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面积教案(大全1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一
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
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
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1、感受物体的表面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观察法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二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重点: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图形的等积变换。
(一)新课教学
1、小组讨论: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小组内观察书中p16页的13幅图形面积。
3、你是怎么知道的,用哪种方法判断的?
5、判断方法:直接比较法、平移法、数方格法、拼凑法、割补法。
(二)练习:练一练p17
1、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1一样大?(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 3题(用拼凑法来判断)
3、 4题(用割补法来判断)
(三)总结
比较图形的面积
直接比较法
平移法
数方格法
拼凑法
割补法
本节课我是按照学生自学的形式开展的。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图形间的关系,能判断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但用的方法最多的是数方格、平移和割补,学生掌握的情况一般。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三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掌握和计算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2、通过自主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举和学习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四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册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图形面积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打基础。
1、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3、做到认真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能探索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依据尝试教学理论和新课标的改革,本节课采用尝试教法,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小组里用学具任意摆出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数据填入表里,再量出给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量出它们的面积。通过这两次活动,使学生出步体会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动手操作学习的方法。
1、首先出示媒体长方形,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出它们的面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长、宽个是几厘米?这样为学生下步的动手操作创设情景,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导入新课
3、学习新课:
(2)手操作、初步感知
学生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领悟数学思想的方法,操作是不可少的。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并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
(3)直观演示,明确道理
充分发挥媒体教学功能,作到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依据。较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演示为:
a、出示长方形面积24平方厘米(长6厘米、宽4厘米)。
b、出示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左边角注明边长为1厘米。
c、横着再放5个。
d、左起按顺序纵着放其余的。
f、实践操作。如:让学生说出长摆几个小正方形是几厘米,宽摆几个是几厘米,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真正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质疑,实际测量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鼓励引导学生针对结论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看书自学的探索中,进而弄清为什么用长乘以宽就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充分利用媒体演示,使学生明白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面积。为了使学生真正达到会运用的目的。我们让学生去测量,计算身边的长方形物体的面积的大小,通过动手学生就已经把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了。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五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六
1.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圆面积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 课件演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
生:
1、羊走一圈有多长?
2、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
3、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a:启发猜想
师: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最大是圆形:
1、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猜猜看;
2、试想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
3、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生试说)
b:分组实验,发现模型
学生分小组将平均分成16等分、32等分的圆放在桌上自由拼摆,拼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摆好后想一想:
1、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2、你摆的图形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4、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请小组长汇报拼摆的情况,鼓励学生拼摆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师课件展示动画效果)可以拼摆成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四种情况。
三、 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1、师: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2、运用公式计算面积
a完成羊吃草的面积
b完成课后“做一做”
c一个圆的直径是1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d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3、应用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知识应用)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今天学了什么,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来的,你懂得了什么?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七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八
教学目标:
1、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对组合图形的分析方法与计算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割补法
这类方法一般是从组合图形中分割成几种不同的基本图形,这类图形的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求几个基本图形面积之和(或者差)。
ppt演示变化过程,并出示解题过程。
二、等积变形法
这类方法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替换成面积相等的另外的条件或问题,使原来复杂的图形变为简单明了的图形。
ppt演示变化过程,并出示解题过程。
三、旋转法
这种方法是将图形中某一部分切割下来平行移动到一恰当位置,使之组合成一个新的基本规则图。
ppt演示变化过程,并出示解题过程。
四、小结方法
求组合图形面积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弄清组合图形所求的是哪些部分的面积。
2、根据图中条件联想各种简单图形的特征,看组合图形可以分成几块什么样的图形,能否通过割补、等积变形、旋转等方法使图形化繁为简。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六册第四单元第39—41页“什么是面积”。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多种比较大小的策略。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从遂昌出发,坐车来到湖山,路很远,你们说这么长的路程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来表示?生:千米。
师:那么,比“千米”小一点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呢?生:米。
师:比“米”再小一点的长度单位又是什么呢?生:分米。
师:对。比“分米”更小一点的长度单位还有吗?生:厘米,毫米。
师:是的。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可以用长度单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等表示。
二、面积的含义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银幕、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板书:物体)。
师:(出示文具盒)这也是一个物体,一眼看去,你们先看到的是什么?生a:外面。生b:表面。
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例如,黑板面,叶子的表面,书本的封面„„你们能再举出一些物体的表面吗?学生举例(略)。
课本的表面小。
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课本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课本表面的面积比较小。(板书:面积)那么,文具盒的表面比较小,可以怎么说呢?生:文具盒的面积比较小。
师:黑板面比桌子面大,又可以怎么说呢?生:黑板面积比桌子面积大。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呢?生:还可以说桌子面积比黑板面积小。
师:说得真好。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形成板书)
师:(出示图形)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板书)也有大小吗?生:有。圆比三角形小。
师:对。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圆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小。再仔细观察一下,你们还可以比较那些图形之间的面积大小吗?(生交流)
师:我们说,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你们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吗?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面积大小的比较
1、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知道黑板的面积与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我们经过观察便能很容易地知道它们的大小。这种比较的方法叫观察法(板书)。
生a:红纸片的面积大一点。生b:我认为白纸片的面积大一点。生c:我认为两块纸片的面积一样大。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问题还不能解决。那么,你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把两块硬纸片的长和宽量一量。
师:你们说可以吗?生:可以。
师:这个办法行。(板书:测量法。师生测量长和宽„„)还有其他更简单的办法吗?
生:可以把它们叠在一起比一比。
师:(把硬纸叠在一起)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红颜色的纸片面积大。
师:说得对,我们给这个方法取个名。生a:重叠法。生b:叠比法。
师:都很好。我们就叫它为重叠法吧。
3、出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用观察法就不太容易看出来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看来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你能否想出更好的方法,准确的比较出它们面积大小呢?让学生思考,并说一说。
学生分四人小组探究:老师也给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有:两个长方形、若干小长方形纸条,方格纸。
学生汇报:总结出重叠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和用方格纸这三种方法。
得出:用数格子的方法判断面积的大小。
生a:有9格的图形面积最大。生b:只有16格的图形面积最小。
师:你们都认为是这样吗?
师:(出示图形)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a:上当了,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生b:是的。因为格子大小不一样。
生c:说明单单数格子多少还不能肯定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用一样大的格子去量。
师:说得好!要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就要学会测量和计算,而格的大小不同,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说明统一方格的大小很有必要。
四、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就在我们刚才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时,动物王国里发生了一件事,想听吗?
2.怎样才能知道谁铺的面积大呢?拿出对应的纸片比一比。3.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4.指名展示自己的方法。5.回到原题,找出冠军。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
2.你能说出什么是面积吗?
3.还学会了什么?怎么比较面积的大小的?
六、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是面积。
观察法
比较面积重叠法
大小的方法用指定的长方形量
用方格纸量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十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3.面积和周长是两个有着根本区别的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容易混淆,为了使大家正确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我们今天就来对面积和周长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授.
2.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自己的方法.
(1)用线测量出周长,用面积单位测量出面积.
(2)用尺子测量出长和宽,再计算周长和面积.
3.例1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教师:现在已经知道了长和宽的数据,请完成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学生分组讨论.
提纲: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5.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下表.
长方形
正方形
意义
计算方法
计量单位
相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分别指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计算饭店招牌的面积和周长.(单位:米)
3.填表.
图形
边长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方形
长7米,宽4米
正方形
12分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新的收获?周长和面积有哪些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2.要给一个长方形的房间铺地板革,要买多少地板革才能铺满地面?需要哪些条件?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十一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与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思考:如何计算它的体积?
2、带入数字,计算长方体体积。
长:2cm宽:3cm高:4cm
二、引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
提问:如何计算正方体体积?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极书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3、试一试
1出示三幅图。
学生进行思考
反馈:长×宽×高
学生进行计算
2×3×4=24cm3
学生回顾长方体体的公式,联系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进行推理。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通过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回顾,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推测,从而得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引导学生观察:
图中阴影部分叫什么?
它们与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你还能提示三个图形的体积吗?
4引导学生计逄三幅图的体积。
三、练一练
1、练一练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利用公式计算。
2、练一练2
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独立完成。
反馈计论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阴影部分,并认识体面积。
独立思考:它们与高之间的关系。
得出:底面积×高=体积
学生利用所推导出的公式,计算三幅图的体积。
反馈。
学生观察图
计算
教师指导详细教研组4.7
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底面积与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记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解决简单的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体会转化、归纳的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两个小朋友在争论学校门前平行四边形的花园和三角形的花园哪个面积大。
引出课题:要想知道哪块地大、哪块地小,就要比较它们的面积。(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课教学
1.稳固知新
回忆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用了什么方法?启发学生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思路。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要研究的问题:
(1)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哪种学过的图形?怎样转化?
(2)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怎么算?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出活动要求:用一些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
3.交流小结
(1)展示一组学生得到的图形,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
怎样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为什么要这么算?
(3)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归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4.知识拓展。
课件播放《九章算术》中关于平面图形面积算法的论述。
(三)初步应用
算一算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
(四)活用知识
1.下面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只列式不计算)
2.出示课前情境图及相关数据,学生通过计算来比较出三块地的大小。
3.三角形的面积会变化吗?(出示在一组平行线间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哪位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今天的收获呢?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回家里找找有没有三角形的物体,自己用尺子测量出三角形的边长,并画出和测量出三角形的高,算出这个三角形物体的面积。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
(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
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a.20×20=400(米)b.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投影出示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面积相同,周长不同)
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课后作业
1.填表.
图形
边长
周长
面积
长方形
长18厘米,宽16厘米
长方形
长7米,宽4米
正方形
12分米
2.学校操场的长是110米,宽是90米.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十四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小学数学面积教学目标篇十五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准备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教学反思:
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第六课时森林面积(求近似数)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业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