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实用18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课堂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编写教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案中,学生可以通过反思和评价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1、认识1元和10元的币值与数字对应;。
2、币值的换算;。
3、书记符号与钱币的对应;。
4、常规培养:养成不乱花钱,懂得储蓄的好习惯。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10纸币、1元硬币(打印多份硬币)、存钱罐、蜡笔、操作册。
(一)引起动机。
1、认识1元硬币币值和外观图案今天啊,许老师带来了个神奇的百宝盒,它里面装着个神秘的东西--出示盒子(用口令变出来)我们一起来喊口令:咕噜咕噜,变变变。(是一个漂亮的存钱罐)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存钱罐)里面装着什么!(硬币或纸币)老师要把它给变出来(摇出1元硬币)看看这是什么呢?(1元硬币);老师现在要把1元硬币给变大"变、变、变"(出示硬币正反面的打印图)幼儿认知1元的币值和外观。
小结:1元币的币面上有个元字,而且上面有朵菊花。
2、认识10元纸币币值和外观图案(出示10元纸币)小朋友观察这是几元钱?(10元)、老师再把纸张纸币变大给大家看清楚"变、变、变";你是怎么看出它是10元的?(幼儿讨论回答)小结:10元纸币的纸面上有个数字10和元字、背面图案是长江三峡图。
(二)情境海报讨论。
1、一张10元纸币,可以换多少个1元硬币?(10个)(幼儿说对后,教师在黑板上做好币值的记录,10元=10个1元)。
3、那穿蓝色衣服的松鼠有多少钱?(两张10合起来就是20元)。
4、穿绿色衣服的松鼠面前放着多少钱?(1元硬币)。
5、在牛老师旁边的小猴有多少钱?(6元)。
7、邀请一位小朋友上来从老师的篮子里取出和它一样多的钱。
(10元纸币和一元硬币合起来是11元,1元硬币和10元纸币合起来也是11元)。
小结:我们做个不乱花钱的好孩子小朋友们,爸爸妈妈给你们的零花钱有没有存起来呢!我们要把零花钱存起来,等到需要用的时候经过家长的同意才取出来,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师幼互动、幼儿操作认识关于钱币符号。
1、(出示1元钱币符号)小朋友见过这个符号?这个符号叫钱币符号。
2、两个钱币符号表示多少元呢?(两元)。三元钱要用几个钱币符号表示……。
3、购买此物品需要多少钱?(幼儿逐一观察)然后在左边方框里数一数有几个钱币符号,再在右边方框中找到相应币值的钱币连线。(以下题目同样方法操作)。
小结:操作中幼儿的情况。
(四)延伸活动:
《购物》游戏请小朋友轻轻地坐在绿色线上。老师将已经准备好的物品卡片贴在两个大黑板上。幼儿每人一张卡片,卡上有硬币的数量,幼儿根据自己手上的币值购买写着相应价格的物品。
注:不多不少,每人的币值只能用一次,只能买相应价格的物品,看谁又快又准确完成任务。
本节课学习内容:认识小面值人民币,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教材主题图,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用的主要单位,初步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本节课的亮点:。
1、呈现主题图,让学生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要爱护人民币。
2、通过儿歌《一分钱》让学生加深对一分钱的认识,活跃课堂气氛。
3、课堂纪律较好,学生积极发言,注意力集中。
本节课的不足:
1、学生回答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2、让更多的学生讨论、发言,真正参与数学课堂。
3、让学生知道要爱护人民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课的教育机智:根据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让学生观察1元、5角、1角的人民币,直观性强。通过儿歌,调动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改进之处:上课学生回答问题时,给学生留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说一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要强,紧扣教学重难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亮点继续保持,改进不足,让孩子们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1.认识面值10元以内以元为计量单位的人民币,能说出他们的单位名称。
2.知道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价。
3.初步了解人民币的用途和使用人民币。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1)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
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教师提示: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
游戏形式:幼儿分组,自主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
4、总结讲评。
((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
(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1。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对称图形身上找出对称轴。
2。通过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感受周围事物的对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验创造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蝴蝶24,剪刀。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蝴蝶,感知理解对称。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片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
你觉得这些图片好看吗?你发现这些图片奇妙的地方了吗?
(幼儿互相议论。)。
2。教师小结:原来,这些图案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种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颜色都一样的,我们就叫它“对称”。
3。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演示图形对折。
(2)重合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线,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4。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感受对称美。
(1)出示蝴蝶风筝、、面具(脸谱)、飞机等感知对称,寻找对称轴。
提问:它们对称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
(2)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些东西造成是对称的呢?看起来对称的东西怎么样?
(平衡感、整齐、美观)。
1。出示实物若干(望远镜、梳子、衣服、镜子等)。
提要求:选一件对称的物品。
2。幼儿介绍自己的物品,说说为什么自己觉得它是对称的?
对称轴在哪里?
(引导幼儿发现对折后能重合,即是对称)。
1。出示作品(眼镜)。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对称吗?
你们知道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吗?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片折叠对称图形。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1、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学习5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能用印章进行记录。
雪花片、小印章、作业单、印泥。
重点:能理解5的组成与分解。
难点:能熟练操作作业单。
1、集中幼儿注意力“今天,小朋友们的爸爸妈妈来看小朋友上课,你们高兴吗?”
2、“可是今天我有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教师出示5个水果,“我准备了几个水果,一个盘子里放不开,想请小朋友把它们分到两个盘子里,谁想来试一下?”“我要把它们记下来,不然过会我就忘了“教师示范记录。
3、“现在小朋友们看看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什么?”出示雪花片,引导幼儿操作并记录。
4、教师进行小结,用分合式表示,和孩子一起读出分合式,并讲解分合号、总数与部分数。
5、拍手游戏:“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3和几?老师,我告诉你,5可以分成3和2。”以此游戏使幼儿熟练掌握5的组成与分解。
6、幼儿操作作业单、巩固5的组成。教师最后和幼儿一起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在区域活动中巩固5的组成与分解。
在幼儿探索操作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幼儿去尝试操作,再通过集体交流,让幼儿在操作、交流中初步感知5分成两份的四组分合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有的幼儿只是随意分合顺序,没有规律;有的幼儿只会分一种的';有的幼儿按顺序分的;有的幼儿有重复分的。但是经过我有意识的引导后,再次让幼儿操作,让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这样活动既得到反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得到提高。而且这个环节还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学会思考,初步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还通过游戏,巩固了5的组成,让幼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中体会数学课的乐趣。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1、知道并记住几个特殊用途的电话号码,练习在相应情景下运用。
2、巩固对数字0、1、2、4、9的认识,学习从左向右排序。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1、教具:110、114、120、119号码卡片,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头饰各一个,电话机一部,多媒体课件。
2、学具:电话号码卡片人手一份(用带绳子的夹子夹好,事先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0、1、2、4、9、数字卡片若干。
一、提问讨论。
1、出示多媒体画面一——着火的小黄狗家。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应及时拨打119电话求助,并能较清楚地说出地址。
(1)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准确说出地址。)。
(2)小黄狗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屋顶上出现火苗。)用什么办法才能把火扑灭?该找谁来帮忙?怎样才能尽快找到消防队的叔叔呢?(引导幼儿了解发生火灾时要及时打119电话求救。)。
(3)教师出示卡片“119”,请幼儿在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1、9,并按顺序排列。
(4)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19”。(如拨打正确,画面上出现消防车,火苗消失。)。
(5)教师小结:我们如果遇到火灾要及时打119电话,向消防队的叔叔求救,这样才能很快将火扑灭。但我们不能随便拨打这个号码,只能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拨打。
2、出示多媒体画面二——小猪的家,猪妈妈生病躺在床上。引导幼儿了解并记住急救中心的电话120,并能说清楚病人的情况及具体的家庭住址。
(1)这是谁的家?在什么地方?(重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码,准确地说出地址。)。
(2)猪妈妈生病了,小猪应该找谁来帮忙?用什么方法能尽快找到医生呢?(拨打120电话。)。
(3)教师出示“120”卡片,请幼儿从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2、0,并按顺序排列。
(4)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20”。打电话时重点说明小猪妈妈得了什么病,家住在哪里。(拨打正确并说出具体住址后,画面上出现救护车。)。
(5)教师小结:由于我们及时拨打了急救中心的电话,猪妈妈很快被送到了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治疗,现在猪妈妈已经康复了。
3、出示多媒体画面三——站在雪地里的小松鼠,家里的窗户开着。引导幼儿知道遇到困难或坏人时可以打110电话,找警察叔叔帮忙。
(1)小松鼠的家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看门牌号码,准确地说出地址。)。
(2)下雪了,小松鼠为什么不进屋呢?它发现了什么?
(3)遇到坏人应该怎么办?该找谁来帮忙?怎样才能尽快找到警察?(拨打110电话。)。
(4)请幼儿从自己的数卡中找出1、1、0,并按顺序排列。
(5)引导幼儿模拟拨打110。先请个别幼儿拨打,然后全体幼儿拨打。重点说明小松鼠的家在什么地方。
4、出示多媒体画面四,引导幼儿根据场景与所需拨打的电话进行连线,巩固所学知识。
二、游戏。
请幼儿挂上电话号码卡片,与同伴交流卡片上的号码,从而明白拿“110”卡片的是警察,拿“119”卡片的是消防队员,拿“120”卡片的是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并进行模拟表演,加深印象。
讨论: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电话号码怎么办?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使之明白可以拨打114查号台询问,这样就能又快又准确地知道想要的'电话号码。
通过特殊的电话号码,让幼儿了解110、120、119它们的作用以及和人们的关系。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让幼儿说说这些电话号码在遇到什么情况下才能拨打的,孩子们大多数的都知道,但不能很准确地说出。我在想怎样才能让这节课不枯燥而且有趣呢?中班幼儿主要还是以直观思维和游戏为主,所以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形象生动的课件并插入了简单的游戏。并且我通过让幼儿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反复的说,反复的练习,使他们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幼儿在整节课中课堂氛围非常的浓厚,幼儿也很感兴趣,都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整个环节中,也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的关系。当然教师引入应点到为止。由于我过于引入,以为幼儿不会回答,给幼儿说的机会不够,使得幼儿并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最后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我处理的比较仓促。在今后的日子了,我会继续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数学......
《几点钟》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活动目标:
1、通过购买礼物这一活动,初步尝试合理安排钱币的方法。
2、体验购物的乐趣。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新年马上就要到了,熊猫奶奶邀请我们去做客。
3、购买礼物。
4、交流分享:你买了什么礼物,为什么买这份礼物?一共用了多少钱?
5、师总结: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安排钱币,有多少钱用多少钱,不要超支。
设计思路:
新年的脚步悄悄地走向我们,一天我会听到龙龙在说:“爸爸妈妈昨天带我去亲戚家做客了,做客前爸爸妈妈会去超市买很多礼物。”其他孩子听到了也纷纷表示也去亲戚家做客了,也买了很多礼物。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购买礼物非常感兴趣,并且有的幼儿还可以说出具体的购物过程,再加上大二班的小朋友开了家“河马超市”,我们的孩子非常渴望到超市里亲自体验购物的感受。于是,我就创设了为熊猫奶奶购买礼物的情景,从中既能让幼儿体验到购物的乐趣,又能让幼儿了解合理安排钱币的重要性。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八
1、引导幼儿学会9的加法应用题,培养幼儿的细心观察能力。
2、通过游戏帮助幼儿巩固9的加法应用题。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创编、计算9的加法应用题。
课件、卡片(动物和算式)每人各一套。
复习8以内的加法题
师:小朋友,我问你,5+3=?
幼:老师,我知道,5+3=8!
师:小朋友,我问你,4+4=?
幼:老师,我知道,4+4=8!
师:小朋友,我问你,6+2=?
幼:老师,我知道,6+2=8!
游戏的方式(整体回答后可以询问个别幼儿)
1、池塘里原来有8只鸭子,又来了1只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8+1=9)
师:小朋友,请听音乐!我们的伙伴来了。播放小鸭子音乐,并且同时播放课件。故事引入。
讲解小鸭子原来有8只,又来了1只,现在池塘里一共有几只?
幼:9只。
师: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
幼:8+1=9
师:小朋友们,真棒!
2、蝴蝶飞入花丛中,先飞来5只蝴蝶,又飞来4只蝴蝶,一共飞来了几只蝴蝶?(5+4=9)
师:小朋友,春天来了。蝴蝶姐姐也飞入花丛中了。你们看,那儿有几只蝴蝶呀?
幼:5只蝴蝶。
师:是呀,有5只蝴蝶。那小朋友们看看远处又飞来了几只蝴蝶呀?
幼:4只蝴蝶。
师: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花丛中先飞来5只蝴蝶,又飞来4只蝴蝶,一共飞来了几只蝴蝶?
幼:9只。
师:怎么算出来的呀?
幼:5+4=9
师:非常棒!表扬表扬自己!
3、2008年是奥运年,小猴子在锻炼身体,第一次有7只小猴子,第二次又来了2只小猴子,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同上(老师启发幼儿创编应用题)
幼:7+2=9
4、一棵芭蕉树上结出了很多很多的香蕉,先长出来了6个香蕉,又长出来了3个香蕉,一共长出来了几个香蕉?同上(老师问,小朋友答)
幼:6+3=9
送小朋友每人一个礼物(拿出一个大礼物盒子,请小朋友自己抽出自己的礼物),条件是:小朋友必须回答礼物上面的问题(问题是用算式创编应用题)
请小朋友带者自己的礼物到爸爸妈妈那里编应用题(随音乐),本节课结束。
本课通过熟悉的情景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感知了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和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减法来解决。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九
教学目的:
1、学习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引题:小猫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它想去吃鱼,这有两条路可走请小朋友为它找一条更近的路。(小朋友用目测的方法回答了问题)下面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方法来检验你们用目测法判断的是否正确那就是自然测量。
二、量一量。
1、教师用纸棒(测量工具)示范量一下。
师:刚才小老师是怎样测量的谁会说说。
生:用一个小纸棒。
师:你说了老师想说的了,这个叫测量工具。
师:还有谁看仔细了,请他来说说。
生:对着那条路量的。
生:有做记号的。
师:你们都说得更好了,观察得更认真了,都看到我有做记号了,还有要补充的吗?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发现。
师:那老师来告诉你。
2、师再演示,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强调注意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测量时工具要和被量的物体一边要对齐,每次测量都应做记号,测量中不能留有间隙,也不能重复测量)。这就要自然测量。
3、出示记录表,讲解如何使用并记录次数。
4、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师:请小朋友用纸棒这个测量工具量一个桌子的长和宽,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长量了几次?宽量了几次?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桌子长所以量的就长,宽更短就量得少。
师小结:刚才这个小朋友说得很好,动脑筋了,当我们用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5、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黑板的长度。
师:老师这还有许多的不同的测量工具,请小朋友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师:小朋友都量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咦,大家的结果都一样吗?为什么。
师:对,结果不一样,因为你们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
(2)请幼儿说说自己用了什么工具,各测量了几次。
生:我用了毛线来量,量了4次。
生:我用笔来量,量了6次。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个工具,你发现了什么?
生:毛线长,笔更短。
小结:原来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6、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三、结束活动。
请小朋友回家的时候用自然测量的办法量量家里家具电器等。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感受测量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大图纸和记录表,记号笔。
2.操作材料:人手一张操作纸,一支笔。每桌一份操作材料(围棋子、方积木、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故事里谁赢了?”
教师:“兔子不服气,今天约了乌龟进行三项全能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目测远近。
第一场:游泳比赛。
比赛规则:一分钟,谁游得远,谁就获胜。
教师:“谁游得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用眼睛一下子就能看出来谁远谁近,这种测量方法叫目测。”
现学现用。
第一局:乌龟获胜。
三、第一次操作:比较远近。
第二场:跑步比赛。
1.介绍跑道及跑步规则。
2.教师:“一分钟到了,谁跑得远?你为什么这么猜?”
教师:“弯道中,目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怎么准备知道跑了多远?”
“可以用什么量?”
介绍尺子。
3.幼儿操作。
4.交流。
教师:“谁远?为什么?”
教师小结:“比较远近时,要用同一种工具进行测量,测得的数字大,说明这段距离远;测得的数字小,说明这段距离近。”
第二局:兔子获胜。
四、第二次操作:同一距离不同工具。
第三场:跳远比赛。
1.教师:“用三种工具记录兔子的成绩。”
2.幼儿操作。
3.交流操作结果。
教师:“为什么测得的数字不一样?”
教师总结:“测量同一段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工具越短,需要数量越多;工具越长,需要数量越少。”
教师:“乌龟因不会跳远放弃比赛。”
第三局:兔子获胜。
五、结束。
三局两胜,兔子赢得比赛。
教师:“除了刚才我们使用的这些工具,还有很多其他工具,我们的小脚、小手也能用来测量!我们下楼去试一试!”
活动反思:
《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目测、工具等方法测量远近,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相对量工具不同,测得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性。
转载自 cOoco.net.cN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探究测量远近的多重方法。
2、难点:理解测量的数量越多路线越远,测量的数量越少路线越近.
活动准备。
水彩笔,表格每人一份。测量工具:硬纸条、绳子。线路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感知物体的远近。
(1)每组请一名幼儿代表比赛立定跳远,下面的小朋友当裁判。
(2)胜利的幼儿跟胜利的幼儿再比一次。宣布冠军是×队的小朋友。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物体,知道它们距离小朋友的远近是不同的。
(1)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远近。
(2)以客体为中心辨别远近。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物体离我们的远和近呢?(引导幼儿说出用眼睛看到的)这种用眼睛看,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远近的方法我们叫做目测法。
二、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师: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动物们也想邀请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去观看比赛。现在请小朋友坐好,我们要准备出发了。
3、(1)师:用眼睛看比较不出来的,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都带来了什么东西?(出示纸条和绳子)。
(2)回顾测量方法:那我们用工具应该怎样测量东西呢?(幼儿讲述)先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粉笔在工具的`末尾做一个记号,然后再从这个记号接着量,中间不能留空隙,量一次数一次记住量了多少次。
(3)幼儿自选测量工具。
(4)教师提出要求。
(5)幼儿自选工具测量,老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要把结果记录下来。
(6)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
(7)换测量工具做好记录。
(8)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
5、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比较物体和路线的远近呢?(目测、工具测量的方法)我们生活周围还有许多离我们远近不同的东西,回去以后,小朋友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试一试。
这节活动不仅要让幼儿了解远近的含义,而且还要对远近进行测量。在这两个重点如何把握平衡呢?在活动之前我一点把握都没有。刚开始时我利用班上的人和物用目测的方法进行远近的比较。幼儿非常感兴趣,而且也能很快的掌握了远近的含义。
然而在用工具测量时却出现了问题。第一,为了让幼儿不能用目测的方法来测量路的远近而引起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我把两条路画成了不同的两条曲线。可没想到却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因为幼儿从直观的远近而变成了平面的远近,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没有转换过来。而为了转变他们的概念,我花了不少时间。第二,给幼儿操作的路线图我都采用了曲线,后来才发现,用直线图更方便操作。第三,不少幼儿用工具测量的方法不对,而我不应该在活动中把测量的方法再拎出来复习,要是做活动前的准备活动就更好了。
在活动之前,应该考虑得更全面,更周到一些。那样活动会更成功的。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王子的生日派对》是大班的数学活动。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礼物的位置。突破重点的方法是通过白板互动课件创设城堡里过生日的游戏情境,继而引导幼儿观察、寻找礼物的位置,掌握并理解方位,从而解决重点。活动的难点在于幼儿能够准确理解横排、竖行的二维空间。突破难点的方法是通过白板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感知空间关系,利用白板的淡出、拖动等功能,让幼儿自主操作,巩固认识。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往往在组织教学时,会感到孩子们的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纲要》中明确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为了创设一个让幼儿的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我们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游戏的情境,将教育目的融于游戏活动中,使数学活动游戏化,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需要,获得相应的数知识和数经验。
活动中幼儿对生日派对整个情景非常地感兴趣,积极性较高,本次活动除了在引导幼儿寻找礼物的过程中观察、理解事物的二维空间外,还有意识地利用白板课件教学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在玩中学,学中乐,在互动中获得发展,使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得到提升,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来看,它以“过生日”游戏为基础,把教学目标寓于游戏之中。游戏中,老师的要求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整个活动过程较理想地实现了教学游戏化。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大班幼儿在数学方面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常常会觉得有的错误是根本就不应该发生的。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更让我感慨良多。归结起来有两点:
一、画面观察能力较差。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进行5个以上物体的排序。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给踩高跷的贴绒娃娃排队。幼儿人人都能将娃娃按高矮排好队伍。接下来是让幼儿将手边长短不一的吸管按长短排序,幼儿也都能将吸管排好。可是在接下来的操作材料中,幼儿在红旗的排序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这些红旗的旗杆长度有的相差非常细微,有很多小朋友容易看错。虽然操作之前我已经引导他们要比较旗杆的节数,但了解是一回事,真正做时有很大一部分幼儿都排错了,不是顺序搞错就是序号记错。而这一切都反应出幼儿对画面的观察不够细心,做事太过急促。
二、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自我认同感。
进入大班以后,我发现有许多小朋友都对自己的行为非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在:做作业时总喜欢看别人的答案,甚至有的小朋友刚刚拿到作业纸就现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以至于有的小朋友交上来的作业让人看了都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因为他的答案都是反写的。明显全是照抄别人的。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1、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学习7的分解与组成,感知数的分和的有序性。
2、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发展,充分体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快乐。
1、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西瓜、桃子的图片若干,不同种类的拼插玩具和废旧材料。
2、音乐磁带:《我的朋友在哪里》。
3、颜色或图案不同的数字1-6的卡片。
4、7的分和式记录表。
师: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
幼儿:嗨嗨,你的1球碰5球。
2、每组组长自报家门,教师为每组贴上相应的羊羊贴画。
3、师:我们每只羊羊队的小朋友都很好,今天老师还特别为你们请来了一个朋友(出示数字7),让数字7作裁判,评判出究竟是哪只羊羊队取得最后的胜利。
(2)分完后要把你分的结果填写到记录表上。
2、幼儿分组合作进行分解、记录,教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喜羊羊队材料:桃子图片;美羊羊队材料:西瓜图片;沸羊羊队材料:金鱼图片;懒羊羊队材料:拼插玩具;暖羊羊队材料:奶盒和奶瓶;慢羊羊队材料:各种纸盒(牙膏盒、药盒、烟盒)。等等3、幼儿汇报美羊羊队:老师,我们组按西瓜的大小把7分成了1和6.
喜羊羊队:我们组按桃子的种类把7分成了2和5.
暖羊羊队:我门组的材料都是关于奶的饮料,按盒子的和瓶子的把7分成了3和4;4、教师小结。
引导幼儿归纳7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
5、数字7裁判评出优胜奖,给予鼓励。
2、找朋友。
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手拿数字卡片边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
3、幼儿互相检查,找到的朋友对不对。
4、汇报。
我是草莓3,我是草莓4,我们合起来是数字7,我们俩是好朋友。(俩个好朋友互相抱抱)四、延伸我们学习了数字2-7的分解,也知道他们的分解方法有多种,请幼儿回家自己探索8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你能找到怎样的规律。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本节课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以谈话形式进入情境教学,引导幼儿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
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星期五上午的数学活动学习《等分》,我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开始,我先请幼儿将一根绳子二等分,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大家都跃跃欲试。我请小朋友来分,同时请他向大家验证分出的两根绳子是否一样长,老师点评。通过这个方法,小朋友了解了什么是二等分,如何来验证。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我还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个圆形纸片,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圆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来,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提升,探索、我结合幼儿用书操作各种长方形二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概念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的结束部分,我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可操作实物:如饮料,苹果等,让幼儿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幼儿通过切食物、分饮料等实践,拓展二等分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等分的兴趣,在操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这次数学活动,我设计了5个环节――找一找、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想一想,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说说数字,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在这次活动中,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前我先请幼儿收集、寻找、记录一些生活中的数字,制作成ppt,让幼儿从生活中有数字的物品中交流分析自己的“发现”。接下来是经验迁移,感知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孩子们结合已有的经验讲述生活中的数字,如:什么公交车的路线号,电影票、挂历、汽车的牌照等,他们基本上都能知道这些数字作用的一二。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数字的不同用途,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认识人民币》是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家长单独让孩子上超市购物的机会很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人民币,使幼儿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的功能。为了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这节课的开始时。我以游戏的形式,引入课题“认识人民币”同时也渗透一种德育思想在其中,合理利用零花钱,教育幼儿养成节约的品质。第二环节是让幼儿简单了解人民币的发展历史。第三个环节是让幼儿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为了完成这一环节,我课前让幼儿准备了样币,所以我就让幼儿拿出样币逐一进行辨认,并让有疑问的幼儿请教同桌。反馈提问幼儿:“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人民币的面值?”通过幼儿的回答总结出方法。再让幼儿对手中的样币进行分类。最后一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难点――换钱。
在这次活动,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很难,完成得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在这次活动的时候,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对于1元的人民币比较熟悉,但对于面值大的人民币,孩子们接触的太少了,有些孩子认识时出现了混乱,尤其是2元与2角辨认不清楚。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幼儿都看的很仔细。
2、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得出1元=10角。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幼儿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
3、部分幼儿对于买东西的题型缺乏生活经验,甚至有的小朋友对于“营业员应找回多少元?”、“购物者应该付多少元”、“至少需要带几张钱”等等理解困难,所以课后我补充一个“小卖部”这样的环节,让幼儿亲身体验一下如何正确有效的使用人民币,同时掌握人民币的兑换。
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可能也会有难度,而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可能更难。但它既然出现在了幼儿园中班的教材里,就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是能够理解的,因而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决定选择《我的邻居朋友》这一课,为了上好这一课让幼儿能够学会这一知识,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活动一结束就发现许多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特对此次活动作以反思:
一、借助故事,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本次活动我尝试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故事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充分结合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让幼儿在轻松地在故事情节中自然将问题解决,为幼儿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
二、调整教学顺序,分解知识难点。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中对学习相邻数的安排是先认识比本数多1的数,再认识比“本数”少1的数,最后总结出比本数多1或少1的数是它的相邻数。我觉得这种教学不利于幼儿掌握相邻数这一知识,本课的重点应该是先学会找相邻数,然后再认识相邻属于本数的关系,幼儿接受起来也就更加容易。
三、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一堂课下来我收获颇多,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要勤于动脑思考选择好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倾听和应变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让幼儿真正意义上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六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因此,我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的优化结合。
一、以竞赛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贯以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能使幼儿对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同时将游戏与学数相结合,也符合多途径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原则。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思维特点入手,设计喜洋洋和灰太狼的闯关游戏。让幼儿在具体的,形象的情境创设中,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让教学成为幼儿自己的需要,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并根据幼儿思维和情感的特点,把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溶于各种情境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其实质就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
活动中,我十分重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学习,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让智慧之花开在孩子们的手上。我们都知道,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因此,活动中我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习。幼儿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有趣和实用。
整个活动,形式新颖,简单有趣,生动形象,几个环节的安排恰到好处,始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复习了9以内的数量,发展了幼儿观察、比较和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整个活动将幼儿的思路清晰化、系统化,使幼儿感到,原来学数学是那么的有趣,动静交替中,潜移默化培养了他们“乐学”的情感。
反思二:活动反思:大班数学活动《漂亮的马甲》。
本次活动是让我班幼儿通过观察、分析各种马甲的特征,将马甲按其特征分类。在活动过程中,我将马甲用实物图的形式扩大张贴在黑板上,让幼儿更直观的观察马甲的特征。我发现,我班幼儿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马甲的颜色、大小、衣服图案、衣服口袋等特征的区别,我班的尹想小朋友还能通过自己观察发现马甲衣领的不同,并自己使用标记填写数量。但在幼儿操作环节,由于我没有事先把操作单的操作环节介绍清楚,导致了很多幼儿不能按操作单要求去标记图案和填写数量。所以,我在发现这一情况后又再一次讲解操作要求,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幼儿最后很是能较好的更改操作单,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活动可取的方面有许多,例如:
1、为了方便幼儿更加直观、形象的观察马甲,我将马甲做成了实物图,让幼儿在取放马甲时更易于操作。
2、为了照顾到我班能力较弱的幼儿,我在活动过程总会适当的把很简单的问题拍给他并给予鼓励,激发幼儿上课的兴趣。
3、在幼儿分组操作时,我有意让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组,以便他们能互帮互助。
4、在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幼儿一起验证答案,并鼓励幼儿自行修正。
不足之处:
在幼儿操作环节,我没有将具体的操作方法讲清楚,导致很多幼儿没有弄清题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七
1、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学习用语言表述“几比几多一,几比几少一”。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可以挂在幼儿胸前的卡片若干,卡片正面分别画有1~10个实物图,反面标有相应的数字,每种数字的卡片数量相等。
2、不完整的自然数列大卡片若干。如图。
3、音乐课件。
4、幼儿学习资源?第20~21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卡片挂在胸前,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与方法。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漂亮的小卡片,卡片里藏有数字宝宝,你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挂在胸前,然后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卡片上有什么,你的卡片中藏着的数字宝宝是多少。
请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宝宝。
2、游戏“抱团”。
(1)玩法:幼儿随音乐四散走,当音乐停止时,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相邻的自然数抱在一起。如:教师说6时,戴着画有5、6、7卡片的3名幼儿抱在一起。
(2)教师提问:
你们为什么要抱在一起呢?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x比x几多一,x比几多x少一”。
3、游戏“排排队”。
(1)玩法:幼儿拉成圆圈,教师发出这个指令后,带着数字1~10的卡片的幼儿按顺序站成一排,比一比哪一组站的又对又快。
4、游戏:“占格子”。
玩法:教师出示缺少的自然数列大卡片,摆在地面上,当音乐停止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卡片数量站在相应的空格中,看谁站得又快又准。没有占到格子的小朋友被淘汰,游戏可反复进行。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猴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大班数学教案及反思篇十八
1、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开展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前儿童主动参与教学的能力,同时把“你的火车几点开”的活动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们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2、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要激发幼儿。
对数学的兴趣,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幼儿。
创设积极思维的情景,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幼儿始终有一种吸引力,这样的课堂也才生动又味。从孩子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这么喜欢这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一开始就设计了“兔妈妈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请我们去帮它把这些水果蔬菜送到两个饭店,你如何分”这样一个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情景,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3、以活动为动力,引导幼儿。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儿。
直接获取经验知识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幼儿。
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让孩子上黑板把8个图贴分成两份,孩子逐个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几种分法。通过自主操作,使幼儿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处。
1、在“说一说”这一环节上,教师要重视关注全体儿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让儿童自己发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需要要教师的引导,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2、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星期五上午的数学活动学习《等分》,我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学习和探索中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的开始,我先请幼儿将一根绳子二等分,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大家都跃跃欲试。我请小朋友来分,同时请他向大家验证分出的两根绳子是否一样长,老师点评。通过这个方法,小朋友了解了什么是二等分,如何来验证。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我还为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个圆形纸片,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老师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圆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来,对幼儿掌握的知识进行提升,探索、我结合幼儿用书操作各种长方形二等分的方法,对二等分的概念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的结束部分,我又为孩子提供了许多可操作实物:如饮料,苹果等,让幼儿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学过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生活中的实际操作,幼儿通过切食物、分饮料等实践,拓展二等分的知识,同时激发了幼儿对等分的兴趣,在操作中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