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人物事迹(模板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一
航天事业是国之重任,每一位航天员都是国之英才,他们在太空中不断挑战极限,为人类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普通人,我们需要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汲取他们的精神,提高自己的境界。
在我国航天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航天榜样人物,他们有的在太空中挑战极限,有的在地面上默默奉献。比如航天英雄杨利伟,他是我国第一位踏上太空的航天员,他的勇气和坚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还有“嫦娥三号”探测器总工程师吴伟仁,他在航天事业中心研发中,毫不畏惧困难,始终保持激情和热情。
航天榜样人物拥有的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首先是勇气。航天员在宇宙中需要面对汹涌的宇宙辐射、极度寒冷、孤独、生命危险等一系列困难,只有坚强的勇气和意志才能让他们顶住压力,完成任务。其次是顽强的拼搏精神。航天载人工程涉及到极其复杂的系统,航天员需要进行多项体能和心理训练,随时调整生理和心理状态,给自己打气,保持稳定和良好的心态。
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宝贵经验被写入了航天历史的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其成就与经验,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航天事业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更好地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
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的梦想,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也让我们对于自己的梦想更有信心与勇气。一个不曾航天,只是默默耕耘的人,也同样需要勇气,需要执着的追求和拼搏精神。任何成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毅力和精神支持,只要坚定信仰,执着追求,就一定能够迎难而上,攀登高峰,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五段:总结。
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汲取他们的精神,即使我们离航天事业再远,也能懂得生活和学习中如何通过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追求极致的品质,为自己创造最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学习航天榜样人物的事迹,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立志成为航天榜样人物板上钉钉的继承人!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二
十年磨一剑就在今朝,在航天员刘洋的身上生动再现了航天精神,有过两次飞行的经历,这次任务感觉刘洋更加从容淡定。出发前最后的一刻,她的三个动作瞬间让人破防,心系祖国这是让全国人民放心,更是让她的家人感受到此刻是幸福的。充分感受到三位航天员为了这次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刘洋的恋爱很简单也很纯粹,和爱人张华都是我军优秀的现役军人,军人之间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多的是直接,双军人爱情就是简单和执着。在刘洋父母的心里,对这位女婿非常的满意,年轻有为有很强的责任感。
刘洋在没有入选航天员之前,她和张华是一个单位的战友,在专业上两人都是优秀的飞行员,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平时关于飞行的经验两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双方很快地接受彼此。2004年两人在双方父母的.见证下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爱需要包容更需要理解,2010年,刘洋通过了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让她感受到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张华身为军人,知道国家航天事业中女性航天员还是空白。刘洋当选是荣誉也是责任,决定支持她所有的工作。
便主动承包了家里的“后勤”工作。闲暇时间还作为妻子陪练。经常鼓励刘洋全身心地投入。为了首次执行神九飞天任务,夫妻二人也推迟了宝贝计划。十年后的准备,两人现在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事业上刘洋再次问鼎苍穹。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三
三人名单中,来自湖南湘潭的汤洪波,首次参与载人航天飞行。
他年纪最轻,是这次唯一的70后。
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发射的瞬间,有一幕上了热搜。
那是在汤洪波的老家,邻居们聚焦在一起观看电视里飞天的场景。
飞船发射的一瞬间,坐在电视机前的汤洪波母亲伍兰清激动地站了起来;一旁的父亲眉头舒展,和邻居们一起鼓起掌来。
46年前,汤洪波出生在这个小村庄里。
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是如何逆天改命,成为众人仰慕的航天英雄呢?
除了梦想和坚持,还有父母的用心良苦。
小时候的汤洪波看到飞机从天空飞过,喃喃自语地说:“我长大后要是能做飞行员就好了。”大多数人听了这种话,会以为这只是孩子随口一说罢了。
可汤洪波当真了,他的父母也当真了。
这些年,这位年过七旬的父亲早已习惯通过电话与儿子交流,而电话那头的儿子,也早已习惯父亲从小叮嘱到大的一句:
“年轻人,就是要吃苦,要历练,要出力。”这句话陪伴汤洪波长大。自此,关于飞上天的苗子,在汤洪波心里扎了根。此后的每一步,都在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走去。
汤洪波沉稳,踏实,温和,要强,努力,细心。而这一切,都可以从父母身上看到端倪。
当听到父亲在儿子临行前的电话时,这位勤勤恳恳一辈子的老人也只说了一句。
“儿子,多余的话没有,好好干!”
被问到是否担心儿子时,老人虽然面上显露出揪心,却依然坦荡面对镜头:
“不担心,祝他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
明明可以离开老家到北京,过上稍微宽敞些的生活,但父亲总觉得:
“在乡下是辛苦,但每一份得到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踏实!”
而母亲总记挂着给儿子备上一桌好饭,“等孩子回来了,我要做他最爱吃的小鱼仔。”
最好的家教,无非就是一个稳重、有格局的父亲,和一个有爱的母亲。
在汤洪波身上,这些都有。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四
王亚平,这不仅是她第二次进入太空,也会是她第二次太空授课。
早在2013年6月的“神舟十号”,王亚平就曾在太空给地面上的中小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和在线讲解,地面在线观看人数超6000万。
镜头前的她,从容得体、条理清晰,甚至被网友赞叹为“飞天神女”。时间倒回几十年前,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小亚平跟着整日辛勤劳作的父母,在农田里长大,养成了踏实、坚韧的品性,所以,无论后来的航天员训练多么艰苦,她都咬牙坚持着:
穿戴重达120公斤的装备,下水训练四小时,中间不能暂停;
每次训练结束,体重会少1-2公斤,手抖得连筷子都拿不住,在体能消耗上相当于跑了场“全马”。
即便曾以微小的差距落选“神舟九号”飞行乘组,也没有沮丧、放弃,只是转身默默加强了训练力度。
如果说,质朴的父母教会王亚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如今已为人母的她,其实也是宝贝女儿的好榜样。
飞船发射前夕,女儿来到欢送现场,年仅5岁的她用力挥着手臂,在人群里喊道:“妈妈加油!”
以她的年纪,尚且不懂得“航天员”是什么意思,但已经本能地觉得这个职业神圣,会和老师说“我妈妈在舱里”,甚至许下一个可爱的愿望:希望妈妈摘星星回来。
对于太空的探索与向往,或许就在此刻种下。
而王亚平的“妈妈要去太空给你摘星星,不能食言”,也成为“神舟十三号”外最温柔动人的花絮。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五
航天老将景海鹏将再一次打破由自己保持的飞天纪录。在这次任务中,景海鹏再次担任指令长,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首次担任指令长,与刘旺、刘洋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完成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景海鹏带领航天员陈冬一起飞向太空,景海鹏第二次担任指令长,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任务。
根据官方资料,景海鹏是山西省运城人,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19岁的景海鹏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1991年6月份,他分配到南空驻某部,正式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飞过歼六等机型,安全飞行1200小时,成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1996年底,景海鹏参加了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05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获得“英雄航天员”称号。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任务飞行乘组,2012年6月,圆满完成神舟九号任务。2016年10月17日,景海鹏带领航天员陈冬一起飞向太空,在轨飞行33天。
神舟十六号任务是景海鹏的第四次飞天之旅,他也成为目前飞行次数最多的航天员。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六号对接成功后,景海鹏将是唯一一位连续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实验室和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据报道,为了再度飞天,景海鹏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学习习惯,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定期回队训练考核,几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周末几乎没有休息过,目的就是让自己依然保持高水准飞行技能。每天坚持锻炼让景海鹏的身体素质依旧优秀,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是他每天的标配。
朱杨柱航天飞行工程师首次飞天。
国防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国防科大”刊文介绍称,朱杨柱1986年9月出生于江苏沛县,2005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空天科学学院前身),2009年,本科毕业的朱杨柱选择继续在学院深造,师从知名航天专家易仕和教授。从本科的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到空气动力学、光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这个研究方向后来也贯穿了他硕士和博士的全部阶段。
2020年9月,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在此次任务中,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
桂海潮首个非军人出身航天员“首秀”
在29日举行的神舟十六号乘组三名航天员与公众正式见面会上,戴着眼镜亮相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引发了外界的热议。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桂海潮于1986年11月出生,202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20年9月,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2022年6月,入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在此次任务中,载荷专家桂海潮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信刊文称,桂海潮在2005年09月至2014年7月本硕博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09月入选北航“卓越百人”青年人才引进计划,进入北航宇航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
据称,经过初选、复选、定选三个阶段的重重筛选,桂海潮从约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也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
对于航天员戴眼镜亮相,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称,在选拔航天员的时候,相对于航天驾驶员,对载荷专家的视力要求会低一点,航天员可以戴眼镜上天,但一般而言,在发射阶段和返回阶段航天员是不戴眼镜的,因为发射和返回时候震动较大。
举重若轻,镇定自如。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从容依旧。
从首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行,到神舟九号的13天宇宙遨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即将开始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执行飞天任务、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就是我的工作。”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起,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休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末,甚至没有陪父母过一个春节。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打开,翟志刚准备出舱时,座舱内突然传来仪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急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迅速检查仪器的各大系统,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断排故,同时向地面报告:“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请地面检查确认。”
后经天地共同判定,此为仪表误报警,但“即使我们回不去,也一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任务备战训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们,是祖国托举着我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可以飘,但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任务要进行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训练之余,景海鹏经常为自己“加码”,到任务考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练习了2000多次,是规定训练次数、时间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任务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执行飞天任务。这一次,他带着年轻的航天员陈冬一起在轨飞行3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仅当好飞船“驾驶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与系统设计、产品研制、技术攻关,出色完成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先后提出上百条改进意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败。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放弃,和陈冬反复琢磨、认真体会,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在太空中奔跑,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驻留时加强体能锻炼、有效防止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验。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次变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所有飞行训练资料,定期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利用周末回队训练考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加起来有70多本,成千上万条指令都已烂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能依旧优秀。
2022年6月,景海鹏入选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严谨作风,成就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任务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对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行经验及太空环境体验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训练,他拿到操作指南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维护维修、长期飞行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故障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准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轻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眼神,彼此都能心领神会。他说:“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完成任务,用我们的双手把所有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智慧和梦想变成现实。”
朱杨柱:中国首个航天飞行工程师。
5月29日,成熟稳重的朱杨柱首次公开亮相。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作为我国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载人飞行任务——对他来说,这绝不仅仅是幸运,更不是偶然,而是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成果。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他中学时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行员选拔基地之一,学校里配置了一些飞行训练器材。他在学习之余,就热衷练习那些飞行器材,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玩得特别溜。
种种原因,他没能成为飞行员,但高考填报志愿时坚决填报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他说:“上不了天,那就研究上天的东西。”为此,同学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飞天猪”,这也成了他现在的微信名。
大学期间,朱杨柱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参与研究的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给脚手架刷过漆,搭建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第一年,这位曾长期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高科技的高才生,带着一群战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
之后,他申请攻读博士后,师从“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2017年,朱杨柱被推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负责建设力学基础实验室,在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完成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就在他顺风顺水搞科研的时候,少年时代的飞天梦想再次点燃。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员招选扩大范围,向相关领域招收航天飞行工程师。他所在的学校也在其中。
“虽然不能驾驶战机翱翔蓝天,但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是更加令人向往?我一定要试一试。”朱杨柱说。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格的选拔后,他顺利过关,最终成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
通天之路,从来没有捷径。
手控交会对接,被称为“太空穿针”。刚开始,没有空中飞行经验的朱杨柱操控起来非常吃力。航天员公寓里,放置的那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训练器成了他课后加练的地方。经过上千小时的训练,他最后形成了肌肉记忆,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大多数航天员面对水下训练都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挑战,有狭小密闭空间带来的束缚感,有水下波纹导致的眩晕感,以及体力不支等等。朱杨柱遇到的挑战则是上脚限位器。将厚重的鞋子近乎盲操作地卡进脚限位器2厘米左右的卡槽缝里,原本就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他的脚型比较小,穿着舱外服配套的鞋子后,脚在鞋里晃荡,上脚限位器更加困难。经过反复试验,他穿上两双厚袜子、两双薄袜子后,鞋子终于合脚了。
2023年5月29日,首次公开亮相的朱杨柱说:“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成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使用、维护和维修任务,开展好载荷照料和实(试)验工作,确保空间站更加高效、稳定、安全、长久地运行!”
桂海潮:中国首个载荷专家。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公布,桂海潮作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第一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桂海潮说。
从小,他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
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此后9年时间,他一路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成归国,他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了——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他第一时间报名参选,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但入队后所有人的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
第一次训练,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他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他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心理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转椅训练中,他一开始有些不适反应——冒虚汗、恶心、头晕。不服输的桂海潮开始加练——每天练习20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他的训练成绩也达到了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训练时,桂海潮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态。
操作不好就反复练。第一次训练时,他就在水下反复练习了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那一刻,桂海潮终于体验到什么叫手握不住筷子的感觉。
2022年,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感到压力满满。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他,他选择了沉默,底气不足。
为了让自己的底气足起来,桂海潮开始制定学习计划,晚上进行强化训练。
这次任务是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领域跨度大,舱内外载荷数量、实验项目多,实验设备、实验机柜精密,维护维修操作要求高。训练中,他不但要知道操作流程,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通过刻苦训练,在一次次的磨砺和指令长高标准严要求的传帮带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来越足。
“你准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六
在神舟十二飞天时,一位母亲激动地站了起来。她的儿子是神舟十二的航天员汤洪波。汤洪波,1975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农村家庭。
5岁起,他就帮着家里做家务,干农活。在帮着家里收谷子的时候,常常自己弄得满身都是灰。但是他的父母也从来不阻止他去做这些事,他自己也是从来都不喊累。
他从小学习成绩,不属于那种特别顶尖的。他的父母也没有也不会因此责骂他,只要他真的努力了就行。在他高三快毕业的时候,汤洪波向父亲说了自己的理想。
他说,以后想成为一名飞行员。
父亲听到后,十分支持他。理想得到家人的支持,汤洪波在成为飞行员后,十分努力,在2010年入选航天员。随后经过11年的学习与坚持,他终于在今年完成了自己的飞天梦。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七
1976年,蔡旭哲出生在河北深州农村。爷爷奶奶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3岁时,爷爷送了他一大箱子关于八路军的小人书,给他读抗日故事。
蔡旭哲的三叔是军人。每次看到三叔穿着帅气的军装回家,他都特别眼馋,偷偷戴上三叔的军帽有模有样地学敬军礼,还一本正经地说:“我长大了也要参军报国。”
他还喜欢飞机。偶尔听到天上有飞机飞过,他就会着急忙慌地跑到院子中央,仰着脖子盯着飞机消失在天际。
上中学后,同学们追捧的都是港台明星,他的偶像则是时任空军司令员王海。
“他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让我敬佩。”蔡旭哲说,他还专门订阅《中国空军》杂志,了解航空知识,欣赏飞行员驾机翱翔天空的风采。
高三那年,得知空军招飞的消息后,他第一个报名。拿到空军飞行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蔡旭哲高兴地哭了起来。
大学期间,他被评为优秀学员,入了党,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飞行学院所有理论和飞行课目的学习和考核,如愿成为一名“蓝天骄子”。
毕业时,为了拥有更多飞行的机会,蔡旭哲主动要求分配到某训练基地一团,这是当年分配意向中条件最苦、最缺飞行员的机场。
在那里,他刻苦钻研精飞本领,逐渐成长为能够胜任所有飞行课目教学任务的飞行教员和四机带队长机,成为团里的飞行骨干。
一次,蔡旭哲驾驶飞机刚进指定任务空域,就听到“咣”的一声巨响,座椅抖动了一下。他快速对飞机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查,都显示正常,但他凭着多年的飞行经验判断,飞机肯定有问题。
紧急着陆后发现,原来是座椅应急弹射手柄里面的保险弹开了。幸亏他处置得当,否则有可能会被弹射出去。
2003年,神舟五号任务圆满成功。蔡旭哲坐在电视机前,深深地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所吸引。第二批航天员开始选拔后,他主动报了名。
2010年5月,他和其他6名战友,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踏向新的征程,需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每项训练都在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2018年,在巴丹吉林沙漠参加48小时沙漠生存训练的经历让蔡旭哲记忆深刻。进入沙漠时,他和战友先是受到40多摄氏度的高温考验,接着又遭遇了沙尘暴。第二天,他们又赶上了沙漠中难得遇到的大雨,到了晚上,气温却一下子骤降到零摄氏度以下。
短短48小时,他们历经春夏秋冬。
蔡旭哲的爷爷有5个孙子,他排行老三。爷爷逢人便夸“我家这老三,干的可是国家的事业”。
“我入伍了!”“我入党了!”“我飞出来了!”“我入选航天员了!”……每当有好消息,他也总是第一时间跟爷爷分享。
成为航天员后,他一直没有机会飞天,也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频繁地给爷爷报告好消息了。每次回老家时,爷爷总是欲言又止。他知道爷爷在期待着什么,但他无法给出答案。
2019年12月,蔡旭哲成功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遗憾的是,爷爷已经去世。他把遗憾藏在心里,继续刻苦训练,迎接飞天日子的到来。
2022年六月四日,46岁的蔡旭哲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见面会上公开亮相,成为我国第14位为国出征的航天员。
为了这一天,这位航天员“新兵”等待了12年。
“12年来,我时刻准备为祖国出征,一定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蔡旭哲说。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八
历生死考验而不辞。追梦之路,从来不缺少挫折与挑战,甚至要经历生死考验。
20__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乘神舟七号飞船,踏上飞天之旅。他们花费近两天时间完成了在轨准备工作,9月27日,翟志刚打开了飞船舱门,在太空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步,成为世界上第354个出舱行走的航天员。
突然,轨道舱里响起急促的警报:“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声音被设置为女中音,在天地两端听来却惊心动魄。翟志刚事后回忆,当时觉得自己的头发一下竖了起来。
值守在返回舱里的景海鹏一面检查系统,一面跟刘伯明判断排障,同时向地面发出了报告。
刘伯明一时也搞不清状况,但他做了决定。在地面飞控大厅里,工作人员听到了航天员的对话:
刘伯明:坚持,反正任务我们继续。
翟志刚:明白。
刘伯明:着火我们也来不及了,不管了。
翟志刚:成!
按计划,翟志刚出舱后要先把固定在舱外的一件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取回舱内,而刘伯明调整了步骤,直接将国旗递了出去。通过电视信号,全世界观众见证了这面由科技人员绣织而成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
经确认,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误报。返回后,三名航天员道出了当时的想法:“如果回不来了,就把这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吧。”
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景海鹏三上太空,17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等一系列重大跨越。20__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推进至“空间站时代”,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也已启动。按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__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建造。同时,这也是一个持有合作和开放态度的人类太空之家。
20__年1月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中国航天员在北京航天城重温入队誓词,表达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拼搏奋进的信心斗志:“我自愿从事载人航天事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通往星辰大海,尚在征程之上。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九
又一个8年过去了,已是57岁老将的聂海胜担任神舟十二号飞船乘组指令长,成为继景海鹏后,我国第二位三探苍穹的宇航员,他也是我国执行飞天任务年纪最大的宇航员。
这位出生于荆楚大地的航天老将,正续写着我国载人航天的新传奇。
老将出征。
“海胜可能又要飞了!”
端午节前夕,在聂海胜老家杨垱镇凡庄村,几位村民坐在一起闲聊着。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在即,网上一直有消息称,聂海胜将又一次执行“飞天”任务。虽然最后确定的名单尚未公布,但家乡父老期待着他能再立新功。
“他和我老公是小学同学,同一年的。”村民张女士说,自己已到了带孙子的年纪,聂海胜却还能凭借优秀的身体条件和出色的能力征战太空,实在太了不起。
一听说宇航员将在太空待上一段时间,张女士有些不解:“他们在上面待那么多天,吃什么呢?”
张女士娘家离凡庄村不远,她小时候也认识聂海胜,“他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很好。”
在提到聂海胜时,乡亲们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海胜。
聂海胜家的老宅在村里一个叫聂庄的自然村落。1964年,聂海胜就出生于这里,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那时,他的家庭非常贫困,经常吃不饱饭,但父母总会想尽办法让他读书。
聂金山家在聂海胜家老宅对门,他比聂海胜大5岁,是隔代的堂兄弟。聂金山说,海胜小时候话不多,但特别勤劳,会跟他一起推着车去运牛草。海胜的身体条件也很好,游泳特别厉害,大家都游不过他。
聂海胜16岁时,父亲病逝,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还是坚持完成学业,于第二年考入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有他和另一同学被录取。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他报了名,结果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当年6月,聂海胜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三探苍穹。
杨垱镇明星街北端的一处两层民房,是聂海胜母亲张金秀晚年的住处。
2004年,当地政府得知聂海胜的母亲一直住在舅舅家后,挤出有限资金8。5万元,在镇上修建一座占地168平方米的小楼给张金秀居住。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升空。这栋楼房张灯结彩,门口的空地上摆着一部电视机,当地数千名乡亲在这里聚集,和聂海胜的家人一起见证历史时刻。已中风卧病在床的母亲张金秀,也躺在床上看到儿子出征太空。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安全返航,楼房门口挂着气球,乡亲们舞着狮子、吹奏乐器,庆祝航天英雄平安归来。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聂海胜二度执行“飞天”任务,小镇又一次沸腾。这栋楼门口搭起了象征喜庆的气垫红拱门,拉起写有“海胜在天揽四海胜景,举国欢庆贺神州腾飞”的横幅。乡亲们又一次见证出生于枣阳的英雄航天员,顺利征战太空。
“他是我们的骄傲。”明星街居民张女士说,8年前那热闹的场景她历历在目。
聂海胜的母亲于2010年6月去世,弟弟聂新胜在枣阳城区工作,回镇上这栋房屋的次数较少。“他在枣阳一中上班,在城里有住处,过年也不回来。”张女士说。
得知聂海胜可能三度执行“飞天”任务,张女士由衷地佩服。她说到了火箭升空那一天,小镇可能又会热闹起来,乡亲们将又一次见证历史时刻。
家乡祝福。
聂海胜是枣阳的骄傲,更是杨垱的骄傲。
在杨垱镇政府服务中心的外墙,张贴着聂海胜穿宇航服的照片,还有他的个人简介。
距聂海胜老家聂庄两公里外的官厅村,坐落于这里的海胜希望小学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原是杨垱镇官厅小学,也是聂海胜的母校,为弘扬聂海胜的航天精神,枣阳市将学校更名。而聂海胜曾就读的杨垱镇一中,也已更名为海胜中学。
海胜中学八年级学生张谨谨说,自己从小就知道英雄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入读海胜中学后,老师经常会组织大家学习聂海胜的求学故事、英雄事迹和航天精神。就在前不久,学校还组织了会谈,号召大家向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学习,她深受鼓舞。
该校八年级学生杨怡茹说,聂海胜是杨垱镇的骄傲,此次出征太空,希望他胜利归来。
聂海胜曾说,自己儿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双翅膀,在天空飞翔。多年以后,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翱翔蓝天的空军飞行员,更成为了我国第一批航天员,直上九天逐梦。
而且,他的逐梦之旅从未止步。已是57岁的聂海胜,三度探巡苍穹,续写传奇。
聂海胜在“飞天”逐梦的征途上为何奋斗不息?从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他说,人类太空飞行年龄最大的航天员是77岁,虽然自己已年过半百,但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依然年轻,只要国家还需要,仍会勇往直前。
“海胜兄弟,你是我们的航天英雄,祝你胜利归来!”站在聂海胜老宅前,堂兄聂金山隔空送上家乡亲人们的殷殷祝福。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十
从航天员公寓到家属楼,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成了“最远的距离”。10多年来,除双休日外,航天员都按规定集中管理、训练,经常过家门而不入。
“他们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大家;他们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一位航天员家属这样说。
在神舟六号航天员选拔训练的关键时刻,航天员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这个村里公认的孝子曾经发誓要让母亲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可为了载人航天事业,他却只能在病榻前守候3天。为了不让哥哥分心,范文参考网弟弟聂新胜说:“哥,咱俩分个工吧,你尽忠,我尽孝。”
王亚平报名参选航天员之初,爱人决定放弃自己钟爱的飞行事业,专心陪伴妻子踏上飞天征程。那段时间,细心的王亚平体会到了他的不舍,她说:“你就自由自在地飞吧,我能照顾好自己。”如今,夫妻二人虽然见少离多,但却正如他们约定的那样,在天空和太空比翼双飞,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人生的精彩。
“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不要我了?”在备战“神十一”任务期间,航天员陈冬的爱人为了让他专心训练,不得已,将双胞胎儿子中的一个送回了老家,经常“失踪”的爸爸让孩子心里“犯了嘀咕”。听到电话那头稚气的疑问,陈冬在愧疚之余,只能极力克制自己,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训练任务中,用完美的33天太空表现回馈家人。
“太空真的很神奇,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心灵却不会。”20__年来,这句话深深铭刻在每一位航天员的心里,心得体会范文激励着他们接续奋斗,一次次地在“重与轻”间做出人生无悔的选择。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十一
景海鹏,山西省运城人,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曾执行过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此次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是他第三次太空飞行,也是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这一次,他将在太空度过自己50岁生日。
如果我说,从小我就梦想当航天员,那一定是骗你的。那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航天员这种职业。我是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之后,才有了当航天员的梦想,才有了飞天的梦想。
你或许不相信,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学校篮球队的正式队员。但因为我个子矮,总是上不了场,只能在底下坐冷板凳,给正式队员拎包。那时候心里委屈极了,回到家就蒙在床单里哭。但哭有什么用?不服输就得练。我从邻居家借来一个瘪了的篮球,在自家土墙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篮筐,然后每天放学就对着那个“篮筐”投球,晚上也接着练。终于,在一次关键比赛中的最后时刻,队里主力受伤下场,轮到我替补上场。我迅速扭转落后7分的局势,还在最后时刻投出一记压哨2分球,为我们队赢得至关重要的胜利。这之后,我就成为篮球场上永远的主力。
有一个情景始终铭刻在我的脑海,多少年都挥之不去。那天,我拎着那种带着橡皮盖子的盐水瓶去供销社打酱油。供销社有个阿姨边打酱油边打量我:你不是那个“海鸥五号”吗?当时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但很快明白她说的是前几天公社组织的一场球赛。那天我穿着父亲买的运动背心,前面图像是海鸥,后背印着大大的“5号”。一开始上场没人注意你一个小个子,但接连几个漂亮的投球一下子把大伙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没想到这个阿姨记住了我这个“海鸥五号”,从此“海鸥五号”就叫开了。打完酱油,我掏钱的时候,阿姨连忙说:球打得好,不要钱了!那一刻,应该是我人生一个巨大转折。梦想成真的感觉,原来这么好!不是为省一毛钱两毛钱,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奖励。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时候一句话足以点燃一个梦想。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所以“神七”飞天回来,我就有了“神九”飞天的梦想,“神九”回来之后,因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梦想的目标定在“神十一”。始终有梦,让我脚踏实地。
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
我的职业是航天员,航天员的使命是时刻准备执行飞天任务,并不是完成一次壮举就可以了。国家花了那么高的代价培养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时刻准备祖国挑选,时刻准备去飞,才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
我为什么对小时候打篮球的事印象这么深?我人生的底色其实在那时候就开始涂了。打篮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身高不占优势、其他不占优势,你凭什么?你必须有个绝活。绝活从哪里来?时刻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备。我这一年时间,几乎没有出过航天城,几乎没有双休日,每天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十二
“在执行‘神七’载人航天任务前,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我努力了x年,只要努力,梦想一定能实现。”昨日下午,我国首位两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航天员景海鹏报告会在龙城高级中学举行。在由龙岗区发改局牵头、区教育局组织的主题为“梦在心中,路在脚下”的报告会上,景海鹏以梦想为主线,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少年时代为成为篮球队主力队员的执着,回忆了自己为成为飞行员的坚持,以及在航天员的严格选拔和严酷训练中的不懈努力。
梦想给人巨大力量矮个子成“钢铁前锋”
距报告会开场尚有10多分钟,能容纳700余人的龙城高级中学报告厅已座无虚席,这是龙岗学子对圆了中国百年飞天梦想的航天人的崇敬。“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就像是飞机没有航空罗盘,飞船没有轨道。”当天下午2点,一个关于景海鹏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准时开讲。
“谁来猜猜我的第一个梦想?”“航天员!”、“飞行员”……身着深蓝色航天服的景海鹏精神抖擞,谈吐幽默,简单的开场白博得全场阵阵笑声与掌声,“其实我的第一个梦想是成为篮球队主力队员。”
自小学x年级入选校队以来,景海鹏便期盼着能上场比赛,但因个头不高,每场比赛老师都让他做后勤。从小就有股不服输劲儿的景海鹏默默定下“成为篮球队主力队员”的梦想后,便在家里的墙壁上画上篮筐,拿着别人淘汰的篮球,每日一遍遍地练投篮、上篮。
一场比赛中,“替补王”景海鹏终于有了上场的机会。比赛中,他展示了自己苦练的成果,迅速扭转落后的局面,为校队赢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从此,景海鹏一直是篮球队主力队员,现在仍是航天员篮球队的“钢铁前锋”。
“打篮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景海鹏说,希望通过自己在实现梦想路上的感悟和体会,勉励龙岗学子脚踏实地,努力追梦。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十三
“心情高兴,设立航天日是国家对航天事业60年发展的充分肯定。”孙家栋说,更重要的是鼓舞,让年青一代不忘历史、展望未来,传承航天真正的精神。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补天等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诉说着对奥秘太空的向往。
“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新的工程,这些工程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孙家栋眼里,科学技术和工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孙家栋说。
月球离地球最近,研究卫星和地球两者的.关系,力学上叫“二体运动”。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对象变成三个,各种计算公式、力量考虑、规律都不一样。
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完成了一期“绕月”使命,“嫦娥三号”实现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计划于2017年前后执行的“嫦娥五号”任务,将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孙家栋认为,技术推动进步,需求拉动发展。“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循环。”
这一循环,让中国航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次次让梦想成为现实。
孙家栋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关系虽然还未有结论,但他相信世界各国发展深空探测的终极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类起源问题。
中国航天的原则是为地面家园服务。
“中国航天有个重要原则,就是解决当前地面家园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问题。”孙家栋说。
与美国和俄罗斯从一开始着眼于空间物理探测活动不同,中国航天发展在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又陆续研制了一系列应用卫星,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各种需要。
孙家栋认为,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开展深空探测是一种浪费。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曾经也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质疑。孙家栋表示,事实上,国家发展航天事业是量力而行的,“很好地掌握了分寸。”
“刚开始科学家们出于好奇,想看看天上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天之后才发现能与地面相结合。”孙家栋表示,像大多数科学研究一样,发展航天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中国从20世纪开始发展航天事业,除了为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等提供发展良机外,也陆续为气象学、地质学等研究带来了新的重大启发。
“人类进入第四空间后,逐步掌握、研究和利用这个空间的规律,给各类科学技术带来启发和研究条件。”孙家栋指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一系列重大工程将全面推进,通过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科学与应用、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领域的重点推进,加快军民融合发展,让航天事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人类活动始终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既然离不开,我们就要在航天事业的空间里施展拳脚、大展宏图。”孙家栋说。
“科普尽量往航天应用引导”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航天事业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感。
“过去对航天的宣传报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触了解。而且航天事业的成果要通过地面其他工程综合运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孙家栋说。
孙家栋回忆,在中国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之时,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孙家栋的妻子直到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国外卫星送上太空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随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航天开始走下“神坛”,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交集。
不少航天技术应用已经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湿”、手机定位导航、驾考探测红外线、纳米粒子烫等都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互联网、科技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航天科普,体现航天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服务,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孙家栋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是小时候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航天日的设立也是为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孙家栋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年青一代。”
时至今日,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而我国火星探测器也计划在2020年发射,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腾飞的一天起,就注定永无止境。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十四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20__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在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当航天员__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舱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此后,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每次__后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祖国托举我飞天!”景海鹏记得,为了研制我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女设计师张万欣先后7次赴_参加学习培训,不仅刻苦钻研技术原理,还主动参加操作训练。由于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气加压后的舱外服,关节活动非常吃力,每次训练结束后都浑身湿透,累得瘫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来……__专家十分惊讶地问:“她不会就是你们中国选出来的女航天员吧?”科研人员把一天当作两天用,范文参考网手机版硬是靠着这种坚韧执着的拼劲,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8年才能干成的事。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自豪地说:穿着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觉真棒!
说起国家,航天员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提到个人,他们却常常轻描淡写:
20__年来,在很多人看来,邓清明是个“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亲戚都会这样问起:“只听说是航天员,咋不见他上天哩?”作为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训练备战,3次入选任务梯队,却始终没能圆自己的飞天梦——“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漫长的等待,你后悔吗?”邓清明这样回答:“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神____”出征前,北京航天城里回荡着《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航天员们至今都感动不已……范文写作刘洋说:“如今当大家对我说‘你没有变’的时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记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托举我们飞天的双手,一只叫‘科技’,一只叫‘国力’。”
中国航天人物事迹篇十五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作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记事性强、报道性强的作品。作者斯诺真实的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得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作者斯诺向全世界真实的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真实情况。
一个外国人,在一个混乱的国家,深入西境,不远万里来采访中国革命者,这一点是我值得敬佩的。
我觉得他可以去采访采访蒋介石。让他谈谈对毛主席的看法,形象。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加的了解,认识毛主席。全书精致的刻画了红军领袖的形象,细致的描写红军领袖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了红军与国民党的斗争多么不容易。同时还要打小鬼子。可谓“腹背受敌”啊。这本书写的是红军与国民党的斗争,对我们以后学历史有一些帮助。
人民起义,自有其理。中华大地,千年之余。尔等倭寇,速速退去!
吾,自豪为之炎黄孙,来世还做华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