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汇总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万同来自于离异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而对这样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为抑制他课堂上的好动行为,独具匠心地布置给他手抄长篇小说的任务,万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又差异对待万同,为他一个人制定了学习要求,如语文课只要“能读完全文,会读写三个以前不认识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师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评价要求从而让万同体会自己每天的进步,体会得“优”的喜悦。在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自己独立写讲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讲。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万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我想,像万同那样更困难更反复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可以说绝无仅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动创造了转化后进生的神话,也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万同成不了大学生,但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不危害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说的工作没有在挽救人的灵魂吗?诚如自己的内心感言:我从来没有奢望过万同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能在参军后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让更欣慰的是,万同已经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有朋友曾问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他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说,这本书我写了。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写。”
读完此书,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写”下来,做自己的教育家。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后进生。李老师说: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这是他十几年从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对于爱与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结晶,翻阅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无不是对这话的生动阐释。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大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读了李镇西f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本人内心的感受能够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动”,起初是想当做故事书来看的,但是,当我静静地浏览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我竟从一位读者逐渐变成那走入他的班级,好像跟他一同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要说这么本为何这么吸取我,我想唯一的缘由只能是他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要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我不断以为,较有资格评判一位教员好坏的只要他的学生。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画他眼中的李教师的――“是啊!我们尊崇李镇西教师,但决不只仅由于他是一位教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我们由于他具有耿直、纯朴、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等实真实在的质量而尊崇他,由于他那杰出的才气而佩服他,由于他那令我们服气的教育思想感谢他,当然,还有他的豪情,他的滑稽,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此敬重他。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天天相处、相互知道的根底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恳切意。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以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高高在上、白璧无瑕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教师。正由于这样,我们将永久具有一位实真实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具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教师将不再是我们的“教师”了,但他将永久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位教师,可以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判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谓应当比“优秀教员”这样的称号来得更让人觉得心暖吧!书里面的故事都浸透着李教师的汗水,我可以感遭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同努力去把班级搞得绘声绘色。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他人关怀、保护,就可以学会用本人的爱心去关怀保护他人”,“我们应当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教师的一定不能让本人的爱打折,在学生较需求关怀保护的时分充分表现本人的爱心和蔼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置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蔼举来报答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推敲”、“义务”、“担忧”……这是我不断在寻觅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习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丽,流利中浸透着担忧,峻急中深藏着推敲,舒展中活动着聪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较大的果,理论的枝头较美的花!一个教员,可以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曾经相当不易了,我不断固执的以为,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火,而且到如今,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员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可以有丰富的理论素养,可以以一种高度的盲目认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百里挑一!
《爱心与教育》较能感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华诞庆祝?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慨叹,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送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较能感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员“制造”一个感人的局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员,可以长期地像李镇西教师看待万同这样地看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较翔实较感人的落后生转化手记。在浏览进程中,我不时地被感动,不时地在想,我有几耐烦来看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看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意料的重复?这么一问,惭愧无比!落后生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期接受着宏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安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生活。假设我们能还他们以安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浏览中,我在问本人:假设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样做?我置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教师,我也会如李镇西教师一样耐烦细致地看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本人曾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读完了《爱心与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地爬到网上浏览了尽可能见到的关于李镇西的帖子,李教师的博士导师是苏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较高地步是构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无疑李镇西是教授的理想学生,在《爱心与教育》里,他更象一个孜孜以求的学生,学生成了他逐日必照的镜子,学生成绩了李镇西,李镇西也培养了形色不一,成绩不一,前程不一的学生。成为李镇西的学生是侥幸的,我可以感遭到杨嵩苦求成为他的学生,黄金涛不悔成为他的朋友,万同内心里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和李镇西的人格魅力有关系,而这种魅力猛烈影响了他的学生生长。教授说过:教育需求豪情,需求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网络里有一篇炸药味极浓的`“镇西走了”,但是就在4月里,李镇西重新回到了讲台,回到了学生中。听其言,观其行,作为一个普通教员没法不升出由衷的称赞和喝彩,李镇西太少,我们理应珍爱。我是教体育的,没法体验到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这个双职工的艰苦,但是《爱心与教育》中真实的文字却在我掩卷之后不时冲撞我的灵魂。班主任是和家长较密切的教职岗位,较能得到家长的殷殷嘱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而已,但是李镇西关爱他的学生竟到了无意复加的水平,学生华诞、艰巨、交友、病痛、困惑、出错都成他切入学生心灵的较佳的契合唯其心灵沟通,学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种要命的觉得,真的让我们汗颜。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已自成体系,从《爱心与教育》中能够看出不时实验、不时修正的轨迹,不论是“将来班”还是万同的转变,都能够得出一个素养教育较实质的目的,教育不是为了分数,教育是为了育人。联系到我的工作,体育是学生心情较放松的课程,好像学生会做播送操,能运动一下就算能够交代的了。但是,读过《爱心与教育》,我先是产生了惭愧的感受,细细想来体育的育人教学竟是大有可为的。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作风,能够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意志,哪怕是一次惨痛的失利也能成为波折教育的良机。学生对体育具有一定水平的兴味,我国体育界里有值得敬佩崇拜的精英,叶乔波、罗雪娟、刘翔,女排这些叱咤世界体坛的名将自身的拼搏意志就值得学生学习。体育是身体素养的教育,兼具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进而促使其道德质量经锤炼而得升华。体育好的王铜一度成为李镇西夸奖教育的亮点,体育有纪律、有游戏规则,而缺点因此处而消逝,优点却可因此而分散开来。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在教学长河中跋涉的成果,没有对教育的爱,就不会有足以令人动容的这许多案例。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我将连续为之长考!一切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教师动身,传送这份宝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
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
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
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运的。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寒假中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可以看出,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教育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管理,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xx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李镇西教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通过学习他的《用爱心谱写教育诗篇》,使我对师德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爱”是通向师生两岸的桥梁,是沟通彼此情感的一把金钥匙,更是编织与加固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热爱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是转变后进生的先决条件,它可以打开后进生的心灵深处的秘密。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爱护与关怀,尤其是后进生,更希望得到班主任的爱。作为班主任的我,坚持用一个“爱”字贯穿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些学生之所以有过失行为或不良习惯,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矫正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我班的后进生小严,学习马虎,经常欠交作业,迟到,有时趁同学不在场,把同学的文具据为所有,贪小便宜。经老师多次批评、教育,收效甚微。一次,小严的老毛病又犯了,上数学兴趣课时,他把一位同学的遗留在座位上的表拿走了,同学们一时议论纷纷。我想:过去批评教育也起不到作用,如果此时再用严厉的批评方法教育他,只能适得其反。于是我从维护他的自尊心出发,没有当众揭他的短,而是把他叫到一边说:“也许你是想和同学开个玩笑吧!快把表还给别人,那同学正着急呢。”他听了我的话,当即把表还给别人,我便及时表扬他。对于小李,我并没有因此而嫌弃他,为了进一步引导他矫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我时时关心他,多次找他谈心,同时启发他正视自己的缺点,给他讲拾金不昧的故事,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引导他,教育他应该怎样做人。我采用了考验锻炼的方法,让他保管班上的棋类、书籍扥。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把工作做得很出色。我又根据他爱好足球运动的特点,推荐他参加学校的足球队。由于我对他的信任和尊重,给了他改正缺点的勇气。他不但对工作认真负责,学习也努力刻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严有明显的进步,在级的数学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学习自觉了,思想上也进步了,他终于改掉了自己不良的毛病。
一般来说,学生都喜欢表扬,后进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表扬他们,哪怕是不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从而有助于他们全面的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增强自信心,鼓起克服困难勇气。我班的刘伟业、杨远航、陈冉基础差,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我首先在课堂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围绕授课内容,有目的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多让他们回答,难度大的问题先由优生回答后再让他们复述,堂上的黑板练习也让他们多做,即使做错了也从不批评,还表扬他们勇于进行实践的精神,并因势引导教育他们,这次写错了,要找出错的原因,以后就不会再错了。经常鼓励他们要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引导上下功夫。他们有时不依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不是用一般的批评方法来解决,而是先询问他们对完成作业有什么困难?再利用课余撕间辅导他们,替他们拾遗补缺。我还买了些学习用品、书籍和有关的练习题册送给他们,他们手捧着老师送给自己的学习用品,非常感激,觉得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老师。现在他们在学习上都较自觉、刻苦,能依时完成作业,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而且声言响亮,对此我都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学习更加努力。
对于后进生,不能因为他们缺点多,就冷淡疏远他们,要抱着一颗爱心去亲近他们,从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去关心他们,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形成的原因,然后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开展转化教育工作。我班的马榛,父母把孩子当包袱似的推来推去,你不接送、我也不管,放任自流,在家庭中得不到关怀和温暖,更谈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久而久之,该生形成特殊的性格,打人、骂人、捣乱是常事,更重要的是不听从老师的教导。上课时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捣乱课堂纪律,连值日生都敢打,老师们都说他无药可救了。
我也觉得该生不一般,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碰到的最棘手的一个。开始我想来个下马威,先镇住他,然后再教育。可我的想法错了,他根本不吃我的这一套,顶撞我的声音更大,他依然我行我素,想怎样就怎样,谁也管不着,不但影响了教学的秩序,而且也影响了整个班的集体,弄得班级不得安宁。怎么办呢?我非常苦恼,有人劝我放弃他,一气之下,我也这样想过。但冷静考虑,如果放弃他,他又会怎样发展呢?我还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吗?思前想后,我终于决定,改变做法,从关心他入手。先与他交朋友,找他聊天。经过与他聊天,我发现他是一个有上进心、关心集体、不甘落后的学生,在他很多缺点的外表下,隐藏着不易被人发现的优点。当谈到家庭情况时,他的泪如雨下。其实他是一个家庭的受害者!见他落泪,我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深深地同情他。自从谈话以后,他的态度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开始听我的话了。
接着我找他的父母,先做他们的工作,对马榛在校的表现,我都做好书面记录,并及时与家长交流。通过与他父母互相沟通、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方法,他的家长也十分配合。由于他过去缺乏家庭的温暖,我就在生活上关心他,当他父母因工作忙,不能来接他时,我就把他带回家,煮饭给他吃,帮他洗衣服,辅导他做作业,把他当儿子一样照顾。可是他到我家后,把我家搞得乱七八糟,天翻地覆,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许多黑色的脚印和手印,吃饭时搞得满桌子都是饭菜、汤水,又不讲礼貌。这时遭到我孩子反感,他坚决不肯让出床位给他睡,嫌他脏。这时我又耐心地做我孩子的思想工作,对他说:“马榛虽是个后进生,身上脏,如果人人都嫌弃他,看不起他,他不是越来越差吗?你也是一名学生,如果你的老师和同学也嫌弃你,看不起你,都不愿接近你,你的感受又会是如何呢?你是教师的孩子,你应该理解你的妈妈,体谅你的妈妈,支持你妈妈搞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才是,不应嫌弃他。”孩子又对我说:“你这样做不觉得辛苦吗?”我说:“教师的工作是辛苦了点,但妈妈没有理由放弃转化后进生这项工作!”这时孩子懂事地点了点头。后来他不但自觉地让出了床位,还主动帮我辅导马榛做作业,帮他找作文参考资料,帮他解数学难题。在我家的这段日子里,我经常和他谈心,谈现在、谈理想、谈未来……鼓励他改正不良的习惯,树立起进步的信心,他感受到爱与温暖。在帮助马榛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许多老师的协助与支持。当马榛闹事的时候,学校领导无论工做多忙,都抽空耐心地教育他,和风细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有了领导做榜样,我觉得自己更应该耐心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经过大家共同的教育与帮助,马榛的纪律、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捣乱了,还为班做好事呢!作业也自觉地完成,成绩提高得较快,期末考试,语文成绩由平时的七十多分提高到九十多分,数学和英语绩也提高了许多。马榛由一个十分顽皮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守纪律、听从教导的好学生。现在打骂同学的现象基本消失,还主动协助老师管理好自习课的纪律。同学们为他的进步高兴,我更为他的进步高兴。他的父母也不例外,孩子进步了,父母的心情好了,家庭也和睦了。家长感激地对我说:“我们很感谢您,您不但挽救了我们的儿子还挽救了我们的家庭。过去为孩子差而吵架,现在儿子进步了,我们再也不吵架了。”过去马榛父母随也不愿接孩子,现在有时两个一起到学校接孩子,顺便查看记录本,了解孩子当天的表现情况,进行配合教育。每当我看到他们一家三口牵着手,高高兴兴地离开学校时,我感到极大的快慰。
实践证明:作为一个人民的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只有你对学生充满爱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才能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就是我一直在找寻的文字:没屠龙的玄虚,没弄巧的文笔,没油滑的高调,没剪切的痕迹这就是我所熟识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简洁中扩散着担忧,峻急中深藏着思索,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就是生活之树上最小的果,课堂教学的枝头最帅的花!一个教师,能努力做到书里面写给的这些已经相当难于了,在努力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存有可观的理论素养,能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于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最能够感动人的故事就是什么?就是每天煎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就是宁玮领略到我们的感叹,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达给我们的敬佩?都就是,但是最能够感动我的,毫无疑问,就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生产”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鲜有夸张高手,但一个教师,能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看待万同这样地看待一个学生,容易!这份短超过五十页的转变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就是我迄今为止看见过的最为详尽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变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看著书目里那么多的好书,一时不晓得看看哪本,不过我感觉《爱心与教育》必须就是一本极好的教育类书籍——知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细心钻研,在敬佩之余常常受很多鼓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八
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动。李老师应用很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特别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动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动!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宝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预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甚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换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动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对工作多年的我来讲,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位落后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乃至会经常循环往复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浏览进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设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感的反复?惭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失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由于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时间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落后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论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具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如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轻易,那需要真心肠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收获颇丰,不但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遭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篇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打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么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
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体现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