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鄂教版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实用9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情况的变化。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一
一、同学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32名同学,绝大部分同学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有少部分同学,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不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也不能自觉,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同学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同学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
三、教学目的:
1、知识层面:通过同学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同学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同学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同学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同学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同学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四、具体措施: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同学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二
(3)认识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制定一个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的意见,互相监督实施。
3、健康快车。
(1)让学生知道学会生存,生存必须健康。
(2)认识电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电力未来发展的方向,正确使用家电。
(3)了解常见病、小伤害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学会一般的应急处置本领。
4、社会频道。
(1)让学生知道社会是个大舞台,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
(2)了解浪费的社会危害,减少和预防浪费,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
5、制作天地。
(1)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创新与改进中去感受创作的艰辛。
(2)教给学生制作“热风轮”模型,探究神奇的光纤,并能进行实验制作。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加强现场教学,师要认真备课,选好地点,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操作示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并注意提供学生更多自己探索的机会。
2、认真上课,突出重点。
3、加强与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联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调查,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在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
4、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及时反馈,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5、采取集中课时和分散课时,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安排综合实践活动。
6、培养学生的特长。
五、教学内容安排。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常州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省级实验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研究工作的通知》为指导方针,深入学习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积极开展以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突出活动课程特色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实践、思考和创造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理论基础。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首先,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活动课题的确定,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课题要尽可能由学生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自主提出,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项目要贴近社区和社会现实,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题或项目要克服以往那种以“课文”的形式呈现的方式,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活动项目。
第二,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中开展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劳动、服务等实际的活动。
第三,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
第四,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4.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师生学习方法说明。
(一)活动前。
1.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地区的实况,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以此为设计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备每个学生的详细资料。
2.按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要、地区特点等制定学期单元计划。考虑课时安排、内容的选择和平衡、广度和深度,注意各单元之间、单元中各活动之间、学期学年的活动之间,以及活动课程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整合,让活动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
3.制定活动教案和能照顾个别差异的指导计划,特别是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促使他们积极地参加进去,让原有水平不同的儿童都能通过活动得到各自应有的发展。
4.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主要利用学校、班级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刺激的、能激发好奇心的、能自由游戏、开展活动的空间,让学生生活其中能体验人际交往、同伴合作的乐趣,感受自然季节的变化,环境中的设备、教室里的安排、布置等应当考虑多功能性、变化性、发展性,有利于学生重组合、再创造。
(二)导入活动。
1.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兴趣。
2.引起学生对其生活的地区、周围环境的关注,扩展学生的视野。
3.引发学生讨论、自主选择、决定活动计划。
4.创设学生能自我选择的、表现个性的机会(如自由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同伴、材料、方式、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兴趣组等)和计划有吸引力的活动。
(三)活动中。
1.尊重学生自主性、创造性,保障学生的参与权。让活动课成为不是老师叫学生做什么,而是学生主动想做什么的课程。
2.注意观察学生各种反应,随时调整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但决不妨碍他们自由地尝试和利用自己的经验。
3.和学生一起活动,但不是学生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而是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
4.对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赞扬、肯定、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牢记每个学生都有长处,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满足感,发展自信心。
5.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团结合作,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同伴的长处与自己的不足,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他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待人处事的技能和能力。
6.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观察、调查、制作、实验、操作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语言、图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集体、小组、个别等),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
7.引导学生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展,与家庭、社区结合,与各学科结合,向纵深发展,不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
8.保证活动的安全。
(四)活动后。
1.积极的评价,重视活动的过程,重视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的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意识等。
2.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评价与指导一体化。
4.巩固儿童的实践态度,巩固其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等,并进一步促使其发展。帮助学生举办成果展示会、推广或利用成果等。
5.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活动的成败,制定或修改下一步的计划等。
6.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环境,调整活动形态或组织形式,调整活动计划、内容、材料等。
四、实施措施。
(一)总体规划、协调部署活动的开展。
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配备了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一定创新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研讨,并在期初推出三类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开展活动时,由教导处、大队部等部门协调安排,统筹兼顾。
(二)自主科学地组织活动开展。
1、活动实施自主化。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例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地点、以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
2、组织形式灵活化。首先是指从时间上来说,或安排在课表计划内,或在放学后,或在周六上午;从空间上看,或课堂、或校内、或校外,走出校园,不一而足。从组织方式来看,可以是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也可以是跨班级、跨年级合作。
3、课时安排弹性化。弹性课时制意味着将每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亦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等等。
五、具体内容。
1、学习有关综合实施活动的理论,并制定学期实验研究计划,完善方案。
2、设计年级组计划及班级方案。
1、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
2、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以便提高课题的研究。
1、各班按计划开展活动,学校组织检查。
1、研究如何认真办好活动成果的展板。
2、学生总结汇报交流活动,以及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
3、负责各课题的老师上一节成果汇报课。
4、各班上交案例、论文、活动总结(反思)及学生活动过程的资料。
1、总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撰写专题总结,整理好研究的成果材料。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三
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实践方法,使学生真正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使新课程健康、快步的发展。
总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等“五自”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具体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探究活动等一些基本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学习理论,明确目标。
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丛书《综合行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和《新课程标准解读》。继续保持每周的学习讨论活动,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学习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比较完整规范的校本课程。
2、创设情境,产生课题。
在教学中,每位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创设问题的情境,播下问题的“种子”,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发现和思考,制订活动方案,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对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钻研,做到心中有数。
3、开发资源,实践体会。
一是开发学校资源,如开放图书室、阅览室;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二是开发社区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村居进行采访、调查,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积极反馈,实施评价。
这学期我们要继续作好材料袋的收集整理,尤其是在“评价”这一块,使综合实践活动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评价从四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指导老师评价或社会评价、家长评价。这种评价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一种“自我反思”的“参照”,让学生和教师根据这种反思性评价“标准”自主描述,来达到评价的目的。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四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了一些探索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确定单位活动的主题和模式,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3、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主动的个性,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
1、强调开放性,尽量增加容量,让学生举一反三。
2、注重知识与兴趣的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绩和表现,对他们的优势、学习态度和进步进行多样化和多样化的评价。
4、积极探索各种体现学科特色的实施模式。沟通与引导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大胆走向社会,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
5、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打破学校的界限,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资源。更多的和少先队的活动,班主任的活动,学校的相关活动结合起来,以综合的角度看待问题,充分发挥作用。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五
一、形势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掌握了一些探索问题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自主确定单位活动的主题和模式,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成果或作品。
二、总体目标的实现:
3、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主动的个性,成为创造新生活的小主人。
三、实施措施:(包括教学措施、评价措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
1、强调开放性,尽量增加容量,让学生举一反三。
2、注重知识与兴趣的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绩和表现,对他们的优势、学习态度和进步进行多样化和多样化的评价。
4、积极探索各种体现学科特色的实施模式。沟通与引导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大胆走向社会,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
5、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打破学校的界限,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资源。更多的和少先队的活动,班主任的活动,学校的相关活动结合起来,以综合的角度看待问题,充分发挥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六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本册有六个单元,共二十三课。主要内容有神奇美妙的网络世界、用计算机写文章、制作表格作品、制作校园文化之窗、口香糖的危害、汽车与社会进步、尊重科学面对地震、多彩的建筑、科学与迷信、配制盆花营养土、自行车的保养、包饺子以及拇指扣。本册有四个单元讲计算机的word文档和表格制作,培养了学生简单的网络操作知识。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1、导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笨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泛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笔导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导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问题向学生质疑,学生通过操作来找出答案,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汇报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加以纠正和示范,学生练习巩固。
1、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必将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观念和形式,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和水平,而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人机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我们反对用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评价,而应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6、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需要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应该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评价时应突出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生成。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很难用一把尺子来衡量。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成果展示、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教学进度(20xx―20xx学年上)。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1
9、3-9、8。
第1课第2课。
9、10-9、15。
第3课第4课。
9、17-9、22。
第5课第6课。
9、24-9、29。
第7课第8课。
10、1―10、7。
国庆节。
10、8-10、13。
第9课第10课。
第11课第12课。
第13课第14课。
第15课第16课。
11、5-11、9。
第17课。
第18课。
第19课。
第20课。
12、3-12、7。
第21课。
第22课。
第23课。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七
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共计130人,经过三年半的学习、教育后,基本上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产、遵守课堂纪律,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表现不错,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在不断发展、进步中,各种习惯及行为也正在慢慢形成。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容易接受新知并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模仿力极佳。本门课是一门活动课,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联系较为密切,学生对这门课充满兴趣,并且这门课的开设,为学生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符合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我将会利用本学科这一优势,拓展学生的知识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并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为学知识、生活、技能的整合建立操作平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可能。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一类新型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
2、回归生活世界。
3、立足实践。
4、着眼创新。
5、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
(2)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
(3)注重过程。
(4)强调开放。
(5)重视师生互动。
1、结合语文、数学的学习举办各种实践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积极进取的精神。
2、组织开展文体活动,逐步培养健康向上、热爱集体、积极参与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锻炼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毅力,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需的责任感和信心。
4、从小养成学科学、会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
5、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科技小能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6、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7、通过小实验,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8、培养学生爱美、审美、创造美的情趣。
1、从小养成学科学、会科学、用科学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
2、培养科技小能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爱美、审美、创造美的情趣。
3、通过小实验,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1、在课堂教学上,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的动手技能。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艺术、文娱的氛围中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与发明方法的训练。
5、以指导学生实践为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因地制宜,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操作。
7、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8、多表扬,少批评,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观看科技博览,学习制作。
9、让学生自我评定,互帮互助学,并组织进行课堂表演或竞赛。
10、结合实际操作,加强直观认识,能够极容易地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八
一、年级基本情况: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并不了解,因此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
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活动目标:
通过调查讨论,开展主题活动,理解学习行为的含义,了解良好的学习行为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从而指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践操作。在活动中,让学生更多的发展能力。
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融身社会公益活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尊重他们,关爱他们。
通过调查身边的民俗活动,了解家乡的物产以及悠久历史,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调查、采访,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人们与电脑的关系,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增强学生合理使用电脑的意识。
通过对消防知识认识,防火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防火意识,以及在危急情况下对自我及他人采取正确救助措施的能力。
三、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要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各方面的个性表现。不但要关心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学生合作与交往能力的提高,关心学生社会化的发展。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合作程度等。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
自我评价。
能力,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和个性化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对整个活动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2、努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时有所创造,有所收获。
3、利用现代化媒体,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4、善于组织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有互助共同提高的机会。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篇九
本学期我共任教四年级(1)(2)(4)三个班级同学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401班共有同学们48人,402班共有44个同学们,403班有同学们49人。经过上学期陈长春老师的教学,这些同学们已经基本学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技巧,如制定调查计划、开展调查活动、小组合作等,同学们的综合素质较好,课堂纪律也较好,积极进取心较强。这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但通过我的观察也发现,同学们在对资料的整理能力较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与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对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较差,这些问题需要在接下去的学习中逐渐加以解决。
二、教材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需要老师根据本地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的要求,本学期的活动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线,其中穿插项目设计和短课时活动。具体为:《小同学们近视情况的调查》《瞿溪谚语的调查》《小同学们课外学习情况的调查》《春游项目设计》《废旧调查的危害》。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3、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4、通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小动物的意识和能力。
5、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引导同学们留心观察、体现自身生活,对每一事物提出为什么。
2、在问题讨论会上,给同学们提供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问题的机会。
3、开展同学们有兴趣的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根据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4、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们发现问题,生成主题。
5、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给同学们学习方法。
6、指导同学们运用多种活动方式开展活动。
7、成果展示交流时,激励同学们发挥个人优势表现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