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勇气读后感(汇总12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一
《我的教学勇气》一书是在我阅读完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著作《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之后,为加强对后者的理解而进一步阅读的`一本相关的书籍。华东社也有趣,硬是把两本书的封面设计都一样,差别仅是在颜色的调配上。作者是美国的一个教师山姆·英特拉托,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师访谈,介绍美国教师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如何点燃教育激情,寻找教学的勇气,坚守教育信念的故事。跟帕尔默的作品相比,这本书明显要逊色很多,尽管它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这本书比较倾注个人寻找教学勇气的实践、帕尔默亲自为本书写了篇幅不算短的“前言倾听教师”和“后记听后感言”两部分内容等等。从前言与后记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帕尔默教授对教育一如既往的热情与智慧,以及为教育改革中的教师地位和尊严的执著的疾呼。
“我们轻慢教师本已够亏心,动辄怪罪老师则更显失德”、“明明是我们社会或显或隐地制造了形形色色滋生粗野、暴力、忽视儿童的温床,可偏偏把过错一股脑儿地推到教师头上,我们当中还有谁能比教师这个专业群体更对孩子尽心尽责?”作为一个非常熟悉教师工作的人,他对教师充满了敬意。“教师所做的这一切,之所以完全不畏艰难,根本不管利害,就是因为他们胸膛里跳跃着一颗愿意尽其所能帮助孩子气学习和成长的挚爱之心。”“如果我们期望学校有所成功,社会有所进步,总有一天,我们应把所有这一切(指较高的工资,较优厚的物质待遇,较舒适的工作环境)完完全全地给予教师。”他面对现实,不胜其烦地呼吁:“倾听,宽厚而专注地听一听教师们急欲一吐为快的有关他们工作的酸甜苦辣、内心的喜怒哀乐。”
通过书看美国的教师生活。
美国发达,但显然跟美国老师无关。在书中,我们看到,原来美国的老师跟我们一样,也过着一种很屈辱很可怜的生活。作者山姆·英特拉托出生于教师世家,但父母亲对自己的儿子决定做教师感到十分的不解与失望。父亲不悦:“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真该选个其他的工作。”母亲忧心忡忡:“你哪知道今后要活得多苦多累啊!”帕尔默教授也说:近年来,教师以创纪录的速度弃教改行,有一份数据说新教师中任教不到5年就离校的比例高达50%。他们迫于无奈离开教学岗位(书第2页)。
美国教师的待遇也好不到哪里去。在书18页提到山姆的一个同事说:“我明知教书不能发财致富,但仍然选择这份工作,可是凭着我的收入别说过上舒适的生活,就是省吃俭用也才能勉强度日。一想起来,真是又生气又悲哀。”“20xx年,美国教师联盟的调查报告说:教师的平均年薪为40574美元。而工程师为68294、会计师为49247、计算机系统分析师为66782美元。对许多教师来说,在执教之初对低薪尚可忍气吞声,可当日后面临着偿还住房贷款、支付子女大学学费等开支,尤其是看到有类似学历要求的其他行业的工资远远高过自己时,对低薪就忍无可忍了。”“许多教师工作时用的是残破不会的教学设施,有时还自掏腰包购买教具,缺少电话、电脑、最新教材等必备用品”在书13页有一位73年就开始从教的老教师谈到:“我整日忙着与职业工作截然不相关的私人事务,为了多挣钱不辞辛劳,做了几份零工;为了想改行到处打听,看看是否有可供选择的其他工作。”在书第46页中有一封给新教师的信中说到:“你的亲朋好友或许曾苦口婆心地劝你不要以教学为业,可你不听劝告依然决心从教。促使你从教的理由不会是入职薪酬或所谓的声望,因为你完全清楚,在我们这个重财轻义的自由企业社会,教师得到的是何等可怜的回报和敬意。”
美国教师也有考试压力。书19页说:“有些学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考分数和考试准备上,教师不得不舍弃久享盛誉的教学单元,因为其内容与考试无明显关联;”20页又说:“在田纳西州,要以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来定教师的奖惩。”在书99页讲到了taas考试,即得克萨斯学术技能评估考试,在考试压力之下,布莱克希尔小学,教师士气低下,校长唯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成绩不佳,校长被解职,教师下岗重组。
美国教师也感到负担过重。在书21页一位教师谈到:“每周工作远远超过40小时。正常的上班时间几乎全都花在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上,结果,大多数必不可少的备课、写教案、批改学生作业等事情常常得在晚上或周末去做。”在书53页,作者山姆开着一辆破车,车出了问题后送到修理厂,在汽车修理的空隙,他掏出一摞需要批改的学生作文——158份学生作文。
美国教师也感到孤立无助。书22页说:“学校同事象那些每天在车站等着搭车上班的人一样,每个人虽然都要朝同一个目的地,可以候车的时候却独自想着自己的心事,读报纸,似乎有着不容他人侵扰的个人空间。”在书23页说:“教师工作时无人目睹、无人助阵,既无中肯的批评,也无切实地表扬。”在第一编的第五页,讲到了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觉得窝火,迟到懒散的学生、干扰课堂的琐事令老师筋疲力尽。在书47页提到:“自你从教的第一天起,就可能会和我一样,在漫长的岁月中,焦虑和自我怀疑日夜相伴。在我最难熬的时候,我感到孤立无援,束手无策,甚至觉得同事和校方要把我遗弃不顾。”作者山姆说要。在他工作的头二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同事来他的课堂看他如何上课,除了要对他的教学工作给予评价的督导人员之外。
我原来以为只有中国教师最可怜,只有中国教师是最屈辱的,工作负担重,待遇低下,考试压力大。现在才知道,这不是中国特色。教师待遇与地位不是由中国国情导致的中国难题,而是世界性的难题。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二
这个周末我读了帕克?帕尔默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不断反思日常教学,以及多读一些书来更新自己。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里。智慧同样需要情感的共鸣,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刚开始走上讲台之初,我感到恐惧,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惧什么,我以为等我习惯就好。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感到恐惧。因为害怕改变,害怕无知,害怕学生出一些无法应对的状况,害怕他们只是保持沉默,而对我所讲的内容无动于衷。现在帕克?帕尔默告诉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也会心存恐惧,只不过他们学会了不要害怕,不让自己置身于恐惧的情境当中。因为除了恐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真诚、希望、同感、诚实。所以只要我学会让自己保持真诚和希望的心态进入教室,无论发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惧,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惧当中,可以以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学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备课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进教室,上完了这节课。但是,我发现效果不怎么好。这本书提醒了我,我们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显示我们如何的厉害,如何的知识渊博,向他们显示我们备课有多认真,以此来使他们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评价。汤普金斯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实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想要和要了解的东西。所以,我们除了备好课之外,还要去了解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讲解,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记得刚开始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时,我老想着寻找一些教学技巧,可以应对课堂上各种状况。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优秀的一节课,要做到用心,需要我们认真去备课,去不断地完善自身,不断地认同自身。那么,教学能力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我们自己就是自己进步的敌人,因为我们往往有时候上了一节糟糕的课,会感到沮丧、失败,觉得自己根本不会教书,觉得教书没有人生意义。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让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这只是一节课,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旧是不错的个体,我只是这节课没准备好。学会相信自己,认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我只是还没学到展示自我个性的技巧,一旦我学会了,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有时候我会觉得学生没在倾听,觉得他们是沉默的。现在我理解了他们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往往我们开始讲一个知识点时,没有从学生的日程认知着手,学生心中没有形成情感共鸣的,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我们所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入的时候更加用心,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尔默带领我深入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让我更加有勇气往前迈进。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三
帕克。帕尔墨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他说“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惟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为人师的我的意识。”这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只有当我们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的行动从此变得有了方向,我们可以凌驾于我们的行动之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确实,身为老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学生奉献心力,却不免会遇到挫折。有时候,学生像是不知名星球的外星人,顽皮吵闹的可以,这时就开始令人怀疑自己的权威性和领导能力﹔认真准备教材、用心教学,学生却直说不了解,又令人开始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失去信心。这些恐惧会把心中的我逐渐瓦解,原本能上的有声有色的课也因此变的有气无力,很难让学生喜欢学习。所以老师们在遇到教学上的'问题时,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或是根深蒂固的认为你和学生间年龄差距的代沟无法可解,而造成了「我就是教不好、学生就是不会听」的恐惧。其实,试着用同理心和缓地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中的恐惧根源和深植于教师心中的担忧,就能用更清明的眼光看待教学上遇到的挫折,许多问题也就随着你新的视觉角度发掘出更合适的改善方法。剥去世俗的外衣,挣脱外在的羁绊,教师自我回归本位,教学返回本真。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天资,发挥自我的独特优势,引领学生探寻真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书写自我、认同自我、完善自我。
纵然,我们面对重重困难,但是,当教师、学生、学科、家长、社区结成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网络时,凝聚的合力会远远大于外部所给予我们的磨难。当教师找回了真心真我,教师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以敞开的心灵开放曾经害羞的课堂;教师以开放的心灵聆听多种声音的激荡与碰撞。于是,一颗真实、开放的心灵,为教师树立了能在学生内心默契共鸣的教学威信。
正如《教学勇气》中所言:要关照教师的内心,使其不会僵化,对深层的自我待之如友,培养一种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感到回归了精神家园。是呀,失落的心灵回归精神的家园,舒展、静息,教师的生命意识才会觉醒,他们才有勇气、有能力圆融自我的人生。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四
2020年的寒假是一个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举国上下共同努力,与疫情抗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期末放假前,学校给每位教师发了一本《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用于阅读。在这个超长寒假中,我静下心来阅读了这本著作,获益良多。本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尔默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通过目录对全书的总览,大体理解本书讲了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帕尔默说教师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不忘初心,才能找到滋养教师心灵的养料,才能找到教师继续前行的原动力。而这个就是要求教师要发现自己的独特性,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第二、教学的理想状态。书中讲到了六种状态关系,这六对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他们并不孤立而是统一于教学这个共同体中。处理好这六对关系有利于改变旧式的课堂模式。
第三、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帕尔默也提出同事之间应该形成共同体,同事之间、同行之间可以探讨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在交流中激励自己不断成长。共同体还包括家校之间的联系,家庭教育是我们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也应该把家长加入到这样的共同体中。
《教学勇气》让我跟着帕尔默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旅行,真正享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怀勇气,面对教育中的重重困惑,重新激发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五
我在读自我的局限好潜能’这一节时感触很深:同一个人可能第一天上课很精彩,第二天却教得一塌糊涂。尽管我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宿命论、自嘲的方式接收这种悖论,但在这种练习当中,我们要求把他作为认识自己的源泉来认真对待。
同行听后对作者有以下评价:
1.在计划和引导课堂两方面都具有灵活地把组织结构与意图结合起来的能力:在阐明我的目的的同时又开放地接纳各种达到目的的方式。
2.让我的学生彻底了解我分配的素材,并承诺我也会帮助他们掌握素材。
3.我有诚意帮助学生在了解学术文本和他们自己的生活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并为达到这一目的探讨策略。
4.对学生们的故事和我分派的学术性文本同等地尊重。
······。
总之,作者的实践与潜能都是很强的。所以,我认为最终总是要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的,但是,理解自身的独特身份却是找到新的教学方法前的关键一步。如果身为教师不是扎根于自己的本性,那么无论对任何人采用任何不同的方式,都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要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于他人反应的自我感,这是一对真实的矛盾。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六
变革运动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独立的个体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第二阶段,这些个体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第三阶段,这些社群开始走向公众。第四阶段,一个选择性激励系统开始出现,使奖赏激励系统的标准发生变化。
本章后面的四面部分,就是对这四个阶段依次进行论述。
孤立的个体决定抛弃并改变机构组织的逻辑,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决定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个体要比批判体制还要更进一步,还要具有自我批判意识。即使我拒绝遵从制度的要求,制度也没有凌驾于我的力量。敌人不仅仅是“在外面”,而是首先“在我们自身”,即我们每个人对邪恶的妥协之中。“罗莎。帕克斯决定”,帕克斯堪称“不可分离地生活”的活典范。她勇敢的坐到公交车前排座位,拒绝给白人让座。如果是我们深爱教育,不忍使他堕落,应走进尊重心灵呼唤的新天地,以敬重自己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教学。
过不分离的生活,最初最好还是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安分守己,保守秘密,避免伤害。
教育中志同道合的共同体形成的条件是:第一,在大大小小的校园中,逐渐增多的教与学的中心,这些中心为那些有诚信的教师,提供一个结识交谈的地方,并且寻求不断相互支持的途径。第二,那些在自己的校园里,感到孤立无援的教师,可以加入向区域性和全国性协会这样的组织,参加诸如此类的活动。那就不会再感到孤立无援,而是有了盟友,就会备受鼓舞,只是地方远点罢了。其实,致力于改革运动的人们,在远方的朋友通常比在本地多。第三,找到近邻的朋友。一个人必须要让他不再分离的生活的决定被人们发现。我们有时会对这种就近加盟的方式感到吃惊。
把志同道合的'人聚集成一个共同体,增强尚脆弱的信念。改革中要最大限度的缩小阴影和最大限度的扩大光明,唯一的方法是使运动面向公众的批评一一走向公众,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接受公众的批评。使参与者的自身认同和完整都在公共舞台上活跃的多元价值与愿景中接受考验,这样,改革运动和我们自身的完整性就会一起成长。
随着变革运动的展开,在每一个阶段,它都会提供无形而有力的精神奖励。在第一阶段,精神奖励是每个人都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身份;在第二阶段,精神奖励是不断从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的人们中获得联系和支持;在第三阶段,精神奖励是过一种更为广阔的公共生活。
运动不但提供精神的回报,也提供物质上的回报。不少奉献于教育改革事业的学者就运动以及运动的目的出版了研究专著或者研究文章,从而在传统学校机构中获得提升或者终身职位。其实,到第四阶段会获得来自不再分离的生活的精神奖励,但任何人所能提供的奖励都比不上他们自己按照自己的本真生活所获得的内在奖赏,因为人类并不只是靠面包活着。
我是一个认真的教师。如果我关心教学,我必须不仅关心我的学生和我教的学科,也要关注教师工作的内容和外部环境。现在,世界成了我们的教室,教与学的权力无所不在。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只需要开放心灵,成为真正的自己。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栖身于此的教学勇气。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七
翻开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到导言部分,我看到几行这样的文字:“如果你是一位从来没有经历过痛苦时光的教师,或者有过却不以为然,此书就不适合你了。”看到这儿,我不禁愣住了,上述两种情况我都不曾经历过,那我还要继续下去吗?然而,看到他下面的文字,我决定要随着作者一起展开一次心灵之旅,他说:“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虽然还未有过教学经历,但是,心中一直都憧憬着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只是因为喜爱。
在本书中,帕克帕尔默像一位朋友一样,真诚地向我们倾诉着他自己对于教师与教学的思考。“认识你自己”,这句镂刻在雅典特尔斐神庙的名言,曾被先哲苏格拉底奉为圣言,在该书中,又重被帕克帕尔默给提了出来,针对教学中的困惑,他提出要关注教师的内心生活。我认真地读完他关于教师内心的讲述,书中的字句让我隐隐约约看到了海德格尔、拉康、马丁布伯的影子——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本真状态的论述、拉康的“他者”的概念以及马丁布伯的现代“对话”概念。书中深刻的思考、浓厚的哲学意味与诗意的文字,一刹那竟使我恍惚起来,“或许作者应该和文学有着某种关系”,我为自己的这一想法感到惊奇。于是翻开书上最后的作者简介,在第一行,写着“帕克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这样的字句,不禁让我兴奋。
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开篇,作者引用了里尔克的诗歌: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这里,里尔克所说的“齐归”意在返回精神家园,是内在的,自由的空间。借助这首诗,作者进一步指出“分离”是我们习惯的生存状态。通过里尔克的诗歌,作者引导我们破除外界与自身的干扰,通过内心世界的转变返回精神家园,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自由,并将自己置身于兼容“我”之小天地和所有“非我”之广袤宇宙的地方,把自己整合为伟大生命网络的一部分,从而超越恐惧,走向整体。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样的诗句,引发了海德格尔无限的感慨,它描述了生命的一种理想状态,然而在现代社会,在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的状态下,人被遮蔽于日常生活状态之中,作为个体的人消融于众人之中,“沉沦”于“众人”无意义的闲谈、好奇与两可之间,丧失了自己的本真状态。海德格尔通过反思,提出人必须破除外界对自身的遮蔽,回归自由之境,向死而生,重获生命的真谛,从而达到诗意的栖居。
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作者似乎也借鉴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只不过是将其运用到了教育学中去。在人们一次次反思,一次次论证教学技巧与教学策略的时候,作者提出“教学不可局限于技术层面”,“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尊重教师和学科多样性的教学理念,而这一点是方法论上简单处理根本做不到的。”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是比技巧更基本的东西,教师的成长源于心与心的交流,通过讨论我们作为教师的真我和身份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从而返回自身,发现真我,从而立足于真实的自我,认真地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唤回自我心灵。
然而,这又是一件十分危险的、让人恐惧的任务。为了减少可能受到的伤害,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观念,他们把自己保护在社会习俗之后,带上厚厚的面具,在内部真实和外部表现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和同事、学生以及观念隔绝起来,逃避所能遇到的一些冲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形成了实践与自我的分离,话语陈述与心灵的分离,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感被削弱,失去了教学的心灵,进而陷入到了一种更为危险的生活中去。
作者指出教学的恐惧使得教师过着教育和分离的生活,“恐惧是一种使我们和同事、学生、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相分离的东西。恐惧关闭了一切‘求真试验’,也禁锢了我们教学的能力。”令教师更为恐惧的是,他们在“他者”的注视下重塑着自我,不断地失去自身认同,造成了教师内在的缺失——缺失情感,缺失自由,缺失理想,缺失自我,只能是在精神的荒漠中游荡。在我们的社会普遍关注外在的教学技术与技巧的时候,作者提出真正要关心的不是这些,而是教师的心灵。“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教师应该“认识自我”,“在每个教育阶段,教师的自我是关键。”教师应洞察自己内心所发生的事,去探求少人踏足的小径——一条重获内心世界资源的小径,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
因此,帕克帕尔默提出每位教师都应该重拾教学勇气,不必把自己置身于恐惧之中,而是敢于正视生命中的那些恐惧,去发现自己内心的世界景观,便会发现自我表达与行动的天地。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八
通篇读完《教学勇气》这本书,我的心灵深受震撼,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第二章,这一章帕克·帕尔默以独特的视角——“教师的恐惧”为切入点,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一陈述了教师的恐惧文化,以及因恐惧而导致的教师自我的“分离”,最后寻获回归的途径。帕尔默就像一位久违的老朋友一般“漫步教师的心灵”, 痛陈教师的不为人所知或不敢所言的恐惧与痛苦。帕尔默之所以对教师的恐惧有一种深度的理解,是因为他有三十余年的从教经历,他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上现身说法,给我们这些踏上教学之路的“新手教师”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做好直面自己内心恐惧的准备,勇往直前。
帕尔默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恐惧”,即学生的恐惧,教师内心的恐惧,认识方式中存在的恐惧,他的分析一针见血,直击我的心灵,说出了我想表达但未能表达出的感受。
对于当过近二十年的学生的我而言,能够切身体会到帕尔默所说的“学生的恐惧”。在课堂上有时我会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对老师提出的高难度问题保持沉默,因为我怕自己答错了会受到老师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故避而不答是最好的应对方式。帕尔默指出:“课堂上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这些学生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他们因为恐惧那些有权力的人,懂得不说话比较安全。”对此他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的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正如帕尔默所言,我们这些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学生是因为畏惧老师的权威而不敢发言,而不是智力的问题。
在帕尔默看来,教师对学生的恐惧视而不见的原因是:教师自身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惧,不承认自己恐惧。在实际的课堂上,会看到这样一幕:当教师感到内心恐惧时,一开始笑容灿烂的脸上会慢慢愁云密布,用极为严肃甚至是可怖的面孔来震慑学生的喧闹,用强势武装着自己。教师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往往会用自信、强势、傲慢迎对着学生,用“肃静、整齐”要求着学生。有的教师宁可接受鸦雀无声独角戏般的课堂,也无法容忍一个充满对话略显嘈杂的课堂,他们有时宁愿去忽略那些“来自地狱的学生”以求精神的集中和课堂的流畅。有的教师总是以各种方式让学生“怕”老师,并以一种近乎傲慢的方式扩张着,“以至于人们很难看出它背后的恐惧,除非人们能记起傲慢经常掩盖着恐惧”。于是教师将真实的自我与学生面前的自我“分离”,其实又增添了教师的一份痛苦,在学生面前你要有“师道尊严”,你不能随便说笑,不能过多的自我表露,甚至还要将并不确定的事物当成定理来讲述,为的是能在学生评判你时给你加分。这种“分离”状态还体现在教师有时会用“语言暴力”来掩饰内心的恐惧,阿伦特曾说:“当暴力出现时,权力就明显处于危险之中。”当教师一再向学生使用“语言暴力”时,就愈能显示其内心的恐惧。
有的教师会抱怨:“我的学生沉默寡言、郁闷孤僻;他们没有社交会话能力;他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太短……”但是教师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教室里可能会死气沉沉,是因为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而是把他们当成了一个个u盘来存储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容很多时候都是作为一种载体出现的,只是在太多外物的影响下,反而忽略了教育的本真。很多教师以为,记下一道题,背住一个知识点,在考试中能够多拿几分,进入一个好的平台就是学习的意义。这些教师忽略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本可以收获的很多东西,比如,学会如何去探索陌生的领域,学会如何解决棘手的问题,学会如何与自己对话。帕尔默提醒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一定要多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需要,少推卸我们对学生困境的责任,要和学生的内心世界相联系,去感知他们鲜活的生命,并在知识探险中给予他们保护。
《教学勇气》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现实的母体“恐惧”,“教育深深植根于恐惧的土壤”。此书不仅给了教师自我“分离”的一个名分,而且为教师指了一条明路——“不再分离”,其实就是“回归”。“分离”是逃避恐惧的一种潜意识行为,那么“回归”就是要直面恐惧,超越恐惧,“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真正的教育勇士将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九
“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我忍不住欢喜。真的,当我和我的学生发现可探索的未知领域,当我们面前展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当我们的体验被源自心灵的生命启迪所照亮,那时,教学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如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于是敌人无处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学生,那些我自以为熟知的学科,还有那有赖此业谋生的个人苦衷,都与我作对了”。
读到这些文字,我感慨万千,这不是我自己吗?
我的内心暗涌起伏,我无法揣摩作者是何等细腻的人,能如此体谅到我内心的不安并给予答案,让我们这些在成长路上的“新人”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相信这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而我在其中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勇气,更是一份对教学事业日益坚定的决心。现将读后心得梳理如下,可能对像我一样还在成长中的“新人”有一些启示。
书中有句很有哲理,也很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第一次静下心来,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审视和重新认识作为教师的自己。
如作者的观点——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就不能深入的了解所教的学科,也不能教好我们的学生。相信很多教师的第一节课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总是试图模仿他人,却把自己迷失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自身认同中。就像刚刚工作的我,只是一味的崇拜和模仿前辈,或者觉得这个环节好用一下,那个环节好用一下,完全丢失了自我,结果拼凑成一节花哨而又不实际的课,我的不是我的了,别人的我也没做好。
所以说,我总结出来不要刻意的模仿别人,要寻找一种与自己的个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你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为学生打造一片别样的天地。x教授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也是因为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我们应该去理解作为一个教师我所拥有的个性,并展示而非掩饰自我的个性。将自己、所学学科和我们的学生编织成相互联系的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
“这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值得的。当我开始渐渐地理解学生的恐惧时,我能让我的教学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我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无知的,我不再那样不准确、自私地评价学生。相反,我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而倾心教学。而且,当我能这样做时,学生的心灵能健康的成长。”
沉默、退缩、玩世不恭都是恐惧产生的行为,而这些行为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而一个好老师是要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当你说“安静!坐好!”时,总有一个不安分的声音和一个调皮的小脸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错,这时我们一笑了之就行了,或将其抱入怀中说:“你知道的,那样对不对?”孩子就笑了,他知道你理解他。
真正的倾听学生,不要匆忙的用可怕的语言去填塞学生的沉默,也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走进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像有首诗写到“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与学生默契地共享心灵之旅,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引领他们编织起心灵世界。
同时,我认为不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便不能很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关幼儿成长历程的书籍,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现在。比如《爱和自由》、《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等,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刚工作时,曾经有位前辈跟我说,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家长的眼里他们都是最好的,教育是个良心活,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即使力不从心也仍然能够坚持,不光是教学的勇气,更多的是因为心中有爱,心怀希望。“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心灵、意志,精神要不断地更新,以获得力量和勇气。尽管这个工作经常给教师带来疲惫、无助甚至伤害,但优秀的教师不会放弃……”我相信每一个想成为优秀教师的人,都不会放弃,我们会用心中的爱点亮孩子们的世界。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十
特殊时期的相遇,让我对你倍加珍惜。
没和你相见前,你的大名就如雷贯耳。在拜读了几位老师写得关于你的读后感,深深激起了我内心的好奇。你该是一本怎样的好书啊!得到这么多大咖级人物和期刊的高评价。《教师》杂志如是说:我已经久未曾读到一部如此绝妙的书写教育的杰作。更有期刊这样写到: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这应该是一本多么神奇的书啊!
很可惜,我没有找到你的电子版,赶紧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买了一本。不想,一场疫情席卷神州大地,打破了春节的热闹喜庆。你在路上奔波了20多天,才来到我的身边。等待是难熬的。等待时间越长,好奇就越强,期盼着与你早日相见。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历这些波折,让我对你更是倍加珍惜。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打开翻阅。我深深的被你吸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帕尔默有难得的写作才能,严谨的分析与高雅的言辞融为一体,提出的问题范围广,层次多,耐人寻味.既与个人利害相关,也与大众福祉相连,他的谈吐义正辞严,但又不乏富有感染力的中西部幽默和根植于真正谦逊之中的自我挪揄。
身处困境,但心中力求完善和淡泊的个人得用充满勇气的心灵来接触外界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越来越清晰,看清了,他们正在付出的个人代价,丧失了有勇气的心灵。当我们真正全身的投入到感召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就能再一次把我们的心灵献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的世界,一个心如铁石,但指向从内心生发的材质和美德,低头的世界,我们复归本性,扎下根基,重获新生,再从容面对我们生活的外在景观。
帕尔默用深厚的专业知识,独特的见解,以及对教育的无限热忱写下了这本经典巨著。在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篇章中讲到,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有过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就像帕慕尔在开篇中写道。上课时总有一些同学做小动作,随意讲话,扰乱课堂纪律。跟老师顶撞,不按时完成作业。课间在校园里生龙活虎谈天说地,可是一到上课就无精打采,一言不发。催作业成为老师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写作业成了他主要负担。一个催着交,一个不愿学,不愿写。老师和学生成了一对自相矛盾的载体,就好像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不可逾越。在考试的时候,我们精疲力竭的带领孩子刷题提分数,可是在我们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之后,当许多年过去之后,这位学生再提到这名老师,他的内心又留下的是什么呢?是老师课本堂上所教的那几段话,几句文章或写作方法吗?还是这位老师潜移默化当中对他更深的影响。
我常常在想,从教这么多年教过的学生,对我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我最后都有留给他什么东西呢?当离开学校,离开教室,他们是否还能记起我这位老师呢?帕尔默在这里告诉我们,要有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教学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的手段。这个工作的魅力更在于教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在彼此对话,彼此熏陶,彼此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助的成长。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有人说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在教学中的.真我又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呢?是一个什么样的云朵呢?好的教学来自好人。这个好人说的就是自我认同,自我完善,他首先不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
一名优秀教师教的知识会被遗忘,但其本人的音容却永驻在心,它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在文中帕尔默就讲到了一位影响到他一生的导师。这位导师,他似乎违背了优质教学的所有金科玉律,讲起课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不给学生留一点提问和评说的时间,他只沉溺迷于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上的课几乎都是独角戏,而学生只配当听众。如此这般的满堂灌,听起来像是一场教学噩梦,但当时帕尔默却莫名其妙的着迷于这位导师的教学。因为这位老师为帕尔默揭示了追寻自我认同的线索。这位上课侃侃而谈的教授,使帕尔默初次认识到自己的天赋,让他发现了仍在休眠的自我认同。导师上课能毫无掩饰的亮出他的心智活动,充分表现出他好学善思的品质,成为了一把打开帕尔默认识自己的钥匙。直到后来帕尔默认同自我,寻找到真我,把心智活动作为职业的支柱,坚信内心深处对做学问的呼唤。从而才有了《教学勇气》这样的经典巨著。
所以,每个老师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教学技巧也是多样的。但是优秀的老师能把教学技巧发挥得恰到好处。如何发挥到恰到好处呢?更多更深的了解自我时,我们就能学到展现而非掩饰自己个性特点的各种教学技巧,由此可产生优质的教学。我们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自己的特点,了解了自身的性格和知识水平,才能够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优质课堂并不是模仿而来的,优秀教师也并不是学来的,最重要的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认识自我就要善于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完善自我就是要付出行动。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名老师要以育才兴邦为己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业。发展教育的关键在人才,所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承担者,一定要以育才兴邦为己任。教师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具备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科学与人文并重,既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学习丰富的职业理论,即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常识。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教师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是高素质的人必备的一项素质。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身体锻炼意识,坚持锻炼身体。长年坚持锻炼的人,往往性格开朗,乐观向上,这些优秀的品质恰恰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要有开阔的心胸,开朗、大度,关心他人。
同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要不断地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多积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老师,才能够影响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学生。接受自己一个完美的自己,不断的去学习,遇到更好的自己!有对自己的自信,也有对遇到更好的自己的期许。
最后,引用第一章节的开篇诗句:
现在我终于找回了自己。
曾度过了多少岁月,
曾换过了多少场地,
我一次次的动摇,
我一次次的迷失,
戴着别人的面具……。
反思,
认同,
完善,
最终,
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是一个漫长成长的过程。我热爱我的三尺讲台,我热爱我的学生,我热爱教育。我愿找到教学中的真我,更加真诚的为学生服务,指引每一位学生走在心明眼亮的做事做人的人生大道上。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十一
《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j帕尔默是一位作家、教师、活动家。他独立地从事关于教育、共同体、领导、精神和社会变革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的资深会员,也是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师养成计划的创立者等等诸多称号。被誉为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作者以轻松的文笔,探讨教师的内心世界。观念发人深省,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启发。
利用寒假简单先看了一遍,有些理论和文字还没有读懂,没有理解,还需慢慢去品读。下面摘抄了一段:
“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这本书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和作者某些观点相符,会引起我的共鸣,他呈现了一个奇妙的心灵世界!还需反复去读,反复去琢磨。
教学勇气读后感篇十二
我曾经在仅有的几次授课经历中总结教学的经验,并且问自己,为什么选择课堂?为什么选择孩子?试图从最本源的地方来总结答案,但仅有的经历让自己很是迷茫。
阅读了《教学勇气》,这是一种绝对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新思维,很快,她占据了我的头脑,我十分兴奋,甚至有些欣喜若狂,恨不得把她提到的一些内容拿去应用,但这样想也并不是十分正确的,一个好的理念和思维,如果能够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可能需要太久太久的时间。放眼当下的课堂,足以显得她的思维和想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可能还仅仅停留在脑海的乌托邦。
无论乌托邦也好,由点到面也好,对一个新的思维和理念我们总应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而《教学勇气》也应当如此。
教学是两个角色的故事,教的角色便是授课者,学的角色便是听课者,好的教学无非就是正确处理好了教与学的角色关系,而在我看来《教学勇气》恰恰是围绕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而提出来一系列的方法论,这些提出的方法可操作性也难易不一,下面我想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书中有提到权力和威信的区别,倡议教师要认清自我,用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而非依靠外界权力来约束学生。我对这样的观点表示认同,师者的的确确应该通过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心对师者产生一种“敬”,但如何去散发个人魅力呢?似乎成为了一个难题。在这里,抛却师者个人学识程度不讲,我自己认为,让学生对师者产生崇拜或者信服,第一堂课是重中之重。
如何去上好第一堂课呢?结和此书内容和我自己的一点点体会,第一堂课应当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多讲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并在这些话题上面稍做加深,让孩子们由心去产生敬佩。除此之外,要多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觉得你是一个老师的同时也是他的朋友即可。我想这样的第一堂课一定会对后期的课堂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再者,我想谈谈关于文中提到的几条理论,即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大故事”,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针对这几点我认为作者阐述的相当详尽,所以我还是想从如何操作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课堂之上如何真正实现如上的关系呢?我认为师者和老师各自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又不能脱离老师设定的轨道这就要求老师做到课堂导演的角色,给孩子们可能大的空间去绽放自我,又要把控全局,既要不时融入孩子们当中,又要即使给孩子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效果一定需要前期的准备和丰富的经验。也只有这样,我们想给予孩子们想要的课堂才会不期而至。
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太多太多,但终归不能统一而论,无论是书中涉及到的还是没有提及到的,我们是在探索的路上,我们可以坚信的那便是用心去爱,用心爱孩子们,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和幸福,我想这就是我们如此用心爱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