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 超越自卑读后感(通用18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一
如果你问一个人“你自卑吗?”多半别人可能会说“不,我不自卑。”可是每个人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一点自卑。可能不是在现在,是在过去。也可能只是针对某一方面。但这种情结不会伴随一生。人非常聪明,会寻找方法让自己摆脱这种自卑情结。寻找自己的优越感。
我的自卑感是从上大学开始的,这种自卑源自于对比。来自小县城,一心只知道读书,在见识到了广阔的天地时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别人会讨论自己从来没听说过得名牌衣服、会用自己从来没见过的护肤品、会讨论各种自己不知道的时事要闻、会在讲台上自信满满的用英文演讲、会在辩论会场上激情澎湃、会嘲笑我带着东北口音的英语发音、会第一时间把院系的各大要闻,各种关系打听的清清楚楚。这对一个每天只知道学习,完全没有抬头看过世界的高中生来说是巨大的冲击,可这只能是冲击。
我凭借多年学习积累的自信笃定自己可以很快赶上。我用了整整三个月像刚学英语的孩子一样纠正每个发音。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去河边读英语。找各种机会练习英语交流。参加口才艺术课程,参加辩论赛彻夜准备。制定一年的提升计划。泡在图书管理看各类之前没听说过的书。听bbc、听voa,参加社团,积极投身其中,学习法语。军训时也不放松。一切都那么充实,一切都在像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我觉得一切变得越来越好时一件事情发生了。我恋爱了。这种从未体验过得感觉让我放弃了一切计划,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一年后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失恋了,这次打击是致命的,让我对自己彻底失掉自信,在自卑中苦苦挣扎了六年。直到六年后我才找回了当初那个阳光自信,积极向上,永不服输的自己。我愿意分享着六年苦苦挣扎的经历,以及慢慢找回自信的过程。
这件事之所以会产生致命的打击是因为它第一次让一个优等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会有结果。终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的事。例如自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跟自己谈恋爱的人还要跟前女友勾勾搭搭。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个前女友有足够的底气给自己打电话叫板。我当时给自己唯一的解释就是他不爱我,并且渐渐的意识到让一个不爱自己的人爱上自己是不可能的。这种关系过于消耗人的能量,只能果断舍掉。
关系是舍掉了,但是这段关系给自己留下的影响和印象却如影随形。1它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让我觉得有些事情你再努力都没有用。2它让我觉得自己不可爱,让我觉得任何了解自己的人都不会喜欢自己。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真实的自己,生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别人就会讨厌自己。
自卑感的获得是一瞬间的事,但是把它驱逐出去却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会因为别人告诉你你很棒就变得自信。也不会因为看了一些鸡汤和道理就能重得自信。他是一个一点点建起的过程。就像建一座房子,需要一块砖一块砖的垒上去,直到有一天自己抬头发现自信的小屋已经建起来了。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各不相同。有的砖代表你做成功的一件事,有的砖代表你跟好友一次愉快的出行,有的砖代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有的砖代表别人的肯定与表扬。可能开始有很久都垒不起一块砖,也可能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很多事,垒了很多砖。
对我来说你最初的自信重建,环境很重要。在一个相对平和温暖的环境里一点点的建立自信。从刚开始的听别人说,自己不敢插话,到渐渐的成为其中一员。慢慢给自己定位,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和业务能力,确保言之有物,至少做到准确,专业。让自己一点点的,从小的困难克服到大的困难。是打怪升级的过程。幸运的是又遇到了一个引我上路的人生导师。渐渐的这段自卑的经历就这么过去了,而我也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不会因为某个人的话和态度对自己产生怀疑。
自卑是一种经历,克服自卑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超越的过程。相信每个人都能克服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同,接受所有人都有缺点也有优点。没有人是完美的,相信即使不够完美,人生也可以很精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二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超越自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观点,本书编译极为欣赏,他在代序中写到: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平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三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四
自卑与超越,对于每位来说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情景,那么如何去改变现状,超越目前思维状态,就是每个人一生所要面对及改变的。首先我们是否思考自卑起源点和时间,接着思考自卑超越的方式,当了解两方面,那么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对当下生活做一个评估。
作为人类的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当不了解人生意义,自然无法谈起自卑是什么,对于书的作者,他提出人生追求意义有三个方向:
1、人于环境。
2、人于人。
3、两性。
当我们了解环境于人的关系后,那么人与人之间就更容易理解,但是人与人之间交际非常复杂,那么其中什么最能突出人与人之间核心,那就是合作。因为合作可以看出我们对于爱于恨有清晰展现,那么于人合作能力就可以看出他对于人与人交际的把握。
最后是两性,两性是人类能够繁衍的核心,同样也是家庭的基础,两性了解和掌握能力,也就直观反映家庭和谐。两性是由成长中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对于普通的教育来说,学校这方面教育很少,家庭在这方面基本比较隐晦,作为社会对这方面教育更是缺乏。同样社会公开场合也在排斥对于这方面交流,所以对于两性上,社会中许多青年人缺乏正确认知。
当我们了解人生活在社会中意义三点要素,我们继续思考自卑与超越情绪来源,这两点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及关键点在哪里。我们从小出生,刚开始接受大部分来源于母爱,那么母爱的程度于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比如从小母亲溺爱孩子,那么孩子从小就会养成依赖心理,当孩子慢慢长大生活中出现问题,当你让他独自解决时,他会感受到你在远离他,他需要得到爱,可能会通过生病,或者折腾出事情,让母亲继续以他为中心疼爱他。同样作为家庭双方如果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比如母亲看到孩子调皮,就开始警告孩子,等到爸爸回来要揍你。时间长久下去,就会使得孩子对于父亲在家中的权威,认为男性在家中是老大,权势代表,以后他自己在社会中,以及组成家庭就会认为他是男性,是权威的代表,在和女性合作过程中就会出现更多冲突。我们现在社会家庭有几个孩子的偏多,那么对于几个孩子,当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母爱和父爱就会从第一个孩子身上分离出去一些,第一个孩子就会感受到减少父母疼爱的痛苦,就会对第二个孩子产生暴力或者冷暴力倾向,同时也会折腾一些事情,来让父母给他更多的关注于爱。来满足自我自卑心理。当我们了解孩子从出生就开始逐渐学习和父母相处,相处就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时间点在4—5岁。那么当我们了解到家中两个孩子,需要教会大孩子合作的能力,可以让他带弟弟或妹妹,培养他关心和爱护的以及作为长者责任的合作能力。我们了解孩子从小合作能力在于父母日常的教育,那么作为父母,就需要了解教育孩子如何合作,作为父母何如合作,言传身教,使得孩子较少自卑并获得更多解决自卑问题超越的能力。
当我们了解到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懂得在恰当的时间教合作的能力。那么对于先天残疾或者疾病的孩子,作为父母,更需要教育他与自身缺陷和疾病的合作能力。当孩子先天残疾或者疾病,内心会受到深刻的打击,他会花更多时间关注自己身体缺陷和疼痛,从而失去许多时间与外界合作。同时先天残疾或疾病孩子更容易被周边人排斥,而感到孤独,容易产生强大的自卑心理,严重者会产生精神疾病。作为父母,需要有更多耐心教育孩子成长,并发现他的特长,然后用特长去引导他与外界合作能力。使他有更多时间去关注外界的合作,提升外界合作能力,同时了解缺陷也有他的美,从而减少对于自身缺陷和疾病合作自卑的时间,增加自我欣赏的时间。这些孩子如果能够克服自卑心理,成长会是很快的,往往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
自卑与超越同样在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有些改变,而不是在孩童时形成后就不可以改变,接下来内容,我们在下一篇文章来阐述。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五
之前整理书单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本名为《自卑与超越》的书,于是我便顺手将其加入“我的书单”里,而今总算阅读完毕了。每天我都会利用一点琐碎的时间,在手机上翻阅着这本引发我好奇之心的书。
与此同时,我最近正在写一篇虚拟故事,故事的内容也与自卑相关。谈及“自卑”一词,我想,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颗自卑心,我也不例外。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为自卑,我们总表露出许多的“不敢”。
不敢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自然地对视着,也不敢在老师提问问题时踊跃举手回答,更不敢勇敢地做最真实的自己,抑或总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当然,这里的“不敢”并非指“敢”恣意妄为的对立面,也不是说一个人敢胡作非为就是不自卑的表现。恰恰相反的是,一个人越是为非作歹,不满的心态越是在他们心里作祟着。而那些不满,多半源于自卑。
书中也说到,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自卑情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由此可见,一个看似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许他的心里正潜藏着不为人知的自卑情结。
然而,想要跨过自卑这道坎,宛如攀岩一座陡峭的山峰,但是,当我们到达了山顶之后,放眼一看,将会是一览纵山小。
每天都能多一些正能量,少一些负能量,对我们克服自卑心理也会有些许帮助。虽然我们无法将这样的心理一并清除掉,但我们可以从此多一份警惕,不让其一直干扰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
很多时候,自卑往往是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产生,自卑情结与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而后所带来的将是不可预想的结果。
其实,在我看来,一旦我们发现自己有自卑心理,最主要的办法就是能直面它,而不是采取逃避的方式解决。因为,愈是逃避,就愈难以克服;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
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应该把有自卑心的人当成异类来对待,毕竟有些自卑心的出现却是合乎情理的。谁都想做得很好,谁都想成为一个很棒的人,当别人比自己棋高一首的时候,或者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们往往会自卑起来。
既然如此,在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能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话,从而循序渐进,日后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抛开“自卑”谈“优越”,倘若一个人自信过度,他将会迷失自我,甚至认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
我曾读过木心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是:
“没有自我的人的自我感觉都特别良好。”
因此,除了直面自己的自卑感,亦不要让自己持有过分的优越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六
从出生起,草间弥生一直扮演着“你”的角色。少见的幻听、幻视病症让她被迫远离人群,独自承受多种压力。她的世界很少有与普通人重合的时候,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便是她凝视、创作波点的时候。穿波点的衣服,创作布满波点的《南瓜》,时而在高雅的艺术展出展,时而在精神病院中挣扎。旁人爱她的作品,更爱她艺术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份。
心理学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与超越》,此书内容详实丰富,尤其是其中专业的心理学分析对生活十分具有指导意义。同样不得不注意的还有作者的自身情况和创作历程。虽然笔者对书中写的生命意义、宗教等方面内容也有兴趣,但是为了避免出现“追二兔者,不得一兔”的问题,选择只分享一点。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偻症,行动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和草间弥生一样,可以说是不幸之人,想必因自身缺陷也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在书中他分析很多消极情绪的产生时,都有提到人体缺陷的原因,但是我们明显能感受到他释怀了,接纳了自己的“与众不同”。
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心理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我愿称这类群体为“维纳斯”。鲁迅先生认为:“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一定程度上是这样的,当我们对探讨“爱情、生命、梦想”等人类避不开的母题感到厌烦时,殊不知对残障人士而言这些词分量有多重。看过一场盲人足球赛,几乎热泪盈眶。场上共十位运动员,只允许两位守门员有部分视力,其余八人公平起见,一律带上眼罩。传球、抢球、射门,普通球场上普通发生着的动作在这里表现得有些怪异,甚至丑陋扭曲。可是冲破自体缺陷,他们坚韧拼搏的身资着实令人动容。
我曾以为盲人的梦想无非是看见彩色的世界,普通平静地过完一生而已。但肤浅的思想境界实在无法揣测精彩的灵魂。听到盲足运动员回答央视记者自己的梦想是“拿盲足世界杯冠军!”时,我才发现自己过于傲慢和愚昧。
应该把“依米花”献给每个不屈的“维纳斯”,它生长在戈壁,状似野草,乍看下平平无奇。为了两天的花期,需要五年时间来完成向下扎根汲水的准备工作,然后在第六年春天的某一个清晨绽放出美丽的四色花瓣。
标题选词时笔者纠结过要用“成为”还是“亲吻”,细思后选了后者。用“成为”的话,内容是要写给“维纳斯”们的,而我有什么权利去要求他们,没有深刻了解和体验,以一个健康者的身份指手画脚难免显得傲慢无礼。而用“亲吻”的话,内容就是写给普通人的,当渺小试图要证明自己的伟大的时候,挫折就已经注定了。
对于那些饱受困难挑战的人,我们除了了解、帮助但不过分关注外,还应有一份敬畏心存在。就像面对断臂的维纳斯——美与残缺完美共存的神明,会有亲吻以示尊敬的冲动一样。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七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成为心理学三巨头。大学时选修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选修课,以为学了以后会给人解解梦,可当时也听得云山雾绕,理解不了到底讲的什么,只记得授课老师患有腿疾,在轮椅上讲授这门课。
后来慢慢了解到心理学也分了几种流派,想着有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一些,于是听书时听到了《自卑与超越》,就在搞活动时囤了这本书。
最近几年,总有一些观点,把人成年后的不当行为归咎于童年时期的某个问题,而且让人感觉这些问题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赞成部分观点,但他更赞同的是,可以通过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通过训练,实现自我超越。
第一章里,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只有抱有开放态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人合作,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章则告诉我们,要帮助和教育人,就要对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这个环境下,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思想和做法进行解读。虽然这本书是大约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受用。
很庆幸能够在这个时间读这本书。开学时,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给家长开出的书单中就有《自卑与超越》,今天读的两章,更让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为一些事,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开始考虑优越感和自卑感这两个看似相对的概念。自卑有多种表现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有害怕,有紧张,也有些许高傲和冷漠。只有认识到自身自卑感深处原因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自卑,以及因为自卑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早期记忆更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记忆,从书中的各种案例中,提醒我作为一个母亲,该用怎样的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反应,而作为最亲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长!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八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克服自卑呢?克服自卑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处理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学会合作,一句话说得好:人的一生一定要具备三种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身体素质的能力。
当我们迷茫,自卑时应该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去,经历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经历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换个维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其实事情本来就很简单,只是我们太纠结于过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什么不闪闪发光一次呢?超越自己,我们一起前行。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九
然而,现在的我认为我原来的看法有失偏颐,诚然,上述的人中不乏闪耀炫目的人,但更多的却是自私自利的茫然追逐着,挣扎在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名为幸福的口袋,却依然空空如也,身为人却拥有神的视角,这很好,只是这条路艰难险阻,且不被他人理解,人自私的只关注自身,则毫无疑问是个错误,马克思曾对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善于合作,愿意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个体,才能活下来,这种将个体奉献于整个人类集体与他人合作,并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生活方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如果你学过动物行为学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动物都会有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其实只是一种延续物种基因库的机制,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也难怪,神经官能症患者大多缺乏合作,极度自我。我想,那种为了别人而奋斗,追逐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吧!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身体与灵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影响感知,感知塑造认知。这很容易理解,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万物皆着我颜色。阿德勒将其运用于精神分析之中,并把它作为这本书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认知则主要指的便是上面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上,由于这个理论,阿德勒认为,对于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光通过说理来使其恢复正常是极其没有效率的,因为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会影响他们的感知,即使你向其灌输观点,也必然会遭到抵触,即使有效果,也多半是暂时的,而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神经官能症患者多半是不懂合作,不愿意为其他人做出贡献的,所以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关键,在于使他们养成与他人合作,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人生意义,这种方法虽然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实际实施中有巨大困难,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往往在生命的早期早已形成,(这点阿德勒与荣格有分歧,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出生后不久便已形成,而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儿童时期最终形成)相比而言,森田正马的禅疗法,操作起来,相对而言简单,但对患者的悟性有所要求,森田正马对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总结起来是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患者在症状来时不去理会,顺其自然,自然能够摆脱苦恼,感知会影响认知这点也相当重要,神经官能症患者,若是将自己限制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中,不去与外界接触就更不可能养成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而将心理能更多的分配到关注自身中,让病情加重。
自卑感与优越感,也是阿德勒精神分析的重要原则,他认为所有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优越感,并引入一个重要名词,自卑情节: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每个人都存在自卑情结,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往往会使人对其产生不同的.应激,错误的应激背后往往是为了达到患者所期望达到的目的,而本人往往没有自觉,举例来说,神经症患者往往通过使自己陷入某种症状来逃避竞争,并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抗中取得优越感。(比较阅读:森田正马认为神经官能症是有疑病素质的人在杂念的产生后误认为是病态并产生精神固执!)。
阿德勒之后分别从学校、家庭、犯罪、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进行指导,中最主要的要义还是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人,也启示了家庭教育与早期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最好的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形成对世界人生的积极的认知的方法,而当前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令人揪心的,学校重点培养的不是孩子的合作精神,反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意识,这对孩子未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潜在的危险。我认为对教师与家长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领悟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但我认为,阿德勒在这里有两点与他人不同:首先开篇明确目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阿德勒用了很多的心理分析案例,论证了这一论题:正确的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合作与奉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要素。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一
例如,我自卑家庭条件不好,生怕同学发现妈妈给我买的学校统一要求的运动服质量差。
也会因为小学毕业那个暑假,骑自行车去干活把左膝盖摔出了一个大疤痕而十几二十年不敢买短于膝盖的裙子或裤子。即使有非常非常喜欢的,在大热天穿上后,一定不会忘记穿上长筒丝袜盖住以不让被人发现。
还有,我一直自卑自己又矮又胖又丑,于是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后,我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虽然没有专门去学过化妆,但给自己买了各种化妆用品,各种功能的霜、水、笔、刷子等。一向算很节俭的我,有时候居然会一次性在丝芙兰买化妆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
此外,我还是近20年的资深香水控,经常会为出行到底是地铁还是打车纠结的我,对喜欢上的大几百甚至上千的香水却没有丝毫免疫力。
我还会因为要参加一个活动,或就是为了给学生留下好印象,坐十几站公交车只为编一个漂亮的'发型。
然而,那些事情那么多年到底耗费了我多少能量,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也是因为对自己一直保持了一定的觉察,为了走出自卑,治愈完美主义,十二年前我自学心理学,在很短的时间内考过了二级心理咨询师。
但直至两年前接触到对分课堂,我才开始真正彻底走出来。
第一是因为学习和实践对分课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我也不例外。虽然经常可以为了自己在意的事情不吃不睡,但若还花过去那么多时间在意外在形象,我将无法好好学习及实践对分。
当有了这些转变后,我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毫不夸张地说,感到呼吸到的空气都清新了不少!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这句话听起来真的很够火药味,而实际上的道理,真的就是如此简单!
可是,所有这一切都是既成的事实,这个事实当然是残忍的,是痛苦的,也是刻骨铭心的,但完全可以不成为我后来自卑到不敢穿漂亮短裙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好好接纳自己的挡板。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二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成为“心理学三巨头”。大学时选修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选修课,以为学了以后会给人解解梦,可当时也听得云山雾绕,理解不了到底讲的什么,只记得授课老师患有腿疾,在轮椅上讲授这门课。
后来慢慢了解到心理学也分了几种流派,想着有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一些,于是听书时听到了《自卑与超越》,就在搞活动时囤了这本书。
最近几年,总有一些观点,把人成年后的不当行为归咎于童年时期的某个问题,而且让人感觉这些问题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赞成部分观点,但他更赞同的是,可以通过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通过训练,实现自我超越。
第一章里,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与合作。只有抱有开放态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人合作,实现自我价值。第二章则告诉我们,要帮助和教育人,就要对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在这个环境下,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思想和做法进行解读。虽然这本书是大约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赢、服务社会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受用。
开学时,孩子的班主任老师给家长开出的书单中就有《自卑与超越》,今天读的两章,更让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为一些事,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开始考虑优越感和自卑感这两个看似相对的概念。自卑有多种表现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有害怕,有紧张,也有些许高傲和冷漠。只有认识到自身自卑感深处原因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自卑,以及因为自卑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而早期记忆更是会陪伴我们一生的记忆,从书中的各种案例中,提醒我作为一个母亲,该用怎样的态度和心境去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反应,而作为最亲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长!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今天看来,大概是因为大脑皮层的局部兴奋活动所致。作者在一百多年前开始的对于梦的研究,不知道是否基于这个基础。读后感通过对梦境的分析,以及梦中情绪的体会,作者给出了很多他自己的见解。由于我所接受的“大脑皮层”概念先入为主,则导致我对这章的内容有些质疑,不知通过对那些梦境的分析,到底能否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或感受进行对应。不过,有些梦的确很美妙,让人想要活在梦境中。
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才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可无奈的是,做家长也只能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成长,有些经历却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就只能错过,于事无补,这也许是作为家长最大的憾事。虽然看过很多理论,但要和自身以及自己的孩子相结合,总会有些不大对路的地方。这也许就是人与人的不同吧。第六章分析了家庭中,父亲、母亲各自的职能分工,以及各个通过分析各个孩子在兄弟姐妹中的排位,得出他们个性中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在当今的中国,可借鉴的其实并不多,毕竟二孩政策刚刚开始,家庭中最多也只有两个孩子,而往往第二个孩子都还很小。但作者贯穿全书的“合作精神”却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大力引导和培养的,这样,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他们终究要步入的社会中,他们的成长才会较为顺利,逐渐脱离家长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他人合作,完成自己的使命。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三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介绍,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并驾齐驱、等量齐观的。
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和iris讨论我在看这本书的原因。
她说,你是想要研究谁?我笑了,其实,是因为书太贵了,于是买了一套三十三块钱十本且包邮的全集。一本书三块钱呢。不,三块三。
刚刚看这本书真的有看武志红的心灵鸡汤,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我们的童年都有阴影,我们的原生家庭都不健康,反正如此之类的。后来,细细地看,竟然看出了人性的弱点的韵味。
闻闻,有没有疯子在左天才在右的味道?
就像那句话,大脑告诉我:大脑是人体最聪明的器官。
经历并不是导致失败与成功的原因,我们并不是由我们的经历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做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
比如很多早年经历过死亡情景的人会选择成为医生,护士等。我爸爸在我很小就离开了,所以我17岁以前一直是致力于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经历过的不幸和痛苦,就再也不希望发生在任何一个女儿的身上。
梦境常常会揭示人的一些隐藏性格,它会告诉你,这肯定是你所期待的东西,或者是你必须要避开的东西,或者在告诉你,这就是生活。
面对困难,他们选择放弃,表示坚信自己无能为力,通过自杀来表达自责或者是一种报复。他们常常会这样想,“”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受伤,也是最敏感的人,而你却用这世上最残忍的方式来待我。
对于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须透过表面看实质。我们常常疏于解决表面问题。这同样也适用于成年的神经症患者。打个比方,通常神经症患者会有偏头痛。这种头痛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以避免他们在生活着所遇见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不再致力于找出恐惧的原因,而是要确定其目的。
我们应该考虑另一个人的兴趣,目标,欲望,期待和野心,并做好准备共同承担一切。我们应该审视这些事实,并学会如何避免未来发生这些错误。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四
《自卑与超越》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一个人一般并不了解他的生活目标的真实意义,它常常是潜意识的,但个人却能借此产生一种动力和优越感。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我们要做的是第一,澄清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缺陷,人无完人,不能只看见自己的不足,也要发现自己的优点,不能一味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比较,这样容易产生自卑感。第二,培养自信心。要有意识的去培养自己的自信和勇气,树立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对抗自卑,战胜自卑。第三,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有了别人的点评我们才会更好的了解自己,才能够不断改正,不断进取,使自己变的更加优秀。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
对于自卑这一心理,虽然对于每一种心里我们都应该有肯定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许多挫折,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是不优秀的,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这一心态,调整好心态去克服。但同时作者也提出了每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每个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的克服自卑感,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所以特别是培养儿童时,我们要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生活,从而使他们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五
心理学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曾经的我一直认为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实际不相关,让那些对其感兴趣的有志人士去专研就罢了吧。但自从在课堂上收获到许多实用的心理学知识,我开始了解到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接触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不仅能开拓视野、积累观点,而且有益于我们对生活经历产生更独到的见解理解。在之前同学们的优秀书评中,我也了解到了书目中有这么一本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看到同学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之高和他们看完之后产生的有价值的观点,我终于有机会在这个短暂的寒假接触这一本书。而此时我也已经读完此书,我切实感受到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看的好书。
本书中有好几个大章节,而其中引发我最多思考的是“生命的意义”、“梦”、“家庭的影响”和“自卑与超越”。
开头第一个章节就是“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大话题,有的人一生都在追寻它的答案,而他们之中又只有部分人能真正了解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或许更多的人直到死还不能确切地说出自己这一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高中生,我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太大,以致于有时候我自己在思考的时候都不免自嘲一番;但有时候这个问题于我而言又好像没有那么大,它或许是一个我们现在就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我们不能马上得到答案,但思考的.过程却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帮助。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独木难支,单一个体绝无可能与世隔绝地达成其目标。如果他们孤零零地生活,试图独自面对自己的问题,等待着他们的便只有死亡。”如果一个人无法理解生命中一定会有他人的参与和介入,那么他的问题应该只会越来越多,在他拒绝他人介入他自己的生活的同时,新的问题就已经出现了。在学校生活学习的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可能会与他人产生分歧,但在坚持我们本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适应有他人的环境,从中寻得自己生命的意义。正如书中所说:“生命的意义不为环境所决定。我们通过赋予环境的含义来决定自己的人生。”
在这里,我想提的另一个话题是“自卑与超越”。在本章中有许多观点,而这些观点大多基于作者所接触的患者本身的例子得出。关于“自卑”这个话题,老师也曾给我们拓展过,而在书中最使我感兴趣的是人为何否认和如何否认自己的自卑。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但却不再试图跨越障碍,而是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或多或少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对于一件自己并未接触过的事情,有的人总会强调自己在此方面的了解;在受到某些打击之后,有的人也会强调自己的无所谓,而又相当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说法是否相信……书中也提到“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为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能正确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我们会用更加合适的方法处理自己的自卑感或以更正确的心态看待他人的自卑感。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我们就应该互相体谅。在这个人们内心敏感的社会中,只言片语也可能对他人造成莫大的伤害,以考虑双方都存在自卑感为前提说话,则能使交流更加顺利,虽不能解决对方的问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至于趋于恶化。
《自卑与超越》给我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深刻的思考,其中有的沉重、有的充满乐趣,但更重要的是在汲取实用的知识技巧的同时,能让自己体会到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六
超越自卑的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一观点,本书编译极为欣赏,他在代序中写到:在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阿德勒的心理学犹如浸入沙漠的一缕甘泉,让人重新体味到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绝不仅仅是金钱、物质和泛滥的私欲,它还有更广阔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种途径),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平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七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这本书详细分析了自卑这一情感,同时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念和看法。自卑与超越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构成生活意义的理解。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大学生篇十八
可能我对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比如“自卑”这个词,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贬义词呀,可当我看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后,它告诉我,这只是一个状态,它本身并没有错,而为什么被很多人认为不好,是因为无数的人无法用正确的方法去面对它,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很多自卑的人,会用某方面的优越感来遮掩自卑感,而不是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自卑的确是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但是这本书告诉我,自卑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自卑的人如果能超越自我,那么甚至可以获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就,因为他们常常需要思考,在一个更低的状态下进行提升,他们常常需要给自己打气,不断得从失败中爬起来,这会让他们拥有常人难以拥有的坚韧品质,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名字里为什么会“超越”两个字吧。
我曾经也是一个自卑者,在沟通这个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流,会因为自己的话无法逗笑别人而感到沮丧,也会因为找不到话题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拥有有趣灵魂的人。曾经我一度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可是常常觉得不甘心,好不容易来世间走一遭,怎么能这样算了呢?于是我疯狂的查资料,看书,我不相信还有用心学不会的东西,事实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学会了如何沟通,如何正常的聊天,虽然有的时候还是会找不到话题,但已经好多了。
小时候,身边的人都说“这小子很聪明”,那时的我觉得,我只要稍微努力一点,就能把这件事做好,要么是觉得刚刚懂了一点就不再深入学习了,觉得这知识太简单了,可后来我错了,我才发现,我的聪明也仅仅是和大家一样,我刚刚学就能明白的,他们也都明白,而我不明白的,他们也明白。我明白了不要光想着“我以前不会只是因为我懒,只要我学就一定能学好”这样的话,这是最无用的,若是我们懒人可以靠这个,那对于那些十分努力的人是极其不公平的,就如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已经不希望别人再告诉她“你很漂亮了”,就如一个本来很努力的孩子,你却告诉他你是因为天赋好才成功的,而忽视了他的努力,也许他本身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是他比别人努力很多很多。我们更需要重视努力,而不应该总是盯着天生的东西,这东西本来就已经无法改变了,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有一句话不是挺好的么,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99%的汗水其实比1%的天赋要重要得多,毕竟天赋改不了,而汗水可以自己打拼,大家都是平凡人,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而且天赋这东西,我个人感觉也分为天生的天赋,和后天的天赋,我们要多找找学习的方法,比如背个英语单词,你强行记忆和我联想记忆,肯定不一样,可能有的人就觉得我天赋好,其实不然,我只是用对了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后天可以形成的天赋。主观上,我是认可大部分的东西都可以形成后天天赋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寻找这样的方法。
今天是假期第四天,我在家看书,可以说只有一点点收获,有一点沮丧的同时,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了,我正在做一件不是那么容易被别人超过的事情,也许一开始会很难,很慢,但只要坚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改变的,我还有一个想法,我希望从自己从一个小白到最后的聊天能手的过程,整理出一套天赋模型,可以教给以后有同样困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