专业学生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围绕上述问题,笔者就所在学院工商管理系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企业普遍认为,现在90后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是适应能力差、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急于求成、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薄弱和专业的业务能力欠缺(如:撰写调查报告、拟订商务文件、起草工作管理文件等)。他们更青睐于职业素养高的学生,根据不完全统计,职业素养高的学生其自身的职业生涯呈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现实中,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要从基层做起,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潜在着一定的风险,比如,一个高职业技能、低职业素养的员工留在企业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一个具有吃苦耐劳、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团结合作、努力进取、高效工作等职业素养的员工,才是企业在招聘和使用时重点关注的。这些素养不是通过学校一朝一夕简单传授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一个长期培养和修炼的过程。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类学生时要从企业需求出发,认准企业的用人标准,方可有的放矢地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为企业、社会输送满意的人才。
职业素养是较难量化的,而职业技能则可以通过一些职业证书来量化表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倾向以“技能”为导向,重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让现实仅存的一些职业素养培养流于形式。
1.教师过多依赖课堂说教,以单向的理论知识灌输于学生,学生被动接受,但双方没有达成共鸣,这样,虽说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整个培养过程呆板、没活力,达不到预期效果。
2.有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一些职业技能便能顺利胜任工作,其实不然,他们对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内容认识是不全面的,这些岗位可能更需要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吃苦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等,比如:从事市场开发的员工,就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较强的抗压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3.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在职业素养培养中较少被采用,没有真正利用好校企合作这一途径,忽视了在模拟仿真的职业活动应蕴含职业素养的培养,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顶岗实习,没有让学生在体验职业的同时,提炼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二)学校-企业间文化融合度不高。
为企业输送“准职业人”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但,部分高职院校到了大三年级才逐渐向学生渗透企业的企业目标、组织制度、管理风格、工作模式等企业文化,更有甚者,学生即将毕业也没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致使学生在校园走向企业的道路上来了一次“大跃进”,让学生顶着“准职业人”的帽子对企业却一无所知。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以隐性课程为主,隐性课程以团学活动见多,表面见似丰富多彩,但起效甚微。感恩教育是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以此为例,高职院校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但现实是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功利、拜金,在就业和择业方面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要求企业能提供即高薪又舒适的岗位,想着不劳而获的工作,而学生这部分的表现难以考量。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操作机制和办法,这是今后探究的方向。
(四)企业-学校间缺乏反馈机制。
学生一旦毕业,大部分学校都会认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和培养应有企业来管,最多通过一些调查问卷、个别电话抽查去了解毕业生任职的相关情况,草草了事。更有甚者,基本没有任何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即便企业和学校进行沟通反馈了,比如: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等等信息,学校接到这些反馈信息后,因为缺乏反馈机制,所以,经常会出现反馈时间滞后、反馈后不作为的现象。殊不知,企业向学校反馈的毕业生任职信息是何其重要,这些信息可以逆向指导学校对在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再思考。
1.开设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课程。
如果说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那么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入学第一课,让每位学生清晰地了解到所学专业(管理类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及三年的教学计划,同时,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选择与行为》等系列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将来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应开设《职场文化与礼仪》、《形体训练》课程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的文化,提升个人形象及注重职场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应开设《演讲与口才》、《管理方法与艺术》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和沟通能力;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会感恩,增强心理抗压能力等等。
在编制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明确职业素养内容,如: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如:在企业管理中的工作环境5s管理,为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使用完教室相关物品后,应归还原处,带走个人垃圾,保持教室干净整洁;还可以丰富教学方法,采取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大多数的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却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所以,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培训或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让教师亲身体验职业情境,先提高管理类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授课水平,使教师真正将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建设中体现的职业素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聘请具有资深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行业导师,为学生以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导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以赛促进。
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仅靠学团部门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我们应推荐学生参加一些专业技能大赛,如:全国市场营销大赛、erp沙盘大赛、全国高职院校企业营销技能大赛、全国高职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大赛,为培养和评判市场亟需人才提供了量化依据,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提高了学生责任、合作、创新的职业精神。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企业所需的准职业人。
毕业生无缝上岗是企业所需,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做到这点,学校可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来增加与企业的粘合度和融合度。第一,企业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他们的视角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出针对性的要求和标准;第二,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校企合作企业,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和对实际工作的氛围有个感性的认识;第三,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或让学生在企业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周或半个月的短期锻炼,让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就能够接受职业素养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向准职业人迈进。
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不像职业技能那样好量化评价,它是隐性的。那如何考核评价它呢?我们常把学校比作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德育素质进行量化,从而间接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爱岗敬业、服务意识等,如:学生的诚信档案、遵纪守法情况、获奖情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对作业、工作的完成情况等。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三
近些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及社会岗位缺口的逐渐增大,使得国家就业率有了显著的提升;而相对于高职院校,虽然各个学校推进了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较大比例的学生存在难就业的情况;同时,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馈无法满足其实际要求,满意度偏低。综合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主要因素在于学校在对人才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就业及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对于以上问题分析,现有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改革,以促使学生就业及后期综合发展。
不可否认,当前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改革等举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了极大的价值,且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明显提升。但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出发,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顺应当前时代发展需要,职业素养培养所取得的效果甚微,具体表现在学生就业后心态浮躁、跳槽严重及核心竞争力差,造成用人单位满意度差,影响学校发展及声誉。基于此,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发,立足目前实际情况,推行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具体目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社会需求及企业单位基本岗位入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自身需求,分析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实现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及单位满意度提高。其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使学生的就业导向与职业素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以促使学生形成自身的职业规划及合理择业;其三,通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及社会满意度,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就业环境与形式,明确就业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提高学生的就业认同感,提高就业满意度。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中应深入高职学生,了解其内心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以针对性进行培养与教学,是基本方式,也是主要选择;综合来讲,关于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即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培养与提高,更需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及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应以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教学为基础,重点对学生以“职业”相关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以满足当前社会对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同时,该种培养方式也是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2、突出企业特色相比一些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以实际操作及技能培养为主,而对理论专业知识的涉及面相对较浅。基于该种情况,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应立足于企业,以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及适应能力。如各高职院校可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先进文化及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等方式制定完整的培养方案。该种模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3、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推进剂,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期健康发展。但,根据目前调研情况,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及素养。该种情况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能会促使企业改变招聘途径,从社会招聘具有工作经历及创新精神的人才。该种结果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出现问题。因此,对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必须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及目标,采取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以提高学生就业机会及实力。
当前高职院校已认识到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及所存在的问题,大多学校已从制度、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改进,职业素养的培训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综合比较,仍存在一些因素对其造成了阻碍,具体如下:1、“隐性职业素养”与“显性职业素养”培养比例失衡是主要问题近两年,高职院校招生及就业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压力,大多高校在办学理念的侧重点出现了偏离,如一些学生多集中对与学校发展密切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及专业技能等一些“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对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如实践教学中常采取灌输式、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忽略了学生需求及社会需要,更有甚者,部分学校未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日常教学中,造成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象。2、高职学生重专业、轻素质的思想严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种共性,认为过硬的专业技能及各类职业资质证书即可敲响企业的大门,却未认识到企业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更多的关注于学生的心态、价值观及职业素养等问题。在该种错误认识下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容易造成职业观念淡薄及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且可能引发学生诚信问题;以企业角度考虑,专业的知识可以通过后期的实践而掌握,而理念出现问题,容易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故,该种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目前高职院校重专业而轻素质的思想及培养机制不能满足企业及社会的要求。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脱离企业需求据资料显示,高职院校就业后的离职率普遍高于本科院校,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模糊及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脱离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及输出的途径是企业,学校在对学生教学大纲的设置中未能充分对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不明确企业对学生的真正诉求,一味的对专业知识进行教育及培养,容易养成高技能而低素养的情况,致使学生就业后很难适应企业模式。
综合以上所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与对待,以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体方式及方法如下:1、围绕社会需求,制定就业导向下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作为突破口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对于此,首先,学校要明确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细化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再者,加强实践,切实将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贯穿到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全程跟踪,以提高其效果。2、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搭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职业素养校内外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自觉养成。一方面,学校应采用有效措施,积极创造实践机会,以通过实践中实现学生技能提升及职业素养养成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将积极创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熟悉、习惯并自觉遵守职业惯例规定,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素养。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逐步改变现有教学观念,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一方面,学校应创造机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如通过企业人才到校教学,将企业的需求向教师及学生传达,以为学生学习及教师日后教学指明方向及明确意图。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引进优秀教学人才,加大教学创新,以促使学校转变教学观念,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教育全面发展,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对于此,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通过对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以便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提供技术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2]黄飞青.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探析[j].科技视界,2013(23).
[4]欧阳冬梅,张玉荣,焦江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2013(11).
[5]李少勇,康建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理性审视[j].文教资料,2013(06).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四
本文提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是改进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尝试将创造性智力培养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学生智能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在帮助学生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弥补自己的弱点,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作者:陈琪作者单位:水城县一中,贵州,水城,55304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18)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也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点滴尝试,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信用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第一张信用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无法查阅到的。于是,我暗示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女同学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她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又如学习《网上呼救》一课时,我先列出了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苏珊被获救之快,两者对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
1、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通常,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比如《黄山奇松》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种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问题明确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以及文人墨客、广大人民对迎客松的态度等等。
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尤其使学生明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
2、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例如,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设立“采蜜本”,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同时,我们应看到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教学系统有了更强的开放性,出现了黑客现象、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带来了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面对这一问题,实际教学中,我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网络社会”教育,引导他们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尊重他人在网上发表的各种成果;另一方面注意把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网络服务器上供学生学习,以防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免疫能力。
3、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信息(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同时,我充分利用论坛和bbs留言版的表达功能,引导学生将生成的信息在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惟有如此,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将虚拟时空与实体社会相连接。
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示范。比如《黄山奇松》一课,黄山在哪里?它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座什么样的山脉?这个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就需要学生的信息资料来解答。有个学生通过网络找到了有关资料,可资料上对这个问题的描述用了几千个字,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我就这样引导学生: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吗?学生就会找出关键的情况介绍,我再作精练的描述。常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三、适时切入,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但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了就有机会用,得到适时、适量的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动物的互惠互助》、《特殊的葬礼》、《天火之谜》等课文时,我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让学生适时地借助于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很快。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但如何进一步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开发良好的学习环境,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如何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
刘珍。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六
摘要: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模式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教育目标而开设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能力;信息修养;思考能力;钻研能力;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学好信息课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皆能明白这种道理,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努力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多下工夫,吃透教材,深挖其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还可以把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做成课件,并充分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部分,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学生感到“好学、易学、乐学”。教师应该始终明白: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其实在信息课程中,除了比较抽象的专业知识之外,结合实际的电脑教学,其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成分,教师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来训练指法。
二、学校的计算机硬件建设是学生学好信息课的保障。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学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因特网连接,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就可以轻松上网。一个学校的信息方面的硬件建设是保障学生开展信息课学习的关键。对于比较抽象的信息课内容,一定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应该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也可以把信息课中的比较抽象的教学环节搬到多媒体教室中去讲授,从而使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地学习有关知识。平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信息指导,使学生在因特网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从而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郁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教师作为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者,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培养学生能自如地处身于信息化社会的基本技能。
现代社会已完全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现代人交际的方法已不仅仅包括书信和口头表达,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一个人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这个人就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够掌握借助互联网查找辅助其它学科学习的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就是等于获得了互联网这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师。对于学生整个的初中学习无疑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的。
五、利用信息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钻研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信息能力是处身于信息社会中能自如生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都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素质教育的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要达到这种目标,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去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海祥.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j].科学之友.
[2]叶符明.浅谈信息素养教育[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李韦.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4]余金泉.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素养问题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
[6]张红松.关于超阅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7]徐万胥等.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d].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
[8]赵黎.新时期公安院校学员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10]边策.信息文化视野下的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七
摘要:职业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理念下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涉及学生一生的发展过程,是学生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学生只有在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包括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把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上去,需要学校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职责素养训练活动。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八
摘要:当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有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它必须承担起这一人才培养任务。眼下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已经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将尝试从职业素养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当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寻找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当前正处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过渡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其中人才,尤其是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上的缺乏已经得到一定缓解,但从业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普遍存在职业道德不高、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有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经过整理和归纳,我们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认为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1]狭义的职业素养不包括职业技能,我们日常提到职业素养多指其狭义概念(本文中采用狭义概念)。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
职业素养作为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1.间接性。
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考核具有间接性。我们知道职业技能考核方式多,易量化,比如查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举行考试等方法,而职业素养则不然,很难直接通过量化考核获知,即便是一个在职业素养问卷获得高分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它的考核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同样,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如此,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难以直接养成。
2.关联性。
前面我们讲到“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也就是说一个职业人的职业行为能不能达到要求,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职业素养高低决定的。据此,有学者提出,以职业素养为代表的“软素质”决定着职业技能“硬素质”的高低。
3.双重性。
职业素养双重性是指不同职业的素养要求既有不同又有相同,即职业素养共性和个性。不同职业由于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职业素养要求当然会不同,但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又经常看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职业上都能表现出很高的职业素养,例如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好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同时又是一位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这是因为不同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除了有个性外,还有相通的共性,比如任何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4.发展性。
职业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变化直至消失的,职业素养的内涵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任何时代的职业素养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迹。例如:早期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时,注重的是效率和产量,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开始成为资源开采中是不容忽视的内容,相应的职业素养内涵也把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对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这一现象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它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出现当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素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占1/8的表面“冰山以上部分”和占7/8的深藏“冰山以下部分”,表面的1/8包括个体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冰下的7/8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容易被人们识别,例如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等,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称职;隐性素质则不易被考量,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7/8的隐性素质支撑着显性素质,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化表现。“素质冰山”理论是职业素养重要性的最好理论依据。另外,从企业选人、用人方面来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企业选人、用人标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2014年,在笔者参与的一项关于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调查中,6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20.9%的受访企业选择工作经验,15.3%选择专业技能,选择其他素质的占2%。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可以从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中获得,而如果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品质,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前所述,大家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人才培养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是一笔带过,流于形式。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职院校都认为只要学生毕业时能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就算完成。在教学资源分配时,主要教学资源都集中于职业技能培养。我们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可以看到,实训中心、实习大楼一栋挨着一栋,气势雄伟,甚是壮观,但是由于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忽视,当你走进这些地方时,却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注意对实训设备的爱护,实训材料浪费严重,秩序混乱,完成任务后,连最基本的器材整理都没有,着实让人有一种“狼藉”之感。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理念,能培养出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别于职业技能,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的特征,例如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他就需要有先天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专业学习。然而职业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培养而成的。[2]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做法是实训指导老师的空洞说教,公共基础课的辅助培养等方法,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出现上述实训场地乱像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考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来保障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的正常开展。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基本是空白,最多只是在毕业鉴定时,加上一句诸如“态度端正,认真负责、道德高尚”之类的词句,这些远不能起到考核的作用,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保障。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是判断学生职业素养高低的标尺,也是培养过程中的“指挥棒”,是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解决措施。
(一)准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高职院校就必须改变老观念、老思想,准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任何方法都很难奏效。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而应该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指导实践。
1.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营造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
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文化、先进管理、工程或工艺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元素及其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融合和集成应用,这里简称为“企业元素”。[3]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意义重大,它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营造出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以环境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自发、自觉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4]因此,充分发挥好实训环节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也很必要。实训环节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发挥: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和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通过实训场地“软文化”建设实现,例如在实训室布置时注重成果激励,在实训室走廊两边展示学生作品或获奖荣誉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氛围;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从实训细节入手,例如实训中要求学生严守操作规范,节约实训材料,爱护实训设备等。实训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训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设计好、利用好实践环节,实现德技双馨的好局面。
3.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容替代,因此积极发挥高职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义重大。这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注意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素养,还包括所授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后者。虽然高职院校大力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但大多教师并非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对企业生产的职业素养要求并不很熟悉,从而导致在教学时,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的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分批次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轮岗见习,切实发挥好教师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以及素质拓展等模块构成,职业素养培养大多是在这些模块之中顺带提到,没有专门服务于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合理分配,开设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开设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并不等同于伦理学课和道德课,应该注重和职业相联系,和实践相联系,达到影响学生职业价值选择和职业行为规范的目的,避免误入过度强调伦理学知识的歧途。(2)以案例方式开展教学。高职教育尽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学生的实践经验依然缺乏,很难身临其境的理解职业素养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用案例去设置情景。例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伦理选择、精益求精与得过且过的职业行为选择。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多选国内案例,因为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5.高度重视并科学组织顶岗实习环节,强化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5年+0.5年模式”或“2年+1年模式”,这里的“1年”或“0.5年”就是指顶岗实习的时间,它一般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或两个学期。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承担这个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实习期至少是半年,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虽然当前顶岗实习工作由于它的特殊性,出现了管理不到位,岗位流动性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但它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不容小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培养体系作为基础,还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考核体系的缺乏同样是制约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是,由于职业素养自身的特性,使得对它的考核难以方便地进行定量分析。从总体上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职业素养考核要注重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公”原则是任何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尤为如此,不合理的考核结果不仅会遭到学生的抵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职业素养考核要与职业技能考核相区别。
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关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在进行职业素养考核时要注意区分两者,不能以职业技能的考核结果来代替对职业素养的考核,要对职业道德高尚,职业习惯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切勿相互混淆。
考核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并不是要把学生划分等级,在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时更应体现人性化,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考核结果要能及时反映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五、结语。
尽管当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培养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相信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高职教育一定能解决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有华.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对接的研究[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
[2]戴心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杨兰,毛光华.企业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应用浅析[j],北京: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4]蔡健,王薇,何钢,邬雨刚.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a].南宁: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九
摘要:信息时代在网络充斥着每个人生活的今天已然到来。而教育要跟得上时代,要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与时代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引言:
在这个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网络信息随处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必要任务。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学习能力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学生将在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思考、学习、工作乃至生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多需要依赖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十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通力合作,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落实需要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学生的敬业、协作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职业能力,要能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探究能力;通过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综合素养,包的内容非常丰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未来有效就业,创业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21世纪,我国高校教育要能够把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职业人才。在新形势下,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时代需要对职业的素养的内涵有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一些专家认为,基于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现代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还应该包括积极进取的探索创新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类发展的责任意识,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科技领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素养。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是很高的。传统教育模式是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必须要依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实践学习计划,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容任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到企业相关岗位中进行实践学习,掌握实际技能,发展职业能力。另外,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企业中就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人才的最佳途径。对于经管类专业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加强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需要完善顶岗实习育人过程和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功用,确保经管类专业高质量人的有效培养。
1.规范顶岗实习中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推进顶岗实习育人模式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规范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需要联合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研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努力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基础,也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举措。另外,需要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种培训制度,规范相关人员,包括学校与企业各方参与顶岗实习培训人员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学习培训的质量。在课程管理中,在顶岗前,学校要制定出严格的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在顶岗中,要能够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的;在顶岗实习后,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反馈系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要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给予薪酬管理,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薪酬结算制度,保障学生的实习的积极性和顶岗实习相关教师和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能够通过完善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在顶岗实习中,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和相关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践活动指导不利,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真正在顶岗实习中得到培养。因此,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指导是不同的。在很多情况下,多数实习岗位实习人员都很少,甚至一个岗位只有一两个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和企业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点对点”的辅导,或者是通过学徒制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可以保障对学生指导工作的效果。企业可以为每位实习学生安排一名师傅,这名师傅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师傅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并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要照规定定期汇报学生的实习情况。作为学校也必须能够保障,每位实习学生都有相对应的校内指导教师,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校也需要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指导,要能从学生的思想、生活、日常学习、专业知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保障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实习,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实习学习任务。只有规范学生实习指导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3.提高岗位专业对口率。
目前,在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着一种“放养式”的顶岗实习现象,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不紧密,这就影响到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对口,学生是很难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通过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导致很多学生实习不积极,甚至不参加实习,只是人为地制作一些假的材料,欺骗学校,这就严重影响到顶岗实习的育人价值,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学校,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失责所造成的,因此,学校要重视这种问题,能够担当起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即使是学生自己解决顶岗单位,学校也需要对学生的岗位性质进行了解,做好学生实习单位的登记工作,定时或不定时到单位中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如果条件成熟,学校要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训计划,严格管理工作,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加强学生定岗实习的监督、考核与反馈工作。
目前,有些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其实是流于形式的,学校、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指导不到位,甚至是放任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重视定岗实习,不认真实习,甚至不参与实习,这些与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监督考核不严有很大的关系。从企业角度,负责的是指定专门人员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水平和相关技能进行指导,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从学校角度,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与考核的责任,要能够每周让学生写出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评价结果记入实习总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学校每周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礼仪为人处世指导教育等等,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安排学生定期返校或通过网络等形式对学生的实习手册进行检查,并对学生集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实习信息调查,引导学生实习态度,要详细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学生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并有针对学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进行调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要定期核查学生提供的岗位实习相关材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通过监督,考核及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蔚闻.高职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06).
[2]李旭穗,吴琼.破解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瓶颈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4).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十一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然而,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很少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找出存在的问题。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思维方而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思维过程灵活,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思维,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1.培养学生的生疑意识。
“学贵有疑,疑是探究的源头。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是自主学习的开端,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要去研究学习。但学生要善于观察、分析才能提出疑问。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要让有不局限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大胆的提出新的设想和新的思路,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求异思维。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根据已有的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进行重组和创造,产生和获得新信息的方法。例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复杂,其中的重难点是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复习中从分析最简单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原理入手。
二、培养学生实验方面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复述、操作——小结等几个环节。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实验技能的提高。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考查的实践来看,中学的实验能力应该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实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所谓实验操作能力就是指进行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基本实验常规的能力,能无差错地完成中学化学中全部的实验基本操作及所有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等,而实验创新能力是学生靠教师引导经过学生自悟,以中学化学实验常规为基础,所进行实验改进、实验过程的优化、实验原理的变更、实验仪器的它用、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剖析,甚至实验失败原因分析等。可以肯定地说,近几年高考实验题无一例是照搬课本,总是不同程度对考生进行实验创新能力的考查,但这种考查又以实验常规为基础,因此,化学实验必须既要突出实验常规,也要强调实验创新,既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地讲,实验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观察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操作不方便,现象不明显或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观察,有污染,实验过程不严密的实验进行改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中尝到了自主学习的滋味。例如:演示na与水的反应实验,如果就用书上演示过程,班级后面的同学就很难看到实验的现象,有的只能看到部分。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全班所有同学都能清楚看到实验过程呢?提示学生看电影,学生会想到投影仪:可将原实验用投影仪配合实验,将滴有酚酞的水注入培养皿中,放在投影仪上,再加入钠块。这样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效果优于原实验,而且,方便了全体同学观察现象。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运用实验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大有裨益。
3.质疑实验、实现自主学习。
在教师层引导下,让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用,排除错误认识得出圆满结论:na和cuso4溶液有时剧烈反应产生的.热使产生的cu(oh)2分解为cuo,部分cuo被还原成单质cu:故试管壁上又有cu析出了。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逐渐领会,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化学实验提高了学习效率,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4.设计实验、实现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不失为一种实验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
5.课外实验,实现自主学习。
课内时间限制,使一些实验做得不够尽兴,而课外实验充满思维性、挑战性、趣味性、创造性,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高二学习过肥皂制取后,学生就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原理在家中制肥皂了。可以用猪油、羊油等一些动物性油脂和氢氧化钠按一定比例放在锅内煮,然后按书上步骤要求,逐步加入食盐等,慢慢地肥皂就制成了。学生们实现了创新的尝试,同时感到成功的快乐,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总之,实验对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老师要利用实验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和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创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平时注重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重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收敛性知识加功能力,相似情境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验的实际操作与设计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等的培养,并始终注意贯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意将学生可得的网络的陈述性知识与创设的教学新情境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智慧技能的训练,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可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玉梅.浅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化学教学,2008,1.
[2]郑国武.化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化学教学,2008,5.
[3]翁祥多.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起点教学的优化.中学化学教与学,2008,3.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十二
笔者从事高中音乐教学工作已十余载,在此期间经历了新课程的改革,从《音乐欣赏》到《音乐鉴赏》,从“传统的讲授为主”到“生本教育”,从教材内容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着。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越来越感到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从山东省的高考能力题来看,考查的即是考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能力,但仅在高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素质和能力,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积极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好,每天都以积极、欣喜的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努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质,激活学生身体中的音乐元素。
笔者认为,音乐教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了解学生眼中的音乐。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内心极其渴望情感的表达和体验,而时下流行的善于表达情感又温婉好听的流行歌曲正好对应了中学生现阶段的口味,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们的学生耳朵里听的、嘴里哼的都是流行歌曲,为何他们头脑当中“音乐”的概念就等同于流行歌曲。
音乐不只是流行歌曲、通俗音乐,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和象征,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学生不了解音乐,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不得不引发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们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环境和条件?学生的基础教育中是否渗透了音乐教育?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新学期之初我给学生了布置了“课下搜集关于音乐的资料,并展示给大家”这样一个课前作业。课堂上,同学们的展示让我震撼,他们纷纷抖出了自己的收获,从《诗经》、《汉乐府》到唐朝的《霓裳羽衣舞》再到交响乐《命运》以及流行歌曲《双截棍》,全面而深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初步感知了音乐,对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摒弃了原来对音乐的片面了解,奠定了高中音乐教学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基础上,音乐教育就可以着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音乐、理解音乐。
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座音乐圣殿,只在于我们如何开启它的大门。我所任教的高中是一所普通高中,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高一新生入学,在上第一节音乐鉴赏课之前,我心存顾虑:学生们以前接触过音乐吗?程度如何?城区的初中学校会比乡村的音乐教育开展得好一些吗?学生们的音乐基础会不会相差很大?……顾虑很多,也很难解决,但时间不等人,马上就要开课的,于是我抛弃了所有的杂念,心中只有一个声音:音乐语言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为了避免第一节课出现“尴尬、冷堂”的现象,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从儿时的记忆开始搜索,有的同学哼起了《两只老虎》、《歌声与微笑》,有的同学想起了《我和你》等等,还有很多时下流行的网络歌曲,大家畅所欲言、蠢蠢欲动。我趁热打铁给学生播放了教材所选用的作品摇篮曲《槟榔树下摇网床》和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在听摇篮曲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想象联想的方法感受音乐情景,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身体律动体验歌曲中有规律的摇摆的节奏。在听交响曲时,我又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去感受音乐中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过多的语言解释,只有对音乐的感受。于是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的学生不懂音乐吗?不!音乐和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他们乐于陶醉其中,接受音乐的洗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每一堂课我都带领学生领略不同的音乐风情,要么是纯朴的民歌风,要么是异域的舞蹈风情,甚至是抽象的十二音……我们的学生是热情的,对生活和学习是充满信心和向往的,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音乐和文化,从而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有修养的人。
三、拨动学生审美的心弦。
春天繁盛,夏天葱笼,秋天斑斓,冬天纯净,这是大自然的变化之美,但也会常常因为我们的“熟视”而不被发现。万物静观皆自得,只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感悟到它的美。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任务就是循序渐进地引导,来不得半点急躁,也没有捷径可循。
音乐首先是声音的艺术,但我们往往只停留在声音的表面而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只是从音乐中获得了感官上的愉悦,而不能理性地认识音乐、分析音乐。学生的音乐语言是匮乏的,眼神是空洞的,他们害怕表达、不会表述。怎么办?疑惑、迷茫、着急……于是,我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然后我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听音乐、说音乐,一起讨论,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站在他们的起跑线上。在教学中我营造氛围、播放音乐,学生从非洲鼓乐中感觉到了节奏的变化,从《茉莉花》中感受到了民族音乐元素的魅力,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中感受到了织体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门德尔松说:音乐可以用比语言好得多的千百种因素来充实一个人的灵魂。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十三
音乐是情感性艺术,而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美妙动听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时在优化音乐课堂教学,增强音乐教学效果方面也显示出其独有的优势。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行为美的教育。
1激情营氛,提高学生兴趣。
现今学生对于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的客观事物的兴趣比较浓,有好奇心,并且乐于接受。
论文百事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恰恰会满足他们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理性思维不强、学习的持久力弱的特点,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听觉、视觉乃至感觉全部都调动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能将歌词、旋律、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那达慕之歌》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超级解霸”软件,把有关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风情录入硬盘。在导入时,先让学生听腾格尔的《天堂》,当熟悉的音乐一放出,学生就知道到了草原,然后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你知道的蒙古都有什么?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也进入辽阔的草原,也参与了那达慕的盛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特别是在教授最后的难点乐句,用不同的速度演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根据学生演唱的速度(快、慢),多媒体展示草原上奔马的速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其中歌唱速度给歌曲情绪带来的效果自然而然地展现,让学生边唱边感受,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大草原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旋律的高低、音准的准确、节奏的把握都需要学生高度地集中精力去倾听和学唱,而运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效果,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能知道自己或别人唱得是否正确,从而提高学唱歌曲的课堂效率。
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对于两声部的歌曲学生很容易随着主声部的音调走调,所以基本学生都厌唱,并且学的时间长了精力极度不集中。为了让学生在学唱时做到集中精力,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本来声部的和谐准确性很难,但是学生在生动的多媒体的运用下精力高度集中,学唱的欲望迫切,本来是学生没有兴趣的、很难掌握的二声部歌曲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根据日常教学情况,欣赏课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使注意力不集中,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是如果合理运用多媒体会提高课堂效率。
3直观形象,突破教学难点。
音乐教学中乐理知识的学习、难点旋律的演唱、各种记号的运用等,如果仅仅通过简单的口头传授和示范,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也不能把歌曲的意境很好地表达,所以多媒体教学在解决难点问题、突出重点知识方面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形成准确的内心节奏,把难懂的知识通过媒体直观的辅助用最快的速度在大脑中清晰地记忆下来。
例如,欣赏曲《草原巡逻兵》的主旋律,让学生会记住并且会哼唱靠单纯的教授难以达到。为了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自然地在大脑中留下印象,可以在每一次主旋律出现的时候将旋律显示在屏幕上,一只活泼的小马图像在音符的上面根据节奏的长短跳跃闪现着,学生跟着小马有节奏地唱着主旋律。这样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视、听、唱紧密结合,听赏两遍,难点主旋律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既解决了难点,又有利于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的提高。
再如教授学生认识反复跳跃记号时,由于这个知识点在低年级出现,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形象思维占优势并且注意力多与兴趣和情感有关,可以设计小兔拔萝卜唱歌的情景,当第二次反复去拔萝卜唱歌时,小兔跳过房子1接唱房子2的拔萝卜歌曲。这样一个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有难度的知识点,在形象的图画展示下很容易掌握并接受。还有很多歌曲中的音乐记号、难点节奏等学生不易掌握,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使学生手、脑、口、眼并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丰富想象,激发创造能力。
音乐欣赏感受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对触发灵感、启迪智慧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教学有声有形的情景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方面感受春天的喜悦心情,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和歌词。在上这堂课时,笔者将春天的视频录像设置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风和日丽、莺歌燕舞、山清水秀的大自然清新艳丽的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然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接着多媒体动画呈现红花、小黄鹂鸟、小溪流等在高兴欢唱“春天来了”的景象,学生欢快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嘴里不停地说出春天里会唱歌的其他事物,并且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旋律表现春天里欢乐舒畅的动作情景。然后,让学生进行人机交互,轻点鼠标选择自己喜爱的“美丽的春天”中的一景,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等多个信息渠道自主学习歌曲,并进行歌词的创编,让学生在充分的欣赏、想象、创造中体会春天的喜悦心情。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科技的发展、进步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模式。这个时代以信息传播为特征,以创造性决定成败,教师的思想也要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和需要。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实践使笔者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的运用,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直观形象,化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思维发散,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然而多媒体音乐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全盘否定和排斥,而应该吧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和教学。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十四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管得过多、管得过死,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经过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发现自主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与实施中的困难。
关键词:自主教学过程与环节困难与不足。
自主教学是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主动、全程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减少学生的压力感,增强其活跃的思维因子,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一、自主教学的前提。
自主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求教师在课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多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不但可以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便于改进教学,而且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带着一种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上,老师做学生的良师。用自己的爱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感情上没有厌倦和抵触的情绪,然后把学生的渴求放在第一位,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多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学习,逐渐变苦学为乐学。
自主教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小学阶段是其最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愿学、乐学,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使其终生受益。而这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是教师讲出来、问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点一点发现的、领悟的、归纳的。
二、自主教学的过程与环节。
1.自主教学的过程应是:按照自主教学的模式,教师对全册教材,每一单元,第一课都应充分、全面地分析、总体的设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力争做到:。
(1)学生提前介入教材,搞好预习。课本上的新知,要教给学生在课下学习的方法,使之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2)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上课,教师先落实预习的情况,以保持预习由课外到课内的延续性以及预习的质量。然后可以让学生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这样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与老师一起去探求知识。对老师的要求、对课堂的期望值增高,就形成了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3)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课堂上要提高教师的点拨、引导的质量,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我和体会成功的愉悦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有足够的时间去动笔,去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把教师从“独奏”中解脱出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去感受、去品味、去揣摩语言的意韵。课上要敞开学生的心扉,打开他们的思路,启迪他们的灵性,珍视他们的感受,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笑声、充满智慧、充满创造、充满光辉。
(4)要有一个适当的检测方法。可建立师生评议制度,借此了解学生对这一教学模式是否认可以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2.在这几个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2)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3)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
(4)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升华。
三、自主教学的优点与效果。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自主教学本身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气氛宽松和谐。教学的本质在于参与,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自主教学的开展,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出现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民主局面,使学生由静态学习转变为动态学习,由接受型转变为参与型,师生间的关系也由权威型变为指导型,由服从型转变为参与型。学生在舒畅、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记忆、创新,使教学活动充满了民主、平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锻炼说的能力。自主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准确、完整的表达能力。自主教学强调在课堂上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去发现问题,通过读去思考问题,通过读去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借助读去感知语言材料,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读出作者的构思来,读出感情来,读出意境来,读出知识来。
3.养成良好的习惯。自主教学在于教师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习,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4.提高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教给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学生能自己主动地学习,以使其自学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自主教学的困难与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教学的开展难点最根本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一个演员、主持人的综合性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整个课堂教学的驾驭,要达到开合自如、潇洒轻松、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程度,这是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学的高层次、高境界的体现。真正成功的自主教学,绝不仅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而目前教师的基础进修、眼界的开阔、教学的研讨等等,都存在着种种条件的限制。其不足是:。
1.我们的教材缺乏多层次、多方面的适应性,真正能启发学生自觉思考、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更强地引起学生兴趣并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还不是太多。
2.是对学生的启发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还较简单、粗糙,仍有待于完善。
3.教师的点拨、引导要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逢其时,还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教师知识功底、教学经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大幅提高。
4.对整个课堂活动的驾驭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设计能力、预测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十五
摘要: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兼具时代性和实践性,已经成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老师要注重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发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保证他们能跟上知识更新换代的脚步,并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
关键词: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的方式是当今形势下全世界范围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老师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联合国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优秀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其学习效率和思想水平都高于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其长远发展也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老师教学课程的重点目标。下面我们以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注重情景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老师在多年经验积累上,可以注意到,在思想品德教材中,许多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图文通俗易懂,能比较多地吸引学生的目光,甚至大部分学生能够自由地展开思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这就是一种情景环境的体验过程,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多创设情景,将理论知识联系身边事物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在学习法律知识时,可以模拟法庭,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不同学生体验多种角色,从而感受到知法守法的重要性,了解法律体系构成和作为公民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在学习国外大选内容时,也可以模拟党派之间的纷争,互相组成小组,参与“大选”保证选举质量,推荐选举人,从而让他们了解一个国家选举机制是如何运行的,甚至比较出不同国家的政治结构。在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上,老师也可以多列举重要人物的事例,讲述他们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快速有趣地理解课文知识,还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奠定持久学习的'基础,代入感强的课程,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授学习方法,促进能力提高。
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全方位地塑造健康人格。而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将比满堂灌的学习方式更加容易地吸收理解课本知识。因此老师要多教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好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才能让学生源源不断地汲取知识的精华。比如在课堂的关键环节,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多点拨重难点,如“为什么我国要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带领学生思考、感悟或者讨论,利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老师提供答案,草草记录了事。老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列表计划,制订学习目标或者帮助老师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引导他们的学习方向,指导学习策略。这就是让学生会学,逐渐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重视时政热点,加强讨论交流。
思想品德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它的时代性,社会民生、热点新闻、时事政治不仅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师生重点关注的,也是每一个公民需要关注的。这门课程无法脱离时代发展,每一个重要事件的发生,对于思想品德教材的更新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老师在建设学生基本的依法治国、以德为本的思想时,也需要注重时政热点教育,有机结合时政热点与理论知识,让课程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经济潮流都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师自身不仅要多加了解追踪重大事件消息,收集对教学有用的热点新闻,也要带动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如今网络时代发展迅猛,获取消息的渠道十分丰富,看电视、上网、读电子报刊等方法都可以推荐给学生,并在课堂上营造氛围让他们热烈谈论,加深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和印象,同时相互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把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到无限的社会生活中去,学生在生活中无处不学习。对初中的学生开展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德发展离不开老师的努力,也离不开自身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并不能带来很好的学习效果,只有探索新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自主学习就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老师要改进教学模式,充分地利用时政热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柳登云.信息技术与初中思品教学的有效整合[j].青少年日记,(4).
[2]刘学方.对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4).
[3]吕培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创设[j].俪人,(22).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十六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日益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推崇,良好的科学素养也是学好小学科学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推动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慢慢进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小学科学老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也为学生日后科学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研研究的第一步,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科学成果是通过仔细观察科学现象发现的,观察力也是科学学习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受启发而发现的,傅课通过观察简单的单摆现象发现地球其实是自传的。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科学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植物》这一节时,可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包括大树、小草、花朵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植物的世界有初步的了解,方便日后的深入教学,如下一节《大树和小草》及最后一节《植物的共同特点》,就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来开展教学;而对于《观察水生植物》这一节,由于校园内没有这个环境,科学老师可准备一个养了水草的鱼缸,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也可让学生在课后回家自己观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学生到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同样,《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的学习也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学习。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挥创造性思维去探究科学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唯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育过于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得到了重视,但教学方式不合理,未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大都是通过语言讲述或演示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算是实验课,学生也大都是按照老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完全没有发挥探究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遇到问题,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等待着老师的解释。比如,在学习《我们看到了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植物没有了根还能活吗?植物的根是否会喝水?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应该首先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向老师求解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老师不管学生的学习,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习惯。
问题意识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学成果也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前提。为此,科学老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学习,敢于提出质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怕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这就需要老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比如,在教学《金鱼》这一节时,可为各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鱼缸,里面放几条金鱼,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后提出问题。
(1)为什么金鱼在水里不会死?
(2)金鱼吃什么。
(3)金鱼在水里游动时为何要不停地摆动尾巴?
(4)为什么水会变浑浊?
在提出这些问题后,老师要及时予以鼓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或是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实在太难,老师可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即使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很幼稚,老师也不应嘲笑他们,否则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四、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习惯以及问题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不少小学生喜欢“动手”却不喜欢“动脑”,事实上,“动手”知识一种手段,将“动脑”和“动手”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可让学生先动脑,思考磁铁为何有磁性,可吸附那些物体等问题,原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这些问题。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直观重要,小学科学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观察习惯、探究习惯、质疑习惯和动手动脑习惯等。
参考文献:
[1]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09:133+135.
[2]刘艳荣.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70.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十七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教学是这门科学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体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教学方法,培养科学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科学品质科学探究精神科学能力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提倡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和加强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紧扣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品质的教育。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并从教材中提炼出科学的观点、方法和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观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品质的教育。
教材选取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内容。如在学习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动物时,教材没有按照传统的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安排学习内容,而是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粮食作物、蔬菜作物、林木和果树、观赏植物、食用藻类等,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要使学生明白:学好生物,掌握生物的结构、生理,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就能够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造福社会。在讲环境保护时,教材中介绍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环境,要求学生亲自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保护环境的书面建议。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物常识与实践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的环保知识和社会责任感。
转载自 COOco.NeT.CN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审美教育的内容。生物界有许多美不胜收的景象。如多姿多彩的动、植物因长期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之美;生物的色彩之美;鸟类身体与飞行相适应的结构之美;dan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虎毒不食子”和“乌鸦反哺”等动物的行为之美;孟德尔、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思维之美和顽强精神之美,等等。它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通过让学生欣赏生物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与学生一起领悟生命的奥秘,找寻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之路,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从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新形势下,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落后,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设计综合性的、生活化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他离开学校后,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及教科书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过程而不完全是结果。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且要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解决问题,并渐渐形成探究的态度和思维品质。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助推器。因为只有在青少年时期就具有科学探究精神的人,才能在今后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探索,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能力是指进行科学探究、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了各种能力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或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就初中生物教学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基。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探索式教学法,以知识探索为主干,以素质培养为核心,通过“发现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发现规律―应用”等系列程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楼南面和北面法桐等树木的落叶情况,发现南面的法桐长势好、落叶晚。为什么呢?组织学生讨论,后来得出了初步结论:南面避风,阳光充足,温度高,所以长势好、落叶晚,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花草树木,结果一样。学生终于得出了科学的结论。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长势、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在这种充满创新,和谐而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感到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切实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党金鼎.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素质教育.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2]夏卫娟.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学生物学,2009(5).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十八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机制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笔者认为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工作着手。
1.音乐学习环境多元化。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需要好的学习环境和帮助。幼儿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初始阶段,幼儿教师的素养会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应从源头抓起。首先,要深刻的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自身素养的同时,还需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幼儿教育机构,真实的体验幼儿教育的全过程,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教学风范,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遵循身正为师的道德标准,在教学中发挥出人格魅力,同时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艺术展、欣赏音乐会等高雅艺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艺术审美为核心,突出教育的示范性,从而为我国幼儿教育培养更多出色优秀的幼儿教师。
2.音乐教育内容实用化。
艺术教育是一种可以使人终身受益的教育,艺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这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目的。目前,重音乐技能训练、轻音乐技能实训是艺术院校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声乐、钢琴等音乐技能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演奏基础系统化训练和演奏技巧的高度,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音乐技能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与现实中的幼儿教学实践相脱节。在学前教育中不可否认系统演奏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学前专业特点,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基础,应在学前专业教育中加大学生技能实训,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幼儿教育的需求,加强学生弹唱能力、视唱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学生的实际表演与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出理论教学的支撑作用。
3.音乐理论知识广泛化。
艺术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括音乐史、音乐理论、艺术美学和音乐欣赏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不能单独孤立的讲解某个单一的理论知识,而要将所有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任何一种音乐形式的发生都离不开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典型优秀的艺术作用,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知性表述等元素融合起来,实现音乐理论知识的广泛化,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形成永久性认知。
4.音乐教育格局大众化。
在艺术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会感叹现在的学生个性化太强,太难教,多数学生唯独情有独钟于流行音乐,对于教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我们不能否认大家都喜欢流行音乐,比如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了》,歌词中述说了岁月流转中的种种故事,歌词句句戳中每个人的心扉,将父母恩表述的淋漓尽致,多少人听的热泪盈眶,这也体现出了艺术中的真善美。因此,在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好作品应积极的利用,通过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学会有表达的弹唱、有感情的歌唱,对音乐进行深层次的解析,感受并领悟到音乐作品中的那种艺术美。由此不难看出,大众化发展路线是适合学前音乐专业教学格局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才能够积极的学习和参与,从而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目的。
二、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素养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学习的前提,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应重视起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出音乐教育功能,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唱歌听歌,而要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培养达到高水平。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十九
摘要:本文从听觉能力、知觉能力、感受能力三个层面分析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重点探讨钢琴音乐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途径,即加强钢琴作品内涵背景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听觉能力培养、开展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高校钢琴专业一线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不断提高高校钢琴教学水平,达到提升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
培养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艺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艺术表现力的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当前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某些教师为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缺乏对钢琴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忽视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钢琴演奏素养的根本性提升,难以将钢琴音乐的精髓呈现给受众。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则显得极为必要。对此,本文以浅谈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为题,对其相关内容作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
音乐具有独特性,若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则需要明确音乐的基本要素,学会弹奏音乐的技巧,借助精湛恰当的手法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从而彰显音乐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说,若想实现音乐表现效果的最大化,则需要通过听觉、知觉、情感三方面的充分调动与有机结合,才可以发挥出音乐的表现力。具体来说,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听觉能力。
敏锐的听觉能力是理解音乐情感、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演奏的基础上用心聆听自己的演奏声音。因此,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要将听力训练放在首位,利于倾听音乐基础之上深入理解音乐内涵,从而感受整体的音乐效果,进而强化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在钢琴音乐作品倾听时,在停留自我演奏音乐的基础上,还需要善于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想象力,弹奏出表现效果最大的钢琴音乐作品。由此可见,声音的艺术表现以音乐为主要形式,需要借助耳朵听力功能的发挥得以实现,学生自身钢琴表现能力的提升更是需要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
(二)知觉能力。
音乐的知觉能力属于心理情感范畴,与学生自身的内心活动紧密联系。因此,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若想实现表现效果的最大化,则需要精准客观的判断音响,在较高音乐素养的指导之下根据自身的独特体验强化对钢琴音乐的表现,从而了解钢琴作品的情绪、性质、弹奏速度、感情基调等,并将此看作是彰显整个钢琴音乐作品风格的路径之一。音乐旋律的形成是建立在音符基础之上,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在演奏者力度、音色等行为活动的表现之下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促使倾听者走进钢琴作品作者的灵魂深处。
(三)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是个体理解音乐作品的一种形式,是个体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表现,是建立在理解、感受钢琴音乐作品的基础之上。钢琴音乐作品是创作者将自身思想情感融入其中的成果载体,通过表现长存于人的心灵深入,且经典的音乐作品总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因此,在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过程中则需要将表现与再现相融合,将钢琴音乐作品放置在特定的时空内,立足于精神思想层面与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对话。
(一)加强钢琴作品内涵背景分析。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精神的引领之下,透彻理解钢琴音乐表现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加强对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背景、思想情感、内涵主旨等方面的全方位分析,为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创设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此,教师要明确自身的钢琴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对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创作背景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的风格特征、生平经历,以便精准把握钢琴作品的真情实感及深刻内涵。例如,浪漫时期与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不同作曲家的风格又具备独特性,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作曲家的思想生活、创作特色,从而准确的把握钢琴作品风格。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以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将钢琴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彰显学生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性,将音乐表现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结合钢琴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艺术素养。因此,在钢琴演奏中学生要加强对手指的技巧训练,弹奏时动作要干净利落、迅速准确,确保手指技巧与其他演奏技巧处于有效衔接的状态。同时,在弹奏力度的把握方面要将全身的力量送达到之间,将一时之力凝聚在钢琴演奏的整个环节当中。此外,要加强对乐谱的分析,重视乐谱上音符、节拍、力度记号等表示,指导学生体验钢琴作品内容,将钢琴作品的风格、旋律、节奏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并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得以实现的,而是要在钢琴音乐作品处理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并将听觉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生获得表现力的基础环节,为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保障。对此,高校钢琴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练习演奏过程中善于倾听自己的演奏声音,实现手、耳、心三者的高度配合,根据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钢琴演奏声音,以便确保自己所演奏的声音符合钢琴音乐内容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钢琴练习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学生要善于聆听一些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在渊博的音乐世界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身的钢琴音乐听觉能力,强化学生的钢琴音乐感受力,更好的表现钢琴艺术价值。
(四)开展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为学生讲解钢琴演奏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钢琴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训练环境,不断遵循并落实教育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钢琴演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演练当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表现力。一方面,在钢琴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于课堂活动中为学生讲解基础乐理知识,在课外开展各类型的钢琴艺术活动,大力开发第二课堂教学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成立乐队,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汇演、工艺演出等活动,逐步走入社区、走入社会,将钢琴音乐理论知识上升到实践演奏层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学生提供表现性较强的舞台实践机会,以大型文艺汇演为主,不断丰富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可以以从容镇定的心态面对钢琴演奏中的突发情况,以平常心或者超水平发挥的状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音乐享受。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培养提升学生音乐表现能力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听觉能力、知觉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心理素质、舞台表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强化,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使得学生在掌握钢琴演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演奏更好的传递钢琴音乐作品内涵。对此,钢琴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书籍,如文学、历史、文学等领域的书籍,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加深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表现钢琴音乐作品内涵,强化钢琴演奏艺术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精神的引领之下,透彻理解音乐表现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结合音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钢琴教学方案,探索钢琴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加强对钢琴音乐作品内涵背景的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将钢琴练习、技巧训练、理解升华、表现力培养等方面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综合素养,使得学生的钢琴表现力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最大限度的彰显钢琴演奏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4]魏敏.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中诠释作品的应用———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7,(11):84.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二十
所谓音乐思维,指的是人脑在受到音乐及与音乐有关的事物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认识、感知、思索的过程。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需要对演奏作品进行感知与理解,以在此基础上配合肢体的动作来控制所有的琴键,使弹奏时的力度和速度都恰到好处,从而将跳动的音乐变成优美的乐曲。由此可见,音乐思维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演奏者的钢琴演奏过程也必须有音乐思维的融入。
1、音乐思维有利于演奏者对演奏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每一首钢琴曲都是作者在音乐思维的引导下创作的,体现着作者的个性、情感与风格等,并且不同体裁、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创作的作品都会有所不同,钢琴演奏者要想在演奏中表现出作品的内涵,就必须先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进而才能深入体会作品的特点。此外,结构形式作为音乐思维的一种,其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演奏者只有对所演奏作品的整体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住作品的曲风,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中的细节内容进行分析与了解,进而深入理解与认识整个作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钢琴演奏中,音乐思维的过程就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的过程,音乐思维有利于演奏者对演奏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2、音乐思维有利于演奏者演奏情感的体现。
钢琴演奏的目的不仅仅是用琴音来再现优美的乐曲,更重要的是利用琴音来体现出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而情感这种心理活动的体现又需要以音乐思维为契机。说到钢琴演奏中音乐思维在作品情感中的体现,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演奏者在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与把握后通过对作品所描绘意境的想象,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作品演绎出来,从而使作品中的情感得到再度释放。
例如,贺绿汀的钢琴曲《摇篮曲》所烘托的是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其乐曲的表现就犹如有人在轻声哼唱一般,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这一作品时,便可想象一位母亲坐在摇篮边,轻拍着宝宝、哼唱着催眠曲哄宝宝入睡的景象。置身其中,最大的感觉便是轻,于是在形象与情感形成的音乐思维中,演奏者将弹奏的力度进行了有效控制,使整个作品的情感得到了再现。
1、加强作品中音乐形象的理解。
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感、内涵等一般是以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人或物为前提的条件下而形成的,并且这一情感、内涵的表现往往需要音乐形象的介入,如英勇无比的人物形象、宏伟壮观的景物形象等等。演奏者只有对所演奏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对所演奏的作品有更好地把握,音乐思维也才能更连续、完整,演奏出的乐曲才不会显得空洞。
对于演奏者而言,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实践中,为了把握住音乐形象的特点,演奏者需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感、性格、经历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对作品中的音乐形象进行分析。此外,演奏者还可以对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形象进行大胆想象,并结合作品中的主要因素找到最符合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在想象与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使自己的音乐思维得到锻炼。
2、培养连贯、完整的音乐思维。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音乐思维是随着音乐而变化的,而音乐思维又决定着音乐的表现形式。只有演奏者的音乐思维连贯、完整了,其所演奏的乐曲的情感、内涵等才能被流畅、真实地表现出来。然而,在实际演奏中,很多人会有思维跟不上音乐变化的现象,尤其是演奏者在弹奏多段落、多结构的长乐曲时,这种现象变得更加明显。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演奏者对作品中的音乐形象进行构建时,演奏者的音乐思维存在了诸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并且作品的结构、情感等变化的越快,这些不确定因素对演奏者音乐思维的影响就越大。因此,为了提升作品的表现力,钢琴演奏者在平时应注重自身连贯、完整的音乐思维的培养。
在进行音乐思维培养时,如果钢琴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涵是特定不变的,那么演奏者的音乐思维便可一直停留在这一内容上,音乐思维自然就连贯了;而对于多变且变化快的钢琴作品,钢琴演奏者多研究、多练习才是解决音乐思维不连贯的最佳策略。
3、准确把握演奏技巧。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技巧对整体的演奏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演奏出现问题时,演奏者的情绪必将受到影响,并且由此变得过分重视演奏技术问题,而忽视了对音乐思维的组织,使演奏的作品显得空洞、缺乏感染力。因此,在钢琴演奏中音乐思维的组织需要演奏者对演奏技巧的准确把握。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是演奏者在平时不断磨练的结果,为了弹奏好一部作品,演奏者在平时需要不断重复练习,发现并改正弹奏中的不足,解决好每一个技术点,争取在台上表演时能“游刃有余”,实现完美演绎。
三、结语。
音乐思维在钢琴演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演奏者对演奏作品的理解与认识以及演奏作品的情感体现都离不开音乐思维的引导,缺少了音乐思维的演奏者所演奏的乐曲必然是空洞、缺少感染力的。在钢琴演奏中,音乐思维的组织不仅需要演奏者有着丰富的音乐常识,能够清楚理解和把握作品中的音乐形象,而且需要演奏者有着熟练的演奏技巧,为演奏作品的完美演绎创造有利条件。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二十一
摘要:情感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创作,乃是一个循环往复、循序渐进的教学结构模式,每一周期都使学习者迁移到一个新的音乐能力发展层次。在这一模式中,学习者的音乐情感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在与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的接触与交往中,音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在主体地位,能够因为对音乐积极自觉地参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创造性意识的人。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感受能力创造性意识。
一、音乐的情绪体验。
音乐的情绪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让儿童接触音乐之前,必须有一个让学生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都是发展自觉性音乐能力的条件,这些艺术性的活动都是与自觉性音乐能力最接近,或者说是最相通的。当孩子有了表现情绪的强烈愿望时才开始让他们接触声音,告诉他们,声音可以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当我们快乐的时候,高亢明快、节奏活泼跳跃的声音可以表现我们愉快的情绪;当我们忧伤的时候,低沉阴暗、节奏缓慢的声音可以表达我们伤感的情绪。表达情感的声音,我们称它为音乐。音乐还可以模仿雷声、鸟叫、小溪流水等大自然美妙的音响。当孩子们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再告诉他们,音乐是他们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可以借助极其丰富的音乐来倾诉内心的快乐和忧伤。经过这个阶段之后就可以开始接触音乐了。
二、聆听音乐。
有了真实情感与音乐的联系,就可以进入聆听音乐的教学了。最初聆听的音乐,必须是具有鲜明情感选择性的音乐作品,这样才能在学生刚接触音乐时,即对音乐情绪具有敏锐的感觉能力。但聆听的音乐作品必须是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哪怕就是一段很小的片段。
因为人们在掌握一定的视唱能力,或掌握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之前是无法完整地表现音乐的整体形象的,但人们却能够在聆听音乐中完整地感受音乐。这种感受能力甚至在清晰的听觉表象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于人的心理能力结构之中了。当然最初的音乐感受力是很模糊很粗糙的。但聆听音乐所产生的对音乐感受的整体性却是音乐整体能力结构发展的关键。因此许多成功的教学方法都把学会聆听音乐作为发展音乐能力的第一步。
三、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正是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正确聆听音乐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作为聆听音乐者主动参与音乐的第一个最自然的行为表现,体态律动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说体态律动在音乐运动觉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但音乐心理学家认为,正是“在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上,未必可以找到比节律学更直接、更有效的发展音乐节奏感的其他途径,这里,节律学被理解为以简单的,儿童容易做到的运动表达音乐节奏”。
体态律动的基础仅仅是人在生理水平上对音乐音响的反应,这些反应包含对旋律线条上升下降、节拍、节奏变化,肌体紧张松弛的本能感受,然而基本的音乐情绪在这一水平上已开始模糊地感受到了。音乐作品不是作曲家随意编造的,它从本质上说是作曲家情绪体验的外化形式,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精神生命,一种情感的表现形态,体态律动促使人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深入到音乐情绪体验之中。体态律动亦可以是对音乐作品非常高水平的反应形势,犹如一个指挥家用准确简练的动作把握了整部交响乐。体态律动并不是取代听觉训练,但它极大地强化了聆听音乐的.自觉意识,为音乐听觉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听音与视唱。
这一阶段一般又称为视唱练耳,并结合着必要的乐理知识教学。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是没有纯粹的知觉的,知觉必须和感觉结合在一起,听觉表象必须和调式感结合在一起。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进行音乐表演、欣赏及创作等各种音乐活动所必需的音乐听觉能力。孩子们开始学着用自然的嗓音来再现他们听到或看到的音乐形象。音乐心理学家认为,为了使儿童最初的音乐听觉表象能在良好的调式感基础上建立起来就必须从听唱,或视唱完整的旋律开始,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片段,也应包含调式上从稳定音到不稳定音再到稳定音这样一个体现“松弛——紧张——松弛”的音乐性过程,从而体验最基本的情绪变化。音程的学习,也应该放到完整的调式旋律中去把握。唯有这样做,听觉表象能力才能建立在良好的调式感之上。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能够表现音乐情绪的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例如音色、节奏变化等,但在通过音高关系变化来表现音乐的范畴中,调式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核心。
五、演唱、演奏。
有了聆听音乐与体态律动的基础,有了最初步的、建立在调式感基础上的听觉表象能力,就可以开始发展学生的演唱、演奏能力了。演唱、演奏是运动觉的高层次能力。演唱、演奏都需要高技巧的运动觉能力,它是细致、灵敏的局部机能运动。例如演唱的喉头、声带、气息运动,弹奏钢琴的手指、手臂运动,这些能力是在一定的技能训练中才能获得的。但这种技能的训练必须是在儿童具有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具有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强烈愿望之后才能开始,而器乐的学习还应在演唱的学习之后,必须在学生已经有了“通过乐器来歌唱”的愿望产生之后。
从运动机理看,演唱、演奏的运动觉能力是高水平、高难度的,而从音乐感受的心理机制看,演唱、演奏的肌体运动又是局部的、低层次的,它必须服从表演者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服从因音乐整体感受产生的肌体紧张状态的变化。当局部的紧张状态在演唱演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时,这种音乐表演是缺乏表现力的。因此,在演唱、演奏训练中,首先要求学习者学会肌体的放松与心理上的积极状态。
六、音乐创造。
音乐创造是高层次的音乐能力。狭义的音乐创造及音乐创作是指具有创造性的创作者运用想象力对大脑记忆的音乐材料进行新的组织和创造,产生出新的音乐形象。广义的音乐创造还包括演唱、演奏等一系列包含着学习者运用想象力参与的音乐活动。因此,演唱、演奏往往被称为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无论哪一种意义的音乐创造,实质上都是人运用音乐想象力的行为和结果。可见在一切音乐活动中,在一切音乐情绪体验中,人的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感受能力,即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训练。音乐情绪体验是引发受教育者对音乐产生兴趣和热情的关键,也是音乐技能发展的原动力并直接构成音乐能力的核心部分。
政治素养在学生中的培养篇二十二
一、基本训练。
1.听觉训练。不管是歌唱的音乐还是演奏的音乐,皆是通过听觉感受的。若是学生只重视技术或是单一的模仿,是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为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听觉训练便是把音乐调整成从无到有的听觉,在明朗条件下开展。听觉训练中,不单单只是辨别声音那么简单。还包含学生心理性能训练,实际就是让学生通过大脑进行训练。基于此,钢琴演奏过程中可以说听觉训练是不可或缺的,需受到高度重视。在日常练习中时常利用耳朵去辨别作品,弹奏、研究钢琴作品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听力能力,还能为学生日后学习更加有深度的钢琴曲做铺垫。2.读谱。在钢琴基本练习过程中读谱是最为简单的,也是一件音乐作品完成的基本因素。视觉认识活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寻找、输入信息。在演奏钢琴时需利用眼睛去观察自己的手型、手指等,其能将信息及时的提供给大脑,进而判断弹奏错误。可以说,钢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演奏钢琴时,学生需要眼、耳、口、脑、脚协同应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牢牢注意这一点,分步指导学生。3.手指练习。第一,高抬指为基本的按键动作,其常利用在抒情曲与哈农的弹奏中,基础动作为手指抬高,之后下落,要保证手指放轻松。端正坐姿,双臂自然垂落,手腕要放轻松,整套动作都以轻松为主,身体一定不能僵硬。高抬指动作需缓慢弹奏,此种方式有助于手指放松,但是着重注意的是保证手腕平稳;第二,高抬指练习方法。若想高效完成高抬指弹奏法需从基础高抬指入手。这便要求学生在弹奏中先高高抬起一个手指,其余手指紧贴琴键。手指在触碰琴键时一定要保证轻松,这是主要为了练习手指的独立性;第三,钢琴技巧练习。可以说,钢琴是一个十分奇妙的乐器,其能够同时演奏多个声部,要求学生手脑同用,具有较强的肢体协调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复杂的钢琴曲是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首先,学生一定要认真练,此种练法虽然会耗费诸多时间,但是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学生在熟悉节奏与音型的问题中,无形的提升了自身演奏能力,慢练过程为一种减负大脑的过程,逐渐提升速度,直到恢复最初的速度。
二、素养培养。
1.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冷静。若想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依据个人情况利用下述方式:首先,通过深呼吸将一些干扰因素消除掉,对自己的情绪进行严格控制,基础动作为,保证双腿直立,双臂下垂,紧密双眼,不去想任何事情,去听空气的声音,之后深呼吸,这个动作一定要慢,尽可能让自己的全身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直到心情平复,如此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处于最放松也是最佳的状态下;其次,切入在意别人的看法,最好转移自身目光,减少烦躁的情绪,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体会音乐带来的魅力,将演奏之前的紧张情绪变成开心与兴奋,若想让压抑的情绪得到有效缓解,能够通过休息片刻或是展开四肢运动的方式。2.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若想熟练且全面的掌握钢琴弹奏技巧一定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基本功训练力度,如果学生的钢筋技术不强,学生便不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到钢琴演奏上,就会十分担心出错问题,进而致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只有在日常练习中形成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更加专注的演奏,消除一些紧张情绪。为此,在日常练习中一定要有所针对,对于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反复训练,熟练的演奏技巧为学生流畅演奏的关键点,如此才会减轻内心压力。3.调整好心态。做到钢琴面前,学生需将板凳调整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若是在不合适的状态下演奏,一定会使演奏效果受到影响,在实际演奏中,演奏速度是由演奏者的心态决定的,学生在弹奏钱可以深呼吸,让心态趋于平稳,缓解演奏压力,在实际演奏中,学生还需对自己的呼吸进行适当调整,保证均匀呼吸,如此才能让肌肉放轻松,保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琴演奏能力的提高不能只把中心放在演上,需要通过规范且合理的额学习,外加学生对音乐的深入认识,如此才会将钢琴演奏的魅力展现出,进而为提高学习钢琴演奏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