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范文(18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需要总结一下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如何保持乐观的心态,成为应对逆境的重要因素。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收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借鉴。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一
在环境下幽静的的,传来的一曲悠扬、清丽的钢琴声。那柔美的旋律,独特的音乐早已是我陶醉其中。然而,这一切又怎比得上我手中《红楼梦》的魅力!
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的兴衰,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数的不满。
此外,她刻画了许多优秀女子。香菱的[来源于苦命、袭人的贤惠、湘云的开朗、晴雯的无奈、无一不让人悲叹。
更有宝钗和黛玉这两位绝世女子,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女子的所有优点,每读到她们。我都感慨万千。
林黛玉的真性情。她敢爱敢恨,她的勇于付出更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表露无遗。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追去真爱,这与薛宝钗构成鲜明的对比。她的柔情、她的.细腻、她对宝玉的至死不渝。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二
孙悟空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一个主人公。他有通天下地的神通,还有七十二般变化,可以变成苍蝇,蜜蜂,水蛇,老鼠等等。
他大闹天宫时,表现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这种性格使他能够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在《西游记》的一些故事里,体现了他独特的魅力。比如说,在狮驼城时,三个妖怪使用调虎离山计抓走了沙僧,八戒和唐僧,唯独孙悟空逃离了魔掌。三个妖怪中的三魔又献了一计:‘把唐僧关在锦香亭的铁柜里,再让小妖们满城议论唐僧已经被吃了。孙悟空闻得此言,一定会走,到那时候,我们再慢慢吃唐僧。”果然,孙悟空得知师傅被吃了,心中万分悲切,去雷音寺找如来诉苦,又请如来降了妖怪。妖怪被降后,孙悟空又找妖怪还他师父,妖怪只好把铁柜打开,放唐僧出来,孙悟空见师父安然无恙,有说不尽的喜悦。从这个故事,我看到孙悟空对师父的忠诚,并懂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道理。
有一次在平顶山莲花洞,师徒四人遇难,孙悟空巧用分身法,偷了妖怪的宝贝,制服了银角大王,后来又与太上老君一道,降服了金角大王,使师父和师兄脱离危险。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三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恰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现将《桃花源诗》转录如下: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高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曰入所从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茶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重点语句解析。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了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写出了桃花源仙境的美丽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与向往。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到的桃源风光,是本段的第一层次。作者把桃源写得如此幽静美好,是为了反衬外界的黑暗和污浊。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解析:“异之”、“复前行”、“欲穷”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文章用一个“异”字来引出下文的桃源仙境;又以一个“穷”字,紧连下段首句的“尽”字。
3.见渔人,乃大惊。
解析:“大惊”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与下文“自云……间隔”暗合,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黑暗。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解析:这两句都表现了村中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特点,也从侧面反映了桃花源人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恬静,丰衣足食,表现了作者对其的向往。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解析:“叹惋”,一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如此黑暗而叹息,二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6.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解析:桃花源从此与世隔绝了,这就渲染了“世外桃源”的神秘。
7.不足为他人道也。
解析:说明桃源人不愿外界打扰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同时为下文埋下伏笔。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用借代的写法写出了老人和小孩的欢乐,表现了桃花源人民的幸福安定,表达了作者对其的热爱与向往。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四
今天我读了一篇使我感受特别深的文章,叫《真实也是一种魅力》。
讲的是:我去找工作,但是许多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家公司招收我,理由不是说我的个子太低,就是说我以前的成绩不好。我听了,心就像被鞭子抽了一样,但还是强忍着眼泪,继续一家一家的找。有时,灰心的我,甚至想着像其他同学那样,如法炮制几份证书或几篇文章,让自己的自荐表丰满起来,让对方过目不忘,但我不习惯,有时更会感到恐慌。几经波折,一所中学终于给我带来了希望,那里的校长让我第2天上午10点来,但我却迫不及待了,那天上午7点便来了,我静静的等待着,终于到我了,我把自己真实、活泼的一面介绍了出来,不知怎么了,就这样,我当场就被录用了,没有笔试也没有演讲。
在这篇文章里,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是:“真诚地敞开心扉,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啊,荀子曾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但在当今的社会上,复杂多变,竟争激烈。人与人之间早已多了一份隔阂,多了一份虚伪,多了一份欺骗,而少的则是每个人不可少的品质――真诚。当然了,一个不能真诚待人的人,也绝不可能得到真诚的回报与真诚的友谊。
同学们,我们要学会“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以诚相待,才可获得发自内心深处的快乐与感动。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五
《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发展,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问世后,引起人们评论、研究它的浓厚兴趣,并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一、《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出一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2.《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中所写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关。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性。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衬托人物个性。
3.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红楼梦》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形神毕现,入木三分,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有时是直接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思所想剖析得细致入微;有时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确定性的动作、语言和景物,以之来间接地传达人物的心理;有时还将笔触深入到梦境和潜意识的层面,使心理写实和主观表意相结合。《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
二、《红楼梦》工于叙事,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小说能真实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动地刻划众多的人物性格,找到了理想的艺术形式。
1.写实与诗化相融合的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又是一部表意性很强的诗体小说,它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即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整部小说雄丽深邃而又婉约缠绵,既直面现实人生,有人情世态的充畅刻绘,又富于意韵雅趣,有真挚浓郁的感情色彩。这样就真正在新型的叙事文学体制中实现了化俗为雅,雅俗兼容,提高了小说的艺术品位,又实现了古代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
2.浑然一体的网状叙事结构。《红楼梦》彻底突破了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全书由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宏大结构,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同时书中的每个事件无不百面贯通,筋络相连,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可以说,《红楼梦》是作者用生活的彩线织成的一幅艺术巨锦,巧夺天工而又自然浑成。
3.转换灵活的叙事视角。在叙述者问题上,《红楼梦》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这样既使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又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刻画人物。
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它以当时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它的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红楼梦》的语言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红楼梦》利用了神话的背景和浪漫的情调,却没有因此丝毫减弱对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的猛烈批判。在作者的笔下,男性世界心智低下、道德败坏、政治黑暗、司法不公、生活糜烂、猥琐无能、奸诈虚伪、贪婪暴虐、无可救药。与丑恶的男性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短暂存在于大观园中的小小“女儿国”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美好品质。然而如斯之美的世界最后也难逃彻底毁灭的命运。这就是《红楼梦》所描绘的最大、最令人痛心的悲剧,是早于艾略特2的“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这种中国式的.“荒原意识”。从思想意义上来看,《红楼梦》的作者在小说中所提出的“不失赤子之心”,显然承继了晚明李贽的“童心说”;而其对于现实的彻底否定,显然又与后世龚自珍的“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心意相通。《红楼梦》的作者显然有着一脉贯通的价值体系———这就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一个绵长的人文传统:以个体生命反抗历史进程中的暴政、强权和谎言。从政治意义上来看,《红楼梦》的出现仿佛世尊树一指而降魔,将所谓“盛世”的假相打得粉碎。要而言之,《红楼梦》与现实的关联是多方面的,她不但以精湛的叙事艺术给后人以启迪,而且以深刻锐利的现实批判精神,以及用血泪做诚实见证的文学立场拷问现代作家和诗人的灵魂。
就题材内容而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它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它之后,一些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曾模仿其笔法,现代、当代作家中受其沾溉者也为数不少。
《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品,举不胜举。《红楼梦》还流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六
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许你有这样的想法:“我本来就长得很帅气。”“我对异性很有人气。”其实,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我跟你没有什么两样。看完之后,我试着和曾经远离过的镜子和好如初。看着镜中的自己,喃喃小语,要亲近自己,珍爱自己,善待自己。然后,从只要下定决心,就能马上实现的项目――减轻体重开始。每天清晨,我都要坚持到小区外跑步。晚上6点之后,就算谗得直流口水,我也拒绝吃一切食物;我特别喜欢吃肉,但是我忍痛割爱,强迫自己喜欢蔬菜。为的就是找回了久违的自信。我通过珍爱自己的.一系列行动,终于挖掘出了潜藏在自身的、唯我独有的――魅力!
在社会的交往中,你需要别人的认同,就需要别人去认识你了解你。有信心做一个有主见有自尊,有自信,有能力的新女性,你越是敞开心扉,你就越坦然,误会、阻力都会减少,相反,内向让人难以捉摸,就变成离群事多,有个朋友向我投诉,他害怕见他的女友,因为她整天不爱说话,要你猜,猜对了就满心欢喜抱以微笑,错了就生气,这种状况就是女性封闭自己的表现。女性要懂得宽容待人,现在有不少待字闺中的姑娘很大的缺点就是神态高傲,摆出一付生人勿近的姿态,不懂得与人交往。在这我不说别的,我就希望她们学会“微笑”,微笑是一种简单的行为,是一种无言的语言,它似乎向人细诉:“我喜欢你”“能和你见面觉得很快乐”的感觉。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七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人们这股疯劲好没过去,87版电视剧《红楼梦》周雷喊出在年底要三拍《红楼梦》,而且三拍的《红楼梦》长达111集,可谓是一部恢弘巨著。到底拍得如何,效果究竟怎么样,目前谁也不敢断言。笔者不明白,我们这些所谓的电视剧工作者,为什么偏偏喜欢翻过来掉过去的拍《红楼梦》,这似乎超过了向大众普及文学经典的范畴,陷入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曹公的《红楼梦》固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文学名著,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好书,但是做为娱乐大众的电视剧,反反复复的咀嚼曹公的《红楼梦》,就会让人感到疲倦。还不如把三拍《红楼梦》这些钱,用于新剧目的拍摄,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故事体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这四大名著电视剧固然叫好叫座,收视率持续攀升,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更会受到观众的热捧,如九十年代的《渴望》、近几年的《亮剑》等等。希望我们的电视人,不要把目光都聚集在翻拍名著,要在现实中发现更好的作品,制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堪称经典的电视剧,这才是电视剧发展的主方向,这是广大电视观众的最期望的兴奋点。
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两个版本的《红楼梦》,各有千秋,用于普及经典就已经足矣,何必再去浪费人力、物力进行三拍《红楼梦》,大家想想三拍《红楼梦》究竟还有多大意思。
大家看电视剧,就好像到饭店点菜,饺子虽好如果是顿顿吃,不下三五天就是厌食。《红楼梦》虽然是经典,如果各家电视台反反复复热播二个版本的《红楼梦》,故事情节人人耳熟能详,深入人心,不可能这部在电视剧中出现超乎人们想象的人物,背离曹公原著的情节故事。观众们看到第一集,就会想到第二集故事,就会感到厌倦,没有任何意思。三拍《红楼梦》闹不好是画蛇添足费力不讨好。
三拍《红楼梦》还能折腾出什么新花样,尽管周强执笔老版电视剧已经成为经典,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再发生变化。不能拿若干年前的思想,与现在人们的新思维进行碰撞。如果真要是拍一部拉拉杂杂111集的超长版《红楼梦》,观众反应如何,我觉得在时间的长度上,观众就会接受不了,五十集电视剧观众还可接受,把有限的时间进行综合统筹,能勉勉强强的把电视剧全部看完,如果是111集电视剧,能一集不落的全部看完的肯定少之再少,让观众看得零零落落,反而影响对三拍《红楼梦》的认同。
三拍《红楼梦》肯定与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电视剧尤其是三拍经典《红楼梦》,必须付出别人所不能想象的代价。想象87版《红楼梦》为什么一下子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最主要一点就是第一部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在这之前没有任何版本的电视剧,播出后很快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李少红拍的新版《红楼梦》,为什么遭到人们的抵制,一方面是新版本身的问题,更多的与老版比较后对新版的抵制行批判。假如,三拍《红楼梦》与观众见面,如果稍有不足,更会遭到大家的一片声讨。
三拍《红楼梦》还真没什么意思,纵然你周强是老版《红楼梦》的编剧,你还想创造中国电视剧的第二辉煌。仔细想想,还是犯不上去执着的进行三拍。作为一个又才华有魄力的编剧人才,脑袋肯定比一般人聪明,但是反反复复嚼别人剩饭,难道还会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周强呀,赶紧把写好的三拍《红楼梦》放进火炉焚毁,把精力转移到其他题材,创新思路,写出新剧本,拍成一部嘎嘎叫响让老百姓都喜欢看的好电视剧。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八
我们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着历史文化,有着传统文化,到现在我们都拥有着许多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可以让我们知道古代的历史文化知识,所以我们要继续弘扬传统文化。
今天就让我来讲述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许多,今天就让我来讲述一下其中一项吧。游龙船是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每年在端午节的时候,每个地方都会拿出自己的社团所供养的龙船出来游,表示龙破水而出,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给赶走,而我自己也是我们村社团的社员,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跟着大伙把龙船都洗得干干净净,把龙船装饰得漂漂亮亮。
我是一名鼓手,每年端午节前我都会每天练习打鼓,因为到了出水的时候,所有人都要按着我打鼓的声音来趴龙船的,所以打鼓也是一种文化,不是随便打,而是要有节凑地敲打,要有士气地敲打。虽然随着时间地过去,我们每天都会长大,我们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因为社会而消失,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能消失,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接替我们祖先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可以遗失,我们要好好地把它发扬光大啊!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九
所谓儿童礼仪教育,主要是对儿童仪表、课堂纪律礼仪、家庭礼仪、待人接物礼仪等教育指导,其是对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它是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通过将国学礼仪带入儿童礼仪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儿童礼仪的教育。
二、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表现。
(一)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具有良好的利益行为,能够正确熟练使用礼貌用语,比如“谢谢”“没关系”“你好”等。其次,学生的行为得到了规范,经过礼仪教育时间比较长的儿童,能够做到保护环境卫生,主动将垃圾放入到垃圾箱内,特别是在上下楼梯时,能够互相谦让,在外出的时间活动中,可以自觉进行排队,井然有序地进行集体活动。总之,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养成了互相团结、关心的好品德,能够和其他学生和谐共处,做错时能主动承认错误。在家里做到了不撒娇、不任性,主动帮助父母进行家务活的劳动,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并得到老师与父母的在赞扬与认可。
(二)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经过深度访谈与调查报告,分班教学后上未经过儿童礼仪教育的学生,其行为习惯没有得到正确的约束,通常在教育活动中,难以控制自身的行为,甚至还会出现骂人的现象。其次,由于儿童的自制力比较若,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课堂表现虽然活跃,但是难以服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后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的小摩擦,影响班级的和平共处与团结。总之,未经过礼仪教育的儿童,在学校实践活动中难以管理,当出现问题时,会隐瞒或推卸自己的错误,甚至还会造成撒谎的现象。在家里表现的比较任性,时不时发生调皮捣蛋的现象,不能与邻居和谐共处。儿童的种种表现,会让老师进行批评与教育,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1]。
三、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传统文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开始重视学生的礼仪培养。儿童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礼仪教育,有利于继承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礼仪教育,一是把传统美德内化成学生内在的素质,二是促进美德的广泛传播。因此,对儿童的礼仪教育,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进而满足弘扬传统文明的需要。
(二)推进了素质教育。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对于我国儿童的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儿童与家庭、社区进行有效的联系,推进儿童的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正确处理好家庭与社区之间存在的关系,使每个儿童能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远离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因此,重视儿童礼仪的教育,是现代社会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做的事。
(三)维护了家庭社会的和谐。儿童作为家庭成员,其行为习惯的教育,通过老师与父母的教育,可以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有利于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相反则不会形成。另一方面,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使儿童能够与邻居和谐共处,有利于孩子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而监督和纠正了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满足了儿童的发展需要,对维护家庭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2]。现代社会好多家庭都会出国旅游,每个人的个人形象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因此礼仪教育应从小抓起。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在儿童教育活动中的实践意义,需要我们了解儿童礼仪的教育内涵,根据儿童礼仪在家长、老师、邻居等方面的表现,知道儿童是否经过礼仪教育,将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2]刘娟.论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十
暑假,爸爸从甘肃带回了一张做工精细,五彩缤纷的剪纸,我十分高兴。
我拿起这张剪纸,定睛一看,它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位小朋友,头顶带着一顶色彩斑斓的帽子,身穿这一件色彩鲜艳的衣裳,手里还有两条缰绳,脸上挂着恬静的微笑,好像有什么天大的喜事似的,小朋友的后面还有两头年迈的骆驼。
每当看到这幅剪纸,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有两位德高望重的神仙,下凡考察民情。他们来到一个十分贫瘠的山庄,化成了两头十分年迈的骆驼,他们想知道人的本性是善良还是邪恶。可是他们一连的了十八天,都没有人理会他们,给他们食物。但是,两位神仙却坚持不懈的等了下去。又过了十八天,还是如此,两位神仙开始焦急了,他们四处呼叫,希望有人听见叫声,会给他们一些食物。但是这样做却无济于事,两位神仙只好的下去了。又过了十八天,两位神仙终于泄气了,他们决定明天就回天上去,可就在第二天,奇迹发生了,终于有位小朋友给他们食物,并将他们牵到家中。两位神仙感动极了,他们自言自语道:“真是‘人间自有真情在’啊”说完便化作一青烟回天上去了。
啊!剪纸这不愧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啊。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十一
200多年来,《红楼梦》正是以这样神奇的艺术魅力,荣登全球文学之巅。它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映照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拨动着人们生活的琴弦,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美的享受。通读了《红楼梦》的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说《红楼梦》是一个气魄宏大、细致入微、人物鲜活、景色美丽的人间世界,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
作者曹雪芹,这位名列世界伟大作家之林的作家,一生就写了一部《红楼梦》,结果轰动了全世界,巨著自问世以来,读者读出了不同的内涵,有人读出了哲学,有人读出了文学,还有人读出了儿女情长,读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红楼梦”,也通过《红楼梦》在社会的延伸,说出了自己的“红楼梦”,应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况我一个普通读者,在朦朦胧胧读了一遍、刚又细读一遍《红楼梦》后,不敢对国宝级的巨著妄加评论,始终怀着一颗局促不安的心,生怕有损这个国宝级的名著的'价值和风采。然而,《红楼梦》耀眼的艺术光辉又吸引着我非要写出对美的感受,我只有徜徉在《红楼梦》的艺术走廊里,在尽情欣赏这花团锦簇的裙钗时,细细找寻它“文学”的路标,沿着这条独辟的蹊径,小心翼翼地进入这迷宫似的“大观园”,从它细小的一隅,对《红楼梦》里“笑”和“哭”的艺术作个一知半解的品评吧。
作者曹雪芹笔下的人物笑容千姿百态,笑容种类三千四百多种,并对各种“笑”描写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笑的种类千奇百怪,无所不及。有冷笑、微笑、嘲笑、又笑、呕笑、也笑、调笑、陪笑、忙笑、忍笑、带笑、含笑、欲笑、遂笑、众人笑、含羞笑、哈哈笑、凑趣笑、赶忙笑、涎皮笑、嘻嘻笑、一旁笑、含羞带笑、掩面伏身而笑,一笑笑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笑笑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一笑笑出了《红楼梦》的艺术风格,贾母的笑和刘姥姥的笑是不一样的,凤姐的笑与袭人的笑也不同,与黛玉难得的一笑更是大相径庭,宝钗的笑与众人的笑更不同,别具一格,纵观全书描写她的笑中,都不带感情色彩,几乎没有冷笑、大笑,而是悄悄笑、抿着嘴笑,而黛玉则时而用冷笑,这就说明每个人的出身、环境、性格特征不一样,笑也是不一样的,《红楼梦》描写出了每个人笑的特点,让“笑”笑出了艺术美。
作者曹雪芹还运用大的场景来描写笑,当读到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就拉开了“笑”的序幕:“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是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她姐妹换衣裳的”。这一段可谓笑的大观园,让你看了都想笑。作为描写艺术,我觉得《红楼梦》就是文学描写的艺术殿堂。
《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人生悲剧,曹雪芹巧妙地写出了悲剧中人物的哭相,他笔下人物的哭相也各不相同,贾母的“哭”:“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眼泪交流”、“贾母听了这话,那眼泪止不住流下来”。宝玉的“哭”:“宝玉听了,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不禁嚎啕大哭”、“宝玉又哭得气噎喉干”。黛玉的“哭”:“黛玉也哭个不住“、“黛玉听说,流泪叹道:她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的心”、“泪痕满面”、“眼圈又红了”。凤姐的“哭”:“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紫鹃的“哭”:“两泪汪汪”、“那眼泪似断线珍珠一般泪如雨下”、“哭得泪人一般”。平儿的“哭”:“擦着眼泪”。《红楼梦》里人物的“哭”也“哭”出了每个人的特点来,读完之后,总让您深深地回味。
透过曹雪芹对人物“笑”、“哭”的艺术描写,我又领悟到了他对环境的描写也是独具匠心,下了一番功夫,用来渲染气氛。如:林黛玉刚进宁、荣国府时的环境描写:“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通过这样环境描写,就把宁、荣国府的富贵豪华之气给渲染出来了。
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堪称一绝。虽然《红楼梦》所创造的人物众多,但不是千人一面,而是丰富多彩。对宝玉、黛玉、宝钗、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迎春、探春、袭人、鸳鸯、尤三姐等人物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几乎没有雷同,都具有典型性,正是运用了小说“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特点。如:在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林黛玉刚进荣国府时的人物描写,就很具典型性:“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体,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这样的人物描写生动传神,启发读者深思。
再看《红楼梦》里的语言描写,曹雪芹因生活在北京,充分运用北京语言的特点,来表达人物的个性,宝玉有宝玉的语言风格,黛玉有黛玉的语言特点,凤姐开口说出来便知是凤姐,刘姥姥的语言更是泾渭分明,书中人物语言各不相同,也就显现出曹雪芹的语言功力,从而彰显了《红楼梦》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
看《红楼梦》,就像在浏览文学艺术宝库,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感受无穷的艺术魅力,从而受到很深的写作启迪,特别是《红楼梦》里的鲜活的白描手法,也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文学描写的典范。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十二
摘要:《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有极大的代表性的伟著,其中所写礼节,正反映了清代前期社会上,尤其是封建贵戚之家,旗下官吏家庭十分重视礼节的情况。
也反映出了诸多社会意义。首先则是封建时代森严的的等级制度;其次是代表性地反映出明清时的审美倾向,以及当时社会满汉文化的交融。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他的彩笔和椽笔,使我们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地看到了我们中华人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吃饭,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礼数相接,如何思想感发,如何举止行为。尤其是封建贵戚之家,旗下官吏家庭,十分重视礼节的情况。也反映了诸多社会意义。
首先,最突出的反映则是封建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必然存在不同的等级,而封建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则导致并维持乃至加深这等级,并深刻地体现出来。在《红楼梦》中即是如此,诸多礼仪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在宴席上,先是在坐次上分上座、陪坐、下坐,或分主座客座;上菜次序也是按辈分等级的。如第四十回写“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而且用饭时主、奴更要分清。主、奴更要分清。
主、奴之间也都要遵守封建礼仪。即使主奴之间关系非常亲密,即使在无人时也不敢十分僭越。如第十六回贾琏、凤姐在房中吃酒,贾琏乳母赵嬷嬷进来,让上炕吃酒,“赵嬷嬷执意不肯”,平儿就在炕沿设了一几,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贾琏拣肴馔与她,放在桌上自吃。
又如第五十五回写平儿陪凤姐吃饭,凤姐先说:“过来坐下,横竖没人来,咱们一处吃饭是正经。”后来,“平儿屈一膝于炕沿之上,半身犹立于炕下,陪着凤姐吃饭”。
行动坐卧都要受到礼法、礼节的约束、节制,等级界限亦很明显,不能错走一步。走路时的礼数,大抵随长辈走路应很好跟随,不能僭越,等级高低亦如此。《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太医领来。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跟着贾珍到了台阶上……”。另外,奴仆,丫鬟随主人走路,自应后面跟随,非主人命令,不敢擅自离开。如第三十一回写湘云来大观园,“众奶娘丫头跟着……出来,便往大观园来,见过了李纨,少坐片时,便往怡红院来找袭人。因回头说道:‘你们不必跟着,只管瞧你们的亲戚去……’众人应了,自去寻姑觅嫂,单剩下湘云、翠缕两个。”如出门行路,或出远门,则情形也不同,按不同身份,不同情况安排。
其次,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思想倾向。
《红楼梦》以它艺术上巨大的'包容性,确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艺术史上、特别是审美思想上独到的地位。它的特殊贡献在于它为明清美学基石上的摩天大厦。从书中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态特征,它代表了封建文化最高的审美价值。
明清文化的服饰文化的特点是,处于封建末世专制社会,更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于诸多粉饰太平的祝福之词,将这些吉祥词施之于图案之上,增加华贵的审美氛围。特别是清代服饰,更追求繁缛的艺术样式和风格,形成了在服饰用料、饰物等崇尚精致细密之风。这也与清代织业之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第三回出现在林黛玉眼中的服饰是:“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绿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色起花八团倭缎穗”。而且曹雪芹笔下的色彩写得繁美亮丽,俗话说:“绣花容易配色难”,色彩是专门的学问。单一绿色,由深到浅叫的出名称的有四十多种,新的变化还不算,一个好绣工,首先的技艺就显示在配色上,然后才是针法。在服装颜色上,不只反映了配色不配色,美不美,也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时尚。著衣的色彩也有不同,喜庆凶丧要有区分。
如穿素服到喜庆场合中,或穿大红喜服到丧葬场合中,均为失礼。而且居丧之家素服,守寡之人素服,不但衣着素,且不事脂粉,如李纨的装扮。
另外,反映出当时社会满汉文化的交融《红楼梦》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伟大结晶。《红楼梦》既继承了汉族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也融入了清代北京满族的文化精神,并由此吸收满族古代的同样历史悠久的文化精神。满汉两个民族文化的融合,在《红楼梦》中有极明显的表现。
在贾府贵族的饮食生活中,有许多满族的习俗。贾宝玉吃茶泡饭时就“野鸡瓜子”,贾母吃稀饭时就炸野鸡肉,芦雪亭咏雪时“大嚼烤鹿肉”,都反映出满族喜爱吃野味的民俗。这种喜好吃野味的习俗,与满族历史上的狩猎传统一脉相承。在乌进孝缴纳贡租的帐单中,野味是占了很大比重的,这也说明贾府喜爱吃野味的习俗。据爱新觉罗·瀛生等人著《京城旧事》中说“清帝居住在北京皇宫里,但几乎天天吃关外贡入的狍、鹿、野鸡、鲟鳇等野物。……吃野味是狩猎者的传统习惯。物来京出售,旗人家也普遍食用。”其中所说,清代京城满族喜汔“关外的野味”的习俗与《红楼梦》中贾府豆食野味的习俗,是相互印证的。
《红楼梦》问世后,也首先在满族贵族中得到反响,所以能迅速引起满族贵族的共鸣,这也说明它与满族文化的息息相关。说贾府是清代满族贵族家庭的典型,因为其日常生活习俗的原因。
例如,满族以小姑为重的习俗就得到鲜明的反映。如第三回写黛玉进府第一次吃饭,说得最表楚。贾母是家长,居中,黛玉是客,坐上首,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陪坐,坐定。然后李纨捧杯,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随后王夫人坐下位同用饭,李纨、凤姐立在案边布、让。
按满族礼数,姑娘未出嫁时,在家中地位最娇贵、最高。
《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史上、艺术史上的巨著,不仅深远地影响着后来,更为我们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清前期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2]邓云乡:《红楼风俗谭》[3]《红楼梦学刊》,第四辑,第二辑。
[4]爱新觉罗·瀛生等著:《京城旧事》。
[5]《清稗类抄·风俗类》。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十三
我是中学的时候第一次看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的,这一篇是《青青边愁》这本散文集的的第一篇,所以印象尤为深刻,如今有机会又把书找了出来,再读一次,还是对这一篇最为钟意。
关于游记散文,不得不说的是另一位大陆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无论学界评价怎样,他的文章读起来是美的。我以为的美的游记散文,不是将景色描绘的多么迷人,而是表达作者自己观景的感想,发散出来的思考,是那些比景色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体悟。两位余先生都是此中的大家,只不过一个通过历史,一个透过哲学。
“不朽”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抽象概念,古往今来似乎似乎谁都能说上几句,而文人们又大多多愁善感,常常被他所“伴生”的`物是人非所牵绊。
我一直认为不朽是一个相对名词,因为有“朽”所以才会有“不朽”,所以在人们提到它时往往不是说什么永恒不变,而是先说什么变了。
在记述前往英国西敏古寺的行程时,先生所说“变”是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历代诗人们,而不变的是那堆雕刻各色形象的雕塑吗?不是的,“他”说:“传神尽在阿睹,画龙端待点睛。”不朽的是那些顽石眼睛中透露的,是世人们需要用精神去体悟的历代先辈的灵魂――或者说是他们的思想。
为什么常常会有人说黑夜是灵感迸发的源泉,为什么在作文是常常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因为寂静创造孤独,而孤独能让你的精神与不朽的载体相触。在无声处,看着一尊尊模样各异的雕塑,心里会想什么?庸人们怕是会因对鬼祟的恐惧而早早逃离,而智者,则是看着那些雕塑思考更多:“帝王与布衣,俗众与僧侣,同一拱巍巍的屋顶下,鼾息相闻。”这是平等。
有的人看到变与不变的建筑会想到沧海桑田,前尘不在,就像余秋雨先生给那汪秀美的湖泊写的那样:“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有的人在变与不变中看到的是永恒的思想,就像余光中先生在那座英国寺庙里写的那样:“时间,你带的走歌者带不走歌。”两者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不过是一个为民族文脉发声,一个为人类精神作颂罢了。
其实读了那么多的游记散文,自己也曾经作过几篇,初成时还沾沾自喜,但后来再看却是问题一堆。只抒情的文章犹如空中楼阁一触即溃,不得深思,只叙事的文章走马观花,有目无神。读书,心生向往;落笔,方知浅薄。
话又说回来,不朽,是一堆顽石吗?
非也,恰如辛弃疾评价朱熹: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十四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每次读红楼梦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在多次阅读红楼梦之后,不仅是对红楼梦已有了相应的认识,并且对红楼梦里的诗词曲赋也是从感性化认识上升到理性化的理解。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既融入了现实主义的追求和渴望,又融入理想主义色彩的浪漫与幻想,是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交织。既给人予自然景观的美感,又给人予人文景观的想象,是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的想象相互交织的写照读红楼梦不仅仅让我们领略到那份自然景观的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那份人文景观的美。而就书里的诗词特点来说既有共性的特征,也有个性的认识,是共性认识和个性认识的相互交融。
红楼梦一书的诗词曲赋散发着艺术魅力和思想的光辉,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的灵魂,诗词曲赋予了小说更多的艺术魅力。诗词是红楼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诗词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红楼梦的写作思想、写作宗旨和创作意图。诗词有助我们读懂红楼梦。诗词不仅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赋予小说形象化和抽象化的意境美,诗词让我们不仅赏读到了红楼梦诗词那种语言艺术之美,更是欣赏读到了诗词的那份思想的内涵之美。因此贯穿于书中的诗词不仅是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诗词是红楼梦这部不朽之作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红楼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也是众多红楼梦爱好者在阅读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红楼梦中的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诗词是全书的总写和概括,是对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的定格。在第五回里,诗词曲赋占了大量的篇幅。作者通过仙境、梦境、神话故事的相互交织,人间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的时光交错来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充满梦幻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暗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是采用诗词曲赋以及绘画的浓缩来表现的。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表现,不仅让你感到神秘感和朦胧感,也让你感觉是亦幻亦真。
在红楼梦一书中,一众闺阁儿女(包括贾宝玉的诗词也是充满闺阁的气息)的诗词都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林黛玉的诗词更是独树一帜,不拘一格。
而其中又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最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林黛玉是个充满浪漫幻想思想的理想主义者,而薛宝钗则是个遵循正统理性思想的现实主义者。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作者着墨最多,用心去雕塑和用心去描摹的两位女性。林黛玉具有一定的叛逆思想和叛逆精神,而薛宝钗却是个格守封建礼仪,维护封建道德的标准淑女。林黛玉和薛宝钗都都是出群拔萃的人物,才华出众、貌压群芳,书里描写她们都娇花软玉一般的人物,两个人的诗词风格各异,甚至是背道而驰。
林黛玉是天性聪明,才思敏捷。薛宝钗是博览群书,色色皆知。就他们两人的诗词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但又却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两个是平分秋色,达到不相上下的地步。林带玉的清丽脱俗,情感真挚;薛宝钗的则庄重矜持,浑厚深沉。
林黛玉语言诗词从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而薛宝钗为人处事却是不动声色。林黛玉的诗词常常是率性而为,薛宝钗则是循规道则。林黛玉是至情至性,薛宝钗的则是委婉含蓄。林黛玉的的的诗词是感怀身世,寄托情感而作。而薛宝钗则是身份写照,寓喻抱负。
林黛玉与生俱来都透着一股灵秀之气,她的前生被作者寓喻为一株具有神话特色的绛珠草,一株神形兼备、楚楚动人、似花非花却胜花的绛珠草,一个降临在人世间花朝节之时的众花之神,是一朵仙姝奇葩,犹如一支出水芙蓉,纤尘不染,是一个聚诗情才情于一身的婉秀的女性,她真实、真诚,不喜欢做作,所以常常被认为是弄小性。她的诗词是自有一种清雅婉丽,飘逸奇秀之美。她的诗词有时很抽象,而且善于创新,构思精巧,言简意赅。她吟诗时往往不假思索,一挥而,一气呵成。而且她的的诗词无不显示出一种不同凡响的超然美。
而薛宝钗则是是一个有正统思想的女性,具备一切封建社会道德标准女性特有的端庄贤淑的娴静之美。她虽然世故,赞赏经济仕途,但是她却体贴人情、善解人意。她的诗词则庄重矜持,含蓄内敛,心思慎密,总以贞静为要,宁静为主,所以她的诗词透着的是一种淡然宁静之美。薛宝钗的诗文笔娴熟,笔风醇厚铺成有序,有几分疑重之感,每首诗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到胸有成竹,往往在不露声色之中完成。由于薛宝钗的生活环境社会气息的那个大染缸让她或多或少的沾染一些商人唯利是图的气息,使这个温柔妩媚的少女,多少有几分矫情和无情,从另一个方面讲也是她的无奈和不得已。
林黛玉的诗词不仅率性而为,还常常任情任性,但却能收放自如。她的诗词以清丽脱俗而赋予了生命的活力;以构思新颖而不落于俗套,以想象丰富而别具一格;以下笔大胆而别开生面,以新颖别致而推陈出新,以哀婉缠绵而给人感慨,以超逸奇秀而充满灵气。她的诗词也常常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因此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风格。力主创新。
薛宝钗的诗词讲究的是循规道则,用词是恰如其分,在诗词里一词和一字都是经过精敲细推,字斟句酌。一诗一词都是仔细酝酿,做到胸有成竹。并且常常是一语双关,借花喻人,借花言志,且特别注重修辞,有较强的韵律感,具有一种音感之美。
如果说读林黛玉的诗词就象品一杯清茶,回味无穷。那么欣赏薛宝钗的诗词就象饮一杯浓浓的酒,香醇可口。
林黛玉的诗词在红楼梦一书中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量,不仅是数量多,而且在质量上也堪称上乘之作,有自己个人有感而发的,有集体同作的。
在红楼梦中我们开始接触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是在元春归省亲对大观园题诗时,薛林二人在都表现出不凡的诗作才华,且技压群芳,林黛玉更是一鸣惊人。
林黛玉的《世外仙源》虽是奉命而作,但因林黛玉一心想大展才华,不料元春只命作一首,因此心绪不佳,只是应付而已,所以字里行间却是轻描淡写,但却是不卑不亢,绝无半点奉承迎和之意,也无做作之姿。全诗洒脱自如,如行云流水而又比符合元春省亲的意境,宛如是真情的流露,,一个“别”、一个“借”一个“添”。用的比较自然而又恰如其分。“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读一遍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杏帘在望》比起《世外仙源》更胜一筹,全诗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仿佛是信手沾来,跃然纸上,具有一种自然和意境的美感,给人的感觉就象宛如一股清泉从心田流淌而过。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丰富联想,勾画出一幅田野景观和丰收的景象,如果抛开小说本身,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一首田园风光的描写。首句“杏帘在望招客饮,在望有山庄。作者巧妙地把题目镶嵌进去。而“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没用一个动词,全由名词组成。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进一步描绘想象中的田野景观,表现想象中的丰收景象。最后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来收尾,“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这首诗所要表现的宗旨。
而薛宝钗的《凝晖钟瑞》因是奉命而作,就写得较为认真,自始至终都怀着一种崇敬和崇拜的心境。全诗浓墨重彩,尽力铺叙,既有歌功颂德之意,又含有对元春的恭维之情,还兼隐喻有自己的志趣,而且文笔自谦,重点突出皇恩浩荡和对元妃归省的赞颂。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是全诗的中心。“高柳”、“修篁”都是植物,这里用动词“喜迁”和“时待”来修饰,把植物给拟人化了,因而更能突出对皇恩浩荡和元妃归省的赞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由于林黛玉孤苦伶仃和寄人篱下的身世境况,也就造就了她的乖张的性情以及不合群体的性格,因而多愁善感。而她追求和执着的爱情又是世俗的传统理念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禁锢的和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是满腹心事无人理解,悲戚之情无以言表,付出的爱的不知所终。所以只有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诗词。高洁的心性,叛逆的性格也只能向花草树木倾诉,借助诗词来表达。因此常常一个人自吟自唱、自悲自叹。从春恨到秋悲从葬花吟到的秋窗风雨夕,触景生情,花开花落,凄风苦雨。从感同身受的五美吟到手帕题诗寄情,从咏白海棠自爱的到咏柳絮的自怜,最后是泪尽人亡。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葬花吟,如泣如诉,声声哀音,字字血泪,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人世间的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是对人世间的愤懑和控诉。通满篇无一字不是肺腑之言、无一字不是血和泪的凝成。一方面表现出她那率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她那种自卑与自尊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现出她的无助与无奈。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全部的思想情感寄托,是她的情感的升华,是她心声的袒露,内心世界的揭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寄人篱下的身世感怀。全诗充满忧怨感,悲戚缠绵,哀感动人,通过对落花的怜惜,感悟于自身的爱情和命运却又无奈,表现出她内心世界的愤满,不平的宣泄和释放,无可奈何的悲叹。一首葬花吟写尽了花之精神花之魂,花儿动容鸟惊飞,人花合的精神境界一更具有感染力。
白海棠纤尘不染的品性被林黛玉描写的淋漓尽致,白海棠在林黛玉笔下不仅赋予了梨花的洁白,还赋予梅花的馨香。通过咏白海棠仿佛看到林黛玉笔下具有梨花的神韵,还具备梅花的精神。对于白海棠,林黛玉是从动态、静态的不同角度去表现把白海棠描写的活灵活现。林黛玉还借助对白海棠咏颂来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寓蕴自己的心事,但是那份情和那份心事的内蕴却只有宝玉能懂。林黛玉笔下的白海棠是林黛玉内心的独白和自我写照。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得出林黛玉纯洁真诚的个性。
林黛玉的菊花诗和她的海棠诗一样,是林黛玉心声的表现和情感的寄托,菊花的高尚品格较符合林黛玉的心性,所以她能够写出绝唱的菊花诗。林黛玉的三首菊花诗不仅是表现出菊花的高洁品格,也是表现出自己高洁的品格,同时也是林黛玉思想的倾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林黛玉心声的体现,林黛玉的自我评价,是林黛玉的`孤芳自赏,不入时流的性格的真实写照。因此菊花在林黛玉笔下达到了物我两忘,人花交融的境界。菊花在林黛玉笔下被表现得色活香生,淋漓尽致,成为脍炙人口的咏菊诗。问菊一诗应用了一连串的提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声和愤懑,不愿同流合污趋炎附势的高尚品格,就象书中史湘云说的那样把菊花问得无言以对了。咏菊一诗,林黛玉应用拟人的手法,把菊花变成自己的知音,把满腹的心事向菊花尽情吐露。咏菊,道出了黛玉自怜自怨”,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情怀。也表现出了林黛玉的自尊自爱的高洁心性,借助陶渊明对菊花的评价把菊花的咏颂推向了高潮。菊梦给人一种似梦似真的朦胧感,表现出菊花的高洁不俗。
林黛玉的柳絮词,悲戚感人,用典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仿佛身临其境。
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在世的最后一篇诗作,全诗用了十五个秋字,来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虽然没有表现出葬花吟那样的愤慨,但表现的却是更苦闷,更颓伤的心绪。春恨秋悲痛,林黛玉终于流尽了她的眼泪。贾宝玉吟的《红豆曲》“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正是林黛玉一生的的写照。在诗词方面林黛玉还善于翻古意,而且别开生面,五美呻就是最好的例证。
手帕题诗词,款款深情,点点泪迹,多少相思,几多衷肠,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林黛玉的诗词每一首都注入了她的真情、痴情。自情自性,甚至是达到任情任性的地步。由于不受形式的束缚,所以就能够随心所欲、竭尽所能去充分体现那那种自然的美、意境的美。在咏颂白海棠和咏颂菊花的神韵之美的内涵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同时真实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巧妙白海棠和菊花诗里,给人一种人花融为一体美的精神享受。林黛玉的前身绛珠草就因为那份楚楚动人的神韵而赢得人们的赞美的缘故吧。林黛玉不仅诗词了得,对琴学也有相当的造诣,她琴艺高超,琴技精湛。凤尾声声,琴声袅袅,,扣人心弦的琴声,如清泉流淌过心田。一曲清音,寄托了林黛玉那份无奈而复杂的心情和无限的哀思。洗涤尘世间那些笑里藏刀,阴谋诡计的污垢,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宁静。
薛宝钗虽是博古通今,无书不知,杂类旁收,那些精辟的解疑让人赞不绝口,但是由于她大家闺秀的矜持心态和端庄凝重的身份,因此她的诗词在表现手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从某种意义上讲则是固步自封。薛宝钗通过咏白海棠来表现大家闺秀的淑女形象和娴熟、淡雅、宁静、清洁的内心世界。咏白海棠,既是咏花,更是写人,诗不仅是薛宝钗稳重矜持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也代表了她的思想倾向。而花的美丽,不仅仅是颜色之美,还有花的形态之美,花的馨香之美、花姿之美,花韵之美,最重要的则是花韵之美。她的白海棠诗之所以能够夺冠,一个原因是由于评判之人从标准的大家闺秀淑女的角度来进行评判的,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评判之人对诗词的诗的理解水平的限制。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是薛宝钗身份的真实写照,作者以牡丹喻宝钗富贵雍容,艳冠群芳艳冠群芳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罗隐的牡丹诗,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对于薛宝钗的形容是恰如其分。
薛宝钗的忆菊和画菊都不落俗套,但却不似薛宝钗的格调。薛宝钗在读者心里是个很理性的人物,不喜形于色。而忆菊和画菊两首诗,却一改薛宝钗以往的大家闺秀“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矜持风格,流露出薛宝钗的真情实感。
忆菊,一改薛宝钗淡定从容、成竹在胸的优雅风姿,让自信的薛宝钗深感前景的渺茫,道出了薛宝钗的郁郁寡欢的心绪和无限的惆怅,用“谁怜我为黄花病”来表现那满腹的心事和无限感概的心境。“慰语重阳会有期”仿佛是在自我宽慰。
咏螃蟹写得比菊花诗好得多,这首诗语言辛辣,极尽讽刺之意,是一首骂人的绝妙之笔,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螃蟹的形态描写把世上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的形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结果是任凭你怎样横行只能是别人的盘中餐,口中物了。宝姐姐一向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居然用这么辛辣的文字,确实出乎于人的预料。不过明白了作者是想讽刺那些追逐名利之徒,而又不能说的太露骨了,所以只好通过薛宝钗的手笔来讽刺那些表里不如一的伪君子的专搞阴谋诡计的野心家的,诸如贾雨村之流。其实也只有薛宝钗这样工于心计,心思慎密,处处留心的女子才能够把螃蟹和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充分联系在一起的。
在小说中,就称这首诗为咏螃蟹的绝唱,还说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思才算是大才。因此作者是小题大作,以小见大,这就是红楼梦这部书的高明之处。
在红楼梦一书里,让读者最难懂的诗词是第八十六回妙玉续诗,一开始我也不懂,所以读的时候总是跳过去,在阅读了几次之后才隐隐约约感到续诗妙玉是在告诉人们她的身世和家世背景。从许多章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妙玉也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而且身份地位都不在大观园众群芳之下,从妙玉对茶道茶艺的精通和饮茶用的茶具的精美和珍奇,也应该属于钟鸣鼎盛、诗书礼仪之家吧,只是由于家庭变故,使她不得不带发隐于空门。从这段续诗中我们知道了由于妙玉父亲的去世,母亲悲痛地带着妙玉生活,孤儿寡母支掌一个家本来就不容易,谁知道被某个虎狼之人窥视并且霸占了去,而且这个虎狼之人势力不小,还处处设防和算计妙玉,使妙玉只能东躲西藏,隐盾于尼姑庙了。至于书中周瑞家对妙玉的介绍只不过一个障眼法的托词而已。
然而,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却是一株身在佛门,心恋红尘的空谷幽兰。她兰心慧质,灵魂高洁。她不仅具有兰的气质,还兼有红梅一般的精神,宁弯不折的秉性又让她宛如绽放在寒冬风雪中的一株红梅,清冷的外表却掩藏不了着颗炽热的内心。这个外冷内热的少女就象灿烂的梅花渴望春天的温馨和热情一般,充满着对生活热爱,充满着对爱情的向往。她精通茶道,对琴艺、茶艺、颇有研究,对乐理有自己见独到的见解,精美的茶具和对品茶的讲究无不显示出妙玉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气质。可是说妙玉续诗写得相当隐晦,诗意朦胧,若明若暗、若隐若现,道出了妙玉家庭的变故最后只能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的感慨和无奈。作者匠心独具,使妙玉的诗词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
如果说作者只是把甄士隐一个乡绅的家业破败作为铺垫引出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最终没落衰败,那么甄士隐的家业的落败只是一个前奏和一个缩影,而妙玉续诗的的出现再一次验证出以贾府为代表的腐朽没落的四大家族终究免不了衰败灭亡的宿命,从而折射出整个封建社会的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规律,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趋势。这是一种比照的写法,为了进一步去反应整个封建社会的最终走向灭亡的不可避免性,作者还安排了一好了歌,以及一连串的注解,围绕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逐渐走向灭亡的必然结局来表现。作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多重性、多样性来反映封建社会最终灭亡的必然性,作者这样安排无非是是以假见真、以小见大,从远到近的写法。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颇具男孩子的性格特征,是个个性比较随,天真烂漫、活力四射的少女。她无一处不显示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她心直口快,无所顾忌,不拘小节,说话从不转弯抹角,喜欢直来直去,任意高谈阔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快人快语,从不藏着掩着。她无拘无束,心胸开阔,生性豪放,具有鲜活靓丽的生命力和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是个无忧无虑,是个活泼快乐,充满青春气息,很阳光,很乐观的女孩。她不象林黛玉那样的敏感多疑,也不象薛宝钗的工于心计。她没有林黛玉的忧郁,也没有薛宝钗的深沉。她不清高,也不媚俗,她自尊但不自卑,她不象林黛玉的目无下尘,也不似宝钗的刻意去迎合。每次由于她的到来,大观园便增添了几多的欢声笑语和无穷的情趣。她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但是由于从小没有得过父母的疼爱,所以不幸的身世并没有在她心灵深处留下的多少生活的阴影。史湘云的诗词比较散淡,也比较随意,介于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史湘云的诗词豪爽不拘,完全是以一个男儿的口吻来写的,调子轻快而活泼,具有一种男子的潇洒风流,俏丽妩媚中尽显男儿风采。她锦心绣口,才思敏锐,诗意怡然,诗情潇洒飘逸,随意性很强。她的性格特征,她的思想倾向在她的咏海棠和咏菊花中都一一表现了出来。
就咏白海棠而言,她一个人就连作了两首,胜过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是一种综合的写法。诗的字里行间不仅仅暗示了她自己的命运结局,也是暗示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命运结局。透过咏白海棠诗词我们看到了她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在咏白海棠里我们看到了她在描写林黛玉、薛宝钗上不同于贾探春和贾宝玉不一样的态度和看法,也说明了她的思想倾向。
她的咏菊诗,不仅处处表现出男儿风范,还运用倒插笔的手法,来扩大诗的意境,增添了诗的赏读性。同时从咏菊诗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又看到了她的思想似乎和林黛玉相近。
她的咏柳絮,情思缠绵,也看到了史湘云的天真烂漫的憨态可爱。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还是个别出心裁的可人儿,透出刁钻古怪。在第六十二回大观园众儿女行酒令,她赢了宝玉时限酒底酒面她的酒面就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上的话,这的确是有点难,结果把宝玉给难住了,还是黛玉替宝玉说出来了。第二个回合她输了,结果让薛宝琴来了个请君入瓮。出题往往出人意外,分别以红梅花三字为韵来咏颂梅花,用访妙玉乞红梅让宝玉作。在即景联诗时,她一个人力战宝琴、薛宝钗。林黛玉,她和林黛玉二人联诗,无不是妙趣横生,妙语连珠。一句寒塘渡鹤影,差点让林黛玉难住了。
贾宝玉是一个不喜欢那些形式上人为的羁缚的男性人物,他具有相当叛逆精神、叛逆思想。也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一个男主人公,他没有封建礼教那种大男子主义的思想,他有自己明确的想法和看法想,而那些看法是不合时宜的,被那些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卫道士们认为是离经叛道,他崇尚的是自然天真,喜欢自由自在,反感那些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不喜欢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在他的内心深处和骨子里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他遵循的人人平的思想。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作者运用两首西江月明贬实褒的来赞扬了贾宝玉。
贾宝玉的诗诗词才华自是谈不上卓越和超群,才情和诗意都不能大观园的一众闺阁儿女相提并论也就是贾宝玉的诗词不及那些闺阁儿女的有魅力。可以说在大观园里,贾宝玉的诗词是上不了台面的,大部分只能作为姐妹们的陪衬,但是在数量上还是占有一定的分量的,贾宝玉诗词和对联却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的思想性。在元春省亲时一人独作三首,冥思苦想,煞费苦心。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充满闺阁情趣的闲情逸致。
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在认识上不同一那些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往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对父母安排的金玉良缘的明确表示出不满和不愿意接受,被认为是叛经离道。他毫不隐晦表示出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在情感上与林黛玉心心相印,在诗词上与林黛玉心灵相通和感情上共鸣。在咏白海棠诗中,“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就明确的表示出薛宝钗已经从内心深处淡出,而林黛玉则成为他精神的一部分了。在咏菊花中以一个护花使者的身份来呵护众儿女,访花、爱花,惜花,更护花。
贾宝玉的《姽婳词》写的很有特色,风流隽逸,语言辛辣,是一篇直接表现人物的古体歌行。《姽婳词》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林四娘这个女子形象,把林四娘的英姿飒飒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我们《姽婳词》看到的是,一个被男人当作逗笑取乐的女子却是做了一件一干男人所做不了的事,也让那些自视清高的须眉男儿也深感汗颜,同时表现了那些贪生怕死男人只知道明哲保身、临阵脱逃的丑态和丑恶嘴脸,遇事时倒不如一个小小的林四娘忠义慷慨,挺身而出,最后是血洒疆场,成为千古佳话。贾宝玉还通过对林四娘的描写,把那些拿着国家俸禄遇事却是惊慌失措毫无退敌良策的无能的男人表现的淋漓尽致,笔锋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嘲讽了以皇帝为首的文武百官,全诗极尽讽刺之意,在表现人物手法上与林黛玉的五美吟有异曲同工之处。诗写的悲壮瑰丽,很有感染力,让人读了荡气回肠。
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文采绮丽、辞藻华美,感情真挚、言辞恳切,也是一篇颇具特色的诔文,是《红楼梦》中最长的诗赋。通篇寄托着对晴雯真挚的感情和哀思。诔文独抒己见,随心所欲,不落俗套,不拘泥于形式,任凭思绪的驰骋飞翔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广征博引,引用大量的典故,借助诸多的历史故事,或咏或颂来赞美晴雯的情操和品质。比历史上的那些吊文来说,有所创新和突破。芙蓉女儿诔洋洋洒洒,文采飞扬,堪与曹娥碑媲美,全篇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以抒情的形式把晴雯描写成芙蓉花神降临人世间。
在诔文里贾宝玉毫不隐晦地抒发了自己对晴雯的友谊之情,用黄金美玉难以比喻晴雯的高贵,用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用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用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娇美。用娴雅和贤惠来表现自己对晴雯的赞美。贾宝玉还怀着崇敬的心情,借用鸿鹄高翔之志,幽兰馨香品格以及贾谊忠肝义胆、心系万民的夏鲧来赞美晴雯高尚品质高尚情操,同时也借用人们憎恶的荆棘毒草鸠鸩嫌恶、水草嫉妒不同程度谴责了那些嫉妒之人的犯舌和恶语中伤,恶毒诽谤,表现出贾宝玉的爱憎分明思想态度。从芙蓉女儿诔中我们看到的是贾宝玉的真性情。
在诔文里表现出贾宝玉具有理想主义思想的追求和渴望,也有现实主义思想束缚的感叹和无奈。广征博引,借题发挥,寓意深刻。
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同时都是贾宝玉所作,而且同时出现在一回里,具有前呼后应,相互印证的作用。而访妙玉乞红梅既是写妙玉,也是写宝玉自己,暗示了宝玉将来的去处。
在红楼梦一书中,薛宝琴自始至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的。她把外面的精彩世界带入大观园,让大观园的姐妹以及宝玉耳目一新。在作者笔下的薛宝琴几乎无可挑剔而近乎完美的少女形象。她是个美艳绝伦,才貌具佳的美少女。她才情并茂,清纯似水,清丽如画,具有丰神灵秀之姿、惊人清丽之容、聪颖敏捷之才。她就如同画中走出来的美人儿,耀眼而美艳,聚诗情、才情于一身。据人们的评说她气质才华堪比林黛玉,富丽华贵又似薛宝钗薛宝琴。同时她又是一个思想单纯,心地纯良,开朗热情,洋溢着快乐活泼青春气息的女孩儿。
在皑皑白雪和争奇斗艳的梅花的衬托下的薛宝琴显得更是光彩夺目,堪与雪中的梅花媲美。她不象林黛玉的清高和孤傲,也没有薛宝钗的城府和世故;她具备林黛玉的灵秀之气,但却没有林黛玉的小女儿心态;她具备薛宝钗的典雅高贵,但却没有薛宝钗的圆滑功利。她的语言不多,始终是微笑着,每次出现似乎都与诗词有关,除了对诗词的评说外,很少有描写到她自己的语言表现。比起大观园的一众儿女,他的诗词似乎少了几分闺阁气息,却多了几分磅礴气势,她的诗词文采精华,独具神韵,具有宏伟壮丽、震撼世俗的气魄。她敏捷的才思和不凡的气度的让大观园一众儿女惊叹不已。她的诗词格局与气魄都不是大观园一众儿女能够相提并论的。她率真而单纯,具有一定叛逆精神。
在红楼梦中,薛宝琴游历颇丰,见多识广,那独具特色的神韵不是大观园那些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小姐们所能比的。
薛宝琴对于中国的名山大川、三山五岳几乎都游遍。明山秀水既陶冶了她的情操,也让她视野更为开阔,从而让她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而尽情发挥。纵情于山水间,接触西方文化,使她性情更为豪放,思想比较开放。山水灵秀了洗涤使尘世间的那些污垢以及商人唯利是图的气息没有遗留在她心灵深处,让她脱去世俗那些的脂粉俗气。行走于市井之中,既丰富了她的阅历,也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才情。
在红楼梦一书中,林黛玉虽然是天性聪明,但是她的诗词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薛宝钗虽然博览群书,但她的诗词知识也仅仅来源于书本,终究是纸上谈兵,而薛宝琴的诗词除了她饱读诗书而外,更是来源于生活,取材多于为历史古迹遗事和市井传闻,所以薛宝琴的诗词更具独具魅力。
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初展才情的薛宝琴是佳句连连,气宇非凡,让宝玉等甚是稀罕。她的真真国的女儿作那首诗,让大观园女儿们称奇道异,与林黛玉的杏帘在望有异曲同工之美,诗中的“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深浅”更是充满着一定的哲理性。她的咏柳絮的西江月,格调就不一般。
在红楼梦书中三首咏红梅诗花是各具特色,构思巧妙,想象丰富,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红梅的形态,而薛宝琴的得花字为韵的咏梅诗更是文采精华,独具神韵通过神话般的描写把梅花与大观园的女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你分不清究竟是咏花还是写人了,为咏梅之魁。
我们也从红楼梦书中看得出来,林黛玉的诗词除了命题而作和与起诗社的同题而作的外,她自吟自唱的诗词是不喜欢也不会主动与人分享的,除非是别人碰到或偶然遇到可以看看而外。而薛宝琴年轻心热,自己的诗词就喜欢与人分享。桃花行的最后两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有人认为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如出一辙。但是我倒认为是与三春散尽诸芳尽是相互映证,不错桃花行有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的预言,但是暗伏大观园其她十二金钗的命运。我们不要忘记薛宝琴也是一个四大家族冷眼旁观的见证人。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无论是美的、丑的,好的、坏的,留的不留,恋的不恋,一切空空如也。
而最有成就的是自然新巧隐物而作的十首怀古诗,语出惊人,十首怀古诗诗到底的谜底,从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都是莫衷一是。不过十首怀古诗是连在一起的,而且是有一定顺系的。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我认为谜底应是河灯,江南一带的某些地方素有把亡故的亲人名字写在河灯上随水漂流表示对已故亡灵的哀悼。薛宝琴是借助河灯哀悼亡灵的习俗来暗示曾经发生赤壁之战一样的某个战役中那些无端枉死的亡魂。当然薛宝琴竭力渲染的原因不仅仅是去描写那些战死去的英魂,背后还隐藏着在那个战役中活着的人。包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其中当然有贾家的祖先了。在红楼梦的第回中就有尤氏叙述焦大救主的的故事,让我们仿佛看到贾家祖先发迹的影子。薛宝琴是借助三国赤壁之战的故事描写贾家的发迹史。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我认为应该摆在朝堂外的大钟,每天上朝一敲,悠远的钟声就传出来了。历史上成王败寇,失败的一方销声匿迹,胜利的一方当然是声名远播了,红楼梦中就有乱纷纷你唱吧我登场。新皇上任当然要重整纪纲,论功行赏了。那么在在论功行赏的人物中当然有贾宝玉的先祖了,贾宝玉的先祖就是靠军功才得了宁荣二公的两个封号的。也是因为宁荣二公的出现才使贾府有了显赫的家世并且使整个家族名声大震。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的谜底应是猴子,而且是耍的猴子。追根究底贾家的先祖应该是与世无争的有德之家了,只是一时为名利所驱使,无端被诏出凡尘了,最后以救驾有功才荣华富贵加身的,但是当上皇帝的人至始至终只不过是把他们当成猴子一样耍罢了,所以最后只能落得被人嘲笑的份了。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这首怀古诗的谜底应是碗,也就是守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淮阴怀古隐藏的一个成语是盖棺事定。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江山,,那份大恩可想而知,但是韩信难免功高盖主,居功自傲了,所以当刘邦得了天下当然就借口杀之了。
在红楼梦中曾经描写到焦大救主,这段叙述当然不是多此一举,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在暗示贾家的祖先也是对皇帝有救主之恩的,所以才获得了不世之功勋,由于贾府不世之功才一步步走向鼎盛。但是贾家在鼎盛时期也就埋下了被抄的危机了。贾的先祖对皇帝救驾犹如一饭之恩,但是最终贾家的后代是怎么对待焦大的,我们从书中就知道了,这也暗示了皇帝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韩信对于在饥饿时给自己几顿饭吃的老妪是赏赐千金,而刘邦对待韩信这样的功臣都杀戮,这里面也是暗示着作者对某个皇帝对贾家不分青红皂白的来个大抄家的不满,因为在被抄的人里面有多少是无辜的,当然这里面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认识。为什么谜底是碗呢,因为贾家的一干不孝子孙后代吃的饭已经超出了自己抬的碗的容量了。所做的一切的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另一方面皇帝对贾府的救驾之功的封赏,自然会引起忠顺王一干人的不满甚至是不会服气,所以总想找机会打压甚至是打杀了,当然也是难免是想找机会整治了。而贾府的后代又不争气,居然做出贾珍的与秦可卿的乱伦理,王熙凤的逼死人命,贾赦的强取豪夺等等。当遇到贾芹的告密,忠顺王一干人自然就不会放过了。壮士须防恶犬欺,红楼梦中的恶犬当然指的是贾芹和忠顺王之流了。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这首谜语谜底应该是喇叭。贾府的后代儿孙们在享受贾家先祖不世之功勋时,未免得意忘形,穷奢极欲。直至做出失德之事来,这就是贾珍与秦可卿的乱伦之事。那些自以为是风流其实是下流的丑事不是因为秦可卿的牺牲就能够保住的。它会通过人们的流言蜚语传了出去,因为人的嘴就象喇叭一样盖不住的。在红楼梦中曾经提到一个贾芹,在五十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贾珍给族里的子侄们分东西,贾芹来了不但没有领到,反而遭了贾珍的一顿抢白,说贾芹在家庙里“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在第九十四回“水月庵掀翻风月案”贾芹终于惹出事来了,有人把贾芹的所作所为写了匿名帖儿贴在荣府大门口,而被革去了差事。这些事情也许贾珍贾政一干人后来都忘记了,但是贾芹却因此怀恨在心,难免寻机报复,贾珍与秦可卿的不耻行为他也是遥遥可闻,当然会和贾府一向不和的忠顺王府沆瀣一气了。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这首怀古诗是双关,谜底应是是镜子,前两句可能是指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如同镜花水月一样,而后两句是指贾家的荣华富贵也如同镜花水月一般只能如六朝梁栋一样,作为功臣的小照画像只能空悬壁上题了。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这谜语的谜底应是琵琶,这首怀古诗明是感慨王昭君去和亲,其实是暗示贾探春远嫁番邦。在红楼梦里贾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汉家制度何曾不是当朝制度呢?当朝的最高统治者也只不过是汉家统治者一般如同樗栎了。王昭君和亲其实也是迫不得已,泱泱大国的大汉朝却要靠一个小女子去和亲来换取边关的安宁,曹雪芹借薛宝琴之口来告诉人们贾探春的远嫁来换取边关的安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何曾不是当朝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呢!
马嵬怀古。
来自 CoocO.nET.cn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在,此日衣衿尚有香。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沉香,野历有唐玄宗和杨玉环沉香亭赏牡丹的故事,马嵬怀古明是感慨杨贵妃,其实应该暗示的是薛宝钗的结局,红楼梦中多次把薛宝钗比喻为成杨贵妃。而且薛宝钗常年吃冷香丸。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针,旨在穿针引线,红楼梦中有一段红玉遗留手帕惹相思。在红楼梦的续书里,贾家能够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应该少不了小红夫妻的帮忙传递消息。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首诗的谜底应该是团扇,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贾宝玉拾到史湘云的金麒麟,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描写,这首诗的开头就写到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牡丹亭中就有柳梦梅拾到了杜离娘的画像的故事情节,那么等到贾家兰桂齐芳之时,史湘云再次见到贾宝玉也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府四艳是琴棋书画,各所所长。除去进宫的贾元春以外。贾探春的诗词较薛林二人稍为逊色,然而在三春中可是拔尖儿了,她自视甚高,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有男儿的志向,这些思想倾向都在她的诗词中自觉还不自觉的表现了出来。这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贾府三小姐,却是聪慧过人,柔中有刚,有胆有识的玫瑰花,她性格开朗、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是贾家中唯一一个有抱负的女孩儿。她精明干练不逊色于男儿,而且有理家之才。可是由于她是庶出,而且还摊上赵姨娘那样一个生性愚昧,毫无见识的娘,常常让她难堪,所以造成她自尊自卑而且矛盾的心理,。
她的性格和史湘云又有所不同,史湘云的是男孩子的性格,而贾探春是男人的志向。
在贾元春省亲时她的奉命题诗只不过是搪塞而已。在咏白海棠诗她的“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她本人心高气傲的心态写照。在她的咏菊花诗都表现出她男儿的志向,因此她会用短鬓、葛巾以男人自况。
在红楼梦的咏白海棠诗中同样用玉比喻白海棠,但是由于她们每一个心态,情趣,诗词的水准,思想以及作者对她们命运暗示的不同,因此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截然不同了。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分别以“红梅花”三字为韵而作的,刑袖烟是得红字而作。刑袖烟师承妙玉,与妙玉乃是半师半友,因而在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就或多或少地受到妙玉的影响,她的得“红”字而作的“桃未芬芳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开头就表现写出了梅花那种斗志昂扬的气质,中间四句“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竭力表现梅花怒放的盛况。可是到了结尾两句却轻描淡写到“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那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尽在不言中。不过后人最推重的却是开头两句。因为开头两句把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表现了出来。由于三个写诗人的身份和经历的不同,所以在气势上就有所不同。
咏红梅花在表现三位写诗人的身份以及思想倾向的同时,也是对妙玉的高度赞赏,通过咏赞红梅花的不畏严寒,傲雪开放,实际上是通过三人的诗词来称赞扬妙玉才高貌美与她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特点。而红梅花是贾宝玉到栊翠庵里向妙玉讨来的,所以红梅花实际上就代表了妙玉,访妙玉乞红梅也是描写妙玉的思想倾向的。
在红楼梦中香菱是一朵陷入污浊世俗生活中的水菱花,她和莲花一样,入泥不染,高雅脱俗所以说她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她始终保持着纯净的心灵,她渴望自由,但是无法抗争的命运,在受尽摧残与蹂躏之后,最后香消而亡。
香菱学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书中不仅表现出她的肯学,也表现出林黛玉的善教,林黛玉的方法是以教为辅,以学为主,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通过对香菱的鼓励,来增强香菱学诗的信心和决心。且不说林黛玉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香菱学诗的那份精神和意志力值得发扬,也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动力。由于香菱本性聪明,所以一点即通,在经过废寝忘食和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写出了意境新,典雅含蓄,意境新奇别致的咏月诗。香菱不仅学诗循序渐进的,写诗同样也是循序渐进,从三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首是肤浅的,近乎直白,也就是林黛玉说的用词不雅,而第二首却是肤浅的,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实在意义,只有第三首是肯切的,充满了真情实感,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红楼梦中那些个花季少女就象开放在大观园的一朵朵鲜花一样绚丽多彩,在腐朽没落封建礼教、封建制度以及封建婚姻包办的摧残压制下过早的凋谢了和零落了,但是她们给我们留下的诗词却是耐人寻味的,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空间。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十五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处处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文化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生活中,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这项传统文化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剪纸艺术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十六
现今,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经历,它们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这里笔者称其为“真实事件片”。此类影片将主人公和故事经过(情节)进行戏剧性的艺术加工并重新演绎,影片真实与自然地讲述了事件的始末缘由,这种极具戏剧性又充满真实感的编排胜过一切虚构的故事。它们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匠心独运的特色,对于社会发展也起到非同凡响的意义。
韩国近些年涌现出多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如《熔炉》《孩子们》《七号房的礼物》等,这些影片不仅广受好评,更使得观者对剧中的真实事件有了新的了解。接下来,本文以一部韩国影片简要分析真实事件片的社会意义。
一、电影中的真实事件。
20,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韩国电影在本土上映,引发了民众的观影热潮,它就是《出租车司机》。这部由张勋执导,宋康昊主演的电影。
《出租车司机》是一部展现人性的电影。为了揭开事实真相,互不相干的人们,竭尽全力为把录像带送出光州而一起战斗,即使牺牲也无所畏惧。虽然片中人物都是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但他们成为了这场民主革命的英雄。司机、学生都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角色,通过描述他们在光州事件中的经历,使得影片拥有强烈的代入感。
影片的结尾一位耄耋老人正回忆着往事,他就是德国记者彼得,时至今日,彼得仍然想对那位不知姓名的出租车司机表示感谢,并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这个老朋友。多年后,社交网站上的一位网友表示,自己的父亲就是影片中金四福的原型,其情节与爸爸曾讲述过的经历如出一辙,但遗憾的是父亲已经去世了……影片在最后做了些许改动,让金四福与彼得通过报纸新闻得以相见,这种处理亦能使观者的心中感到丝丝慰藉。
二、个人事迹与历史事件。
由真实的历史事件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是后人对历史的一种大胆还原,它以电影作为载体,用精良的艺术手法将往日的情景再次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
如美国战争历史片《血战钢锯岭》,它讲述了一名坚持个人信仰的前线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在危险重重的战场上徒手拯救75条生命的传奇故事。因为道斯数次在毫无武器的情况下穿越战场救助伤兵,于是他的故事在军队流传开来,犹如“基督”在世般保佑着将士们的生命安危。创造者将这样的故事通过荧幕展现给观众,足以体会坚持信仰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它能给予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社会强大的精神支柱。
再比如,同样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法国剧情片《无法触碰》(又名触不可及),影片讲述了一个贫民区的黑人小子德瑞斯,在一次面试后偶然结识了下身瘫痪的白人富豪菲利普。在看护的时间里,两人因生活中的琐事产生了不少冲突,最后德瑞斯慢慢改变了他颓废的性格,瘫痪的富豪对生活也渐渐恢复了希望,两人成为惺惺相惜的搭档。影片讲述的故事看似普通,却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在观众心中奏响了华丽的乐章。黑与白分别代表两种被法国社会所孤立的特殊群体,他们相互嘲讽,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来引领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最终他们相互扶持,融为一体并重新融入了社会。
像《出租车司机》这类历史事件片,看似讲述了主人公运送录像带的个人故事,但实际反射的是这一特殊时期的韩国社会现状。影片通过直观的演绎,大众观看时易于理解与思考,故而引起巨大的反响。
历史事件搬上荧幕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有些人不愿意回顾这些历史,不愿意承认自己犯下的过错,所以逃避事实、否认历史,但《出租车司机》敢于再现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敲响历史的警钟。以史为鉴,便可知兴替。
三、真实事件类影视作品的社会影响。
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此类影视作品就仅仅是为了还原历史,讲述事迹的吗?
作为世界九大艺术之一,电影也是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一种载体。每一种类型的影片都有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情绪与想法,代表着个人的精神思想与审美追求。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通过艺术的方式讲述过去真实发生的故事,诉说了事迹,还原了历史,最重要的是,它在向社会传递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小小的荧幕和真实的故事,以小见大,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这类影视作品,一方面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让我们了解一个人、一段历史,并添加同情、怜悯、愤怒等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左右我们的判断标准,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人格;另一方面这类影视作品还会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讲述的故事无论是回忆个人还是回顾历史,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让我们慢下来,回顾一下我们的经历,遗漏了什么?抑或是做错过什么?为了更好更快地前进,我们必须正视它、修补它,从而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韩国还有很多“真实事件片”取材于一些历史真实案件或事件,这类电影不仅会引起社会的讨论,甚至还会影响到一些国家的法律修订和社会体制改革,例如前面所提到的《熔炉》,可以说它是一部“改变”韩国的电影。观影后因百万网友的签名抗议,案件重新审理。而《出租车司机》通过电影的形式,揭开了当年被掩盖的历史真相。
影视作品在社会上的传播会给观众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电影按照影视作品的内容分成了若干级别,不同国家地区分级不同,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级制度,但如果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具有不良影响的画面,这部分剧情就需要进行修改或删除,这些东西对未成年人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由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识没有完全成形,社会上很多因素都可能左右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别是现今媒体技术如此发达,影视作品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他们很容易对影片中的思想、行为产生兴趣,并加以模仿,逐渐形成不良习惯,更有甚者危害社会……这些都是因影視作品忽略自身的社会影响,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电影作为媒体传播品应该宣传正能量,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一部好的电影所宣扬的精神应是引人向上的,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影视作品会误导观众,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回顾历史、追忆英雄,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什么是对的,哪些是需要改正的,这才是电影人在创作作品时应该坚持的职业准则。
四、结语。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的传播途径和速度也与日俱增。电影艺术如何在这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值得人们深思。影视作品作为艺术的载体,拥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而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影片,它承担的社会意义就更加明显,如果影视创作者无法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影视作品就很难创造更高的艺术成就。所以,作为影视艺术工作者,每个人都要谨记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能仅仅以票房为标准,而是要像对待自己的骨肉一般,严格教育,精心培养,最终才能创作出拥有良好社会影响且质量上乘的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季晓宇.论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类型[j].电影评介,(9).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十七
白居易闲适诗词艺术魅力是什么呢?大家从白居易的诗中可以领略到魅力。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把自己的诗词创造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然而仔细分析,除讽喻外,闲适、感伤和杂律实为一类乃闲适诗也。这三类作品,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但在内容上却互为贯通,都是诗人在四十岁以后被贬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时书写内心苦闷的作品。
那么是否白居易闲适类的诗作,真的只是其“独善其身”时的无奈叹息呢?
首先,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走过的创作道路来看。白居易主要生活在中唐年间。当时唐王朝已日渐衰弱,内则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外则回纥、吐蕃不断侵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白居易作为一个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其作品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也必定是对现实的观照与反映。因此,就产生了他的作品中最具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讽喻诗、闲适诗。具体来看:
当他在“勿轻直折剑,犹胜曲金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勇敢的战斗,不怕牺牲,敢于直言上书时,却遭到统治阶级的贬官命运。正如白居易自己所说:“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杂感》)他只得满怀凄楚的心情离开长安。一种壮志未酬,却“穷巷途尽,爱莫能助”的心情油然而生,转而不愿意在污浊中随波逐流而寄情言志于山水之中。也就在此时,他“兼济天下”无情批判的讽喻诗,转而被“独善其身”的闲适诗所代替。但这种闲适并不全像史家所说的超然脱俗之闲适,而是诗人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无可奈何的闲适。也是诗人清廉自洁,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闲适之言,无声的呐喊之言!
其次,从诗人认为文艺的社会功用在于——“为民”的文艺观来看。白居易认为文艺的作用,就在于它能“辅察时政”“泻导人情”、“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他认为“为君”和“为民”是一回事。且明确提出诗歌必须为人民说话,反映人民的疾苦。也就有了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观。他的诗不只是单纯的语言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其诗歌的内容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体现了人民的心声,因而他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由此,乐天把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为民”的高峰,也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白居易才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诗作。虽然他的闲适诗的批判锋芒不及讽喻诗那样直率、辛辣,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继承者,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无论其遭受到怎样的打击,现实主义始终是他创作的主要基调。
然而,同样为现实主义继承者的诗人杜牧,神韵领袖王士祯却对白居易的作品大肆攻击,认为乐天的诗或为“淫言”(指《长恨歌》《琵琶行》);或为“无神韵”。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诗作(讽喻诗除外)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价值都予以彻底地否定。
下面,笔者就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白居易的作品及他同时期的同类诗作试做进一步的探究:
一.书写坎坷遭遇咏叹幽愁暗恨。
元和十一年,白居易遭小人排挤,被贬江州做了一名司马,照唐代官制,州司马是刺史下面的辅助官,实际上无事可干。作为一名急于“兼济天下”的诗人,白居易的心中充满了忧苦,然而“忧愤出诗人”,就在这郁郁不乐的岁月中,用手中的笔写下了唱绝千古的《琵琶行》。
在诗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昔日欢乐的歌妓少女,而今忧愁难解的商人少妇的形象。诗人对于这个歌妓由欢乐而悲凉的身世遭遇不仅同情,更重要的是联系到自己的贬谪生活做对照,看起来似乎比拟不伦,实为诗人想借这个歌妓的形象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同时也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失意的心情倾泄出来,以示抗议!
诗人自己被贬谪在江州的寂寞生活,苦闷的心情,与琵琶女在感情上起了共鸣,虽然自己与琵琶女的地位不同,但是命运相同,都属于被封建社会抛弃的人物。诗人是在政治上被抛弃,而琵琶女则是在生活上被抛弃,自然使作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既是当时封建专制下清廉、正直的中国文人悲剧命运,也是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如此坎坷的遭遇,如此太多的离别与苦闷,诗人才能在残酷与失败中,冷静地思考,深刻地反思;以一句唱绝千古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向黑暗社会发出了愤怒的呐喊!
二.借景抒情借事咏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归隐后所描述的田园之趣,如此恬静、祥和,确实是一个真正隐者淡泊心志的真实写照。然而纵观陶潜一生,却是时而出仕,时而归隐。每一次隐逸,却又是每一次出仕的前奏。这实乃中国文人普遍的文化心态:儒道互补,仕隐相随,兼济与独善交替。白居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继承者,也不外乎如此,如唱绝千古的《长恨歌》。
诗中作者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在如痴、如嗔、怅恨不已的哀怨中,警世喻今。《长恨歌》从诗歌语言来看,流畅优美,通俗易读。在描写中,有时仅用一两个字,打上一个比方就把人物及场面写活了,如“回眸一笑”、“芙蓉如面柳如眉”。不仅写出了杨贵妃貌美多情,也写明和回答了“君王不早朝”乃唐玄宗作为人的本性———崇美的真实显现。再从文采和格律来看,文辞艳丽,对仗工整。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因此,无论从思想和艺术价值来看,《长恨歌》在中国文学史的殿堂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又如他的《钱塘湖春行》无论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也值得令人称道。
此诗作于长庆三年,乐天被贬杭州游西湖时所作。西湖是中国文人描绘最多的景点之一,如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赞美,而乐天的《钱塘湖春行》却以西湖的春景入手,把冬尽春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描绘得恰到好处。使人在不事雕琢的刻画中,体味到了融合怡荡的春意。
但从《钱塘湖春行》的背景来看,乐天新近被贬,心绪难平,适游西湖春景,故借景抒情。诗中的湖光山色、新燕浅草等引发了诗人的兴致,但深入体会诗中的“行不足”、“最爱”,则感到自有其不同的兴寄。早春降临之际是大地复苏,万象更新,在这里岂止万物生机勃勃,人们亦将为之精神振奋,充满信心。“乱花”之后必然是姹紫嫣红,“几处”之后必然是处处莺歌燕舞……这种美好的前景,谁又不心向往之呢?因此在这首写景诗中,我们难道不可以理解为这是乐天借景所喻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就是乐天所要表达的主旨:借生机盎然的春意,表达自己虽遭被贬,但仍然乐观、积极向上,以及满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三.闲言中的忧伤感闲适中的不平静。
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中,随着自己政治生涯的起伏跌宕,再加上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的积淀影响,诗歌的创作思想也沿着“兼济”、“独善”水乳交融的方向发展。入世是敢于直谏,勇于斗争;闲适时也仍以国家、人民的命运为己任。一种强烈的“济世之志”猛然撞击着“知足保和”的`独善,于是在祥和、宁静的困言中透出了作者为国家之前途而忧虑,为民生之疾苦而呐喊,不再甘于沉默的爆发。
在《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一诗中,诗人自四川顺长江而下,出巫峡,看到洞庭湖的泛滥,想到夏禹治水的功绩,因而有感而作。在诗中作者把传说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对湖水侵蚀农田的描写,对大禹的怀念与歌颂,斥责了唐王朝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只顾着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腐朽专制,从而把自己忧国忧民的心绪表现出来,充满了积极进取的浪漫主义精神。
正当在为国家前途、人民命运大声疾呼、勇敢战斗的时侯,历史的车轮又在其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悄然轧上了一道深深的痕迹。元和十五年,宪宗暴死,穆宗即位。这时李德裕、牛宗闵两个官僚集团互相倾轧。加之穆宗的荒淫,不恤政事。一时朝纲混乱,人心思危,政治清明之期遥遥无望。乐天多年“兼济天下”的抱负,在上下求索中被无情的现实淹没了。多年的谪居生涯,仕途上的腥风血雨,使他泯灭了对黑暗腐朽的统治阶级所抱的最后一丝幻想,终于在太和三年退隐洛阳。
当年“无轻直折剑,犹胜曲金钩”的壮志,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淹没在惧怕卷入党争的漩涡。然而一件偶然的变故,使乐天走出了思想的困惑,以昔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豪情,撕开了闲适中的寂静,以悲凉慷慨的风格,呈现出年华虽逝,壮志依然奋发。
武宗会昌二年(838年),白居易的知交加诗友刘禹锡病逝。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友和抒发此时的心绪,乐天写下《哭刘尚书梦得两首》悼亡之作,在诗中,乐天借对刘禹锡的怀念,抒发了时光易逝、圣贤易老的惆怅,在悲愤的气氛中流露出英雄落寞的孤寂。然而诗中“杯酒英雄君与曹,文章微婉我知丘”,写出了君即曹操,我即孔丘的豪迈之情。这是不甘沉沦于黑暗现实的昂扬之情,也是向黑暗发出挑战的呐喊之言。这就是白居易闲言中的幽伤感,闲适中的不平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乐天从始至终走的都是一条为国为民及为个人前途愤懑、呐喊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乐天溶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手中的笔,口中的言,写下了对黑暗社会不满与谴责的现实主义诗作。故而他的闲适诗,虽在斗争的锋芒上弱于讽喻诗,但并没有如史家所说的那样一味地走上“乐天知命,知足保和,明哲保身”的消极道路,而是在失去斗争阵营的闲适中,用洗己的心和笔,写下了对统治阶级的愤懑之情和忧国忧民的济世之志。这就是在闲适外衣下所包含诗人品格“清廉洁白,毅然有所自立”的闲适之言。
红楼梦的魅力与意义篇十八
我们收集了我国的文化——国画。有的收集关于国画的图片、有的收集国画的资料、有的收集国画的内容和工具。
我知道画国画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水、宣纸、颜料、绢。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
技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国画,历史悠久,其中,内容丰富多彩。大多的国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我们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人物画最多,画面内容最丰富的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人物之多,千姿百态。
这幅画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展现了作者精湛的绘画技艺,这也是这幅画的永久价值历史所在。国画除人物画之外,还有山水画、水墨画、工笔画等。像著名的画家齐白石创作的花鸟鱼虫,活灵活现,给人们逼真的感觉,而他所画的虾,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游走一样。
大师用他那高超的技艺给我们展示了生活之外的另类世界。国画,中国传统文化,它把中国的艺术展现给世人,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