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国演义读书感悟(实用11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一
四年级,我有了这一书,使我对书中人物典故有了更深的了解。像"桃园三结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三气周瑜"、"官渡之战"我都能耳熟能详,我还非常佩服书上的人物。
我佩服诸葛亮,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足智多谋。"草船借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佩服关云长,因为他有万夫不当之勇,杀死袁绍二位猛将颜良以及文丑,又过无关,斩六将,还水淹七军,真是智勇双全。
张飞武功也非常了得,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我更佩服赵云,因为他在几十万大军中宁愿战死,也不投降于曹操,他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欣赏关羽、张飞、赵云的武艺,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二
《三国演义》是历史上著名的名著,他的作者是罗贯中,在这本书里,他讲述了很多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描绘和刻画了很多性格特征明显的人物形象。
其中包括老谋深算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容易红脸的张飞……,相信只要是你看过这本书,那么你都会对这些人印象深刻的。
为了报仇,他奋不顾身,可惜最终大败,逃到白帝城,如果是像曹操这种奸雄为兄弟报仇,一定不会在树下扎营,为什么刘备要选择在树下扎营呢?因为刘备不想让士兵太热,借树乘凉,这体现出刘备是重情重义、故全他人的人!
当我看见有一片关于诸葛亮做什么事不好的作文时,我的心情十分不好,因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还不够好吗?我想问问那作者是怎么想的……但诸葛亮不应该独自去征伐,应该和阿斗一起守住蜀国,说不定还可以打败司马懿呢!
刘备当初应该要让诸葛亮跟他一起去打吴国的,它可以让诸葛亮交代一些人守城,在带赵云和关羽张飞的儿子去就可以啦,这样就一定可以胜利!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三
我读的数有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三国演义》,我最喜欢其中的诸葛亮,因为他十分聪明,每一次战斗都能想出很好的点子,并且总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从古到今,总有一些人,看到别人有才干比自己强,不是向别人学习,而是用不择手段地去陷害人家,显示自已的本领,不顾大局。
在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草船借箭》一回中,主要讲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比自己有才干,便心怀嫉妒,甚至想害死诸葛亮。他以军中缺箭为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若延时造不出十万支箭便以军法处置。由此看来,周瑜不仅妒忌心强,而且又十分狡猾阴险。然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趁着大雾漫天,用草船从曹营“借”了十万支箭,提前七天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使周瑜的阴谋失败。诸葛亮知道周瑜在刁难自已,他不但用智慧战胜了对手,还为国家立下奇功。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要对国家有益的事都会想尽办法去完成。
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心胸狭窄,要有气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四
没等我多想,我变成了一个身穿戎装的士兵。前面那个马上的将军是谁呢?啊!这熟悉的红脸的,熟悉的丹凤眼,是我最佩服的关羽!关羽,是作者着力歌颂的忠义之士,他武艺超群,忠于刘备,面对曹操的百般诱惑毫不动心,一有兄长刘备的消息,立马着手准备回到刘备身边,为了将刘备的家人平安地送到刘备身边,不惜冒着重重危险,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真不愧“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这时我又变成了诸葛亮身边的小书童。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他神机妙算,熟知天文地理,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等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诸葛亮是我心中的英雄,虽然他不会武功,但他运筹帷幄,是无敌的军师。他用智慧收复了无数国土,收服了无数大将。就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硬是用自己的心胸宏大感动了孟获。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由于与周瑜和诸葛亮是对立的,小说中给他增加了许多“坏”的渲染,例如: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说他刚愎自用,阴险狡诈,心胸狭窄。其实我觉得他十分聪明,只不过有一点儿小气和太谨慎。
“呀!好痛!”原来是手中的书砸到了脸上,刚刚的不过是一场梦境,虽然梦醒了,那感受却还是真真的存在着。这本小说对战场的描述是很成功的,把那一幕幕冷酷冷血战场,瞬息万变的战斗形式描述的那样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这战争不但气势磅礴,波澜壮阔,而且错落有致,生动逼真,有声有色。乱世的枭雄,我由衷的钦佩着!三国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其中的人物英雄事迹却留在了众人的心里,也让我回味无穷,使我情不自禁的与小说中的人物发生共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当终身品读!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五
我坐在书桌前,手里是一本三国。窗外是绵绵细雨,打落了几朵儿花。天空阴霾密布,乌黑的云夹杂着天空深邃的蓝,一切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刹那,一阵久违的亮光划过天际,闪过我的眼帘。“轰!”一声巨响响彻天空。我的心思才从三国中走出,却又陷入了沉思。
东汉末年,董卓当道,玩弄政权,昏庸无道,民不聊生,以致于天下英雄对他恨之入骨。曹操早有当皇帝的野心,离间计杀死了董卓,削弱了吕布。干脆当了个幕后皇帝。天子不甘心,暗自联络心腹,竟意外地召集到了和汉王室有关系的刘皇叔。刘备先投奔了曹操,曹操白门楼战死吕布,后与刘备发生冲突,刘备逃走。投奔了刘表,刘表死前,欲将荆州赠与刘备,备不受。曹操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灭袁绍、袁术。欲下江南,南取荆州,东灭江南,一统中原。没想到孙刘联手,火烧赤壁,大破曹兵。刘备用诸葛亮计,借荆州,并以此为根据地,和巴蜀,取益州,渐成大气候,遂有三国鼎立之势。但后来并不乐观,关羽败走麦城,张飞被暗杀,刘备白帝城托孤。整个偌大的蜀汉,承载着兴复汉室的志向,全都托付给了刘禅,孔明辅佐。但刘禅沉迷女色,玩物丧志,不听从诸葛亮的戒言,汉室衰败,最终,魏国一统天下,司马懿夺权,司马家族掌权,建立了晋朝。
仔细想想,蜀汉的衰弱完全因为阿斗的昏庸无能、沉迷女色、亲佞远贤。刘备生前,意外地有了孔明出山辅佐。蜀汉虽土地贫瘠、人口过少、贤士不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孔明招纳贤士、制订军法、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大破曹兵,发展了蜀国。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刘备信任孔明,听从他的建议,广开言路、开张圣听所造成的。
刘备死后,刘禅肆无忌惮、没有了君王的职责,忘记了自己是个皇帝,不思进取。诸葛亮北伐前,曾写过一篇《出师表》给刘禅,上面殷切地期望刘禅可以开张圣听、赏罚分明、善用贤士、亲贤远佞。孔明是站在一个师长的角度严厉地告诫刘禅。这可都是忠言,可忠言逆耳,刘禅在孔明北伐时,没听从孔明的建议,和善于阿谀奉承宦官交好。最终汉室衰弱,孔明北伐失败,乘鹤西行。
但姜维是后起之秀,他也有能力兴复汉室。但刘禅买下的种子深深地害了他,姜维和邓艾一起被钟会害死,蜀国差不多要灭亡了。
这一切,归功到底还是刘禅。如果刘禅听从孔明的逆耳忠言,亲贤远佞,那么孔明可能就会北伐成功,就可以一统中原,兴复汉室,改写历史,那他阿斗也可以做一个好皇帝。唉,历史没有如果,这一切都是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后果。
思绪回到生活,我们不也是那个阿斗么?我们从小没有养好习惯,长大了不听从老师的建议,我行我素。老师家长的建议都是忠言,逆耳忠言,但逆耳的话几乎没有人听进去。因此,如果在这样持续下去,就算有孔明辅佐你,亲自亲为帮助你,那你的下场也只能和蜀汉一样。
心中无尽的沉寂。
轰!又一声雷炸响。此刻,我的思绪回到了显示,我的脑海里已深深烙下了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要马上行动,不能做阿斗。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六
武艺超群,谋略高深,骄傲自大?“武圣关公”在武艺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去鬼神般神勇的吕布,当属关刀称雄。
关羽的最大毛病就是傲,除了不服入川、取汉中皆有上佳表现的老将黄忠外,再举一例:孙权请求迎娶他的女儿,不嫁也就算了,还以当时南方人最忌讳的北人骂语辱骂之。所以有学者说,关羽之死咎由自取,是刘备、诸葛亮假借曹、孙之手除去,很有见解。
关羽能镇守荆州多年,要感谢一个人:鲁肃。就是因为鲁肃坚决主张联好西蜀,才有关羽坐镇荆州的局面,否则,不要说早逝的周瑜,吕蒙早就瞄准了荆州,只是在鲁肃生前,孙权一直听从了鲁肃的主张罢了。所以,关羽只是逞匹夫之勇,身担重任,而不知事事当以孙刘联盟战略为重,他的败亡是早晚的事。
关羽攻击襄阳曹仁,由于连降大雨,令既无防备、亦不擅水战的曹魏援军--于禁部队措手不及,以致崩溃。但接下来,关羽就对坚守孤城的徐晃军队却一筹莫展,可见他的能力止及此,直至被吕蒙端了老家。
关羽在民间的信仰极深,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统治者的刻意拔高,也就是为了宣扬所谓的忠义。
在三国志中,他和张飞一样,是“万人敌”的猛将形象。
关羽在后世受尽顶礼膜拜。黑道爱其义,白道尊其忠。武品,人品都是顶级的。关羽已经武功盖世却依旧注重谋略,对于《春秋》,甚至手不释卷。文武兼备的良将,曾经水淹七军功盖华夏。他优秀的一面,让他的傲气滋长,目空一切,小视陆逊,最终痛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所擒,头颅被割下送与曹操,曹操尊其义,配木身以葬之。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七
近日,我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感触很深。
昆虫世界十分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明白管虫会穿“衣服”,不明白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明白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此刻我全明白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能够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能够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样样?聪明吧!
作者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所以,教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可是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此刻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当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应当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这是读完《昆虫记》后,我深刻体会到的。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八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低年级,我看的是插画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眼中仅仅只是如同游戏一般的传奇史诗,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只记住了一些骁勇善战的虎将,忠肝义胆的关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张飞,百步穿杨的黄忠,这仅仅是对人物的一些片面的看法,肤浅而无味。
在小学六年级,再读原着《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初露锋芒,到七擒孟获威名大振,都可以从中显示出他不朽的才华。可他也并非神仙,他错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六出祁山皆败,自己也被降职。自己本可以长久之计建功立业,却总是御驾亲征,最终劳累而死,给世人留下了遗憾。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应取长补短,臻求完美。
而我看好的世间虎将张飞,智夺瓦口,大战马超,忠心不二,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唯我独尊,关羽一死,感情用事,做主领兵伐吴,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刘备雷同与他,因为一时心急,将二十几年来储备的精兵良将大半都送了命,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如果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收复一部分中原失地扩大领土范围,养精蓄锐,灭魏伐吴指日可待,必能一统三国,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刘备又病死,“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的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诸葛亮、姜维又连年出师北伐,难得胜局,兵力耗损极大,贤能异士,老将都已去世,再也无力回天,邓艾一举攻下成都,西蜀从此灭亡。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英才诸葛亮无计可施,司马懿在乐观据守的状态下又丝毫不少斗志,不忘先主曹操所留的两句名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次能够出奇制胜。诸葛亮因悲伤,劳累过度在五丈原为病故。可见良好心态与事情的效率息息相关,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天下三分局面。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现有乱世之奸雄曹操立于大北、后起汉室子孙刘备建于西南,又有战神孙子之后孙权坚守于东南。魏、蜀、吴三大国互为掎角之势、立足于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野心勃勃的司马氏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
三国演义集历史与伦理于一体,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大至灭国之战,小至几人的厮杀,一次又一次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还是告诉我们停步要落后,落后要挨打,昏庸要亡国的道理。只有那些有雄才大略,仁义兼备的枭雄才能闯出乱世,一创霸业,也只有那些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圣贤才能够收复群雄并起的江山。为了将来能有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今日就必须打好稳固基础,在不断地与成功。失败所拼搏,你仲会得到人民的肯定,历史的留驻,成为一代天骄。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九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文学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无论是乳臭未干的孩童还是风烛残年的老者,只要你提及《三国演义》,他们都能与你乐道几句。相比《三国演义》,它的“老祖宗”——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也是毫不逊色。这个国庆假,《三国演义》读过不谈,恶补了一下《三国志》,那么,就分享一下我对两部宏伟巨著的小看法和小感触吧。
两者,一为正史,一为野史,或者是小说更加恰当。这很大程度决定了两者的不同,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成功的人物形象支撑。正史写给当朝统治者看的,所以它需要的是在政治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尽量还原历史原貌。
既然这样,那陈寿和罗贯中笔下的同一段历史,肯定会碰撞出不少火花。举几个让我印象最深的例子吧。在众所周知的《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高超武艺,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正史却记载,华雄是死于孙坚的古锭刀下。当身边有些人还以为阿斗是孙尚香所生的时候,《三国志》却只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一笔带过。黄巾军起义首领张角,演义中说他乃是个“不第秀才”,然而当时还未有科举制,汉朝还是用“举孝廉”选拔官员,科举是隋文帝之后的事,三国时,哪来秀才之说?要说演义中刘关张一同作战,最经典的桥段非《三英战吕布》莫属了吧,结果《三国志》一翻,妈耶,虎牢关一战,吕布也是败给了孙坚!可怜了我的江东之主呀,功劳全算在了刘关张头上去了。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罗贯中神话了刘关张一波人,丑化了我们的“_雄”曹丞相,于是小说善恶两派全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我们同样人才济济的江东,就只能沦落到打酱油的尴尬境地了。
刘关张赵马黄诸葛的神化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即使他们可能不那么真实,但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历的人物了,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形象,当然,这都没什么。但是,在这里我得为被丑化的曹丞相“美言几句”。这位世人皆知的大_雄,在演义中是名_诈多疑的角色。让他成为_雄的,有这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大“功劳”。演义中记载,曹操欲刺董卓未遂,于是四下逃命,逃命过程中,借宿在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夜里听到磨刀声,疑心人要杀他,便屠了别人一家。“却见缚一猪欲杀”,原来是要款待他,便继续奔逃。路上偶遇“手携果菜而来”的伯奢,曹操虽然知道他是好意,但怕伯奢知道后带人追杀,“知而顾杀”。陈宫问其何故,曹操便留下了这么一句豪言壮语。这句话《三国志》中不曾记载,它的出处是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具体有三个版本,《魏书》说,伯奢儿子要打劫曹操,曹操被迫杀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怀疑人家要他命,便杀了他们。《孙盛杂记》中说是曹操听到人家“食器”声,以为人家要杀他,杀了人全家,“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显然罗贯中选择了《孙盛杂记》的说法,但他改编的有些不那么真实,说磨刀就算了,还说是杀猪,难道,曹操能听到微小的磨刀声,却听不到撕心裂肺的猪叫么?就算曹操真的说了这么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依然要说,首先曹操是凄怆地说的,只代表当时就事论事,而不是他的人生观,更没有说是“天下人”。其次,这句话,我觉得有两种意思,宁可以译为“宁可”,但也不是不能翻译成“难道”,类似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同时“毋”也有“不能”和“没有”两种意思,那么就是说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难道只要我负了他人,就没有别人负我的地方吗?”裴松之是公元372年出生的,是南朝人,当时没有标点,我这么翻译也不能算错。
如果说曹操还有什么黑历史的话,那就是大军屠城徐州了。演义中说陶谦手下投降的黄巾军又惹事,杀了曹操父亲夺了其家产,落草为寇,然后曹操蛮不讲理屠了徐州。而《三国志》中则是直截了当的说杀他父亲的人正是陶谦,虽然手法还是很极端,但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其实,对于三国,还有很多可说的,但由于篇幅原因,我选择了这个性格复杂,后人颇多争议的,也是我很喜欢的人物——曹操。一孔之见,翘盼高论!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十
一向以来,《背影》这部作品总是让人感动万分,虽然早在初中《背影》就作为课文被学习研讨过,但不可否认经典的力量总是永恒的,每读《背影》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愫,正应验了“常读常新”这句老话。
记得初中刚读时,我曾为作品中父亲做的这些细琐只事感到不解,为什么要将这些平凡至极的事写入文章。此刻,我才渐渐懂得了作者那自认“聪明”背后真正的内涵。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并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我么唉,我此刻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的经验。那份爱是不忍我们经历他曾受到的苦的别有用心,这才真正明白了父亲的好与伟大。
这样感人的画面让无数人动容,真的仅有买橘子这么件小事吗不,远远不止。父亲艰难地前往,又是如何努力地回来,努力地装作简便催促儿子上车,这其中既有一位长辈的关爱与奉献,又有一位父亲独有的深沉与含蓄。肥胖的背影蹒跚前行,即使是在人来人往的铁道口,这一幕也必须会让儿子今生今世不会忘怀,不忍任之飘入过去历史的浮尘中。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我的脑中缓慢插放着蒙太奇式的画面,不禁泪欲夺眶。
如此真切感人的情节在朱自清其他作品中也多有体现,在《给亡妇》中,作者深切怀念那个一向只挂念孩子与丈夫的爱妻,件件琐碎的小事却道出了平凡夫妻间真挚的感情。《哀韦杰三君》中韦杰三的“忧郁、悲苦、坚忍、温雅”最足以“引人深大之思和切至之情”。
品读朱自清的文章,我不仅仅感受到他笔下个个生动人物的气息,更感受到了他自我人性的美丽光辉:善感的心灵,一颗勇于肩负职责的心!
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父爱的味道。“我”去北京念书时,父亲执意要送“我”。怕我在路上口渴,挪动着肥胖的身子去给我买橘子。穿过高高的站台自然要费尽一些,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着,显示出很努力的样貌。读到那里,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在眼睛里打转。买橘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父亲买橘子是蹒跚的背影感动了我。
那是一道爱的背影,在我们身边处处有这样的背影。5月12日,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日子。汶川大地震给我们每个国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伤痛,更多的是我们中国人对爱的诠释。
还记得在楼房坍塌的那一刻,一位母亲用自我的身体保护了15个月大的孩子。沉重的水泥板,石块砸下来,她却纹丝不动,用最终的力量支撑起孩子生命的空间。当救护人员发现他们时,孩子竟然在母亲的庇护下睡着了。母亲用她那伟大的背影,守护住了她身下的小生命,这是人性光辉中最伟大的背影。
背影,悄悄地来,静静地去。无论它是伟岸还是渺小,本质都是无私的。它源于人类最自然,最纯真的情感——爱。
三国演义读书感悟篇十一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关羽是给我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臣。他还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书中是这样描写诸葛亮的外貌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和他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