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0 三国演义 读书心得(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一
当我读完《三国演义》的时候,我感觉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了,而且是一部教科书。
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国演义》已经过时了,但我认为这部小书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比如《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比如较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如关羽、张飞、刘备、孙权、曹操,诸葛孔明等等。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它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如关羽的忠义精神、诸葛孔明的多智精神等等。比如关羽这个人物形象,人们对他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武艺高超,技压群雄;有人说他为人忠义,有义气,有胆识;有的人说他歧视别人,为人骄傲,以致最后骄兵必败……不过现在看来,关云长的为人忠义被百姓所信奉,人们纷纷建立了关公庙,拜关公为神,祈祷关公能保佑自己。从小,我就在社会大环境下崇拜关公,视他为忠义的代言人。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一代枭雄曹操出生卑微,却能闻名诸侯,成就一番霸业。当然古往今来,人们大多数不喜欢曹操这个人物,感觉这个是坏人的形象。歧视客观地评价曹操这个人物。他既有功也有过。有人说曹操一世奸雄;有人说他为人狡猾,机智;有人说他滥杀无辜;有人说他善于使用人才,充分发挥谋士的智谋;有人说他有与生俱来的英雄气概,能够成就一番霸业;有人说他生性多疑,错失许多战机,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过,我还是挺喜欢曹阿眠的,毕竟他参与了众多的战役和事件,如七星宝剑刺杀董卓、发矫诏诸镇共同联合讨伐董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大事件和战役。曹操凭着自己的智谋从无名小卒一步步变为一代奸雄,万世留名。
说过“鞠躬尽瘁”大家就会想到名相诸葛亮。诸葛亮拥有旷世之才,能预测未来,会无形八卦,且善于用兵,能洞察一切。可以说刘备事业的成功有一半是他的功劳,尤其是刘备死后,蜀军完全由他主持,若没有诸葛亮的帮助,蜀国早已灭亡。在《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狠毒。例如最有名的三气周瑜,诸葛亮巧妙地把周瑜起得身亡。故事中尽显了诸葛亮的智高一筹,胜券在握、成足在胸的智谋。
在七擒七纵孟获中也充分表现出诸葛孔明的智谋超群,能很好的处理民族问题,让少数民族实行自治,这样能有效减少民族分歧和战争。七擒七纵让孟获明白了诸葛孔明的宰相气度和过人的智谋,最终真心归顺于蜀国。从而使蜀国南方安定,粮草充足,是蜀国更加强大。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合的第一段,现在想起来,还感慨万分。
三国归晋司马炎,此时天下一统,应了所谓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这部小说,我看完后感触颇多,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多启迪,再翻开看一遍,仍能对我有些启发。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这部小说是成功的,不朽的,值得我们去看。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二
《三国演义》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
还有我比较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名篇。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其无情无义已到了极致,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人固然有才能很重要,但还要讲"德"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为了保护曹操,曹操失了吕韦和儿子,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力量不如他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 就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的骄傲,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刚正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成败原因。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的,好的名著可以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三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人物。
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济济,最后更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这位后辈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个人认为十分对。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篇四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它是由明朝时代的罗贯中写的。身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自然故事里的情节也是曲折动人,跌宕起伏。
就拿三英战吕布这个故事来说一说吧!这篇故事主要讲刘备,关羽,张飞这对结拜兄弟骑着马与董卓的义子——吕布大战了三百回合。渐渐吕布招架不住了,虚刺一枪后,便骑着赤兔,拿着方天画戟,狼狈的逃回了营中。对于这篇故事,我对吕布的英勇非常赞赏,也很厉害,但吕布的武力使他非常自大,自认为没有人能够挡住他那致命的一击,哪怕是上万人也不足以挡住他前进的步伐,从而导致他的鲁莽,从而导致他的鲁莽给他铺了一条险些丢掉命的道路。吕布的计划不周全,刘备,关羽,张飞的出现使他的计划乱了套,说白了,还是有勇无谋,光有力量,没有脑子的一个人。
再者说刘备关羽,张飞他们用了老子脑子,决定好了计策,不慌不忙的进行着,这让吕布成功进了套。所以要少用蛮力,多用脑子。
与吕布相比,关羽就显得沉着多了。有一次他被毒箭射中,然后找华佗神医来刮骨疗毒。关羽的冷静、沉着和有勇有谋,都让我非常称赞。他不像吕布那样的自大,他都要好好思考一番,再作行动,而吕布是不动脑子,。便去战斗了,不动脑子武力值再高也没有用,用智慧便可以做到以小博大。
刘备、曹操、孙权哪一个不是从一个无名小卒做到了开国皇帝的,就他们一点兵马,能够抵挡十万、百万大军吗?都是靠智慧啊!
《三国演义》告诉了我,活用智慧,便可以做到蚂蚁吃死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