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精选1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一
确保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是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在教学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不断提高,要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积极投入到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研究工作中,要焕发对体育事业的热情,从备课、上课以及课后总结等各个环节入手,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效率。
2.1.1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在课程标准中,就曾明确地指出,运动兴趣属于学生自主学习于终身锻炼的重要前提。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在运动方面的兴趣。如在教学篮球之前,可以让他们自行拿球进行练习,在其觉得有必要学习时再开展教学,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只要学生充满兴趣,就会积极参与,由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因此,我们就要调查了解,提前安排内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2.1.2针对差异,因材施教。
体育课堂教学能否做到全体参与,是衡量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即针对学生不同的现有水平设立对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2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游戏教学法。
高中体育课堂中引入游戏教学,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合作意识,推动学生独立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师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注意游戏的合理性。而进入到主要课程训练之后,教师则应该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系统性强的游戏,如窄跑到跑步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协调性、肺活量,而比赛类的项目,则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强化教学质量等。
2.2.2情境教学法。
情境导入是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情境,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这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排球的发球教学中,创设19世纪欧洲炮战情境,让学生分2排分别站在排球网的两边,相距15m左右,要求学生用击打的方式将球发出,尽量击中对方人员,并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将球击中对方。学生的兴趣迅速被调动,纷纷尝试各种击球方法,都希望能击中对方,热情很高。游戏结束后,通过对击球部位、击球手法的总结提炼,顺势导出排球发球技术。
2.3运用多元教学评价,奠定学生学习信心。
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包括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是否是灵活的、创造性的,学生的学习是否能做艰苦的锻炼;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为了评估需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教学评价应当反映发展和激励性。教学评价应鼓励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实行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
3结束语。
总之,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基础。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多元化的教学与评价方法,完善和提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又推动了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法伟,王科.浅谈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01):93.
[2]董祥战.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创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途径[j].学周刊,,(04):165.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二
摘要: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从人文教育概况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重点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对策。提出了树立人文教育理念、营造人文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现实与教材有机结合的对策。
素质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融入人文教育。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未能关注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与人文教育均缺少必要联系,从而制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降低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人文教育概况。
人文素质涵盖的内容较为复杂、繁琐与宽泛,对个人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文教育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性境界,塑造其理性人格,以此促进其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人文教育蕴含着人文精神,其实质为人性教育,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为时代性。高中语文具有专业性与工具性的特点,通过有效教学,可完善人的知识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日常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正确、积极与健康的人生观。在社会经济交融发展的环境下,为了有效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需要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借助语文课文及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深刻的内涵,正确的价值观,激起共鸣,进而达成素质教育目标[1]。
首先,思想认识。高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未能关注人文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有机融入人文精神。其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的教学侧重于文章背诵及语句分析,而对语文文字美、情境美、结构美及精神美的关注度偏低,抑制了人文内涵的传播及人文教育的渗透。第三,教学评价。当前,教学评价仅关注考试结果,缺少全面性与发展性,不仅会影响教学的高效开展,也会制约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学习,认识以人文本的重要性,并逐渐树立新型的语文教学观。还要重构基本价值体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教学评价及教学考核等内容。此外,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
(二)营造人文教学环境。
人文教育的有效渗透,需要借助愉悦、平等与轻松的教学氛围。经过不断探索发现,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竞争意识。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组别,让其朗读精彩段落,以此营造真实、激动的教学氛围。在此情况下,学生对语言人文素养的认识将更加准确与深刻。例如屈原的《离骚》,通常情况下,古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调整教学结构、创新教学形式,特别是要结合屈原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等,以此降低文章理解难度,保证教学质量[2]。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新课标”要求可知,教学评价体系应具备动态性与全过程性,在教学开展时,考察学生的表现与发展,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经多因素分析,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课业成绩,还可明确其情感动态。为了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借助分层式评价方法,认可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现实与教材有机结合。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各种诱惑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与成长。当今,高中生紧随社会风气步伐,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认识;过于关注个性化发展,轻视了团结、合作等精神。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教学实践中应收集、整理与毛泽东有关的资料,如生平事迹、爱国情怀等,在丰富的信息支持下,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将更加全面[3]。此外,高中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的局限,借助实践活动,以此展现生活的多彩性与丰富性。通过小组活动、任务分配、角色扮演,也可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及组织等能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其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促进学生对人物的把握。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影响着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从而促进人文教育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三
(重庆市开县陈家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及教育观念的不断变化,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加强与培养。高中物理实验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且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生操作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两个方面出发就如何培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做出了研究和探索,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四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训练形式。高中应该将语文教学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相结合,通过加强语文朗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首先,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朗读是领会课文内容、提高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积极而有效的方法;再次,朗读也有利于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一、朗读教学的内涵和原则。
(一)朗读的内涵。
朗,《说文》上解释为“朗,明也”,本意明亮,后引申为声音清晰响亮,白居易《醉吟》中有“临风朗咏从人听,看雪闲行任马迟”的情趣。这里的“朗”则是指声音洪亮明澈的`读书。《说文》上解释:“诵书也。段玉裁注:“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於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可以看出,朗读的“读”强调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推敲其中的含义。因此,“朗读”是指用洪亮清澈的声音、标准普通话富有感情的把文章读出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富有感情的语言的行为。朗读者首先要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然后通过运用语言技巧,生动、准确地展现和烘托文本的思想内容。
(二)朗读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在认知的过程中,整体的来看待一个客观对象。感知是具有整体性的。格式塔学习理论提出,人类的学习并非对独立的刺激做出反应,而是从整体上去进行把握,因为每个个体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没有整体,个体的存在就没有价值。
汉民族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更具有整体性。因为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语境在很大程度上约束语意的表达。汉语的语言表达倾向从整体到局部的感知,从汉语和汉语文的角度来说就是以大观小,因此在阅读中,应于大段看篇法,于大段分出小段看章法,于章法中看句法,句法中看字法。每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其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异质性,它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描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通过“整体性原则”指导朗读教学中,就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握整体,从整体角度探讨和理解不同层面的整体。
2.同步性原则。
任何语言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经验和知识,都可以用心灵去感受。朗读主体要想充分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就必须要和作者具备相匹配的思维、认知和情感,把文字语言作为自己的思想结晶。朗读活动中之所以以朗读者作为语言对象的主体,是因为朗读者有足够的本质力量去唤醒作者蕴藏在文字语言中的情感、认识。比如说要想读懂但丁,就必须将自己的水平提升到和但丁同样的位置。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渊博的知识自然就会感受迟钝,朗读起来就无法体会其中的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认知、诱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认知上和课文的作者达成强烈的共鸣。这就是朗读指导的同步性原则。
(一)重读经典。
“学生的鉴赏力是靠观赏高水平培养而成的,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对于朗读教学而言,除了选择课本内容以外,还应选择那些未能入选的、经典的,题材典型、对学生影响较大的作品来朗读,在选择朗读文本时要注意精选、精读,应选择那些“文质兼美”、融现实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选取一些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文章来朗读。正如文学家需要朗读大量阅读前人经典的作品一样,学生多找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来朗读,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好的作品能够提供学生的鉴赏力,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被不同的朗诵者以不同的风格演绎着,学生可以多看看这些朗诵资料,在理论的指导下,让学生体会不同朗读风格所产生的效果。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是对万事万物智慧洞察的流露,是传统美德、高尚思想以及艺术、文学形成的起点。高中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不少经典的作品,要解读这些经典,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朗读。通过对经典诗词的朗诵和艺术的欣赏,学生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情操。
(二)加强普通话教学。
朗读教学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朗读能力。对于朗读教学而言,学生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一定层次才能发挥出朗读效果。普通话朗读除了要求朗读者要忠于作品,不对作品进行任何的添加和删减,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声调、韵母、声母、儿化等语句的表达方式,都要和普通化语音的规范相符合。朗读一篇作品,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来朗读,还要指导学生的普通话语音,教会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要用普通话规范来进行表达,只有这样,朗读起来才会更加动听。在朗读中,如果普通话读的很差,甚至出现简单的错误,不利于听众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情感思想,也会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要想按照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来朗读,就要注意自己平时的口语和普通话在口音上的差异。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不仅有考试评价和课堂评价,学生还要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这种考试体系朗读的作用十分显着,朗读不仅是词汇朗读的发展,也是口头表达的基础,所以在普通话考试体系中,朗读能力不足的学生,也难以通过普通话考试,为获得就业资格证书设置了障碍。
(三)加强晨读、晚练的训练。
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语文课堂时间十分有限,朗读时间自然就被压缩的更短了。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晨读和晚练的时间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地运用这些时间来大声朗读课文,读的多了,就会逐渐理解作者的思想,用心去读,才能融入文章的情境。
三、结语。
朗读教学价值在于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口语表达能力又是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朗读教学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高中朗读教学价值应该定位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促进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上。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开放性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高中学生语文朗读水平。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五
围绕工作室的课题“群文阅读教学”,我从文艺随笔这类文体的群文阅读探究入手,选取了课文《谈中国诗》(钱钟书)和课外的《谈诗》(钱穆)两篇文艺随笔展开具体教学。在这次公开课后,听取了师傅和各位同伴的评课意见,我又再次拿出教案,回看课堂实录,反思自己这次教学,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议题的确定。
这次课的议题是“听君一席诗话,品诗一番风流”,在完成教学。
后再反观该议题,发现与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完全吻合。首先,本次课的旨在启发学生学习文中鉴赏诗歌的方法和学习读文艺随笔的方法,但议题后半部分“品诗一番风流”,更像是一堂品鉴诗歌的课堂,与文艺随笔阅读未扣紧。之所以用这个议题,还是我不够严谨,为了让题目形成互文对应,听上去好听,而忽略了对议题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议题应是教学目标的直观文字呈现,这次的议题应表达出通过读《谈中国诗》和《谈诗》后让学生探寻到一些读中国诗和文艺随笔两种文体的方法。结合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来看,我强调的是文章体裁,所以议题应当从体裁入手命名,比如“文艺随笔阅读方法探究”之类的题目。
二、文章的选择。
群文阅读的议题确定之后,选哪些文章作为材料又是一个关键。蒋军晶老师说,群文阅读强调的是互文性。互文性是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的,她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单篇的文本是不自足的,应当与其他文本相互对比阅读。本次课选的两篇文章有共性(对象相同――谈中国诗,文体相同――文艺随笔,诗歌阅读方法有相同等)和差异(受众不同――分别为外国人和中国人,选取诗歌不同,对诗歌特点的'理解等),正因如此才有可比性,适合做群文阅读,因为他们满足了互文性特点中的――明显的整合性和便于发现规律。明显的整合性体现在:两篇文章虽都是评中国诗的,但《谈中国诗》主要谈中国诗有自己的特点,和西方诗也有共同的特点;《谈诗》则只选取不同朝代的中国诗分析,解读背后隐藏的“人”是怎样的?所以,两篇文章有不同的倾向,可以互补,在文艺随笔这种文体下整合。
三、教学流程的设计。
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是:辨清对象――理清文脉――领悟随笔――。
回顾方法。首先,辨清对象是为了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之一――对象相同,尤其对于《谈中国诗》来说,不仅举了中国诗的例子,也举了许多西方诗,学生很可能会有疑惑“题目谈的对象是‘中国诗’,为何文还举西方诗的例子?”,这就需要在开始往后读文时,认清写作对象,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其次,理清文脉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整体架构,了解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对比两文对中国诗特点的看法,比较异同。所以这部分设计了“两位钱先生都在谈中国诗,那么他们认为中国诗有什么特点?请分别归纳两位先生的观点。”的问题,以此来理出文脉。再次,在基本清楚文章主要内容之后,就想让学生从这两篇随笔的学习中,发现规律,这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设计了“这是两篇同为谈中国诗的文艺随笔,它们在写作手法上有没有共同点?请你找出并总结。”这个问题,但是学生寻找、归纳文艺随笔体裁特点的时间或不足,以至于这个环节有点匆匆而过。最后,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打算做个总结,让学生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发现借助两篇文章所获:学习中国古诗的方法和文艺随笔的阅读方法。这一环节是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宣讲课文的内容,希望他们一课一得,用于今后的文章阅读中。所以最后总结了读文艺随笔的方法:整体感知(浏览全文)――重点探究(跳读精读)――整体回望(浏览辨析)。
重点能力――析例明理:搜索事例,结合观点,咀嚼领会。这些方法的提出,是我对学情把握不足,不了解这个第一次上课的班级,把他们当做自己平时的学生教,让同学们简短回顾学习两篇文章的过程后,直接点出了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忘了他们平日对这些方法的关键词平时可能没有听过,也没有进行过这个阅读流程的总结。这是由于我的疏忽和急于结束课堂导致的,应当引以为鉴。
四、教学效果评价。
在这堂课上,学生有一些收获,同时也有一些迷茫。从我的观察。
来看,学生的收获主要有:1、对群文的阅读方法有初步认识,探索了一些方法。比如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学生回答了两篇文章鉴赏中国古诗的方法有“对比阅读、知人论世、借助生活中的事件”等。2、发现一些快速、准确筛选信息的方法。两篇文章容量较大,且旁征博引,具有学术性,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类似,需要快速、准确筛选信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低头速读、跳读、勾画、旁批,已经学到了一些阅读方法。学生的迷茫主要是:1、对文艺随笔的阅读方法总结。由于我的问题,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匆匆总结阅读方法,部分学生还需要更多时间再反应。2、别的同学回答的内容未必能清晰记忆,比较探索。课上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多,答案各式各样,但未抓住关键词,板书呈现,让学生更直观看到其他人的思想火花,碰撞更多的火花。
这堂课是第一次呈现这两篇文章的群文阅读构想,面对这样一块未经打磨的“顽石”,感谢师傅和伴们的用心点评,让我这个当局者发现了自己今后打磨“顽石”的方法,努力争取磨去的外壳,呈现润泽光滑的“宝石”模样。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六
教学的有效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的一面是不管什么样的课堂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并且尽量多得,相对的一面不仅表现在所学的知识及其深度和层次不同,它更表现在学校和班级的不同学情学况下的差异,有的课堂即使学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技能所得不多,但却毫无疑问的是高效的,而又的课堂即使学生确实所得不菲,但也称不上高效,况且课堂教学还有走向性的问题,一时的短期效益的高效可能为未来的低效埋下不可逆转的隐患,而注重长期效益的眼前暂时低效有可能还来未来持久的高效。
一个班里,如果学生皆有向学之心,且学习和行为习惯不错。此时的教学不但要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而且要拓展至人的思考事物的方式、认知和感受周围世界的情感和态度,虽然说即使在很差劲的班级里也要注重到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培育,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良好班级里所及、所能及的高度。人格,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不知不觉成长。
所以,无论教学的质上还是量上,横向比较都缺乏可比性,最现实可靠的是纵向比较――将教学投放到一个深远的、即使不是学生的一生但也可关照到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段,如此来评判教学效率,比横向比较靠谱。显然,即便是纵向查看,也有订立的教育和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这样形而上的问题。
下面是我刚读到的两篇博文,也谈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现附上:
一、袁琳的博文: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来源:教育在线博客地址――。
1、关于工作的中心问题。
不论干什么工作,都有其工作的重点。作为教育体育局机关,当然工作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机关的各个部门,都应该而且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去工作。但是各个具体科室,尤其是教研室就不能以这个为中心了。因为如果教研室还是以这个为中心,那么教研室不论是听课还是评课,不论是教研还是科研,不论是抓教师还是抓学生,不论是抓习惯还是抓规范,不论是抓结果还是抓过程,不论抓那个学段还是那个年级,都没有跑题,那么教研室工作就没有重点和中心,就会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所以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那就是领导抓宏观,教研员抓微观。那么教研室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有许多同志认为关乎教育教学大局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与艺术性怎么样,是县域教育的品位的写照。关乎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到教育发展的当前利益。所以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成为雷打不动的关键和核心。离开这个关键和核心,教研室的工作就会陷入到慌乱无序的状态中,也许教研员忙忙碌碌,但是对于第一线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同样道理,学科工作也一样,各个学科依据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教学实际,提出学科工作的中心。否则,学科工作也就无的放矢,没有规章,就陷入到无序状态中去了。
为什么不说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因为尽管有效排除了无效,但是还是把低效包含在内。如果使用这个概念的话,那么这个概念应赋予新的含义。不赋予新的含义,不论耗去多少时间,只要学有所得,那么就会陷入到拼时间拼消耗的老路上去,课程改革就画了个圈,转会到起点来了。
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不仅包括了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引入了时间概念,把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包含在内,不仅重视有效性的结果,而且这重视了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所以围绕课堂教学的效率做文章,那么就不仅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雪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而且是在短暂的.课程学习时间之内掌握知识最多,发展的能力最有效,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彻底,熏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深入。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其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最形象的隐喻就是穿越玉米地。第一,看谁最先穿过玉米地,那就是速度问题。第二是谁掰的玉米最多,那就是谁收获最多,获得知识最多,就是效益问题。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谁身上的伤痕最少,那就是安全问题。只有三个方面同时具备,课堂教学的才是有效率的,才是有艺术性的,才实现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才真正走出了低效和无效的怪圈,才使内乡的教育上档次,有品位,我们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过充分调研,内乡政治课堂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部分学校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忽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他们上课后按照学校要求,第一板书出阅读课文的问题;第二学生按照板书出的问题,逐个进行学习,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老师在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个别学生的问题。第三班内展示。个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成果,老师对于不准确、不精细、不规范的表述予以纠正。第四就本节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或者读书记忆,或者动手术写,或者做课后练习题,或者老师对于主观题进行分析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个过程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新课程的某些理念,但是没有走进学生生活,没有走进学生心灵,学生把政治课当做文化知识课上了,缺乏政治课的活力,缺乏激情的感染,没有价值观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也许就失去了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失去了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二是部分学校一味求活,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形式,重视程序,重视激情的感染与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对于本体知识缺乏应有的分析,使政治课变成了搞笑课、表演课、游戏课,其实也原理了文本,远离了学生的是在的生活,使知识悬浮,能力悬空,情感态度价值观失去载体。三是思想品德课知识化倾向严重。就是围绕中招和高招考试做文章,在记忆、背诵上下功夫,忽视思考习惯和思考力的培养。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坚持回归生活与回归教材的统一,联系实际不远离教材,回归教材不照本宣科。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据身边的例子,举自己的例子,举最近的例子,举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饿生活,使政治课教学做到懂信用的统一。
第二,坚持有效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讲究效率。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推陈出新,坚持思维的发散性与收敛性的统一。
第三,坚持精讲与严练的统一,跳出题海战术,讲究联系的质量,做到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并重的统一,明白基本理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才会不至于形成学生的负担。得心应手,轻松前进。
第四,坚持剪枝蔓、理主干突出重点的策略,坚持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力争使了深奥理论通俗化、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理论学习活动化。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七
如何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使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分层教学的做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采用分层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更加明确具体了。比如,在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课堂上,a层学生必须理解李白风格,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词的意境美。b层学生理解李白风格并与前文的柳词比较。c层学生只要了解词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即可。作业布置上,c层侧重检查背诵;b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这样,a层学生觉得作业有挑战性,趣味性,能提高自己。b、c层学生觉得作业力所能及,愿意做,及时交。这样避免了以往教学中一些学生因没有压力、动力而厌学,一些学生因听不懂,完不成作业而弃学的现象。
二、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让学生“举手摘桃”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并在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只需付出努力就能得到收获为原则,为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抬抬手就可以摘到桃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不能制定过高的教学目标,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负荷,也不能制定过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觉得毫无挑战性,兴趣缺失。对此,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目标,使之更适应各个层面的学生,对于语文优秀生,教师应适当提高对其的学习要求,确保他们的精力能够花在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思维探究活动;对于语文后进生,教师应将教学目标适当放低,主要以学生对语文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为主。
三、分层教学实际操作策略。
1.分析学情,科学分组。
1.1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根据实际,将基础较好、学习目的性明确的分成a层;语文成绩相对薄弱、但兴趣尚浓的分成b层;基础差、几乎无兴趣的分成c层。
1.2向学生讲明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模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不是对学生的歧视和偏见。
1.3分层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每过一段时间,根据学情要进行个别调整,实行动态管理,使a、b层学生逐渐增多,c层学生逐渐减少。
1.4健全整层的评价管理,建立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体系,合理要求,科学评价,形成互相促进、整体提高的竞争趋势。
2.区分差异,因材施教。
2.1备课设层次。备课时,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形象记忆内容设为第一层次,保证c层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内容为第二层次,使b层学生“吃得好”;知识拓展性内容为第三层次,满足a层学生“吃得饱”。
四、分层教学的易出现的弊端。
由于各层的教学目的很笼统,以致学生不明确自己学a层与学b、c层有什么区别,他们认为分与不分都一样,甚至有许多学生为了减轻压力,愿意到b层甚至c层、d层。现行的语文分层教学是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为依据,明显地印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而无视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差异。这样的所谓分层,不仅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重蹈优差生区别对待,“重优轻差”的旧辙。首先,一些分层考试的试卷只是个别题目难易不同,到底什么样的题目才算难,什么样的才算易,出题老师也没有什么衡量标准。其次,分层考试中倘若a层学生答了难度较大的试题,其结果是可能是b、c层学生的分数会超过a层,这对学生评优很不公平。因此,许多学生不愿意选择a层。
要使分层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就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特色,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分层。职业高中文必学部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掌握,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学习方面有某些兴趣爱好或专长的学生口胃。教材可选用校本教材。教学方法要灵活,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校本教材可开设《诗词赏析》、《广播社团》等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现行教材如果不进行深入挖掘,就很能适应当前的升学的需要,我们便在其它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加强,让他们扎实掌握语言基本功,让他们有很强的阅读和独立写作的能力,让他们能在升大学的应试中游刃有余。
因材施教。通过对语文分层教学理念、模式、手段不断地创新和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职业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八
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中去。”现在很多学校校园网络的全面投入使用,使得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成为现实,实践证明,运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走进课堂,显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结合数学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及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优势,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我就此谈些体会: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情引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感受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学习创设最佳情境和最佳学习环境。例如:在“导入讲课”环节,我操作多媒体电脑利用故事导入,学生在各自的微机前观看“两只小兔去果园摘苹果和梨的动画场面”【并配有轻松、活拔的背景音乐】摘下的苹果和梨个数不同,从而创设了“生动活拔、愉快宽松”的学习气氛,提出了“那种果子多?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这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后,这些苹果就变成了笑脸,剩下的两个苹果就变成哭脸了,协作小组在操作的过程中和谐互助,完善发现,从而在自己动手研究中自然就可以分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的”部分了。
二、利用网络,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通过学生自行操作电脑,浏览教师精心设置的各种文字、图像和音像资料,初步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再接受教师的辅导,来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和网站有关资源,大胆探索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具体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利用网络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首先在教与学时间的分配上,以学生学习、操作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其次通过学生参与网页的设计和构思来体现其自主性学习。再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讨论、操作、创造的空间。最后自主的网络学习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这一内容时,可以做一个教学软件,利用学校的局域网和因特网实施个别化的网络教学。由于时、分、秒这一内容包括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建立时间观念,学会看钟表等内容,所以在设计软件时,可以把这几部分分成相对独立的几个单元,还可以设计测试题库和资料库。上课开始后,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如果学习有困难,可以通过网络请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如果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一学习内容,那么可以直接进入测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去局域网的服务器上进行资料查询。也可以利用因特网去访问钟表店的主页,去进一步了解钟表的各种形状、钟表的发展历史等知识。在这样的网络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点,甚至于在学生方便的时间从网上自由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三、运用电教手段,突出教材重点、难点,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在教学中,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或者对学生来说是高度抽象的知识,就可以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火柴盒、牙膏盒、文具盒、木箱等长方体实物,然后隐去它们的材质、图案、色彩剩下要研究的几何图形。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时,用着色、闪烁的方法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个数;用三组颜色表示相对面、相对棱,用动画平移的方法将相对的面、相对的棱平移后完全重合,使学生认识到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降低了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坡度,通过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反复思索,学生会深刻掌握和发现事物规律,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九
(1)增强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发展水平。
只了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有什么样的爱好,那么我们又就应有什么样的导入,如何联系实际;学生知识水平如何,那么我们又就应选取什么样的起点;学生潜力水平如何,那么我们又就应设置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这些细节,都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研究课程标准,认清当前任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人的潜力有了新的要求,而新的课程标准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研读课程标准,了解设置生物课程的理念,把握何为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撰遵循了什么规律,等等。只有认识这些要求我们才会做到不迷失方向,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新型的贴合时代要求的人才。透过我们的努力,学生要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人。只有认清当前的时代特点,认清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认清大纲的具体要求,我们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3)认真研读教材,把握知识深度广度。
研读教材,要认清在原先的教材基础之上新教材在知识方面有何所增,何所删;知识呈现的顺序和方式变动如何。从整体上来看,又有什么样的特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来说,新旧版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仅仅体此刻新的知识体系完全打破了原先的知识呈现模式,而以“模块”取而代之。三本必修,三本选修,每一本都对三维目标有着具体的要求,六本从培养学生层面上来说要求层层递进,从各方面的发展来说全面而无重叠。既体现了人的共性发展需求,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只有我们把教材研究透彻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践行这些要求,落实教学的有效性。
2、严格落实各个环节,打造精品教学过程。
(1)打造精品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是科学,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规律;那么这种规律的呈现方式也必定是有必须的规律、条理的。一个教学设计,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它是否体现了这种规律,是否尊重这些规律。所以一个教学设计成功的标志之一就就应是它环环相扣,密切衔接。授学生于有规律、条理化的、有完整结构的知识,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更重要的好处在于,我们处理知识的这种思想将会对学生产生迁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将以这种严谨的态度,严密的思维来处理其他的知识dd学生将会获得知识以外的更重要的品质。教学设计应以问题为中心,重点突出,难点层层展开,层层深入。首先问题就应悬念性,以悬念的形式向学生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将这一个大的、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子问题,使难度降低,以利学生将问题和现有知识进行联系;再次之,所设置的问题就应具有必须的梯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沿着逐个问题层层深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一个合格的教学设计绝不仅仅仅限于知识,而要设立三维目标。尤其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置。为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将隐含的能够作为情感教育的点显性化,适时教育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研究潜力、攻关潜力;提倡相互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在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中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从面提升学习潜力,得到相关知识。
(2)落实面向全体原则,优差兼顾面向体。
要做到优差兼顾,最佳途径就是实施分层教学。所谓面向全体是指,我们所设置的三维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合乎大纲要求的人,适应社会当今时代的人;面向全体还指我们要打破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变精英教育的理念,而要大力推行大众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当把提高全民素质当作己任;面向全体也指我们要转换视角看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以学业成绩的优劣将学生机械地分成三六九等,大力推行所谓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取而代之,我们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每个学生总有一些特长,总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为人类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所以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不遗弃每一个学生,帮忙他们,提高他们,挖掘他们的潜能。
(3)重视过程评价,及时信息反馈。
重视过程评价即指学生作出相应的反应后,教师要及时评价,重视师生情感交流,逐步建立师生情感纽带;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用心的评价对于学生是一种正强化,以后他们将会出现更多的我们所期望的行为。重视过程评价了终极目标是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乐其业、钻其业,精其业。
(4)创造激励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参与。
创设教学情境和活动,适时设置问题,激起参与欲望,提高参与程度。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着三维目标的实现状况。而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激情参与,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其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知识呈现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传统地,我们能够利用板书,当然更能够利用多媒体。但教学工作者往往陷入一个误区:只利用多媒体,备课的过程就是备课件的过程,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一些教学工具是为我们呈现知识服务的,只有它利于我们展增示教学资料时,我们才利用多媒体。板书的作用是不可偏废的,最佳的状态是两者兼用,嵌合使用,做到各司其职,有机交叉,不重不漏,富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亮点,深入简出。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好处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诚然,教学是一门艺术,但是它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们所追求的就是如何让这一门艺术更加完全,而完全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潜力,在情感方面有了什么样的改变。如果对美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那么,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也是永久没有句号的。相信,在全国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成果必将越来越突出。
总结精选(2):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十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的渠道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又确实存在低效问题,其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师生双方遵循语文课堂教学的客观规律,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的,从而有效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实现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这三者是一个有效的整体,是衡量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依据。
改善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学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这一现象已刻不容缓了。可以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转变“灌输式”教学模式。
1、“以生为本”教学观念的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是,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纲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设计者教学理念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采用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当然也就主要考虑的是成人的。而小学生的心理顺序最大的特点是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而是其结构不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发挥其主动性,教师必须改变在课堂上自导自演,把学生当“观众”的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传授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消化”和积累并进行辨析、归纳和概括。除上课之外,教学过程中还拓宽活动空间,让从小有特别天赋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群体生活中学习生存,在实践中学习技能,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创造情感、动机和能力。
三、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封闭与开放、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要求、方向不断产生。
1、首先,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又是知识的有机整合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抛弃主宰一切的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给学生以亲近感和信任感,学生就喜欢你,就喜欢上你课。教师更要热爱、尊重、宽容学生,要全心全意地和学生交朋友,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积极思考,敢于大胆质疑,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建立了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具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想学、乐学、有创新地学。
2、给予“思维空间”,尊重个性解读。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腾豪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在所提出的五条原则中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标准承担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强调“生本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环境,以鼓励的手段,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灵感。对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创新的行为,加以表扬肯定。使学生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求新精神。
在我们所创设的“和谐”、“尊重”的教学氛围中,出现“另类”的声音,如“老师我的跟他们都不一样”,“老师我觉得应该是。。。。。。”等等。这时,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谈论,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生成”,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敢想敢言”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学生自身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四、小结。
课堂教学改革是刻不容缓的,就其总体而言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的。但对不容置疑的是我们对于新课标理念的理解还不深刻、透彻,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实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精心备课放在首位,恰如其分地设置与文本相关的疑问,并通过教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走出疑问。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那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最终形成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十一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教师们很费力地在上课,学生们也很配合地在听讲,但最终成绩总是离大家要求的.有一段距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答案是多方面的,但课常教学效率差应该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作者:陈晓曦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小学刊名:教育界英文刊名:jiaoyujie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十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
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
三、设疑于结尾。
一堂好课也应设“矛盾”而终,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根据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四大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数学中两大研究对象“数”与“形”的矛盾统一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数形结合是贯穿于数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条主线,并且使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华罗庚说:“数少形时不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道出了数形结合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是优化解题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
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每年高考中都有一定量的考题采用此法解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用于思路分析、化简运算及推理的过程,以求快速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运用。
作为解题方法,“数形结合”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对“形”的问题,引入坐标系或寻找其数量关系式,用“数”的分析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对于数量间的关系问题,分析其几何意义,借助形的直观来解。
“数”中思“形”
画图不准确,忽视考虑图形的整体性,如等价性原则中的例题所示。
在使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时,出现的问题不局限做草图,所以在应用数形结合法解题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要彻底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2.通过坐标系做好“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3.正确确定变量的取值范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初步领略了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美妙所在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很广泛,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需要平时多注意数形结合的应用,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十三
内容摘要: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将继续提高。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策略、课堂反馈、作业批改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无论是教育研究者,学校、还是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一系列地尝试。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何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在预设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再比如,在给学生一幅植树的情境图时,老师问“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说看到了有树啊,有人啊,天上还有白云啊。。。。但仔细一想,这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点帮助吗?如果没有,我们说它干嘛呢!
课堂反馈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来了解;也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给学生提问释疑;也可以当堂提炼少量的涉及本节课重难点的练习题给学生做,教师根据检验结果及时补充讲解。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及时得到反馈,就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如魏书生的快速作文法,重视及时反馈,作文教学效果就特别好。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作文训练,第一节课限时完成一篇作文,在学生作文的同时教师来回巡视掌握学生的作文情况。下课铃一响即刻将作文收上。第二节课在讲作文发下去,由学生互改作文,可同桌互改,可小组改。最后由学生推荐出优秀作文,当堂宣读,师生共同讨论,指出其优缺点,从而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节课下课后,老师将作文全部收上来,当天再浏览一遍,掌握学生的作文和修改的具体情况,适当写一些评语,第二天即刻将作文发给学生。并让写的好的同学将习作再抄一遍,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借鉴。因为反馈及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兴趣极浓。并落实了课标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充分利用反馈保护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教师从作业批改中获取的信息,不仅具有促进和调节学生学习的功能,而且具有对教师的教学的参照和导向作用。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着师生双方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批改规范、及时。按照教学常规中各门学科设置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同一班级使用的批改符号应完全一致,圈画要精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做到一目了然。其次,每次作业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批改,认真写出批改等级,批改日期写在学生作业结尾的下一行里。作业如有错误,教师应予以改正,也可指导学生重做或指导学生自行订正,直至正确为止。让学生订正的作业教师同样要进行批改,并标上批改时间。其次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只做简单的判断,而应该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不可重批轻改。教师对已批改的作业应尽快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详加研读,或加以讲解,以发挥批改效果。在批改作业中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要有启发性、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书写整洁,解题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批注,尽可能地使用鼓励性的手段,肯定为主,否定为辅。对于学生作业中新颖的观点或解题方法,无论是否完全正确教师都应表示出赞赏和鼓励。
批改学生作业,教师应注意字迹工整,认真仔细,以示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对错题多的学生要进行面批。批改作业时应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如对优等生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对中等生重在点化开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总结规律;对差生则应关怀备至,强化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增强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教师的批改中得到发展。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学生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有效的作业批改不但是对学生作业本身的评价,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素质的一种综合有效的手段。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十四
摘要:本文从高中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教学的内涵、原则等入手。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为主线,结合笔者从教多年的实践。围绕着行为常规养成、强化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实施差异教学、重视数学再创造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观念的渗透、精心设计和谐的师生对话这六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期间也简单谈谈采取这些策略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
目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学生对数学没兴趣,感觉数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又比如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动力,许多同学只是为了高考能考好一点的成绩,此外毫无动力,所以经常出现靠老师采取威逼利诱成绩才会有所进步;最后即使学数学,又有很多同学方法认识不当,成天把自己潜伏于“题海”中,以为学数学就是作题目。为了改善这种现状,老师应从根本上改变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从各方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用途;数学更是一门艺术,一种确实的脑力的艺术。有效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结构外,更应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培养,并有效促进数学思想与数学观念的形成。同时应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当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把数学融入他们的生活、融入其它课程尤其是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中,使学生能灵活应用它来思考生活和以数学的方式解决困难和问题。
一、有效教学的理论分析。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获得协调发展。说得通俗一点,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在一定的时段内,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样学的?学完以后对数学的态度是更热爱,未有变化,还是变讨厌了?下面我以三角中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教学为例来解释一下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如果通过一定时段的教学,(1)最后检测到学生能正确应用公式在各种不同的情景下求两角的和与差的余弦,则可以称为有效果。(2)如果通过这时段的教学,学生除了能做到(1)以外,还能结合以前学的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式、诱导公式等来求值,并且会逆向运用公式对三角代数式进行化简,则可以称之为有效率。要有效益,则应在关注学生学会了没有,学了多少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如何学的,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怎么样?本课可以从引导探讨怎么求?让学生猜想、验证否定以后;再提出可以以求代证。通过回顾前面几节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醒悟到用单位圆这个好工具,然后一起讨论如何构造两角的差角?如何寻找等量?最后让同学尝试化简等式。通过这一个过程,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与内容,而且掌握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最有意义的是学生体会到了探究的魅力、数学的美,还发现自己的潜力。这些对学生长期学力的形成都起到积极的效应。
(二)有效教学的原则。
确保有效教学的原则,包括:
(1)互动的师生关系原则。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交流。因此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只有教学的形式外衣而无实质性交流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师生关系定位为双向、平等、理解的人际关系。
(2)启发式教育原则。
教师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学而不推着他们走。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而不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引而不发是启发式的精髓,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实施有效教学,一是教师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全部的教学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获得充分发展。二是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精细化备课考虑各种细节如:板书设计、情境创设、旧知迁移等都应有助于学生开发潜能发展能力。三是要有良好的态度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多给他们机会,多鼓励。四是精选课后练习,不给学生作对他们来说太难或太容易的题目。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常规养成策略培养良好习惯。
所谓常规,就是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长时间后不需要你检查就会自觉的日常行为。我针对所在学生基础较差,习惯不是很好,坚持从小处着手。如要求同学在上课前就把课本、笔记本、演算纸准备好;每周都要对本周内容作一次整理;要求同学都备好错题本,将每次测验中的错误都整理上去且作出分析;所有的同学必须按照预先制定的分层学案,做好预习工作。习题的格式要求在右边空出一部分来画图和订正错误及写体会。
常规虽很细微,也不起眼,但细小的常规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如作笔记、周周检测等能及时复习基础,调控偏差,使学生基础扎实;而错题改正能帮学生及时查遗补漏;用学案指导预习一方面使学生上课听课更主动、更深入,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实践表明采取和执行这些常规以后学生感觉学习是很规范的行为,思路也比以前清晰快捷,学习的能力和自主的意识也不断得到提高。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
通常我们都会非常细致地制定认知目标而且也很好地落实它们,但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目标的制定和落实。如精心创设数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动机;通过展示数学的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构建有效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兴趣;通过“问题解决过程”,培养他们的毅力;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创新的精神。通过多年的实践体会到有效地发挥非智力因素关键点在“情”上,老师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民主平等的对话为主。课堂教学提问一定要有层次,不可一味拔高要求,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跳一跳能取得成功的愉悦感。提问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不同的同学提出对他来说是恰当的问题。
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我先创设国际象棋发明者与国王的对话引起同学极大的兴趣来学习求和;接着我提出“把这个问题如何一般化?”给学生时间不但讨论出本堂课的课题,而且让他们体会数学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然后与同学一起探究求和的方法:如类比等差的方法等等让他们不断的碰钉子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毅力;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提出能否回归定义最后一起探究出乘公比错位相减相消法;最后给出一组变式练习,巩固所学,发展能力。
(三)关注学生差别,采取差异教学策略。
“差异”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各项品质,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自内心精神世界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互不相同的,差异教学把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别当作资源,作为教学的的积极因素加以利用。
学生差异有几大特征:(1)普遍性:学生在学习的速度,认识的方式,和学习的风格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有的同学比较擅长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有的同学则习惯形象的直观解释;(2)复杂性:人的智能由多种智力形式通过不同的组合而成,不同的学生在遗传、环境及父母的熏陶下各种不同的智力形式拥有的量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学生差异主要在于智力的组合形式的差异;同一个学生不同的智力形式发展也不可能平衡;这种智能差异外在就表现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当他们被考虑时这种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的效果不在于学生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使学生聪明,哪些方面变得聪明。(3)发展性:学生的个中智力一直都处于发展变化中,这需要教师经常了解学生,随时调整教学;(4)可塑性: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不同的差异存在设计不同的教学,但也要重视潜能的开发,反对以照顾学生差异为由忽视开发潜能的作法,因为学生还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且复杂多样的。老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内容要采取多样化的处理方式;课堂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多变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处理:
制定差异性、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挑选不同程度的内容使优秀学生可以学得深一点,多一点,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学、有所发展;实行“弹性学习小组”,按智力、知识水平、认知风格在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考虑到差异中的共性把学生分为a、b、c三层。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每个学习中由各层中的一个优秀、三个中等级、两个较差的几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优秀的学生可通过把自己的思维方法教给其他同学,提高表达能力,及锻炼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概括本小组的活动成果而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中等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借鉴优秀生的方法,学会思考方法、通过对比可找到自身的差距。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在交流中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得到别人的帮助后,搞懂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方法、使得以后学习、听课的效率都能得到提高。对学生制定分层目标: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当然目标分层不是对号入座,而是动态的,任何学生都可从低到高的攀登。最后分层应具有“保密性”只要做到老师心里有数,方便老师对小组学习进行干预和调控,至于如何分成这样的小组一定要对学生“保密”。
(四)重视数学“再创造”过程。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再创造教学理论:反对把事先创造好的完整的体系硬塞给学生,反对纯粹以数学内容为中心,强调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他认为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同时也是最容易创造的.科学。数学本质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数学的建立从观察到猜想,再到证明或反驳,最后得到真理。数学不需要象物理、化学那样搞实验,且它的结论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所独立获得。至于符号、定义则是为了将发现的真理系统化或方便相互交流才引进的,它们并非数学的精髓。
利用“再创造”教学这一原则,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把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教,就像音乐、艺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学习一样。教学中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课堂一开始教师提出一些实例或具体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让学生像数学家经历创造的过程一样,观察、实验、用直觉或推理(如:合情推理)提出猜想(性质、法则、公式)再加以证实,然后建立这些发现的结论之间的联系形成体系得到类似于教科书的知识。
“再创造”教学除了在性质、规则等利于创造的内容可大显身手以外,也可用于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如棱柱的概念按一般教材的处理顺序是:先讲多面体的概念,作为特殊情况引出棱柱的定义,再讲性质和判定。我在实践中“按创造”原则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先给出一系列棱柱或实例(包括说明已知条件),告诉学生这就叫棱柱;接下去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讨论;学生经历上述过程以后会发现棱柱的许多共同性质;鼓励学生探究这些性质之间的关系,比如由一个性质推出另一个性质,且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出发点去推其它的性质。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棱柱的概念,而且自己的再发现活动学会了怎样定义一个数学概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念的策略。
要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决不能只顾眼前或显性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培养。要让学生重视领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数学观念。思想、观念是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施加深刻、稳定、持久的影响。
虽然平常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越来越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在教学目标中缺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在课堂实施中未抓住渗透数学思想的机会;在小结中不重视从数学思想方法上归纳概括;有一些老师对思想方法的教学缺乏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实施,临考前集中突击。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1)把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数学是知识原理与思想方法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思想方法是对概念原理的本质认识,是分析和处理数学问题所采用数学具体方法的指导原则。它的掌握与运用不是靠临时突击,而是靠反复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定理、性质中逐步形成的。为此努力挖掘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结合知识有意渗透才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最佳途径。比如数形结合在高中有两个地方是培养的绝好时机:三角和解析几何,在三角中抓住单位圆、三角函数的图像、及三角比的定义不断的进行数与形的互化;在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的研究中,结合常见的四大曲线的研究反复渗透:曲线的方程是什么?怎么求?从方程可研究出曲线的哪些性质。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系统性和有序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为了从整体上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对各章节的内容要求系统深入的研究,制定各单元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把握每种数学思想方法明确讲授时机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些目标和序列的制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本单元知识的特点出发,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恰当的难度。如在函数关系的建立这一单元要明目标是确培养建模的思想,但起点要恰当,题目难度要适中,可以先选一次模型、二次模型,及简单的分段模型中的较典型例题,关键是培养他们建模的思想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意识。
(六)课堂组织采取对话的策略。
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新的世界相遇,与新的自我相遇。他们必须同新的世界、新的自我、新的其他人对话。鉴与此教师设计的教学环境一定是一种“对话”的环境。
教学中的对话以教师的指导为特征的,对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设计和展开的活动,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功能。不要搞“假对话”即只让学生回答是或否,或让他们只想老师所想,讲老师所讲,教师要多研究对化的设计策略。老师要作很好的引路人,但不能用绳子牵着学生走,这要求老师把一些概念、方法设计成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自己学会它。在此引用弗赖登塔尔的话来表达我对该策略的理解:“泄漏以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甚至是‘罪恶’”。
如在对数的运算性质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课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请同学们算以算和并求。
(2)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与和的关系?
(3)这一关系推广到一般应表达为什么形式?这个关系式恒成立吗?
(4)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用更一般的数值验算,这能说明该式恒成立吗应怎么办?
(5)(在同学提出要证明时)问证明是什么意思?(用已知的真理来推导它)鼓励同学展开联想哪块内容与对数有密切联系,从而引导证明策略:化对为指。
(6)鼓励同学类比猜想??并说以说猜想的理由,并尝试证明。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所教的学生普遍反映数学有趣,有用,而且都说有章可寻,有法可依。我从不布置超过一小时的作业,但每届毕业生的成绩在同一层面学校一直位于中上游水平。总之教师要领会二期课改精神,更新学习观念,全面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一味搞题海战,精心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且要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上海教育出版社,、2)。
2戴丽萍《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
3g.波利亚《怎样解题》(阎育苏译)。
4钟启泉、崔允t、张华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意义有哪些篇十五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尽快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做法:
1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料,不可能完全适应我们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因此,笔者对教材资料做了合理的的删减和增补,更好地适应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要进行教材研读,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
2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讲授“图片编辑”这一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带来或上传自己的照片。课前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提前美化好的照片。有笔者本人的,也有学生们一起活动的。这些照片清晰、漂亮,学生被这样的照片所吸引。借此契机,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图片编辑”的学习,学生们兴趣倍增,都想把自己的照片进行美化。随后笔者就指导学生如何采用漂亮的颜色,配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标注自己想说的话,学生们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到了该内容的学习中。
3分层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电脑上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由于学生的电脑知识基础不同,有的学生电脑玩得很溜,有的.却连开机都不熟练。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设计分层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从而保持学习兴趣。
4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在备课过程当中要认真研读教材,提前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辅导学生上机操作时,教师要大胆放手,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充满成就感,这样学生就会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迅速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奖励他们玩玩游戏,可以布置对能力要求更高的思考题,激励他们探索新知。
5合理的评价。
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信息技术教学更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教师通过鼓励小学生大胆上机操作、演练,激发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采用的评价方法也不要仅局限于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更不要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以分数论英雄。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尤其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更要通过自己的耐心辅导帮助鼓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