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圆面积教学设计(优秀1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面积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
设计由本站会员“maping”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圆面积》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重难点及教法说明:说课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目的要求是: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
总结。
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习。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习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习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层次的练习是在两个圆(一个标有圆心,一个没标圆心)中量出所需条件求圆的面积。然后,对全课进行总结,质疑问难。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
(书中题)本节课可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三维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小学数学《圆面积》教学设计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小学数学《圆面积》教学设计范文。
面积数学教案篇二
1、探索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体会比较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比较多个大数的大小。
在小组合作中探索出比较大数大小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回家有多少个省份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板书课题:国土面积)。
2、请同学们观察地图,你能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或自治区的面积比较大吗?学生观察并学生回答。(有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
二、探究新知。
大数的比较:
师:读了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的面各从大到小排列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将你们的排列结果写在你们的小黑板上,一会请每组的组长来汇报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排列的。
面积数学教案篇三
1.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物体表面和图形大小的比较活动,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并会运用。
1.涂色比赛:教师出示黑板上提前准备好的小正方形。选两名学生进行填涂比赛,甲同学填涂小正方形,乙同学填涂老师指定的黑板部分。
你们猜一猜,哪位同学先涂完?说说你的判断理由。
师:小正方形比较小,其实就是说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比较小。(板书:面积)。
2.揭示课题。到底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涂色小正方形和黑板的面,直观感受面积,建立面积的表象。因为是比赛的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认识物体表面。
学生举例交流。注重学生摸的过程。
师:刚才同学们在摸物体表面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老师提炼:平整、光滑、连续、面是有大小的。
1.黑板表面的大小是和黑板表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黑板表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2.我们周围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想老师这样来说一说,比一比吗?请看自学学习单:
自主学习单。
(1)摸一摸: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
(2)说一说:()面的大小是()面的面积。
(3)比一比:()面的面积比()面的面积大(或小)。
3.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单。
(1)边摸边说:()面的大小是()面的面积。
(2)比一比:()面的面积比()面的面积大(或小)。
4.全班交流。
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每个物体的表面都是有大小之分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参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他所看到的和摸到的物体上的一个面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物体的面积。
(三)认识平面图形面积。
1.出示一组平面图形。说说什么是图形的面积?
2.总结:一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当学生感知物体上面积的含义之后,再顺理成章地引入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使学生对面积有全面的认识,也为教学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1.观察法。
比较刚刚平面图形的大小和四个省的大小。
点拨:有时通过观察能直接比较。
2.重叠法。
出示两张面积大小接近的纸,让学生感知当观察法不行时可以用第二种方法:重叠法。
3.数格法。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提供材料:小正方形、小长方形、透明方格纸)。
(1)可以自己想办法,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
(2)想出一种方法后,组长带领大家去探究其它的办法。
(3)操作后把得出的结论在小组里说一说。
4.全班交流比较的方法。灵活使用三种方法。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亲自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探索活动中,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出示“想想做做”的第4题。
师:涂色部分是图形的什么?哪个图形面积最大?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比较?
师:梯形面积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点拨:将半格与半格拼接起来,其他是整格子,数一数就可以了。
红色的边线指的是什么?
2.出示“想想做做”的第5题。
(1)观察题找那中的每个图形,你知道些什么?(交流图形面积的大小)。
(2)辩一辩:下面两个问题分别是求图形的周长还是面积?
a.学校要在草坪上重新铺一层草坪,要铺多大的草坪?
b.在草坪的四周围一圈围栏,围栏是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中安排了周长和面积的比较,借助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也更生动诠释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面积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36、37实践活动“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加空间观念,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应用发现的`表面积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变化规律的探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6个长宽高分别为5cm,4cm,3cm的长方体,10包面巾纸(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感受变化,导入新课
1.生活情境:师随手碰翻乱放在讲台上的一堆作业本。
师:哎呀,现在可是一团乱啊!整个讲台都被本子占去了,谁来帮老师整理整理?
指名一生上前整理。
提问:现在感觉怎样?为什么要这样整理?
谈话:是啊,这样一整理,讲台上可宽敞多了。
追问:刚才他是怎样整理的?当两本书重叠在一起时,哪里消失了?(书与书的底面重叠在一起,就减少了一部分表面积)
2.设疑并揭示课题:这种情况是不是也发生在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上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表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提炼变化,发现规律
活动一: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两个正方体,它们的棱长都是1cm,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表面积呢?你能用这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吗?动手拼一拼。
2.学生独立操作后反馈拼法。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两种拼法,体积各是多少?拼成后体积有没有变化?
追问:如果把3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4.追问:那什么变了?谁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
5.出示表格并小结:刚才我们用2个正方体拼成了一个长方体,原来一共有12个面,拼成后减少了原来2个面的面积。
面积数学教案篇五
1.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小圆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
1.你们想了解老师吗?(姓梁,汉滨小学,涵涵、彬彬)。
2.让生猜师身高,师生交流,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板书:米、厘米、分米)。
3.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1.游戏:在下面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均匀涂色,谁先涂完谁就赢。
2.你选择哪一张?为什么?(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板书:物体面大小)。
3.为什么不选三号?(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只有平面封闭才有面的大小。(板书:封闭图形)。
1.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游戏比一比:。
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板书:看一看)。
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板书:摸一摸)。
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概括面积的意义。
(3)课本61页“做一做”,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和侧面,体会立体图形的不同面的面积。
2.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1)出示两个图形比较大小,利用重叠的方法。(重叠)。
(2)出示2个长宽各异长方形,体会用观察、重叠方法难以比较大小。
(3)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学具摆一摆,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看哪个小组秩序好!速度快!
(4)学生汇报,并比一比那种标准比较方便?(正方形合理)。
(5)课本62页“做一做”数格子。
(6)出示两个格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比较。要想知道一个图形的大小,不能只比较格子的多少,还要统一格子的大小,这就需要面积单位。
(1)自学课本63页内容。到底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国际上又是怎样规定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的呢?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通过自学你知道这些面积单位都是什么形状的?
(3)1平方分米又有多大呢?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摸一摸它的面,盯住它看5秒钟,闭上眼睛把它印在你的脑海里?睁开眼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一平方分米。(撕开对比面积大小的变化)。
(4)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带来1平方米的纸让孩子们站上去感受。
(5)课本65页练习十四第5题。
1.课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2.课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
3.课本63页做一做第2题。
1.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心情怎么样?有没有学习的伙伴值得感谢?
2.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3.推荐两名学生,当学习之星。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
面积数学教案篇六
1.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幼儿进行大胆进行推理与预测,初步感知概率、建立统计的概念。
2.愿意探索生活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自制ppt,人手一张统计表,铅笔,橡皮。
反思:
这个活动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根据已有的线索,来推测可能的结果。由于提供了声像效果俱佳的ppt,从始至终幼儿都很投入,积极思考,大胆预测。活动的环节层层递进,出现的问题由浅入深,每个环节后教师准确小结,帮幼儿进一步理清思路,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教师对个别幼儿未及时反馈,后面的结尾部分交代不够明确。
面积数学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71至76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经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形成表象。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儿一个游戏,大家看一看黑板上,黑板上有两个三角形,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我们找两个同学来涂色,谁涂色的速度快谁就获胜。(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老师说开始一起涂)。
2、谁是获胜者,为什么他涂的快呢?
生: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大,一个三角形的面小。
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词很好。
3、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看看这两位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师:为什么黑板擦的慢,桌面擦的快,这是为什么呢?
生:桌子的面小,黑板的面大。
师:我们把桌面的表面叫做桌子的面积,把黑板的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4、今天老师用到一个词,面积,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什么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个词。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再卖房子的时候看见面积两个字,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含义了。
5、面积和物体的表面是有关系的。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用手摸一摸它的封面,现摸一摸课桌的桌面,再摸一摸铅笔盒的面,再摸一摸咱们做的凳子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面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6、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摸,你发现物体的表面的有什么,在摸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
生:谁的表面大,谁的表面小。
师:这就说明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板书:的大小。
结论:所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什么?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就是它们的面积。
7、把数学课本的封面和光盘画下来,这两个图形就叫封闭的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师:讲解什么是封闭的图形?就是没有缺口,从头到尾相连的。
师:再画一个有缺口的,问这是封闭的图形吗?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是封闭的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9、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分着齐读面积定义。
10、让学生把这两句话总结成一句话?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或。
11、谁能起来举一个例子: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或者说哪些物体的面积有大有小。
12、比较两正方形大小,方法是重叠一下。
13、拿出两个长方形,比较两长方形大小,用重叠的方法不行了,怎么办?
生:用小方块摆一摆,谁摆的多谁大。
14、小组交流: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用哪种图形摆最合适,为什么?
生:最适合的是正方形。
15、老师翻过来,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摆可以吗?
生:不行,这样摆同样不行,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也无法比较。
16、怎么办?
生:我会想到用相同的正方形去摆到两个长方形上,看谁摆的多,比较大小。
17、我们知道了要在物体上或图形是摆小正方形时要统一单位,用相同的正方形来摆。
18、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面积单位,我们给这些小正形起了一个名字叫面积单位。板书: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3,看一下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三个面积单位。
19、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多大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师: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并用尺子量一量,看它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可以说什么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举例)田字格,1角的硬币,大拇指盖,
20、打开数学书p74做一做1题,先估一估,看谁估的准。摆一摆是多少?
21、为什么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呢?
生:因为它能摆8个小正方形。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能盖住了。
22、老师让你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这个课桌的面积你认为怎样?
生:不合适,为什么?1平方厘米太小,桌子面积太大。
23、我们来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你能在桌子上找到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吗?举起来看看。
24、同学们都找对了,现在用尺子量一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几厘米?
生:发现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边长是10厘米、1平方分米。
25、我们可以说什么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26、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桌子的表面。
生:大约是……。
生:(举例)光盘、电源开关、手掌等。
27、老师让你用1平方分米去量教室的面积你认为可以吗?
生:不可以,师:可以。方便吗?生:不方便?
28、我们学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通过刚才的看书你认为1平方米有多大?
生:1块地砖,
29、教师用彩绳围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量一量,举例。
教师小结:面积:
面积单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十八第一题。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名称。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一块黑板的长是4()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一间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四、回顾整理,内化提升。
学生谈谈收获?自我评价?
面积数学教案篇八
1、复习巩固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能正确地分析图形。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及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之后,进行的一种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解题的基本理念是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进行计算,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会分析图形的构成,能够正确分析图形的隐含数据条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学校,多媒体设施比较齐全,可以进行课件演示及实物投影多媒体辅助教学,而且是北师大版新世纪五年级教材的实验学区。
组合图形面积是由直观走向抽象的一节内容,重在方法的挖掘。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来死搬硬套教材,应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动力,然后逐步展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一)观察动画,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观察动画,分析引入。
(媒体出示由基本图形拼成的太阳、狗、房子、小鸡、花草树木等)。
师:观察这幅图画,你发现了什么?
生:很多的基本图形,组成了很多的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师:这些由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就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师: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基本图形吗?
(随着学生回答,按学习的顺序贴各个基本图形)。
问:那谁还记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随着学生回答,在各个基本图形后面写公式)。
(二)动手拼图,初探方法。
1、自拼图形,分析要素。
师:拿出你的学具袋和做题纸。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读要求吧。
请你从学具中任选两个基本图形,拼出一个组合图形,粘在答题纸的方框内。
边做边思考:
师:你拼的组合图形由什么基本图形组成的?这些基本图形的要素是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画高。)。
2、展示图形,分析条件。
(学生分别介绍所拼的组合图形后,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作重点分析。)。
师:现在,我们来看右面的组合图形(见右下图),它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有一条边既做三角形的底又做长方形的长,是公共边。
(强调公共边:既做长方形的长,又作三角形的底。)。
3、打开思路,探索面积。
师:怎样求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生:分另计算三角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然后相加。
师:谁能说一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计算过程如下。)。
师:下面,请每个小朋友试着求出自己所拼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生分别计算自己所拼的图形组合的面积,并进行交流。)。
生:分别计算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然后相加。
(三)拓展方法,发展思维。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特别精彩,想法也非常巧妙。现在,有个叫小华的同学他家里面要装修,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媒体出示课本第75页的客厅平面图)。
师: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哪个小组来介绍,小华家的客厅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分别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见下图)。
3、归纳提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述四种计算方法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生:前三个图形都是将组合图形进行分割,然后再进行计算。而第四个图形是补上去一块。
师:为什么要补上一块呢?
生:补一块就成基本图形了。
师:这种方法叫添补的方法,将原图形补充为基本图形,然后求出整个儿图形的面积,然后再减去补充的部分的面积。
(四)巩固训练,一题多解。
师:这是学校教学楼占地的面积,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下图)。
师:请先在练习纸上画出解题的思路,然后进行计算。
(学生画图分析,并计算。具体计算过程略)。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手段,分析探索组合图形,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找出隐含的条件,是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1、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在知识内在魅力的吸引和恰当指导下,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自己悟出学习方法,学的主动积极、生动灵活。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3、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图,测量各个要素,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自己的成功,在初步形成对组合图形概念的基础上,对“组合”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成功的愉悦。
想法很奇特,是预料之外的。虽然是因为数据的偶然性,但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简便,予以鼓励。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学生在自身的自主探索中或者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放飞着思维,张扬着个性,在互补反思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面积数学教案篇九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课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根据课前我对教材的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培养学生自学、概括、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高效地实现以上目标,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活动教学法,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自学辅导法等。
四、说教学准备:为了辅助教学各环节的有效的进行,我的课前准备有:
1、教具:课件;米尺、常用的面积单位。
2、学具:两张长方形卡纸,绳子,正方形、圆形等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学程序。
这个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师: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表面)。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
第二个环节:充分感知,引导建构。这一环节我通过五个步骤来组织教学。
第一步: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
归纳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出示课件)让学生认一认、指一指、比一比。
第三步: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认识了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四步: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拿出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
方形卡纸。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然后提供学具动手拼摆,合作探究。在学生操作完之后进行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方便。
第五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73、74页内容。然后分层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以“教”为主;通过(找——想——比——画——量)各环节强化认识“1平方厘米”的实际大小并建立正确的表象。“1平方分米”“扶”为主;“1平方米”以“放”为主。
『以上利用多种方法教学,促使学生认识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再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的表面积。在面积单位的强化上,每小组用同样长的绳子围出一个图来,各组一比较就发现周长相等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不相同等。
第三个环节:结合实践,综合练习:
1、我是填空小专家。
2、我是公正的小法官。
3、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教室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4、有关各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第四个环节: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物体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总之,本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从而建立正确的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说课完毕,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面积数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和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知识,还记得吗?说一说。
2、在我们的教室里,同学们能发现哪些平面图形?
3、用手比划一下这个数学书表面的周长有多长?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积有多大?
4、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呢?
5、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真好,现在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出示课本第16页主题图的课件),图上有许多平面图形,今天就来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说出图形的名称以及特征。
指名说。动手操作。说方法。
观察。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再认识,以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再认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
1.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图形面积的关系。
观察比较这些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同学们可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比较这些图形面积大小的?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比较方法。
3.我们是怎样比较的?先独立观察、思考,再进行同桌之间的交流和小组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要说清比较的方法及结论。
归纳方法:
数方格。1、重叠法;2、分割平移法;3、组合法;4、借助参照物。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交流等形式进行比较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活动三。
第1题:
第2题:
你能画面积相等的图形吗?看谁画的图形既符合要求,又与众不同。
第3题:
应该补几号图形呢?为什么?
第4题:
我们知道用不同的图形可以拼出不同的有意思的图形来。那这两个图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先想想,再动手拼一拼进行验证。
你还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动手试一试。
作品展示,说自己拼成的什么图形?怎么想的?独立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主动汇报。
在书上画。展示。汇报思考过程。先思考,再拼图。
汇报。组织学生画一画、试一试、拼一拼、想一想等活动,运用平移、旋转、割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形状变化而面积不变的事实,体会把组合图形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培养图形切拼的意识和图形的转化思想,为后续运用转化思想学习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指名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和心得体会,突出学习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面积数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实践等、初步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后边长与面积的变化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1,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表格。
(2)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的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的面积比是1:n。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按比例放大,算一算放大后与放大前图形的面积比,看看是不是符合上面发现的规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
五、小结: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掌握了什么方法?
板书设计:
面积的变化。
长:3:1宽:3:1。
正方形3:1三角形2:1圆4:1。
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放大后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1。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比是1:n。
面积数学教案篇十二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两个正方形纸,一大一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
1.摸一摸。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
2.比一比。
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桌子)。
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练习本,铅笔盒......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
老师拿了两个正方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正方形的面大?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不对?(板书:观察比较)。
3.引入。
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叫什么?(长度),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面积(板书)。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
3.小组汇报。
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取名称,有割补法,折叠法,数格法......)。
(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
三、图案设计比赛。
师:我们来做个比赛好吗?这个比赛叫做“图案设计比赛”,比赛的要求是:设计3个你喜欢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教师观察学生的设计情况,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
四、练一练。
1.习题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以一样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
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4.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
作业设计。
1.你能用小方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回去设计给爸爸妈妈看。
2.五星级对应的练习和“口算”对应的练习。
面积数学教案篇十三
图形的组合学习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会较多的学习图形,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了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组合图形面积》教学设计,大家可以参考阅读,更多详情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2、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3、关键:学会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
2、出示两幅由七巧板拼成的图形,你们能看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3、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1、出示计算客厅面积问题:
小华家新买了住房,计划在客厅铺地板,请你算一算他家客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请学生们观察这个图形,然后自己先想一想该怎么计算?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分割法”和“添补法”
“分割法”即将上述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
4、讨论“分割法”
1)对于“分割法”需要与学生讨论其合理性,要让学生明确: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
2)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
5、讨论“添补法”
1)为什么要补上一块?
2)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让学生都理解这一算法)
6、先归纳出两大类的方法“合并求和”、“去空求差”。
小结:谁来总结一下,组合图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我们一般是先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然后再用“合并求和或去空求差”的方法来计算它们的面积。
看来同学们学得都很不错,现在老师还有几道题想考考大家。
1、先来一题热身题,出示书本试一试。
2、一展身手,挑战开始。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可以采取学生独立解决与合作交流的形式
如果你不会做,可以和你的同桌讨论交流一下。
3、挑战本领
可以采取学生独立解决与合作交流的形式
4、求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
5、有两个边长是8cm的正方形放在桌面上,求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机动)
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在进行计算。
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多边形的面积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可以把它划分成几个已经学过的图形,先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再求出这个多边形的面积。老师把方法归纳成十二个字“一分图形、二找条件、三算面积”
面积数学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结合具体的实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增强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比例尺的应用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平面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及发现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孕生问题。
1.激趣。
课前:师:同学们,今天朱老师要来帮你们上一节数学课。上课之前,老师有些问题想了解下。再过一个多月,你们的小学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问下自己,你们喜欢数学课吗?为什么喜欢数学?(数学课,有趣,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确实,学好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生活问题,让我们在生活中不“吃亏”。今天朱老师带来了一个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地主与农民”的有趣故事(出示地主农民图片),到了年底,黑心的地主想多收租金,就对农民说:我租给你的地租金要涨5倍,否则我就不租给你了。农民听后,没有马上答应地主,眼睛一转,心中一算,只要租给我的地按3:1的比放大。
地主心想:这样我还能赚一些呢。
农民一副镇定的样子,心想:我还能多种一些庄稼呢。
那究竟谁赚了呢?谁来猜一猜?(指名猜一猜)到底是谁赚了呢?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大小3:1)。
师:我们就通过这两个长方形来开启我们的学习和探索之旅。
师: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后得到的。
师:要想知道是按怎样的比放大的?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量一量,算一算,再比一比。(学生动手测量)。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确实,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的。也就是这两个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3:1),(板书)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指名说一说)。
生:我还想知道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多少?(板书)。
师:同学们很善于提出问题,面积的比还会是3:1吗?怎么办?
生:算一算,再比较。
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算一算,再比一比,独立完成。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的得到的?
生:算一算,比一比。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师做适当解释。
3、揭示课题。
师:是啊,把长方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究竟存在怎样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大胆猜测,探索实践。
1、猜测规律。
师:从这个数据上看,你能隐约感觉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和对应边的比是怎么变化的吗?学生猜测。
生: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对应边的比的平方。
师:一个例子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怎么办?
生:可以举例验证。
师:自己画一个长方形,再按不同的比进行放大,一起来看活动二。
出示活动二活动要求。
(1)任意画一个长方形,标注好它的长和宽(取整理米数)。
(2)选择一个比将长方形进行放大并画出来,并将数据填入表格。
(3)填好后,同桌互相说说发现。
3、交流汇报。
同桌之间先互相交流,再指名汇报。
师:下面我们来收集数据。
指名交流,三位左右(不一样)。
师:下面还有很多数据,哪位同学再来简单说说你的数据。
师:像这样,说的完吗?
生:说不完(板书省略号)。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字母。
师:那表示表示呢?
生:放大后与放大前对应边的比是n:1,那么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是n:1。(2到3人)。
师:同学们能有意识的用字母式将我们的规律表示出来,真不错,概括能力真好。这个小小的字母式子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表达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师:说到这儿,你们发现我们的规律是(生说是正确的)。
4.继续拓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重点说)按一定的比放大,得到了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变化规律。此时,你会想到什么问题?(缩小,接你的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或者如果放大的图形是其它图形,还有上面的这个规律吗?)。
说不出引导:平面图形中除了长方形还有(),现在你会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举个例子算一算。
师:好,我们就听这位同学的。请看活动三的要求。
出示活动三的要求。
1.小组四人分工,每人任意画一个不同的图形(边长取整理米数)。
2.选择一个比将所画图形进行放大并画出来,并将数据填入表格。
3.填好后互相交流你们的发现。
我的发现:
(学生研究活动,老师巡视)。
4、组织交流。
收集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师:联系刚才大家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三.小结规律,巩固练习。
师:好的,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不同的例子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把一个图形按不同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与对应边的比的关系。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说地主和农民谁赚了吗?
指名回答。
生:土地是按3:1放大的,面积比就是9:1.相应的租金其实可以涨9倍,而地主只涨了5倍,农民赚了,地主亏了。
师:不明就里的地主,还在沾沾自喜呢。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有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同学们,加油吧。
师:老师想检验下你们的学习成果,愿意接受挑战吗?
出示习题:
填一填(指名回答)。
1.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按6: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
辨一辩(一起回答)。
1.一个正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25:1,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按25:1放大的()。
2.一个圆的半径按a:1的比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a:1()。
四、回顾总结,启发新思。
师:同学们,回顾刚才的整个探索过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新知的?
生:体积的变化,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图形按a:b放大,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的比是。
a:b。
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其实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又重新发现新的问题,这样一个训返往复的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善思、多想,做出大胆的猜想,然后做出细致的研究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板书:面积的变化。
对应边的比放大后与放大前面积的比。
3:19:1。
4:116:1。
7:149:1。
8:164:1。
n:1n:1。
面积数学教案篇十五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课题是:(手指课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任务。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探索它的面积公式的方法又是探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基础,可见本节课知识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必备知识。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不但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主要体现在(点击课件显示教材内容)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讨论交流,从而获得数学知识。
课程标准这样描述: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基于对学生的研究和已有知识的分析,我拟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并发现、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在经历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及培养空间观念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
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以上目标的制定有层次、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重点: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有的学生已。
经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因此,我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
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将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同时,我将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以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根据教学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如果有最好能展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了3个平行四边形,一把直尺、面积格、三角板和剪刀。(应出现在课件上)。
新课程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为了能更好地凸显主动建构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特设计如下四个环节。(点击课件出现四个环节)。
(点击课件)环节一:激趣引入。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喜爱的动画慢羊羊、喜羊羊和、懒羊羊分地的情景导入:村长慢羊羊给喜羊羊和懒羊羊各分了一块土地让它们种菜吃,(点击课件出现p80页的两块地,并出现问题:这两块地的面积哪一个大呢?)可它们都认为慢羊羊分的不公平,这可把慢羊羊气急坏了,它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想找同学们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样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故事引入,自然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主题的思考。在这样一个浓厚的引入氛围中,就为学生的参与加大了马力,为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
点击课件)环节二:探究发现。
本环节分步六完成:
第一步:回忆旧知,引出课题(点击课件)。
依据学生对上述故事感兴趣这一可贵资源,我将以故事的问题为主线,进一步引导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帮助慢羊羊想办法。
同学们,要想知道这两块地的大小其实就是比较它们的什么?,喜羊羊分的地是长方形,以前我们学习过长方形的面积,在最初的时候人们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拿一个个面积单位去密铺,最后数一数用了几个面积单位,这种方法比较麻烦,经过大量的实践,人们找到了求面积的另一种方法:公式计算法,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公式,要想知道喜羊羊分得面积是多少,必须知道长方形的什么?经过测量长方形的长是6m,宽是4m,能算出这块地的面积吗?有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成果人们也会探究推出其它图形的面积,如懒羊羊的土地,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能求出这块土地的面积,也就能帮慢羊羊村长解决问题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回顾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所走过的路,指出探究图形面积的一般方法后迅速提出本节的研究任务,简洁明快,重点突出。
第二步:大胆猜想,调动思维(点击课件)。
假设大家手中的1号卡片就是懒羊羊的土地,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猜想:(1)长×宽,通过让学生指确认也就是邻边相乘。(2)底×高,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这两种猜想量出平行四边形图形的有关数据,分别求出它的面积。经过学生测量计算出现两种结果,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引领学生回到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来检验,用面积格测量。通过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调动学生的思维,两种猜想思路,两种猜想结果,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了他们跃跃欲试的情绪。
第三步:不同数法,渗透转化(点击课件)。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1号卡片上铺上面积格,请你数一数它占了多少小格?经过学生尝试发现学生会有不同的数格方法,有先数整格的,然后把不满一格的拼成一个整格,还有把三角形部分整块平移动变成长方形的,我及时抓住后一种方法,让学生到展台上演示,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时提出问题:这位同学是把什么图形转化为了什么图形?转化前后面积变不变?为什么?怎样才能确保转化为长方形呢?经过这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路会更加清晰,道理会更加明白。
第四步:动手操作,利用转化(点击课件)。
第五步:思维飞跃,抽象公式(点击课件)。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转化前后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有了前面充分的直观操作,足以让学生寻求计算方法了,至此我提出了新的任务,以促使方法上的飞跃。
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的,能不能不剪拼直接求出3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利用直接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然后相乘,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我肯定同学们的发现,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我会再提出问题:谁能讲清楚,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动手、动脑,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测量、计算、思考,从思维上实现了从感性到抽象的飞跃,悟出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的探究的结果。老师的适时点拨和问题质疑起到了虎龙点睛,把思维引向深刻的效果。
第六步:前呼后应,解决问题(点击课件)。
至此公式的顺利推导,字母公式的简洁表示都已经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使环节更加完整,我让同学们利用推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公式,给出图形的数据计算赖羊羊土地的面积,并与长方形喜羊羊的土地面积比较,从而得出面积相等的确切答案,为慢羊羊彻底解决问题,慢羊羊开心的笑了,同学们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点击课件)环节三:指导看书。
课堂上我及时指导学生看书,找出计算公式并填写完整,并让学生读一读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点击课件)环节四:巩固运用。
数学规律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课堂训练。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依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练习要求,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点击课件出现对应的练习题)。
每节课的基础练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个练习,巩固新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对应的底和高。
(2)变式练习(点击课件出现对应的练习题)。
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给出底或高的长度,算出它的高或低。在第一题的基础上,增加了逆向运用的练习题,体现了学习知识的灵活性。
(3)综合练习(点击课件出现对应的练习题)。
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在这条平行线之间,还可以画出几种形状不一样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此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深化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4)拓展练习(点击课件出现对应的练习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思考问题创设一个更大的空间。我……………………………………………………(说清楚拓展到什么程度,怎么拓展的)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使课堂回味无穷。
以上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学会新知的同时,形成技能。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理念。
(点击课件)环节五:全课总结。
课堂总结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在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和学习方法后,我进行及时总结,总结中有知识的概括,有探究方法的回忆,更有数学思想的渗透。这样做既有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渗透。
(手指板书)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捷性,把数学思想方法孕含其中。从整体来看,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以上是我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面积数学教案篇十六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对,课件。
一、复习: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课件)。
“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用字母怎样表示?”“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2、揭示课题:“同学们周日预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通过预习,同学们对于三角形的面积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考查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果有疑问,你看一看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是否把它解决了。”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在我们没有预习前是一个陌生的知识,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否可以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2、小组学习:拼组三角形。
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这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完全一样”)。
以此引导学生观察另外两组三角形。
“同学们想一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否拼出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而且拼出图形的面积还会计算。”
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完成后汇报、交流。
3、通过观察、分析和计算,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老师把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放大了贴在黑板上,同学们注意观察,听老师的提问。”
“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来吗?”“为什么?”
学生答出以后,写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这样能求了吗?”(板书算式)。
“如果让你求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列式?”(板书算式)。
“通过我们上面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同学们看一看,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第二个和第三个同样讲解。
“同学们看一看,通过我们的实际操作和列式计算,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呢?”(课件出示,填空)。
“你们可以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底×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是哪几个?
4、应用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计算,解答后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