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汇总1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一
课文记叙了世界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一件事。一个普通的老妇人却受到居里夫人极大的尊敬,只因为“她是我的老师”,这正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优良品质。这是一节预习+展示课。上课伊始,我将学习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同学们立即进入了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状态。在展示环节中,有这样几点闪光之处:
我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尊敬你的老师的?”孩子们的回答很单一,都是些“见到老师要敬礼、问好,要有礼貌”之类的话,这时有一名学生说:“好好学习也是一种尊敬老师的表现。”他在这句话中用到了一个“也”字,我觉得用的非常好,而且他这句话说得很完整,我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
再就是后面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要尊敬老师?”时,由于二年级的孩子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很有限,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如“老师教给我们知识”、“老师教我学会许多生字”等等,我适时地提醒他们要注意说完整话,而且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二年一班的辛荟研同学立即说道:“因为老师不但教给我们许多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尊敬老师。”不用我表扬,班级的同学马上给了她热烈的掌声。
在结束本课的时候,我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一班的肖笛演唱了一首歌曲《鲜花爱雨露,我们爱老师》,引得全班同学与她一起合唱,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一班上完课后,我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感受居里夫人见到自己老师的心情时,我引导学生,如果你见到自己多年未见的奶奶,心情怎样?学生说出了激动这个词后,我便直接让学生进行朗读,没有继续引导“象见到亲人一样”,所以学生没有读出那种特别激动的感情;再就是没有突出强调居里夫人有着显赫的地位与成就,却那么平和、谦逊,不因地位成就而傲慢,学生没有深入感受和理解她热爱、尊敬老师的精神品质。到三班上课的时候,我及时弥补了这些不足,学生的感情色彩果然丰富了许多。
当然,这节课在其他方面还有许多遗憾与不足,也没有达到自己预想中的程度,比如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完全集中,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学生有畏惧心理,不爱发言,有溜边儿现象等。但我想人生路也许短暂,教学艺术之路却很漫长,只要坚持不懈,不断完善课堂教学,经过更进一步的训练、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二
(学生朗读,找到句子。)。
生: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师: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
生1: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骨。我们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相机理解“侃侃而谈”)。
生2: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相机理解“目瞪口呆”)。
生3:“关于猫猬兽的一切,……还应该得分不成。”
生4:怀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
生5:他告诉我们,……当时我们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
……。
师:在以后的科学课中,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又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
学生交流。
生: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师:怀特森先生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
学生交流。
生1: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2: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生3:然而,……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4: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也不要迷信权威。
……。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问题在于没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问题这样提:“关于‘猫猬兽’这堂课,怀特森先生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生会很快找到重点语句品读,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所提问题就是经过修改之后的,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才能够凸显主体,线条简明。
总之,语文课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才能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这是教学这一课给我最大的启示。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三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老师了,由于长时间从事数学课堂教学,我的数学课堂好像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这种风格有时给我以笃定的自信,有时我也会对自己产生质疑。
令我自信的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俨然像一位有威严的将士,一上课就凭自己满腔热情把课堂气氛调制在严肃、安静、投入的氛围中来,如若有任何的风吹草动,我便出口不逊呵斥说:“闭嘴,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任何举动,谁也不能影响我上课。
谁影响我上课我饶不了你。”哈哈,这时教室便会鸦雀无声,我也会为自己暂时的震慑力而窃窃自喜。接下来我的课堂流程就一一的进行。新授课,学生提前预习,指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每次都是那几个好孩子在提问题,好像其他孩子课下没有预习的样子。就这样,我也没时间知道谁真的预习了,谁没有预习,这个预习过程虽然很重要,我自己没时间检查督促,就交给家长来帮助,至于家长是否重视了这一环节我也无从得知。
我要的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呈现出来方可。第二个环节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我总是先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课堂记录本,力争让每个孩子手脑并用,思维和动手操作和老师同步进行。我先开始设置情景,我常常把我消化后例题情景展示给学生,直接告诉孩子选择有效信息记录下来。我便把我提炼的信息写到黑板上,让学生也把信息记下来。下面开始分析问题,我知道数形结合是分析问题的好方法,画线段图也好,(学计算也好,)为了快速的让学生学会,我一般采取带领学生一块动手画图,一块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学们也兴致勃勃地模仿着进行着。这样,很快新问题就解决了。第三个环节是举一反三。我总是把重点放在这个环节上,因为我事先已经做了书上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如果我不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见这些题型,那么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在我批改的时候一定会叫苦连天,错号会像开花馍一样层出不穷。为了改作业不至于恼羞成怒,所以把这些功课提前做到课堂上。因为学生课堂上练过了,作业正确率高了,我陶醉其中,还小有成就感。这样,我和孩子们每节课都像打仗似的解决着一个个问题,攻克着一个个难关。四十分钟就这样在你追我赶中度过了。
每天就这样:我教的匆忙,他们马不停蹄地学着。我在这个思维的制约下,我的课堂容量变得很大,我必须在四十分钟“有效”的处理完毕。我感觉我的课堂的每分每秒都是珍贵的,总有一种赶时间的紧迫感。在这种“快”“赶”节奏的催促下,我的收获是:大多孩子或许是“有效”的,他们作业对号多了,分数渐高了。可少数学生因为太“快”而跟不上班级的整体步伐,久而久之成为我们眼中的差生,从此一蹶不振,停止不前。这也是我常常忧虑的,这些孩子怎么办,成了老大难。
在新课改理念的熏陶下,我也一直疑惑自己是不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只停留在形式上,让学生探究的太少,可每当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时,有种被阻滞的感觉,总感觉我的课堂知识的链接没有顺利完成,未免郁闷,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就会漏洞太多,错题增多、纠错难以到位。这样第二天课堂上还要运用大量的时间扫除上节课的后遗症。为此我的放手探究的脚步不得不搁浅。对于我自己的教学模式我时而满意,时而困惑、时而也会内疚。
在专家唤醒培养孩子发现、探究、创新理念的呼声俱高不下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是决不能成为高分低能的平庸者。我们的培养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啊。我不仅想我的课堂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高效。既注重培养孩子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又能关注发展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拓展。我应该把课程进行的速度稍微慢下来,先让孩子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呈现出教学情境中信息间的前后联系,给其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时间,而不是我领着孩子一起摸爬滚打直接到达目的地。在这方面,我知道自己需要重度改革,如何驾驭这样高质量的课堂,我还需不断强化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更新理念,把探究深入课堂。推动学生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多样化的探究课堂,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多样计算、创新思维等等综合实践能力。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四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第五单元的5篇课文是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的。在前四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科学精神和四篇课文的写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作为这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主要就是继续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科学精神的含义,比较理解本篇课文的写法。这是教学本篇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认为关键在于学生阅读。只有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上通过默读、分段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这样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其次在于老师的引导。学生对于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这个我采用了四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是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概内容,初步认识“我”的老师;
三是让学生回忆课内外不迷信权威的事例,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四是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五
1、体验与老师间的美好感情,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临摹做画的能力,并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1、老师的照片。
2、幼儿黑色水彩笔,蜡笔,画纸。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老师的照片你们看看照片上的人是谁呀?
你怎么看出是老师呀?谁能说一说王老师长的什么样子?
2.教师:请小朋友说说我长得什么样子呢?
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展开。
1.老师想请小朋友帮老师一个忙好不好?你们能给老师画张相吗?
2.观察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老师。
请幼儿描述老师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头发的长短,是圆脸还是长脸,眼睛是大是小)。
3.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绘画的步骤。
4.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1)在绘画前要注意仔细观察老师的基本特征,观察完先用黑色水彩笔画出形象,再动手涂色。
(2)在绘画时要保持画面的干净。
(3)用色要大胆,美观。涂色要均匀。
5.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指导幼儿掌握画画的正确顺序。
(2)指导幼儿注意观察老师的明显特征。
三,结束。
布置幼儿作品"我喜爱的老师"展,请幼儿互相参观、介绍,并互评画的像不像。
通过谈话导入,让幼儿直观说出老师的样子,孩子们细心观察、各抒己见,能详细说出了老师的形象特征,与此同时,我让孩子用一些简单的图形来描述老师的五官,画老师的大致轮廓就出来了,这为幼儿后面的绘画打下了很好的铺垫。在作画的过程中让幼儿一边观察老师一边画,幼儿觉得这样的画画形式新颖、亲切,能够大胆下笔。大部分幼儿能够按要求完成作品。只有小部分幼儿还不能把人物的五官特征表现出来。这在后面的教学中要加强画人物的练习。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六
巍巍先生的《我的老师》笔简情真,笔法精妙,尤其后者更适于做初中生的写人记事作文的范本。
具体而言,典范作用在于:作者在文中安排的几件事,用材精当,顺序合理,逻辑严密。
一,从日常,到课外,到假日,依次让我们看到一个和蔼的蔡老师,一个可亲的蔡老师,一个热爱生活也教会孩子去热爱生活的蔡老师,再写到蔡老师教孩子们吟诵诗歌,凝聚到一个有涵养有专长的蔡老师。
二,顺序上,从蔡老师对“我们”即所有学生亲切和蔼,到对“我”的呵护抚慰,主体事件越来越由宽泛到具体,从日常到典型,视角也由宽而窄,越来越属于“个性事件”,“个性素材”和“个性化作文”。
三,逻辑上,写到蔡老师解决了“我”与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在心灵上支持我抚慰我,在此处,作者不惜笔墨去详写前前后后,尤其到梦里寻师,爱的交响前有铺垫,中有高潮,后有尾声,带动读者一步步走近回忆里的蔡老师,更走近一个纯真孩子的真情世界,会让多少初中生共鸣不已?!
所以,我每次在上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时,讲到母亲隐忍而巧妙地处理妯娌之间的不快时,都要把这两篇课文的详写之处拿来比对,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安排写人记事的材料,怎样选准一件个性化事件去详写。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七
《课标》提出: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外感知素材和课文实际内容相互渗透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我指导阅读“我的老师”的教学过程的感受是:
其次,提供同样题目,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的阅读资料。这篇文章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作者记叙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记叙中融汇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这些情感与平常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学生读了这篇真实故事,感受到作家魏巍对自己老师的爱戴、思念,表达了真诚的情感,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其三,要求学生低声朗读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内容,认识结构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带领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莎利文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
其四,采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领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达到共同提高。通过不同国别的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的比较阅读,由学生分组讨论,拟出发言提纲。讨论题目是:
(1)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写作形式、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2)海伦的文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自己呢?
(3)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莎利文老师好在什么地方?讨论题目公布之后,有各组因人而异,自由选择题目,不拘一格,灵活掌握。然后由分散到集中,选择三两个组推荐代表发言,使全班同学得到共识。
其五,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经过认真讨论,反复比较分析,思维较好的学生认为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叙事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通俗易懂;而海伦写的“我的老师”文学性比较强,高雅难懂。因为海伦的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顾名思义应该是写老师为主,可是文章并不是如此。文章既写老师,也写自己,而且写自己的笔墨还比写老师还多。文章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正是这种从侧面表现人物优秀品德的写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困惑,一时难以理解。还有,作者海伦和她老师的关系,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对自己心中的感情没有像魏巍那样进行直接的抒发和渲染,而是隐藏在看似乎实的叙述描写之中,让读者在读着具体的事件时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学生要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行,一时难以做到,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细读,才能深刻地品尝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在指导阅读教学中必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逐步加深理解文章,内涵,以及体验文章情感。
以上是我指导学生阅读海伦写的“我的老师”之后的几点体会,盼予指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八
20xx年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里,正在进行学校耕耘杯的作课活动,我讲的题目是《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讲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读中悟,提高能力素养。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非常关键。它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设计导语如下:“平凡小事见真情”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恰恰是这句话在现代作家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中妙笔生花。本节课咱们师生共同体会“平凡小事”见“真情”。
《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些传神、细腻的描写,无一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师生之情。
这节课的重点是欣赏文章中的细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是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如:让学生找出蔡老师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师的哪些性格特点耽误时间过长。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感情调动不够。看来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不过,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相比,学生毕竟已经有了体会探究独立思考习惯,无论是好还是坏。其实课堂中自己最兴奋的时候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语,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和学生共同临时探讨是最快乐。这个时候才有点教学相长的意思。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九
《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我已经教学过若干遍了,可每次教学中都有不同的感受。文中的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朴素情感,依然荡涤着我的心扉。
魏巍的《我的老师》以其朴实纯真,富于感情的语言,以孩子的心态叙述自己孩提时受到蔡芸芝老师教导的经历,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老师的怀念、思恋、感激之情。几件事虽平凡,件件都是真情流露。老师的公平,严爱,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教学风格,无不在孩子的心灵里烙下印迹。尤其是老师的诗歌教学竟然在当年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以至后来作者逐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可见老师的影响力是何等之大。“严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啊。
教学中,我以饱满的热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我的老师”的魅力。我的学生也非常喜欢那位“蔡老师”,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读后感想,有的回忆自己小学生活,有的回忆与老师交往的`经历,有的谈自己受哪些老师影响获得的爱好,等等,总之,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给他们以影响。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要做一个受学生喜爱,敬重,佩服的老师,必须要以教师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十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下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最好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进行谈话:“那么,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上课娓娓讲解一种叫‘猫猬兽’的动物,同学们都根据他的讲解龙飞凤舞地做笔记,可随堂小测验,全班同学都大吃一惊,因为他们的成绩均为‘0’分……这,这,这是一位好老师吗?”引起学生的情感冲突,顺势将学生带进课文。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感受“气愤”和深感“佩服”的重点内容的教学。特别是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带领同学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内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教学的结尾,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说说你的理由。”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十一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它对语文老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上星期二下午我讲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这是一节自读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在指导学生理解、品味课文之后,我提出了问题:你认为莎利文老师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生:我认为是莎利文老师的耐心细致,不怕挫折的精神。她教海伦识字,比如教"水"字,一遍又一遍地在海伦手中写着,直到海伦懂得为止。
生: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莎利文老师对海伦的爱,她是真诚地想帮海伦,所以想尽办法教育海伦。当海伦失去信心发脾气时,她耐心地引导、启发她......
师: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开启了海伦封闭的心扉,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点燃了海伦智慧的火花,是莎利文老师用爱心使海伦成为著名的成功残疾人士,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此时,播放cd童声合唱《爱的奉献》,会唱的学生打着拍子,齐声高唱:"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感人的音乐声在教室里飘扬,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了共鸣。
师: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爱的理解,调动你的语言积累,以"爱"为话题,说一句最美的话,长短不限。老师先说一句:爱是阳光,哺育我们成长。)。
生:爱是一把火,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爱是一杯清茶,令人温馨。
爱是一件毛衣,可以抵御风寒。(课堂气氛相当热烈,下课时间到了,还有很多学生举手想发言。)。
〔分析与反思〕新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注意发挥语文教材"活"与"美"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升,自认为这节课较为成功。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十二
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一位同学说到“主次分明”,大部分同学还能够说到“详略得当”。
这是不错的。接着,我再补充概括,这篇课文写的七件小事,前五件事是略写,后两件事是详写。文中内容这样安排,就叫“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中心突出”,使文章结构清晰,疏密有致。详写的材料要做到生动具体;略写的材料做到简笔勾勒,概括精练。
2. 接着上面教学环节,我紧接着问:“文章为什么前面五件事略写,而后两件事做详写?”
学生能过回答的少。我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刚刚进入文本,还不能进入深入理解课文,这个问题闲得很突兀,前面没有很好的教学铺垫。所以对后面两件事表达的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没有感受到。第六件事是老师对我影响的最大的一件事,是一次心灵上的援助,给幼年的“我”极大的帮助和慰藉,让“我”无法忘记。第七件写我暑假梦中寻师,是承接了上文的内容,正是因为老师对我的关心让我舍不得离开老师,细读课文,你感到作者用一个孩子般的质朴清新的语言倾诉了“我”对老师的浓浓的依恋之情。而且这两件事和前面的五件事是有着区别的。这两件事互相依存,交互交融,都是老师用一颗心温暖了另一颗童稚的心,写出了师生之间最美的情感,是文章感情的深化。这前面六件事是像一块块的镜面,照出了一个丰满感人的老师形象。后一件事是表达我对老师的依依不舍之情。文章用心品读,生动感人。
如果把这两件事单独提取出来,进行内容的筛选,又可以构成一片微型美文《我的老师》。可惜,教学中我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老师排除“我”的纠纷,对我心灵的援助”这件事,所以学生对老师形象理解的不够深刻。如果停留在前面的几件小事上,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位可爱、温柔、善良的老师,这样看来,学习第六件事尤其显得重要了。回望全文,文章一开始就说“最使我不能忘记的就是蔡芸之老师”,文章结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都凸显了老师对我心灵的影响很大。如果在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如上内容,教学活动会更加紧扣文章中心,凸显教学的重难点。
此外,再把第一件事单独提取出进行变形阅读,会构成一首描写可亲可爱老师的小诗,带着学生一起品味,学起来也会很有意思。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十三
刚讲完课时,自己虽然对讲课效果不满意,但心里还是放松了许多,觉得之前的折磨与煎熬终于可以了结了。看到室外阳光明媚,终于有心情抬头看看那蔚蓝依旧,广袤依旧的天空。
但这种轻松感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取而代之的便是对于这堂课的各种想法、念头不由自主地涌现脑海,仿佛这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首先冒出的感觉是自己对这节课的准备还是不够充足,尽管之前一直煎熬,还是没把沙砾磨成珍珠。
备课时,更多的是在备自己,备教材,备知识,而对学生的把握和了解却不够深入也无从备起,便导致上课时不敢放手,学生便从课堂的主体变为被动的接受者。所以以后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信,唤醒学生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摆脱对老师的依赖心理,更加从容,自信有尊严地学习。
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也让我感触颇深。多媒体是教师教学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课件是教师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和手段。但由于不经常用,导致讲课时,它不仅不能增光添彩,反而成了一种羁绊,一种禁锢。就如一个经常走路的人,突然骑上了自行车,刚开始时左歪右扭,全然没有了走路时的洒脱与自如。但是长久来看,还是要练就娴熟的车技,这样才能走的更轻松和长远。
还有就是讲课时间与节奏的把握上,也是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通常是自己的主观愿望很丰满,而现实的课堂生成却很骨感。自然的课堂生成犹如晶莹的露珠,需精心呵护让其滋润课堂,不留意或驾驭不好便会一朝风干。
星期四下午,我带着困惑参加了五年级语文组的评课教研活动,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我和孟弋卜老师的课作出了精彩的点评。特别是冯亚红主任,点评严谨透彻,用当时在座老师的话说,大有于丹百家讲坛的学者风范。各位老师的交流分享,使我心中困惑大减,思路更加明晰。
会后,我特意上网查阅了20xx国家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要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更新与树立自己教学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总之,一节好课的生成非常不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紧密配合。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与心血的双重打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十四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构建好老师的形象,也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老师。接着,让学生表演“教师模仿秀”,真切地走近老师的角色,换位思考,然后让学生从个性、外表、师德、能力等方面写出自己喜爱的老师的形象,让学生更深层次思考老师这一角色,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换意见,并在课堂上一起分享。
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教师从老师的角度,从生活、工作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学生一起讨论,换个位置,如果你作为老师,你的烦恼会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以自己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老师的快乐与烦恼,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老师,并对于学生误解的地方,加以解释。
通过一个平等的平台,让师生之间进行对话,化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误解,让老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更好的沟通,并把之前学习的有关人际交往的小技巧运用在师生交往上。
如果能积累一些有关师生交往的视频片断,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效果会更好,更活跃,这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十五
《我的老师》是以师生关系为主题的绘画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属于低年级段的学生,但对课题的理解是很容易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用自己的画笔把我心中的老师表现出来”。
学生和老师的感情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但要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绘画技能仍然是基础,基本功。通过认真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的详细规划,包括微课在内的课件的制作,有效引导学生如何去用画笔表现我的老师,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从课堂当堂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是完全理解了课题的,在表达上也比平常更放松,说明自学指导也是有效的。一部分孩子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完整的绘画效果,是很可贵的。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十六
今天讲魏巍的《我的老师》,课堂结构特别清晰:复习字词导入新课,跟魏巍学习谋篇布局,跟魏巍学习遣词造句,跟魏巍学习感谢师恩。结尾插入林妙可的歌。当林妙可甜美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正好读完自己创编的诗句,下课铃正好打响。整堂课,孩子们投入,老师开心。
这些创意,是我跟湖南岳阳的卢望军老师学的。可以说,她是我的老师。这个小女子,年纪不大却有教育的大情怀大智慧,连王君老师也赞她是少有的聪慧和勤奋,自己的新书也请她来做序。我读王君,李镇西,王开东的次数竟然越来越不及她。她的思想如夜空,笔尖如清泉,创意如春笋,让人百读不倦。她的博客,就如我的邻居,经常进去串个门,随意自然不可或缺。她的课例和经典语句,我像一个学生那样摘抄在笔记本上。望君如师,给我智慧。
讲课时,有些孩子的想法超越我,是我没想到的。比如,课文中师生交往的七件小事可不可以调换顺序。我预设的答案是:不可以,这些事是按照由略到详,由课内到课外,由平常到假期,学生对老师感情逐步加深的顺序写的'。但是孩子们又答出了前几件事是老师爱我们,第五件和第七件事是我们爱老师,先有老师爱我们才有我们爱老师。是啊,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还有两个孩子说可以,把第七件事放在开头写,就行成了一个倒叙,会引起悬念:为什么孩子会梦中寻师?然后再写前几件事也顺理成章。是啊,这也是可以的啊,只是魏巍采用了顺叙而已。再比如,为了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我最近留的作业是对英文字母进行联想,他们的很多奇思妙想,是头脑僵滞的我万万想不到的。从思维活跃的角度,学生也是我的老师。学生为师,给我力量。
身边的一些领导和同事,他们不计得失的对待工作,不怨不悔的解决问题,不卑不亢的面对生活,他们的坚韧和大度激励着我。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那些素不相识的天涯海北的语文湿地的同行者,他们放弃自己休息时间编辑文章为大家分享,他们为了心中的芳草地不远几千里自费去成都相会,他们互助互爱相扶相携的精神时常感染我,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感谢这些老师,他们也将成为我记忆天空里不褪色的”蔡云芝”。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十七
我在实施《我的老师》这一课的教学时,分为三个板块来进行。一为概括本文叙述的七件事;二为从具体的语句来探讨蔡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三为找寻“我”抒发自己对老师感情的句子进行分析。我一方面想多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包括概括能力、寻找材料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但是时间却很有限。
我在展开第一个环节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我觉得学生在概括事情的能力上是有困难的',所以此时的交流是必要的,但是在学生全班交流时我就觉得交流的内容太长,学生难以听过就记得别人的发言,一直觉得“七件事”学生在展示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一时也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在王庆华老师的指导下,我茅塞顿开,让他们上黑板展示,把黑板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除此之外,还有我的知识点铺得太开了。既涉及概括事件又涉及具体的语句,或许一堂课就把一个知识点讲深讲透就好。这节课的重点不突出,抓详略得当可以再深入到为什么要详写第六、第七两件事。这让我觉得自己的思考还不够,面铺得太宽,但是不够深入。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十八
1.扎扎实实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二年级的教学目标,把生字教学落在实处,认读生字时的同桌互查,保证人人识字要保底,提出读不准的字重点讨论记字方法,真正学会生字,会学生字,不走过场。课堂板书让学生跟写,都对学生识写字也大有裨益。
2.简简单单教语文:关注学生特点,教学难度把握恰当。因为是二年级上学期,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理解的深度是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不人为拔高学生的理解,不强求学生能够一次回答到位,注重缓评价、积极评价。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成年人在读这篇课文时,会读出很多东西:居里夫人的平和谦虚,老师工作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才华成就与品行等等,但孩子就是孩子,老师的理解再深刻、再丰富也只是老师的,孩子天真的小脑袋里还思考不出过于深奥的思想,学生感受到了居里夫人对老师的尊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就可以了。本节课也没有采用课件,因为居里夫人的肖像挂图平时就在走廊的墙上挂着,拿下来一看就可以了,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写到班班都有的小黑板上更方便。而导入时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描述,学生完全可以了解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了解人们对她尊敬的心情,为全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3.本本分分练语言: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明白了才会记,才会用;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感受,并通过朗读表达;针对课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特点,先原文填空,引起注意,再设计说话练习,先观察表演,再同桌练说,标准不高,难度不大,但学生收获的是实用、基本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1.说话练习的不够充分,应该再请一名同学说说。
2.提问的面还有些窄,虽然在同桌读字、同桌连说等环节中保证了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也给了大量的读字读词读课文的机会,但单独回答问题的时候,有的同学叫到两次,甚至三次,而有些同学一次也没站起来过。
加强学习!一是学习专业知识,比如课堂上学生提到的“席”字如何识记,现在查阅资料得知:席——“本义:供坐卧铺垫的用具。会意。从巾,庶省声。天子诸侯的席有刺绣镶边,故从巾。席用来待广大宾客,故从庶省。”如果课堂用孩子能听懂的话简单讲讲,孩子们一定会牢牢记住。二是加强专业技能的`修炼,内心的修炼,一方面掌握一些调控课堂和自我调节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修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真心。
艺术活动我的老师教学反思篇十九
引导语:《我的老师》是造型表现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物头像的特点,掌握人物头像五官的位置,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我的老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我的老师》是第八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属于美术学习的第二阶段,课标中造型表现领域第二阶段目标是:初步认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愿望。
《我的老师》是造型表现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物头像的特点,掌握人物头像五官的位置,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能够用线条表现自己喜爱的老师,增进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能力,在造型中体验快乐。
与本课联系密切的是第二册教材中的《好看的线条 》,第六册教材中的《画画古树》等,这些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通过想象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好看线条好物体。而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老师的头像图片,感受人物头像的特点,在掌握人物头像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会运用线条变现老师的头像特点,与前面的课相比,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主要表现在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造型表现能力等方面,绘画的层次提高了。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他们对线条已经比较熟悉了,自从他们拿起画笔来,画出来的就是线条,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线条而已,在通过美术学习,观察,实践,他们认识了线条,能够画出各种各样的线条。
根据阶段目标,教材的编写意图,课程的前后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人物头像的特点,观察老师的头像特点,感受线条造型的美感,能够运用线条表现自己喜爱的老师,增进师生的情感,体验线条造型的乐趣。
其重点是用线条画出人物头像,掌握头像是一般规律。其难点在于观察并抓住老师的特点,准确画出五官,力争位置准确,人物特点突出。
一、欣赏导入很巧妙,自然贴切,拉近师生情感,具有针对性,同时体现老师深挖教材内涵。首先出示姚有多先生所作《叶浅予像》,请同学们欣赏,画美,用什么表现?国画线条,并重点解读画中题字和落款:知足常乐为人道,古稀身健拳未老。自强不息立新意,独辟蹊径格益高。为浅于恩师速像,辛未年秋月,有多写。作者与叶浅予什么关系?他们的情感怎样?这样就自然引出本课的课题——《我的老师》。
二、加强了三个课堂训练,力图实效。常言:方法要教,能力要训。只有加强课堂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课堂实效。
一是加强了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美感能力的训练,本课就是感受线条人物造型的美感,通过出示《叶浅予像》和很多线条造型人物头像,让学生充分欣赏感受,感觉到线条能把人物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美,如此特点鲜明,使学生感受到线条魅力无穷,产生用线条表现,学习用线条造型表现的欲望。
二是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这时出示很多教师的照片,并同时出示老师为教师所作的范画,请同学认真观察每位教师的特点,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很容易对号入座,找出哪张画的是哪位老师,他们是怎样找到的呢?是通过认真观察,这样的训练没有痕迹,自然而成,效果佳。
三是加强学生表现能力的训练,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实战中,教师特意精简了其他环节,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践,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在训练时 加强教师的辅导,对学生绘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对于普遍具有共性的问题,及时叫停,教师示范解决。
三、难点的突破简明实效。本课的难点在于结合教师的头像特点,把教师头像五官位置花准确,教师是通过板演的方法来解决,教师选一位头像特点明显教师进行示范板演,边讲边板演,过程不宜过快,要直观,步骤要清楚,落笔要准确,线条要流畅生动,尽显教师基本功,对学生有启发,有感染,重点之处反复强调,加强学生印象,而且在辅导时重点加以指导,评价作品时也要把五官位置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1、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有些多,头像侧面可以先放一放,侧面对学生来讲有些难,关系到透视问题,本课教师虽然讲了,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这部分删去更好。
2、关于五官位置的摆放,是否应特意安排一次训练,我还在犹豫当中,待实践解决。
3、关于学生的评价环节还很欠缺,学生不能用美术语言评价作品,有待于加强评价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