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汇总17篇)
工作生活的压力、竞争的激烈等问题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和调整。怎样欣赏文学作品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寓意和内涵,下面我来分享一些文学鉴赏的技巧。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一
【教例】一年级《放小鸟》(苏教版)。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到小鸟的可爱和小鸟不吃不喝时我的着急心情。)。
师: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什么?
生:这时,我看到了窗外飞来一只鸟。
师:请小朋友们看图,请你做个翻译家,告诉我们:笼子里的小鸟在说什么?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你快跑!这个小孩要来抓你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可能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
生:笼子里的小鸟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我以后再也不乱跑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妈妈,我好想你啊。我还以为永远见不到你了。
师:那么,窗外的那只鸟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你怎么会在这儿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我找了你好久好久了。你怎么在这儿呀?
生:窗外的那只鸟还会说:孩子,妈妈找你找了好多地方。原来,你被人抓住了。妈妈不是告诉你不要乱跑吗?你就是的听话!
师:这一自然段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这一自然段应该用焦急的语气来读,要读出这两只鸟焦急的心情。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师:于是,我决定怎么做?请大家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请小朋友们看图,这时,小鸟离开了笼子,到了什么地方?
生:这时,小鸟离开了笼子,飞上了蓝天,飞向了它的妈妈。
师:那么,小鸟会对我说些什么话呢?
生:小鸟会对我说:谢谢你!
生:小鸟会对我说:小朋友,谢谢你放了我。
师:这时,小朋友高兴不高兴呢?
生:(齐答)高兴!
师:那么,我会对小鸟说些什么话呢?
生:我会说小鸟,我不留你了,你要和妈妈好好地生活。
生:我会说:小鸟,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我会说:小鸟,以后我不照顾你了,你要好好听妈妈的话。
师:我放飞了小鸟,小鸟高兴,我也高兴,请大家用高兴的语气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我非常喜欢小鸟,为什么还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小朋友是一个好人,所以他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不放小鸟,小鸟会饿死的,所以小朋友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小鸟离不开妈妈,想和妈妈在一起,所以小朋友要把小鸟放了。
师:小朋友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生:对。因为不放小鸟,我、小鸟和小鸟的妈妈都不会高兴的。
生:对。因为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
生:对。因为小鸟要吃害虫,我们要保护鸟类。
师:是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爱护它们,不应该把它们关起来。
【评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上述教例,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每个学生都想当一回翻译家,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儿童的想象力是最活跃,教师给学生插上那一双双想象的翅膀,在知识蓝天中展翅高飞。教师让学生当翻译家,充分引导学生看图后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思、去说,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名动物语言的翻译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上述教例,教师着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在这不断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思维将与语言得到同步地发展,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且能把所想的内容清楚地说出来。
本文通过叙写小作者放小鸟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从而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小作者非常喜欢小鸟,但他为了小鸟生活地更加幸福快乐,毅然把小鸟放了。与此同时,他的这一举动使自己高兴,小鸟高兴,小鸟的妈妈也高兴,说明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想想别人。对于学生来说,从这篇课文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对于教师来说,思想教育水到渠成,作品让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与教育。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二
程中虽然孩子在动、虽然有多种活动情景和活动方式、虽然展示了“多样性”、“变通性”、“情境性”,但是儿童只是充当了“提线木偶”的角色,每一行动都由教师“提线”才作出反映,类似这样的教学过程还不值得我们深深的反思吗?例八:体育活动:接拍球(大班)简要过程:1、拍球进场,做球操。2、探索双人拍一个球的方法:俩人接拍球练习后交流:成功了吗?怎么接拍的?小结接拍球的技巧:规定每人一次拍几下;要边拍边数;最后一下要稍稍用力一些,另一个小朋友要接下来拍3、继续练习接拍球:俩人接拍;几个朋友接拍等。4、游戏:躲皮球。5、听音乐做放松动作。分析:五个活动环节既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展示了课程改革的风貌。首先由幼儿自主拍球进场、做操活动身体,然后重点练习接拍球,这里提供了让幼儿主动探索接拍球技能的时空,幼儿在多次练习的过程中,逐步通过自身练习、与同伴互学积累经验、习得技巧;又在自主练习中巩固技能、在开放性的过程中保证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探索机会。幼儿和同伴共同经历的探索、练习过程要比教师只授予技能对他的成长更重要;在探索中思考,更能养成凡事动脑筋的积极学习的态度,这种习惯、态度、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是终身受益的。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三
教学片断:
(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挂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古代一位诗人站在马车旁边,正在欣赏枫叶呢。
师: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写的《山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们再读读前两句古诗,看看这幅挂图还少了点什么?你们来指导老师将这幅画画完整。
生:老师,没有山。
师:这山应该在什么地方啊?
生:应该是比较远,比较高的。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是“远上”嘛。
师:真会读书!还有什么呢?
生:应该还有几座房子,画在白云生出来的地方,还要画几朵云。
生:从山路上下来。
师:这山路是什么样的?
生:石路,而且是斜的。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从两句诗读出了这么美的画面,能通过朗读再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吗?
(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积极性很高。)。
(二)……。
师:(看挂图)同学们看,这枫叶像什么啊?
生1:像我红扑扑的小手。
生2:像红色的火焰。
师:一阵秋风吹来,这片片枫叶飘落下来,它们又像什么呢?
生1: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
生2:像一个个小天使。
生3:还像一条条红色的小金鱼在游来游去呢。
生:我的眼前全都是红色,比春天开得花还要红。
师:是啊!这些枫叶太让人着迷了,我们的诗人情不自禁停下马车驻足观赏。
……。
教学评析:
《山行》这首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深秋景色的喜爱。这首诗诗中有画,很有画面美感,所以我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诗文想像画面,由形象化的美丽画面再到感受古诗的韵味。
《山行》这首古诗将生机勃勃的秋日枫林图浓缩在短短十四字中,因此要体会枫林的火红与热烈,感悟诗歌的意境,就需要老师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入诗歌描绘的精彩画面中去。在教学时,我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我运用图片启发学生由静态的枫叶到飘落的枫叶,由几片枫叶到满地枫叶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另外在进行想象的同时进行语言训练。最后,因为通过想象已充分感知枫叶的美,使得朗读水到渠成,声情并茂。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有了美的享受,也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一种表现。这种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四
(1)情境导人法: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创设各种情境,刺激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思考问题,愉快的导人新课.情景导人法,是较广泛的导人法.情景的设置方法也多种多样,诸如音像再现,小品表演,实物展示,回顾历史(故事)等.(2)设疑导人法:设疑导人法,是指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引发思维,以此来导人新课的方法.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人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3)新闻(热点)导人法:根据教学内容,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当地热点新闻,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导人新课.热点导人,感染力强,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这种结合实际,用热点话题导人新课的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除此以外,还有活动导人法,亲身体验导人法,名人名言导人法等.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五
问题提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语言,在实践中应用语言。在本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感悟语言的优美情韵,陶冶情操,积淀语感。如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促进了理解和感悟,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案例描述:
1、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儿真好》,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就是:(出示图片)小熊。
读第一自然段。
1、师:下面我们就跟着小熊去他住的小岛上看看吧!你看到小熊住的小岛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荒岛图)生描述荒岛。
生:我看到岛上没有一棵树,只有石头。
生:我看到小岛周围都是水,没有一个人在岛上。
生:我看到小岛上没有花、也没有树,一点也不漂亮。
生:我看到小岛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小熊一个人。
生:他很难过,没有朋友。
生:他孤零零的,都要哭了。
3、师:是啊,小熊多孤单,多难受啊!谁能把小熊的孤独难过读出来。
(生读第一小节)。
师评价指导朗读:
师:(1)“老师感觉到了一点你的孤单,谁还能通过读书,让老师感觉到更孤单?
(2)很好,你读出了小熊的感受。(3)你能体会到小熊的心情了。(4)老师发现你的眉头皱起来了,都把自己当成小熊了。大家也学学,一起来读读。(齐读)。
读第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没有朋友,小熊心里多着急、多难过啊!这时小熊抬起头,看到空中飞来一只鸟,小熊说:“小鸟,你愿意和我做朋友,住在这个小岛上吗?”小鸟摇摇头说:“不,我不愿意?”小朋友,你知道小鸟为什么不愿意吗?(指名说说)。
3、师:小熊多着急啊,我们也来学学小熊着急的样子读读这句话。(齐读小熊的话)。
读第三自然段。
1、师:云儿听了不说话,飘来飘去变成了一棵树。(贴图:像树的云)。
2、师: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云儿想告诉小熊什么吗?为什么云让小熊种树呢?(指名学生回答)。
3、师:小熊也和你们一样聪明,知道云儿让自己在岛上种树,是为了让环境变美,吸引朋友,于是他是怎么做的?(引读句子)。
生:他种的树很多,时间也很长,不是一天就能长大,很累。
生:小树苗长大很困难,要好好保护。
生:他每天都种,每时每刻都在种,很辛苦。
生:太阳晒在身上很热,衣服都湿了。
生:种树的过程很辛苦,先要挖坑,接着把小树苗放进坑里,然后把它填平了,最后还要给小树苗浇水。每棵都要这样,很累。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六
不能有半点差错。他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大量的实践证明。凡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而案例分析更是教师。
总结。
经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新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段话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对小学语文素质的全面概括。语文素质虽然主要指语文能力,但语文能力还与思想、思维、情感、文化知识、学习习惯等品质密切相关。所以说,语文素质也就是做人的素质。通过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小学语文所载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完成语文教学目的,所选的教材篇篇都蕴含着真、善、美的因素。有的课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景;有的课文歌颂了伟大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高尚道德和感人事迹;有的课文介绍了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创造发明给人类带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活的动人故事;有的课文揭露了旧社会儿童悲惨的生活;等等。课文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其思想感情很自然地会发生变化,会逐步懂得做人应该坚持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往往一篇文章所反映的光辉形象或动人情节或优美景色,会在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巨大作用,会在其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促使其成长的巨大动力。只要学生对作品语言有透彻的感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学生也只有感受到语言的思想情感,才能真正掌握作品的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仅在于“知”,而且要利于“行”。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地熏陶、积累。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七
片段1:
师: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愿意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雪儿是在我的腿跌伤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这一点大家都能看出来。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地方吗?
生:雪儿是在我一个人在家,十分孤独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生:雪儿是在我非常寂寞的情况下来到我的生活里的。
生:雪儿是在我向往到外面去却又不能去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这真是无奈!
生:雪儿是在我孤单的有点无聊的情况下来到我身边的。
师:没事可做,无聊至极!
生:雪儿是在我忧愁的情况下来到我的身边的。
师:的确有那么一点点儿忧伤。
师: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写自己内心的这些感受,而是通过哪些词、哪些句子表达出来的?
生:作者是通过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这些内容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师:一个只剩下,一个多么向往,用得多么贴切、传情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感情地读)。
一点思考:
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而要使小学生受到感染,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文中情感,就需要教师尽量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的画面与具体生动实在的形象及生活的体验挂起钩来,增强语言文字的形象感,这样学生才能读得进。
接着,由形激情,以形促读,学生的自身情感与文章里所表达的情感交融一体。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在读文的过程中,学生为雪儿疼、替雪儿急、盼雪儿伤愈的情感就很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片段2:
生:老师,我读了这段课文,我看到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从第一句话就明白的看出来了。
生:老师,我看到的是一只可怜的鸽子。因为课文里说它的身子很脏,眼睛里充满哀伤。[。
生:我认为这是一只漂亮可爱的鸽子,因为它洗过以后变的雪白雪白的了。
生:我认为这是一只通人性的鸽子,你看它天天和我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看白云。
生:老师,他们说的好像都有道理,但我觉得说这是一只向往蓝天、渴望自由的鸽子才是最好的答案。
师:是啊,看到一张张涨得通红的小脸,兴奋之情不由得溢于言表,老师真高兴,同学们肯动脑、会读书了。用你们聪明的目光看到的鸽子,连老师都没想到呢。的确,这是一只受伤的可怜的但是又漂亮幸福的鸽子,也是一只有灵性渴望自由的鸽子。
生:老师,我还看到了,我的腿跌伤了,一个人在家,我也渴望自由。还没等我说完,向来好插话的张同学又急切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因为我和鸽子都受伤了,我和鸽子一起去看蓝天,所以看出我也渴望自由。
一点思考: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唤起创新意识,激起创新欲望。学生在边读边想中,也会在无形之中,就会把文中的感情基调转移至自己的心中。课后我一直为这段没有预约的精彩兴奋着:老师只要放下架子,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生命就很容易在课堂唤醒和激赏;也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课堂才会闪烁着一种流动生成的变化美。
在文中结尾处我及时促悟:看到雪儿终于翱翔在蓝天,我们多么高兴啊!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呢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美好的想象空间里遨游。最后及时设问:此时翱翔在空中的雪儿,它的心情如何呢它会对照顾它、关心它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把课堂气氛又推上了另一个高潮。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八
教学片段:
师:(出示填空)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
生:(异口同声)燕子。
师:填“鸽子”不对吗?
(生一愣)。
甲:还可填“麻雀”。
乙:填“乌鸦”。
丙:填“黄鹂”。
师:为什么这么多的答案都可以?
生:(讨论归纳)出示的填空是鸟类的共同特征,只要是鸟类,都可以填。
师:若填“燕子”,该怎样写才形象生动?
生: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师生一起赏析作者语言的精妙生动。)。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们能像学郑振铎爷爷(文中作者)那样,把你喜欢的鸟的外形特点写生动吗?
生:能。
师:那就请你们支笔写一写,然后读给大家听,请大家猜猜你写的是什么,猜对了,说明你抓住了特征,写得很精彩。
(学生练笔,然后交流。)。
点评:
本节课的成功点是教师善于在“兴趣”上作文章。通过反问指激发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感悟了鸟类的共同特征,很好地体味了作者笔下燕子的特点,体味了作者语言的精妙,为尝试写作做了铺垫;通过写自己喜欢鸟儿,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通过“猜一猜”的评价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九
案例背景:
杨**小朋友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父母都是离婚后再婚,在前一次婚姻中父母都各有一个女儿,再婚后生了杨**这个儿子,全家人都很宠爱他。因为宠爱会要求姐姐们事事让着他。
案例描述:
晨间来园,小朋友们在各区角玩的十分投入,教室里也很安静。突然,乐乐小朋友大声喊到:"老师,杨**屁股下藏了一本书",小朋友一听全笑开了。我走过去问他:"你怎么把书放在屁股下面呢?"他瞪大了眼睛回答说:"这是我带来的,其他小朋友看了会弄坏的。"话刚说完,乐乐就不赞同地说:"真小气,书是大家都能看的。"其他小朋友听到后,也跟着乐乐说:"真小气!"杨**大声喊道:"你们才小气呢",小朋友们听了都走回自己的位子上去玩了,他拿着自己的书看了起来。
解决方法:
午餐后,我请萱萱小朋友把自己带来的几本书分给大家看。当然,我特意让她分了一本给杨霆宇。萱萱在大家的道谢声中高兴地笑了。看到这么开心,许多小朋友举起了小手,要把自己带来的书拿给大家看,就连杨**也举起了手。我问小朋友们:"如果小朋友看书时不小心弄坏了你的书怎么办?"大家都说:"没关系。"我请杨霆宇回答,他也说:"没关系",我对大家说:"你们看,早晨的时候还有人说杨**小朋友小气呢,他小气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小气",听到大家的回答,他笑得更开心了!
评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杨**的做法不对,但也潜移默化地指出了这种做法的不恰当,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不分享"与"分享"所产生的不同效果。最终,"分享"的快乐战胜了"不分享"的"孤单"。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伤害杨**的自尊心,也让杨**感受了分享的快乐,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十
也很强,平日里话语较少,不愿意与同伴分享。
张欣邑是一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可就是不爱和小朋友分享东西,她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自由活动时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玩玩具、看书等,别的小朋友走过去想和她一起玩时,她总是撅着小嘴巴不肯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东西。通过她的家长了解到,现在各方面能力比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唯独分享的表现没有改变,在家里自己的东西从来不让别人碰,更别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东西了,最后家长请求我们帮助改正。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张欣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家里还有两个哥哥上小学,父母都爱女孩,对她长期百依百顺造成了强力的占有欲,最终导致了她不爱和别人分享东西。针对张欣邑这种情况,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张欣邑进行帮助:
1、为幼儿减轻压力。
2、正面引导、鼓励幼儿。
心、同情心等,使她感受并体验分享的快乐。
3、创造分享机会。
4、及时奖励幼儿。
《纲要》指出: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促进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弥补、改正她的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当发现张欣邑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东西,我们都及时的奖励她,送给她掌声或小红花,慢慢的,张欣邑体验到分享和快乐,整个人也变得活泼起来。
5、教学反思。
分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活动,分享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思维特征,有不同深度个广度的分享教育,我要继续地探索,让孩子们感受分享和快乐,学会分享,乐意分享,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十一
《放小鸟》是苏教版语文第二册上的课文。这一课叙述的是姑妈送我一只小鸟,色彩美丽,眼睛灵活,招人喜爱。我精心喂养,可它不吃不喝,一动不动,我很着急,怕有什么不测。当我听到小鸟的鸣叫,看到老鸟的焦急,不由得心动,于是决定放了小鸟。本文通过我由关小鸟到放小鸟的经过,表现了爱护小鸟、让小鸟自由飞翔的思想感情。
【感谢您浏览本站!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1.深入课文,情为先。
师:对照图自己把课文第一段仔细地读一读,这只鸟可爱在哪儿?
生:小鸟全身长着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多可爱呀!
师:如果你养了一只这样可爱的小鸟,会怎样对待他呢?
生:(讨论)我会逗它玩;陪他说话。
我给它吃好吃的东西。
我带着它到公园里去玩,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
师:课文中的小朋友跟你们一样,可喜欢这只美丽可爱的小鸟呢。
生:给它食吃,给它水喝不停地照顾它。
2.演艺角色,入情深。
生: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听到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可能是小鸟的妈妈来找孩子呢。
生:(学生们一个扮演鸟妈妈,一个扮演关在笼子里的小鸟。)。
小鸟:妈妈,妈妈,快来救救我呀!
鸟妈妈:孩子,你怎么会在笼子里的?
小鸟:我飞不快飞不高,被人捉住了,怎么办呢?
鸟妈妈:我们整天忙着捉虫,人类还要害我们。
小鸟:我又饿又渴,又害怕。
鸟妈妈:孩子别哭、别急,妈妈在想办法呀。
(大家评一评,哪对小朋友配合得好,奖颗友爱星。)。
(谁表演得棒,奖颗小金星。)。
师:读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跟着妈妈飞走了。
如果它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
生:(边学着小鸟飞,边说。)谢谢你,你是一个好孩子。
我获得自由啦,真高兴!
我又可以回到妈妈身边啦!
人人都像你这样爱护鸟儿,该多好。
师:我望着远飞的鸟儿会说些什么?
生:鸟儿,鸟儿你飞吧,飞到你喜爱的树林。
飞到你喜爱的田野。
多吃掉些害虫,保护我们的庄稼,保护我们的田野。
我们爱听你那快乐的歌声。
3.朗读体验,情意浓。
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学生自由读,并且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句话。)。
学生:读这句的时候,语气要轻松,语调要高一点,体现了这只鸟是多么美丽,多么令人喜爱。
读好黄色的嘴巴后,稍微停顿一下,两只眼睛和一闪一闪的之间要接紧凑。这样可以表现小鸟的可爱。
出示:突然,小鸟朝着窗外叫了起来。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
(比赛读,谁读得好,为什么。)。
学生:语气要急一点,要把小鸟见了鸟妈妈时急切的心情读出来。
突然、叫了起来、多焦急呀要加重语气,这样才能体现出鸟儿们焦急的情景。
出示:我打开笼子,小鸟对着我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就跟着妈妈飞走了。
学生:(小组中相互读,选一代表读。)。
小鸟对着我这儿稍微停顿一下,好像小鸟对我也有感情了。
飞走了要读得慢一些,声音渐渐轻下来。说明小鸟飞远了,也体现了我对小鸟依依不舍的心情。
4.由情而发,明道理。
师:如果你也得到了这只小鸟,你会与小男孩一样给它食吃、给它水喝?()。
生:会的,因为我也喜欢它。(板书:喜爱)。
师:我看着笼子里的小鸟,它不吃也不喝,会想到什么?
生:小鸟太可怜了,会死吗?(板书:担心)。
师:(刚才小朋友表演了鸟妈妈见到了小鸟被关在笼子里的情景)。
当我听到小鸟和老鸟的叫声是那么焦急,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会很难受。
我不能让鸟儿母子分开。
快放了小鸟吧!
师:放了小鸟后,我失去了美丽的小鸟,但我为什么会高兴呢?
生:因为我不愿意小鸟被渴死、饿死。
我看到小鸟获得了自由,飞起来多快活呀。
我不愿意看到小鸟失去妈妈,妈妈失去孩子,这样很痛苦。现在小鸟又回到了妈妈身边,多么温暖,多么幸福。
我听到了小鸟欢乐的歌声。
师:鸟儿是人类的朋友,让我们都去爱护它们吧。
5.交流信息,扩展知识。
师:有的小朋友家里养着鸟,对鸟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小朋友爱看书,从书上知道不少有关鸟的知识;有的小朋友喜欢看电视动物世界从中也能了解;有的会打电脑,从网上查找资料。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吧。
生:(小朋友拿着自己准备好的画或者图片)。
我向大家介绍的是丹顶鹤,又叫仙鹤。它生活在沼泽和芦苇滩上,全身羽毛洁白,头顶露出红色的皮肤,翅膀羽毛尖梢黑色。它爱吃鱼。觜、颈、腿很长,姿态优美。
生:看,这是杜鹃鸟,比鸽子小些。它会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因此又叫布谷鸟,它爱吃毛虫,是著名的森林益鸟。
生:这只美丽的小鸟叫黄鹂,全身金黄色,经常在绿荫树丛中鸣叫,婉转动听。主要吃昆虫,每年消灭大量害虫。
还有极乐鸟、八哥、画眉、乌鸦、啄木鸟、燕子、黄雀。
【感谢您浏览本站!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愿意上台介绍的奖小红花)。
师:我们把大家介绍的小鸟图片和画画贴在墙上,平时还能经常学习。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各种鸟儿美丽羽色,聆听鸟儿清脆悦耳的鸣叫,欣赏鸟儿轻盈灵活的姿态。进一步激起孩子们爱鸟的情感。)。
这篇课文看似放小鸟,实则放飞的是对自然界一切美好实物的祝福,如何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孩子稚嫩、纯真的心灵中,天生有对弱小动物的怜悯之情,因此本教案就着重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特点,选择课文中值得人为之动情的地方,创设情境再现鸟妈妈和小鸟相见的感人一幕。情境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行想象说话练习。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学生们一个个进入了角色,为小鸟的命运心焦,这既激发了爱护小鸟的情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各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相互倾听小伙伴的发言,共同求得多种不同答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引发新的思考,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到开发,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共同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备课中也考虑到留给学生们演艺、讨论的足够时间。(我怎么照顾小鸟的;鸟儿母子相遇时说些什么,做什么动作等。)教师的评价也有讲究,在表扬个人的同时,还要肯定小组的努力,使学生得到伴随着集体成功而获得的个体满足。既评个人,又评集体;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到,有效、合理地利用信息已日益成为一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要求。本教案设置了交流信息,扩展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亲历获取信息(课前收集各种鸟儿图片)---处理信息(选择自己要表述的内容,动手办展览)---发布信息(当讲解员)---分享信息(参观展览)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将课内的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当孩子们面对自己的同伴和老师,解说自己亲自准备的资料时,这既是在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更是一种成果展示。虽然有的学生所表达的只有一、两句话,教师也给予及时而正面的评价,肯定他们的成果,培植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的潜能发挥。
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学生把短文的意境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现出来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如:描述小鸟美丽而可爱的外形);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鸟儿母子相见时焦急的情景);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如:放小鸟时我对小鸟的深爱、依依不舍。),在读中悟情、悟理。
整堂课所有的环节都围绕着对情的关注,由情促就了主人翁想法的转变,由情促使了学生们课文的领悟。我们说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有一股激情与冲动,(如:假如我也有这样一只小鸟,我会怎样对待他呢?)进而学生在自身情感的推动下不由自主地去体会、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所有的环节都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可能地保持了教学结构的统一。整堂课尽可能地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活是生的。学习新知识,应多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例;生活是活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更易掌握知识;生活是有情的,语文应是饱含情感的学科。本案的设计就着重这个情字。
江苏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论坛。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十二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15课课文,下面是关于《画风》的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15课《画风》。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本文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做、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结合小学低段学生的识字和写字目标及本课的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杆”。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出风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逐步提高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创编诗歌和自己动手画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通过情感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体会到故事中小朋友的聪明机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通过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做为本课的学习重点;把“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年级学生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此外,随着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学,喜欢大家倾听他们的见解和发现,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为他们提供施展特长、展示才能的机会。
1、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我以郑州市“调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本课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我采用直观教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我努力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采取独立自主、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出自 CooCO.NEt.CN
3、“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范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分角色读、分段接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用情朗读,最终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篇课文的教学分两个学时完成。在第一学时里,我主要引导大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标清自然段,理清文章的层次,指导大家识字写字,扫清障碍。
(一)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识字”的方法:
先让大家自由读课文,说说谁在画风。学生会高兴地喊出三个小朋友的名字。1、师:瞧,这三位小朋友来到咱们班了,想认识一下吗?让大家借助拼音认读他们的名字,和他们交朋友。(出示课件:图上有三位小朋友在画画,三位小朋友头的上方分别有他们带拼音的名字。)。
3、接着出示本课的生词,用多种方式反复读一读,以便熟练巩固。
(二)、接下来指导写字。
写字是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采用老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写字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创设谁是小小书法家的情境,让孩子们把写字当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在第二学时里,我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品读课文。
首先是(一)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
欣赏叶圣陶的小诗《风》,让学生说说,从诗中你知道了什么?试着背一背,为学完本文后创编诗歌作准备。
(二)直接揭题,导入新课。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画风》,板书课题。
(三)然后复习生字词,检查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接着学习课文:(这个环节我准备分四步来进行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再读课文,抓住重点3、品读感悟,创编诗歌4、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首先是第一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能够培养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板书)。
1、哪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画画?(板书:宋涛、陈丹、赵小艺)。
2、画风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其他两个人是怎么回答的?她们两个人的意见一样吗?
3、他们画出风了吗?谁最先画出了风?都画了什么?(板书画画)。
2、再读课文,抓住重点。
把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用————标出。全班交流。(在这个环节里,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画,在自读中解决问题,这其实是交给了孩子们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3、品读感悟,创编诗歌:
把他们画风的段落,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编一编:你能选择一个人,把他画风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或小诗吗?
(诗总是给人想象的空间,所以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以“小诗人”的身份,大胆表达对生活的诗性感受。这样,不仅巧妙进行了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更开启了诗性思维,激发了学生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学生创编诗歌,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二年级的学生自己创编诗歌肯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大屏幕的提示下一定容易的多。在学生自由创编的基础上老师总结,让大家再读读自己创编的诗歌,一定会使学生特有成就感。
说一说:三位小朋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最喜欢他呢?说说你的理由。
让学生体会到他们都是(板书:勤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孩子。这时,我会顺势鼓励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也要像他们一样动脑筋,想办法。
4、想象拓展,积累语言。
师:文中的三个孩子画出了风,,你想画风吗?准备怎么画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画风方法。
再全班交流画风的方法。
然后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课件出示: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说:“___________________。”
先填写,再把自己的想法画成一幅画。
2、写一写,画一画:
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方法,相信给了你许多启迪,那么你会画声音吗?动手画一画。(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拿着笔描描画画。因此,我让学生在画风的基础上再画画声音或者气味,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乐学乐画。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想象力也会得到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的学生很活泼,认知水平还处于直观认识阶段,因此在板书上我没有过多的写文字,只是把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和他们的画简单画在黑板上,再把学生悟出的道理板书在下面,让学生一目了然。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十三
【教学片断】。
师:我们也是聪明的孩子,让我们分角色朗读2~8自然段。小组内要注意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把他读得最好。
生:小组学习。
生:汇报。分角色朗读。
师:你们小组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我们小组刚才能互相帮助。
生:文睿刚才读“我也会画风了”这句时,读的速度很慢,读不出李卫兴奋的语气。
生:所以我们就提醒他,让他读得快一点,还要兴奋一点,才能读出他会画风是高兴的心情。
师:文睿,你觉得同学们给你提的意见有用吗?
文睿:我一开始读得不够好,后来接受了大家的意见,读得越来越好了。
师:那说明你们小组很会学习,大家在互相帮助中取得进步。
【评点】学生在小组学习时,能做到有序,有效。特别是对小组内有困难的同学,能够互相提意见,使后进的同学取得进步。
【评析】。
有效的小组学习,主要是研究怎样有效。而这次的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员之间的互相帮助来体现的。这次的小组学习,小组长能组织好发言的次序,安排好读书的角色,组员之间能认真听取意见,所以比较有效。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城西小学 朱丽娟。
【教学片断】。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唱有关风的歌吗?
你们会背有风风的诗吗?生背。
我们来听一听风的声音吧。放课件听风的声音。
师:是啊,风可以唱一唱,可以背一背,也可以听一听,那么风能画一画吗?揭示课题。《画风》。
看了这个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还请来了几位好朋友,看他们是谁?
课件出示陈丹,宋涛、赵小艺,三人图片。随机学习名字中的生字。
2、那么这三位小朋友到底是怎样画风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给课文标小节。
3、自已读课文,学习剩余生字。
……。
【教学反思】。
一、激励性。
激励性的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如:当学生提出“是谁在画风呢?”“为什么要画风呢?”“怎样画风呢?”我评价道:“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当学生交流认字情况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显’字的,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业’”;有的学生说:“我是用减一减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湿’字减去三点水旁,剩下的就是‘显’”;有的学生说:“我是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旦’去掉‘一’,换上‘业’,就变成了‘显’”;还有的学生说:“我是用编谜语的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太阳底下有个商业大厦’”。我评价道:“你们记字的方法可真多呀,我向你们这么大时,可不如你们”。
二、体验性。
“体验性学习”正是新的教学理念所倡导的。《画风》这篇课文,直接让学生感悟到“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这对于平时生活经验缺乏的少年儿童来说是很难的。于是我让学生进行体验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汇报查找资料的情况,并组织学生看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微风吹来时的情景”“刮西北风时,呢子大衣的衣角被风吹起来”“台风吹来时,百年大树连跟拔起……”体验到了要想画风,就要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象这样巧妙的体验活动的设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我们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历史的重托。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因此,我在教学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不但要言传,而且要身教。做学生的楷模。以新理念倡导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我首先在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调整。打破了以往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体现新时代的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把教材教活。针对这篇课文人物较多的特点,提出:“你们想读好这篇课文吗?那么,就要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商量商量用什么语气读比较好呢?”问题设计得很巧妙。把学生当成了真正的主人。使朗读感悟水到渠成。
四、趣味性特点。
五、合作性的特点。
我执教的这节课由始至终都是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教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仅使学生学习起来“乐学”。而且教师教起来也“乐教”。如我用商量的口吻说:“同学们,你们想看老师找的一组图片吗?”我语重心长的说:“是啊,风看不见,摸不找,是很难画。可是,他们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说明有风,可真了不起呀!那么,你们愿意扮演了不起的人吗?实践证明,这种融洽的关系,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能正确书写“艺”、“丝”等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教学流程:
师:老师这有一些生字朋友,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
学生读生字。
师:你们的记忆力可真强啊!我这还有一些词语朋友看看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学生读词。
师:声音真响亮!谁能用“忽然”说一句话?
生:我正在楼下玩,忽然看见一个小男孩儿摔倒了,我连忙跑过去把他扶起来。
生:我正走在上学的路上,忽然天空下起了一阵雨。
生齐答:风。
师:“风”长什么样子呢?
生:“风”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样子。
生:“风”没有气味刮在脸上,有感觉。
生:“风”是无色无味的,但“风”也可以听得到。
生:知道。
师:谁知道?
师:齐读。
生齐读。
师:那么通过昨天的学习这三个小朋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他们非常聪明。
生:他们很有想象力,想象力非常丰富。
生:他们有很强的观察力。
师:我也非常同意你们的看法,你们喜欢他们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15课《画风》(板书)看看这三个小朋友是怎么把“风”画出来的,打开书66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生边读边画,师巡视)。
师: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风?
生:“飘”。
师板书:旗子飘。
师:我这有一幅赵小艺的画你们想不想看?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有树,有房子,还有飘着的旗,我感受到有风了。
生:我也是感受到有风了。而且这幅画画得很美。
师:你们同意她的说法吗?(同意)那么谁能给这幅画配上书上的内容再美美地读一遍?(指名读文)。
师: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
1.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我能!”
2.赵小艺说:“我能!”
生:第一句比较具体,第二句话不具体。
生:第一句给人的感觉是经过思考说出来的而第二句没有思考好像直接就说出来了。
再读读这部分内容。
指名读师:带着你的理解。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很有感情。
师:好,接着汇报。
生: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风”?
生:“弯弯”
师:想不想看看陈丹的画。
生:想。
师:你觉得陈丹的画怎么样?
生:很美。
师:他的画中有风吗?
生:有风,小树已经弯了。
师:谁能给这幅画配上书上的文字再读一读。
师:谁愿意把你写的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自己的作品。
师:我们写出了风,课后可以把你写的风再画一画。也拿到课堂上展示一下。
生:“艺”、“丝”
师: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都是上下结构。“艺”上窄下宽,“丝”上宽下窄。
师板演写字,边写边说明要点。
师:其余的字自己写。
师巡视。
师:观察这几个字,看能否记住他们,老师想考一下你们的记忆力。(考生字,找生板演,其余在本上写)。
好孩子。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一听。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十五
西门豹,你关心百姓难道是假的吗?那为什么不马上行动?(梳理图示:百姓信迷信、怕巫婆官绅,不敢反抗)如果马上行动,后果可能是遭到巫婆、官绅的……连百姓也可能……遇到这种情况,坏家伙会……胆小怕事的会……要想把对百姓的爱化成惩治恶人、破除迷信的行动容易不容易?是呀!在当时,这需要多么无畏的勇气。(板书:勇敢)想想西门豹的决定,再读9段,你一定有和刚才不同的感受。
四、精读惩恶部分。
(一)对百姓之爱、向迷信、恶势力挑战之勇,都转化为给河伯取媳妇这天的行动。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1.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标画西门豹的表现。
2.自己读一读,想想句中之意、话外之音。
3.同桌说一说,体会(认识)到什么。
4.再次读一读,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5.努力在6分钟内完成。
(二)学生自己阅读。
(三)集体交流。
1.他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指名读、谈理解;。
投影出示: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1)“不行,不漂亮,”为什么这么说(救新娘)。
(2)西门豹相信有河伯吗?(找借口)。
(3)“麻烦你”是什么意思?(很客气,惩恶人)。
引导理解说话客气、做法强硬,使巫婆无法拒绝、也无法反抗。你觉得西门豹怎么样?这样一来,就顺势把巫婆投河淹死了。这就叫……(将计就计)。
2.就这样,谁接着读西门豹的表现?指名读、谈理解(客气中的强硬)。
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也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了漳河。自己读一读。
3.出示下文引读: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员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他们在想:。
4.这时,西门豹(显得不耐烦了)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师接读: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指名读)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指名读)。
6.漳河边上这些老百姓,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刚刚被救的女孩一家人,也有女儿已经被害的百姓,此时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写一写、交流。
8.天灾呢?齐读14段。
五、总结全文,提升认识。
故事读完了,你喜欢他吗?佩服他吗?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十六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用生动、形象的词去描述事物。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大班的孩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该目标却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还不成熟,有感情的朗诵、按结构仿编这些大容量的学习任务对于处在大班的幼儿来说还是十分困难的。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3)初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按照诗歌结构进行仿编,描述事物。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2.体验在阅读中发现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该目标缺乏针对性,适用范围过于广泛。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
(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
(3)在阅读中发现新鲜、有趣的事物,提高阅读兴趣。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分析:首先小班的此次教学目标很好的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同时该教学活动目标运用了“品尝”、“观察”、“表达”等词具体清晰,针对性、操作性强,唯一不足在于目标一过于笼统。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3)大胆地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获得探索的乐趣。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附歌词:北风爷爷别神气,别神气,我敢和你比一比,比一比,跑跑跑,跳跳跳,北风爷爷吓跑了,吓跑了。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2.创设情景,引导幼儿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分析:该目标没有从统一的角度进行表述,第一条目标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主语不一致,前半句从幼儿学的角度提出,后半句和第二条目标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使目标显得混乱;同时目标表述不清晰、不准确,“大胆地应答”与“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说话”两点间又互相交叉,缺乏整体考虑。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
(2)愿意在问题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篇二: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幼儿园王丽。
京剧并非是我们南方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作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1.学习用线条纹样、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张的表现京剧脸谱特征。2.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创作,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两张、京剧片段ppt。
幼儿材料:幼儿操作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人手一份),第二层次是已经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每组一份),第三层次是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每组一份),勾线笔、油画棒、垫板人手一份。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其次,每组一份的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和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目的是给那些在创作时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参考对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1.幼儿欣赏京剧选段。(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京剧,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京歌中唱了什么。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1)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颜色。”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小结:脸谱上的颜色看上去都比较夸张,有的很鲜艳,有的色彩的对比很强烈。
(2)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花纹。”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教师小结:这些脸谱的纹样很好看,有的装饰在了下巴上,有的装饰在了额头上,还有的让脸谱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得很夸张了。
(3)教师提问:这么多的脸谱,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若幼儿说不出对称,教师可把一张脸谱沿中间线剪开然后慢慢的合起来,让幼儿感知脸谱的图案颜色都是对称的。)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而且脸谱还是左右对称的。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请小朋友说,老师帮忙。
总结。
代替了原本的教师说幼儿听的模式给了更多的孩子发言机会和表达想法的机会。)。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1.幼儿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教师出示人脸底板,然后将黑白局部脸谱贴磁逐个已对称的方法贴在人脸底板上形成完整的已勾勒好地黑白脸谱,最后将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脸谱盖上,让幼儿完整了解脸谱制作的方法。)。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如果想不出纹样的话,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纹样,也可以就画上面的脸谱一样的纹样,都可以。(教师出示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画脸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若有的幼儿实在不会画,就给他提供第二层次或者第三层次的操作纸。)。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原本的了解京剧文化可放在区域游戏中开展,教师可设置让幼儿观看京剧片段、模仿京剧演员、欣赏京剧图片等,让幼儿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感受其中的美。2.幼儿结合经验进行点评。
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脸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和对称性等方面进行讲评。)篇三: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京剧并非是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2.初步了解京剧文化,知道京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1.欣赏京剧片段:
(1)请幼儿欣赏京剧唱段,引起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说一说在片段里,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不同的脸谱代表不同的人物。
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2)归纳大家的发现:京剧脸谱由许多鲜艳的颜色组成,它的图案是对称的,并以鼻子为中心进行装饰。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2)提醒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涂色均匀、对称。4.创作京剧脸谱:
幼儿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5.展示幼儿作品:
请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哪幅图,说说原因。
活动后的反思: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整个活动开展下来,发现操作材料过于简单,难度不大,孩子们只是选择颜色图画,如果给一张空白脸谱让幼儿自己创作更符合现阶段的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我们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认知背景,还需要了解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特性。2.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怎样的语言能给孩子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正确引导孩子操作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3.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吸引幼儿乐于与他人交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是必备的。
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1.学习用线条纹样、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张的表现京剧脸谱特征。2.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创作,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两张、京剧片段ppt。
幼儿材料:幼儿操作卡,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人手一份),第二层次是已经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每组一份),第三层次是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每组一份),勾线笔、油画棒、垫板人手一份。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其次,每组一份的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和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目的是给那些在创作时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参考对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1.幼儿欣赏京剧选段。(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京剧,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京歌中唱了什么。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1.幼儿观察脸谱,感受脸谱中色彩、纹样的夸张性和对称性。师:我这儿有许多脸谱,你喜欢哪一个?喜欢它的哪里?(1)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颜色。”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小结:脸谱上的颜色看上去都比较夸张,有的很鲜艳,有的色彩的对比很强烈。
(2)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花纹。”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教师小结:这些脸谱的纹样很好看,有的装饰在了下巴上,有的装饰在了额头上,还有的让脸谱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得很夸张了。
(3)教师提问:这么多的脸谱,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若幼儿说不出对称,教师可把一张脸谱沿中间线剪开然后慢慢的合起来,让幼儿感知脸谱的图案颜色都是对称的。)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而且脸谱还是左右对称的。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请小朋友说,老师帮忙总结,代替了原本的教师说,幼儿听的模式,给了更多的孩子发言机会和表达想法的机会。)。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1.幼儿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教师出示人脸底板,然后将黑白局部脸谱贴磁逐个已对称的方法贴在人脸底板上形成完整的已勾勒好地黑白脸谱,最后将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脸谱盖上,让幼儿完整了解脸谱制作的方法。)。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如果想不出纹样的话,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纹样,也可以就画上面的脸谱一样的纹样,都可以。(教师出示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画脸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若有的幼儿实在不会画,就给他提供第二层次或者第三层次的操作纸。)。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原本的了解京剧文化可放在区域游戏中开展,教师可设置让幼儿观看京剧片段、模仿京剧演员、欣赏京剧图片等,让幼儿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感受其中的美。2.幼儿结合经验进行点评。
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脸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和对称性等方面进行讲评。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篇十七
【案例】: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如:我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
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标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案例分析】:
课堂上如果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