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曹刿论战读后感(实用8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一
《曹刿论战》是《左转》中的名篇,通过简洁扼要的叙述和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影响。曹刿的远见卓识、当机立断以及一介匹夫在外敌入侵时对国家的担当被千古传诵。一国之君鲁庄公却成了曹刿的配角甚至反面,用他的“鄙”衬托曹刿的“远谋”。其实鲁庄公才对这场战役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鄙”仅表现在军事上,其他许多方面,都非常值得推崇。
首先,他忠于职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他尽心尽力地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国家大多数人谋利益,自然会获得人民的拥护,这是打赢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基石。虽然他自己一开始对这一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得需曹刿提醒,但如果他玩忽职守众叛亲离,曹刿多有谋略也无能为力了。
第三,他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曹刿并不属于“肉食者”,本来没有资格参与这场战役的谋划和指挥。但庄公不凭出身给人贴标签,而是礼貌地接见了他,容忍了他对自己毫不客气的反驳,并且通过短暂的会面、对话认定曹刿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从而加以重用。能够识人、用人是作为君主、领导的重要品质。
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开诚布公和自知之明。他不像某些身居高位的人一样刚愎自用装腔作势,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不行。他清楚军事是自己的短板,但决不护短。他发现曹刿是内行,是忠臣良将,就对曹刿言听计从,跟曹刿乘一辆战车,完全听取曹刿的不同意见,从而取得战役的彻底胜利。
最后,鲁庄公虚心好学。战役已经大获全胜,他决不放过向行家学习的机会,放下一国之君的身段“问其故”。换成某些领导,早就炫耀自己知人善任大肆庆功去了。就凭这种态度,他一定会不断取长补短,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由此可见,鲁庄公忠于职守、不畏强暴、知人善任、坦诚自知、虚心好学,很有君主风范,值得大家尤其各级领导推崇和学习。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二
30多年前,我在初中课本上学习过《曹刿论战》,留存的印象也仅限于曹刿的“深谋远虑”。如今,在新高考的背诵复习过程中,再次重温了《曹刿论战》,我对曹刿的军事理论没有什么兴趣,但对他面对外族来犯的态度有了更深的感受。
长勺之战前,鲁庄公准备迎战齐国,曹刿主动要求晋见庄公,乡人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来阻止他,他却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数次引用过曹刿乡人的“名言”,心安理得地静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一点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有时即使对某些事“评头论足”一番,然后总不忘自我安慰地感叹一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今天,我却有些犹豫了。
曹刿虽为皇室后代——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但在鲁庄公因多次在齐鲁之战中取得胜利的齐国再次大军压境时不知所措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不顾乡人阻止主动求见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他的理由很简单,“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这看似简单的语言,却值得我们深思!
那并非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私有财产,按说那时的臣民比今天更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就是这个一直隐居的曹刿,竟然会如此勇于担当,如此富有国家责任感,如此有主人翁情怀!
我们如果都有曹刿那样的责任意识,都有曹刿那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我们的管理就会更加到位,学生成长的环境就会更加健康,教育管理的辐射作用也会呈几何层级增强。
曹刿已经远逝,但他的精神不能淹没于历史长河。愿大家都能重读这篇几十年前学过的经典课文,从中感悟出曹刿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并落实于自己的社会生活之中。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三
《曹刿论战》一文,从它的结构安排和人物刻画上来看,作者左丘明指在通过齐鲁之咱,歌颂鲁庄公“任人唯贤”“勇于纳谏”的君主胸怀。
同时,正面描写了曹刿的“政治才能”和“军士才能”。但在老师教学中,以及有关教学参考书中只表扬了曹刿的“阴谋”,只字不提庄公的胸怀,反若鄙视他,使他相形见绌。我认为这违背了作者的创造意图,对庄公的评价有是片面的。我认为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鲁庄公这个人物。因为无劝无是的曹刿,其“远谋”能从分发挥并取得成功,这都是庄公的功劳。就文章交代来看,决不能排除庄公大力支持这一因素,也就是说庄公的“任人惟贤”是长勺之胜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我们不妨来分析以下全文,看一看庄公作为:“公将战,曹刿请见。”在强齐压境,紧张备战的形势下作为一国之君还能顾及到“草民”来访并亲自接见,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想象啊!更可贵的是,在曹刿一一否定了他的战略方案时,庄公并不生气,而是更谦逊地说下去,当曹刿要求“战则请从”,庄公就“与之乘”。倘无庄公的“纳贤”,曹刿的一腔报国热忱何能如此顺利地如愿以偿。可见,庄工的“纳贤”为曹刿施展“远谋”创造了条件。
庄工军事才能不如曹刿,也许治国方面强于曹刿。你看:“衣事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虽然,此举就参战条件来讲,显然不够,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工的政治清明。也就是说他不贪婪,不腐朽,能以诚待人,能顺应潮流,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他毕竟处在那个愚昧时代,我们又怎能过分苛求呢?当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更不用说了。再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常被议论者所忽略。其实,我们从此可以看到这个弱国之君有一种威武不能屈的气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含意深刻的语句来赞扬庄公的。我认为作者写曹刿的“远谋”,其目的就是来赞扬庄公的君主胸怀的。不管怎样说,我们分析一篇文章要从全局着眼,而不能断章取义,否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错误评价了文章中的人物,移植了文章的实质,违反了作者本意。
曹刿论战记录的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场战役,曹刿用自己的智慧帮助鲁庄公战胜了强大的齐军。这篇文章的精髓在于曹刿准确抓住了时机,给鲁国带来了胜利。从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我们应该像曹刿那样能够抓住时机,出奇制胜。
抓住时机,对于职场上或即将进入职场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曹刿就是通过击鼓和车辙观察齐军的状态,从而抓住了战胜齐军的时机。但在实际生活中,而时机并非像《曹刿论战》中那样是能够看到,它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时刻都要运用我们的五官去发现可以向他人展现自己才能或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一旦发现,我们就要时刻抓住。同时我还要说的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曹刿之所以能够抓住机会,就是因为他熟悉各种兵法,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兵法。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机会到来之前,我们还要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其实就是我们的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达到一定程度,在机会到来之时,我们才能很好的抓住它。
作为保烟一名新进的员工,我认为抓住每一个向厂领导和各位同仁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事情。但是在此之前,我必须积极向老员工学习工作技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熟悉保烟的厂规厂纪和基本的运作流程,尽快尽好地适应工作环境。与此同时我还要努力踏实地、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虽然现在我暂时在保全班工作,但在工作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最基本的是三车间机组的有几台,具体位置在哪。其次保全班的工作涉及到三车间各个领域,我们大概了解到这些领域的工作情况。还有我们还进行了相关培训,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最重要的是,我在保全班学到了什么是细节。由于三车间的卫生很重要,所以任何角落都要干净,我们每天的工作都要细致到一个胶点,一个细节的错过,就会导致我们一天的工作满盘皆输。注重细节,是我在保全班最大的体会。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四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苏轼曾说:“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这些名言都强调了一个观点——凡事以人为本。同一件事,当一个人以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做时,便会想方法将它做好,从而提高效率;若以被动、消积的心态去做,其恶果也显而易见。为此,许多企业都把人心当作一项工程来看待。尽可能多地为从业人员办些看得见、觉得出的好事。以美国罗伯梅德家庭用品公司为例,它建立了利润分享制度,让员工明白公司赚得越多,员工也就分得越多。于是人人奋勇,个个勇先,积极生产,自不待言,该公司在同行业中,赢得了大量顾客。显而易见,无论什么事,只要顺民心,人心所向,就一定能成功,这与《曹刿论战》的政治上取信于民的道理是相通的。
人生充满机遇。所谓“时势造英雄”就足以说明机遇对人的一生是极其重要的。国外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曾说过:“你应该寻觅机遇,而不能静候它来敲你的房门。”南朝的刘勰自幼好学,才学很高,但因出身寒微,社会地位低下,苦心经营的著作《文心雕龙》完稿后却无人赏识。深秋一天,大诗人沈约照常回自己的宅院,衣着单薄的刘勰站在寒风中,当面将书稿交给沈约,因为前几次拜见均被门卫拒之门外。沈约读后深感其难得的文才,便推荐他走入仕途,并最终得到昭明太子萧统的器重。刘勰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事要学会抓住机遇,必要时还要自己创造机遇,因为这些都是你最后走上成功之路的铺路石。
学了《曹刿论战》,使我深思的还有一点:面临任何一件事,都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目光放远一些。如曹刿一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将小细节也考虑周全。目光与成功不可分割。“鼠目寸光”者只贪求眼前之安逸,追求蝇头之小利,成不了大器;而目光长远者,往往独具慧眼,将成功牢牢掌握在手中,他们隐忍而行,力排众难,最终于成大事业。
《曹刿论战》所阐述的军事上的战略战术,大可适用于学习、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让我们把握成功的“秘诀”,走上成功之路吧。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五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更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乡野草民也能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刺耳批评,“小惠未”、“小信未孚”的尖锐意见,仍能虚怀若谷,为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敢于亲临前敌,“战于长勺”、“与之乘”,在战斗中又甘当配角,让能人执掌令旗。
四、赞鲁庄公没有被“齐人三鼓”的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战争的规律,提高自身才干。
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所作所为不是使人倍觉敬佩吗?
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希望有更多的“鲁庄公”。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六
总: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七
这是一篇描写春秋战国时期一场战争的著名文章。主要是表现曹刿的“远谋”,围绕“论战”展开,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文章主题明确,结构紧凑,边记边议、有实有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突出了“取信于民”,堪称论文之典范。然而,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有人就问了,“一个老百姓能说见就能见到皇上?”,“皇上能听老百姓的话并向老百姓汇报工作?”,“曹刿一个庶民,怎么能指挥一场战争?”等等。可是,事实就是如此。所以,从更深层次说,当时的鲁国是很民主的',至少鲁庄公是民主的,他体恤官民,敬天畏神,尊重人才。他之所以不怕强齐,敢于迎战,他是心中有数的。只不过是曹刿目中无人了,觉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为春秋史作,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应该不是表面看来的,曹刿是多少才智多谋,而是反映了鲁庄公的体恤民情,知人善任。
其实,从文中看,表现鲁庄公民主的理据充分,而表现曹刿谋略的却十分肤浅。“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不过一般作战常识,哪里算得上谋略!曹刿不过是文章为表现鲁庄公民主的需要,而特选的一位角色罢了。
民心所向是取胜保证,民主和爱民是取胜的根本。
曹刿论战读后感篇八
《曹刿论战》主要是讲鲁庄公想要和齐国打仗,被一个百姓――曹刿听见了。他认为当权的人非常的无知,所以想要去请谏鲁庄公。曹刿问许多问题而最后才同意鲁庄公去打仗。在战场时,他也做了许多奇怪的事而一一解释给鲁庄公听。
读完了这一篇《曹刿论战》,我觉得曹刿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对每一件事都要有一个适当的理由才会去做。当他进谏鲁庄公时,他就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跟齐国作战,而且还问到适当的理由才愿意出兵作战!曹刿也是一个细心而善于观察的和判断的人。
当他们在长勺打仗时,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可是曹刿说要等齐兵击三鼓后才能击鼓进军。打败齐国后,齐兵落荒而逃,鲁庄公想追杀他们,可是曹刿在观察一番后才下令杀敌。战胜后,曹刿才向鲁庄公解释他所做的用意。从他的解释,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
我非常地庆幸我能读到这一篇古文,这一篇古文启发了我要像曹刿一样做一个有远见、善于观察和判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