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大全2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小说,叫《三国演义》。这使我有了许多灵感。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笔下之宝。分三个国家“蜀国,吴国,魏国。”各国都有许多猛将,名将。我最喜欢蜀国。此国主公是刘备。兄弟关羽、张飞。曾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战将最多。可惜后因刘备狂傲,刘禅无知。
刘备先主想去攻城,折军师庞统!后来又想为兄弟关羽、张飞报仇,不听军师诸葛亮之言,去攻联军的吴国,大败而归。还折五虎上将之一,黄忠。刘备上天之后,刘禅又是无文之子,被魏国收复。我看完蜀国灭亡后,想起关羽败走麦城,刘备攻吴国大败而归,马谡失街亭,使我感受到,蜀国灭亡之原因是因为太骄傲了!我想:以后,我再也不能骄傲了!我又看了魏国被司马懿霸占之缘故。曹操治理国家非常厉害,文韬武略,但后代越来越差。司马懿乘曹族出远门而霸占。司马懿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当我读到前面的人物时,突然想起以前的名将,吕布,虽勇却无智,导致死亡。还有袁绍,因计谋没做到充分准备而灭亡。想到这,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智慧有时这么可靠!有时候还会导致自己的安危!这使我铭记在心。
读完这本《三国演义》,我得到了许多道理!最后,告诉大家,要多读好书哦!每本好书都至少有一个学习处!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二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之后联军失败了,可是董卓最终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我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之后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我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可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之后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此刻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期望在左右的人不要研究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之后,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构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并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以往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能够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三
内容简介:有一次我在班上的书柜上看到一本叫三国演义的书,我翻了又翻,一下子就把它看完了,可见这本书有多么有趣。
这本书是说有魏、蜀、吴三国,创造出许多英雄人物,有吕布、曹操、卢値、孙坚,还有我最崇拜的三兄弟,刘备、关羽和张飞,还有聪明无比的诸葛孔明,他们四人一起创造天下,成为本书最厉害的人物。
心得感想: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诸葛孔明,因为他过人的机智让我赞叹不已,尤其是孔明借东风那一次他巧妙的把风借成东风,真是太神奇了,我真想对他说:“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呢﹖”也许他从小就很努力读书吧﹗我也要学习他,不眠不休的学习精神。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四
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分久必合。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早就听说过了。最近看了,真的让我爱不释手,受益匪浅。
我以前听说过《三国演义》,所以我买了一本,读了几页,因为我不明白,所以我不感兴趣。现在,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我知道什么是三国世界大事。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章是《草船借箭》。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鲁肃的忠诚和诚实,周瑜的嫉妒。
同样,《三国演义》中也有很多英雄,比如武功高强的关羽,粗鲁的张飞,死后忠于刘备的诸葛亮。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明白: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向周瑜学习。当别人的`成绩超过自己时,我们应该仔细分析退步的原因,虚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要虚心听取父母的建议,不要因为考试不及格而失去信心。像诸葛亮一样,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五
目录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着”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杨慎词云: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
但,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那袁绍呢?我认为他色厉胆薄。爱才却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谋划却无决断,贪生怕死,目光短浅,看见蝇头小利就拼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那关羽又何妨?他作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的化身,一次战败被曹操所俘,为了兄弟情,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他,忠于信,忠于义,真可谓是“玉可碎不可损其白,足可破不可毁其节”!做人就得像这样,说到做到。因为只有有信用的人才值得人敬重。信用是评价一个人关键的所在。要是没有了信用,那么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言归正传,说实话,关羽也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英雄。最终他的逝世,也是因为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而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
那么,谁,才是英雄呢?诸葛亮?张飞?孙权?司马懿……。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为了信义,为了远大的理想而英勇奋斗。无论是卑微的小人物,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自己的楷模。因为他们都为这个世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而,正是在阅读《三国演义》后,我从中汲取了许多为人处事之道。我才发现,《三国演义》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还真是名不虚传呐!
翻开历史的长卷,多少英雄人物为我震撼,多少历史事件使我诧异。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就像《三国演义》一样,它作为一本书,可知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也像是在演义一场戏,让人着迷。
站在历史的海岸上看着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如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总的说来应该是开卷有益吧!我读到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友谊董卓祸国殃民的奸毒;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曹操赋诗的奸诈,但又有雄才大略的心怀。我还读了草船借箭,蒋干中计,曹操赋诗,借东风,七擒孟获等精彩的历史事件。
在《三国演义》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和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战而胜,为什么诸葛亮不费力地轻而易举得到十万只箭呢?我想,罗贯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有智慧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向周瑜保证三天之内必定“造”出十万只箭,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只是周瑜想故意找诸葛亮的茬。但是,诸葛亮却能运用三天中雾最大的一天来借箭。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让曹操以失败而告终。在当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有计谋与智慧的人可以说几乎没有,而诸葛亮作为这一种人物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纷争的背景下,刘备代表了蜀国,曹操代表了魏国以及孙权代表了吴国,他们展开了三国鼎立,三方角逐的场面。在历史上,人们都有“拥刘反曹”的倾向,这一倾向导致了后来刘备胜利为王的结果,我在想,为什么人们要“拥刘反曹”呢?在我看来三方争霸,各自都有优劣,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去争霸,应该体现当今的奥运精神:公平、公正、公开。可是人们却单一的“拥刘反曹”。我认为曹操和刘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对于评价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们天差地别,也应从好与环,优缺点去考虑。正如曹操亲帅大军征战,为争取民心,下令军队沿途不得践踏百姓的庄稼,违者格杀勿论。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吓后进了老百姓的田地,他虽经众将苦劝没有取下自己头,但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中国古代,视发如首,把头发割掉,在当时已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曹操能割发,以示自刑,体现出他纪律严明和体裇百姓所以说人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所以说人们都是有自己的优点,评价一个人应全面评价。
诸葛亮是在“三国”中的一个亮点人物,三国时期,诸葛亮领兵评定了南方部落(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叛乱后,想要任命当地的土人担任官吏来管理。有人进言反对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地人在这里当官就要留军队,留下了军队,军粮无法解决,这就是一难我们刚刚打败夷人他们有的父兄死在战场,留下外地人而没有军队保护,必然会有仇杀之恨之类的祸患发生,这是二难。以前夷人常有废除或杀害朝廷官员的事,他们自己感到罪孽深重,他们留下外地官员,也是始终不会得到他们拥戴的,这是三难。现在,我打算不留官员,不留军队,不远送粮食,是考虑到各种典章制定已基本制定社会次序已得到初步整顿,夷汉王间大致可以相安无丰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多少英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我从书中学到了诸葛亮的智慧“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雄才大略,豪放。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世最重要的——义气,百万史书,我选择了经典的一本——《三国演义》。
若人生是一片土地,那么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个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到达生活彼岸的人,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书是精神的食粮我想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妇孺皆知,但若要领悟其中的真谛,唯有到书中去领悟,亦要坚持读书……。
让我们一起坚持读书,让书融入我们的机体吧!
《三国演义》主要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书中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此之中,我最欣赏的人非曹操莫数了。许攸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只是在三国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狡猾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我认为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样一来,扩大了人才来源的基础,便于在全社会内得到更多由真才实干而被埋没的人才。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与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策略。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的影响最深刻的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往投。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最喜欢的文臣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个个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个个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伴随着音乐我总会思索剧中的一位人物,他,在戏剧中被定格为奸臣,在正史中又倍受赞扬;书中他是奸雄,但鲁迅称它是英雄,但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矛盾的人,因为曹操的身份只有一个。
打开《三国演义》,时光倒流,来到汉朝末年,这里已没有昔日汉武帝的辉煌,只有桓、灵二帝统治下的民不聊生,黄巾起义打破了黑暗,中原就此成了战乱之地。黄巾之乱过后,董卓之祸开始了,曹操假献刀真刺杀被董卓识破,尔后诸侯会聚,三英战吕布,董卓挟持天子逃亡长安,奔向长安的西凉骏马在黄沙影里时隐时现,时间也如飞奔的马蹄般把场景拉到官渡这个地方。这里没有一个百姓,只有互相对阵的士兵,在这里将决定今后北方的命运。曹操坐在营帐中,眉头紧锁,他面前的敌人是有比自己多几十倍兵力的袁绍。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跟这样的对手交战,曹操真的需要静下心来。首先,在未到达官渡之前袁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转而对付袁绍。“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曹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才会做出第一步行动,面对属下的惊恐,曹操给予安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天下无贼》中的这句台词用到汉末年间恰到好处,袁军筑箭塔,先下手为强,曹军大败,曹军二度前来,带上了谋士刘晔制造的霹雳车,箭塔这出彻底唱完了。与袁军相持数月,曹操感到身心疲惫,心生退心,谋士荀攸的一席话让曹操感到胜读十年书,信心指数一再飙升,有精神头了,吃嘛嘛香。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投靠曹操劝其进攻乌巢,曹操亲自领骑兵五千,人衔枚,马勒口,各带柴草一束,决定胜负的熊熊大火燃烧了,面对前后有敌军的情况,曹操告诉众人一心向前,敌人到了背后才可以攻击,简单来说,就是领导大喝一声:“小伙子们,冲啊!”于是,前面的全挂了,后面的也活不成了,北方就此完全落入曹操的手中。
在汉末年间,粮食供应是令各统治集团头疼的问题。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募民屯田,开展民屯制度,尔后又加入了军屯,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此话不假,否则司马懿怎么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呢?靠的就是充足的物质保证。俗话说得好,兵民是抗战之本,想汉中之战曹操战败之时,却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可见曹操深谙其道。实际上曹操还是非常关心百姓的,他任命王修、司马芝、杨沛、满宠等人为官,专门负责压制世家大族,严禁地主兼并土地,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乱臣贼子,相反倒是一位治世能人。
谁说君王只会打仗,出自魏王之手的《蒿里行》读来令人回味,曹操还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除了崔瑗、崔实、张芝、张旭外,章草大家五人中的另一人就是曹操,真可谓多才多艺的一代霸主。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宜深戒。”面对父亲的告诫,曹彰明白了作为曹操的儿子应该做什么,他果然没有让父亲失望。曹氏子孙在曹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可不是酒囊饭袋,为曹家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反观孙刘两家的后代,那可真是有天壤之别,所谓的奸臣家庭教育反而成了三霸主中最成功的了。
曹操是安徽亳州人,我认为每一个安徽人都应该以徽州出了这一位大人物而感到骄傲。在那个乱世中,他能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英明举动,实在是完美的体现出他那独到的眼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迈的他雄心依然不减当年,不像刘备被陆逊一把火烧回白帝城后就一病不起,不像孙权夺取荆州守着父兄的基业就面南称帝,他把坚强演义到顶峰。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曹操的所作所为引发了后世一位仁德之君的感叹。伟人的功绩,历史不会磨灭,小人的龌龊,历史不会掩盖。
这是一部令我荡气回肠的书籍,这本《三国演义》是我的最爱。在书里描绘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战争,无数的豪杰英雄,血洒疆场的将军美人无不让人怦然心动。可是细细的品位三国,就能感受到这是人性的五味杂陈。生动的描绘了在那个时代政客枭雄们对于国家,地位的人性披露。
我喜欢武圣关羽,在我的感受中他是一个正义的化身。勇猛且充满了智慧,刚毅中带着一位将军的英雄气概。我喜欢他的义气,可以为了兄弟付出一切的精神。自从和刘备结拜后,便死心塌地的为他征战,数十年来立下了赫赫战功。
对于他的朋友他能够坦诚相待,推心置腹,从不耍奸计。对于敌人他能够常怀仁德之心,以德报怨,铭恩于心,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彰显了他的大义。最终以勇猛善战,义薄云天,忠心护国而成为一代名将。
我十分敬佩关羽,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让我学会了正义,为一切不平事挺身而出的品格。对于朋友,要真诚相待,以心相交。对于国家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忠于祖国,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像他一样爱国的人。
看了很久《三国演义》,在这碗充满五味杂陈的汤里有苦,有甜,也有辛酸,也有让我十分感动的地方。那以礼贤下士的着称的刘备便是一位。读了刘备的一生感悟非凡。刘备自小不得意,可他却有着中兴汉室的志向。并且为此韬光养晦,学习了数十年。有了机会他就牢牢的抓住。但是在他起兵的头二十年是屡战屡败。可是却又屡败屡战,足见他的毅力和为了国家的不辞辛苦。我想我们就要学习这种不怕输,在哪里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精神。
我记得我为刘备流了一次泪,太让我感动了。在面对曹军大兵压境的处境下,为了随他的百姓不遭屠戮,甘愿投江,以死明志。结果在脱险之后,取得了民心,吸纳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迅速成就一番事业。这个典故足见刘备的仁义与德性的高尚。他的成功告诉了我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刘备本身才能不大,但是他常怀仁义之心,宽容于人,感化了人心,弥补了一切的不足,让别人的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了帝业。反而一些才能非凡的人却没有刘备的仁德,即使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对于我们当今这个时代,这也是箴言。我们只有对他人仁厚,自己才不会孤立无援,反而他们就会主动来帮助我们办好一件事,甚至许多事。
在《三顾茅庐》中彰显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帝王风范。三次拜访,次次诚心,最后请出了诸葛亮帮助自己。这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耻下问,诚心的去邀请人才,即使他的地位没有自己高,但是学识才干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三国演义》不仅精彩在战场的厮杀,也表现在各自军营里智者的斗争。有卧龙称号的诸葛亮一直是我认为最聪明的人。在面对敌人的强势,他总是以微弱之力取胜,而且每次都是智慧的取胜。这让我惊讶之时,也让我学会在面对强敌时,不能硬碰硬,可以通过智慧取得胜利。对于中学生来讲,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应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动一点脑筋。
诸葛亮是一个懂得报恩的智者,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戎马沙场,费尽心血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在刘备死后,他仍然辅佐后主刘禅,忠国忠君之心可昭日月。他明知后主无能,蜀汉必亡,但是他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直到逝世的时候还是在战场上,还瞻念着国家前程。
我看到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忠臣。为了信念付出了一生。
从他的一生我看到我们应该以他的忠君为国为自己的座右铭。牢记国家重于一切,学会诸葛亮舍小我为大我的品格。
《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催人泪下,能够让我学会许多。其中涌现的无数故事也给了我启迪。比如《张飞绣花》让我知道了粗鲁的人也有细心的一面;《火烧赤壁》中孙刘五万联军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奇迹,让我知道了团结的力量是最大的,可以战胜一切。《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武力不能解决一切,感化人心才是化敌为友的金点子……。
原来我读《三国演义》完全是喜爱其中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故事。现在我明白了三国演义为什么这么受人喜欢。因为我们手中捧的是一本活书,能够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的活书。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值得探索的东西。现在我十分喜欢《三国演义》,因为我读懂的道理越来越多,我也感到它越来越有趣味,我相信这对我是有益处的。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是句在社会上流传很久的话,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种愚民术。他们认为青少年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会造反:年长者饱经世故,看了《三国》会变得老奸巨猾。现在,这种偏见早已被打破,《三国》,《水浒》成了社会提倡阅读的优秀历史读物。袁阔成在电视台上讲《三国》,吸引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研究《三国》,《水浒》的书刊,文章汗牛充栋;以他们为底本改变的电影,电视,戏曲令人目不暇接。中华民族,可以说从三尺孩童到银须飘拂的老人,常常喜欢在闲暇之际谈《三国》,论《水浒》。
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讲《三国》,评《水浒》,都没有超出文学评论,文艺欣赏,历史考证的范围。许多人公开反对那种“读了《三国》轨道的不良倾向,但《三国演义》还正是以“诡道”吸引人们的。
其实,读《三国》学诡道这并可怕,并不奇怪,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形象的兵书,在兵书里,“诡道”就是智慧的代名词。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军阀争雄的战争角逐中,浪起涛翻,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吴起,管仲,乐毅,孙膑等人,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等,都是风云际遇,大显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史记。《三国演义》在详细地记载魏,蜀,吴三方龙争虎斗的历史情形中,刻画了军事家们那种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风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这段军事斗争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但也不能不承认,这部文学作品所写的战略战术,进攻与防御,失败与成功以及军事上的虚实奇正等等,基本上是合于军事科学原则和战争规律的。许多虚构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
等等,不仅在同时代可以找到事实的影子,而且在此前后也能找出与其十分相似的战例。可见,这些虚构,源于战争生活,又高于战争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某些战争指导规律。
《三国演义》目的在于能给读者留下一点施计用谋的启示,同时使我们自己也从中得到一些教益!
在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的书。其中就有我最爱的《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看到了很多英雄豪杰,比如说:智勇双全的赵云、侠肝义胆的关羽、鲁莽的张飞、仁慈的刘备、冰雪聪明的诸葛亮等等。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因为他英勇善战。没有张飞的鲁莽,没有关羽的大意。在赵云英勇救阿斗的场景中,更是惊心动魄。看着赵云的奋不顾身,仿佛就是现代的舍己为人。赵子龙就像一棵坚强、生命力旺盛的大白杨树。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刘备了。虽然他是一国之君,可我还是不喜欢他。他为了自己所谓的仁慈,让多少人丧失了性命。在荆州时,庞统劝他夺荆州,可他却在乎别人的眼光,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迟迟不肯下手。认为需要一个台阶上。就这样庞统给了他这个台阶,用性命为他换来了这个台阶。
诸葛亮真的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军师,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他大摆空城阵,吓跑了司马懿近二十万的大军,真让我敬佩。
各位同学,有机会一定要看看《三国演义》,这真的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六
我今天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印象。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人。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至仁至义,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因为忠言逆耳利于行。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七
三国时期,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力。到底谁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呢?虽然刘备有诸多贤才相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心英勇的赵云,鲁莽勇敢的张飞......但由于他最后的意气用事,也造成了他最后的失败。而曹操虽然没有什么能人异士的相助,但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才华,他成为了最后的一个赢家,因为他成功击败了蜀和吴,重新统一了天下。
从中我也学到了许多,要成大事者,不能总依靠别的人的帮助,而自己却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否则,我们就会和刘备最后的结局一样,只能悲哀的将自己的愿望寄托给下一代。即使身边有许多人的支持与帮助,但最终也会因为自身的原因,并不能做出什么大的事情来,只能郁郁而终。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的经历。书中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三国归晋,读来无不使人不忍释卷,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的,同时三国的明争暗斗也从这里拉开序幕。在三国武将如林、谋士如雨,我最看重一个人——曹操。虽说诸葛亮用计出神入化,不过他没有曹操豪迈的诗情,也没有曹操严明的军纪,更没有曹操作战时的狠、勇猛。曹操兵多粮足,大名威震江东,可谓谈得上豪杰也。所以说曹操乃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曹操虽未能一统天下,但也在群雄中争得一席之地。我如果生在那时,一定和他结交,并和他豪饮美酒,笑看天下英雄,畅谈统一中原的霸业,给他出谋划策,那就太痛快了。
读了三国演义后,我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很多英雄侠士,做了很多事。有的事让我悲伤,有的事让我欢喜……所以,我把各个英雄的外貌、性格做了以下分析。
我觉得刘备长得很丑。双耳过肩,双手过膝。而且他还很自私自利,我们老师还常说刘备是长跑加短跑健将呢。
我觉得张飞五大三粗、大手大脚的。长得满脸横肉,说话粗声粗气,对手下很暴躁。胡子长得满脸都是,满脸都是,像一个长毛怪。
我觉得诸葛亮是一个头脑聪明,四肢部发达的人,诸葛亮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比如在渡泸水的时候孟获要杀人头祭河神,河水才会退下来,诸葛亮不要杀人,于是就把揉的面里包肉,在外刻上人头的样子。
我觉得生活在战争时期的人命很苦,我太同情他们了,当然打仗的人更苦。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在三国演义中我认识了神机妙算,忠君爱民的诸葛亮;仁慈善良,怀抱大志的刘备和奸诈狡猾的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刘备,因为他知人善用,礼贤下士而且还很仁慈。三国演义中对有关刘备的故事有很多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和三顾茅庐等。
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我最后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向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一个世纪。读完了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等128人,其它176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圣诸亮和常山赵子龙。
我十分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状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状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简单”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状况作了分析,诸葛亮明白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构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能够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决定,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构成的。当我读到那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样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十分佩服。
我也十分敬佩赵云的勇敢和忠心。在长坂坡他为救后主,七进七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正是他赤胆忠心的生动写照!你明白吗在汉水时,黄忠、张著被魏军围住,赵云前往救援。他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和张著回到营中。曹操亲率大军而来,赵云只身在外;威风凛凛吓得曹军不敢向前,最后赵云与埋伏的士兵一齐进攻打败了曹操。有诗赞曰:“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每次读到这,我全身热血沸腾,就好像和赵云并肩作战一样,沉浸在战斗的氛围里。他的勇敢只有一句话能形容----常山赵子龙浑身。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八
三国演义中让我感悟深刻的还是煮酒论英雄的篇章。试想曹操在刘备面前问起天下谁是英雄时,以当时刘备稀少的人马,趋于檐下的地位也只能回答说:“我才识浅薄,如何识得英雄。”其实可以想象得出刘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痛苦,正如当着他人的面夸奖别人的老婆比自己的老婆漂亮百倍一样,那种心酸可想而知。
曹操是谁?对刘备这种趋炎附势的应付话岂能罢休,便不依不饶地追问:“没见过,总会听别人说过吧!”这正应验了那句话,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就想现代人经常挂在嘴边上的那句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刘备被逼无奈只好说淮南袁术兵多粮足可算英雄。还是人家曹操会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哈哈大笑吓唬刘备道:“袁术已是坟墓里的枯骨,我迟早要除掉他!”
刘备一看拍马屁没拍在正地方,拍在马蹄子上了就接着回答:“河北袁绍,如今虎踞翼州,部下很多谋士勇将,一定是英雄了。”要不怎么历史学家评论曹操是枭雄呢,你看人家曹操气定神闲地又大笑说:“袁绍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则忘命,不能算是英雄啊。”你还别说,我以后要开公司一定聘请曹操做人力资源部长,有眼力,判断人准确无误。
也难怪曹操如此评价袁绍和袁术这哥俩,历史学家在总结三国时期这哥俩时的评价为: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空招俊杰三千客,满有英雄百万兵。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今天我讲的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主要讲: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三国被西晋统一。故事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再次出现了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草船借箭。有一次要打仗,但是要用箭。诸葛亮出了个计谋,就在船上面搞了很多个草人,他们就把船行驶到曹营附近。曹营以为那些草人都是真的人,就射了非常多的箭到船上,射到了草人身上。明知故问,如果是人的话早都倒下来死了。接着,有个士兵说:“谢丞相借箭!”曹操这才知道上了当,赶紧派船去追击,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很聪明,他比奸雄曹操还聪明,他就是想出草船借箭这个计谋的人。你们知道他有多厉害吗?他比周瑜和刘备,还有吕蒙都要聪明,还比司马炎、邓艾、姜为等等等等人都更有计谋。有一次打仗前,诸葛亮突然病死了,他就叫士兵们去做他的雕像。司马懿准备去攻打他们,看到诸葛亮的雕像后,以为是真的诸葛亮,就吓跑了。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九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书中有一则故事是的卢救主:刘备在樊城驻扎兵马,这时荆州刺史刘表对他很有礼貌,然而刘备不怎么相信。刘表曾经邀请刘备去赴宴,他手下蔡瑁等人想要就此杀掉刘备。刘备觉察到了,假装上厕所,悄悄逃走了。他所骑乘的马名字叫做“的卢”。刘备骑着“的卢”逃走掉进了城西的檀溪河里,出不来了。刘备着急的说:“的卢啊,的卢啊!今天危险了!你要努力啊!”“的卢”就一下跃起三丈,于是得以渡过檀溪河水。这则故事让我懂得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没有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耳畔就仿佛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令人神往,令人神思。心底平静的湖面也泛起美妙的涟漪,思想也像插上了翅膀一样随着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被学者们列为“四大名着”之一,而它也确实无愧于这一美誉。翻开它,就犹如展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并不华丽却十分准确的文字就像点点笔墨给这幅画卷描绘出朵朵奇葩,使每一位读者都深深陶醉于其中。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臣武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纷争,也不乏风花雪月、情意深长的爱情。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分明是在娓娓地讲述一个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我想这大概就是经典之作与众不同之处吧。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写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接受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可以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演义》,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但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更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杨慎词云: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
但,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那袁绍呢?我认为他色厉胆薄。爱才却不懂得敬才惜才,好谋划却无决断,贪生怕死,目光短浅,看见蝇头小利就拼命追逐,也不算英雄!
那关羽又何妨?他作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的化身,一次战败被曹操所俘,为了兄弟情,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他,忠于信,忠于义,真可谓是“玉可碎不可损其白,足可破不可毁其节”!做人就得像这样,说到做到。因为只有有信用的人才值得人敬重。信用是评价一个人关键的所在。要是没有了信用,那么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言归正传,说实话,关羽也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英雄。最终他的逝世,也是因为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而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
那么,谁,才是英雄呢?诸葛亮?张飞?孙权?司马懿……。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为了信义,为了远大的理想而英勇奋斗。无论是卑微的小人物,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自己的楷模。因为他们都为这个世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而,正是在阅读《三国演义》后,我从中汲取了许多为人处事之道。我才发现,《三国演义》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还真是名不虚传呐!
翻开历史的长卷,多少英雄人物为我震撼,多少历史事件使我诧异。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就像《三国演义》一样,它作为一本书,可知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也像是在演义一场戏,让人着迷。
站在历史的海岸上看着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如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总的说来应该是开卷有益吧!我读到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友谊董卓祸国殃民的奸毒;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曹操赋诗的奸诈,但又有雄才大略的心怀。我还读了草船借箭,蒋干中计,曹操赋诗,借东风,七擒孟获等精彩的历史事件。
在《三国演义》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和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战而胜,为什么诸葛亮不费力地轻而易举得到十万只箭呢?我想,罗贯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有智慧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向周瑜保证三天之内必定“造”出十万只箭,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只是周瑜想故意找诸葛亮的茬。但是,诸葛亮却能运用三天中雾最大的一天来借箭。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让曹操以失败而告终。在当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有计谋与智慧的人可以说几乎没有,而诸葛亮作为这一种人物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纷争的背景下,刘备代表了蜀国,曹操代表了魏国以及孙权代表了吴国,他们展开了三国鼎立,三方角逐的场面。在历史上,人们都有“拥刘反曹”的倾向,这一倾向导致了后来刘备胜利为王的结果,我在想,为什么人们要“拥刘反曹”呢?在我看来三方争霸,各自都有优劣,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去争霸,应该体现当今的奥运精神:公平、公正、公开。可是人们却单一的“拥刘反曹”。我认为曹操和刘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对于评价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们天差地别,也应从好与环,优缺点去考虑。正如曹操亲帅大军征战,为争取民心,下令军队沿途不得践踏百姓的庄稼,违者格杀勿论。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吓后进了老百姓的田地,他虽经众将苦劝没有取下自己头,但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中国古代,视发如首,把头发割掉,在当时已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曹操能割发,以示自刑,体现出他纪律严明和体裇百姓所以说人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所以说人们都是有自己的优点,评价一个人应全面评价。
诸葛亮是在“三国”中的一个亮点人物,三国时期,诸葛亮领兵评定了南方部落(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叛乱后,想要任命当地的土人担任官吏来管理。有人进言反对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地人在这里当官就要留军队,留下了军队,军粮无法解决,这就是一难我们刚刚打败夷人他们有的父兄死在战场,留下外地人而没有军队保护,必然会有仇杀之恨之类的祸患发生,这是二难。以前夷人常有废除或杀害朝廷官员的事,他们自己感到罪孽深重,他们留下外地官员,也是始终不会得到他们拥戴的,这是三难。现在,我打算不留官员,不留军队,不远送粮食,是考虑到各种典章制定已基本制定社会次序已得到初步整顿,夷汉王间大致可以相安无丰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多少英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我从书中学到了诸葛亮的智慧“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雄才大略,豪放。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世最重要的——义气,百万史书,我选择了经典的一本——《三国演义》。
若人生是一片土地,那么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个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到达生活彼岸的人,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书是精神的食粮我想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妇孺皆知,但若要领悟其中的真谛,唯有到书中去领悟,亦要坚持读书……。
让我们一起坚持读书,让书融入我们的机体吧!
《三国演义》主要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书中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此之中,我最欣赏的人非曹操莫数了。许攸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只是在三国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狡猾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我认为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样一来,扩大了人才来源的基础,便于在全社会内得到更多由真才实干而被埋没的人才。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与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策略。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关羽,这是给我留下的影响最深刻的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往投。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最喜欢的文臣是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个个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个个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伴随着音乐我总会思索剧中的一位人物,他,在戏剧中被定格为奸臣,在正史中又倍受赞扬;书中他是奸雄,但鲁迅称它是英雄,但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一个矛盾的人,因为曹操的身份只有一个。
打开《三国演义》,时光倒流,来到汉朝末年,这里已没有昔日汉武帝的辉煌,只有桓、灵二帝统治下的民不聊生,黄巾起义打破了黑暗,中原就此成了战乱之地。黄巾之乱过后,董卓之祸开始了,曹操假献刀真刺杀被董卓识破,尔后诸侯会聚,三英战吕布,董卓挟持天子逃亡长安,奔向长安的西凉骏马在黄沙影里时隐时现,时间也如飞奔的马蹄般把场景拉到官渡这个地方。这里没有一个百姓,只有互相对阵的士兵,在这里将决定今后北方的命运。曹操坐在营帐中,眉头紧锁,他面前的敌人是有比自己多几十倍兵力的袁绍。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跟这样的对手交战,曹操真的需要静下心来。首先,在未到达官渡之前袁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转而对付袁绍。“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曹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之上,才会做出第一步行动,面对属下的惊恐,曹操给予安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天下无贼》中的这句台词用到汉末年间恰到好处,袁军筑箭塔,先下手为强,曹军大败,曹军二度前来,带上了谋士刘晔制造的霹雳车,箭塔这出彻底唱完了。与袁军相持数月,曹操感到身心疲惫,心生退心,谋士荀攸的一席话让曹操感到胜读十年书,信心指数一再飙升,有精神头了,吃嘛嘛香。袁绍手下谋士许攸投靠曹操劝其进攻乌巢,曹操亲自领骑兵五千,人衔枚,马勒口,各带柴草一束,决定胜负的熊熊大火燃烧了,面对前后有敌军的情况,曹操告诉众人一心向前,敌人到了背后才可以攻击,简单来说,就是领导大喝一声:“小伙子们,冲啊!”于是,前面的全挂了,后面的也活不成了,北方就此完全落入曹操的手中。
在汉末年间,粮食供应是令各统治集团头疼的问题。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募民屯田,开展民屯制度,尔后又加入了军屯,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此话不假,否则司马懿怎么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呢?靠的就是充足的物质保证。俗话说得好,兵民是抗战之本,想汉中之战曹操战败之时,却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可见曹操深谙其道。实际上曹操还是非常关心百姓的,他任命王修、司马芝、杨沛、满宠等人为官,专门负责压制世家大族,严禁地主兼并土地,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乱臣贼子,相反倒是一位治世能人。
谁说君王只会打仗,出自魏王之手的《蒿里行》读来令人回味,曹操还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除了崔瑗、崔实、张芝、张旭外,章草大家五人中的另一人就是曹操,真可谓多才多艺的一代霸主。
“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法不徇情,尔宜深戒。”面对父亲的告诫,曹彰明白了作为曹操的儿子应该做什么,他果然没有让父亲失望。曹氏子孙在曹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可不是酒囊饭袋,为曹家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反观孙刘两家的后代,那可真是有天壤之别,所谓的奸臣家庭教育反而成了三霸主中最成功的了。
曹操是安徽亳州人,我认为每一个安徽人都应该以徽州出了这一位大人物而感到骄傲。在那个乱世中,他能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英明举动,实在是完美的体现出他那独到的眼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迈的他雄心依然不减当年,不像刘备被陆逊一把火烧回白帝城后就一病不起,不像孙权夺取荆州守着父兄的基业就面南称帝,他把坚强演义到顶峰。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曹操的所作所为引发了后世一位仁德之君的感叹。伟人的功绩,历史不会磨灭,小人的龌龊,历史不会掩盖。
这是一部令我荡气回肠的书籍,这本《三国演义》是我的最爱。在书里描绘得令人心潮起伏的战争,无数的豪杰英雄,血洒疆场的将军美人无不让人怦然心动。可是细细的品位三国,就能感受到这是人性的五味杂陈。生动的描绘了在那个时代政客枭雄们对于国家,地位的人性披露。
我喜欢武圣关羽,在我的感受中他是一个正义的化身。勇猛且充满了智慧,刚毅中带着一位将军的英雄气概。我喜欢他的义气,可以为了兄弟付出一切的精神。自从和刘备结拜后,便死心塌地的为他征战,数十年来立下了赫赫战功。
对于他的朋友他能够坦诚相待,推心置腹,从不耍奸计。对于敌人他能够常怀仁德之心,以德报怨,铭恩于心,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故事彰显了他的大义。最终以勇猛善战,义薄云天,忠心护国而成为一代名将。
我十分敬佩关羽,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让我学会了正义,为一切不平事挺身而出的品格。对于朋友,要真诚相待,以心相交。对于国家我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忠于祖国,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像他一样爱国的人。
看了很久《三国演义》,在这碗充满五味杂陈的汤里有苦,有甜,也有辛酸,也有让我十分感动的地方。那以礼贤下士的着称的刘备便是一位。读了刘备的一生感悟非凡。刘备自小不得意,可他却有着中兴汉室的志向。并且为此韬光养晦,学习了数十年。有了机会他就牢牢的抓住。但是在他起兵的头二十年是屡战屡败。可是却又屡败屡战,足见他的毅力和为了国家的不辞辛苦。我想我们就要学习这种不怕输,在哪里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精神。
我记得我为刘备流了一次泪,太让我感动了。在面对曹军大兵压境的处境下,为了随他的百姓不遭屠戮,甘愿投江,以死明志。结果在脱险之后,取得了民心,吸纳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迅速成就一番事业。这个典故足见刘备的仁义与德性的高尚。他的成功告诉了我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刘备本身才能不大,但是他常怀仁义之心,宽容于人,感化了人心,弥补了一切的不足,让别人的才能帮助自己成就了帝业。反而一些才能非凡的人却没有刘备的仁德,即使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对于我们当今这个时代,这也是箴言。我们只有对他人仁厚,自己才不会孤立无援,反而他们就会主动来帮助我们办好一件事,甚至许多事。
在《三顾茅庐》中彰显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帝王风范。三次拜访,次次诚心,最后请出了诸葛亮帮助自己。这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耻下问,诚心的去邀请人才,即使他的地位没有自己高,但是学识才干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
《三国演义》不仅精彩在战场的厮杀,也表现在各自军营里智者的斗争。有卧龙称号的诸葛亮一直是我认为最聪明的人。在面对敌人的强势,他总是以微弱之力取胜,而且每次都是智慧的取胜。这让我惊讶之时,也让我学会在面对强敌时,不能硬碰硬,可以通过智慧取得胜利。对于中学生来讲,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应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动一点脑筋。
诸葛亮是一个懂得报恩的智者,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戎马沙场,费尽心血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在刘备死后,他仍然辅佐后主刘禅,忠国忠君之心可昭日月。他明知后主无能,蜀汉必亡,但是他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直到逝世的时候还是在战场上,还瞻念着国家前程。
我看到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忠臣。为了信念付出了一生。
从他的一生我看到我们应该以他的忠君为国为自己的座右铭。牢记国家重于一切,学会诸葛亮舍小我为大我的品格。
《三国演义》的一些故事催人泪下,能够让我学会许多。其中涌现的无数故事也给了我启迪。比如《张飞绣花》让我知道了粗鲁的人也有细心的一面;《火烧赤壁》中孙刘五万联军战胜曹操八十万大军的奇迹,让我知道了团结的力量是最大的,可以战胜一切。《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武力不能解决一切,感化人心才是化敌为友的金点子……。
原来我读《三国演义》完全是喜爱其中的人物和生动有趣的故事。现在我明白了三国演义为什么这么受人喜欢。因为我们手中捧的是一本活书,能够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的活书。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值得探索的东西。现在我十分喜欢《三国演义》,因为我读懂的道理越来越多,我也感到它越来越有趣味,我相信这对我是有益处的。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是句在社会上流传很久的话,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种愚民术。他们认为青少年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会造反:年长者饱经世故,看了《三国》会变得老奸巨猾。现在,这种偏见早已被打破,《三国》,《水浒》成了社会提倡阅读的优秀历史读物。袁阔成在电视台上讲《三国》,吸引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研究《三国》,《水浒》的书刊,文章汗牛充栋;以他们为底本改变的电影,电视,戏曲令人目不暇接。中华民族,可以说从三尺孩童到银须飘拂的老人,常常喜欢在闲暇之际谈《三国》,论《水浒》。
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讲《三国》,评《水浒》,都没有超出文学评论,文艺欣赏,历史考证的范围。许多人公开反对那种“读了《三国》轨道的不良倾向,但《三国演义》还正是以“诡道”吸引人们的。
其实,读《三国》学诡道这并可怕,并不奇怪,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形象的兵书,在兵书里,“诡道”就是智慧的代名词。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军阀争雄的战争角逐中,浪起涛翻,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吴起,管仲,乐毅,孙膑等人,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等,都是风云际遇,大显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史记。《三国演义》在详细地记载魏,蜀,吴三方龙争虎斗的历史情形中,刻画了军事家们那种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风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这段军事斗争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但也不能不承认,这部文学作品所写的战略战术,进攻与防御,失败与成功以及军事上的虚实奇正等等,基本上是合于军事科学原则和战争规律的。许多虚构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
等等,不仅在同时代可以找到事实的影子,而且在此前后也能找出与其十分相似的战例。可见,这些虚构,源于战争生活,又高于战争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某些战争指导规律。
《三国演义》目的在于能给读者留下一点施计用谋的启示,同时使我们自己也从中得到一些教益!
在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的书。其中就有我最爱的《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看到了很多英雄豪杰,比如说:智勇双全的赵云、侠肝义胆的关羽、鲁莽的张飞、仁慈的刘备、冰雪聪明的诸葛亮等等。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因为他英勇善战。没有张飞的鲁莽,没有关羽的大意。在赵云英勇救阿斗的场景中,更是惊心动魄。看着赵云的奋不顾身,仿佛就是现代的舍己为人。赵子龙就像一棵坚强、生命力旺盛的大白杨树。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刘备了。虽然他是一国之君,可我还是不喜欢他。他为了自己所谓的仁慈,让多少人丧失了性命。在荆州时,庞统劝他夺荆州,可他却在乎别人的眼光,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迟迟不肯下手。认为需要一个台阶上。就这样庞统给了他这个台阶,用性命为他换来了这个台阶。
诸葛亮真的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军师,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他大摆空城阵,吓跑了司马懿近二十万的大军,真让我敬佩。
各位同学,有机会一定要看看《三国演义》,这真的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的书。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十一
在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最深的一句话是:“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臭皮匠想出来的办法不如诸葛亮想出的办法。但三个臭皮匠每人想出一个办法,然后经过讨论合在一起,就可以顶一个诸葛亮。在上学期的小组评分中,我们小组曾获得第一名,这都是我们齐心协力得来的。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取得第一。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十二
读三国演义有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名著,就是为"四大名著"之首,讲述汉末时期三足鼎立事件的《三国演义》。
在这本书中不仅有着引人入胜、情节曲折的故事,如:三顾茅庐、单刀赴宴、空城计、煮酒论英雄……还生动刻画了四百多个人物,有仁义的枭雄刘备、奸诈权术的曹操、英勇聪慧的孙权、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但其中最让我佩服的,就数仁义英勇的关羽了。他自从与刘备桃园结义后,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特别是"华容义释孟德",充分地显示他不管是对待善人,还是十恶不赦的恶人,都以诚信仁义对待的优良品质。但是,由于关羽的自负,他最终死于不认旧情的曹操及背信弃义的孙权之手。后被后人追封为:"崇宁真君"、"义勇武安王"等。
总之,《三国演义》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知道了当时的民俗、军事、政治、天文的状况,还明白了无论做人做事都要做到诚信和宽容的道理。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十三
在《三国演义》中,大多数人从汉人刘玄德的角度说曹操和孙权,尤其是曹操,说他非常奸诈。事实上,如果你从一个角度看,情况就不会这样了。
三国演义中,各国都有各国的谋士——蜀国有孔明,魏国有司马懿,吴国有鲁肃等谋士。其中,我最佩服孔明,因为他知道人们的.心,在人们的心中,他也做了进一步的尝试,空城计划就是一个例子,孔明智退出司马懿,虽然孔明知道司马懿会怀疑,不应该进来,但一切都害怕万一,孔明打开了门。孔明通常足智多谋,看到今天的场景,更不敢前进半步,最后撤退。因为孔明生前威震天下,大家都认识他,甚至死后出战。蜀国士兵一推木雕假孔明,其他国家的士兵就吓得跑了,以为是真的,直到宣布这个事实。
《三国演义》也教会了我们很多知识。例如,关云长大后失去荆州的故事就像学习一样。我们不能粗心大意,更不用说傲慢了。我们认为如果我们伟大,我们会赢,但结果呢?所以不要说这些话,把它们放在心里,把它们变成一种动力,结果会更好。还有《鲁迅烧营700英里》的故事。虽然鲁迅平庸,但他只是一个斯文学者,但他不希望他像孔明一样打架,这让人们刮目相看。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结交更多善良的好朋友,尽管他看起来不好,但不要认为美是好的。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十四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之后联军失败了,可是董卓最终也被吕布所杀。
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我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之后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我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可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之后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此刻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期望在左右的人不要研究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之后,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构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并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以往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能够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十五
《三国演义》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名著,虽然大家读后的感受不同,但它主要贯彻着一个思想:对国家要“忠”,对朋友要“义”,对父母要“孝”。更让人懂得了什么叫知恩图报,什么叫忠孝两全。
我在日夜啃读着本书时,感受也很深刻。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贤相”化身诸葛亮,“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雄曹操,刘备则被塑造成了一个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的仁君典型。什么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什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什么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这些情节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在我脑海里回放。
读完这本书,我思绪万千,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感谢母亲给我生命,感谢老师无怨无悔的教我知识,更感谢我的祖国这么强大,有这么好的条件,让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我暗自发誓,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一定要关心亲人,帮助同学,孝顺父母,感谢老师,感恩祖国。
这就是《三国演义》带来的道理。
师。可周瑜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十分小气,容不得任何人比自己强。结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临死前还在说:“既生瑜,何生亮……”。
中。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就应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雄,可能是正因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之后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构成了鲜明的比较。曹操还是个实干家,以前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爱。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正因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述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透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十六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矛盾冲突。谈起“三国”,即使没读过书的村妇也知道诸葛亮的大名。在民间传说中,他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定三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无不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可以说,诸葛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被作为偶像来顶礼膜拜了。然而,我对他的评价惟有“可惜”二字。刘备曾说诸葛亮“才十倍于曹丕”,而为何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姑且不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聪明盖世,他为何要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平庸王朝的战车上呢?知阿斗不可扶而扶之,不过是愚忠而已,到头来只落得五丈原瑟瑟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书中所推崇的另一个人物是刘备。当年青梅煮酒,曹公称其为英雄。依我之见,这杯英雄酒,这位刘皇叔怕是没有资格喝的。书中的刘备大仁大义,至孝至亲,一副忠厚之相,可以说集古至今圣主之德于一身。可是透过书中文字细看,这些只是罗贯中为这位刘姓皇叔苍白的脸上搽的胭脂而已。刘备可谓“脸皮厚,黑”。其脸皮厚,厚在好哭会哭,哭的山崩地裂,日月无华,哭的涕泪齐流,石人伤心,于惺惺作态之中收买人心。诸葛亮被他哭出了隆中,赵云被他哭得死心塌地跟他拜把子,鲁肃被他哭的心动神摇。其黑,黑在会利用人。白帝城孤时,他对诸葛亮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皇叔这才放心地瞑目而去。可见刘备不过是个脸皮厚黑的“忠厚长者。”其他人呢?吕布乃背信弃义的三姓家奴,张飞英勇有余而智谋不足,周瑜倒是年少有为,可惜意气用事,气量狭小,孙权不过依靠父兄基业,无大建树……那么,到底谁称得上真正的英雄呢?惟有曹操。尽管在书中他“狭天子以令诸侯,”“大逆不道”,我却认为,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为何只许刘姓称帝?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有远卓识,有胆略,他抓住“天子”这个有力筹码,于乱世中握天下之枢纽,真是棋高一招。作为军事家,在决定生死存亡的官渡之战中,从五百轻骑,一鼓而胜,何其勇也!他北驱匈奴,辟地千里,南瞰吴越,饮马长江,更难能可贵的是,于军旅之中,独创一格,成为建安文学的代表。
长片短什,豪情万丈,脸炙人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人传之千古。当然,曹操生性多疑,且刚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战必将是另外一番景象。然而,金无足赤,瑕不掩瑜,曹操不愧为我心目中的大英雄真豪杰。掩卷长思,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却萦绕在我心中。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十七
所谓乱世英雄,《三国演义》塑造了震撼人心的英雄形象,义薄云天关云长,仁义珍才刘玄德,足智多谋诸葛亮,赤胆忠心张翼德..在这些人物中,曹操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一代英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有人说他是一代奸雄,玩弄权术,以天子为诸侯。然而,无论是不是,曹操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广纳贤才、仁义珍才的人。以许游为例。《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时间操作员解衣休息,听说许游私奔村庄。他很高兴,没有时间走路。他走出去迎接许游。他看到许游,抚摸着手,笑着,手拉手,先崇拜地面。对于曾拜袁绍门下的许游,曹操不顾过去嫌,以礼相待。他有爱才的慷慨。比如张绣杀了曹操的`一子一侄,降曹后,曹操弃仇录用。再比如袁绍手下的陈琳在一篇文章中骂了曹操和他的祖先18代,曹操知道他有才华,所以打败袁绍后没有杀他,而是自己用。即使是他的死敌刘备,也曾投奔他,在刘备被吕布打败后,曹操还称刘备为当世英雄。
人们讨厌他的“天子以使诸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时形势混乱,内忧外乱。如果不是曹操,也许汉献帝连命都救不了。现在,在曹操的保护下,他不仅能活下去,还能享受荣华。他只是做一个傀儡。相反,与孙权、刘备相比,曹操至死不称帝,虽然权力滔天,但他从未迈出那一步。这句话有效地说明了他对汉朝的守护,“设使天下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十八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这个故事非常有趣,我来给大家讲讲吧!这是诸葛亮的一次典型妙计。
有一天,突然飞马来报,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因为蜀国大将都去打仗了,只剩下几百小兵吓得失魂落魄,孔明不慌不忙地下令:“四门大开,剩下小兵都去清扫大街,不能喧哗出入。”
孔明在楼上弹琴。司马懿带大军来到城下,发现城门大开,小兵在清扫大街,就想:“他们一定埋伏的很好,于是就不敢入门,所以就带兵回自己的国家了。”回去的过程中,司马懿突然想到,蜀国大将都打仗去了,就剩孔明,于是下令再回去看一次。这一次,等他们到地方时,孔明都带小兵走了。
《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诸葛亮正是深知司马懿遇事多疑,不敢轻易冒险的心理弱点,巧施空城计,成功地躲过了魏军的.进攻,为撤退赢得了时间。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临危不惧,找出别人的弱点,凡事多动脑筋、想方法。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十九
话说“一代枭雄有谁怜,宝剑锋寒心更塞。”可一代奸雄曹操又有谁怜呢?是的,人们不但不悲痛他的结局,还将他称为“奸雄”,永负罪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日,去日苦多。”大文豪曹操对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炎刘”助有大功。
曹操,字孟德,乳名阿瞒。因刺杀董卓失败后,在家乡起兵。从一小支军队到一支可以挟持天子的大军,是需要多强军事智慧啊!曹操率领这样一支军队的统帅。却落得毛宗岗父子笔下的奸绝……吾亦不服也,且为之悲痛也!
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许攸夜见曹操,曹操跌迎先拜中的他三番五次掩盖事实中,许多人认为这就是他作为奸绝的一个原因。其实不然,他只是怕许攸嫌他的粮食太少,去投奔其他的君主,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后患,才一再掩盖事实的。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章节都是说曹操不好的。如借粮官之头来平息骚乱;因妒才而杀杨修;多次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但是他再坏,他的正面力量也比反面强大得多。虽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杀光屠伯一家,但他后来,将天下称帝称王的消灭,他自己也说,如没有他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说《三国演义》正统观念很明确,却明显得让人感到汉室宗亲刘备称帝的欲望。义子刘封的名字先不说,因他本名封。可刘禅完完全全是个马后炮。“封禅”就是古代天子祭天地用的祭礼。可这个所谓的奸雄却不想称帝。他礼贤下士,与周瑜爱才的方法截然不同。书中写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并没有因此杀他,反而仍叫放行。许攸被许褚害,曹操深责许褚,为许攸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周瑜则是“杀无赦”,当他发东吴天下被诸葛亮和刘备搅荡不平。便想把他们杀了,可不成,自己反被气死了。
来壁大战时,诸葛亮和周瑜两个相印,烧了曹操的战船,却未因此酿成杀机,但“月明星稀,鸟鹊南飞”却一句也写不出来。书中却对曹操的.文学成就,不是只字不提,就是湖潦潦草草地一句话写完。
曹操站得高,形象高大,影响不凡!说的话也非世俗人所能理解。“曲高和寡”一词说的正是他的孤独,懂他的人很少。若曹操还在,我必向他倾吐对他的仰慕。你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我怀念你。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二十
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代是烽火连天,战事不断,但也出现了许多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关羽……这个时期就是三国。《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写的。它详细记载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盛到衰落的全过程。这本书虽说不是正史,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将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为其如此,《三国演义》成为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长坂坡》这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刘备被曹操追赶到长坂这个地方,他为了尽快逃离,将自己的妻小托付给大将赵云,单独带着关羽和张飞杀到长板桥对岸。这时,又一拨曹军冲了上来,刘备的妻小和赵云分散了,赵云心急如焚,四处打听,最终,赵云将甘夫人和阿斗成功送到刘备身边,糜夫人不幸牺牲。赵云打得曹军人人胆战个个心惊。张飞为了掩护赵云单独站在桥头大喝一声,吓得曹军倒退几十里,可惜他考虑问题不周,拆了长板桥,这使曹操知道了刘备的虚实,他连忙派人修好长坂桥继续追击,这一次差一点儿就抓住了刘备,幸亏关羽前来迎接,才是刘备他们成功逃离曹军的追赶,赶到夏口。这个故事鲜明的比照出刘备得弱小和曹操得强大,我感受到了刘备以人为本得仁慈品性和赵云、张飞得勇猛。作者能将如此的场面描写的这样的栩栩如生,这让我非常惊叹。
我很佩服曹操,谁能想得到,他小时候竟是一个好飞鹰走狗、游手好闲的小顽皮。长大后的他,志向越来越远大。而且他有实际的行动,所以走上了成功的舞台。仔细品味他的事迹,你会发现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只可惜他未能统一天下,便病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