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企业战略管理论文(通用1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一
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范围向着与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国内企业快速发展对战略成本管理的急切需要,结合战略成本管理基本理论进行概述的同时,对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国内商品流通企业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践中提供借鉴。最终以“形成企业独特的成本竞争优势”为目标,实现企业整个成本管理体系的成功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商品流通企业一直以来在财务上表现为成本高,赢利少,成本管理混乱等制约了我国商品流通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战略成本管理,能够使得商品流通企业在后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成本削减,但企业更需要遵循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有选择的进行削减。对于成本管理中不重要的环节,可以大刀阔斧的进行削减,而对于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反而不排除扩大投入的可能,如此有的放矢,有紧有松,聪明的削减成本,方是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不损害企业健康,甚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战略成本管理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发展起来的新的成本管理系统,是一种前瞻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是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结合的产物。它与传统成本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成本管理的重心不仅在生产阶段,而且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在成本管理和控制过程中使用了一些现代的成本管理方法和工具。具体是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协调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关系,运用成本数据和信息为战略管理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构建和评价企业战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的环境的建立,使企业能够达到其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其麵在于,借助会计功能编制成本管理计划,使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实现成本领先和竞争优势的“双赢”。
(二)战略成本管理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需要。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比如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利润,可能会减少一些设备的正常修理与保养,从而影响设备未来的正常使用,进而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支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从战略的角度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三)战略成本管理是完善成本管理体系,加强成本管理的需要。传统成本管理重心仅在生产阶段,而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和财务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结果的分析上,而要将成本管理管理范围由企业内部延展到企业外部,从事后控制到事前控制,通过过程控制将企业成本管理涉及的各个环节和企业战略目标相联系,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组织企业成本管理活动。
(四)战略成本管理是适应环境的需要。企业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环境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并决定企业的行为。企业的成本竞争战略必须同它所处的环境相联系,企业经营的环境决定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范围,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获得竞争优势,而影响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相对地位。
为了满足获取成本优势、提高企业利润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商品流通企业必须采取以下有力措施来控制成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控制成本的影响因素。当企业完成了以价值链来归集营业成本和分摊资产,并分析其价值活动的影响因素后,企业就应考虑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建立成本优势。如控制地理因素,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营销策略;进行学习管理,结合企业长期竞争战略来制定学习战略目标,确定赶超竞争对手的基准点;调节和控制生产过程,保证生产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减少生产能力闲置所带来的机会损失。
(二)再造价值链。拥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其价值链往往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存在着显著差异。企业可以通过采用生产工艺、自动化方面的差异,以及采取新的营销策略、新的原材料、业务流程再造、供应商和分销商协同、竞合策略、厂房设施的地点迁移等措施苒造价值链,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成本结构,为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奠定基础。
(三)通过价值链整合等措施强化成本管理。一方面通过价值链横向整合与规模经济、分权管理等来改善成本动因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借助于价值链纵向整合、适时制的应用,以及质量成本管理等强化业务活动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实现加强成本管理的要求。
在全球性竞争和市场风云变化下,商品流通企业必须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加强成本的管理,从而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获得更多的市场和更好的效益。而要想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流通费用,选择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不断吸收其他管理理论的精华,不断实践和完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和管理体系,使商品流通企业在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指导消费的功能,从而扩大内需,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二
许多中小企业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后,却扩展无门,究其原因,是没有在经营思想、管理方法、员工素质等各个方面实现一种质的飞跃。其中,很重要的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思想。文章从我国中小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提出了目前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几点思路。
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只有大企业才需要企业战略,而中小企业不需要战略管理,这种思想是完全错误的。常言道:“商场如战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动荡多变的情况,只有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企业战略正是把握整个企业命运的关键所在。企业管理者是筹划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角色,因此企业战略就成为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在负责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综合考虑三个基本战略问题,即:
1.我们的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它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
2.我们的企业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即确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预期效果。
3.怎么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即寻找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对企业的一切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中小企业管理者来说,企业战略的制定尤为重要,因为无论一个企业条件多么优越,运行如何有效,一旦它选错了方向和目标,就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工作中的头等重要大事。战略的制定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对外部环境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哪些外部因素随企业的未来发展而产生影响。认清这些影响的性质,积极的影响是机会,消极的影响是威胁。如何对待不同性质的外部影响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哪些因素会对企业未来活动产生影响。认清这些影响的性质,支持性的影响是企业的优势,妨碍性的影响是企业的劣势,如何对不同性质的内部环境因素采取对策。
2.规定企业的使命。企业的使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企业哲学和企业宗旨。所谓企业哲学是指企业为其经营活动方式所确定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企业宗旨是指规定企业去执行的或打算执行的经营活动,以及现在的或期望的企业类型。简而言之,确立企业的行为和企业的经营观念。
3.制定企业方针。方针政策是指企业行为的总则,它概述了建立目标,选择战略和实施战略的框架结构。在制定方针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方针应有助于企业目标的成功实现和战略的实施。
4.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规定企业执行其使命所预期的成果,它的时限通常超出企业的一个会计年度。短期目标是执行性目标,时限在一年以内,是管理者用来实现长期目标的基础。
5.选择企业的目标战略。选择企业的目标战略是指在实施企业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中,选定企业打算采用的特定的战略组合。就中小企业而言,企业的长期目标可能是未来三年的利润总增长率,或者是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或者是跻身本地区工业先进行业等等。实现不同的目标,企业所采用的战略或战略组合也不同,中小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营效益,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市场经营战略。中小企业选择的战略一般有以下几种:
1.集中优势、以专取胜战略。它是根据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等特点而制定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势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优势,通过选择能够有效发挥企业长处的细分市场进行专业化经营,把有效的资源集中在目标市场,提高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做好产品更新改造工作,形成企业特色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2.寻找空白、快速取胜战略。这是根据中小企业的灵活、适应性较强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战略。中小企业应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快”的原则,通过寻找市场的各种空隙,凭自身快速灵活的优势,一举进入空白市场,进则扩大空隙,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退则迅速撤离,寻找新的空白。这就是中小企业的“小而灵,小而快”的战略。这种战略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在组织上要保持战略决策在实施决策过程中的有效性,以便决策尽快转化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3.与众不同、特色取胜战略。它是根据中小企业比较容易拉近顾客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中小企业规模小,一般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而保持成本水平的领先地位,来取得竞争中的主动地位。中小企业经营的范围窄,比较容易接近顾客,能通过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处于有力竞争地位。这就是中小企业的特色经营的战略。这种战略必须处理好经营特色与成本方面的关系。
4.横向合作取胜战略。这种战略是根据中小企业资金薄弱,生产技术水平较差,难以利用规模效益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策略。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较为紧密的关系,相互补缺,通过业务集中,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减少分散经营状态下的内耗,共同开发市场,从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中小企业联合竞争的战略。该战略视中小企业之间的联合程度可分为松散型联合和紧密型联合。
5.纵向协作、承包取胜战略。它是根据中小企业力量有限,产品单一的特点而制定的一种经营战略。中小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向时,不是着力于开发新产品,而是依附于大企业的生产系统,接受一个或数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成为主要的一个加工承包单位。中小企业在大企业的监督和指导下,为其生产某种零件或某种服务,最终在大中企业之间形成密切而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使中小企业的专业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为它们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基础,可大大减少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今后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作为大企业的合作伙伴而存在和发展。这种战略必须处理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承包条件以及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
6.大小联姻、特许取胜战略。所谓特许是得到一个总公司承认的中小企业或独立经营者,以总公司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相结合为核心的所有结构或经营结构。特许经营对中小企业或中小独立经营者的最大优势是破产率低。据有关调查资料反映,美国普通中小企业第每一年破产率为35%,五年后是92%;而特许体系第一年破产率为5%,五年后为12%,大大低于前者。中小企业采取这种战略选择总公司时,应考虑总公司是否充分尊重中小企业的自主权,避免单方面的控制和系列支配;总公司能否提供有特点的商品服务来增加销售额;总公司能否提供周到的经营指导;总公司能否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和土地、建筑、设备等;总公司能否积极谋求思想上的沟通,在同一地区不搞恶性竞争。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技术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处于领先地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种战略需要注意技术的保密,保持技术创新和完善技术,一旦发现有其他替代产品或技术出现,必须快速反应,争取产品或技术的优越性、超前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品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着力点。
企业的战略管理实施工作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它包括建立一个高效的企业组织系统,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一个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的组织文化环境,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修订工作进程,调整工作计划,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实施战略的组织保证。为适应战略的需要,要使企业成为适合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动态组织,设计开发出相应的战略所需要的组织结构模式。要选择合适关键岗位的人选,同时必须对所拥有的战略资源(包括采购与供应能力、生产能力,产品实力、市场与营销实力、财务实力、人力资源实力、管理经营实力以及对时间和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力)进行优化配置,以保证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三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的源泉,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因此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应当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潘汉尔德(prahalad)与哈默(hamel)首先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他们将企业组织描述为“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业务单元的组合”,三者的关系如同一棵“树”,核心竞争力处于根部,企业若要使处于树冠的业务单元维持长期盈利能力,就必须要有雄厚的核心能力作为根基。
要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首要的是对企业进行swot分析,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劣质(w)、机会(o)、威胁(t),然后依据以下三条标准来确定企业的核心能力:
1.核心能力必须具有延展性,即能够不断创造新产品,可以使得企业进入一个潜在的广阔的新市场。
2.必须具有独特性,即难于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3.能为顾客实现其价值做出关键性的贡献。
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因,并且长期保持不变,因此依据它建立的企业和财务战略目标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
二、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关系。
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如何协调长期财务战略与短期财务计划(如预算)的关系。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详细和程序化,与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不能过于紧密,以避免财务战略管理成为日常控制的系统,违背了财务战略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空洞,与企业短期财务计划的连接过于模糊,导致财务战略不具有可执行性。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将企业财务战略分为以发展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和以利润为中心的财务战略。安德列·a·德瓦尔认为企业战略应当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其中,前者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其主要的行动包括新市场的开拓、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以及新分销渠道的建立,它将对企业未来赢利能力产生长远和深刻的影响;后者是以企业当前利润为中心,关注的是企业现在经营的改善,其主要行动主要是在现有产品和分销渠道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销售,它将有助于企业当前业绩的提高。
为配合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点亦应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发展计划的实现;另一个是以利润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运营计划的实现。依据与日常经营关系的清晰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有助于其与短期财务计划的协调。
三、协调财务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要达到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配置的目标,财务战略就必然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战略配合,但传统的以职能划分部门的方式导致了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现实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1.设立战略协调委员会,为各种职能战略的开发提供指导。该委员会的成员应是来自被协调的各职能部门的代表,这有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充分沟通,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
2.由总经理或由他任命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负责各职能战略之间的相互协调。这一方法由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其权威性很强,有助于战略的有效执行,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没有参与战略的协调,有可能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导致战略管理的官僚化和程序化。
3.为了有效地协调各职能战略,企业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职能战略只能由该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制定,而不能完全由企业单一的战略规划部门统一制定,这既可以保证各职能部门参与战略规划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减少各部门的冲突。(2)由于各职能战略之间的关联度不同,所以只应整合那些必须协调的职能战略。试图将所有的职能战略完全协调到一份整合的计划之中是有局限性的。(3)除经理人制定企业整体战略外,某一职能部门的计划不应包括其它职能部门的活动,这有助于把职能部门的责任划分清楚,从而保证战略有效执行。(4)各种职能战略应当只包括最重要的问题,应不含过多的细节,这既可以减少各职能战略的冲突,又使得战略协调人员只关注真正重要的问题。
四、战略评价中协调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关系。
平衡计分卡是把非财务的、先导性的指标和财务的滞后的指标合并在一起,得出公司平衡的绩效,从而检查公司战略执行情况是否误入歧途。平衡计分卡的中心工作是开发一套财务和非财务关键成功因素(csf)和关键绩效指标(kpi)。一个关键成功因素(csf)是对公司擅长的、对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某个战略要素的定性描述;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定量分析。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以下优点:
1.相对于财务指标所提供的历史的滞后的财务信息,非财务指标能够提供未来的先导性的信息,这有利于企业预先采取措施以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2.由于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根源,它不但能提供定量的信息,而且还能提供定性的信息,因而可以使得管理人员看到问题的本质。
3.非财务信息不但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而且包括外部信息,因而管理人员可以将内部业绩和外部趋势进行比较分析。
五、结论。
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以核心能力为基础有助于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将企业财务战略重点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以及将财务战略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短期财务计划,有助于解决长期战略和日常经营的矛盾;财务战略与其它职能战略之间的协调应当遵守一些指导性的原则;最后分析了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的优点。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四
在企业的管理技术手段、管理理念更新的过程中,战略成本管理逐渐被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国内企业应该及时掌握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的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外部环境,来制定适宜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则,从而实现成木的降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的核心战略便是控制和降低成本。
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的企业,使用特殊的方法提供了分析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信息从战略高度和相关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分析,进行战略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活动。它是减少成本,提高战略地位为目标,战略管理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竞争地位和成本动因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一种成本管理。
2.2.1成本管理的长期性。
传统的成本管理相对于战略成本管理来说是一种短期的策略,传统的成本管理很少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及将来所要面临的竞争,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是一种长远的成本管理策略,旨在创造并提高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的短期性不同,其具有长期性。
2.2.2成本管理的空间外向性。
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与内部经营管理状况有关的成本信息,从而在企业的内部活动中寻找可以降低成本的策略,因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价值链,具有局限性和封闭性。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是将成本管理扩展到企业外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增加了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同时,企业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都可以扩展企业发展空间的外向性,例如供应商、顾客与竞争对手等,这些关系产生的空间外向性都会对企业成本的水平和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2.2.3成本管理的竞争性。
企业竞争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行为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对于企业决策者能否确定真正符合企业竞争战略的成本管理战略具有重大帮助。传统的成本管理通常只考虑到如何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成本,但却没有考虑到其给企业竞争优势及地位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此一来便出现了企业的成本得到了显著的降低,但是其竞争地位却不容乐观,竞争优势的建立也将变得更加困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成本管理很好的改善了传统成本管理因一味地降低成本而忽视了企业竞争性的弊端,在保障企业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这种考虑了企业竞争性的战略成本管理充分体现了战略的思想实质,完善了成本管理理念,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2.2.4成本管理的生命周期的变化性。
企业的环境不停地在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的竞争策略也要不断的调整。同时,为了有效地实施战略,战略管理控制系统也要随着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在不断变化的生命周期下,企业要制定不同的竞争战略,其战略成本管理也要随之变化。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必须将成本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对象及内容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分析研宄,加强经济核算,改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不断向企业全体员工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成本管理的意识,使每个员工了解、关心、重视成本管理。可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传统成本管理判断产品是否盈利是看“产品营业收入”是否大于“产品制造成本”,这是一种短期的产品决策观。而产品全成本管理方法判断新产品是否盈利,新的生产线是否决策上马,不仅要看产品制造成本,还更关注设计、设备升级、生产准备、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作业环节所发生的资源消耗,进而从“总体”上判断产品的盈利性、价值创造性。
第一个方面为纵向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其分析程序为:首先,确定产业价值链各项业务活动的独立性;其次,对各项业务活动的价值成本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后,通过对各环节资产报酬率的比较来确定企业价值链的竞争优势。进行企业纵向价值链分析应当加强与同行业间企业信息的沟通,提高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个方面为横向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其分析程序为:首先,收集有关竞争对手的情报;其次,对获得的情报进行比较并估算其价值;再次,对竞争者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最后,通过综合以上信息确定企业的成本战略方向。
3.4保证成本信息有效准确。
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有效、可靠,使得各项成本支出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利于决策者进行正确的决策。
综上所述,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将成本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运用先进的手段进行成本分析,保证每个部门、每一道工序之间相互的沟通与协调,本着全员参与的思想,运用现代管理的手段,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需求。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全员的工作,它会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五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给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对企业而言,大数据日益深入和广泛的应用给其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会和挑战,这给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对传统的战略管理框架体系造成了革命性的影响。与此相适应,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也相应地要发生变革,从而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际上,除了对课程内容的影响外,大数据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模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进一步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鉴于此,本文将在简要分析大数据对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应对大数据挑战的对策建议,以期不断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大数据将对企业战略管理知识体系带来深刻的变革,这也相应地将引发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数据对企业战略思维的影响。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有两种典型的战略决策思维:基于外部环境的行业组织模型以及基于内部资源的资源基础观。前一种思维关注行业竞争,以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为主要手段,后一种思维关注企业的独特资源,视其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于行业内部,跨界竞争成为常态,例如智能手机的出现不仅颠覆了手机行业的发展格局,同时也对游戏机、数码相机、影视产业等行业产生了重大冲击。与此同时,数据日益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如何获取和利用数据资产成为企业需要考虑的新课题。跨界和数据资产化是当前企业战略决策思维需要拓展的重要内容。
(2)大数据对企业发展环境的影响。在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中,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大数据作为当前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正在不断地重塑企业的经营环境,伴随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对竞争格局和行业标准的颠覆实际上为企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例如青岛红领集团成功运用大数据实现了西服的大规模定制,成为行业新标杆。同样的,大数据也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方面是无法预知竞争对手会利用大数据带来怎样的颠覆性变革,另一方面对于数据的获取和利用对企业也是一大挑战。如何有效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机遇以及应对挑战,是企业战略管理者当下必须关注的问题。
(3)大数据对企业战略决策过程与手段的影响。在传统的战略决策过程中,往往都是自上而下的,无论是员工参与还是顾客参与,其规模和范围都极为有限,而且成本极高。但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術可以迅速有效地抽取出员工和顾客意见中有价值的信息,为“分布式决策”提供重要支撑。此外,传统的战略决策往往以定性分析为主,而基于大数据的竞争情报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以及舆情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为量化决策提供了重要手段,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洞察消费者需求、竞争环境变化、技术发展趋势等。
(4)大数据对企业战略决策效果评价与控制的影响。决策的核心在于信息,以往由于信息获取的滞后性,对决策效果的评价往往只能采取事后评价的方式。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获取的时效性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因而也可以对决策效果进行实时评价,并且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在一些情况下,利用大数据还可以进行有效的预测,比如宏观经济发展,微观方面如设备故障的预测性维修等。
在大数据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受到颠覆性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于大数据的新型教育平台的出现,课堂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的出现,实现了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使用标准化的教材,在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培养标准化的人才。但在大数据时代,新型教学平台为大量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并依此提供个性化的课程。
(2)信息获取渠道剧增,精准度也大大提高,教学的知识传输功能正在不断弱化。在大数据时代,学生从网络获得信息的渠道剧增,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到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此外,个性化推荐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可以及时精准地获取到自身关注领域的信息。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面对大数据的冲击,这种功能将会不断弱化,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教师在新形势下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面对着大数据对企业管理实践和教学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变革,以此来不断改进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1)对教师而言,要努力做到更新观念、调整定位、提升能力。首先,面对大数据的冲击,从事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时代的变革,及时更新观念,建立大数据思维,从心理上接受而非抵触这一变化。其次,任课教师要及时调整自身定位,要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推动者,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到课程学习过程中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最后,在新形势下,任课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能够将大数据相关的知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的教学当中,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加强对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2)在教学内容方面,当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努力。一个是要在现有的教学当中适当加入有关大数据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大数据、思考大数据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因为这是时代大趋势,不可避免。由于目前还非常缺乏有关大数据对企业战略管理影响的现成资料,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进行课堂讨论,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另一个则是需要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加大对大数据影响的研究力度,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进一步整合到教材当中,为教学工作提供强力支持。
(3)在教学模式上,要更加强调个性化、实践性和参与度。积极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通过将课程内容制作成ppt、视频、练习题、测试题、讨论题、评分标准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也能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需要。再者,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课程,以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要加强案例教学、企业实地调研等环节的工作,同时也更多地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来,参与讨论、参与知识讲授等不同环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是如此。面对这些挑战,任课老师需要更新观念、调整定位以及不断提升能力,在教学中加入大数据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呼吁加强相关研究并更新教材内容,最后在教学模式上也要更加强调个性化、实践性和参与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智淋。大数据时代宏观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20(6).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六
19泰勒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使经济学家,企业家等群体对企业管理的问题日益感兴趣,科学的企业管理成为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而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相应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一个目光卓远的企业家,必然重视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创立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扩大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一、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在当今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是极其显要的,它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凝聚人才力量的必需。
企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人才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当今世界中赫赫有名的大企业,都有强硬的文化品牌,这成为吸引人才的一大优势。优秀的人才在选择应聘的公司时,除了要考虑薪资待遇问题,长远一些要考虑自身的发展潜力与企业的潜力。其中,自身的发展潜力是指自身的优势能否与企业的价值观念相一致,个人的工作方式与习惯以及擅长的方面是否与企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相合拍;对于企业而言,优秀人才的这些考量恰好是他们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可见,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需要花费很大心力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的。有一个明确的文化目标与相应的体系,可以使外界更好的了解企业,文化品牌已成为企业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方式。比如,著名企业海尔,多年以来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吸引了众多的人才为企业效力。
2.激励企业员工的精神领袖。
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在员工与企业长期的磨合中,必会受其文化的感染,逐渐形成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并遵循企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就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员工的行为准则,提醒他们作为该企业的员工,要以身作则,设身处地地维护企业的名誉。同时,企业文化还满足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加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一个凝聚力极其强大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才会更占优势。
3.适应文化管理的新模式。
管理学是一门不断深化发展的学科,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过渡。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而当今比较完备的且大力推广的就是文化管理。将价值追求等人文因素融合进企业管理中,使管理更具人性化与科学化。这种为员工着想的人性化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掘员工更大的潜力。这是史上任何管理方式都不能比拟的,因为这是企业管理阶层与员工关系最为和谐的一种管理方式。当员工的能力被更大程度的激发,企业的收益一定是递增的。现在的企业管理,提倡人性化,公民的人权意识也越来越强,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而获得企业财富的做法,是应该被时代,被企业所摒弃的。
4.世界经济形势的大势所趋。
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取决于文化软实力。因为文化意识的渗透作用是十分强大的,足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文化的“占领”,才是终极的“占领”。企业是国家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单纯地获得经济利益已经不再是当今企业的追求,他们追求长远的发展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那么,必须靠企业文化建设来打响企业的品牌,从而进行更高层次的竞争。
二、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不仅在公众心中树立了美好形象,产品受公众青睐,而且还会获得一些投资合作的机会,对公司的发展前途大有裨益。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不仅靠积聚社会财富的丰富程度,长远来看,靠企业文化建设。例如,海尔集团以“海尔兄弟”的文化品牌进行宣传,老少皆知。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高品质的产品和友好的售后服务态度,使海尔集团蜚声国内外;中国百年老字号“同仁堂”以“同心同德,仁术仁风”的管理理念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同仁堂本着对生命负责的价值观,无论在兴旺还是低迷时期,都一如既往,不仅在企业竞争中保持生命力,还博得了舆论大众的广泛信任。这些名利双收的企业,在管理中都遵循了自己企业的价值观与精神,成为一种信仰,一种追求。
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追求先进并且与时俱进的管理者会不断进行创新,以合适的行为方式进行管理。而不思进取的管理者只会在落后的管理观念中施行已经过时的管理实践。
企业的文化理念需要全体员工来共同实践,而管理者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企业管理者应该培养浓厚的企业文化意识,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实现管理。这样,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高了,而且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会更加融洽。随着管理者“文化意识”的提高,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势必会影响到下属员工,于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反作用力,即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到企业管理中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重点在于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下面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探究。
1.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如同个体一样,价值观始终指导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和做事态度以及习惯。在企业中,确立核心价值观也就确立了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的整体决策要以此为依据,企业员工的行为也以此作为行动参考。企业上上下下都在这种浓厚的企业文化气息中收到熏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统一的步调,对企业的发展形成稳定的促进作用。
2.调动各阶层的积极性,为企业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1)企业的创始人。
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企业创始人成功的经营智慧与策略,世界知名的企业都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比如微软有比尔·盖茨,苹果有乔布斯;立足于经济时代,企业创始人必须高瞻远瞩,提高文化创新意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创新思维,给企业职工一个方向鲜明的引导。注重对企业各个阶层的文化意识的培养,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建立体系化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管理中提倡文化管理的模式,将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企业精神与企业理念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渗透到管理的方方面面。作为企业的领跑者,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该与企业创始人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在企业创始人没有充分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时,应当推波助澜,担任“军师”的角色;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当与公司员工和谐交流,从职工阶层中听取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与设想,以此激发管理者更好的文化建设思路,并修改,完善。可以管理阶层与职工代表一起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对于被采纳的职工的建议,应当实行奖励机制,这有利于鼓舞职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促进了管理阶层与职工阶层的融洽关系,利于日后管理工作的开展。
(3)职工基层。
职工阶层虽在整个企业中处于基层,但是庞大的数量和大量的基本工作都交由这个群体来完成。企业创始人与管理决策阶层都是少数,仅靠他们发挥企业文化的功力是极其有限的。所以,让企业文化深入职工人心,成为他们行为方式的指导,对于加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群体长久受到企业文化的耳濡目染,将会逐渐形成统一的精神面貌,就如同企业的“脸面”,对于提升知名度有很大的意义。职工阶层也应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己任,为此创新思维,献计献策。
(4)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建设中创新很重要,它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生搬硬套,不能盲目模仿。许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的确可以提供借鉴,但是企业文化建设者不应以此为现成的模板,生搬硬套。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思路,在长期运作中也有了既定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如果拿其他企业的套路直接“上阵”,会造成人力物力的不合理利用甚至浪费,将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和效益方面的损失。“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果昭示了失败的文化建设之举。因此,文化建设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创新思维并创新行为方式,形成独特的文化发展思路。
总结: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运营中形成的,企业管理者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因为企业间的“文化攀比”而“作秀”,只借鉴他人之“皮毛”是无法改变精神之内核。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重视、实践,与创新。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七
摘要:从企业过往营销活动的表现来看,部分企业将营销活动的目的定义为对新客户群体的发掘,却未能形成对既有客户群体关系的有效维护,盲目地将售前服务与售中服务视作企业管理运营活动的重心所在,导致售后服务所暴露出的相关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最终造成既有客户群体流失。基于投资回报的视角来看,企业的此种做法显然欠缺经济性考量。须知,客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客户关系战略是企业获得客户,并维持客户忠诚度的重要手段。本文将围绕客户关系战略内涵与目标,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以期为企业充分发挥客户关系的战略作用,提升整体营销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营销策略;客户关系;措施。
在买方市场背景之下,企业之间的营销竞争不断加剧,客观上要求企业做好客户营销工作,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保障。作为市场营销理论的一个新发展,客户价值论充分彰显了客户在企业营销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且实践已证明,根据这一战略开展营销工作,对于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一、客户关系战略内涵与目标。
(一)内涵。
客户关系战略是指围绕客户需求,采用主动营销的模式来提升客户忠诚度以及客户价值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从其具体内涵来看,客户关系战略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种营销模式,主动营销是客户营销的内核,企业在营销工作开展中需要化被动为主动,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积极调研分析客户的需求,围绕客户的显性需求以及潜在需求进行创造性的营销,从而实现客户忠诚度提升这一营销目的。从客户关系战略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客户识别、客户分析、客户开发、客户维持等,每一个内容的重点都是不同的,需要企业根据发展阶段以及营销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二)目标。
简单的说,企业在客户关系维护工作中,需要化被动为主动,将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积极调研分析客户的需求,围绕客户的显性需求以及潜在需求来进行创造性的营销。从整体上看,客户关系战略的重要目标即是要充分发挥舆论力量,以赢得客户和行业良好的口碑。口碑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营销手段,具有极强传播威力,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科技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口碑的传播速度,对人们的选择、消费有巨大的影响。对于一个有购买意向的客户,在进行购买产品前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资料收集。其中听取亲友、同事或其他人亲身经历后的推荐往往比企业做出的介绍,更容易让客户相信。因此,当前,大部分企业都强调做好维护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要积极维护与客户的关系,让客户满意,继而赢得他们的口碑,并实现口碑传播。但要注意,口碑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客户关系战略应当制定一个长效型的规划和运作方式,并根据市场变动、结合企业状况与行业特点,方能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企业客户关系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滞后。
从企业客户营销的实践来看,理念滞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在客户营销理念方面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的更新,由此导致了客户营销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客户关系战略层面的滞后主要表现在客户至上、主动营销理念的不到位,不少企业“客户至上”的营销理念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在各项营销工作的具体开展中,较好地贯彻落实客户至上的理念。
(二)方法单一。
客户关系管理方法单一是很多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当前企业客户营销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做广告”,将广告作为客户营销的最优选择以及灵丹妙药,希望通过广告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客户,而实践证明,这种营销方法的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立足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下,普通无新意的营销手段已很难吸引客户眼球。而对于互动营销、文化营销、情感营销等效果较好的营销手段,乏人问津,而这对于客户忠诚度的提升来说也是一个拖累。
(一)更新客户营销理念。
客户关系管理要求企业在“客户至上”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客户关系管理软件进行客户信息的管理以及利用,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客户关系管理是客户关系战略开展的基础性以及前提性工作,两者高度契合,目的都是围绕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试图最大限度地提升客户满意度。在当前激励竞争形式下,客户营销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客户关系战略是否正确,而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客户营销理念,才能够推动企业客户营销效果的持续提升,反之则会拖累客户营销效果。对此,企业要全面树立“主动营销”的意识,将“客户至上”理念融入营销实践工作中,及时反馈客户需求,真正做到尊重客户,以改变以往“被动”局面,主动出击,准确把握客户消费心理与潜在需求,积极尝试更多、更具创新性的营销模式,以赢得更多客户。
(二)推行全面质量营销。
客户在购买商品与接受服务时,注重的是商品服务的质量与品质。如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未能满足客户的购买与使用诉求,客户必然对其上游供应者存在不满,进而无法形成对企业的忠诚度。鉴于此,企业要更加注重精细化营销管理,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品质,借助客户与企业双赢模式的构建,实现对客户忠诚度的培养。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竞争过程当中,应尽量避免客户被同业竞争者转移,比如,可向自身的客户群体提供比竞争对象更具“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创设高效的服务与销售网络,使客户的购买行为更便利,也有效降低企业自身的成本投入。
四、总结。
客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只有通过客户开发,不断挖掘新客户,才能保证企业有序发展。客户关系战略作为市场营销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企业应重视客户价值的合理利用,积极开发和维护客户关系,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方能切实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自身战略愿景。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八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于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做出的总体规划,战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事态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所谓企业战略,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基础上,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它具有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竞争性、应变性。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它应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情况,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优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它一般包括:发展方向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人才竞争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等,企业战略一般应随企业资源优势的变动而变动。
没有企业战略,其生命力也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如果不能准确定位,那么企业就容易受到挫折,一蹶不振,甚至破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企业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的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战略”虽然起源于军事语境,但是在和平年代,却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的行政管理或工商管理实践。今天,战略一词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战略”涵盖的对象涉及国家、某一个行政区域、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实际上,“战略”一词的词义已经被人们引申了。总的来说,战略是某行为主体对其行为和希望达到的目的所做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的谋划。
(一)战略的概念。“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今天,在企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主要是指对企业长远发展所做的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企业战略涉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和发展行动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企业战略的实质是制定组织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政策或计划的方式。企业战略可以被看作是组织内部资源管理和组织与外部联系过程。企业战略综合了组织中不同职能领域并涉及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它关注组织所从事的所有活动。它的目标核心资源以及组织如何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联系。它是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帮助保持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在社会分工大系统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或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育企业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其特点是,指导企业全部活动的是企业战略,全部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关键都在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内部条件和素质进行审核,并以此为前提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战略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日常管理,在保持这种动态平衡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第一,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因此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第二,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的、往复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它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等,而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的管理。
(三)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已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诸如企业的经营方向、组织机构改组、重大技术改造、筹资融资等等。
1、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全局性,即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规定企业的总体行为;纲领性,即规定着企业的目标、重点、措施,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纲要;长远性,即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开拓未来的发展前景。
2、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性、长期型、应变性。竞争性即为谋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竞争对手争高低;应变性即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情况。
3、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他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一级战略执行结果反馈信息等,而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地对企业进行管理。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一套总体设想,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蓝图,是从企业全局出发而做出的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活动纲领。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向导和成功的边界。君略顾问在对数家客户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取得成功的企业,其运营管理行为均有意无意之间符合其战略意图,且成功度越高的企业,其总体的战略规划的目标则越清晰明了。
构建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发展体系是企业追求最高境界的战略管理。近年来,国内关于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战略术语,可以归根结底一句话,是否拥有核心能力。
为什么企业需要进行战略管理,一般来说,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有三大驱动力量:一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得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并适应由此引发的各种革命性的环境变化;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它使得市场竞争包括资源的获取越来越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需要企业具备更为宏观的国际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即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企业需要按市场规律和游戏规则来从事经营管理,因而战略决策越来越重要。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尽管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很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企业的战略管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战略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二)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认识。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这方面,我国的某些大型企业还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未能转变观念,发展自身的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缺乏有效实施方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设定远期目标。而忽视了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更重要的反而是具体实施的步骤,这使得中小企业空有目标却不知道如何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流于形式。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实际上还停留在战略规划而不是战略管理水平上。
2、战略管理模式单一。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对大型企业或成功企业经验的模仿,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单纯的生搬硬套就导致了战略管理形式的呆板、不切实际,从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独有的特点,没有形成自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旦形成某种战略管理模式,就忽视市场实际形势的变动,失去了及时调整的先机,也就失去了战略管理的效用。
3、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种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几乎对所有失败案例的研究都发现,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
1、不了解战略规划的意义,缺乏技能。中小企业业主可能对战略规划性质认识不清,甚至视战略规划为束缚,是对灵活性限制作用的障碍。另外,中小企业业主通常缺乏进行战略规划所必需的技能,同时又缺钱或不愿花钱去请专业的咨询顾问来企业解决问题。
2、无暇顾及战略问题。中小企业每天的经营管理活动占去了企业业主的绝大部分时间,他们经常亲自处理紧急事务,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战略思考。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发展战略性研究和实施,即使花上一些时间,请一些专家咨询,也往往流于形式。
3、战略定位不稳当。很多中小企业出于对那些源于短期的市场要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发展的趋势上考察,即使有些企业开始着手发展战略的定位研究,但在指导思想、内容和实施上都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一次定位的发展战略,根本无法与那个残酷的市场竞争。
有研究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和企业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约占企业战略管理失败的60%以上。总结起来,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主要表现为如下:
(一)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我国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思想,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只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因此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但更多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活动的频繁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也逐渐认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的能力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很多中小企业把企业赢利当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对挣哪方面的钱、挣谁的钱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企业企业今天是做机械的,明天就有可能进入保健品、食品等行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大。我国中小企业寿命较短与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有很大关系。
(二)中小企业不能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领导人认为,宏观经济环境与生产经营关系不大,甚至无暇顾及这些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绝大部分的时间,要亲自处理紧急事故,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思考,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而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存在问题等大方向知之甚少,信息闭塞,认识肤浅,而且不善于将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合起来,对政策和经济的把握相对迟缓,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甚至有的企业由于和政策的指导方向不一致,导致面临倒闭和破产的危险。
(三)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部分中小企业不了解战略管理的意义,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的事,其实,战略管理对于中小企业同等重要。因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发现了市场空缺,在短时间内创办起来,即使没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领先技术也可以很快地生存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偶然性,使很多中小企业在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其结果造成了企业目光短浅,只看到利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及企业的应对措施。
(四)规划脱离企业发展实际,难以达到战略目标。
1、盲目生产,不切实际。很多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候,没有真正了解试产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实力。仅从老板的良好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口号和目标根本不能算是战略,它不能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描绘清楚,永远只停留在这个口号上,使得企业的营运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员工和老板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正如一棵树和一片树叶对暴风雨的抵抗能力不同一样,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参与者,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也很大,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小企业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资金、人才短缺问题,从而降低了其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也很难在最佳时机进行战略调整,从而达不到战略目标。
2、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另一部分企业,则认为环境或市场变化太快,制定战略没有意识,不知道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3、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诸多中小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计划是对于未来活动的具体安排,而战略定位表现为一种观念,它确定公司的现有方位,探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企业自由地思考。计划是对战略的具体实施。也有些企业战略失败的更深层次原因则是战略严重缺乏基础,盲目扩张,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4、定位不准,脱离实际。我国许多不成功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以及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结果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被竞争挤出局。另外有些企业,虽制定了发展战略,但只是凭主观想象,结果其定位严重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将基层员工拒绝于企业战略定位之外,许多中小企业业主认为,只有高层管理才有战略眼光,基层管理者和雇员目光短浅,年轻人又缺乏经验,不了解企业情况,没有发言权,这是一种高层优越感的表现。使得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无法被员工理解,不能更好地投身于有创造性的工作。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分析。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未确定企业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使企业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不能把战略分析当作一项临时任务,组织若干人马应付了事,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掌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战略管理。
(二)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我国的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加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进行战略定位,确实是难了一些。但面对现实,面对比较优势又必须尽早进行重新认识。中小企业一般不易多角化经营,这是由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是选择某一产业的整体,还是选择这一产业的环节,都要很好的把握,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企业对自身比较优势的重新认识过程,也就是对自身问题要站得高,“一览众山小”。比如:施乐园公司的复印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时期,全球许多著名公司也会采取与它相同或相似的战略,旨在争夺市场,但都未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未能发现或创造独特的战略定位。而佳能公司则选择施乐园公司战略定位之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作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渗透,最终发展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市场领先者。由此,使我们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国内外大企业夹缝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研究自身能力和比较优势,善于发现行业战略的空点,在不同的大型企业的战略定位之外另辟路径,穿插迂回,方能由小变大,立于不败。
(三)实施战略管理要依据科学理论和方法。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的管理,所以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作为指导。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还不完善,还在发展之中。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是针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企业仅仅使用可以控制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方法以发挥作用。因此,战略管理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结合才会更有效。
企业是否实行战略管理最终是由企业自主确定。可以预料,随着中小企业业主和企业家对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必将摒弃短期行为,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使实行和加强战略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使战略管理广泛运用于中小企业,针对上述实行战略管理不利的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战略意识,突破观念障碍。中小企业业主、企业家要树立战略意识,首先要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的意识,克服得过且过和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障碍,对发展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其次要破除对战略管理的神秘感。一些中小企业认为,战略管理只能在大型企业发挥作用,自己的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人才缺乏,用不着或用不了战略管理。许多成功实行战略管理的中小企业已经证明了这种顾虑是错误的。
(二)加快产权制度建设,促进战略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性质是民营的或私营的。企业创办者出于个性独立、个人生活方式和兴趣的需要以及为家族成员、亲友等提供就业机会的考虑而创办企业。这种企业产权虽然清晰,但产权结构单一,重大决策由业主独断专行,风险很大;治理结构不健全,委托代理成本十分高,产权人出于保密动机。不愿与家族之外的合作者共同分析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等战略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应加快产权制度的合理化,变产权一元化为多元化,清除血缘关系对企业发展的障碍;建立适当的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使企业管理由传统型走向现代化。
(三)引进人才与培训并用,提高战略实施能力。根据调查,当前中小企业不能开展战略管理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战略实施能力。这与企业缺少战略管理人才有直接的关系。许多企业业主不知道什么是战略管理,怎样开展战略管理,如何进行行业分析及竞争对手分析,理论上并不清楚有哪些战略可供选择,如何建立与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及战略评价和控制体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靠人才引进,积极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国家政策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另一方面社会应积极为企业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战略管理研讨班和培训班。
[2]秦远建。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北京: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3]袁界平。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成因及建议[j].科技研究,20xx.
[5]刘琴。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与应对策略[j].特区经济,20xx.5.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九
绩效考核起源于英国,从“计划、目标管理”衍生而来,对近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但仍存在缺乏组织绩效集中、无法真实反映员工行为对业绩的贡献等弊端。进而促生了战略管理的发展。安道夫最初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由此得到广泛应用。但往往企业家及其团队精心研究策划了其战略和规划,却仍未获得预期的业绩。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门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战略的失败通常是因为战略和目标没有得到精准的监控和执行。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如支撑企业前行的两条腿,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导致企业发展的停滞和溃败。而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企业的协同力、而实现这一结合的有效手段和衡量工具就是战略绩效管理。战略绩效管理是指在组织整体战略的指导下,以系统化思维管理组织绩效,创造以组织绩效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最终实现组织价值的最大化。战略绩效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企业战略制定科学规范的战略分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引领各项经营工作围绕企业战略展开;二是依据业绩管理制度的周期绩效评价,平衡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优化调整组织结构。战略绩效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体系,其价值在于突破原有以行为、短期结果、个体业绩为中心的绩效管理,增加对长期业绩和组织能力发展的衡量,形成以组织业绩为核心的全面绩效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和控制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目标管理、kpi管理以及平衡计分卡管理、流程管理工具都是能够指导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的有效工一具。同时各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目标管理是简单的通过管理者与执行者共同制定目标及目标计划,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优势在于易于掌握,目标和绩效考核结果明确,其缺陷在于无法对不同的目标设立统一的标准,战略集中性不强。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它把对绩效的评估精炼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准绳,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进行关联评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目标管理法的理念。优势在于兼顾了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的一致性与协调性,考核重点清晰明确;缺点在于kpi的量化法过于机械,并且无法覆盖所有的岗位和工作。平衡计分卡(bsc)将战略描述为财务、客户、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兼顾了战略制定的短期与长期性,对于绩效指标的设计也给出了详尽的工具模版,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劣势就在于其管理过程复杂,对员工素质要求高,管理成本较大。近年来流程管理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流程管理是以职责划分、任务分解、作业指导来实现业务的整合。将流程管理的成果和思想运用在战略绩效管理的指标制定,能够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业务流程的跨度越大,流程管理对于战略绩效管理的帮助越大。
战略绩效管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时也适用于政府、高校等非盈利性组织。由于其在组织管理中巨大的作用。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流程管理等工具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理解了战略绩效管理系统,运用了战略绩效管理的工具,投入了大量资源,仍未必能获得成功。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会面临诸多挑战。以下逐一探讨有效实施战略绩效考核应注意的原则:
任何管理工作的推行都是学习、运用、创新的过程,战略绩效管理涉及战略管理、绩效管理、流程管理等多重领域,甚至会引起组织的重大变革。因此在推行一套全新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时更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员素质、企业文化等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分阶段导入。首先企业战略的制定应有选择而不是面面俱到。管理学者给出了十类战略特征的表述,如果企业做出了战略选择,就相应明确了内部竞争力提升的方向,进而绩效指标就应更多的指向这些部门。进而树立标杆部门和标杆岗位,沿制度和流程顺序在企业内部进行逐步优化,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性变革。对于中型企业建议用2—3年来实现这一过程,避免初期与组织文化、结构冲突导致的管理项目的失败。
企业中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管理层的决心与参与。唯有高层领导者审慎的决断公司战略,使战略的制定明确、合理,具备了指导工作的方向性和严肃性,才能避免战略成为“一纸空谈”被束之高阁,从而避免战略绩效工作的流于形式。在执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参与到工作中,与中层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而并非只参与项目的启动和总结工作。中层人员应对战略的制定充分理解,明确自身在公司远期的发展中起到作用,理顺公司级战略与职能级战略的关系。再此之上,才能对流程相关部门和一线员工给出合理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员工了解并理解、认同公司的战略,就能将具体的工作于战略联系起来,帮助公司实现战略。从而保障战略绩效管理的。执行力。
根据经营理念,不同企业会将战略规划与绩效考核设定由总裁办和规划、财务、人力等不同部门负责。无论战略绩效管理的职责由什么样的部门承担,都应相应强化其部门职能,并提升该部门的员工素质。因为主管部门应起到将战略转化为运营目标、预测和预算管理、业绩控制、基于业务、资源的经营分析、评估和奖惩等重要作用。其职能地位,能够抑制其在与业务部门的博弈中的扯皮现象,从而使其代表的公司管理层意志获得有效贯彻。同时应对相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责任感,统一沟通语言、提升执行力。
战略绩效管理应遵循组织协同的原则。包括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纵向协同主要是指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要保持纵向一致,强调指标的纵向分解、即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同,纵向协同主要涉及到组织架构梳理;横向协同主要是指跨部门的目标通过流程的横向分解,强调指标的横向分解、即平行部门或者平行岗位之间的沟通与协同,横向协同主要通过战略目标延流程的分解,部门间分歧的解决也主要通过流程的优化实现。
合理的指标结构是指在遵循绩效指标制定的一般步骤同时,对各种类型指标的设定适合的比例。首先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有易于衡量和考核的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如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的提升效果,就不易量化,但在设置定性表述并通过民意调查、市场问卷等多种形式来衡量和考核,较间接通过工作量指标量化更为准确。其次是战略导向型指标和战略储备型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一些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但是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又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储备型指标。每一个企业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中都应设有一定比例的战略储备型指标,对从事战略储备型工作的人员予以重视和激励。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再次是个人指标和团队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简单追求将绩效指标落实到个人会导致绩效管理的僵化。团队目标更适用于新开展项目,准确的团队定义和团队目标的设定,可以突破职能的局限,充分激发个人的潜能,从而让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应兼顾管理和发展两个主题。“发展”主题主要体现战略kpi等绩效考核内容的设计,而“管理”的主题则更多通过在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回报环节建立并落实责任机制。责任机制应包含对战略研究和滚动修订的机制、业绩周期的回顾机制、偏差的纠错机制。责任机制要求建立指标考核单位、数据核算单位、职能被考核单位,以此保证考核的真实性和执行力。如:生产线开工率指标,其被考核单位是一线生产工段,考核单位是人资部门,核算单位为生产计划部门。通过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责任机制,保证绩效考核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战略绩效考核不仅是将战略分解到现有的岗位和职能。在指标制定和分解的同时,也需要影响和优化岗位的设置和职能的划分。这一点在平衡计分卡工具指导的战略分解中尤为突出,因为战略需要做到不仅是根据组织业绩目标制定分解员工岗位业绩目标,更是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逐步完善企业的内建立与完善与组织相适应的任职资格系统,并通过描述能力素质模型,提升任职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通过绩效考核和绩效激励,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从战略的角度建立人才梯队,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提升组织发展的人才驱动力。
效评价中、基层领导同时作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对于绩效考核的科学和公正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中、基层领导日常工作中应当积极参与到绩效考核中去。在指标制定阶段,阐明战略为为指标的执行人指明方向,明确目的,设立合理的目标值;在指标的执行阶段,做好考核的信息积累,以确保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在指标的考核阶段,不仅要给出考核的结果,还要给考核人员以明确的反馈和改进的指导;在绩效激励的阶段要避免个人好恶和泛平均主义,确保绩效激励的客观、有效。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十
目前,中小型服装制造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逐步提高产品质量、日益改进生产技术水平,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那么,成本优势就成为其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通过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引进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培养长久的成本优势已成为我国中小服装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影响服装业成本的主要因素服装行业成本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1)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近年来化纤原料和棉花等原材料的价格受需求拉动影响上涨较快,而服装制造成本与棉纤价格的升降息息相关,在服装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采购和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因此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致使服装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因而给服装业成本造成很大的压力。
(2)直接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相比印度、巴基斯坦等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我国服装业平均工时成本(沿海地区)已经明显高于他们。同时,近期很多服装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等问题。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业,一直依赖较低的劳动力为成本优势,但近几年普遍感到企业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降低成本的努力也更加困难。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问题,但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及管理机制,使得服装业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有时甚至高薪也难招聘到裁缝师、打版师等专业技术岗位的人才。
(3)库存成本日益加大。对于服装业来说,库存管理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日常成本控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要把货物发到全国各地不同的零售点、批发商处,至少需要两个月的库存。企业也缺乏对消费者尤其是对不同的消费市场需求特点的研究,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形成市场转化能力,进而导致大量的库存和服装消费的严重滞后。
(二)中小服装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中小服装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现行的成本管理体系还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企业的决策者在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成本管理工作,将主要精力用于营销市场的开拓,忽视了内部的成本管理。第二,成本计算不实,各项原始记录、计量验收、定额管理、物资管理、内部结算等基础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性没有做得更好,致使损失浪费较多。第三,存在乱挤乱摊成本现象,为了完成预期的盈利水平在成本核算方面弄虚作假,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第四,成本管理的内容以及成本管理的方法局限性很大,因而不能全面、准确地提供成本信息,进而影响成本决策的正确性。第五,成本管理的参与者不全面,只包括专职成本核算以及相应的财务主管,而其他部门人员则很少参与。
(一)中小服装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如下:
(1)成本管理思想需要更新。战略成本管理是从战略的角度看待成本管理,不但需要更新传统成本管理方法,还需要更新成本管理观念,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才能拓展思路,开创成本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目前中小服装企业的领导和职工普遍存在着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大多数员工不关心成本控制,认为成本控制是高层领导和财务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产品研发人员在开发设计产品时,也没有“从源头上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的源流思想,只考虑产品功能要素,却不顾产品成本要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成本管理还是停留在原来简单的产品成本核算上,就不能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在降低成本中的作用。
(2)现有成本管理水平不利于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人人都要关心成本,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努力,并与公司实现成本竞争优势的总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而中小服装企业对成本管理的目的只局限于降低成本,侧重于事后的算账、报账工作而不是战略规划。既没有向前延伸到研发设计,也未向后延伸到售后服务等阶段,并且企业内部也未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认真核算各种产品的成本信息,致使企业管理层无法获得各种产品的详细成本信息。因而现有成本管理水平没有竞争力,无法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不利于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3)现行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目前中小服装企业的成本管理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成本核算,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走向科学化、战略化。成本管理不再仅仅是为了核算产品的制造成本,还要开展战略成本预测、战略成本决策、战略成本控制、战略成本分析、战略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原有的成本管理机构不能适应战略成本管理的需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4)成本管理方法落后,不能有效地对成本进行战略控制。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技术与质量,而是扩展到管理和服务等领域。但企业现行成本管理方法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产品的实际成本资料,通过产品实际成本资料,计算销售成本,确定公司的利润额。只重视财务成本方面的核算,不重视管理成本核算;只进行生产成本核算,忽略供应成本的核算。而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成本信息较多,不仅要发挥成本核算的职能,还要解决如何利用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制定出正确的竞争战略。除非实施了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形成比较规范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功能。
(5)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已在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中加以运用,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战略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人员应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懂理论又要懂操作,同时还要熟悉生产技术,即必须拥有一支集知识、技能与管理于一身的成本管理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而中小服装企业财务人员掌握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知识有限,缺乏一批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战略眼光的战略成本管理人才。随着服装企业的规模扩张、跨国并购等战略决策的实施,需要其成本管理人员不断掌握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中,以提升成本管理工作的高度,取得较好的成本管理效果。
(二)中小服装企业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可行性具体内容如下:
(1)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为成本管理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几年我国学者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邯钢、宝钢、上汽、海尔等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中,也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成本管理经验,为进一步改革成本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为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因为实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市场体系成熟,企业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中小服装企业拥有法人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经营理念,依靠改进内部管理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露出决策战略化、管理人本化、效益整体化、发展长期化的趋势,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决策基础。
(3)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较好,具备较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为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必须重视加强和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中小服装企业在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方面主要进行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标准化工作;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制定了必要的消耗定额;在供、产、销各个环节上都设置了准确可靠的计量工具,企业一切物资的收发都要经过计量、验收和办理必要的凭证手续;建立了内部结算制度,制定了内部结算价格,有利于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原始记录制度,制定了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等等。上述这些工作都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网络信息化管理为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企业建立广泛的信息交流与准确及时地掌握国际市场情况,提供了方便、快捷、准确的条件。中小服装企业内部一般都建立了局域网络,极大方便了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会计信息的生成等,管理部门可随时对业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及时提供领导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使大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中小服装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转变传统成本管理观念,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从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国外企业的实践来看,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战略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强化成本观念与意识。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创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不仅依靠财务人员来完成工作,还需要企业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能够站在企业竞争战略高度看待成本问题、解决成本问题。只有人人关心成本,具备成本意识,以降低成本为己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才有根本的保障。
(二)建立战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设置适当的管理会计部门或岗位,配备具备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还须建立一套较为健全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的战略目标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性的目标,为实现这些阶段性目标所运用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手段以及奖惩措施都要反映在管理制度中,以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有效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工具一是中小服装企业要有效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提升公司竞争力。应对公司内部及外部价值链及其成本动因作出正确的判断,尤其要重视外部价值链成本的分析,使之延伸到“上游”各方和“下游”各方,主动参与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价值链中。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重构价值链,以达到降低成本和强化公司竞争地位的双重目的。二是中小服装企业要有效控制成本动因,获取竞争优势。只有控制其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做到真正地控制成本。在没有全面实行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之前,中小服装企业应首先从公司规模、员工对公司的向心力、产品设计和相互关系等成本动因入手进行合理控制,使公司的成本降低,提升其竞争地位。三是在中小服装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工具时,应注意与已有的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比如进行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时,融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等,以促使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
(四)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提高现代成本管理思想意识的基础上,成本管理人员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战略成本管理的技能和方法,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以外,还要求其不仅要掌握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进行战略预测、决策和控制,而且也要熟悉并掌握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只有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扩大知识面,成为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才能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年版。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十一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在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对战略性绩效管理认识不足、战略性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战略性绩效管理指标设置不科学和缺乏畅通的绩效沟通和反馈渠道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在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结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绩效沟通和反馈机制的健全上做出努力。
随着企业管理向战略管理阶段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作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战略性绩效管理日益成为连接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这一企业战略性资源的纽带,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实现效益和效率两个有效性的关键。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先天性缺陷,在战略性绩效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以促进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战略性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一个闭合式循环。通过这个良性循环过程,管理者能够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不断改进员工、团队和组织绩效水平,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与绩效管理相比,战略性绩效管理更着重于团队绩效与组织绩效一体化导向,着重于长期绩效导向和竞争优势导向,关注焦点集中在组织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上。
(二)战略性绩效管理作用。
一是有利于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它能让管理者将最明确的信息和责任传递给员工,有利于员工充分体会到战略性绩效管理对自己的近期和长远发展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员工情况。它能让管理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层级员工的工作绩效,发现实际工作与期望目标的差距。三是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它能将员工的工作目标同部门的目标、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这就保证了员工的工作目标和组织战略目标的同步达成。
我国民营企业对战略性绩效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依然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划等号,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年末填写的那几张考评表就是绩效管理。实际上,战略性绩效管理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问题,还包括对组织绩效的计划、考评、分析与改进,是对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战略性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战略性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能否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促使每位员工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是关键。但在目前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中,企业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这样,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发生了严重脱节,难以引导所有员工趋向组织的目标。
绩效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是战略性绩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管理基础非常薄弱,但却刻意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所采用的绩效指标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这种做法必然导致难以突出那些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几个关键指标,所以很多国企的考核指标面目基本一样。另外,在考评标准上也缺乏量化和可操作性,而且与绩效计划结合不紧密。
(四)缺乏畅通的绩效沟通和反馈渠道。
要做好战略性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深入系统的看待绩效管理,建立良性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很多民营企业的绩效沟通与反馈机制非常不完善。民营企业往往不重视与员工充分沟通,也很少为员工提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这便导致员工不知道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绩效考评工作无法达到改进绩效的目的。久而久之便造成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员工的抵触情绪。
(一)促使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有机结合。
首先,绩效计划的制定要与企业愿景和战略一致,并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根据企业愿景、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确定整个企业的绩效目标。之后,通过企业的绩效目标与企业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业务流程的相互结合,将绩效目标分解到各级组织上。
最后,经过层层分解,将组织绩效落实到员工。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将企业绩效目标与员工绩效目标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得以协调统一。
(二)以pdca理论为基础进行战略性绩效管理。
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给予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这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民营企业要运用这一方法,形成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闭合式循环。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简便而有效的考核方法是战略性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因素影响公司总体目标实现,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只是少数关键性因素。所以民营企业要围绕关键性因素来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另外,民营企业还要重视绩效评价体系的执行,一是过程方面,考核一定要按照程序和标准去做:二是考核结果要真正运用,也就是说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人员调配、晋升辞退、职业生涯规划等要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十二
1.1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将成本管理置于企业战略的大背景中,通过一系列方法获取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成本资料并从战略的高度对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准确资料的成本管理活动。它的理念更加先进、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对企业内部生产成本的核算更加科学。
1.2.1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企业成本的驱动因素,具体可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企业的基础经济结构。该类成本动因一经形成便很难发生变动,构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约束成本。企业经营者通过对结构性成本的合理运用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执行性成本动因与企业作业的执行有关,它主要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程度和产品结构等因素。在保证企业基本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执行性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利于优化各要素间的组合,使企业通过低成本获取高收益从而确立企业的成本优势。
1.2.2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内部和外部的相关活动进行分析以实现成本最低化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企业通过价值链分析找到其中的增值环节与非增值环节,完善增值环节,消除非增值环节,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并提高企业绩效。通过价值链分析,将自身成本状况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并根据企业所处的战略阶段,选择恰当策略以扬长避短,取得成本优势也是价值链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
1.2.3战略定位。战略定位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在与竞争对手提供同等质量产品的情况下,通过低成本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为自己获取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主要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出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目标集聚战略使企业将精力集中于某一细分市场,以期在这一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2.1传统成本管理注重局部,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整体。传统成本管理主要关注生产与销售等局部环节的成本控制,注重对制造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战略成本管理则注重全部环节的成本控制。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更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对各环节成本的协调与配置,从整体上对成本进行控制。
2.2传统成本管理注重低位成本,战略成本管理注重高位成本。低位成本指有形成本,这类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较小;高位成本指无形成本,这类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较大。传统成本管理注重对低位成本的控制,而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控制企业的高位成本,以实现大规模的成本节约。
2.3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与战略相分离,战略成本管理中成本与战略相融合。传统成本管理中产品成本与企业战略间并未有过多联系;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相结合,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明确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成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的重要因素,战略成本管理将二者结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成本管理观念转变滞后。现阶段,许多企业的成本管理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上,管理观念未能及时跟上管理方法的更新。我国企业偏爱成本领先战略,却很少将战略定位与外部环境综合考虑,这可能会导致战略定位失败,影响企业战略实行。
3.2企业各部门对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视不足。我国企业实施的战略成本管理中,大部分工作仍由财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很少参与到战略成本管理的工作中,而会计人员对其他部门工作情况的了解程度有限,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战略成本管理的片面性。
3.3相关信息缺乏有效性现阶段,大部分企业财务部门所提供的信息与战略成本管理所需信息还存在一定差距。战略成本管理需要的信息仅靠财务人员无法满足,还需要企业管理层的参与,从战略高度看待成本管理。只有将战略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才能提高信息有效性。
4.1加快成本管理观念转变。企业应建立适应现代管理体系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思想,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时要从长远考虑,追求企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引导企业各部门参与到战略成本管理中来,从追求短期局部的成本降低逐步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
4.2全面推进战略成本管理有效实行。企业各部门员工要加强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对战略成本管理的认同感,这样企业管理层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对企业价值链上各环节成本进行控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从企业层面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行。
4.3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升信息有效性。企业应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为财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使财务人员为企业提供符合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的有效信息。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管理,比如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建立正确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通过与企业管理层沟通等举措,将成本控制与战略管理相结合,提供真正有用的信息。
[1]焦跃华,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20xx(02)。
[2]王简。传统成本管理面临的挑战——现代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xx(02)。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十三
现如今,经济的发展靠的是知识与科技,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脱离现代知识而独立发展。
这就决定了企业在进行管理时应紧跟知识经济发展步伐,汲取和消化知识理论,并最终有效、合理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本企业的管理当中。
2、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需要。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企业,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都在探索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都会利用当前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办法,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并给出合理、科学的薪酬待遇。
科学的行政管理政策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每个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这就决定了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刚性需求。
3、企业管理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对于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代表着良性、有序、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结合科学发展观,不断进行创新研究,这样才能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二、企业管理创新性研究具体措施。
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与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企业在进行创新研究时首先要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与创新。
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拔时,一定要采取“选用育留”的基本政策,并且根据各岗位职责的不同,对人才进行科学选拔与测试。
企业如果没有新鲜、活跃的人才加入,就等于放弃了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方式,最终会阻碍企业管理的进行与企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工作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以及人性化的人员管理策略,留住有头脑、有知识的创新人才。
要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首先要从源头抓起,招聘过程中除要对应聘人员工作能力进行考察,还要注重对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考察,留住那些对企业发展与企业管理有自身想法的人才。
老一辈企业家一定要加强学习,与当今最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手段、企业管理方式接轨,转变自身以“老经验”为主的企业管理模式,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接触国际上最新鲜的企业管理知识。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十四
就目前一个实际情况来讲,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会把成本的最优和价格的最低相混淆,认为成本最优实际上就是价格最低,只要购买的价格最低就是好的,而很少会有管理者对使用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其他的一些无形资产进行考虑。采购决策是会对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起到严重的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有对总体成本进行考虑这样的一种原件,必须要能够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有涉及关键成本环节以及其他的一些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对于战略采购过程来讲,它不是对手之间的一种谈判,而更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并且双方协商的主要目的不是要盲目的进行比价和压价,更要建立在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以及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基础之上来实现双方之间的双赢沟通。
在现有的采购理念当中,双赢理念通常都很少被采用,企业管理者更多的是对单赢比较关注,总喜欢在具体的采购当中形成一种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的思想。而事实上,双赢才是战略采购当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诸多起步比较早的企业通常都会建立供应商评估与激励机制,他们是通过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之间的长期的合作,并明确双赢合作的一个基准,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于企业和供应商来讲,它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个相互比较以及相互选择的过程,对于每一方来讲,都应该有一个议价的优势存在,如果企业对供应商所处的行业、供应商的业务战略、运作模式、竞争优势以及稳定长期经营状况等都能够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就能够为企业创造机会,从而在互赢的合作当中找到彼此间的一个平衡。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传统的跨国油气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对全球一体化进程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组织结构是职能制组织结构,而这一组织结构会使得各个地区的公司缺乏必要的及时性以及灵活性,不能够对本地的勘探以及生产作业需求起到相应的影响,从而规划和决策的过分集中就使得业务流程的效率十分低下。二是各个地区的企业职能的重复,使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三是在全面的内部运作模式之下,那些不是核心的业务也全部在公司的内部得到执行,这就使得没有办法对外部合作伙伴的专长以及服务进行充分的利用,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业务运作的优化。四是采用的仍然是多层的汇报机制,从而对全球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采购优化为了和全球化战略采购的实施相适应,国外的油气企业对那些把事业部制作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以及采购人员的职责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供应链团队对外要对采购部门和企业其他一些部门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对待,对内部需要结合采购的类别来进行原则的细分,从而来对采购分组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一措施所体现出来的原则就是效率、战略以及效能。
对于战略采购的整合来讲,这是采购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战略采购得以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在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油气企业中,供应链在岗位设置当中主要对管理控制方面比较侧重,之后是采购交易,最后是物料管理,这里所说的管理控制主要包括了战略采购、供应商的发展。合同的管理和分析、采购技术以及总体管理与控制。而对于采购人员来讲,也不再只是和供应商之间进行询价、还价、进行合同的签订以及对琐碎业务进行检验等,转而把其主要的精力都集中于市场的分析以及需求规律的分析之上,关注对供应过程的控制。
对于油气行业来讲,其一大特征就是采购的服务和产品的种类比较繁多,每一个品种的市场特点以及对企业的重要性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战略采购的重点就变成了类别管理,也就是要对服务以及商品的消费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这样的业务管理,并致力于供应链tco的最低,这是跨行业、跨地域以及职能的管理。国外的油气公司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类别管理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由13个关键的步骤组成的,这些步骤分别是业务的融合、业务类别分析、tco评估、内部优势信息、供应商信息、一流公司信息、识别机会、对前50个类别机会进行明确、类别计划制定、团队计划合理化、同行评审、委员会批准以及实施监督改善。其中,对业务驱动因素进行熟悉对于整个类别计划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油气企业开发并建立了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工具,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对行业的竞争性驱动因素进行确定,使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能够对波特五力要素进行估算,来对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五力主要就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供应商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力。
对于战略供应商管理来讲,它直接把战略采购的最终以图进行充分的体现出来,一种良好的战略供应商关系是企业采购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从内部管理一直到外部资源管理,那么,基于价值创造的潜力,国外的油气企业把供应商予以细分,主要分成4类,也就是战略性、核心性、被管理以及一揽子供应商。
战略联盟也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开发、制造以及销售等这些方面的共同利益,通过某种形式来把它们的部分资源以及部分能力进行一定的整合从而建立起一种伙伴的关系。对于战略联盟常见的定价模式来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全球批量折扣上的定价方法,也就是通过公司在全球市场累积起来的实际需求数量来获取综合总量折扣率;另一种是按照前一段时期的价格来实行加权定价的方法,其主要公式就是新价格=当前价格×(1+综合指数调整因素),这里所说的综合指数,它的设置是根据tco模型中的各个构成成本的主要权重因素来进行的。
中国油气企业在面临巨大的挑战的时候,通过对国外先进的采购管理经验进行不断地吸收和消化,自20xx年的石油专用管以及20xx年的消防车采购开始,到20xx年和20xx年和天钢以及宝钢所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来开展信息、技术以及商务领域的合作,一直到20xx年的集中采购、共同参与以及分散操作这一采购模式的全面推行,把集团采购的规模优势予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了,是市场的话语权得到了增强,并且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中国油气企业要想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海外油气占整个企业的半壁江山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把供应链整合也列为当下一个紧迫的问题,并且涉及了采购、仓储、物流以及质检等这一系列的环节。那么,中国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要把tco最低思想作为主要思想来构建出合适的采购组织机构,建立起跨职能、跨部门的战略采购领导小组以及按照类别管理的战略采购研究中心和执行小组。对于战略采购人员来讲,要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战略性的产品和服务采购的分析之上。第二,就是要建立起全球采购开发小组,并积极实行全球采购战略,开展全球性的市场调研,开发出更加具有优势的国际供应商;打造出一支和全球战略采购相适应的优秀队伍,并且确保每一个队伍中的成员都能够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法律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且都具有了比较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商务谈判的能力。第三,要把传统的诸侯割据般的仓储以及运输模式予以彻底打破,把各个地区企业的仓储和运输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等都进行有机的整合起来,来建立出一个整体的物流中心,并且这一物流中心是由跨国运输、通关、仓储、包装、搬运、配送以及废旧物回收等这些环节来组成的。第四,就是要充分对各个地区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利用,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质量检测重心,来为其提供比较全面的质量保障服务,专家质量控制服务、现场检测的服务以及全球工厂检验的服务等,当然,也可以适当的把第三方的公司引入进来,来提供全面的质量控制的服务。
总之,在全球化供应链环境之下,中国的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面临着十分巨大的挑战,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讲,除了要做到以上这些方面,还应该要继续把战略采购的力度以及深度予以加大,尽全力来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地提升。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篇十五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将企业业务管理的层次推向战略管理高度之时,企业战略财务管理便应用而生。战略财务管理有效地从战略高度对信息进行,促进企业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协调企业内部与外部大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了解当前企业战略财务管理的现状以及有关知识,本文主要对战略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分析,介绍了战略融资管理、战略营运资金管理、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等战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资金对企业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企业要想生存经营发展下去,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资金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更要有效地从外部融入资金。企业在选择是否进行融资活动时,要比较收益与成本,在进行投资项目时,须考虑年均报酬率。
战略融资方式及风险控制。战略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源融资,将企业折旧与留存收益不断转换为投资。一种是外源融资,吸收其他经济体的资金,不断转换为本企业的资金。内源融资方式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它成本低,无需支付利息,不减少企业内部现金流量,没有融资费用。外源融资依据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融资形式,直接融资包含股票与债券两种融资形式,间接融资通过银行贷款的形式实现。有效地对战略融资各个阶段进行控制,能降低风险,在事前,做好财务计划与预测,把预算工作做好,在事中,多关注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人们对资金的关注度,在事后,对融资过程进行分析,找出缺陷。
战略营运资金管理具有灵活都变得特点,管理方法种类多,且创新意识较强,战略营运资金管理包含对现金、应收账款、存货这三方面的管理,现金管理采用银行业务集中法等方法确定现金持有量、不断加快现金回收与利用。企业对外赊销产品、供应劳务等应当获取接受单位款项,这些款项便是应收账款,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包括收账款进行追踪分析、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等,有效管理应收账款,降低风险。存货管理包括对企业用以出售的商品。产成品、正在加工的产品、以及生产所需的材料与物料等进行有效管理,管理方法有经济进货批量法、abc分类法等。
的风险。企业战略财务风险的管理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有效地进行战略财务管理,必须分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战略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风险信息管理,信息是核心人员进行相关决策所必备的要素,企业对风险信息进行动态管理,采用不定期的风险评价与分析。战略风险管理确立管理重点必须对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是建立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该部门合理分工,落实风险管理工作,与其它各部门一同协调,将风险管理的责任与义务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是战略财务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战略财务管理时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明确企业各部门人员的目标,将目标分派,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考核工作成果,了解掌握工作信息,形成一套系统理论化的战略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结语。
战略财务管理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也是不断丰富的,本文对战略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希望能提升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