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 比较文学论文题目(优质1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一
摘要: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设置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一专业,然而,国内很多学者对这一专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则主要针对这一名称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高校;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前言。
教育部于大规模地调整了二级学科,其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两个二级学科进行了合并,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置于现在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
在该课程名称诞生伊始,国内的学者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
例如,谢振天指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强行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对学科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
一方面,导致认识论的混乱,很多师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学科的实质,从而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同等对待,认为两者的教学研究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也造成了混乱,在很多师生眼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相同的,理所当然地把外国文学的相关教学、论著看做是比较文学的教研成果。
再如,孟华指出,把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捆绑起来进行学科设置,对于比较文学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
从本质上来看,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并不是一个学科体系的范畴,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把这两个学科强制地合并成为一个学科,并没有经过学术意识的公众论证。
然而,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基本上原来的“外国文学”课程均变为了现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那些“外国文学”的教师也随之成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学者和研究者。
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的设置是混乱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位就是“非学术性”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学研究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比较思维”。
事实上,在人文学术史上,“比较文学”和其他各个“文学”存在很大的差别。
例如,“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在命名是都是以“地域”为基础的,其涵义就是在存在于特定地域中的一种“文学”。
但是,“比较文学”作为一个逻辑体系,它是专门用来解析及阐述以上各“文学”的,它不是“文学存在”,而是“学术存在”。
2、世界文学的内涵。
可以说,“世界文学”也是以地域为基础认定的一种“文学”,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方面,从古至今,思想家们对未来的人类社会做出的无数的构想,例如,“天下大同”、“桃花源”、“万国共和”和“共产主义”。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人们期望在人类的生活中能够实现语言上的相同,从而出现了“世界语”,与此同时,人们还期望人类可以在精神形态实现融合,从而形成了“世界文学”。
但是,“世界语”的流布失败了,而“世界文学”也尚未形成一定的模本,因此,可以说,“世界文学”是先哲们的一个“梦”。
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来看,真正的“世界文学”尚未形成,而高校学科中的“世界文学”指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学”,其仍然是在世界各地存在着。
无论是高校,还是学者,都没有展示出“世界文学”的样本,这是因为“世界文学”属于世界,其超过了“国别”。
严格来说,“世界文学”就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文学的一种“集合体”。
在学术意识的层面来说,“世界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或者“外国文学”,是相对于“中国文学”而言的。
例如,《世界文学》这本杂志是国内著名的研究“外国文学”的刊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文学”早已形成了定论,且学界也达成了基本共识。
3、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
正如前文所述,“世界文学”就是先哲们对于人类未来社会的一种幻想,一个“梦”,尚不存在任何模板。
因此,以一个不具体的“梦”来当做我国高校中一门学科,并不合理。
此外,现行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专业”。
但是,“外国文学”作为一个总量代词,其需要进行还原,成为具体的“国别文学”,如“美国文学”。
因此,“世界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地域文学”,这样一来,使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所具有的“非学术性”特征更加凸显。
综合以上分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名称的设定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结论。
总而言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的名称存在很大学术问题。
但是,需要指出的人,在人文学术界,包容性地阐述某一学科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要想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就更难了。
因此,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寻求学科的基本学术内涵,尊重并遵循其基本特征,从而有效保护这一学术的严肃性与价值。
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的名称,也应该形成基本的公式,以促进其健康长期的发展,不断提升学术本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2]范慧玲.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的思考——以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为切入点[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08:57-60.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二
导言:
文学心得体会是独立的思考和个人感悟的结晶,是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反思与体验。题目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一个好的题目能够概括文章核心内容,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本文将从选择主题、简洁明了、与文章内容相契合、突出特色和吸引力以及与读者建立联系等方面,探讨如何写好文学心得体会的题目。
选择主题:
首先,在写好文学心得体会的题目之前,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可以是文学作品所述的内容、探究的主题或者是读者的个人感受等。一个宏观且相对抽象的主题能够让读者对文章有整体把握,也能引发读者广泛的共鸣。
简洁明了:
好的题目应该是简洁明了的,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核心思想。避免使用过长的句子或繁琐的表达方式,简练而明确的题目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与文章内容相契合:
题目需要与文章内容相契合,能够准确地反映文章的主题和观点。读者通过题目就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如果题目与文章内容不相符,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或失望。因此,题目作为文章的引子,必须能够代表文章的核心要点。
突显特色和吸引力:
一个好的题目需要有独特的特色和吸引力,能够让读者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或者用词巧妙地给予题目以生动性和富有想象力,使读者在瞬间被吸引进来。
与读者建立联系:
好的题目应该能够与读者建立联系,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话题或观点,使读者能够找到共鸣,或者给予一些具体的情境和问题,让读者思考自己的观点。与读者建立联系是与读者进行心灵沟通的重要前提。
结语:
文学心得体会的题目是文章的精华部分,通过合适的题目,我们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个明确的主题,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与文章内容相契合,突显特色和吸引力,并与读者建立联系,是写好文学心得体会题目的关键要素。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对读者在写作文学心得体会的题目时有所帮助。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三
在探讨、研究比较文学教学问题时,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它的教学目的。我们的高校里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从事比较文学教学的指导思想。那么,在本科阶段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学界的看法也是见仁见智、不一而足。有人强调必须重视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维护比较文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人则认为应该注重比较文学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比较文学的学习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比较文学的课程范围之内,学习比较文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文学欣赏和文学研究的一种宏阔、开放的视野、思路、观念及其方法,提高学生从事各种文学活动时的认识水平和基本素质。因此,在高校中文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有关课程的教学中,都应该贯穿比较文学的精神。例如,我们不论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还是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因为比较文学课程大都是由外国文学教师承担的),在涉及到神话这种古老文学形式的教学时,都可以将中外各民族的神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在了解、把握神话的基本形态的同时,了解中外神话的不同特征,加深对这种人类社会发展早期阶段、并且对后来的文学产生较大影响的文学体裁的认识和把握。例如,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常常把那些意志顽强者和勤劳者形象视为英雄来歌颂,如《夸父逐日》中的夸父、《精卫填海》中的精卫、《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等。
而在西方,人们崇拜的就不一定完全是以勤劳为特征的英雄,而常常是智慧和力量而见长的英雄,如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英雄传说中赫拉克勒斯和圣经故事中的大力士参孙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西神话和英雄传说中的差异及其深层原因,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打通学生中外文学的知识储备,从而使学习能够深入进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通过具体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等教学活动的实施,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换句话说,也就是让学生初步弄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什么是影响研究,什么是平行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什么问题具有比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要从事比较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学习和研究等问题,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比较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在我国高校中占较大比重的师范院校的本科比较文学教学来说还担负着一个重要使命,即培养具有一定的比较文学观念和意识、扎实的中外文学基本功底等良好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为在更为广泛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比较文学观念、在中学生中普及比较文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之后,本科阶段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不难确定了。那么,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究竟应该向学生讲授些什么东西呢?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教学面的拓展,业内人士逐渐认识到,在作为比较文学基础教学的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中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规范,这一点已经基本成为共识,而且在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的领导下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制订了比较文学教学大纲,编写了比较文学基础教材。但是,由于不同学校在性质、师资、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教学中又不应该完全拘泥于大纲和规范,而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适当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况且,笔者认为现有的比较文学教学大纲以及根据大纲编写的《比较文学基础教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上也还存在着进一步调整、完善的空间。因此,对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的继续探讨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主要应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来考虑:
第一,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学校的性质与培养的对象有关。(如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不同,文科学校与理科学校不同)。目前在已开设比较文学课程的学校中,既有文科院校,也有理工科院校(比较典型的如浙江工业大学),在既有综合院校,又有师范院校,这些不同性质的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目的和教学的方向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开设比较文学课程上也有着不同的意图和侧重,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以笔者所在的师范院校来说,安排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注重考虑与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师资的目的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把教学对象作为未来的中学教师来培养他们的比较文学的自觉意识和基本素质,引导他们学习和思考时的比较文学的思路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例如,在介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时,就可以以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和文学的交流和影响的史实为背景,结合传统或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来解读作家作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多年以来高中语文课文中所选的鲁迅的小说《药》中就包含着不少外来影响的因素。首先,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的限知叙事的角度而不同于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角度,这正是受外来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范例,向学生讲解中西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其次,在这部小说的思想和结构等方面也都可以看出俄国文学的影响。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影响的事实更是尽人皆知的,小说中体现了作家对知识分子和小人物命运的关注与思考。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外来影响的因素对鲁迅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作家在其思想的形成和创作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的一些作家,对这方面的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学生学习和了解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18世纪法国的启蒙作家伏尔泰和德国的杰出诗人歌德的创作在这方面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例如,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受元杂剧《赵氏孤儿》的影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实,而歌德的创作以及他的世界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提出,也与他所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教学活动中,对这些问题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做出分析和讲解,对培养学生的比较文学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的设置与课时的安排有关(如课程的层次、开设时间的先后等)不同类型的学校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在内容的侧重、教材的选择、课时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考虑和要求。但是,作为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首先应该是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关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东西介绍给学生。比如,包括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意义(做什么);比较文学的类型和方法(怎么做);以及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等。以上内容可以视为比较文学教学的基本部分,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比较文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三,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素质和研究的兴趣有关(如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的擅长)。不论什么类型、什么性质的学校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首先都要按照基本的教学要求和规范把该门课程最基本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对基本内容的选择和把握也是可以有一定区别的)。在此前提下,可以根据学校的性质、教学的对象、教师的特点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践性的教学。可以根据任课教师的研究特长,把自己对比较文学某个领域或某个问题的独特研究和独到见解介绍给学生。比如,可以开展中西各体文学的比较、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西方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内容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视为提高和应用部分,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基本确定之后,如何将其贯彻、落实,教学方式方法就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至于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来具体考虑。但笔者认为对于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来说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堂教学应该说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通、最常见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把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地把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传授给学生,而是在向学生介绍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知识来观照和学习比较文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包括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的介绍和分析,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影响研究,什么是平行研究,什么是阐发研究,什么是跨学科研究等,从而使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文本的学习以及文学现象的了解,真正掌握比较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参与比较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应该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根基来学习比较文学,以体现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特色,正如杨周翰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研究外国文学的人必须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在当前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领域存在一种偏颇,即对西方文学的注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学忽视。不少学生谈起西方的理论来能够侃侃而论,而对中国的文学理论则比较陌生、知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比较文学教学中的一大缺陷或弊病。而朱光潜、钱钟书、季羡林等前辈学者之所以成为公认的比较文学界的泰斗和大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除了在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之外,都具有扎实的中国文学的修养和中国文化的根基。第二,课外阅读、拓展思路。在比较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以比较文学的眼光去重新解读和阐释经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比较文学的学习更应该建立在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和一定的理论著作的基础之上。
第三,讨论交流、沟通有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甚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第四,科研写作、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对比较文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一定水平的比较研究,结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写作具有一定水平的、比较文学意识的文章。
第五,学用结合、突出实践。尤其是对于师范院校的比较文学教学来说,可以适当地让一些已经毕业的在中学任教的比较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回学校参与教学,与在校学生开展一些教学交流活动,结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比较文学的经历和在中学的语文教学实践现身说法,设身处地地来指导和推动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教学。
以上就是笔者在近些年来从事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体会和做法,而有些问题还仅仅是一种想法,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和运用。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实践,来参与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相关问题的探讨,为我国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绵薄的努力。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四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正在向世界文化发展,各个民族在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发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统一性的世界文化。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世界文学也逐渐从民族主义文学的壁垒中走出,形成了更加广阔的文学意识,而比较文学也应运而生。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并成为了比较文学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文学观的建立,为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一、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态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状态。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文化形态出现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从目前世界文化现状可以看出,现代东方文化已经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而现代西方文化与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渗透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受古代东方技术的启发而发展,同时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又反过来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西方现代诗从我国汤匙中得到启发,改变了英式诗歌的句法与诗法,开创了西方意象派诗篇,而我国的现代诗歌又受西方影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处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2、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逐渐从欧洲中心逐渐向世界多中心发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3、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点以及全球化意识的建立,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碰撞,使世界文化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研究逐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向着宏观总和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发展表现在从民族文学主义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向了更加广阔、宏观的世界文学观念。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
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交流活动逐渐向世界性发展,国际性文学组织、团体陆续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视野扩大与思想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各国对外来文化、文学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学的圈子得到了扩展。
2、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兴盛与世界诗学的产生。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盛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特点。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批评以及文学―美学批评三个阶段,批评的对象逐渐从作品向读者发生了转变,开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诗学的产生。世界诗学的萌生以及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比较文学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世界文化与文学联系加深。
文学的产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中的各个学科与文学相互影响渗透,使得文学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现了变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
1、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要树立起世界意识,并具有全球性文学观念,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在建立世界意识的同时,要加强民族意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学,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学吸收外来文学中的精华,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
2、文化意识与文学意识相结合。
从比较文学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所以,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应该以文学为基础,以文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得文学的研究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要求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文学意识为主,以文化意识为辅,突出文学性。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比较,因此有比较并不一定可以称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以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建立在比较意识之上,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仅仅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同时需要具备诗学意识,总结分析文学发展的规律,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在比较文学观众,比较意识是基础,而诗学意识则是主导思想。
总之,在如今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不断向全球性发展的背景下,比较文学观的建立需要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之间相结合,才能建立起适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比较文学观。
文档为doc格式。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五
2.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阮籍咏怀诗略论。
16.左思咏史诗略论。
17.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六
中文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由于其厚重的专业基础、广泛的就业面以及相对固定的社会需求量,成为地方性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然而,随着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放弃传统的精英大学发展目标,选择了多学科性、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传统中文专业课程教学亟待进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实践服务,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当今的转型发展之路,如何在教学中将必可不少的理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就成为中文专业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和迫切解决的任务。
一、比较文学本科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正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纵观现今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正如陈惇所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各校开设的课程也与以往不同。除了讲比较文学原理的课程之外,还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文学类型的比较研究、文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跨学科研究等,确实比以前丰富多了。”[1]造成比较文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各学校在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多样化又是沿着三个方向在演变:一个方向是继续讲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二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学关系史、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等,它们本来属于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部分,现在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个方向是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或者说是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种学科的某个专题。[1]而对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界有多种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最好形态,是将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内容,与现有的比较文学相关理论探讨与方法讲解结合起来,以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为主的种种现象方面的内容来充实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与课堂,让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文学史化’”。[2]还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本科课程要轻概论,而重在讲具体案例”[3]。持后一种看法的不只一位学者。有学者因为在本科阶段进行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完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学习本学科有什么用,比较文学的论文应该怎么写”,所以主张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就不再是对纯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学习,包括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领域,以及每一种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去操作等”[4]。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演变的三个方向课程安排各有特点与优势,但都有不足。全面讲授学科原理的课程易失于枯燥晦涩,专题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较诗学等课程虽长于专精,但有失广博与系统,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程如“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俄国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西戏剧比较”等课程针对性强,但也因为专精,容易失却比较文学的学科特色。
(一)坚持理论与实例教学并进。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之下,既要讲授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实例的介绍。学科的基本理论介绍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作为初学者,学生能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历史、学科特征、学科研究范畴等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从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来看,如果将学贯中西从事高级研究的人才培养作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不现实,因通过大学四年级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一跃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专家未免不切实际,而几十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比较文学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意识和较为开阔的比较视野则是有可能实现的。有学者主张“比较文学课的主要内容则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比较文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二是比较文学的历史,包括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动态;三是比较文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这三块内容中,第一块和第二块是较固定的内容,更多的属学理知识,同时也因比较文学历史较短而容量较小。第三块既是学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实践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教师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课时长短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5]。笔者对此分类非常赞同。实际上,这三块内容较好地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了一起,一并考虑了本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高校教师授课的个性化特点,既有相关的概念原理、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又有研究方法与研究实例的诠释,精专与文博兼而有之。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课时有限,内容安排过多并不合适,以上三块内容还是应该择其重点,合理分配比例。简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设计与选择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其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区分,本科阶段主要是为了普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自然应当侧重前两块内容,而研究生阶段则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可以进行一些专题性的介绍。
(二)坚持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因为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决定。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中需同时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法。对于那些理论性强的名词术语、概念、学派观点应由教师进行细致分析与解释,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应适时地举些例证或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尝试着进行分析,以期养成研究的习惯与思维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最好由教师提前布置好题目让学生准备,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效。比如在比较文学中关于“形象学研究”讲授时,笔者发现同学们往往对“他者形象”特别是隐藏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难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在老师对相关概念进行讲授之后,以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们亲自阅读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并在课堂中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异国异族形象”“塑造异国异族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体会和理解“形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培养实践能力。
(三)充分体现比较文学专业特点,做好跨界融合。
[参考文献]。
[3]梅启波.中国比较文学课程与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语文知识,(3):62.。
[6]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七
中文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由于其厚重的专业基础、广泛的就业面以及相对固定的社会需求量,成为地方性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然而,随着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开始放弃传统的精英大学发展目标,选择了多学科性、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传统中文专业课程教学亟待进行改革,以使中文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实践服务,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当今的转型发展之路,如何在教学中将必可不少的理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就成为中文专业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和迫切解决的任务。
一、比较文学本科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正式作为一门课程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课堂。纵观现今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正如陈惇所言:“随着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各校开设的课程也与以往不同。除了讲比较文学原理的课程之外,还有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文学类型的比较研究、文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跨学科研究等,确实比以前丰富多了。”[1]造成比较文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样化发展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各学校在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大纲等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多样化又是沿着三个方向在演变:一个方向是继续讲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二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拓展和深化,如中外文学关系史、比较诗学、跨学科研究等,它们本来属于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部分,现在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自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个方向是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或者说是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去研究另一种学科的某个专题。[1]而对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界有多种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校中文系或外文系比较文学本科课程的最好形态,是将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外国文学史的内容,与现有的比较文学相关理论探讨与方法讲解结合起来,以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为主的种种现象方面的内容来充实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与课堂,让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综合化、‘文学史化’”。[2]还有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本科课程要轻概论,而重在讲具体案例”[3]。持后一种看法的不只一位学者。有学者因为在本科阶段进行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学完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后,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比较文学,学习本学科有什么用,比较文学的论文应该怎么写”,所以主张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就不再是对纯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学习,包括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领域,以及每一种研究方法应该怎样去操作等”[4]。针对上述教学目标演变的三个方向课程安排各有特点与优势,但都有不足。全面讲授学科原理的课程易失于枯燥晦涩,专题研究的如中外文化史、比较诗学等课程虽长于专精,但有失广博与系统,与其他学科结合的课程如“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俄国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中西戏剧比较”等课程针对性强,但也因为专精,容易失却比较文学的学科特色。
(一)坚持理论与实例教学并进。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之下,既要讲授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有研究方法、研究实例的介绍。学科的基本理论介绍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作为初学者,学生能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历史、学科特征、学科研究范畴等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的知识。另一方面,从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来看,如果将学贯中西从事高级研究的人才培养作为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并不现实,因通过大学四年级一个学期几十个课时的'教学就能让学生一跃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专家未免不切实际,而几十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对比较文学有大致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比较文学研究意识和较为开阔的比较视野则是有可能实现的。有学者主张“比较文学课的主要内容则大致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比较文学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二是比较文学的历史,包括中外比较文学的发展史和目前的研究动态;三是比较文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这三块内容中,第一块和第二块是较固定的内容,更多的属学理知识,同时也因比较文学历史较短而容量较小。第三块既是学理性的,又具有操作实践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往往受到教师科研方向和成果以及课时长短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5]。笔者对此分类非常赞同。实际上,这三块内容较好地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了一起,一并考虑了本科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高校教师授课的个性化特点,既有相关的概念原理、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又有研究方法与研究实例的诠释,精专与文博兼而有之。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课时有限,内容安排过多并不合适,以上三块内容还是应该择其重点,合理分配比例。简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设计与选择比较文学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将其与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区分,本科阶段主要是为了普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基础知识,自然应当侧重前两块内容,而研究生阶段则重在提高学术水平,可以进行一些专题性的介绍。
(二)坚持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
要想真正有效地完成比较文学的本科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坚持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因为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由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决定。比较文学本科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方法中需同时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法。对于那些理论性强的名词术语、概念、学派观点应由教师进行细致分析与解释,但是也不能任由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应适时地举些例证或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尝试着进行分析,以期养成研究的习惯与思维方式。为了取得更好的讨论效果,最好由教师提前布置好题目让学生准备,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论之有效。比如在比较文学中关于“形象学研究”讲授时,笔者发现同学们往往对“他者形象”特别是隐藏在“他者形象”背后的“自我形象”等概念理解有难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在老师对相关概念进行讲授之后,以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们亲自阅读具有“他者形象”的代表性作品,并在课堂中分析讨论“作者是如何塑造异国异族形象”“塑造异国异族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体会和理解“形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培养实践能力。
(三)充分体现比较文学专业特点,做好跨界融合。
[参考文献]。
[6]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八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比较》(提纲)。
前言。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一,现代、当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环境。
1,1百年轮回;。
1,230年的断层;。
1,3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二,现代、当代文学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区别。
2,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2,2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2,3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2,4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三、现代、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类同。
3,1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3,2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四、百年文学的未完成越狱;。
4,1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4,2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五、扭曲了的当代文学之路。
5,1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5,2政治挂帅的全面复辟无限扩张的禁区;。
5,3难以改变的民族基因:普世价值的缺失;。
六、回归文学是看起来很美的海市蜃楼。
6,1自由是文学最基本的生命体症;。
6,2文学是一种可以割舍的奢侈品,劣币淘汰良币;。
6,3思想的毒奶产生精神的结石,人不能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6,4回到起点,文学也在等待西方的救赎。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九
2.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3.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4.论《诗经》中的史诗。
5.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6.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7.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8.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9.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0.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1.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2.《吕氏春秋》与杂家。
13.《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4.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5.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7.《战国策》名篇研究。
18.老子的思想。
19.《老子》的艺术特色。
20.《庄子》的艺术特色。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十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内部动机。
新课改指出,要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地理课程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如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等;获得研究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学会运用地球仪和查阅地图技能,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等;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包括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了解人口、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和基本规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可以在不同教学模块,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舒适合理的地理课堂环境。
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和课堂环境是构成课堂管理系统的三个部分。如何将三者的关系处理好,使三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的管理体系,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其中,课堂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课堂环境分为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其中,前者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被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环境。比如班级风气、师生关系、上课气氛等都包含其中。后者是指课堂内的外在物质基础。如教室的空间利用、硬件设施、座位安排、课堂纪律等。若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教师还需从改善这两方面的地理课堂环境入手。
3、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物理课堂管理和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培养其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而只有建立一套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地理学科的授课,能够使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尊重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基础,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学地理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
教师作为课堂管理的整体协调者,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良好的课堂管理风格是形成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不同的管理方式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学习状态产生不同影响。通常情况下,教师的管理风格从行为上可以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自流型;从态度上可以分为积极的管理行为和消极的管理行为;从针对学生行为的处理方式上,可以分为预防性行为和干预性行为。通过不同的组合,教师的课堂管理风格会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教师的不同课堂管理风格会在管理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情况产生变化。因此,任何一种管理风格都是优点与缺陷共存。教师应当依据自身能力,以及自身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形成适合班内学生发展的`课堂管理风格。
2、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地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地理知识,还必须让他们学习到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不应当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需要依据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学习兴趣。同时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含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传授学生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领会地理这门学科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为下一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达到教学目的。
3、课堂环境的稳定性。
课堂环境是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中学地理作为一门不受重视的学科,其课堂环境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行为规范有着很大影响。积极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班级的学习氛围,为教学互动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能够影响具有负面情绪的学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消极的课堂环境则会与之相反,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和行动导向都会受到环境的负面影响。因而,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地理课堂管理是否有效的体现之一。同时,由于人和环境能够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管理时需要有效调节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使两者彼此促进,形成良性发展。
三、中学地理课堂管理的优化策略。
1、建立师生和谐沟通渠道。
新课改强调老师的激励与引导,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出师生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地理课程的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当具备使自己与学生和谐沟通的技巧和能力。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是“管”与“被管”状态,教师并未将师生平等的理念融会贯通。如今,教师则应当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朋友式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赖。同时,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人特点,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依据不同班级情况,建立合理的师生沟通机制,对学生的合理要求给予及时反馈,将民主与平等的管理理念带入课堂,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才能建立真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地理课堂管理状态。
2、制定合理的课堂行为规范。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规范的学生行为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在以往的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常会对学生进行过度规范性的管理。如在制定班级规范中,以“不能做某事”将学生行为机械化的限定在制度框架内。这类规范的制定严重制约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现实中由于大多数学生并不重视地理学科,在制定课堂纪律时,必须确保纪律标准的可实施性。同时,让学生明确纪律的适用条件及违反后果,形成一定约束力。因而,教师在制定地理课堂行为规范时,应当将学生的行为标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在强制与民主间找到平衡点。而在课堂纪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对学生采取正向的强化方式和积极的惩罚方式,不能过度使用惩罚。以此,通过将管理重点放在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上,与学生共同建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
3、构建新颖的教学授课模式。
地理新课改提倡教师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程的学习。如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备课,收集相关资料,设计教学内容。如此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老师从学生角度考虑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地理授课过程中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地理知识时讲述相关趣闻,既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够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课外实践方面,新编的初中《地理》中安排了一些新颖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当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自发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十一
a、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论语》)。
b、小说主人公大卫的母亲改嫁后,继父对大卫的管教近乎残忍,强迫他挂着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并把他送到伦敦的寄宿学校。(《大卫科波菲尔》)。
c、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红楼梦》)。
d、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他四处冒险,上演了很多闹剧。他大战风车,以致连人带马摔在地上,折断了长枪。(《堂吉诃德》)。
2、()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国狂人接舆遇见孔子,并不理会他,自顾自的边走边唱歌,且在子路面前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
b觉慧没有参加高老太爷的大殓仪式,因为道士说他的生肖与大殓的时辰有冲突。他虽然没有反对,但心里不相信这些(《家》)。
c许攸向袁绍献计攻许昌,袁绍不听,致使许攸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计,烧毁袁绍积于乌巢的军粮辎重,大败袁绍《三国演义》)。
d伏盖太太的公寓住着七位客人:库蒂尔太太和少女泰伊番,老头波阿雷和中年男子伏拖冷,老处女米旭诺,高老头和年轻人拉斯蒂涅(《高老头》)。
3、()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儿被人用一个独眼、驼背、长着罗圈腿的小怪物换走了。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十二
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正确的、正态的做好语文教学评价工作,对改进语文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师生的相互良性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全面科学的获知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客观公正的获取学生学习语文的信息、大胆尝试全新的、富有特色的评价模式,这对当今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一、关注情感、尝试双赢,促进学生智慧、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生成。
语文教学的学科评价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对语文这个学科的情感。长期以来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到了爱与恨、美与丑;好和坏、真和假,初步养成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懂得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是不可取的举止,但语文教学的评价却忽略了作为母语的这种功能,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故事还在继续演绎着。它以学习成绩为尺度,评选“三好生”“优秀学生”等等,班主任工作很好做,按成绩立马结果就出来了;举手表决,学生也在心里接受并运用着这样一个推优的标准。长期的评定方法的思维定势,也不能让其他学生有什么“高见”,因此马家爵出现了,老师眼里所谓的“优秀生”辍学了。还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卫校的一名女生从学生宿舍的五楼跳下了,而且她还是老师眼里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有记者在中专校采访“你为什么而活着”时,绝大部分同学的答案就能说明问题―为自己活着。的确,人首先得活着,但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当事事顺心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活得悠闲快乐,可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遇到挫折、不顺心的事,我们是不是就要心灰意冷?情感如此之脆弱、意志如此之薄弱,这是不是与教师在语文学科的学科评价中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系呢?所以我们应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关注学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尝试情感分在学科中的份量,并以此来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笔者在和学生学习《森林写意》《离太阳最近的树》(江苏教育版职高《语文》第三册)这两篇课文时,让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变化,并结合各种报道和资料,做出至少5张这方面的资料卡片,感受人类不注意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所受到的大自然的无情惩罚。学生们对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相互合作,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找到了相当多的资料,明白了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学习对学生增进知识、提高技能、经历过程、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注重知识、看重能力,训练学生理解、表述、发展等多全方位的能力素养。
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教师早已在头脑中按照学生的成绩给学生进行了初步定位:好、中、差在没评价之前就有了定论。如果某个同学书面考试得了高分,教师便会有质疑产生:这个同学怎么会考怎么好?成绩好的考出高分,自然就会在情理之中,片面的教学评价因此而诞生:成绩好的给予鼓励,成绩差的就冷落一边,那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因此中职生的评价应该在注重知识的同时,多去考虑诸如演讲、手抄报、手工制作、课本剧等能反映学生能力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把考试的方式进行改革:卷面分50分,1分钟演讲10分,手抄报10分,手工制作10分,课本剧10分,其他10分,综合给某个学生计算成绩,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在考试方式的改革中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学生会在新的考试模式下全方位的去培养自己的能力,逐步走出初中文化课落后的阴影,让他在职业学校的课堂里重新找回自我。
三、改革方法、享受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定位、定量、定专业的成长理念。
教学评价应该成为引导和调动全体学生对语文学习目标充满渴望并为之不懈努力的指挥棒,可到目前为止,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还是以单纯的知识学习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不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更无法使他们坚定日后为之奋斗的专业信念。其实职业学校学生的致命弱点就是卷面考试,如果我们还墨守成规、不改变这种评价方法,那我们就是职业教育的罪人。所以我们要走出一条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教学评价之路,我们可以评价学生在听话、说话、写作、阅读欣赏方面的能力,将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定位在能说、会说、善说上。其次我们还应该在定量上下点工夫,将学生的出勤、纪律、态度、方法、参与意识、书写作业以及学习努力和进步程度等纳入教学评价中。做到教学评价既围绕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另外,在强化专业思想上,我们应该通过语文教学评价来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本专业的思想,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构筑专业堡垒,享受本专业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情定学生所学专业去调动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在专业思想上自己给自己定位,提高主体意识。这种既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业的评价,我们可放手大干。
职教的朋友们!语文界的同仁们!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实施语文教学评价是我们每个职教工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对评价内容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要过多的关注试卷以外的情感积淀和能力养成,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十三
1.先秦时代:姜子牙:即吕尚。卖食棘荆、屠于朝歌、钓于渭滨。(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
蔺相如、廉颇:战国时期赵国人。将相和。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主要手法是赋、比、兴,雅包含《大雅》、《小雅》)。屈原《楚辞》(屈原创作了骚体,宋玉;历代把诗经和楚辞合称风骚)。《左传》(中国最早编年体史书)、《公羊传》、《国语》(国别体)。
儒家《论语》(孔丘)、《孟子》(孟轲)、《荀子》(荀况)克己复礼,待民以仁。
道家《庄子》(庄周)、《老子》(老聃)追求逍遥隐逸,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墨家《墨子》(墨翟)强本节用,兼爱非攻。
兵家《孙子》(孙武)法为有度。
法家《韩非子》(韩非)严刑峻法。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张衡《二京赋》班固《两都赋》贾谊(贾长沙)《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政论散文晁错《论贵粟疏》3.魏晋南北朝时代诸葛亮:代表作《出师表》(体现忠心),《隆中对》(设计政治蓝图)。
建安文学:公元196-2是汉献帝建安时期,建安文学指汉末至魏初以建安时期为中心阶段的文学。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用人思想: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曹植《白马篇》、《洛神赋》曹丕《燕歌行》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桃花源诗并记》、《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登池上楼》。
竹林七贤有: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刘义庆《世说新语》(轶事小说)刘勰《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著作)范晔《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陈寿《三国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中秋国庆文学稿题目篇十四
南北神话发展考索。
论后羿形象的发展演变。
《山海经》艺术形象的原型意义。
先秦史籍中所保留的神话材料研究。
简论颛顼时代宗教文化的特点。
《楚辞》与《庄子》神话研究。
论青鸟意象的文化意义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诗经》产生时代及其地域考。
论《诗经·国风》风格的地域特点。
论郑卫之音的风格形成及其特点。
论颂诗的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