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村环境调研报告(大全11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一
目前,镇党委、政府在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农村规划布局、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摆在了十分重要位置,要求大力加强环境整治和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并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部分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由于经费、人员及村民素质等因素制约着多项工作的总体推进。
(一)农村生活垃圾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种类、数量也持续增多,大部分未经处理及垃圾分类,就随意丢弃、倾倒,成为鼠、蟑、蚊、蝇等病媒生物孳生地及细菌、疾病的传染源,给当地村民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20xx年4月起,镇农村垃圾清运由县执法局统一招标的第三方公司承包,但该公司对我镇农村垃圾没有及时清理,导致垃圾堆放过多、异味重,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目前我镇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约占总户数xx%建成无害化厕所约占总户数xx%,宝塘村220户和五丰村173户“厕所革命”正在推进,大部分村民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排水沟流到田里,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造成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地下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三)农村环境整治设施、人员配套不齐全。
农村住房大多着力于主体工程建设,而对道路、绿化、排污、卫生等附属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部分村级卫生队伍不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甚至部分村建立的公共卫生设施也因打扫不及时、管理不当、资金缺乏等造成设施设备经久失修,长期未纳入使用。
(一)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少村民对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卫知识指导,尚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相关部门宣传教育未能全面进村入户,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导致农民参与环境整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环境整治投入不够。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级卫生队伍、环卫人员等需加强,在加上缺乏有效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导致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三)环境监管力量不足。
镇村两级分别建立了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设立相关负责人,但因农村具有范围广、地势多样、人员分散等特点,宣传教育及监控管理等难以全面普及和随时管控。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环卫队伍建设。
各级党组织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和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加强乡村环卫队伍建设,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工作,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环保工作需要的监管体系和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建议县执法局加强对第三方公司的管理,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更好地服务。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海报、广播、宣传单、微信微博等,通过坝坝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措施,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和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农业生产指导,抓好项目资源整合。
积极向村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帮助解决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农药等化学物质使用过多等问题,有效减轻水源污染及土地污染。同时,将农村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文明村镇建设、“厕所革命”、村卫生室建设等有机结合,抓好环境整治试点示范,从而产生集聚效应。
(四)多渠道整合资金,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将农村环保和环境整治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年提高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农村环保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可适当通过村集体和农民自筹的方式增加农村环境整治资金,设立“村卫生保洁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并公开透明资金使用方向。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二
区人大常委会视察调查组。
(2011年9月)。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和市人大常委会要求,9月30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德平带领区人大城环委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听取了有关镇街、部门的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镇、街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就如何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座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通知》精神,以加快农村环卫体系和基础建设为重点,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着力点,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暨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动员大会,部署安排全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建了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指挥长,纪委、组织部、综合执法、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镇街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专门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印发了《济宁市市中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将任务目标细化量化,责任到人。重点解决垃圾围城、围村、围田、围路以及粪堆、垃圾堆、柴草堆“三大堆”等镇街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彻底消除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无机构、无人员、无设施”的三无状态,打造清洁舒适、整洁优美、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
(二)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区政府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方案》,开辟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行动”专题专栏,在黄金时段连续播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标语口号、济宁市十大不文明行为等宣传内容。在《运河之都.济宁中区》、《运河传媒网》开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栏,集中报道工作进展、经验做法和优秀典型,曝光不良现象。印制了20000份《关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通告》宣传材料,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张贴、发放。各镇街和村居、社区制作悬挂宣传标语,出动宣传车巡回宣传,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
准》,研究确定了6个区级、6个镇街级环境卫生示范村,实行区级领导包保制度,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示范村建设。健全完善环卫保洁制度,加强文明卫生宣传阵地建设,树立起“村美街净人文明”的示范村良好形象。
二、存在问题。
一是多数镇街、村居财力有限、环卫基础设施欠账多;二是部分村居群众卫生意识较为淡薄;三是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良好风尚。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规范村(居)民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专栏、宣传牌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树立起清洁乡村意识,着力转变农民生活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为扎实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取得成效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完善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区财力的增长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规模扩大、任务增加及管理手段更新适度增长。加强对上级有关农村环境整治财政扶持政策的研究,积极向上协调争取资金扶持。制定相应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乡公用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三)健全长效机制,改善环境面貌。健全完善“精细化、网格化、市场化”的环卫保洁新机制,高质量推进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探索推行农村垃圾收集分类制度,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完善农村环卫保洁作业标准和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一日两普扫、坚持巡回保洁、垃圾随产随清”和“六净八无”的道路保洁标准。建立农户自我约束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积极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鼓励专业保洁公司、物业公司通过竞标参与村庄保洁。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原则,突出镇街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配强城市管理执法力量,增加执法人员编制,满足区划调整后管辖范围大幅度扩增的现实需要。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强业务指导及监督协调等工作,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执法水平。
(五)加大创建力度,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对环境卫生示范村创建的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和效率。按照“精品化示范、专业化改造、综合化利用、物业化服务”的要求,对示范村改造建设实行整体规划设计,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两方面的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及时。
总结。
研究示范村建设成功经验,并及时推广铺开。
(六)严格考核奖惩,推进任务落实。对环卫保洁机构建立考核和评议问责制度,强化正负激励,形成严查严管、奖罚分明的奖惩机制。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采取明察暗访和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代表评议等多种形式,对整治工作进行考核。对整治活动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对工作推进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的予以惩戒,确保各项整治任务的圆满完成。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现如今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采取了积极的治理措施,可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至今仍未有过多的关注,农村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环境污染,我利用寒假的机会对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那春村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灵山县伯劳镇那春村位于伯劳镇东五公里,全村共85户居民,主要靠种植甘蔗、香蕉和水稻,养殖猪鸭等获得收入。目前村民都已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中,吃得饱穿得暖,均已步入了小康生活的行列。
本次调查的对象以伯劳镇那春村村民家庭居住环境为主体,以其居住的周围环境为辅。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对当地居民的采访来进行。对当地老一代的居民就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他们都表示近几十年来村里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了。
二、调查结果及现状
1、村民居住环境现状
村民居住环境是与其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但是村民居住环境可谓恶劣。村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就像我家,我家的西面、南面、北面都是养猪场,经常飘来阵阵猪屎味,让人恶心。我的卧室的窗外就是一条臭水沟,每当刮风之际,只得关上窗才能免遭其害。每当夏天的时候,臭水沟引来的苍蝇就在我房间里飞来晃去,让人烦心。而很多的村民家中都如我家一样,忍受着这种煎熬,更有甚者已经习以为常,熟不知这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害的。
2、村里水污染现状
恶臭无比。清澈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人们只能打更深的井,才能够水洗衣服。居民的粪便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到河里更加深了村里的水污染。在小河里随处可以见到漂浮的粪便、腐烂的鸡鸭尸体和各种生活垃圾。
3、 村里土地环境状况
首先是土地沙化严重,人民砍伐树林,种植甘蔗,使用过多的肥料所致。虽然政府已经实施了“退耕还林”等政策,但对大地母亲的伤害,是绝不可能那么快就能够复原的。特别是冬季砍完甘蔗过后,放眼望去,只有一个个光秃秃的山头和一块块光秃秃田地,到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 再者,土地的盐碱化也很严重 。应该另外,一些小工厂排放的污水、废渣等污染物也会造成此影响。土地的质量已经严重下降。
村里的三大爷跟我说以前他们小时候,经常看到成群的小鸟在天上飞来飞去,现在树木没有了,鸟儿也不懂到那里去了。见到的只有垃圾袋在天空飘了,说时,眼里是无限的感伤。
4、 村里大气污染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根据人们的需要,在农村也开了一些制造薯粉之类的小工厂。这些工厂排放的废气混入了大气中影响了环境质量。 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车辆的剧增而导致排放的氮氧化物增多,污染了环境空气。还有修路建房、土地沙化的加剧以及刮风天气的频繁使得空气中悬浮颗粒增多,影响空气质量。此外,农民焚烧甘蔗叶,水稻秆也使得原本就受到污染的空气中,更是增多了二氧化碳。使得农村空气进一步恶化。每年夏秋两季就会出现焚烧秸秆的现象。秸秆焚烧时所产生的烟尘,降低了大气环境质量。
4、 村里噪声污染情况
为了农村居民的交通方便,政府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道路有了,买车的也多了,经常鸣笛,安静的农村不再安静,更有甚者------一些年轻人在车上装上扩音喇叭疾驰而过,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的噪声污染。
村民中打铁户家的打铁声音总是在村里回荡,也对村里造成了噪声的污染。
5、村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因是农药残留的化学物质。
三 分析原因
1、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环保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治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发展。
2、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资金的欠缺,治理的工作走上边污染,边治理的恶性循环。目前治理以自主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模式,在基层组织经济更力不强的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中人员,资金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据我的调查,那春村环境治理投入没有向村民收取一分卫生资,全部由村败政全额投入。与此同时,由于资金的投入上的严重不足,保洁队伍和长效管理几乎难以落实到位,部分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屡见不鲜。
3、大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转流的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结和传统陋习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4、政府监管不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既无规划,又缺乏环保监督检查力量,环保指标没有纳入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未建立起以问责制为核心有效的监管机制,由此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管理上的缺位。
5、农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四、建议与措施
1、政府应该加大宣传保护环境的力度,将农村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各村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污队伍确保村通、河道清理保洁的正规化。
2、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科学合理的处理畜禽粪便,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
3、合理布局村民的楼房,让人畜分开居住。
4、建设好农村水利,疏通地下水道,完善农村排污系统。。
5、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工作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
6、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的投入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始终坚持公平原则。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二是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生态环境保护多渠道投机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基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开源渠道,改变环保投机分配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走上法制化、市场化的道路。
7、依靠科技力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要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采取秸秆还田、作物倒茬轮作和生物固氮等措施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倡和推广使用有机肥料。逐步取消关闭小型饲养场,支持创办规模化的畜禽饲养场,采用科学化的排污治理手段。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能耗低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这样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又带来经济效益,使农业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总结:
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富有重要的责任,而且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人对此更是担负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农村环保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解我市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011年8月至9月,我们对我市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先后进入隆阳、施甸、龙陵、腾冲、昌宁等区县的数十个村、镇和农户,对我市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面源污染、饮水安全等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就进一步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我市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目标,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和抓手,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环保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一)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我市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通过大力开展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保工作的整体推进。截至2015年底,全市获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2个,市级生态示范乡镇9个、生态示范村43个,绿色文明示范单位800余家,临潼区、周至县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县预验收。为使创建活动顺利开展,各区、县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农村饮用水条件逐步得到改善。近年来,市和区、县都把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予以高度重视。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大资金投入,3年来全市建成集中饮水工程600余项,解决了90.6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市财政2015年投资3700万元,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和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的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化处理快速生产线,每天可处理200吨生活垃圾。
(四)土壤污染防治初见成效。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有机质、钾和微量元素严重失调,土壤理性化性质恶化,稳定性差,肥力下降。过度使用农药,不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且污染环境。非降解 农膜碎片进入土壤后,会严重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我市加强对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2015年,灞桥区就开展了土壤测土配方工作。周至县以科学施肥为指导,大力推行测土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积极鼓励使用有机肥,发展绿肥种植。目前已完成61万亩测土配方工作,为建立一批农药减量控制示范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提供了保证。高陵县加大了对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的检查打击力度,坚决取缔销售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剧毒农药,净化农药市场。
二、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生态创建工作有待深化。要实现“村在林中,院在绿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的农村生态格局,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而目前我市农村的生态建设工作尚处于示范阶段,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突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二)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目前,我市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在渭河、泾河等河流附近的农村,多饮用浅层地下水,其水质普遍较差,口感苦涩,矿化度偏高,以苦咸水、高氟水为主,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加之农村生活污水长期污染浅层地下水。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既污染环境,又污染水源。特别是灞桥区唐家寨水库污染,由于受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影响,库中cod浓度达到14100毫克/升,氨氮浓度为1969毫克/升,给生活在附近的上千村民饮水造成严重的危害,群众反应强烈。
(三)化肥、农药和农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化肥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使用技术落后,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进入环境和土壤,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严重后果已经显露。同时,随着农膜使用量的逐年上升,非降解农膜破碎部分残留在地表和土壤中,不易分解,污染了环境。据统计,我市化肥使用中,氮肥施用量过大,钾肥施用量过低,全市有六个区县的化肥使用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警戒线。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投入不足。多数农村没有垃圾填埋场或是垃圾填埋场比较简陋,一些村子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垃圾清运车辆数量不多,保洁人员以及垃圾桶的配备并未覆盖全部村庄,仅限于重点村镇,有待大面积推广,以及农村环保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
三、对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环保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根据专题调研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节目,通过举办文艺汇演、“下乡”等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面。
(二)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监管体系。农村环保是一项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环保、发改、财政、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科技等部门。因此,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环保机构要向乡镇、街办延伸,形成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街办以及村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根据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开发者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制定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考核办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落实好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农村环保自我管理的村庄保洁机制,鼓励、支持村民建立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自主保护环境能力。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三)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科技支持。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增加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要对灞桥区唐家寨水库污染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市和区、县政府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增加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要在财政安排、城建和预算内资金补助、各专项资金等向农村倾斜,围绕重点小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民培训、产业引导等制定明确的支持政策,形成长效有力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机制。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开展。逐步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支助、农民自助”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上。
问题。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三要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坚决落实养殖业禁建区、禁养区的要求;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和扶持;把养殖与改善燃料结构结合起来,把农村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实现“一池三改”,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秸秆利用、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措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四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示范村、生态村、文明村创建活动,出台支持创建活动的奖励办法,推动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农村环境面貌。对一些有条件的村镇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及废弃的晒场等裸露闲置地进行全面绿化或硬化,营造优美整洁的村居环境。
调查背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船上的乘客。当船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们无关?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越来越奢侈的物质享受的背后,却是生态的失调、环境的恶化。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到处可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一、主题简介
提到环境问题,一般人们都觉得农村由于远离喧嚣,无论是空气质量还是水质都比较好,其实不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小,逐渐拥挤的楼房,车辆的增多使空气质量逐渐下降,加之一些工业园区向农村拓展,使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这次对家乡环境的调查让我更了解这几年家乡环境的变化,从中找出一些环境污染的原因,并得出解决方案。
二、调查过程
1、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针对农村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做了100份问卷,随机发给村子里的村民填制,收回100分,对问卷进行分析和总结。
(2)口头采访。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了解村子及附近近几年的环境变化和他们如何看待身边环境污染,并提出相关建议。
(3)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最后整理材料,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最后以书面报告形式进行总结。
2、调查目的
通过对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从中寻找出造成坏境污染的原因,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农村坏境的保护提出一些适当有效的建议。
3、调查对象
云南省安宁市连然镇思邑村委会的部分村民。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环境的基本状况
这一次的调查和实地走访,家乡的环境让我很吃惊。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的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河里鱼虾成群结队,经常都能看到在河边钓鱼的人,而现在河水变得颜色暗沉,每当排放废水的时候,河里就充斥着刺鼻的气味,河里也基本鱼虾也寥寥无几。另外,由于周围工厂排放的废气和公路上来来往往拉石粉、沙的卡车造成灰尘颗粒增多,整体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加上对荒山的不断开垦,对地下水的质量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化肥的过量使用使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有机质含量不高,肥力下降。
(二)环境污染的原因
由于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村镇住宅建设的激增,不仅城市,农村的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许多地区的乡镇工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一方面各种工业任意布点;另一方面又因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的薄弱,企业无力处理“三废”,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地区对自然资源利用多,培育少,目前兴建的水利设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然灾害的威胁。随着生产的发展,化肥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业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任意排放,使各种污染物在农村地区内循环,造成大面积农村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现象严重。小城镇卫生条件差,交通拥挤,居住紧张。村镇或布局分散,或延展过长,于生产、生活和公共设施的安排都极为不便。村庄内部结构松散,空间混杂,生活用水不卫生,道路不规范等。但城镇建设费用很少,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乡环境污染的原因有:
1、“白色污染”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幸好国家新出台了“禁塑令”,但效果还不显著。希望能有大的作为。)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2、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
(3)森林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
3、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导致了环境污染。在促进农村经济 发展中,一些基层干部缺乏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意识,对保护环境认 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严重的重发展轻环保思想。有的领导片面追 求经济发展,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发展经 济。环保工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实际行动,一些企业和农民缺 乏环保意识,不能用环保理念维护自己的家园,更不能规范自身的行 为,为了获取自身利益,不惜污染环境。
4、村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加剧了环境污染,随着现代化进 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集点规模迅速扩大,由于一些领导存在重 建设轻规划的短视行为,造成绝大多数村镇缺乏长远、整体规划,有的虽有规划,但缺乏环境影响评估,我县 80%以上的村镇建设至今仍处于无政府状态。以致形成“有新房无新村”的反差现象。
5、设施不够完善。环卫设施数量不够多,尤其是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路灯、人行道板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废水、废渣。
(三)保护环境的措施
在城市显著改善的今天,农村环境问题相比而言越发突出,无 论是从改善我县总体环境质量的需要,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需要考虑,都必须重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因此, 对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村镇规划和实施力度,从设施和制度上解决污染。我县应把生 态村镇建设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 做好村镇生态 规划。在规划中要把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纳入到公共建设。按照农村现 实条件,分布实施,首先要从解决垃圾和污水处理入手,加快个村镇 的污水处理建设。建立“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 系统;家里农村卫生保洁制度,抓好生态文明村试点,逐步推开。
2.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污染。要借中央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结合新 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我县农村工作的实际,要采取多种形式,多层 次,多渠道宣传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等,使人人都了解 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加大环境管理和治理力度,从重点污染源着手治理污染。一是严格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新污染防治。二是要积极开展治理违法排污 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格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三是规模 化畜禽养殖场管理可逐步推行集中治理,综合利用模式“种养平衡区 域一体化” 。四是要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的有效处理。加快治理排污 企业,关停城郊农村私设垃圾场,阻断城市污水向农村转移途径。
4.制定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依法防治污染。我国的环境保护 法,农业法等有关法律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予以规定,但由于它们比较 原则,针对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和有效实施,我县应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使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真正纳入法 制轨道。
讨论研究后,我们的成员认为,在保护农村环境的问题中,要从 农村实际出发,发挥好政策引导,法律督导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 极性,创造性。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同时要组织,协调社会各个 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舒适环境,是他 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 真正实现环 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生态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 新面貌。我们居住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应该保护好他,受益的还是我 们自己。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号召大家一起来保护环 境。
四、总结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牢记心中!
五、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宣传保护环境。非常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做这份问卷。
1、您的性别是( )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段是( )
a、0—20 b、20—30 c、30—40 d、40—50 e、50以上
3、 您在本村生活多长时间了( )年
4、您平时有没有向道路旁边倾倒垃圾( )
a、经常这样做 b、偶尔倒一些 c、从来没有
5、您认为你家乡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如何?
a、非常严重 b、比较严重 c、不太严重 d、没有问题 e、不知道
6、您认为你家乡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可多选)
7、你认为你家乡的环境污染现象是由下列哪些原因造成的?(可多选)
8、为下列哪种环境破坏对您的生活和工作影响最大?
a 、噪声污染 b、水源污染 c、大气污染 d、固体垃圾污染
9、如您家附近有个工厂,噪声非常大,影响您家的休息,您会怎么办?
10、认为环境问题现在是必须解决的吗?
a、迫在眉睫 b、无所谓 c、到时候再说 d、不需解决
a、政府部门 b、民间机构 c、学生暑假实践 d、不清楚
12、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这里列出了其中的三种,请问您最赞成哪种观点。
a、人应顺应自然来谋求幸福 b、人应利用自然来谋求幸福
c、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 d、说不清楚
13、人都认为,现在是高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总会有办法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您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如何。
a、非常同意 b、大体同意 c、不太同意 d、非常不同意
14、你觉得所在社区的管理人员对社区坏境的关注程度如何?
a、非常关注 b、一般 c、偶尔关注 d、从未关注
15、你认为可以通过什么措施改善身边的环境问题?请提出几点您的意见。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四
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截止今年,持续五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全县所有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工作重心也将从扶贫脱贫转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上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当前,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对此,我结合在溧阳所看所学的新经验,就我所工作的xxx镇境域内,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倾注大量工作精力和资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成效明显,“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加强领导,环境整治全面铺开。一是组班子。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各站所、各村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了人员经费,构筑了镇村组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二是定目标。制定了《xxx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xxx镇农村“厕所革命”行动计划》,明确了我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三是造氛围。结合“四创”工作,镇村组分别召开环境整治工作宣传动员会和推进会,印发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手册,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广大干群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夯实基础,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以镇政府所在地、xxx以及库区沿岸、主要交通干线、重点示范村等为重点,两年来共启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0个,实际竣工建设项目9个,落实财政资金300余万元,累计完成3个行政村的环境整治,项目涵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农村居民院落周边整治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有一定的改观。二是抓投入,农村环境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大力开展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拆迁及环境整治资金1000余万元,拆迁水源地红线以内居民47户,新建垃圾中转站4个,添置垃圾车6台,封闭式垃圾箱55个、移动大容量垃圾桶500余个,建垃圾池20余座,推行“扶贫+生态+环保”模式,调整配备40名“御源军”、89名公益岗位,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双赢”目标。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工作,拆除废旧杂房、旱厕300余栋,新建村级卫生公厕7座,改建户用厕所399户。三是加大美丽乡村创建,打造城乡统筹典范。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财政奖补、示范带动”的方式,近年来,共创建市级文明村3个、县级文明村4个,突出村庄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落实河库保洁责任,保护水源环境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开展巡河专项行动,及时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五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狠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科学指导农民用肥,有效减少因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推进省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示范村建设,农业生态不断发展。
(三)严格考核,整治责任不断增强。制定了xxx镇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镇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综合整治考核办法,采取日常督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整治活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将各村进展情况及时通报,实行奖罚,有力促进了各项整治任务的落实。
在溧阳学习的有一站是溧阳市上兴镇牛马塘村。据介绍,位于溧阳市西部的上兴镇牛马塘村,原本是交通闭塞、鲜为人知的小村落。该村20xx年被列为江苏首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后,紧盯富民强村发展目标,深挖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既保持了“三塘拥田舍,悠然见曹山”的原乡风貌,又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今年该村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在村史馆中,了解到牛马塘村在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前,邀请了专家通过前期走访、政府商议、村民讨论、学者评审等程序,立足牛马塘实际,规划时通盘考虑了村里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细致科学规划,深入分析优劣势,最终确定了“以中华薯文化特色文创农业为基础,以山水田园和乡村生活为载体,以乡村民宿、田园体验、文化驿站和文创活动为纽带,带动村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打造以特色农业、田园生活、民宿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传统意蕴的乡村居所”的发展定位。究其乡村振兴在牛马塘村能成功的本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开展是分不开的,据介绍,牛马塘村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加大对现有生态资源的保护,竹子、古柏、榉树等原有植被都尽可能保留,适当点缀之后变成了老人乘凉、孩童嬉戏之地,不仅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更留住了原生态的“村味”和“乡愁”。另一方面则加大对“脏乱差”环境整治,铺设污水管网、修建河堤驳岸、整治黑臭水体、新建垃圾岗亭、推行垃圾分类,在全面改变环境面貌的同时提高了村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以此不断提高绿水青山的“颜值”来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最浓底色。
在学习观摩了溧阳先进经验以及对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后,我认为现阶段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一是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路边、沟渠、河岸及屋前屋后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村民盖房产生的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二是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
2、垃圾收转运体系建设滞后。一是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垃圾箱、垃圾池、垃圾转运车辆少,满足不了现实需求,形成面上垃圾长时间堆放不能及时清运。二是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理难解决。由于垃圾终端处理规划布局滞后,因环境制约我镇无法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面临就地还是外运处理的两难局面。
3、废旧杂房、旱厕拆除难度较大。大量危旧废弃不用的杂房、旱厕、残垣断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有的村庄旱厕林立,露天敞开,臭气熏天,加上村民拆旧意识不强,等待观望,拆除难以到位,严重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序开展。
4、资金投入保障难以到位。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预算投入与实际所需资金差额较大,导致环卫硬件设施不全,保洁员不敢多聘。目前,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缺口很大。
5、舆论引导和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接地气的宣传媒介,对农民群众的环保需求缺乏有针对性的宣传,没有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只当旁观者,不当参与者,既不主动作为,也不支持配合,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主体不清、责任不明、问责力度不大。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很少问责干部,导致一些村重视不够,推进不力,效果不佳。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工作定力,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一)规划引领,示范带动。一是科学规划,因村施策。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的理念,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全面开展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要在学习先进经验基础上,深入群众,充分吸取环境整治的意见和建议,制定适合本地乡村环境整治的工作方案,明确优先建设的重点村和中心村,确定整治重点和时序。要根据各地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各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二是示范带动,精准发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在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要通过以点带面,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提升。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农村综合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青山绿水建设工程,辐射带动全镇各村开展整治工作。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让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各村要充分认。
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安排。要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牵头责任站所,统筹安排年度工作任务,为工作持续开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要加强对各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指导,建立联动机制、分工明确的协调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形成工作合力,职能站所要经常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关情况,确保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报道好典型、好经验、激励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人人关注农村环境的浓厚氛围。二是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加强村组干部学习培训、组织到外地考察等形式,使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家喻户晓,让村民亲身感受村庄整治的变化和好处,激发广大村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在主动搞好自家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如牛马塘村探索垃圾分类积分制,可在爱心超市等兑换日用品,将垃圾分类和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很有借鉴意义。
(三)突出重点,扎实推进。一是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垃圾减量是首要。传统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方式,虽然直接成本最低,但是运输成本、生态成本、用地成本、资源利用成本全部加起来的代价很大。对大部分农村来说,只有从源头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次到溧阳学习考察,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得立足农村实情,多想接地气的好招。城乡生产生活环境和垃圾成分不同,比如瓜果皮、剩饭菜等易腐垃圾,城市很头痛,而农村恰恰可沤肥再次还田。有的地方将农村垃圾分为“可腐”和“不可腐”,最大程度方便村民理解,再通过保洁员的二次分类,少部分来自城里的垃圾如塑料、玻璃、金属制品、电池等可运回城里回收处理。这样一方面减少垃圾总量,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降低转运成本。二是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庄要建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的地方,应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我镇有些地方农村住房分布较散,住户之间距离很远,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很不经济。建议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处理,解决好农村污水转化利用和处理问题。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建在自家院子里,村民会更加爱护,维护费也大大降低。三是示范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环境的改善,也关系到社会文明进步。要坚持以户改厕为主,建公厕为辅的原则,按照重点区域优先改、整合资源集中改、农村旱厕整村改的要求,尽快明确改厕方式、流程、质量标准等,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推进传统旱厕改造,要完成重点区域农村废弃不用旱厕拆除工作。不断增加有效投入和专项资金补贴,严格考核奖补,提高广大村民改厕积极性,解决村民愿改不急改的问题。因地制宜示范建设无害化公厕,搞好农村公厕的建设和管理,方便群众和过路行人。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四)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加大,财政增加困难的情况下,确保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非常重要。应继续以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保证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科学合理运用财政补助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创新补助方式,提高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进一步规范用活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筹资筹劳,通过“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措施,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五)健全机制,压实责任。一是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涉及方方面面,要充分调动社区和村组的工作积极性,健全镇、村、组三级责任体系,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的工作格局。按照履职必尽责的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对工作...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五
近年来,经过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建设与环保工作力度,逐步解决各类危害环境的突出问题,把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科学开展环保工作。为了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对我镇面临的环保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提出自我的意见和提议。
1、在xx市创立全国生态市的大环境下,我镇也进取创立成为生态乡镇,生态示范创立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各类创立考核指标中除了对经济水平和村容村貌有着较高的要求外,还涉及到了农村饮用水水质、生活垃圾和废水处理、工业污染达标排放、畜禽养殖粪便处理、清洁能源普及率、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资料和要求。所以,创立工作以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着力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
2、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我镇争取了20xx年度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对三个村进行了连片的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等建设,改变原有的环境污染现状,整治结束后,建成污水处理站5001座,垃圾房3座,宣传墙2座,沼气池11座,农村连片综合整治率大于80%,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畜禽粪便利用率大于80%。
3、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初显成效。我镇创新环卫管理机制,经过政府买服务方式,实现对现有环卫保洁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招聘了环卫保洁公司进行管理,常年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和城管一齐有力制止、纠正和查处违章搭建、违章占道经营、违章停放、车辆沿途洒漏污染道路、肆意破坏市政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违反环境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保证了乡村设施完善,乡容乡貌进一步好转。建立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倾倒,保证垃圾日产日清。充分发挥群众力量,设立环境卫生监督曝光台,定期对违反乡容环境卫生的单位和个人实行曝光,有力促进了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大大改善了乡村环境卫生质量,确保了乡村干净、整洁、有序。
4、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取得进取进展。今年2月开始,镇畜牧兽医站就对镇内畜禽养殖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对每一户养殖户的基本情景构成台账,要求按时限进行整改。
马道在畜牧园区的养殖大户都有环保相关手续,养殖比较规范,对畜禽粪便的处理都是无害化的'配套农业种植或修建了沼气池处理,基本能够达标。但在境内的许多散养殖户就有不一样的情景,基本都没有办理环保相关手续,在敏感地区养殖,在水源点保护区范围内养殖,在风景区养殖,有的还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粪污直接排放到沟渠或河道里,激起了极大的民愤,此类事件的信访问题也时有发生。今年,结合中央环保督察工作,镇政府决定借势借力,彻底解决一批群众反响强烈的养殖污染问题,针对不一样的情景,对环保不达标的养殖户进行挂牌整改,有限期整改的,有彻底搬离的,都要求养殖户按照整改资料整改。下一步,根据xx市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关掉拆除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我镇禁养区内的养殖场进行拆除,彻底解决畜禽粪便污染的危害。
虽然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但由于长久以来,重经济轻环境,环境保护工作重城市轻农村,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本事较弱。农村饮用水源主要采用地下浅层水源及地表水,容易受到污染,虽然对饮用水源地进行了必须保护,但仍然缺乏完善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
秸秆焚烧现象也是屡禁不止,秸秆还田技术和设施不够完善,使农民对秸秆禁烧工作抵触较大,工作难度十分大,无足够的措施,只能靠镇、村、组干部来巡查值守,但都还是不能完全控制。
三是农村小企业污染依旧存在严重隐患。虽然近两年关掉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但农村中也还存在“小散乱污”企业,这些小作坊隐藏在偏僻的地方,没有任何环保设施,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危害,今年,对这些小企业进行了整治,依法关停了一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监管。我镇还涉及沥青库的环保投诉问题,周边农户强烈要求该企业搬离,至今没有彻底解决。
四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程进展缓慢。农村畜禽散养户没有环保设施,有的甚至是粪便直排,造成了对沟渠河道的污染,粪便综合利用处理设施缺乏。
五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对农药品种使用上还未有具体管理措施,农民群众图省钱,大多都使用普通化肥和农药,而这种普通化肥和农药大部分都渗透到土壤和水体,对农田及周围环境产生着必须威胁。对农药包装袋瓶的回收还没有严格实行,农民随意丢弃这些包装品,造成污染,很多的废旧农膜没有回收利用,随意乱丢,造成严重污染。
一是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供给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本事较弱,农村涉及面广,环境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繁重。
二是农村环保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机制体系尚未完全理顺,农村环保监管本事亟待提高。乡镇虽然成立了专门的环保办公室,但没有专职人员,在处理事情上不专业。
三是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宣传教育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部分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提议与对策。
当前的农村环保工作,应着力在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保力量等几个方面进行:
环保部门和乡镇要进取协调配合,通力协力,建立长效工作联动机制,构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落实农村环境保护资金,进取争取环保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治理。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
三是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完善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在秸秆禁烧工作中,提议能否疏堵结合,每季争取一天的计划烧除,解决农民耕种难,抵触大的问题。
四是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强化农村环保舆论引导。在乡镇设立专职环保人员,不断加强农村环境监管本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礼貌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礼貌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六
根据国家、省、州安排和《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方案》要求,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现状、深刻剖析其中的重难点问题,舟曲县统计局组织人员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抽样调查,重点调研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以及提升村容村貌、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等情况。从总体结果来看,调研活动富有实效,既看到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把打造“五无甘南”、创建“十有家园”、筑梦“藏乡江南”、绘就“诗画舟曲”建设作为全县重点民生工程,组织有序,目标明确,统筹推进,努力营造“和谐、整洁、宜居、有序”的人居环境,群众生产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深入研究,工作谋划精细务实。全县上下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抓。按照中央和省、州、县委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订了《2022年舟曲县“五无甘南·诗画舟曲”建设全域无垃圾工作任务清单》等,紧扣目标、靶心不散,突出重点、集中用力,细化措施、多重保障,为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工作规范,也为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标准遵循。
(二)探索实践,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坚持“政府组织、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群众动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形成了齐抓共管、全力推动的生动局面。
一是立足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在全县范围内选聘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做好乡村道路维护、环境卫生保洁、公共安全管理、村庄绿化等工作。
二是建立垃圾清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和县处理”的工作模式,基本做到了乡镇垃圾处理全覆盖。
三是成立“五无甘南·诗画舟曲”建设全域无垃圾工作督查办公室定期对全域无垃圾治理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了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四是健全村级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体系,完善村规民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积极探索村庄保洁、革除陋习的管理办法,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乡村各具特色的工作措施有效激发了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的内在动力,健康文明、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正在全面形成,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呈现出全域推进、各方配合、群众参与、效果显现的良好态势。
(三)规划引领,村庄风貌明显改善。认真按照“九个一样”(即村里村外一个样、左邻右舍一个样、房前屋后一个样、户内户外一个样、地面立面一个样、山顶山脚一个样、农村城市一个样、晴天雨天一个样)工作标准,在全县15个领域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农户、靓丽城区、和美校园、康养医院、文明机关、舒心小区、清净寺庙、多元市场(商户)、绿色企业、美域景区(景点)、生态河道、通畅道路、示范工地、特色文化”建设,注重优化村庄建设布局,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在布局形式、建筑风格、绿化配置、重点节点设计完善等方面下功夫,建成了“田园城马、英雄故里”城马村;“多彩石城、生态农庄”各皂坝村;“藏乡小江南、国学第一村”雅韵岭坝;“康养小镇、葡萄之乡”土桥子村等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既展现田园风光,又融合现代文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美丽村庄,让舟曲全域生态更加优美宜人、环境更加舒适宜居、城乡更加文明宜业、景区更加靓丽宜游、文化更加大放异彩。
本次人居环境调研随机抽查巴藏镇下巴藏村、立节镇北山村、大川镇石门坪村、插岗乡角桥村、武坪镇河那村等5乡镇5个行政村,发放调查问卷100张(其中村干部调查问卷5张,群众调查问卷95张),有效收回调查问卷100张,分别访问了5名村干部、95名群众。95张群众调查问卷访问男性对象58人,女性对象42人;群众问卷调查显示,有91人回答本村开展了环境整治行动,有2人回答没有开展,2人回答不清楚;77人对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满意,18人表示基本满意;在对“本村开展环境整治以来最大三处变化”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生活垃圾治理变好”、“村里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变少”、“道路路灯等设施完善”,分别占比91%、52%、38%;在对“您认为当前人居环境整治存在哪些不足”的调查中,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生活垃圾不分类”、“没有生活污水管网”、“村民难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分别占比47%、45%、33%。在对“您是否愿意或主动参与本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调查中,96%的人表示愿意参与。
自全县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特别是“五无甘南·诗画舟曲”建设以来,扭转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一是乡镇的河道较以往垃圾遍布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河道两岸、田地沟渠附近随处可见的陈年垃圾、废旧地膜、破旧衣服已被清理干净。二是群众生活垃圾不再随意丢弃。现在居民已基本养成将家中的垃圾集中收集,自觉放到固定的垃圾收集场所,定期由垃圾车清运。村内各个区域都有保洁员打扫,大多数村庄村道变得干净很多,夏天满天飞舞的蚊蝇也不见踪影。三是群众环境观念正在转变。大部分农村居民感受到了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带来的益处,也在逐步提升爱护环境的理念。每个村委会都有一个干部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宣传环境卫生整治,村里显眼处都有环境卫生宣传标语,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虽然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党员群众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需要和群众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覆盖面还不够高,彻底改观仍需久久为功。存在重点线重点整治,整体环境面貌有间隙。部分行政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村道硬化参差不齐、标准不一、衔接性差,甚至有小部分自然村巷道没有硬化,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依然存在,严重影响村民出行;农村厕所革命未完全推开,旱厕仍占很大比重。垃圾终端无害化、废旧地膜资源化、粪肥有机化的困难困惑依然突出。二是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教育引导的任务依然艰巨。农村卫生环境整治粗放管理,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主力军依然是保洁员,部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垃圾分类理念淡薄,垃圾分类领域宣传力度不够大;个别农户对污水处理的意识还不强,村道污水乱排现象屡见不鲜;群众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干部干、群众看”、“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仍然存在。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改变陋习、转变思想观念的任务依然艰巨。三是生态环境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环境保护设施的长效运营管护、政府持续投入资金保障、高效的治理评估等机制还不健全;环境监测网络不完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配套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还不高;人居环境整治系统化、标准化、数字化程度还不够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相关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有待加快突破,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全民行动、共建共享的社会行动体系还需拓展和深化。
(一)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工作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期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主攻方向,切实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强措施、补短板、建机制、促提升,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现实需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舟曲县有良好的生态基础、较好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坚实的产业基础、丰富的文化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中理应走在前、做样板。
(二)紧扣重点任务,持续推进治理。要紧紧围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庄清洁和规划管理等重点任务谋划布设项目,因村施策,精准发力,分类治理,全面推进,确保目标明确、成效明显。重点区域和重点乡村要进一步精细管理,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面上工作顺利开展。要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完善好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站等重点骨干项目,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完善工作体系,推进环境全域治理工作。
(三)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共建共享。要进一步利用村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各类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和认识水平,逐步改变柴草乱放、污水乱排等生活习惯;要进一步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落实主体责任,提倡广大群众树立“垃圾不落地、舟曲更美丽”等文明行为。要提倡村民意愿参与、开展监督的权利,动员村民积极投身美丽家园建设,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鼓励农民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支持村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等活动,增强农民参与整治行动、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经验,表扬本村典型户、典型人、典型事,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七
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于近期在全省16个省辖市、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共收取2300份村民问卷和115份村干部问卷,调研时间截止20xx年3月。
调研结果显示,我省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垃圾治理基本全面覆盖,粪污治理初见成效,污水治理稳步推进,村庄环境基本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村民满意度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发文件、建制度、拨资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整体推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调研的115个村中,参与调研的村干部都熟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了解相关要求;所有村都是村“两委”班子专人负责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91.3%的村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有资金投入或项目,其中52.2%的资金来源于上级政府,32.2%的资金来源于村集体;61.7%的村享受到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设施建设用地、用水用电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政策;所有的村都有上级单位针对本村人居环境整治督促检查。
全省各地通过村广播播报、张贴明白纸、悬挂条幅等形式对环境整治行动进行全方位宣传,大力引导村民养成“共建、共创、共享”的良好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调研结果显示,91.6%的人听说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其中,71.2%的人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得知,84.0%的人通过乡镇或村干部宣传得知。99.6%的村民知道本村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河南省全面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在调研的村民中,使用卫生厕所的家庭达到94.0%,其中93.3%的家庭是自愿按标准改厕,68.2%的家庭厕所粪污是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的。94.6%的村已没有较大面积的黑臭水体。
河南省农村基本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在调研的115个村中,63.8%的村生活污水集中治理,99.0%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99.0%的村有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设施,35.7%的村建筑垃圾没有就地就近处理,94.9%的村实施了“三清一改”,在调研的2300个村民中,94.2%的人知道垃圾分类。
河南省村庄绿化、美化进程加快,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在调研的115个村中,113个村开展过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有63个村有园艺、环境等行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定期驻村指导。乡村旅游业不仅使农民增收,还对振兴村集体经济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有30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农家乐民宿和乡村旅游接待,其中有3个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近年来,我省着力加强乡村规划管控,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调研的115个村中,70.4%的村有经上级部门认证的村庄规划,村干部均认为规划是合理的;77.0%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92.7%的村有图书馆、文化站,98.7%的村有卫生室,99.1%的村有体育健身锻炼场所,91.8%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99.8%的村内主要道路是柏油或水泥路,87.0%的村饮用水是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94.1%的村已完成电网升级改造,98.3%的村民家庭安装光纤宽带或移动互联网或数字电视网等。
乡村服务得到推进,乡村治理初见成效。在调研的115个村中,有100个村有集党务村务、监督管理、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智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年来102个村没有发生信访案件,113个村没有发生过群访事件,96个村没有发生过报警或刑事案件,99.1%的村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在调研的村民中,99.1%的村民知道村规民约,92.9%的村民对本村的治安环境满意,7.1%的村民基本满意。
村民广泛参与,满意度高。在调研的2300名村民中,98.8%的人愿意或主动参与本村人居环境整治;76.9%的人愿意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合理付费,其中90.0%的人愿意每年支付100元以下。在调研的115个村中,94.3%的村设立村庄清洁日、“门前三包”等制度。在调研的2300名村民中,91.3%的村民对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满意,8.5%的人基本满意;95.2%的人对本村“两委”班子的乡村振兴工作满意。村民认为开展环境整治以来变化最大的三处是:
1、生活垃圾治理变好;
2、能够使用卫生厕所;
3、生活污水治理变好。
根据调研问卷,村民最希望环境整治中加强治理的三个方面为:
1、鼓励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建设统一的生活污水管网;
3、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设备有人管。
根据调研问卷,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意见和建议多为:
1、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等方法,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鼓励人人参与;
3、加大资金投入,处理好生活污水,治理好河渠沟塘;
4、根据农村生活生产特点合理规划,有序布局;
5、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环境美化;
6、加大背街小巷的清洁力度,做到全面卫生。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八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为进一步掌握呼和浩特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按照《自治区统计局农牧处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调研通知》的要求,呼市统计局于4月初,分别选取赛罕区和托县各5个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本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范围及方法。此次调研的10个村,均属平原地区,共涉及常住户5019户,人口9187人。累计发放200份问卷,以每个地区选取5个村,每个村填写调查问卷20份的形式,重点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村委会成员和村民,按照每个村1个村干部、19个村民的比重组织填写,基本覆盖了农村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和各从业人员。调查样本有效率为100%。
(二)调查村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的10位村干部中,男性8人,女性2人;年龄在40岁以上9人,40岁以下1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8人;年劳动报酬平均在53000元左右。此次调查的190位村民中,男性128人,女性62人;年龄在25-35岁的12人,6-50岁的56人,51-65岁的103人,65岁以上的19人;小学及以下文化34人,占17.9%;初中文化92人,占48.4%;高中或中专文化58人,占30.5%,大专及以上文化6人,占3.2%。
(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整体落实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政策知晓率方面,村干部100%知悉,159个村民表示了解相关政策,占比83.7%(获知渠道中,选择村镇干部宣传的占82.6%,选择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占83.73%);在问及所在村是否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面,有182个村民选择“是”,占比高达95.8%;在参与度方面,有99.0%的村民愿意为改变村里的环境出一份力,有74.7%的村民愿意为清理生活垃圾、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改善村里环境的措施付费(大部分村民愿意支付较少金额的费用,每年50元以下的占84.7%,50-100元占13.7%,100-200元占0.5%、200元以上的仅占1.1%);在满意度上,100%的村民选择满意和基本满意,99.5%的村民对所居住的村治安环境很满意和基本满意。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96.3%的村民认为本村的生活垃圾是集中治理的,95.3%的村民知道垃圾分类,其中68.9%的村民做到了家庭分类处理垃圾,64.2%的村民选择居住的村有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在污水排放治理方面,有38.4%的村民对生活污水是否集中处理选择“是”,有99.4%的村民对是否有较大面积黑臭水体选择“否”;在“厕所革命”方面,93.2%的村民家使用卫生厕所,98.4%的村民自愿按标准改厕;48.4%的村民选择厕所粪污是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在问及本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最大三处变化的是哪些,有69.5%村民选择了生活垃圾治理变好,不污染环境了,排名第一。其次47.4%的村民选择了生活污水治理变好;45.3%的村民选择村里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变少了。
(三)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改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方面,95.8%的村民家里安装了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网络,100%的村民选择所在村内主要道路是水泥路面;36.0%的村民表示自己村有电子配送站点,收寄快递方便快捷;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图书馆、文化站,业余生活更加丰富;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卫生室,不出村就可以就诊;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健身锻炼场所,方便村民锻炼身体,增强体魄;100%的村民选择本村有业余文化组织;44.0%的村民知道本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99%的村民确认本村完成电网升级改造。在村容村貌改善方面,81.0%的村民选择本村实施了“三清一改”工作;近55%的村民表示本村设立村庄清洁日、“门前三包”等制度。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村民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显著提升,村民们普遍反映农村人居环境极大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村民主动参与意愿强烈,群众获得感不断提高。
(一)坚持高起点谋划,因地制宜精准规划乡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林则林的总原则,以展现地方特色、突出当地优势、避免千村一面的差异化建设为思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例如,黄合少镇在开展美丽村庄规划时,就做到了“多规合一”一体推进,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了农村发展和村规民约中,目前全镇已完成24个村的村庄规划,未来村庄发展也将严格按照规划进行。
(二)坚持高标准治理,建立健全常态长效管护机制。为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发挥长效作用,坚持“谁建设、谁受益、谁所有、谁管护”的要求,全面建立村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体系,明确了镇、村两级职责分工,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建立长效清洁管护机制,做到建管结合划分卫生责任区,实行“三定”(定岗、定责、定人)和八小时工作制,做到垃圾及时清理、公厕专人管护。引导村民做好“门前三包”“垃圾分类”。
(三)坚持全方位宣传,营造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氛围。注重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村干部、驻村干部等入户进行宣传”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新媒体、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广播等向村民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相关内容,使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搞好村庄清洁卫生,个人生活卫生,从源头减少污染产生。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政府、乡镇、村三级奖补措施,激励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四)坚持人性化理念,确保环境整治工作有力有效。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综合考量乡村建设规划、村民实际需求、村庄分布、转运距离、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收运处置模式,合理布局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力推进农民生活垃圾的规范化收集、专业化运输、制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在厕所改造方面,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通过采用单户分散式水冲厕所、整村连排式水冲厕所、小型污水处理站统一处理式、接入污水处理厂管网式处理式、卫生厕所等模式,满足农村不同情况的多样化需求。
(一)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缺口仍旧较大。村居集中居住点相对分散,厕所、垃圾、污水治理资金投入巨大,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各级政府收入有限,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资金保障不足问题仍然突出。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10个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主要来源是政府和村集体资金,近一年投入人居环境治理资金的村有8个、总资金496万元,主要用于自来水和污水改造。有90%的村支书表示本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最突出的困难是缺乏资金。
(二)统筹谋划和长效管护仍有待加强。当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各旗县区长效管护机制建设仍属摸索起步阶段,村庄整体规划水平不高、后续管理不够精细的问题仍旧普遍存在,还没有建立起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体系和蓝本,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成本核算体系,还缺乏高效完善的运营管护计划、资金安排、人员配置和科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对户厕、公厕的后续管护方面考虑不足,还没有形成建设管护一体化综合体系,在推进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方面仍然滞后。
(三)村民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方式仍有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仍有部分村民对农村环境整治认识不到位,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群众“等、靠、要”思想很难改变。在加强宣传引导方面,仍欠缺与农民的接受能力和生活习惯相适应的有效手段,还不够深入人心,起不到共鸣作用,村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参与程度不高,工作中还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农村中垃圾乱扔、杂物乱堆、污水乱倒等不良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群众沿袭的传统生活方式、卫生习惯、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涉农环保资金,根据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实际完成情况,对“十四五”期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所需要的资金规模进行科学核算,结合任务目标,做好财政预算,确保整治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探索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集体补充、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保障渠道,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逐步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建设。
(二)完善统筹谋划和长效建管机制。坚持高起点谋划,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和一体化推进,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体系和蓝本。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强垃圾处理基础建设,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消得毁;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有序加快道路硬化建设,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加强示范村建设,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局面。
(三)全力激发村民参与整治工作的动力。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坚持高位推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是本地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作用,做到有清单、有布置、有落实“三有”标准。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农村党员带动示范作用,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农民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动员农民自觉动手改造和美化家园,变“上头冷下头热”为“两头热”,切实增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内生动力。
总之,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情乡愁的重要寄托。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措施,加快补齐了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各地村容村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生动图景。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九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改进农村环境质量,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在黄秋菊副主席的带领下,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对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调研。调研组先后到浙江安吉、仙居、丽水等市县和贵州遵义湄潭县学习考察,深入市内各县市区实地调研,组织相关单位和委员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体要求和保障措施。全市以“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为重点,抓统筹谋划,抓部门联动,抓进度落实,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一)垃圾治理有序开展。当前,曾都区、xx高新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全域以及随县和广水市各4个镇,已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全市27个垃圾分类试点示范村正在全力推进;37个镇级生活垃圾填埋场严格按照《环境整治技术规范》,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治理;镇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已陆续启动;村级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在逐步实施封场和生态修复,村域新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收集转运到镇集中进行卫生填埋;启动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广水市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进度已超过60%,年底将点火试运行。截止201x年,全市共招聘农村保洁员2792人;建制镇已建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2个,配置各式垃圾桶(箱)x个,建设垃圾池x个,机动挂桶车53辆,其它各类收运车2336辆。
座,曾都区3座),高新区5座乡镇公厕正在办理招标等前期手续。
(三)污水治理稳步实施。总体来看,全市乡镇污水治理项目推进顺利,项目信息系统填报与项目建设基本实现同步,符合省定要求。全市37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共铺设污水管网137公里,占总任务的34%;检查井x座,占总任务的31%。xx高新区淅河镇污水处理厂及主管网已建成并系统调试;大洪山风景名胜区长岗镇污水处理厂区主体建设已完成,即将进行设备安装;曾都区厂网进度完成总量的42%,广水市铺设管网87公里,检查井2356座,完成总量的52%;随县1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网建设已全部启动。
生动局面。当前,我市获得国家级村镇建设品牌荣誉的镇(村)达到17个,省级“宜居村庄”达到49个。随南“百里画廊”作为全国村镇规划研讨的考察路线,引全国关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综合治理缺乏统筹谋划。当前全市没有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住建、环保、卫计等部门侧重于本部门任务落实,单项治理有亮点,整体成效打折扣;村庄建设无规划或者规划建设两张皮,给农村改厕和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增加了难度和工作量,特别是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重点项目的设施配套、投入机制、运行和长效管理机制同步考虑不够,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管理的现象。
乱倒、污水乱泼,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够,怕麻烦不想分或者类别不清不会分,同时分类后的收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正在进行的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试点效果不明显。
(三)农村改厕重进度轻质量。一是质量不高。我市农村厕所建改工作推进力度大,工程进度快,但工作中还存在部分地方重视不够、对村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培训不到位、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技术标准未完全执行到位的问题,各地施工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废水直排。大多数地方经过处理后的粪污水直排堰塘沟渠或地下,形成新的污水污染源。三是盲目搞一刀切。有些是前几年已改造达标的卫生厕所又推倒重改,有些地方无自来水也进行了改造,安装后不能正常使用。
(四)生活污水治理进度不齐。当前,部分乡镇虽然组建了项目公司,但由于项目审批运作时间长,管理不规范、运转不畅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进度,离工期节点尚有距离。从日常质量监管情况看,由于项目点多面广,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监管力量分散,效率低,造成质量安全管理力量薄弱,实体质量控制及过程管理不到位,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村级生活污水治理当前还未纳入统筹考虑,同步开展,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还未启动。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存在进水管断裂、设施损坏等问题。
作力度不大,方法不多,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动参与热情不高。长期以来农民群众形成的一些生活方式,比如说垃圾随意丢弃和堆积、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等不良习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部分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自主投工投劳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强。
三、对策和建议。
(一)统筹谋划,规划先行。一是立足长远发展,将环境综合整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把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处理好发展和治理的关系。二是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人员素质、环境治理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重点对保护饮用水源、整治环境污染、完善基础建设、提升村容村貌等方面做出整体规划,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三是采取规划公示、群众参与等方式,推动村民参与监督和自我约束,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四是充分发挥试点区域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全面推动。
(二)整合资金,协调推进。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从总体规划、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强部门沟通协作,调整资金分配思路,整合项目、聚集资金、协调推进,避免重复投资与建设,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格式化粪池。五是尽快启动村级生活污水治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因地制宜兴建污水处理站、联建或单建污水处理设施,统筹推进厕改和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实现污水治理达标集中排放或就近排放。
(四)建立机制,注重长效。一是以组织领导、目标责任、监督检查和考核问责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监督管理机制,实行督查排名、约谈问责、项目退出等措施,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二是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采取公益岗位、个人承包、多级出资、村民出资等多种模式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不断巩固治理成果。三是经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尊重村民的需求,避免出现形象工程或者生搬硬套的现象,坚持以村民满意度为基本原则。
(五)宣传引导,广泛参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标语、文艺表演等,多层次、多形式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宣传工作,将“乡村整洁”与乡风、家风建设结合起来,纳入文明示范村、文明卫生户等创立内容,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形成建设美丽乡村从我做起的良好氛围。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调研期间,我们实地察看了xx村、xx村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调研采取开展座谈、听取汇报、进村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听取了人居环境整治办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情况汇报。从总体情况来看,调研活动富有实效,在看到我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六大行动"推进情况。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居民生活垃圾也不再是像以前随意丢弃,如今进行了妥善安置。现在政府给每家每户都发放了两个垃圾桶,放在各家门口,居民将家中的垃圾分类放在自家门前垃圾桶内,居民每天将生活垃圾倒到大的垃圾桶,保洁员再将大的垃圾桶垃圾倒到勾臂垃圾箱,最后定期把勾臂垃圾箱的垃圾托运至垃圾压缩站压缩送至xx集中处理。现在村民的家门口变得干净很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村村民居住分布不集中,污水收集难度大;其次,无基本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成本投入大;再次,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导致污水排放量较不稳定;最后,由于其他不确定因素,导致污水水质波动较大,治理难度加大。
农村厕所治理。开展厕所粪污治理。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较以往垃圾遍布两岸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河道两岸、田地的沟渠附近不再到处是白色的塑料袋等垃圾,水塘里漂浮的白色垃圾也基本上看不见踪影。
村容村貌提升。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
乡风文明提质。本镇居民现都感受到了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带来的益处,他们也在逐步提升自己的爱护环境的理念。辖区内各村加大宣传力度,每个村委会都安排一个干部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村里各显眼处都张贴宣传标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开展情况。
我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已全面铺开,扎实开展了"三清一改"专项整治、环境卫生整治等专项行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农村环境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脏、乱、差、堵、污"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情况。
全面完成了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
(四)财政资金统筹情况,工作推进机制和投入机制建设、实施情况。
明确了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一是确定了"三员两长"制度。二是建立了"看评议"机制。三是完善了"门前三包"机制。四是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五是完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投入机制。
(一)河底的垃圾打捞难度大。现在河两岸垃圾很难看到,但河底的废弃物却不少,虽有一定程度的打捞,但是打捞这些垃圾费时费力费财,难度很大。(二)居民的垃圾分类理念淡薄。虽然垃圾定点投放取得了一定初步成效,但目前基本上未在垃圾分类领域进行宣传,农村卫生环境整治依然处于粗放管理阶段。
(三)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存在很大的困难。一是畜禽养殖户多达295户;二是养殖投入资金较大,退养难到位;三是职能部门本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实施监管,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执法难以到位。对于污物的贮存、污水排放,粪污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或者偷排,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强,这种情况在中、小型养殖场尤其明显。污物处置设施不完备,原有的粪污处理模式和设施已无法适用规模养殖排污的要求,导致养殖污物不能及时处理而成为污染源。
(一)强化领导,发挥行政推动优势。要实现快速推进、快速见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推动的力度。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应及时制定适宜方案、加强督查指导、注重宣传教育、加大政策扶持、落实相关责任。
(二)以人为本,激发村民参与热情。群众是农村的主人,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要把组织发动群众作为第一抓手,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激发群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因地制宜,切实把握整治整点。村与村之间特点不同,情况各异,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整治中注意引导各村立足村情、村貌、村需指定不同目标、推进力度和推进措施。在具体实施中,要牢牢把握卫生、道路、河塘、民房、路灯、杆线、绿化、场所等八大要素。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农村人居环境也将得到长效管理和不断完善,逐步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篇十一
为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打造绿色、生态、清洁的美丽乡村,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8-10月,由市政协副主席万昌春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多层面座谈会、外出考察等形式,对我市农村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乐清市委、市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抓手,全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目前整治项目开工298个,开工率96.75%,完工266个,完工率86.36%,完成投资额13.42亿元,投资完成率74.54%。累计创成省级卫生乡镇9个,温州市级卫生乡镇16个。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近三年创建培育村57个、精品村48个、示范村9个,8个村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6个村被列入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方面,xxxx年重点打造“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红色传承·状元寻根”、“香馥田园·休闲文化”、“中雁绿道·乡村致富”和西部休闲产业带5条精品示范带。
目前,其中,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铁定溜溜”、雁南左舍田园综合体、拾光里田园综合体、温州雁山生态农业观光等xx个示范带亮点项目均在有序推进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面,自xxxx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以来,37个村列入省级试点,341个村列入温州市级试点,先后投入资金1300万元,建成机器处理终端6座,配置集中分类收集点1530个,垃圾分类运输车128台,参与分类农户11万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5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xxxx年以来,我市共投入资金11.03亿元,启动524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目前已全部建成投用,累计受益农户95827户,应建村农户受益率达80%以上。农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和处理厂处理的村庄有331个,今年基本可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方面,通过建立市域畜禽养殖污染线下网格化监管机制,全面整治规模生猪养殖场438家、水禽场256家,组建畜禽排泄物资源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2家;建立健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工作体系,xx17年完成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量40.3吨,回收率70.66%,无害化处置率99.06%。
(一)缺少全面整治规划,因地制宜不足。
1.“多规合一”推进不够。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文件要求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同时,还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但是,目前我市涉及乡村的规划就有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个规划,缺乏村庄统一规划,导致没有全面统筹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2.规划可操作性不强。以《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例,该规划虽对乡村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的原则没有很好体现。如市区范围的一条村庄精品线,涉及城南街道的上米岙、界岙及翁垟街道的前西门、华新等共17个村,均以统一标准进行规划设计,但由于这些精品线涉及到的村庄在环境现状、经济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规划不能落地。
3.村庄特点体现不充分。全市一些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形式单一,风格雷同,已完成的规划大多是修修路、刷刷墙、种种树、清清垃圾,没有融合当地的乡土风情和特色风貌。如,黄檀硐村在修建观景台时,使用了现代化的花岗岩,与古村落的特色格格不入。许多乡村的建筑风貌、建筑色彩、建筑高度等参差不齐、风格凌乱,“城市化”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原有的农村特色风貌逐渐褪色,整治改造难度较大,地方特色难以有效彰显。甚至有村民觉得,每个村都差不多,快要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二)责任单位合力不够,工作机制不完善。
1.“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农村环境整治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我市在这项工作上尚没有确定一个牵头部门,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部门和部门之间在监管治理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如,乡镇(街道)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责任主体,“事权分离”严重,工作中行政执法权有限,对私搭乱建、乱倒乱烧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执法难度很大。再如,在作为系统性工程的垃圾分类处理上,由于我市没有配套建设危废垃圾、餐厨垃圾的处理厂,也没有固废品的分拣中心,导致在垃圾收集环节,环卫所只能采用混合收集,影响了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的效果。
2.“考前突击”现象突出。有些乡镇、村组突击整治应付检查考核和为“拿牌子”而创建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虽然有各种制度和方案,但真正执行到位的不多;部分乡镇注重集中整治,轻视日常管理,整治后不能长期保持;大部分乡镇、村只有兼职从事环境卫生监督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且流动性较大,导致日常监督管理及开展群众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不到位。
3.“重建轻管”现象突出。一些乡镇、村为了得到更多的建设资金,在项目建设上下足功夫,却忽视管理工作。以农村公厕改造为例,今年以来,各乡镇、村积极参与农村公厕改造提升工作,但公厕管理却跟不上改造提升的步伐。不少农村公厕长期无人管理,有的即使有人清理,也是敷衍了事。如乐成街道林场村西山水库边的公厕,外观很漂亮,像小洋房,但围栏内杂草丛生,里面更是臭气熏天、脏乱不堪。同样情况也发生在一些村属公园里。如北白象镇前岸公园内,所有娱乐设施已经不能正常使用,近乎废铁,堆积在公园的角落里,没人处理,存在安全隐患。
(三)整治资金投入不畅,建设运维困难。
1.项目建设村级配套资金薄弱。目前,我市农村环境整治部分项目的资金来源由市财政补助、乡镇和村级组织自筹组成,但是村级组织自筹部分缺口仍然很大。如美丽乡村建设的补助标准,示范村按照工程验收结算审核价的80%进行补助,精品村按照70%进行补助,培育村按照60%进行补助。尽管财政补助力度不小,但对于一些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来说,无法解决村级组织自筹部分的资金,项目建设无从入手。
2.设施运行经费保障困难。我市不少项目设计时只预算初建投资,没有预留运行、维护、管理所需经费。以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终端处理点为例,某村负责人就表示“建得起养不起”,处理点内配备的垃圾处理器的电费、人工和维修开支巨大,村里拿不出资金支付运行所需经费,加上操作人员培训困难等因素,影响设施运行效果。再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为例,随着时间推移,设施老化、破损或故障增多,后续运维管理成本和难度将会逐年加大,如果资金保障不到位,致使维护不及时,甚至荒废。
3.日常保洁经费来源单一。农村日常环卫保洁工作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全市均存在资金来源有限、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以“县西”柳市、北白象等镇为例,一个“千人村”一年就需要投入xx万元的保洁费用,但是村民大多不愿缴纳卫生保洁费,各村只能从村集体租金收入中列支。而“县东”的岭底乡、智仁乡、龙西乡等地没有设立环卫所,没有专项环卫经费,仅靠乡政府自行解决。
(四)整治成效参差不齐,工作推进不平衡。
1.整治工作力度不足。目前,部分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仅仅是路面保洁和垃圾清运等,停留于表面“治标”,针对一些影响环境的“顽疾”问题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够。如,北白象镇群众反映,辖区内不少地方随处可见“僵尸车”,有的联系不上车主,有的联系上了也不肯开走,只能清理出地方让僵尸车堆放,严重占用了公共资源,影响了环境。又如石帆街道河沿村附近的慎海横河,受污水乱排导致自净能力减弱,水葫芦繁殖旺盛,整个河道持续几个月时间几乎全被水葫芦侵占,却未见有人清理。
2.治理工程质量不高。一些乡镇、村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在项目建设中赶进度,匆匆完工,导致工程质量差强人意。比如,污水管网工程建设,需要整个地区的系统规划,对各地的地面高低和地面建筑物布局进行全面而精细的测量分析,有很强的技术和规划要求。一些地方由于事先缺乏深入的调研和论证,导致施工过程中错漏较多,后期运行过程中处理效果不佳。
3.整体推进不平衡。在整治工作上,政府热情高,村居一级较为被动,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同时,村与村之间开展不平衡,整治工作进度和水平存在差异。如淡溪镇黄塘村集体经济水平较高,乐成街道秦垟南村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整治工作成效较好;某些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班子涣散的村,在环境整治方面仅雇一名保洁员,在村内做简单的垃圾清扫就完成了事,有的村甚至连保洁员都没有配备。
(一)推动“多规合一”,分层推进环境整治。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推动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整体规划,系统性指导今后的农村环境整治。建议将全市除城区核心区域外的村庄,结合其地理位置、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村级组织建设情况等,划分成三个类别:第一类是环境整洁村,这类村庄主要解决环境整洁问题;第二类是环境提升村,这类村庄在环境整洁方面已经做得较好,但离美丽乡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适当给予项目建设以继续提升;第三类是美丽乡村,这一类村庄的目标是生态宜居,下一步需要重点提升,在布局上注重连村成带、连带成片,使我市美丽乡村既有“盆景”,更有“风景”。各村在编制整治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突出经济基础、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特色要素,切忌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搞建设或照搬城市模式。
(二)着力提升治理层次,健全联动协调机制。
将农村环境整治这项工作放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放到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来落实,全面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层次。建议借鉴省内其他地区做法,使环境卫生整治成为“一把手”工程,市领导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对落后村实行“一村一领导一团队”,从上至下全面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市政府应定期召开联席汇报会议,听取有关责任单位阶段工作完成情况的汇报,及时发现工作中暴露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作为责任单位,要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将干部与行政村结对,建立沟通联系机制。联系干部要每年确定若干重点整治内容,将治理理念、经验、体会、载体等输送给农村,并切实帮助联系村解难题、办实事。
(三)提档升级基础设施,培养农村“土专家”
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方式,积极鼓励村级组织加大筹资力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要重点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面亮化,完善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明确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统筹治理生活污水、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等任务,特别是要结合我市实际,有效推进垃圾处理终端建设,积极谋划建设垃圾分拣中心,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同时,还要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基础工作做起,培养一批真正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土专家”,使各类基础设施能够实质性运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再上新台阶。
(四)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党建+”助力环境提升。
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村要打造一支党员“先锋队”,组织党员从最难整治、最难打扫的区域入手,让党员成为普通群众的示范榜样,推行党员“分区包干、分类减量、分片考核”精细化管理模式,并有效带动党员分片联系群众开展环境整治,让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实现全民共同参与治理的目标。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美丽乡村创建以及小城镇综合整治等列入农村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五)丰富宣传教育载体,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村微信群等宣传载体积极宣传我市北塘村支书苏德生自掏腰包整治村貌等身边的农村环境整治先进典型,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一些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则要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同时,可以通过建立青年志愿服务队,由老党员、老干部、乡贤组成的劝导队,以及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参与农村环境卫生监督治理活动等活动,营造全民携手共建农村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对农村群众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全民素质。如垃圾分类工作,可以建立垃圾分类分层培训制度,对一线垃圾分类指导员、监督员,对村小组长、党员骨干、保洁员分别进行分类培训,增强全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逐步形成“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