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汇总19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效果。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好的教案范例,可以看看以下的参考资料。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一
1、指导学生做图13.2-1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
问学生:这时,你会不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
让学生联想: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线拉住,也就是说,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力拉住才不会跑掉。天上的月亮绕地球转动也不会抛掉,是不是也有一个力把它拉住呢?答案是肯定的。
2、教师:物理学家牛顿对类似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跟地球吸引地面的物体,是同一种力。牛顿精心研究了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找到这样一个真理: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在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
人们在生活中认识物体是否运动,多是来自于经验的判断。对两辆并驾齐驱的车,为什么有人说它动,有人说它不动,他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许多学生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物理课给大家一个科学的判断依据,就要引入坐标系和参考系。至于为什么要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把什么物体看成质点,这其中蕴涵着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教学理念: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点是不动的,所以o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杠杆(一)。
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与什么有关
: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与什么有关
一、前奏版: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传播声音的介质包括哪三类?
3、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4、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如何的?
5、什么叫骨传导?
三、核心板:(一)1.音调
实验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
实验器材:钢板尺
实验过程:探出不同长度用相同力度拨动钢板尺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频率
频率单位:
人类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五
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2)使用时要注意。
4、正确记录测量值: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2)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2)卡尺法(3)代替法。
运动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3.6km/h。
7、测平均速度原理:v=s/t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平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六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七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探索与研究而取得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难点:重力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
(四)教学过程。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八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人推车”“拖拉机拉犁”“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的力指的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举例“小孩推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为了使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力,课本中接着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和插图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力是一种什么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对学生后续课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
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
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
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
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
以上内容应通过实验、事例加以说明.
例一:让学生用力拍桌子,问学生:手有什么感觉?(感到痛)为什么手会感到痛?让学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同时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让一个学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问其他学生:为什么这位同学自己会向后退?
分析:人推墙时,人对墙施力,同时人也受到墙的反作用力.
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车,人是否也受到车的推力?
(2)人拉锯时,锯是否也拉人?
(3)拖拉机拉犁时,拖拉机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划船时,用浆向后划水,船就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可用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文字叙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引入新课.
也可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请一位同学把一个大铁块拿到讲台桌上.
学生前来拿起铁块.
教师可提问:有什么感觉?
总结学生的回答:因为东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课:可以说“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但是在物理学中到底什么是“力”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九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情感目标。
说明:
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
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
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
教法建议。
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行发言.
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典型例题。
关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设月球轨道半径为,周期为,也有:
由以上两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
km。
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能随意变动。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转周期。
例2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故转过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转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个?()。
a.b、c的线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轨道上的b。
分析: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判断出,因而选项a是错误的.
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断出,故选项b是正确的.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产生的,由,可知,因而选项c是错误的.
若使卫星c速率增大,则必然会导致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可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
解:本题正确选项为b。
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星的速度增大。则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可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
探究活动。
1、观察月亮的运动现象.
2、观察日出现象.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十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长度和体积的测量、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密度的测量、新材料及其应用,其中密度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也是贯穿本章的一个核心概念。
密度知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内容,对今后学习压强、浮力等其他物理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溶入到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强调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教材还安排了新材料及其应用的内容,介绍了许多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的事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基本贯穿本章的各节。每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物质的密度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1、要求学生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工具,能够利用这些工具测量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长度和体积。
2、知道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形状、位置和状态而改变,同时掌握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密度的性质,并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认识用比值下定义是定义物理概念的一种基本方法。
4、简单介绍一些新材料及其应用,认识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教学目标。
1、掌握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能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认识质量的概念,并能够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了解纳米材料和“绿色”能源。
5、结合密度概念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6、结合本章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利用刻度尺和量筒、量杯测定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方法。
2、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3、探究密度的概念实验,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量杯的刻度特点。
2、探究密度概念的实验。
3、应用密度知识解答简单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课时安排。
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1课时。
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1课时。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2课时。
第四节新材料及其应用1课时。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十一
1.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有时也可以用扬声器代替话筒。如图9.7-8所示装置,人对着扬声器的锥形纸盆说话,声音就会使与纸盆相连的线圈在__________中振动,从而产生随着声音的变化而变化的电流。这种产生电流的现象在物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现象。
2.有一种环保型手电筒,筒内没有电池。使用时,只要来回摇晃手电筒,使永磁体在手电筒中的两个橡胶垫之间穿过线圈来回运动,灯泡就能发光。这种手电筒能发电是依据__________原理。要使灯泡亮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3.发电机是根据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发电机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闭合电路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及_______方向有关。
4.如图9.7-9示,当闭合开关,导体ab在磁场中做__________运动时,电流表指针会发生摆动,说明电路中有电流产生。此时,在这个实验电路中,__________相当于电源,在此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__________。
5.如图9.7-10,蹄形磁铁位于水平木板上。当导体棒向右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则能使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转的是()。
a.导体棒竖直向上运动b.磁铁和导体棒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
c.导体棒不动,使磁铁向左运动d.对调磁铁的磁极,并使导体棒向右运动。
6.关于电磁感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b.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
c.奥斯特实验说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d.放在磁场中的导体一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
7.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能生磁,磁不能生电b.发电机发电的过程能量不会转化。
8.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图中.能够说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难点: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十三
熔化和凝固是两种重要的物态变化,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学习的基础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这两种现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材将其编排于《物质三态温度的测量》和《汽化和液化》这两节之后,《升华和凝华》和《水循环》两节之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是对前两节知识、能力的巩固,又为学习后两节的内容打了基础。就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即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1、知识与技能:
转载自 COOcO.nEt.cn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
(3)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实验室现有器材基本能满足本节课所需实验器材。冰的来源,可由教师课前利用冰柜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温箱或保温瓶中备用。相关知识的光盘、图片学校已配备。相关的投影片需教师课前自制。
实验探究——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1、创设情趣,引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学光盘《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教师板题:
2、讨论归纳: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由于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及汽化、液化等知识已掌握,所以采用讨论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时间。
3、探究冰、松香熔化时的特点:
探究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论证、交流评估。
(1)由于初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尽量使问题的口径小一些,但又不能让学生的问题局限于教师设定的圈子内。
(2)组织学生猜想、假设时,要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体同学面前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体现了面向全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3)实验设计。可引导学生自读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必须明确实验顺序,先做冰熔化实验,再做松香熔化实验,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器材,提醒学生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同时还要观察冰或松香的状态变化情况,并及时正确记录现象和数据。
(5)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论证猜想假设,然后交全班交流。
4、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冰和松香熔化的图象,然后打出冰、松香熔化图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讨论冰熔化和松香熔化时温度的特点,以及吸热、放热的情况,并由此推理到一般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教师归纳板书。
5、自学训练[。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熔点、凝固点等内容,在实验探究和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可设计一些自学题让学生自学后集体讨论,教师板书,以达到教学目标。
6、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阅读插图2—31,2—32,2—33,2—34,讨论本节末的想一想。
7、课堂练习。
(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
(3)如图是某晶体放热凝固的图象,该物质的。
凝固点是_____,凝固时间为_____分钟,曲线bc。
段表示该物质处于______状态。
8、课后实践作业。
教材p41“”2。3。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十四
1.压力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方向:从定义可知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被压物体的表面。
3.压力的作用点:压力的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表面上。
4.压力的大小:压力的大小这个要素则比较复杂,如果一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或水平地面)上时,这时物体受到的压力就等于物体的重力。
5.压强定义: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6.感受压强:1pa的压强很小,相当于把3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
7.压强单位:压强的单位是n/m2,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8.压强公式:p=f/s,其中f表示压力,s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
9.压强物理意义: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10.减小或增大压强方法:
(1)要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或者减小受力面积,例如:推土机的推土铲刀、篆刻刀的刀口做得很锋利,破窗锤的敲击端做成锥状,这些都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
(2)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例如:铁轨下面铺放枕木,推土机用宽大的履带来支撑,这些都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十五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
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
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为了观察它们的状态和温度设计表格。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
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十六
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
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跟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_的,所以非晶体没有一定的________。
5、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_状态。
6、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温度保持不变,放出热量b.温度保持不变,吸收热量。
c.温度上升,吸收热量d.温度下降,放出热量。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d.0℃的冰比0℃的水冷一些。
8、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a.冰和水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d。海波和萘。
9、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10、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温度是48℃的海波,它的状态:()。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a.铁的密度比锡小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d。铁的熔点比锡高。
12、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8.3℃,科考队员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几种物质的熔点:酒精—117℃水银—39℃煤油—30℃冰0℃)。
a.体温计b。煤油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13、将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开始熔化,当水面还有冰浮着时,则:()。
a.冰的温度升高,水的温度不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c.冰、水的温度都升高d.冰、水的温度都不变。
1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用。
部慢慢的加热,当烧杯中冰块有大半熔化时,则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不熔化d。无法确定酒精灯对烧杯底()。
15、上课时,有一组同学在用萘做实验,研究萘的熔化过程,他们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请你作出萘的熔化图象。
(3)萘熔化用了_______min。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十七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
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
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
注意事项:
(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
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
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
(1)达到熔点;
(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
(三)凝固。
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
(1)达到凝固点;
(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解释现象。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十八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投影设备,挂图。
(一)、新课引课:
一般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有限,要想看清楚动植物的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就要使用显微镜。
(二)新课教学。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反馈练习。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学习指导62页。
用心爱心专心1。
设计八年级物理熔化实验教案篇十九
教学重难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
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