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大全(17篇)
写一份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流畅和易读性,避免使用过于晦涩或者冗长的词句。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总结的格式和内容。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一
初一学生“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却是个“大”课。综合实践课,他们的能力行吗?学校的条件行吗?这个问题曾经一直困扰着我。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大家的讨论表明,以前我的理解太狭隘了。综实课无所谓大小,关键是要找到适合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路子,意识是培养出来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教”,但综合实践活动课却离不开必要的“教”。这后一个 “教” 就是指导。尤其是课程刚启动,学生处于一种不知所然的状况,一上来就放由学生所谓“自主选题”,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经过实践的摸索,我们确定了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制订计划,学会合作,均需要教师的点拨,甚至是训练。要“放”就必须先“扶”,否则学生无所适从。但老是“扶”而不敢“放”,学生永远学不会自己走路。更多的要让学生参与实践,现在的中学生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应在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要有新的师生观、新的教学观。而以前自己以教学主宰者自居惯了却浑然不觉,依赖讲授法多了却秉性难移。课程实验刚开始,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老用讲授法,介绍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这时,我才发觉:不对劲!活动课不能这么上!活动活动,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旧的单一的讲授法必须淡去,必须采用新的“活动教育法”来“活动育人”。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决不是一个教师就能全部包下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综实课是集体课!只有教师间的集体协作才能高质量地教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现在,我们应该齐心协力,一起学习,一起探讨。
在摸索实践教学中,我意识到了这门课程与其它学科的完美结合。它能和美术、社会、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音乐等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也将会在其中品尝喜悦的滋味。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二
我很尊崇孔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一个人德行的积累离不开反思,同样教学的进阶也离不开反思。下面我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进行一下阶段反思,以便扬长避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这学期我利用两次课的时间来做适应环境的活动课,第一次训练学生对学习的适应,第二次是探讨对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
1、我之所以把学习适应单开一节课,是考虑到初中的学习与小学有较大的不同,比如学生提出,中学的科目多了、课时多了、笔记多了、作业多了、背诵多了、听写默写多了、学习难度大了,要让学生有自我认识,并着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先让学生听听各自的解决之道,体现出同伴互助的作用,然后老师指出初中的一大变化,就是要提高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师生共同罗列出学习需要适应的几个环节,每人找出自己的问题,纠正提高。
2、在另一节的适应课中,我联系学校的具体实际来设计课程,比如学生提出了操场小、饭菜不可口,特别是如厕不满意的问题,我谈了一个观点“改变你能改变的,适应你不能改变的”,如果你既不能改变也不去适应,只能使自己增加不良情绪,身心受损。
针对同学提出的高年级学生存在的抽烟、骂人等问题,我提出并辨析了“适应不等于认同”的观点,促进学生思考、选择和适应。
还有的同学有个误解,以为在短期内结识很多高年级的同学就是交际能力好的表现,我提出了不同的参考意见,建议学生在对高年级同学不了解的情况下,先以“静观”为主,长时间观察、了解之后再做选择性的交往,以免结交不理想的同学受其不良影响。
二、九月十日是教师节,我在有的班开展了“教师节与感恩”活动,请同学谈感受和想法,同学记住的多半是小学高年级的老师,而对自己低年级的老师和启蒙老师往往忽略,对批评过自己的老师往往印象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带领大家探讨,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是不是批评过自己、对自己严厉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对学生理解中学老师不同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对待学生好习惯的培养,我从细节上严格管理要求,比如上下课起立仪式,让学生安静收心,起立不规范和无精打采的就要重来,争取每节课有个良好的开始。
四、对出现的问题课内不能解决的,课下及时解决。一次上课起立时发现一个女生起立慢,心不在焉,就点了她一下,不料坐下后,她就开始摔书,还眼泪汪汪的,我觉得她有点反应过度,沉了一下没去理会,下课后马上找她谈话,才知道她课间跟一个男生闹矛盾,很窝火,我及时做了解决,学生心理也宽松多了。
五、我一直设有各班教学评价表,每次课后填写,包括主题、游戏活动、发言分享情况等,对于了解班级状况,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教学上,每学期我都有一些新改革、新的举措,并不断改进,还需要继续努力。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三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二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中,我一边组织课堂纪律,一边领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单韵母及声母与单韵母拼读。通过这段时间的我找到了一些关于学前班孩子学习拼音的特点。
学前班的孩子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而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幼儿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呢?从汉语拼音本身的特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我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教学。
汉语拼音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它是学好语言文学的基础和支柱,所以学前班拼音教学的开展成为培养幼儿学习拼音的重中之重,从小培养幼儿学习拼音的兴趣,是大大提高幼儿学习拼音质量的有效途径。根据资料显示,10个月至6岁之前是学习拼音的最佳时期,这样一来,如何对待和进行学前班拼音教学,又将成为幼儿教师一个新的思索。我认真参考资料,结合幼儿自身实际情况,希望能改变传统的教拼音方式,让幼儿不仅能学得轻松,还能很好的掌握拼音及拼音的应用,学好任何知识,兴趣都是最关键的因素,拼音课如何开课,开课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幼儿对学习拼音兴趣的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足了,那么对学习拼音也打下了基础。针对这些,我是这样来进行学前班拼音教学的:
新颖的教学方法替代传统的方法,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要改革,以前学前班的拼音,在学习每一个字母时,只是用一句顺口溜来引导幼儿来读、来记;这样的方法不免太单调,于是,我在这基础上,开设了“为拼音编舞蹈”,还请孩子们为字母编一个动作,那么学完声母、韵母,就成了一个拼音舞蹈,孩子们很喜欢跳,无形之中,拼音也就学好了,除此之外,我还为孩子们编了一些儿歌,来解决学习时的困难,幼儿很快就区分开了,所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是学好拼音最好的途径。
学完了声母、韵母,接下来就是拼读音节的学习,这是学习汉语拼音中最难的,同样,拼读音节也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幼儿学习任何知识,不能死记硬记,关键是掌握方法,用方法去解决难题,也就是举一反三,灵活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幼儿学习认读音节时,不是让幼儿拼一个记一个,而是让幼儿学方法,也就是我编的“一看二读三连拼”。意思是,一看声韵母;二读韵母带声调;三把声韵母连起来拼。当我教幼儿掌握认读方法后,幼儿用认读方法去拼读第一个音节成功时,好兴奋,也很有信心。于是我大胆的把练习拼音课改成认读故事课,孩子们自己用拼音方法来看故事书,这不仅灵活练习方法,还让幼儿认识了好多字,所以,我觉得孩子们就需要这种“举一反三,灵活学习方法的学习空间”。
通过这些方式开展的拼音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拼音教学是需要不断改变、不断更新的,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的,但是,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都一定要让孩子活起来、动起来,那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教学方法。
从开学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这段时间里面,一边组织课堂纪律,一边带着他们学习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我和孩子们渐渐熟悉起来,随之而来还有许多的问题。一节课上完之后,部分学生不能掌握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读不准音,认不清形,字母在四线三格的位置没有摆正。下了课之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有一定问题,有些学生带有方言音,听不清楚在说什么。
出现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仔细思考,再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结合我们班级的学生情况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学前班进入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读书写字的姿势,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参加学前班,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特别多,所有的行为规范从零开始学起。所以组织课堂纪律,文明就餐、文明礼仪都成为几个重要的问题。大多数的学生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平时所说的普通话不标准,地方口音较重。表现在:学生学习《d t n l》时,鼻音和边音不分;学习《z c s》和《zh ch sh r》时,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分。
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来看,我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并没有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儿童易于接受的语言,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五彩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过渡要么生硬,要么散漫,不像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那么引人入胜。
结合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细心观察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找学生谈心,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在课堂内外用心领会孩子们的心声,尽力发掘孩子们的潜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教学方法和管理学生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最近的汉语拼音教学中,我尽量吸取多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教材,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不同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借助多媒体投影仪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寓教于乐,运用各种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声母《b p m f》时,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我根据学生愿意动口又动手的这一特点,玩这样一个游戏:准备两张卡片分别画着半个圆和一条竖线。先让一个孩子到讲台上说出一个由半个圆和一条竖线组成的声母(b p q d任选一个),然后集体读一读,接着让一个孩子上台来拼出这个字母来。说出声母的书写顺序,分清半圆放在不同的位置就会成为不同的字母。这样的游戏能够让孩子分清上下左右,也能辨别容易混淆的声母。如果发现有的孩子找不出来,就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意识,让同桌帮一帮。
同时,还要注重拼音与识字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会拼读音节,而且会应用于实际,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如:教学《认一认3》时,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字义,根据拼音和汉字形状来认读汉字。日、月、星、光学生经常见到的事物,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好像汉字的一个竖弯。太阳发出三条的光芒,扩散出去,照得我们暖洋洋。利用图画联系汉字的笔画,来记忆字形和字义。
在以后的汉语拼音教学中应该多加强学生记忆的训练。自由练读时,老师可以让同桌互相练读拼音,帮助纠正错误的读音。有的同学只管自己,不愿意和同桌交流,不会读的音节干脆不读,开始做小动作。他们合作意识不强,这就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他,如何与人合作,虚心向别人学习。
汉语拼音是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前提条件,更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我们要让一年级的孩子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经常运用反复读练和常规游戏的方法进行拼音教学,并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社会生活来设计教学内容,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为以后各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学完平舌音和翘舌音后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把一句绕口令传下去)、变一变(b、d、p、q这四个声母很容易混淆,学生自制卡片拿出来摆一摆,再让它们翻个跟头变一变)、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看谁读得快又准)、写一写(用拼音写写自己的名字,同桌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摘苹果(苹果形状的纸上写着各种拼音,谁读对了就把苹果摘回家)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在学完了全部拼音之后,我就让学生为教室里的一些物品用拼音写出它们的名字,如电视机、电脑、黑板、课桌、凳子、门、窗、日光灯、电扇等等,让学生在多读多练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每天送学生一首诗,让他们自己去拼读,自己去读诗;国庆节期间,我让学生试着用绘画和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写得好的贴到“学习园地”展出;让学生带一本课外书利用中午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等。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四
本课程,我们尝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通过自主实践、亲身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尤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联系上现实生活,不再局限于书本硬绷绷的内容;与此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这门新课程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冲击:受传统教育的思想和课程资源的局限,如何多元化、多渠道地开展实践活动?要开放,但教师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地结合?跳出了书本和卷面的框框,如何评价学生?……本课程的开展,我们都在尝试、探究、实践、反思和总结经验,现结合实践中的体会,我们成功处和存在的问题在于:成功点:
1、立足实践,培养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来自周围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现实生活,并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研究《沙溪服装产业》的过程中,通过许多的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和应用,使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和调查的方法,通过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也初步养成合作、分享、交往协作能力和一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强调开放,活化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中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过程、评价诸多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展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带学生走进工厂、走近劳动者,体会劳动的艰辛、创业的困难,让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让学生真正根植社会,体悟生活,解读社会。
3、重视评价,视界融合。 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作品、调查报告的评价相结合等,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再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和日常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把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有效地避免学生评价中长期出现的单一化和僵硬化的弊端。
1、开展实践活动,或多或少地受学校的场地、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影响,而这些资源的运用是否合适,成为我们实践过程中成功的关键,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初期,我们过分地追求和依赖“高深”的资源素材,而这些晦涩难懂的课程资源,没遵循经济性原则的同学,更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应尽可能开发和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资源素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档次”的资源,并尽可能就地取材,更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骛远。
2、《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资料是一组较好的综合性活动课教材,但不能完全满足活动课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可以自己编写适合本校教学条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更可与其他学科联合,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在避免各门科目之间的简单重复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和达到资源共享等效果。新课程给予我们很大的灵活性,我们也可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学校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正。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我讲授的是小学四年级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神奇的注意力》,我是以培养学生训练注意力的意识,教会学生提高注意力的方法为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注意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
教学环节上我采用了:一、课前热身活动,播放视频让学生找到画面中出现的事物;二、自我诊断 对症下药,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回忆学习和生活中做事情常常分心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有没有克服这一原因的绝招。三、行为训练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注意力集中训练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闯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注意力,并且锻炼学生的细心态度。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注意力的重要性。 (二)抗干扰训练 1.学生注意倾听歌曲;2.再听一遍,完成闯关任务;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静下心来学习,无论干扰有多大,只要思想全部集中在目标物上,就能抗干扰,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四、让学生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教学不足: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学生在游戏后我都没有给予评价,忽略了课堂激励语对学生的重要性。本节课我以教师为主导,但却忽略了聚焦课堂,把课堂也要交给学生,让学生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2.每个环节在过渡之间的衔接不够巧妙,导致各环节不能环环紧扣。
3.各环节学生讨论完题目后,我没有及时纠正让学生坐好后,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升华。
上好一节课不容易,上好一节好课更不容易。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备课,不光把教材备好,也要把学生备好,因为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我们要采取应急措施解决问题。
专注学生心理,聚焦于课堂,寓教于乐。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六
在我园组织的生成课程研讨活动中,当我们组织幼儿讨论“在这春暖花开、万象更新的季节里,你最喜欢的实践活动是什么”时,原以为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春游”。因为在中小班的教学活动中,历次组织的春游、秋游都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没想到在这次讨论中,“放风筝”却成了大部分幼儿最强烈的愿望。这也难怪,大班后期的幼儿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有强烈的求知、探索、冒险的欲望,富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当然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了。于是我们将话题一转,又问道:“那么关于风筝你们知道些什么呢?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风筝有什么用处,风筝是谁发明的,怎样做风筝,这些问题你们都知道吗?”幼儿都面面相觑,满脸疑惑。“老师知道,放风筝是你们最喜欢的活动,老师也特别喜欢。如果你们能帮老师想办法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一定带你们去远足放风筝。”于是我们的生成课程――“美丽的风筝”就诞生了。
主题确定后,如何以“风筝”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是这一“生成课程”成功的关键。因此,每一个子课程的产生,每一条网络线的深入延续,都需要教师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去确立,去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并及时把握教育契机,准确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在上述的讨论中,幼儿得到了我们的许诺后,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拍着胸口保证说:“没问题,一定完成任务。”家长们了解了我班的教育课程也都非常支持,他们不厌其烦、不辞劳苦,带着孩子去网上、去书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并耐心、细致地讲给孩子听。有的家长还带孩子到野外去放飞、去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一份份资料带来了,一张张风筝图片带来了,还有许多千姿百态、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风筝也布满了教室的四周。于是我们的课程也“生”出来了:风筝的起源、风筝的作用、风筝的制作、快乐的风筝节等。下面就是这一“生成课程”的网络图:
在一次次的生成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由幼儿去提、去问,教师的作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将部分幼儿的分散的兴趣点转化成集体的兴趣点并加以引导。所有的答案也由幼儿自己去讨论、去寻找,教师的作用是适当地指导,帮助幼儿去归纳、总结、讲述。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展。他们尽情地讲述自己寻找资料的经历,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点点滴滴。例如:说话一直有点结巴而缺乏自信的吴子豪,在讲述风筝在古代楚汉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故事时,是那么的流畅、清晰;有点胆怯却又非常想表现自己的单雨秋,在朗诵古诗《村居》(清朝文人高鼎的作品,描写的是儿童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并教大家学习时,显得那么自信、自豪;而有点调皮、“捣蛋”的居相巍,第一个将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带到幼儿园并向同伴介绍内容时,又是那么的得意和骄傲……。
我们也有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在放飞幼儿自己制作的风筝时,由于材料的影响、制作能力的限制及风向等原因,这些可爱的小风筝没能放飞成功。有的风筝一放手就会掉下来,有的风筝飞的时候总是转个不停,纸都破了,还有的风筝总是侧身飞,飞一会儿就掉下来。回到班上后,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寻找原因。通过观察比较,终于发现了问题:风筝两边必须完全对称,才能保持平衡;风筝的尾巴不能太重或太轻,否则总是要栽跟头;纸制的风筝易破损,不如用绸布做的结实、耐用;还有骨架不有太粗、翅膀不能太小、线要慢慢放长等。后来,又一起重新选择材料,将一些破损的别人曾放飞过的旧风筝收集来进行重新组装缝制,认真细致耐心地完成每一个环节。终于,一只只美丽、精巧的风筝做好了。我们又去放飞,风筝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幼儿在绿绿的草地上跑着、笑着。他们的笑脸迎着太阳显得那样的灿烂,他们成功了。
这是一个由幼儿引发的活动。由于对风筝感兴趣,因此,他们在整个活动中都充满了热情。从材料的收集和选择,到风筝的制作和放飞,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失败到成功,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探索,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从失败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从什么都不知道到几乎成了一个小博士的自豪和自信,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学习。
由此我们觉得,“生成课程”是一种非常适合学前期幼儿这一年龄阶段的课程形式。它既反映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的需要、幼儿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也凝聚了教师对幼儿充分了解、研究的结果,它是在幼儿和教师的互动中形成的。它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在瞬息万变的活动过程中作出决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和计划,与幼儿共同创造奇迹。而“生成课程”的灵活多变性,更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技能和永不停止的追求。当然,“生成课程”是由幼儿的无意注意引发的,能充分培养和挖掘幼儿的各种潜能,但也不能无限夸大其作用,而忽视其它课程的教育作用。因为幼儿的有意注意、意志、情感、思维等其它心理过程,也需要我们的目标课程去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七
长期以来,我们采用前苏联的历史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而不是发现“真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学生有自主发现、探索、认知事物的能力,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历史活动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大现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再认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他们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发现,才能主动实现对客体的不断涕化和提高,只有使学习主体通?"再现"和"重演’:人类的某些社会历史活动,去"占有,’具有独特形态的活动成果)"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活动教学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认为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活动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来实现认识的深化。
人的活动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通常指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一逻辑推理,并进而指导实践活动。非理性活动是指人的非逻辑、非条理化的活动,是人以非理性精神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各种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希望、愿望、情绪、情感、意愿、信念、信仰等),,来表达主体需要或客体属性的心理活动过程。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完整的人的发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协调发展和统一。
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唯认知。唯理性教育,而失缺了非理性的情意活动。只强调对记忆、思维、认知等的训练和培养,过分偏重理智性的、概念性的知识分析,缺少引导学生对价值。美的理解和感受,重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轻情意发展和人格熏陶,忽视对于人的心灵的育化和情感的关怀,学生自身的希望、意愿、情感和态度常为教育者所忽视。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是失缺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
活动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重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相互融合。不仅应关照生活在现实和未来中的人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
活动性体验是一种依存于活动主体的主体性体验,它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在人文性活动中,他们经历着对于美丑的感受,积累着对于生活的理解与反思。在科学活动中,不纯粹是知识的累积和理性的推理。论证,也经历了情感的体验,如发现、探究活动中需要运用直觉、幻想、想象等。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正是活动提供了一条有效培养学生非理性精神的理想途径,正是活动给与了学生体验生命成长意义、培养完满人格的机会。
传统教学视教学过程为间接经验过程,是掌握和占有既有人类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注重分析、演示、讲解方式,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忽视学生感性经验。直接经验的积累,从而容易失缺抽象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导致学生理解的歧义和不求甚解。学生只有借助机械背诵和表层理解来"掌握"知识,不理解事物的过程,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很难达成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理解,更不利于其从事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活动教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地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实践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是具有基础性的动力因素。只有经历必要的感性阶段,积累相应的直接经验,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识的掌握富于意义,最终上升为学车的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对客体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和词汇,及时进行抽象、概括、综合、达到抽象的理解,实现由感性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无论对未知知识的认识还是对已知知识的再认识,都应当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发展的态度和洁动方式进行不断的认识,不仅要发现知识的由来;更要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实现认识的深化或发展。
实际上,学生乃至成人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教育者应了解这一基础,意识到并善于利用这一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
一方面,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生活经验的联系。要求在考虑知识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新的问题。课题的学习同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关联起来,如何在学生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得到学生经验的支持,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要能为学生的经验所统整,进而活化为具体的。现实的及生活的内容,这些经验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为学生真正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实践及经验真正关联,使抽象的知识活化而统整到学生的经验之中。
另一方面,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八
(1)主体性原则,活动课非常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活动过程中,我在组织、指导、示范的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自主地开展活动、参与活动过程,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展示活动成果。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我都放手让他们去探索,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2)兴趣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开展活动课要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3)实践性原则,历史活动课要具有实践性、操作性,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融为一体,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广阔天地。因此,在设计活动课时要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如搜集、阅读、调查、动手制作等生活化、社会化的具体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4)开放性原则,活动的具体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应局限于教材,可以拓宽和深化,尽量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余地。
总之:通过本次活动课学生口脑耳眼等多种感官能同时并用,使学生由被动记忆知识转化为主动探寻知识,体验到了历史的真实感,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充分体验到了协作和参与的乐趣,特别是一些平时成绩不理想、不爱发言的同学、通过此次活动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新的认识,发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排练到表演这一过程,既增强了学生彼此间的友谊,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相信学生的实力,要放开他们的翅膀,让其自由飞翔。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九
今天的手工活动是请小朋友将撕的彩条依次穿过纸圈后粘成圆圈变成长长的彩链。
彩链一出示,孩子们非常的感兴趣,他们积极的讨论彩链的作用:有的说可以将彩链挂在教室;有的说可以挂在床栏上……。当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制作彩链的方法提问:胶水涂在纸的哪里,纸条怎样变成圆圈时,孩子们都非常的认真观察、回答。但是当幼儿操作时,出现很多孩子不会做的现象:有的孩子将纸条两端对面粘,有的孩子把纸条颜色粘反了,有的孩子不会用纸条穿过另一个纸圈。到活动最后只有7为小朋友学会做彩链。
活动过后,我对这次活动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首先,材料本身有多种操作方法,如纸条的两端可以有很多种粘法,造成幼儿粘法也是各种各样。二是纸条颜色有正反两面,导致幼儿粘的圆圈有的红色在里面、有的白色在里面,造成粘成的圆圈有两种颜色。
其次,操作方法上有难度:小朋友先要把宽的纸条撕成细纸条,然后再开始粘,而穿过圆圈进行粘贴幼儿是第一次接触,操作时间一长,加上有一定难度,幼儿就没有兴趣了。
通过这次活动,我在想,以后组织的做彩链活动可以让幼儿根据材料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法让纸条变长,粘的方法不限,可以纸条两端对粘,也可纸条正反面叠粘。做彩链时可将纸条穿过一个圆圈相连接,也可将圆圈两两相连接粘成彩链……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自主参与活动。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十
今天上午第四节课是六年一班的心理课,本节课我领同学们上杨敏毅老师编的心理游戏教程中的“盲人之旅”。通过本游戏让孩子们体验盲人生活的艰难与无助。感悟自助与他助,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温暖。
本活动要求每个人被蒙上眼睛,扮演一个盲人,先在教室内独自穿越障碍旅行,体验盲人的无助、艰辛,甚至恐慌。然后,班级所有同学分成两组,一组同学扮演盲人,一组同学扮演引路人。分别体验盲人的艰辛和被人帮助的幸福以及作为引路人的责任与使命。通过“盲人”与“引路人”角色互换的体验,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进一步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
活动在同学们紧张、恐惧、兴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起初,同学们认为不就是蒙着眼睛走路吗?这不是很简单吗?随着角色的变换,同学们才真正认识到原来这个游戏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同学们的相互配合,没有彼此间的信任,任务是绝对不可能顺利地完成,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此之前,我已经在七、八年级进行了教学尝试,活动很成功,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我相信这节课也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可我万万没想到,一个扮演盲人的男孩突然疯跑,跌破了头,送到医院缝了两针,看到孩子痛苦的表情,我心里那个痛就不用提了。尽管,我在活动前一再强调活动安全问题。一再叮嘱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关爱他人。可我忽略了六年级孩子的好胜心理,他们把体验盲人的艰难当作一次比赛,看谁先蒙着眼睛回到教室。没想到由于我备课时忽略了孩子年龄特点,安排不够周全,出现了意外。没有尽到保护学生的责任,心里很不舒服,自责,负疚占据整个心间。好在伤的不重,要不我怎么向家长交代啊。可问题出来了,不能就这样结束,我还是把学生带回班级交流活动体会。这节课孩子们不仅有心灵体验,而且总结了经验教训。我认为这节课还是很成功。因为没有体验就没有收获,他们有了体验,收获了思想。
学生活动感言:
1、当我的双眼被布蒙住的那一刹那,我的内心慌乱极了。桌子,椅子,房门、墙壁都成了我前行的障碍,我用双手四处摸索着一切我能够触摸到的地方。我的合作伙伴东晶晶告诉我,不要害怕,一直往前走,有我在你身边没事的.。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给了我战胜黑暗的信心,即使眼前一片漆黑,我什么也看不见,心里已不感到害怕,我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关怀,懂得了人与之间是需要帮助与信任的。当我作为引路人的时候,我想给合作伙伴东晶晶同样的安全感,我想让她信任我,我要让她明白,有我在,她会很安全,不会受伤。我会一直陪伴着她一起经历艰难险阻。我会和她一起经受困难,迎接挑战。我会陪伴她,支持她,鼓励她,引领她走向成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2、在那一片黑暗,没有光明,没有希望的一段路上,自己的心情很浮躁,我无法找到前行的方向。这时,我的身边有她,我的好朋友的手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一点一点地引领我,陪伴我度过那也许是我人生中最为黑暗的道路。当我再一次获得光明时,她是第一个向我微笑的人,与我一起分享那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刻。我想这就是朋友,在困难的时候陪在我身边,使我的心不在感到迷茫,因为我知道有一个人在支持我,引导我。这份爱成为我心中的一缕阳光,所以,一路走来很顺利。因为有你,我不在惧怕任何困难。
3、我扮演“盲人”的角色时,心想不就是走楼梯吗?不要人扶我,自己也能走的很稳,但真的走起来,心里还是充满了恐惧,前方一片黑暗,每迈一步都提心吊胆的,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窜。这是,朋友用温暖的手拉着我时,眼前仿佛充满了光明。我不在拒绝帮助,在整个路程中,同伴的指点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当我到达目的地时,我深情地拥抱了我的朋友。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作为“引路人”时,我感到自身的责任,我应该像我的朋友一样,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走过这段人生中最黑暗,最艰难的一段路,尽到“引路人”的责任。
4、当我被同学蒙住了双眼,一下子什么也看不到了,心里非常害怕。当她那双温暖的手搀住我,并且告诉我“当心点”时,我的心里很温暖,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安全感,觉得她是我的依靠,是我的守护神。当我成为她的“引路人”时,看到她无助的样子,我觉得盲人很可怜,十分同情她,想着平时能睁着眼睛走路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搀扶她,我一定要保护好她,不要让她受到丝毫伤害。我扶着她一起走过最难走的楼梯,在平坦的地方,我便让她自己走,我在一边提醒,锻炼她适应环境的能力,教会她勇敢地面对生活。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责任有多重要。这种特殊情况下,才让我们靠得更近,彼此相互鼓励,相互帮助,我们的友谊倍增。她是我的守护神,我便是她的护花使者。
5、盲人的世界全是黑暗的,“引路人”给盲人带来了光明,给他人关爱是自豪的,快乐的,也是幸福的,你给他人关爱,他人也会给你温暖,关爱是相互的,彼此关爱会把彼此间的心照亮。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十一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语文活动课的总结,从语文综合活动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四个方面谈了语文综合活动课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目的是让语文教师从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找出一条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新路,既将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又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正文]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绝大多数市县已经由最初的课改试验阶段转向普及阶段。我县是最早进行课改实验的市县之一,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综合实践课”在课改实验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忽视。它可以当作新课改理念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新课程改革教材中,将原来的“写作”课变成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尽管大家都发现这一明显变化,但这个“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到底该如何设计?具体该怎样操作?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没有效果?这些问题对于每个课改实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持观望的态度,课堂上仍用常规的作文训练代替“综合实践课”。我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现,“综合实践课”的认真落实,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 、能激发学生兴趣。
凡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发现,再好的教材、再精彩的讲授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实施课程改革以后,我发现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的兴趣大增,所以我因势利导,居然小有收获。
九年级语文上册“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实践活动,本来就很难开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除了布置关于“读名著与读流行作品那个更有利于学习?”的辩论外,还设计了讲名人的读书故事,收集读书名言并制作书签,办关于读书故事、方法的手抄报等。通过两个周的准备,活动如期开始。辩论会和读书故事的开展都不尽人意,意外的发现收集读书名言的书签制作效果非常好。
首先是全员参与,几乎没有不做书签的同学,可见大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更用心。其次是卡片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各种几何图形,桃、梨、草莓等水果形,星、月、剑、心形,和许多卡-通图形,真让人眼花缭乱。而且清一色用废旧纸片制作,没有一个买来的或半成品制作。第三是制作精心,不同的图形均用或素或艳的色彩,细心画出花边图案,编织丝结,每个都是精品。最绝的是大家在书签上写的名言囊括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许多都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一次活动可见学生的兴趣的作用有多大,活动中学生受益匪浅,也让老师大开眼界。
在“走进小说天地”的语文活动中,同学们对于给小说人物重新设计命运的活动非常感兴趣,比如: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的命运和鲁迅《孔已己》中的孔已己的命运进行交换,同学们的设计五花八门,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就连平时不愿意写作文,不喜欢语文课的同学,也写出了让同学忍俊不禁的故事。可见同学不是不会写作,而是没有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拓展课外知识
“综合实践课”留给学生准备的时间长,而且许多知识来自生活,所以就连许多不喜欢学语文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的参与到资料的收集、活动的开展中来。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整理资料,记忆深,获得的知识面更广。
在“到民间采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收集民间的节日习俗、婚俗、礼俗、丧葬习俗…收集到许多常听常用的陕西方言、民歌,并在课堂上表演;收集到许多谚语、俗语,还给家乡的特产拟写广告词…在说方言的环节中,同学们听着自己常讲的方言,了解这些方言的出处和用法,从中体会到方言的魅力,也了解到方言并不是粗俗的,而是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在拟写广告词的活动中,大家的热情也高,写出了“社里黄(柿子名),一包糖。”“一日三枣,长生不老。”等有家乡特色的广告词。活动中收集到的材料之多,涉及面之广,学生兴趣之高,均不是语文课所能替代的。
在“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让大家收集本县的名胜古迹,设计旅游路线图,担任导游对名胜古迹的传说进行绘声绘色的介绍。将收集到的资料自己编辑成书,拟写书名,拟写各个章节的名称及编排次序。大家对周围的名胜古迹了如指掌,比如龙台观、二郎庙、四皓祠、商鞅封邑、船帮会馆……所以对设计旅游路线积极性高,计划周详。对名胜古迹的解说也生动有趣,加上了许多民间传说,使解说更加生动。虽然没有完成一本象样的书籍,但学生拟书名、拟章节名称次序都很有效果,从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见不到的实用知识。
三、培养学生能力
长期的语文教学,造成学生依赖性强,不愿主动求知,重知识轻能力等现象。而这些问题通过“综合实践课”学习就能迎刃而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双丰收。
在“微笑面对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各组同学从演讲稿的编写到演讲次序的编排,从开场白、串台词的衔接到评分标准的制定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活动过程中演讲者积极大胆的演讲,学生平委公平的打分,活动结束时主持人对获奖同学的即兴采访……一次活动,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中,同学们就“干家务该不该让家长付小费?”、“拾到财物交给失主后要不要收取酬劳?”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大家的辩论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拒绝别人”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许多同学自编自演生活情景剧,既加强了应变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积极搜集名人的资料,对名人进行中肯的评价。评选出自己最崇敬的名人,并仿照“感动中国”的形式给名人拟写“颁奖词” ……一项项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演讲辩论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培养。
四提高语文成绩
大家最担心的是活动的开展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实际上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成绩。首先通过活动学生了解的课外知识更加丰富,而课程改革中语文考试也更加重视课外知识的考察(比如去年的陕西课改实验区考试中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题型),因此语文活动能让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好。其次课改实验区的考试题几乎都有综合性学习的题型,该题型中涉及传统文化的试题越来越多,并且近几年这个题型的分数一直持续上升,语文活动正是这种考题的克星。另外语文活动中训练的主动思维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又是完成语文考试中大多数的客观性试题最好的训练手段。
因为“综合实践课”的形式超越教材,贴近生活,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课的魅力,认识到语文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师能积极、主动、创造性的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那将为语文教学找到一条新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十二
中班数学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我们本月开展的主题活动是《红黄蓝绿》,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活动中的各种颜色;而且,平时孩子们本身就对各种漂亮颜色感兴趣。在这个主题中正好有一节数学活动《变成一样多》。我就想到抓住幼儿的这个兴趣点,运用到计算教学活动中,以各种颜色为活动线索,增加计算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学习计算《变成一样多》。并运用各种有颜色的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始终带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
这本身是一堂共享课,首先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活动的目标是:认识数字“3”,我第一环节“教师拍手,和幼儿玩拍手游戏,复习对1、2数字的认识。引导幼儿感知数量”,然后教师分别出示三组卡片:第一组是实物绿色的苹果和绿色的蔬菜图片,教师提问幼儿“一样多吗?谁多谁少?”接着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幼儿了解方法是“可以数一数”。接着第二组是点子,用不同颜色的点子。第三组是数字,运用层层递进的方法,由实物到数字,一步步对数量进行感知。
接下来就是介绍操作规则、讨论操作法了。教师出示红色圆形和黄色圆形,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使它们变得一样多。重点介绍了“添加”的方法,请几个幼儿示范,并集体验证。因为我班是新中班幼儿,接受能力不强,所以并没有说明“去一”的方法来变成一样多,等以后课余活动中再传输。目标达成度来看,最后大部分幼儿都能按老师先前讲解示范过的“添一”法来解决问题的。但是由于我讲解不全面的关系。活动过程中一些细节的东西都体现了出来。数学常规的规范,如操作完后教师对其小结“什么颜色的苹果和什么颜色的.蔬菜”。常规的强调,如将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整个活动给了幼儿一定的主动探究空间。孩子对数数--比较、--添或减,这样一个过程清晰明了。通过实际的操作添或减,来验证多了、少了、一样多,使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化,教学效果较好。
作业过程中有部分幼儿需要老师个别指导才能完成,有了老师的指向性提问,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还子才肯动笔作业。说明对于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十三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翼。活动课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课活动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习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动”是活动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活动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语文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它有自己设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须着眼于以获取直接经验。即时信息为内容,以实践性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活动课比起学科课程有较好的灵活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很好地体现“可动性”。
1、实践性内容。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动脑、动口、动手能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一次语文活动课,我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采访,然后写一篇小通讯。很多同学对市场的一些问题作了如实记述。如“吃啥有啥”、“乱摆乱卖没人管”“菜价低菜农愁”等。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活跃,不但学会了调查,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只要做个有心人”。
2、需要性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如六年级时,很多同学们都互写留言。这时开展一个《赠你一言》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妙语。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肯定热情高涨,交流创作活跃,不但可赏析格言妙语的深刻含义、结构、修辞,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激励和教育,提高了学生写留言的品位。
3、竞争性内容。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
二、放手指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如《趣说歇后语》就可叫学生推荐一些趣题给老师。一些活动内容熟悉以后,则放手让学生设计,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学生参与出题。设计的活动,会“动”得特别投入。笔者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了一节《诗情画意迎新年》的活动课,学生设计了“对春联”、“祝语设计赛”、“猜灯谜”、“成语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权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导。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节中,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3、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开始很多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结果连最差的学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报的精美还令人赞叹不已。当学生看到满教室展评的作品时,都深感自豪。
4、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这能使学生在总结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先认识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由老师归纳升华。如活动课《我能行》结束时,教师说:“大家有什么收获呢?我想采访几个同学。”这就是引导学生以活动作总结的一种方式。每次活动后,若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能使学生的总结产生更大效益。
三、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
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学生想看看、说说、做做的强烈愿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动课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特点,带学生到社会、大自然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如在活动课《寻找春天的足迹》中,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那刚钻出来的小草,树枝上的嫩芽,星星点点的小花,湿润的泥土的微微的风,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动中。
四、巧选形式,让学生“全体动”。
语文活动课一定要避免那种“尖子生表演”的场面。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语文活动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口才培训、表演品评、调查观察、语文技能赛等。要从为学生提供人人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巧选活动形式。如,《课本剧院表演赛》中,由于时间限制,决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样让其余同学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论及打分。
五、优化结构,让学生“全程动”。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如在《我能行》这节活动课的程序设计中,先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情境,继而“选评委”抢答案掀起第一个小高潮。在汇报“发现别人优点”时,由于每人都想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会磁石般地吸引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虽然要求较高,但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紧接着安排了一个带有竞赛性却轻松愉快的“表演”,则缓和了紧张的气氛。最后的“评选‘班之最’”,每一次宣读“我们班最……的……同学”都会引起热烈掌声,从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这样的课堂结构,自始至终都让学生们处于活跃的“动”中,效果自然显著。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十四
在人教版的新版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一项“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大纲有关语文活动课的要求,深深体会到设立语文活动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语文活动课内容丰富,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课外知识的窗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活动课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因此被纳入到中招考试的重要考点之列。
怎样才能上好语文活动课呢?我曾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是以老师唱主角,学生做配角的形式进行的话,那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从何谈起?因此,我决定让同学们自己当家作主,把语文活动课真正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课。教师只做指导就行了。
具体方法如下: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确立活动内容,可以以抽签或协商的形式确定各组活动内容,以组长为负责人组织策划整个活动,自己采集资料,自己编写整理,自己组织排练,最后,还要按中招要求出一套该组活动的试题。要求该组成员必须全部参与到活动中,并在活动最后评选出表现优秀小组。
《范进中举》等课文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博得大家的喝彩。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既生动形象又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同学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延伸了对小说的理解。在“关注我们的社区”的活动中,同学们的创造才能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同学们自己编写剧本,以社区前后发生的变化揭示了创建文明社区,做一个文明公民的重要性。同学们有的扮演居委会大妈,有的扮演文明居民,有的扮演不文明居民,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精神文明课。在“乘着歌声的翅膀”的活动中,同学们介绍了与音乐有关的故事以及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家、歌手,并载歌载舞,为大家做了精彩的表演。同学们在歌声中经历了一次精神洗礼,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人们的无比的魅力。
通过这样一种学生自主形式的语文活动,同学们找到了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活动课上得积极主动,气氛活跃,同学们既增长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的潜能,使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语文活动,同学们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氛围,增强了同学们的凝聚力。
三年来,我不断总结积累语文活动课的经验,我觉得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上语文动课的方法是成功的。我也在不断的'反思,活动课下面采集资料的工作若给同学们创造更多的条件,同学们就能在老师帮助下自己制作课件了,同学们的信心会更足了。另外,我想既然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如此受学生的欢迎,那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是否可以借鉴一些语文活动课的形式,让同学们能更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呢?这些想法,我会不断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与运用,让课堂真正变成学生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愿学习的过程,真正实现培养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教育目标。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活动课教学反思。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十五
我园一课三研教学活动在本月已圆满结束,我所在大班年级是对美术活动《龟兔赛跑》进行了探究,看似简单的一堂课,但想上得完美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究的,我园副园长张老师非常负责认真,每当一位老师上完一课,就会立刻带领整个年级组进行探讨、研究,也使我在以后如何上好一堂美术教学活动课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教师以往教育的成功与失误,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育手段,实现新的培养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最后评价活动始终做得不到位,有专家指出幼儿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评价——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情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的,这是我们美术活动中情感目标的体现,现在要求美术教学者将过去的重技能技巧,转变为现在的重学习过程。在活动中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特征的发展,使其绘画兴趣、积极性、创造性、表现力得到提高。但我们老师总是由于各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作品的评价,怎样来较合适的来进行评价活动呢?我们几位有经验的老师提出了:自评、互评、教师总评!自评,是以幼儿自我介绍作品和讲述自己的创作方法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表现和表达能力,并使听者有学习的机会。互评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那一幅画,为什么?就能形成一种互补和相互启发,以提高他们的评价、欣赏、审美的能力。最后教师总评就应该给与幼儿肯定,使每个幼儿对自己的作品都很自信,勇于创新,让幼儿在作品中敢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
现在越来越重视情感的.培养,因此幼儿绘画创作评价体现了一种教育艺术,他能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和个性形成。我们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既重视幼儿创作结果的评价更重视幼儿创作过程中的评价。为幼儿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 ,我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十六
眨眼间,1天的时间就过去了。第一天报到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就又到了分离的时刻。在东莞长安镇第二小学,我们四位来自深圳、佛山、广州的学员跟随导师钟xx老师,一起学习,一起提高,一起欢笑……,仿佛又回到了求学时代。
为了让我们能顺利完成跟岗学习,钟xx老师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精心地安排,培训的内容丰富多彩,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从“20__年广东省钟xx老师工作室名教师培养对象跟岗学习培训方案”可见一斑。在短短的1天时间里,我们听评课1节,在钟、姚铁龙两位老师的指导下,与长安二小数学组的全体老师尝试了《基于读懂学生的课堂提问》的辩课;参与了读书沙龙、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专题活动;还到深圳福田区荔轩小学参加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主题研讨会。学习是紧张而忙碌的,但又是充实而快乐的,充分让我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全方位接触,零距离交流,与省内的名教师互相切磋,让我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
走近名师,感受魅力。
有人说:“走万里路不如追寻名师的脚步。”在学习的这1天里,我的导师钟xx老师、组里的其他学员、长安二小的行政和数学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钟老师是一位浑身散发人格魅力的人,她学识渊博,人品谦逊,平易近人,让你一接触,就被她的亲切、处处为别人着想所吸引。跟岗前,她早早与我们联系,温馨提醒,从资料的准备到学习内容的安排,再到食宿的安排和交通指引,都一一叮嘱交待。跟岗报到的第一天,她放下繁忙的工作,介绍学校情况,与我们商量跟岗计划,亲自带我们熟悉周围的环境,让我们一下就找到了家的感觉。在教学工作中,钟老师率先垂范、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们折服。她执教的《图形的旋转》一课,充分体现出了她对教材的深邃理解和对课堂高超的驾驭能力。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随机应变的教学组织能力感染以及精彩的课件,吸引着我们。整堂课听下来,真是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语言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讲课语言要达到生动,富有启发性和鼓动性效果。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使他们建立自信;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面带微笑,充满激情的讲课,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他们在这种气氛中学习,就会进行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一旦教师向他们提出问题,就易于为他们所接受,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就会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钟教师还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中研究探索数学问题,体验分享探索成果。
主题研究,方式独特。
本次跟岗学习,在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的两个主题研究:一是《课堂中如何优质提问》,二是《如何上好练习课》。我们组除了导师钟xx老师外,还有另一位我们公认的导师姚铁龙老师。姚老师是深圳市福田区的教研员,也是钟工作室的外聘导师。她的岗位让她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最新信息、最新成果。在本次跟岗学习中,姚老师指导我们就《找次品》一课进行了辩课。因为辩课这种评课形式我们从没接触过,所以为了让我们能首战告捷,姚老师不但向我们讲解了辩课的基本方式和技巧,还特意为我们做了《课堂提问与追问》的专题讲座,为我们打下理论基础。在讲座中,姚老师首先阐述了优质提问的重要性;然后讲述了教师在课堂中优质提问的几大要素:
1、要提“大问题”,但不要提“胖问题”和“问题”,也就是提问要围绕热点问题问;。
2、要提“开放式”的问题;。
3、提问后要关注学生如何让找到答案;。
来自 CooCo.Net.cN
4、老师要质疑倾听,提问后留出等待和思考的时间;。
5、提问要有延续性,引发学生思考。为了让这次辩课达到更佳效果,我们还连夜研读了钟老师赠与每人一本的《优质提问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其中》一书,直到深夜还在讨论辩论的观点。在第二天的听课过程中,正反方都根据要求分工,对上课老师提问的个数,有效问题的个数、提问后给与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的人数和分布、以及课后达成目标的小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在辩课过程中,姚老师作为主持人,陈少兴、肖红斌老师带领长安二小一半数学老师为正方,我和钟老师带领另一半数学老师为反方,就《找次品》一课是否做到《基于读懂学生的优质提问》这个辩题进行了激辩。正反双方通过唇枪舌战,越辩越明,对优质提问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高度。这种全新的评课方式,为我们的听评课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小学数学中的练习课占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时间的很大比重。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的练习课教学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怎样上好练习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有鉴于此,本次跟岗学习,我们研讨的另一个专题是《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每人上一节练习课进行研讨。备课前,我们就一节好课的标准进行了头脑风暴,尽管评判的标准不一样,看准职场但我们都认为:一节好课首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改变以前那种“只见老师,不见学生”的现象,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成就精彩的课堂;一节好课还必须整体达成课程三维目标,现在大部分老师只关注知识目标,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够关注,对于通过数学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做得不够;一节好的数学课还必须讲究思维品质,要有容量,有主次。尽管我们所上的练习课各有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且思且行,总结提高。
1天的学习虽然短暂,但那一场场令人思想激灵教育沙龙,一次次让我获益良多的交流场合,一个个使我耳目一新的课堂现场,使我每一天都品尝着的精神盛宴,我们感受到了钟老师和长安二小人为我们营造的学习暖流。通过学习交流,我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了认识,我学到很多,也感悟了很多,这些我无法用文字将其完全表述出来,但给我带来了许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冲击和实际工作的灵感。且学且思,在认真学习的同时,我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我的教育实践,思考我专业的发展方向。我清醒地知道:要成为真正的“名教师”,对我来讲,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断磨练、反思和感悟。在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为自己确立了反思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学术型教师的自主发展阶梯式奋斗方向。为此,我会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用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态度,与时俱进。在反思中促进成长,并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转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1天的学习,对我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时间匆匆而过,如同弹指一挥间,然而,我的收获是沉甸甸的,感悟是深刻的……我将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姿态行进在教学教研的征途中。
教育工作者的活动课教学反思篇十七
由于未曾听过成果展示课,在准备这一堂《访谈杰出校友成果展示课》之前,我的理解仅仅是“上台展示”这四个字而已,甚至在公开课之前,有同事问我准备得怎么样了,我的回答是:“教案设计好了,但具体怎么样,只能看学生的反应。我无能为力。”那时,我以为成果展示课难上,就在于它不像阅读教学那样,教师可以对课堂,甚至是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较大程度的预设。
然后,随着一次次的试教,以及问题的一个个的暴露,我才开始问自己:难道在这堂成果展示课上,作为教师的我,真的无能为力,真的就不能发挥我作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吗?也正是在这一次次地失败之后,我对成果展示课才开始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才开始重新思考:成果展示到底是什么?在这种课堂上,我的位置应该在哪儿?可以说,我虽然没有能够很成功地完成这堂成果展示课,收益却还是不小。因为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成果展示课有了新的认识:
1、要把握好“听”的环节。
在桑德拉.黑贝尔等著的《有效沟通》一书中,也指出:“在人们指责的所有沟通错误中,不去倾听可能排在第一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成果展示课中,倾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巧。而这项技巧和任何技巧一样,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较强调对学生“听”的要求。首先,在课前的“我们的约定”的环节中,让学生明确“在听别人说话时要注意仔细倾听,把话听清楚。”而后,在交流成果的环节中,当有学生上台介绍展示自己组的采访录像时,我都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若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想进一步了解的,听完后可以提问。由于要求明确,学生听得都较认真,在紧接着地提问中也就都能够围绕主题。而后,在评价他人的环节中也能紧紧抓住同学在介绍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
2、要重视“情境”的创设。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正是基于此,在这一堂口语交际课上,我也试着去创设情景,如让学生设想自己三十年后会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奋斗,并试着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去,进行“我为自己设计名片”环节,在生动逼真的情境中展开交际。但是,在这一堂课中,作为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我未能进一步地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所以许多学生都未能进入角色,也就无法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
3、要实现“双向互动”
“双向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这是指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流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动态过程。所以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成果展示,就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主要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要尽量创造双向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
在我的这一堂成果展示课上,这一方面,我是做得很不够的。虽然我较注重引导学生对成果进行评价,或肯定赞扬,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对别人提出建议和批评,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但是由于我仅重视指导过程,却忽视学生训练过程,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所以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喜欢表现的学生乐于侃侃而谈,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造成教学中学生训练机会不均衡的现象。
我想,在今后的综合实践课成果展示的课堂上,作为教师,我不能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而忽视了我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丧失了我的主导作用,从而使课堂缺乏纵深延伸,出现散而乱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我同样也要注意倾听,及时总结学生的各种意见,捕捉交流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并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动态的成果展示与交流,使学生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有一个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