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一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机合成用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梯度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合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通过设计情景问题,培养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会结合生产实际选择适当的合成路线
②通过对新闻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关注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问题
③通过逆合成分析法的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官能团相互转化的方法归纳
②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逆合成分析法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手段:
①新闻材料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启发、激发思考、情景问题的创设与解决、多媒体
②针对难点突破而采用的方法:通过设置有梯度的情景问题,分三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合成训练,在动手训练中自己体会、掌握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多媒体展示与pvc保鲜膜有关的“新闻链接”以及“资料卡”,创设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合成情景引入新课(资料见后附表)
【情景创设1】
你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一些常用的原材料,合成pvc吗?
【教师评价】
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写到黑板上,做出评价
【新课】
教师作归纳,以pvc的合成为例,引出有机合成的过程,以流程图直观展现
【过渡】
实际上很多时候有机合成是不能一步到位的,那我们要学会分析比较目标化合物和基础原料之间在骨架构建和官能团转化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完成“思考与交流”
归纳内容
【教师引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做出适当的引导
【教师评价】提问不同小组学生的讨论成果,作出肯定与评价,引导学生做好归纳总结
【过渡】当我们掌握了一些官能团的引入或转化方法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有机合成过程中了
【情景创设2】
在日常生活中,饮料、糖果中常常添加一些有
水果香味的酯类香料,例如具有苹果香味的戊酸戊酯,你能利用1-戊烯为原料合成戊酸戊酯这种香料吗?
【教师评价】
对学生的成果作出评价,及时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逆合成分析方法的思路
【过渡】
我们发现,在分析合成路线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要对不同原料或合成路线的选择,那么
【情景问题创设3】
想一想:结合生产实际,同学们,你认为在选择原料和合成途径时,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
选择有机合成路线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ü反应条件必须比较温和
ü产率较高
ü原料地毒性、低污染、廉价
【过渡】
逆合成分析法是在设计复杂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是,它是将目标化合物倒退一步寻找上一步反应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同辅助原料反应可以得到目标化合物。而这个中间体的合成也是从更上一步的中间体得来的。依次倒推,最后确定最适宜的基础原料和最终的合成路线。下面,我们就利用这种分析法,来完成这一道练习:
【例题练习】
试用逆合成分析法研究合成草酸二乙酯的路线
【小结】
本节我们要重点掌握:
1、一些常见官能团引入的方法
2、在有机合成中应用逆合成分析法
【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1、3题
2、思考课本p65学与问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二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三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巩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四
一、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材
本节课是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
二、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情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和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一些金属制品,因此,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此前,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和总结。但由于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三、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金属材料的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辩证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通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教学活动层次逐步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的状态。
六、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学法
由于本课实验的探究的内容很多,学生的思维又特别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形成技能,培养合作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七、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教师讲授前面已学习了碳、氢、氧等非金属单质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单质-金属。请同学们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并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如:铜钱、硬币、纪念章等,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并用多媒体播放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资料,请同学们讲出,还有哪些领域用到了金属制品,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
新课讲授: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我们知道金属有很多用途,可为什么金属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呢这是由它们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物理性质决定的。同学们想知道金属的性质吗
请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可以预先设计一些试验步骤,并在多媒体上放映。)
学生分别取出铁丝、铜丝、铝丝。用细砂纸打磨这些金属丝,用滤纸擦拭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用力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分别用小刀割一下;分别用铁锤用力锤一下;用手拿着金属丝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端,试试它们能不能传热;用电池、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科学探究结束,让学生归纳出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如:大多数是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常温下多数是固体,密度、硬度一般较大,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等。
多媒体展示物理性质图
教师指出:金属除具有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外,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也较大。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请同学们分析,留意导电性,密度,熔点,熔点最低,硬度金属是什么等)的物理性质。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2、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或实验、查阅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问题]根据p2~p3图回答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希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入]讨论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若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营养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来进行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知识。
糖类: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大部分通式cn(h2o)m。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
一、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
葡萄糖的分子式:c6h12o6、白色晶体,有甜味,溶于水。
1、葡萄糖的还原性
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ch2oh(choh)4cho。
2、葡萄糖是人体内的重要能源物质
c6h12o6(s)+6o2(g)→6co2(g)+6h2o(l)
3、二糖(1)蔗糖:分子式:c12h22o11
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溶于水,有甜味
化学性质:无醛基,无还原性,但水解产物有还原性。
c12h22o11+h2oc6h12o6+c6h12o6
(蔗糖)(葡萄糖)(果糖)
(2)麦芽糖: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不及蔗糖)。
分子式:c12h22o11(与蔗糖同分异构)
化学性质:
(1)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分子中含有醛基),是还原性糖。
(2)水解反应:产物为葡萄糖一种。
c12h22o11+h2o2c6h12o6
(麦芽糖)(葡萄糖)
二、淀粉是如何被消化的
1、淀粉的存在:
淀粉主要存在于和。其中中含淀粉较多。
如:大米,约含淀粉80%
小麦,约含淀粉70%
马铃薯,约含淀粉20%
2、淀粉的物理性质
①淀粉是色、气味、味道的状物质;
②溶于冷水;
③在热水中产生作用(即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
3、淀粉的化学性质
①通常淀粉不显性(非还原性糖)
②遇碘变色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阅读教材】p6-p7【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③淀粉在催化剂(如酸)存在和加热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终生成还原性糖:葡萄糖。
(c6h10o5)n+nh2nc6h12o6
淀粉葡萄糖
【思考】1、如何检验淀粉尚未水解?
2、如何检验淀粉有部分水解?
3、如何检验淀粉已经完全水解?
4、用途:
1)食用
2)人体能源
3)工业原料:制葡萄糖、酒精
发酵成醇:
c6h12o6酒曲2h5oh+2co2
三、纤维素有什么功能
水解反应:
(c6h10o5)n+nh2o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七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一。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由1个增加到8个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由大到小、正价由+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最低负价由-4到-1、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掌握证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依据。
1、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较强的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ba等除外)。
2、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夺取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较强的非金属能把金属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来(f2除外)
三。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熟记主族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1、记住7个横行,即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不完全)。
2、记住18个纵行,包括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1个第ⅷ族(第8、9、10纵行)和1个0族(即稀有气体元素)。
3、记住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氢、硼、硅、砷、碲、砹与锂、铝、锗、锑、钋之间)。
4、能推断主族元素所在位置(周期、族)和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
四。能综合应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1、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数;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元素正价数=8-最低负价。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位于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表现某些金属的性质,又表现某些非金属的性质。
五。能综合应用同短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及其特性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半径、化合价、单质及化合物性质。
主族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的正价及最低负价数同为奇数或偶数。
六。能综合应用元素周期表。
预测元素的性质;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等。
七。典型试题。
1、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已知它们的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含氧酸的酸性:h3zo4 > h2yo4 > hxo4
b.非金属性:x > y > 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元素的负化合价的绝对值按x、y、z顺序由小到大
2、若短周期中的两种元素可以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不可能是
a.1 b.3 c.5 d.6
3、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 > b > c > d b.原子序数:d > c > b > a
c.离子半径:c > d > b > a d.单质的还原性:a > b > c > d
4.1999年1月,俄美科学家联合小组宣布合成出114号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为298。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第七周期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性质与82pb相似
c.该元素位于ⅲa族 d.该同位素原子含有114个电子,184个中子
5.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x > w > z > y。w原子的最外层没有p电子,x原子核外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y原子最外层s电子与p电子数之比为1:1,z原子核外电子中p电子数比y原子多2个。na、mg、c、o。
(1)x元素的单质与z、y所形成的化合物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2mg+co2点燃 2mgo+c。 mg(oh)2 < naoh
(2)w、x元素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填化学式)。这四种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为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填元素符号)。na > mg > c > o。
6、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铍元素的氢氧化物(难溶于水)是两性氢氧化物,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be(oh)2+h2so4beso4+2h2o;be(oh)2+2naohna2beo2+2h2o。
7、制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nh3、ch3cl等作制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
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_____ > _____ > h2o、hf;
第三周期sih4 > ph3 > _____ > 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 > nh3;h2s_____h2o;cs2_____co2;ccl4 > cf4(填>、<、=)。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为-128℃,新制冷剂的沸点范围应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反复试验,一种新的制冷剂氟利昂cf2cl2终于诞生了,其它类似的还可以是__________
(4)然而,这种制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但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_____变化趋势来开发制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 毒性 ② 沸点 ③ 易燃性 ④ 水溶性 ⑤ 颜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八。拓展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
b.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
c.室温时,零族元素的单质都是气体
d.所有主族元素的原子,形成单原子离子时的化合价和它的族序数相等
2、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b.h3o+ d.h2o2
3、某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下列事实能证明其金属性比钾强的是
a.其单质跟冷水反应,发生剧烈爆炸 b.其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半径大
c.其单质的熔点比钾的熔点低 d.其氢氧化物能使氢氧化铝溶解
4、短周期元素x和y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3,且x呈价态,y的原子序数为n,则x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n+5 b.n+3 c.n-3 d.n-11
5、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e与周期表中a、b、c、d四种元素上下左右紧密相邻,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的是(镧系、锕系元素除外)
a.4x b.4x+6 c.4x+10 d.4x+14
6.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2 3 d.x2y3
7、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8年作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有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由左至右按原顺序改为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3列元素种类最多,第14列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b.第8、9、10三列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c.从上到下第17列元素的单质熔点逐渐降低
d.只有第2列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8、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不正确的是
a.半径:na+ > mg2+ > al3+ > f b.碱性:koh > naoh mg(oh)2 > al(oh)3
c.稳定性:hcl > h2s > ph3 > ash3 d.酸性:h3alo3 < h2sio3 < h2co3 < h3po4
9、已知x、y、z、t四种非金属元素,x、y在反应时各结合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所放出的能量是y > x;氢化物稳定性是hx > ht;原子序数t > z,其稳定结构的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而其离子半径是z > t。四种元素的非金属型从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x、y、z、t b.y、x、z、t c.x、y、t、z d.y、x、t、z
10、我国最早报道的超高温导体中,铊(tl)是重要组成之一。已知铊是ⅲa族元素,关于铊的性质判断值得怀疑的是
a.能生成+3价的化合物 b.铊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oh)3的碱性比al(oh)3强 (oh)3与al(oh)3一样是两性氢氧化物
11、根据已知的元素周期表中前七周期中的元素种类数,请预言第八周期最多可能含有的元素种类数为
a.18 b.32 c.50 d.64
12、有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质子数总和为32,价电子数总和为18,其中x与z可按原子个数比为1:1或2:1形成通常为液态的化合物,y、z、w在周期表中三角相邻,y、z同周期,z、w同主族。
(1)写出元素符号:x_____、y_____、z_____、w_____。h、n、o、s。
(2)这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13.a、b、c、d是短周期元素,a元素的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它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离子化合物,1 mol该化合物含有42 mol电子,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2np2n。c、d两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是内层电子数的一半。c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式写出:n、o、p、li。
(1)a、b元素形成酸酐的化学式__________n2o3、n2o5。
(2)d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li+2h2o
(3)a、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小__________ < __________。ph314.在周期表中,有些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它左上访或右下方的另一主族元素相似,如锂与镁都能与氮气反应、铍与铝的氢氧化物均有两性等,这称为对角线规则。请回答:
(1)下列关于锂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跟过量o2反应生成li2o2 加热时,不会分解
遇浓h2so4不发生钝化 2co3加热时,分解成li2o和co2
(2)锂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__________外,也生成微量的__________。
(3)铍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具有_____性,证明这一结论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已知be2c+4h2o2be(oh)2+ch4,则al4c3与过量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族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2 ① ② ⑨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1)表中元素 ⑧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它的_______(填酸、碱)性比元素 ⑦ 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_______(填强、弱)。
(2)位于第二周期的某元素的原子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多1个,该元素是表中的_____(填编号),该元素与元素 ⑤ 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其中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键;该元素与元素 ⑨ 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 ⑨ 显_____价。
(3)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元素 ⑦ 与 ⑧ 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高二年级化学教案全册篇八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准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氧化剂是 ,还原产物是 ,氧化产物是 ,4 mol hno3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 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剂;处于态,只能失电子作还原剂;元素处于中间价态,它的原子随反应条件不同,既能得电子,又能失去电子,因此,物质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如硫元素。
【投影】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还原剂 既能作氧化剂又能作还原剂 只能作氧化剂
【过渡】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根据我们已有知识把常见的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进行归纳总结。
【板书】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投影】(由学生写出化学式)
【练习】1.对于反应nah+nh3=nanh2+h2的说法正确的是()。
3是还原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电子转移数为2
是还原剂
2、高锰酸钾溶液与氢澳酸可发生反应: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还原剂是 。若消耗0.1 mol氧化剂,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 mol。
3、在一定条件下,no与nh3可发生反应生成n2和h2o。现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应后,所得产物中,若经还原得到的n2比经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以上反应进行完全,试计算原反应混合物中 no与 nh3的物质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点评】正确分析化合价的升降情况,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利用得失电子数相等,解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小结】1.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在反应户是作氧化剂还是作还原剂主要取决于元素的化合价。
2、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有哪些?
【作业】教材习题一、二,2;二、三。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二、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了它们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总结这些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板书】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学生实验】【实验3-l】
【提问】请同学叙述上述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投影】2nabr+cl2 = 2naci+br2 2ki+cl2 = 2kcl+i2 2ki+br2 = 2kbr+i2
【设疑】通过以上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述】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说明单质的氧化性不同,按f2、cl2、br2、i2顺序逐渐减弱。
【板书】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设疑】若是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呢?
【板书】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说明】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形成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设疑】高价物质具有氧化性,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如何验证呢?
【演示】【实验3—2】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fe+h2so4(稀)=feso4+h2↑
6feso4+3br2 = 2fe2(so4)3+2febr3
2feso4+2hno3(浓)+h2so4 = fe2(so4)3+2no2+2h2o
fe3++3scn- = fe(scn)3
【补充对比实验】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fecl3溶液中先加足量fe粉后,再加kscn溶液。
【提问】通过上述实验进一步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归纳)
【板书】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练习】书写下列反应的方程式。
1.c+co2 3+fe 2+cl2 2+hcl +cuo
【提问】回忆fe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硫酸反应现象;cu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现象,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6
【板书】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说明】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酸是指酸根部分的某元素易于得电子的酸,如浓硫酸、硝酸等;而酸的氧化性是指h+得电子形成h2,酸都有氧化性是指h+的氧化性。
【小结】通过以上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可归纳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板书】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剂 = 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讲述】在适当的条件下,可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取氧化性弱的物质;也可用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取还原性弱的物质。如:cl2 + 2ki = zkcl+i2
2al + 3cucl2 = 2alcl3 + 3cu
【讨论】已知在常温时能发生下列反应:
fe + cu2+ = fe2+ + cu
2fe2+ + br2 = 2fe3+ + 2br-
2fe3+ + cu = 2fe2+ + cu2+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分析fe3+、fe2+、cu2+、br2作为氧化剂时,其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
【板书】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强调】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我们不但可判断某些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和反应的难易,而且还能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练习】已知i-、fe2+、so2、cl-和h2o2均有还原性,它们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性的强弱顺序为:cl-<h2o2<fe2+<i-<so2,判断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p="">
a.2fe3+ + so2 + 2h2o = so42- + 4h+ + 2fe2+
b.i2 + so2 + 2h2o = h2so4 + 2hi
c.h2o2 + 2h+ + so42- = so2↑ + o2↑ + 2h2o
d.2fe3+ + 2i- = 2fe2+ + i2
【小结】本节重点要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并能分析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作业】教材习题一、3;四。
【板书设计】
三、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1、对于氧化剂,同主族的非金属原子随原子半径增大,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2、对于还原剂,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强弱一般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致。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还原性逐渐减弱
3、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如:co2、fecl3、mno2。
4、元素处于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如:co、feso4。
5、具有多种可变价态的金属元素,一般高价态时氧化性强,随着化合价的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fe3+ fe2+ fe
氧化性较强 氧化性较弱 无氧化性,还原性较强
+6
6、浓硫酸是强氧化剂,起氧化作用的是 s,反应后一般生成so2。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起氧化作用的是h+。
+5
7、浓硝酸、稀硝酸均是强氧化剂,反应时主要是n得电子,被还原成no2、no等。 四、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强氧化剂十强还原列二弱还原剂十弱氧化剂
根据方程式判断氧化和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