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地理高考备考心得体会(大全1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一
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考生们来说,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相当高,因此备考地理是至关重要的。在备考过程中,我深入学习了地理知识,积极参加模拟考试,利用各种复习资料,也积累了一些备考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地理。
第二段:系统学习地理知识。
在备考地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摒弃走马观花的习惯,而是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地理的知识系统庞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理解。我将课本内容和教师授课内容作为基础,通过多种途径扩充知识面,如查阅参考书籍、观看地理纪录片等。同时,我还总结了一些地理知识的关键点和难点,通过不断训练和实践,逐渐掌握了地理知识的要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坚持、有条理性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第三段:参加模拟考试。
模拟考试在备考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模拟考试,我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在模拟考试中,我注意重复训练,逐渐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除了自己的考试成绩,我还会查看其他同学的答题情况,了解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吸取经验并改进自己的答题能力。通过不断参加模拟考试,我逐渐找到了合适的备考方法和策略,提高了自己的应试能力。
第四段:利用复习资料。
备考地理时,适当利用各种复习资料也是非常有助于备考的。为了更好地复习,我购买了地理辅导书籍和相关的备考资料。这些资料的编写都更注重关键知识点和常考题型,有助于考生们快速抓住重点。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地理知识讲座和培训班,通过倾听专家的讲解和答疑解惑,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备考过程中,我坚持每日进行系统的复习,以确保重点知识不会遗忘,充分利用复习资料提升自己的备考效果。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通过一段时间的备考,我逐渐掌握了备考地理的方法和策略。系统学习地理知识,参加模拟考试,利用复习资料等都是备考地理的有效方式。然而,备考地理不仅仅要掌握知识点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在备考过程中,我不仅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地理综合素质。同时,我意识到备考只是开始,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段,不论结果如何,都会是自己成长的一部分,我将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努力发挥自己的实力,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结尾。
备考地理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看到进步的成果。作为备考者,我们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培养解题能力、思考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希望通过我的经验和体会,能够对大家备考地理有所帮助。相信只要倍加努力,每个人都能在高考中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二
2017年是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首届高考,如何应对2017年高考,2017年6月高二年级组组织全级各学科备课组长到一楼多媒体讨论新课标高考备考会,经与另两位同仁商讨,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现就我校高三文科地理学科的高考备考谈谈一些看法。
一、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6(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结合宁夏近年来的高考来看,选修部分的内容涉及的非常少,复习重点应放在三本必修教材。
二、新课程特点
新课程摒弃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以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主要是问题、活动、探究和案例等。从近年新课改省区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看,命题者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主题来设计高考试题,与老教材相比,考点和知识点并无太大变化。
三、复习方法
1、第一轮复习时间安排及教学内容进度参考表:
1
2
3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二轮复习的时间比较紧,只有一个月多的复习时间,内容多,任务紧。具体教学进度计划如下:
4
2、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理复习方法
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因为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要求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自然地理宜采用理解的
学习
方法,因为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应用,要求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区域地理重点采用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因而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自然地理是历年来地理高考的重头戏,高考试题中各类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陆地水体的运动与转化、自然带、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等几个方面及其相关知识点上。特别指出的是,新教材在天气与气候一节上过于简略,教师在气候一节复习时应详细,包括气候类型、分布、成因与影响因素应向学习生反复强调、夯实基础。
3、注意社会热点、焦点与区域知识的有机结合,平时复习时要经常留意当前国内外和现实
生活
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宇宙探索,重大纪念活动,生态敏感区,地缘政治敏感区等方面的热点、焦点,用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四、对学生的要求
1、抓住重点,专心听讲,课堂上的东西一定要抓住,即使这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无趣,也要认真听,理论上的东西掌握了,就可以灵活贯通,运用自如。
5
背,然后理解应用。
2、记忆地图,力求准确。地理有很多考查识图能力的题型,而且有考查大比例尺地图的趋向。这就要求考生具备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要判断所在地区就要依据经纬度,因此在平时要注意精确记忆。精确记忆有两种方式,第一是按照经纬度所贯穿的地区记忆。如东经120度经线所穿越地区的地形剖面、地形区、国家、重要河流、重大工程、自然带、气候变化特征、重大地理事件等。另外一种就是记忆国家,然后记住贯穿它的经纬线,如印度有东经80度经纬线贯穿等。地图的记忆其实不难,需要学生将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吃饭前后,下课时,做题目累了都可以看图,看的时候要动手在稿纸上面轮廓、经纬线等,这样有助于记忆地图。
3、勤于练习,巩固提高。地理是非常需要练习的,这点跟数学相同,只有通过做大量且精辟的习题,才能开拓思维,活学活用。做题的同时要善于总结,推敲参考答案的组织方法,从错题中查找自己尚未弄清的知识点,结合书本
寻找
类似题型,再次练习巩固。这样才能从做题中找到感觉,提升能力,从而掌握各类题型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答思路。4、开拓思维,大胆发散。地理的综合题讲究全局角度,这需要开拓的思维和扎实的基本功。
5、精炼答案,深思熟虑。这一点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可以尝试去做,使学生的答案变得简练、精辟。
五、学科组内教师协作工作安排: 张圆:主要负责组内事务及协调工作等; 李利军:主要负责试题制作等; 车静:主要负责试题的印制等。
6
按照学校,高三年级组统一要求部署,经过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商讨酝酿,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学生学情,特拟定2017届高考地理备考方案,内容如下:
《地理高考备考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三
地理作为一门涉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十分重要的学科,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备考地理高考对于考生来说,不仅要掌握知识点,更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试技巧。在备考过程中,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备考心得与体会。
首先,了解考纲,明确重点。高考地理的知识点非常繁杂,了解考纲,明确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考之初,我就认真研读了高考地理考纲,了解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并将其分为熟悉程度从不熟悉到熟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避免为了面面俱到而无明确方向。
其次,充分利用考纲外的资源。虽然考纲是备考的基础,但只通过考纲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地理是与生活和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考古和前沿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多种资源进行学习。比如,关注国家、大城市的规划,研读地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与地理有关的新闻和案例,都能够增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运用地理学方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备考地理高考不仅要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灵活运用这些地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备考过程中,我经常阅读和分析各类地图、图表和其他地理数据,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主动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策略,以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
接下来,多做题,熟悉考试形式。备考地理高考,要多做题,熟悉考试形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高考地理试题以选择题居多,因此我重点针对选择题进行训练,并且注意理解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掌握解题技巧。此外,在课外时间,我也尝试去做一些地理类竞赛题,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和分析综合能力。
最后,注重综合运用和交叉学科知识。地理学作为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交叉性,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备考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地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备考中,我注重运用地理学知识去解决具有综合性质的问题,并且了解并学习与地理有关的其他学科内容。
通过以上的备考心得体会,我在地理高考备考中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备考高考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法,相信最终必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希望这篇文章对同学们备考高考地理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四
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扫清知识盲点,系统归纳、细化落实每个知识点,教材阅读无死角,知识理解无障碍。终极目标是合上教材大脑中能够清晰呈现地理知识框架,拿出一个知识点能够说出在教材中的位置、能准确背出具体含义并拎出一串相关知识。
自然地理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复习时可分四阶段逐级提高解题能力,并从中总结规律性东西。第一步是透彻理解概念并熟记,第二步是吃透法则,第三步是真正弄懂原理,第四步是做变式训练题。做完一道题后要理清解题思路,做完类型题后要总结同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达到做一个会一类的目的,不管某类题形式如何变,只要原理是同一个就都会做。
人文地理主要考查学生对观点、方法的分析运用能力,复习时要注重思维的建模,做题时要注意归纳解题的方式方法,同时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第一轮复习要以教材为主,通过做题反馈课本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地方,重新理解和反思,进而巩固知识、拓展做题思维方法。
区域地理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如果说自然地理偏向记诵,那么区域地理就是偏理解分析,它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所以复习各版块时要有所侧重,不能一概而论。
复习时不放过任何一个考点和课本边缘知识,通过做题巩固知识点,一步一个脚印,不图复习有多快、只为通透每个知识点,不仅要会做而且要做对。同时,还要根据个人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选做训练题型,补齐地理薄弱环节短板,提高地理做题的基本技能。
教材各章节知识要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大的网络结构图,这样不仅记忆效果好,还有助于对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和理解。为了在相互分散的章节间建立联系,可以通过因果联系、对比类比关联、并列包含、主次从属等各种方法把大部分知识串起来,建立地理知识框架体系。
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侧重于专题把脉,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做题能力,通过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突破重难点知识,深入掌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注重综合解题能力的训练。
地理运动专题: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
人地关系专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
区域地理专题: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
地理图表专题: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等。
在复习地理时,要着重看教材中自然地理原理图式、总结人文地理的思维模式、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审视热点区域题目,同时多做题,多总结规律,只有真正钻进去才能学出兴趣来。
第三轮复习目的是查缺补漏、提高做题速度和准确率,同时还要调整好心态,提高应试能力。这阶段不要搞题海战术,应该精选练题,做透高考做题,做几套模拟题。
第三轮复习时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用最简单的话记住人文地理要点,举一反三弄懂自然地理;二是以地图为媒介,把地理分布、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放在地图上理解记忆更有效;三是理清解题思路,如从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回答河流的水文特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四是辨析易混概念、对比异同,如地形、地势、地貌、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等;五是清楚命题意图和出题陷阱,明确解题思路,会组织答题语言要点。大家还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增删地理复习计划。
总之,高考地理复习要多联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规律,在思考、总结、深化上多下功夫。具体要回归课本、回归地图,学会审题、避开出题陷阱,吃透历年高考地理真题,多做训练题和模拟题,同时总结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使复习更有效率。
复习时精读课本,归纳地理知识之间内在逻辑联系,提高知识迁移速度。如气候知识,就可根据气候的具体分布、气候的主要特点、影响气候的成因、各种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这一线索进行知识串联;也可利用区域图对中国各分区之间、中国某区域与世界某区域之间气候资源的利用等进行对比联系;还可对各大洲相同的气候类型进行影响因素的逐一对比等。
《高考地理备考计划》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地理主干知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二是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三是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地理各类图表归根结底都是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数量和逻辑关系,所以复习地图要总结共性规律,提升读图能力。
第一步,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第二步,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第三步,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第四步,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 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第五步,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第六步,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等值线图侧重“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曲线图侧重读横纵坐标含义及图例代表的地理要素。
曲线图侧重连续性,要向两边进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时空分布规律,找出现象间的联系。统计图表侧重读图名、图例,读坐标、数据,读整体特征和变化趋势。
另外,复习时要强调图文转换能力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 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也可以把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增强读图和做题能力。
归纳相近概念间的联系和易混知识,如可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横向对比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通过图像及列表等方式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 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
复习地理时还要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 图,可以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可以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可以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 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此外,地理热点问题复习要结合地理理论知识去看,理论联系实际,猜测可能考到的题目。
审题时要认真解读试题中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搞清楚设问与所给材料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地从题干、设问和图表上提取有效信息,进行信息间关系的判断,互相论证或排除错误判断。更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以免误答或答不全,还要学会辨别问法的细微差别,躲开出题陷阱。
做选择题时要注意事物的因果关系,是以果推因还是以因推果,同时率先排除一些明显错误选项。做综合题时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围绕“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一解题思路回答。例如,分析沙尘暴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对策时,从危害来说,就必须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人类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从原因来说,必须考 虑自然原因,如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稳定性、气温的变化、地表的植被状况等;而人文原因则要考虑人类对地表的各种破坏,以及造成这种破坏的背景因素,如人 口的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发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等。
《高考地理备考计划》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复习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教科书,依据《考纲》指导复习,同时要正确使用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托,高考许多试题源于教科书。
3、收集、整理、分析、纠正错误,加强复习的针对性。在复习过程中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就是重犯错误,这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所以要强化薄弱环节,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4、抓住中低档题,增强复习信心,提高得分率。按《考纲》规定,高考中容易题和中档题80%,要保证学生考得高分,复习的重点应放在中档和容易题,即抓基础知识,这样也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
5、学会选题,学会改题。
6、在复习中充分利用高考题的复习资源、把好基础知识的检测落实关。
二.教学安排
第一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月底,完成按章节顺序进行的第一轮复习,这个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训练,掌握知识点,并检测过关,适当进行综合训练,侧重提高解题能力,之后,再针对学生反映的普遍问题进行加强巩固。迎接广州一模,一模后,及时认真细致做好分析,合理调整复习计划,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存在问题。
第二阶段:2017年2月份——4月份进行第二轮复习,模块训练:主要是对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课堂上精讲多练,侧重指导学生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前后贯通,纵横结合,形成网络,转化能力。增强应考能力。
第三阶段:2017年5月进行第三轮复习,以套题训练和热点复习相结合,让学生熟悉考试的要求和技巧,进一步提高应考能力。
第四阶段:6月是学生自我调节,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消化基础知识和热点、重点问题。
2017年云南省高考为新课标的第二届,为了更好迎接本届高考,我们以新课标为指导,根据近几年新课标试卷的命题特点,制定了本届高三的复习备考计划。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为他们2017高考地理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能力。以下为具体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
1、复习中国地理(12年7月—12年9月)
2、第一轮复习(12年10月—13年3月)完成必修1、2、3
3、第二轮复习(13年3月—5月)专题复习
4、第三轮复习(13年5月—6月)综合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具体内容:
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特别对区位因素的分析,老师可以对每一类型的区位因素构建模式,学生先记忆强化模式,再结合似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同时注重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总之,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关训练。要明确学生掌握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训练目标,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复习时间安排具体如下:
2012.7.1——2012.9.30复习中国地理
2012.10.1——2012.111地图,等值线和地球
2012.11.1——2012.12.1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012.12.1——2012.12.10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2012.12.10——2012.12.20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
2012.12.20——2017.1.1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2017.1.1——2017.1.10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2017.1.10——2017.2.10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2017.2.20——2017.3.1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2017.3.1——2017.3.5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地理信息技术
2017.3.5——2017.3.15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
2、二轮复习目标: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实现综合能力突破。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战能力。时间为2017.3.15—2017.5.1主要专题如下:
地理运动专题: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等。
人地关系专题: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区域发展问题。
区位因素专题:包括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交通区位等。
地理图表专题: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等。具体的专题设置可以根据本班级的需要安排不同的专题。
3、三轮复习时间为2017.5.1——2017.6.1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应试能力,注重查漏补缺和解题技巧的培养。做到精选练题,回归课本。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重原理,讲解题思路。认真理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规律。答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关键是掌握解题思路。训练解题能力,对解题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重视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
篇二:
高三地理学习与复习的内容多而杂,而且很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初高中的教材中。往往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如何搞好高三地理的学习与复习,是学生们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一、是要狠抓基础、提高能力。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是要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中心就是主干。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第三、是要形成两个习惯。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第四、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联系政治、历史。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第五、要走出六个误区提高复习效率。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随时注意适度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学习的误区: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3、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4、零敲碎打,死记硬背。5、题海战术,追求数量。6、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
地理是文科中相对偏向理科的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强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十分困惑,甚至头疼。应该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在复习的地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多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勤于分析、多加思考。
篇三:
一、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复习必须以提高学生高考应试能力为目标,以地理教材、《考试大纲》为依据,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要处理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价值观,而地理价值观的核心是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社会热点的核心应体现出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合理而有效地安排好“三轮”复习,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优势,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关注国内国际的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
二、高三地理复习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2017年7月-2011年2月)
世界地理部分(2017年7月)
中国地理部分(2017年8月)
选修二(新课)(中国区域整治)(2017年9月-2017年10月中旬)
自然地理部分(2017年10月中旬-2017年12月)
人文地理部分(2011年1月-2011年2月)
2.第二轮复习(2011年3月-4月)--地理专题复习
3.第三轮复习(2011年5月)--热点问题、综合复习
三、第一轮复习基本思路及教学建议
1、继续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深入理解高考命题精神
(1)地理《考试说明》提出的考试性质、考试目标和范围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和落实,以此指导下阶段的复习工作。
(2)在认真研究2017年的“文综”考题和地理试题后,我们认为,在内容上对来年高考进行推进没有太大意义,而应通过研究考题,逐步理解和领悟考试说明中对能力要求的具体含义。
(3)《考试说明》规定内容范围都是学生能力的载体,也是地理高考试题的载体,需要认真学习。同时,我们要突出重点,明确地图空间概念、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五个主攻目标。
2、全面复习,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1)“文综”考试涉及政、史、地三门学科,对每个学科而言,考试内容极为有限,这有限的内容仅仅是对学科内容的抽取,而这种抽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每一年高考试题都是变化的、求新的、不可能重复的'、不可预测的。因此唯有全面复习,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应对综合考试。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了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深入。掌握好学科的基本知识,就为解决综合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分离的两个概念。要重视复习地理基础主干知识,因为基础主干知识是考查的重点。
(2)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教学,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形成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和应用。
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不仅是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学习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知识才从个别的、零散的,逐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才能融入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中来,才可能灵活运用。
高三地理复习内容可分为三大板块,即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的复习,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高三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同时,区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自然成为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高三复习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的复习,重点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自然地理是学科内容综合的重点,高考比较难的题主要是涉及这部分内容。复习时注意让学生不仅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过程,还要能够读懂各种地图。
人文地理的复习,主要是观念和结论的教学,重在运用。人文地理的复习,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求学生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人文地理往往是跨学科综合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复习时要注意对资料(文字和数据资料)所承载的有效信息的提取、分析、归纳和综合,重点是教给学生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以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命题是综合考试的重要特点。复习时教师总习惯把学科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力的训练,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的复习作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更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复习与相关的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并贯穿整个复习教学的始终。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教学联系实际,联系具体的社会生活,是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养成有思考、关注社会的习惯,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5、强化地理思维能力训练,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
无论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是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都离不开思维能力的训练。高考有多种能力的要求,其中思维能力最为重要。
建议:针对社会现实,确定专题性主题进行综合认识、多角度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往的高考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可以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思路、设问角度、思维价值进行系列训练,精选各地较有价值的练习题,进行一些研究。
6、经常应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综合地理信息的应考能力
地图不仅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经常以“地图”作为切入点,再设置与历史、地理、政治三门学科相关的问题。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要让学生经常接触各种“等值线图”、“统计图”、“变式图”、“叠加图”和“区域图”,多看、多画、多练,在自己的大脑里储存大量的图像信息。
7、落实地理空间定位
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通过利用经纬线,大洲、大洋轮廓,河湖、海湾形态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事象空间定位的参照体系,强化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形成空间逻辑能力。
四、第二轮专题复习--采用专题模式
专题整合、强化主干、构建体系、提升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多练图表、扩展思维、控制深度
专题一地形图
专题二光照图
专题三等值线图
专题四图像图表
专题五区位因素
专题六地理规律
专题七地理空间定位
五、第三轮热点专题复习
热点专题复习、文综套题训练
热身训练、查漏补缺、完善自我、和谐高考
关注热点、留心细节、多思多问、调整状态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五
以《高考大纲及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
学习
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一、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本届高三文科有4个普通班加1个艺术班。普通班(高三6班)基础相对好点,
其他
班的整体基础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缺少解题能力。二、备考依据:
《2012广东文综高考大纲及说明》,《金榜夺冠2012高考地理总复习》及相关练习,《区域地理》(自编资料),地理教材等。
三、工作目标:
地理学科涉及内容多,但是考试内容却有限,而且每年考试题都具有不重复性,因此一轮复习的重点就是全面夯实基础,要使复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省时性。对于高考重点知识要大讲特讲,讲深讲透,而非重点知识少讲略讲,不考内容干脆不讲。避免走弯路.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四、具体措施: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
3、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
4、注重总结。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分析。
(2)研究历年高考试题。
每位老师都要对近五年的高考题进行研究,要将高考题做全、做透、做通。要注意搜集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
(3)精心组织教学:
1、备课: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把握高考方向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搞好集体备课,每一堂课都要做到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2、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上好第一堂课,上课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注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失,养成每课一反思的习惯,并能记录下来。本学期每篇讲读课文的备课中都能体现课后随笔。在反思中求进步。
(4)精选、精练、精评
进入高三,练习越来越多了。堂课要有练习,每个单元有小测验,每个月有月考。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好的题目,掌握最多的知识,往往成了成败的关键。
首先,教师对试题要精心挑选。所以老师要多做题,要分析试题,要把握高考题的特征,要学会自己命题。
然后,老师将自己精心挑选的试题在合适的时间布置下去。有的可能适合做课堂练习,有的可以做例题,有的适合做考试试题。而且要注意时间上的安排,要做到短、频、快。题不在多,关键要精。
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还要强调答题的规范化,用词的
专业
化。五、高三地理复习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2011年8月—2012年2月)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2011年8月—9月)
必修一(2011年10月)
必修二、必修三(2011年11月—1月)
2、第二轮复习(2012年2月—4月)--地理专题复习
3、第三轮复习(2012年5月)---综合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二轮复习采用专题模式,主要是强化主干、构建体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针对学生的失分情况,首先,强调审清题意,做题时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其次,加强地理专业术语的规范,在讲授时用语要科学、规范、准确,要用地理术语来表达,切忌用方言;第三,要充分利用各种示意图,让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提高地理图表分析能力;最后,培养答题技巧,如尽量少而精,如果没有把握则不如多答。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则可适度模糊。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晰。
第三轮复习则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文综套题训练,查缺补漏。
一、指导思想 学年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以《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及《高考大纲及说明》为依据,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广泛收集
关于
高考的信息。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夯实基础,保证一轮复习扎实有效的进行,通过综合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二、情况分析
地理学科一直是文科生的瓶颈,高三复习更要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要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梳理知识,从微观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广度。本着抓基础,重基能的总思路进行高效复习。
《高三地理高考备考计划》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六
虽然地理学科的复习看起来很简单,却也丝毫不能放松,毕竟需要记忆的内容也不少。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发生的原因搞清楚,这点很重要。希望大家能从以下这四点建议中得到启发。
高考出题时的第一原则恐怕就是“稳”,应该没有哪一个出题者喜欢自己出的题目引起众多的非议。所以,要搞清楚高考地理学科的命题理念与风格很简单,只要对前几年的高考试卷进行仔细的研究就可以了。要知道,这些理念和风格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所改变的只是命题的角度。因此,大家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尽可能的在探讨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要在讨论中学会运用。
地理学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大多知识考核都是以区域为载体实现的。这样一来,空间区域定位就成了地理学科最大的'门槛。一旦区域定位出现问题,那可能会导致后面一系列的问题都出现错误,损失巨大。一般来说,空间区域定位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是根据地理位置包括经度纬度、海陆位置及其他相关位置来定位;第二是根据地理事物的典型轮廓或者形状来定位;第三就是根据地理事物及现象的分布来定位,比如依据农作物分布区域定位等。
地理题在文科综合里考查的比例并不大,难度也不是很高。这样,你就可以从地理学科那里赢取更多的时间用于解答政治与历史题目。因此,就需要在平日里积极的进行限时定量训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并保证其正确率。另外,一定要尽可能的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及时对答题规律进行总结,这样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另外,考生还应着手关心时事热点。因为,时事热点问题往往都会成为地理命题的背景材料,所以应该特别加以重视。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学科,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地理都会考到,这就需要大家依据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复习进度。适量的做一些试题,能够有效帮助你找到回答问题的步骤与技巧,能够大大提高解题的能力。同时,地理又是一门需要记忆的学科,一些基本的知识依然需要通过回归课本来加深记忆。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七
按照学校,高三年级组统一要求部署,经过高三地理备课组集体商讨酝酿,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学生学情,特拟定2017届高考地理备考方案,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
学习
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题技巧,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要处理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二、学情分析
(2)目前平行班各班不同程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每班都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老师的引导跟踪和这部分学生的影响帮助,减小差距不是难实现的目标。
从整体上看,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规范化日趋完善,学习态度明显好转,对基础知识的关注度有所提高。
三、复习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17—2017年高考题,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月考后集体备课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
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
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
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
其他
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老师就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高考备考地理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八
复习地理知识要能在繁杂广阔的知识内容中掌握知识系统,了解局部知识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清晰主干知识在地理学习和应用中的作用。在了解系统的同时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组成结构及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需要在复习中通过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等得出,如主次从属关系、平行并列关系、前因后果关系,大小包含关系等。在复习中要总结有关知识系统和结构,列出包括结构式或关系的系统联系框图,从而使学生具备多种思维能力。
二、整合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地理试题多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为背景进行考查。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无论陆地(自然环境)、海洋(海洋环境)或天空(大气环境),平地上有不同的经度纬度,不同的海陆位置,河流的上中下游与左右岸,山地的阴坡阳坡与迎风坡背风坡,高原的边缘与内部等差别;垂直分布也有高度的差异等。由区域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区域特征,又形成空间结构与空间联系的条件。许多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综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出发点,常常以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为依托,这是地理知识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条件。如点的分布规律(城市与聚落),线的延伸方向(交通线、河流),带的形成因素(温度带、自然带),面的区域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都离不开空间分布与特征。掌握空间分布,主要依靠地图,加强形象思维训练,重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综合区域特征,需要对同一空间范围内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叠加影响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概括出来,以便比较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考虑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空间分布概念是进行空间思维的基础,这也是具有地理特色的能力之一,在应试、解题过程中应予以特别重视。(时间、空间和地理现象的综合)。
三、概括地理现象的时间变化与过程。
在落实空间以后,还应注意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有时间推移的过程,如地壳的运动与变化,锋面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等,要重视发展变化与过程,注意地理事物的运动与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解题时不要只讲结论而忽视过程,应注意发现、认识和利用有关规律,(如河流的形成与发展,上中下游河谷的不同特征,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的各种作用。要从图中河流得出共同特征及规律性的认识,从具体现象来解释发展变化过程或印证某些规律。)许多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成长演变、静态动态、过程结论等多可以联系综合,是出综合能力题的极好素材。如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地理现象,可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某一位置,联系公转速度、北半球(或南半球)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可联系气团、气压带风带、某些气候类型在这个时间的特征、河流水文现象、植被生长情况、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又如同一空间内地理事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可以从某些气候类型的雨季和旱季、某一河流的丰水期与枯水期、同一地区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空间的拓展与时间的延伸以及他们的对应关系,都是可供考查综合能力的思路。
四、归纳地理事实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地理事实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不仅有地理背景与条件,同时也会有历史条件和政治条件作用于其中。通过具体事实,全面考虑形成因素,或从一个问题反映多个侧面的因果关系。例如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分布,既有绿洲分布的自然条件做基础,更因有古代丝绸之路贸易通商往来的经营发展的人文条件。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了解综合国力与国情国策,不能离开其形成的背景与条件。以丝绸之路为例,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时陆地为主到宋元时海路贸易为主,分析其原因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其形成背景与条件,既有北方战乱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原因,又有南方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因素;既有造船技术提高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条件,又有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这里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内容,是考查综合概括和分析表达能力的综合题的设计思路。
五、总结地理事件发生的意义与影响。
许多地理现象和事件的产生结果,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需要全面分析和评价,有些时政和热点问题,也常常是联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生动材料。如长江洪水灾害、黄河断流、华北水资源紧张、西北和华北的沙尘暴等,在分析原因过程中要从自然、人文的角度来认识;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带给我们的思考,要从“对问题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对问题的建议”等几方面去考虑。在地理知识中,如一些伟大工程的建设(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交通(五类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人口的迁移、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可总结其发生的意义与影响,甚至可联系历史进行综合或对比,如朝代的兴衰与更替。政治上的变法与革新,军事上的战争与和平、侵略与反抗,文化上的兴起与发展,经济上的繁荣与衰落,它们的发生意义与影响及在今天某些地区的反映或保留的遗迹。有其代表意义与影响的通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问题。
六、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规律。
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演变规律有的是周期性的,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晨昏线的移动及其与经纬度线关系的变化、太阳辐射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气温降水的年变化规律等,它们大多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有一种演变规律,其自然现象重复的时间间隔不十分规律,大体上呈旋回性,如太阳黑子的两个最大值出现时间在上下摆动(太阳活动周期)。人文地理也有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但因影响因素复杂,不易把握,因此试题中往往用图像来提供信息,在分析地理规律过程中就应注意根据图像总结概括演变规律,图像往往反映的是演变过程中某些“静态”状况或数据统计,根据这些可以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事物演变过程中的连续性,如大陆漂移过程,城市发展过程,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及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典型日期固定位置以外的情况;此外还要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确定它们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气温、气压和风、降水、径流、洋流等之间的联系,分别在北(南)半球的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对应关系,从而可分析它们的演变规律。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根据空间范围和方向可分为: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图上大量分布的感性知识,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最后抽象出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本质联系,作出判断,再用精练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如盐度、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的分布规律)
七、剖析地理原理的构成要素与概念。
地理原理是地理理性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掌握和运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原理是解题的关键,因为高考试题设计大多是要求考生能更广泛深入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求考生建立科学的观点。在中学地理中,主要原理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地理环境的每一要素均按其自身规律存在和发展,但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自然体系,它们中又包含若干项次要原理,如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等等。自然地理中的原理还有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等。人文地理原理如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此外地理原理有的还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运用地理原理过程中要以地理事实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同时还要真正理解地理原理所涉及的基础概念和逻辑关系,剖析其组成要素。如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就包括: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差异,导致同纬度海陆之间气温和气压的差异,引起风向随季节变化等。
八、运用地理思维的联系线索与技巧。
地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是思维线索(联系规律),其中纵向联系,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沿纵向延伸发展,如按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宇宙环境——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按时间发展演化从古到今的联系(地球演化史);按地理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层次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按地理事物运动变化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的空间分布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由起点到终点的纵向联系等;还有横向联系,指地理事物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地理事物的广延性。如地形、气候与河流水文之间的联系;气温降水与农业耕作制度、作物种类、耕地类型之间的联系,还有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也可进行横向联系,此外事物之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于横向联系。地理知识还有多项联系,如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分析,也都是多向联系的方式。此外运用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或利用联想或分想等思维技巧都可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地球自转、公转方向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变化,地形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河流的变化,植被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关键是要在复习中善于提出新颖的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要善于启发自己提出思维线索。
九、掌握地理观点的认识方法与实践。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时间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各种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方针政策的修正过程,认识不断提高,观点逐渐明确,措施与经营方法逐渐符合实际,人类社会就会进步,经济生活也会得到发展,人地关系就会得到相对协调。迄今为止,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环境与发展,历史上对环境有破坏也有保护,今天也仍如此,但人类的认识提高了,更加自觉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思想观点到方法措施就会从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出发,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又如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即人口增长与素质的提高,也有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思想认识与措施。各国随自己国情国力的认识,以及基本国策的制订,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因此解题要有地域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综合国力与可持续发展观点、人地协调观点,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并能在解题思维中得以体现。这既是高考综合能力题的命题方向,也是文科综合科目的知识结合点。
十、熟悉地理图像的判断原理与功能。
地理图像与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中的地理试题要突出地理性,命题应会在地图中做文章。地理图像与图表是树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地图、原理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都是综合能力题不可缺少的。复习中应该重视了解这些图像的功能,掌握判读原理,并会分析图像中反映的问题(关键是能提取图中的信息)。地图能力是地理学习中最具学科特点的能力,也是包含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综合、分析、比较、判断等)的综合能力,掌握这项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如能通过经纬度和海陆轮廓来判断区域地图、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洋流性质、板块的生长或消亡带、自然带、资源和能源分布、农业类型、工业布局、人口分布、文化等;能通过基本图例判断自然和人文景观;能分析图中的地理现象判断所对应的时间和空间。)。
在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综合,正被人们所关注,并已反映在新教材与新课程中。复习要重视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在认识能力基础上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学科内或学科间)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千万不能轻视双基;同时要牢记高考试题是如上综合能力的考核,并能在解题中得以体现,以适应高考。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九
总结起来,高三备考阶段的收获和经验,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归纳。
2、体会、分析、研究新高考。
3、注重多种渠道、多种纬度教学资源的筛选及重组,加强资源的整合能力。
4、注重研究,重新审视教材。
一、注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整合、归纳。
高考三轮复习每一阶段的备考方法很多,在进入高三阶段后,我们查阅了很多关于高效复习的方法,努力摸索适合本班学生学情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第一轮复习中狠抓落实,强化学生已有的知识,并且全面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总结出了“以讲为主,以练为辅,听写落实,检测查缺,评讲补漏”的模式。在每一章的复习中贯彻这样一种模式,并根据每章知识,提前制定出教学中这五个环节的课时及教学计划。保证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高效复习,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按部就班的备课,让学生的学习及老师的教学做到有条不紊,稳扎稳打。讲,指的是对课本知识有全面、细致地讲解,难以理解的概念,在课堂上争取讲解透彻,让学生不留知识盲点,应对高考,适当延伸,同时尽量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练,是针对课堂讲解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精选例题、习题,编制适量的课后或课堂训练,达到“以练习促应用,以练习促记忆、以练习促理解”的目的。练习结束后学生可自己批改,老师有选择地讲解,以此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在练习环节应该保持一节一练的基本安排。听,是对高考高频考点落实和强化的必要手段,在平时学生也普遍肯定了听写的必要性。每章节中必有识记点,如“大气环境”一章中,“十三种气候类型的名称、特点、分布、成因”、“气候类型的基本判读方法”为必背内容,可提前告知学生听写内容使其有目的地记忆,如时间允许,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让学生自行识记每章节的中内容,老师在不告知听写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听写环节。听写环节我们是安排在每一章节复习结束后进行。测试环节与我们平时的月考、小测验略有区别,测验的知识力求集中在某一章节,并尽可能与听写内容契合,可以把测看成是听写知识的习题模式,说着说是课本知识的习题化的结果,在知识识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成对它们的应用及理解。评是对测验的讲评,在测验结束后老师及时批改试卷,并记录试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记录个别学生暴露出的知识盲点。通过试卷的讲评,讲解学科训练中的基本解题思路。
第二轮复习中,注重专题知识的整合。以地理学科中的“气候”、“河流”、“地形”、“交通”、“农业”等等关键词为核心,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重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基础原理和概念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运用“环境整体性原理”、“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地理学科基本思维方法梳理以前复习的内容。如在“河流专题”中运用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总结和归纳河流与气候、河流与地形、河流与植被、河流与地下水及海洋水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识的整合,可以形成学生便于理解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渗透地理学科的学科思维。再如在“农业”、“工业”专题知识的整合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主线,探讨工农业与区域发展问题,区位问题与区域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复习。
第三轮复习的重点放在题型归类及答题规范上,对一些高考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一些如“统计图”、“等值线图”、“景观图”、“光照图”等等注重方法与技巧的题型归纳和概括出最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对人文地理试题中简答题的规范问题进一步强化,包括基本的审题方式(审文字、审图表、审设问、审分值)、学科语言的应用,甚至是卷面书写及布局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二、学习高考——体会、分析、研究。
高中教师最终的目标是带领学生迎接高考,应对高考。如果将高考比作战场,那么在这个战场上取得胜利,无疑要做到“知己知彼”,这里有个环节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对新高考的钻研和学习。在未进入高三之前就听很多老师强调研究高考的重要性,但当时对所谓的“研究高考”不能够理解,在高三备考过程中,作为备课组长,我不时地问自己:“怎样做才能算是学习高考?怎样通过往届高考指导自己的高考复习备考?”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自己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最浅的一个层次是体会高考,即在感性上应该对高考有一定的认识,如高考的基本题型、分值分布、试题难度及时间掌控、半开放性试题的出现等。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做高考真题,在备考12年高考的过程中,在一轮复习前,作为备课组长的我已经系统地做过08年至11年的高考真题,对近年来新课标高考的基本信息和大概的命题趋势有一定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在“一年高考,三年备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关注每年高考。
学习高考的第二个层次是分析高考,在做完高考真题后应该多问为什么,努力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比如可以分析高考试题的图表特征,历年新课标高考真题中的图表具有简洁、明了、冗余信息少的特征;而简答题的文字材料短小精确,蕴含信息丰富,与问题的设问联系紧密;简答题中的各个问题指向明确,各小问的设问之间也有着由浅至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特点;高考标准答案,语言简洁,科学准确,层次分明。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分析,可以指导我们更加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避免备考走弯路,引导学生更快的适应考试。当作为老师的我对高考的进行分析后,甚至有部分学生也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欣赏,甚至是评价高考真题,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感悟能力,对高考的把握更加准确。
学习高考的最高一个层次是研究高考,我个人认为研究高考不单指研究高考真题,而应该对一切与高考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及处理,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总结、分析来找出高考的走势或者规律。在高三备课过程中我收集了如下高考相关信息:统计近年来分批进入并使用全国课标卷的省份、2012年高考大纲、历年高考阅卷评分细则及高考标答。通过对全国各省参加新课程的先后批次的了解,使得我更加关注最早进入新课标高考的省区的高考相关信息;通过对2012年高考大纲的分析,更加明确了在三轮复习的过程中一轮复习注重夯实知识、二轮复习注重提升能力、三轮复习注重应试技巧和方法,使得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而高考阅卷评分细则的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高考的应试技巧。此外,综合对高考真题及考纲体会和分析,更加确定了高考几乎年年必考的“高频考点”,如气候的特征、成因,地理学中的区位问题(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在复习的最后阶段,确保了学生对高频考点的切实把握。
三、注重教学资源的获取、筛选及重组。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每月月考的试卷、地理空白填图、教学中直观感性的模型、教材或课本以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资料、复习及备考方法指导、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选取等等。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资源,但是我们复习备考相关的教学资源从质量上讲良莠不齐,从数量上讲汗牛充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生学的教学资源,这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在高三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获取、筛选及重组都是很重要而且难度很大的工作。
作为备课组长,我所使用的教学资源的搜集依靠这样几个途径:最主要的是互联网上的搜集。在互联网上的好的教学资料以各种形式存在着:学校购买的网络教育资源;互联网上免费的资料集,如百度文库,新浪资料等等;网络上的同行相互交流、分析的资料。资料的搜集不必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进行,这种对相关教学资料的关注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网络上有好几个比较有名气的地理教学论坛,在高三阶段我成为了四个人气很高的教学论坛的常客,平时在与很多网络同行交流教学心得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如网上同行发布的图表、经过精心重绘的历届高考题、各省区教学精英传于网上的教育心得和教学随笔等等。其次,是对大学教材的再次学习。在中学教材中有很多内容解释语焉不详,作为学生不必学的过深、过广,但是作为教师必须将知识的前因后果弄懂,所以在工作之余,我们整理了大学时代的教材,对大学教材进行细致的研读,收获不少。比如,在高中教材中描述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中有一条是地球有合适的自转与公转周期,但是教材并没有详细说明原因,大学教材中就做了比较详实的说明。再比如高校教材中对各种气候类型的命名方式选取的标准不同,这让我更加认识了气候类型的分类不是绝对的,必须有一定的先决条件。教学资源获得之后,老师必须在浩瀚的资料中选取能够为我所用的部分。教学资源的整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每月月考的习题选取是从宁夏、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区的模拟题中精选出来,而且要兼顾题型、考点、分值等,再组成一套合适的月考题。再如,在平时训练中需要用到很多清晰的空白地图,在教育论坛中就有很多的资源,我们备课组稍加编辑和整理就形成了一套很有特色的填图练习。
四、注重研究,重新审视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来源之一,高中教材一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且对高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高三教学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充斥市面,也选花了老师学生的眼睛。而各种教辅资料对高考内容的总结不可谓不详实、透彻,但是作为教师和学生在这种高度概括和总结的教辅材料的诱导下,会忽视教材,导致在复习的过程中脱离教材,甚至有些学生扔开课本,以教辅代替教材。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曾经有段时间,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但是通过对高考的研究,发现相对于教辅材料,课本知识反而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加细致。例如,2010年新课标卷高考题第十题考察了以色列的节水农业的发展,作为特例,很多人很少知道以色列农业发展灌溉用水中有相当一部分依靠海水的淡化,当我拿到这道高考题的时候曾经抱怨过出题者,为何考察这种地理学中难以掌握的特例呢?但是当我再次阅读课本的时候,发现课本中有长达半页的阅读内容,对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做了详细的介绍。再如,学生在学习气候时,对于北半球四季、五带的概念是模糊的,而这也是必修一课本中做过准确的定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教学中的案例,使我更加认识到了课本的重要性,在第三轮的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读教材,注意教材中平时老师和同学未曾重视的一些细节知识。
第一次的复习备考总是留有遗憾,经过反思,在去年的备考过程中有方面还需要加强。
首先,应该在进行高考总复习期间做好详细的备考计划,这一点在刚刚结束的高考复习中做的不好。争取做到,在总的备考计划中教学内容和进度精确到每一周、每一天,并将备考计划公布给学生,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按部就班地安排时间进行复习。复习备考计划的制定要对高中知识有个全面的把握,花时间,费精力去制定合理的计划。在这点上我作为备课组长做的并不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养成制定周密计划的习惯。
其次,应该加强对高考考纲的研究,刚刚结束的高三备考中,我发现自己对高考考纲把握的不深,还只是停留在对考纲体会的阶段,由于时间和经验有限,未能挖掘出高考考纲对高考考试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后努力的方向应该是结合教材认识考纲要求,并且想方设法将考纲要求变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指导,使其感性化,具有可操作性。
三是在第二轮的专题复习中专题设置不太合理,某些专题的设置过大、过泛,导致学生很难把握,在今后的二轮复习中应该尝试选择切口小的专题设置。
最后,应该切实落实好备课组备考制度,并且坚持实行,如根据学科进度和计划提前确定保温练习及学科测验,做到教学进度心中有数,教学效果了然于胸。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十
对于绝大多数文科孩子来说,自然地理是大家的薄弱环节,但是其实自然地理的学习是对于原理的把握和理解,必须从推导此原理的技巧开始,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原理进行推导,明白了原理才能更深切的理解地理口诀,才能对口诀进行熟记;自然地理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规律理解后单纯熟记的内容,比如洋流图,对于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多重复熟记,这些都完成以后还需要通过大量做练习加以巩固,从而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原理。对于自然地理这部分的复习,这就是新东方一对一曹迎迎老师给予大家的建议。
二、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考题相对灵活,而且有些知识是结合区域进行考察,例如农业的考察,与区域结合相当紧密,对于这部分学习,需要夯实基础,将课本看一遍,对于不明白的概念要及时弄懂,对于有些概念要及时进行区分;然后就是对于书中提到的涉及区域的地方进行看图熟记,通过地图加深印象;在明白了概念,也熟记住地图后进行背诵,其实这个时候大部分知识都已经理解,需要背诵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熟记已经不是你的难题。
三、区域地理。
这部分的内容其实地理中的考察精髓,因为所有人文和自然的知识最终都要放到地图上进行考察,所以高考中的答题必定配备有地图。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在明白了人文和自然的知识后因为不认识所考察的地方,不能通过所知道的原理进行解题,成为了他们进一步提高的最大屏障,所以这部分的内容特别需要进行熟记和练习。对于区域地理的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地图进行熟记,通过地图熟记的地方最为牢固,然后通过进行练习加以巩固。不管是地理学习中的那个板块知识,北京新东方中小学一对一的老师都可以帮同学们进行快速理解掌握,高效学习,我们有法宝。
四、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的三部分知识都明白之后,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明白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读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五、有计划的进行练习。
做到了前面所讲的事情之后,我们最需要的是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所以大家每天要拿出有效的时间来进行巩固练习,曹迎迎老师认为大致对于地理来说每天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有效复习时间就可以,通过做期末考试题或者模拟题题(这个时候基础较为薄弱的孩子通过期末题进行夯实基础和巩固,基础较好的孩子可以通过模拟题进行提升),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1、要学会浏览地理教科书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浏览,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的地方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必须在教员的引导下认真浏览,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教员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分外是进进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体系化,更加复杂,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出的范围愈来愈广,学习地理必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肯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3、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器重概念的学习,要对全部的地理概念逐一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定、推理题目才能精确无误。要把那些分外轻易混淆的概念摆列出来,逐一对比其差异,诸如: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题目的过程中进行从基础知识抓起,扎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道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天气;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把握了这些道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探求同类地理事物的一样平常特点和规律。总结和回纳,把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清算回纳形成骨干,构建自己的“脑筋导图”。
1.地图是高三地理图像最常见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展示区域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如国家、省市等各级行政区的政区地图;二是展示区域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交通、工农业等人代要素或气候、水代、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空间分布的专题地图。
2.高三地理示意图可以概括成两类:一是地理关联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形演绎、地理原理、地理过程或规律,如地球公转示意图、气候因子关联图、高低压的形成与天气示意图、工业的投入和产出示意图等;二是地理模式图,是由一般地理规律、原理推演出的地理要素分布模式图,如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气压带风带模式图等。
3.等值线图此类图像在高三地理试题中所占比例很大,一般以一定区域为底图,再叠加一组代表特定地理数值的曲线,来体现所要表示的地理要素在区域的时空分布、数值变化及内部差异;比如,等高线图、等日照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盐度线图等。
4.高三地理统计图表地理统计图表是把具有一定数量的地理要素图像化,再进行时间或空间上的组合布局进行构图或制表,是地理信息的定量表述;如坐标图(坐标曲线图、三角坐标图等)、扇形图、柱状图、饼状图、统计表格等。
5.高三地理景观图主要包括自然或人代景观的素描图或照片,目的是直观形象反映区域地理事物;如热带雨林景观、高原地貌景观、旅游景观照片等。
6.其他高中教材的高三地理图像除上述的五大类外,还有一些较为易懂且量少的图像,如地理漫画、三维立体图等。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十一
第一,要制定详尽复习计划,强化复习针对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行模块教学,内容比较多,在后期复习进程中,应以考试说明为依托,注意考试说明的变化,据此划分知识专题,整理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系列,将每个专题系列的复习时间、内容等制作成一个操作性极强的计划,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地复习迎考。
第二,回归课本。
查缺补漏依据考纲对所考知识点逐一进行梳理,让学生按照各知识点的层次要求做到重述、默写、解释、比较、区分、归纳、分析、理解、掌握。不能以考能力为由忽视了基础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重新学习《考试大纲》,以“考纲”作引领去回归课本,梳理考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掌握每个考点包括的内容、每个内容包括的要点、每个要点包括的层次,切实做到准确、全面、深刻。
第三,要重视知识梳理,突破重难点。
近几年地理高考命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知识与能力并重,然而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对地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后期复习时学生自己一定要将所学的一些分散在各章节中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归类、串联,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模块化,理清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在较深的层次上来同化这些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要建立高效的复习模式,注重复习效果。
地理复习备考中学生需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基础知识的复习,越是到后期,越不能放松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高考试题中考查基础知识的分值还是比较高的;综合知识的归纳总结,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结合区域地图,更需要重点复习。针对这两个复习重点,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需以自主学习为主,将学习时间划分成三部分,自我回顾基础知识,查缺补漏;归纳整理章节复习的热点、难点问题,突破重难点;做适量典型题目,检测复习效果,不遗漏任何知识点,确保每一次的复习内容充实,复习效果最佳。
第五,要重视地理图表分析,强化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后期复习时,对区域地理图表应有足够的重视,重要的(世界的和我国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要通过利用经纬线、河流、区域轮廓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参照体系,强化空间概念的培养,并以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综合整理。特别注意世界区域的小比例地图和中国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图的空间定位。
第六,积极进入考试角色,进入规范实战训练。
考,分析出题者的意图、所要考察的知识点或原理、题中需要提取的信息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答题技巧,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不能凭感觉随意发挥。只有把平时的测试当高考来对待,才能做到高考时像平时一样沉着冷静,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第七,要牢记答题模板,注重知识迁移。
高考试题虽然不会考到教材相同的案例,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注意建立正确的答题思维模型,注意不误答,漏答。如原因(自然、人为)、条件(有利、不利)、影响(正面、负面)等等,按模板归纳答题要点,答题才做到有的放矢,克服不得要领的叙述,并注重课本知识迁移,规范使用所学的地理术语,注意科学的语言表述及其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坚决杜绝使用“大白话”式的语言答题。
学霸复习经验分享。
关于人文地理部分。
题的时候碰到的错的知识点,选择题的话你可以变成填空题,不需抄题,只需要把你不会的那个小小的选项用自己的话写下就可以。第三呢,老师总结的自己总结的答题技巧和模板,这个很重要!给大家的第三条建议呢,就是如果你上面两条建议做起来比较吃力,那么大家可以加入我的学团,在学团里,我用必修三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些答题模板和技巧,帮助大家做好一些细小知识点的笔记。
关于自然地理部分。
用花时间看吗?多节约时间。至于考什么,大体就是考区时、地方时、经纬线、晨昏线、日出日落时间、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二分二至、最短航线等等这些问题,每一种问题都有自己的算法,只要细下心来研究好每一种题的不同做法,那么你再做这样的题就如鱼得水了。所以总结起来就是做题、总结。
世界上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要你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反过来,要是你没有做到自己满意的程度,那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高中的生活真的是非常非常充实的,让我这个大学的姐姐特别想回去再上一年高三,虽然苦虽然累,但是你有目标,你有梦想,你不需要考虑太多,只需要想:我怎么才能把这道题做对!加油,宝贝们!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十二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3、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4、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5、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7、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峰的移动方向。
18、判读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位南半球。
19、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0、主要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在地表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十三
31、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2、自然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区分清楚--水资源和气候资源是交叉关系,都属于自然资源。
33、能源与能源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源包括能源资源,还包括二次能源等;而能源资源仅指自然资源中能提供能源的部分资源。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4、台风中心无风,盛行下沉气流;而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12级以上,常出现狂风暴雨。
35、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要注意两者发生的区域存在差异--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热带气旋。
36、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量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7、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8、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39、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40、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十四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十五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不少考生都觉得难以掌握其学习方法。这里为大家介绍几种地理的科学思维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这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考地理备考策略篇十六
刘春告诉记者,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针对“四个能力”的具体要求,老师会有目的的设置相应的专题,例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专题;描述地理事物特征能力专题;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特征能力专题;阐释地理成因能力专题等,学生也要注意把握这一类题型的答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