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陶行知文集读后感(汇总14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再说,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意要学会学。归根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字篓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散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二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假期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学高才能为人师,身正才能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学生的语文学习仅仅靠阅读课本中的文章,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始终在不断摸索、尝试:
(1)、给他们推荐好书,甚至到少儿图书馆给他们借书,而且当前畅销的儿童读物,适合青少年的优秀书刊,我都买来或借来读,以求和孩子们找到共鸣,有共同谈论的话题。这样一来,孩子们感觉老师和他之间的距离在缩小,在班级中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互相“攀比”,看谁读得书多。借机开展读书交流会、讨论会,使读课外书常态化、自觉化。
(2)诵读经典的古诗文。老师教学时的出口成章,让学生深深地折服,发自内心想像老师一样多背古诗文,自主学习自然就落到了实处。在作业不多的情况下,坚持每周背诵2—3首古诗,积累内化。
(3)优秀的名家名篇,不是太深奥难懂的鼓励学生背诵。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那清新的文字,诗一般的笔调,背着背着,学生就完全融入了这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希望的春天里。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他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教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它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可见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老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在未来的教育之路上,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四
今年寒假初次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先生的教育之光洞开了我懵懂迷茫的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等。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陶先生反复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而现在的孩子缺少的却是重要的——做”。
先生多次讲到:”如果我没想学会游泳,我们必须在水中游。”这是强调要在做中学。每次读到这个例子,我就想起自己班上的这些孩子。因为是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多,孩子们平时跟着爷爷奶奶,老人们都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平时除了上学,其他事情一律包办。几年级的孩子啦,衣服还不会自己穿,饭要喂着吃,鞋要抱在怀里换。做完作业连书包都不会收拾。到校后却发现不是作业忘带啦,就是课本落在家里啦,诸如此类的小事真是举不胜举。结果孩子们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生活常识也没有,生活上没有自理能力。学习上也困难重重。
班里的一个小女生,葛艳艳长得清秀可爱,礼貌十足。可是一谈到学习就知道摇头,根本就不知道动脑筋思考问题,平时的成绩一塌糊涂。向父母了解情况,他们一直认为孩子太笨啦。我告诉他们孩子这不是笨,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动手动脑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要让她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经历也是一种学习,比如做家务、做手工、或去购买东西等。都要鼓励并引导孩子去做,不要认为不让孩子做就是对她好,不能太娇惯孩子。听了我的话,他们点头赞成。可是一到平时生活又舍不得啦。说孩子不会干,干不成还不少添乱……。像葛艳艳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所以我常常有点儿担心。现在的孩子长大了怎么办?现在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之后,更增添了几分担忧。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五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
一、实施爱的教育。
小学老师需要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用耐心去理解孩子,用关心去照顾孩子,用信心去鼓励孩子,用细心去观察孩子,这即所谓的“五心”,用“五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和家长不正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的职责吗。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
三、实践创新教育。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堂之外的时间还给他们。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六
我读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与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荡气回肠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一名教师一定要真诚、热情、具备奉献精神。学生需要我们教师的“五心”:用爱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关心照顾孩子,用信心鼓励孩子,用细心观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个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课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对学生爱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与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与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就是偏爱,偏爱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她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她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就是真正的爱。”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课程课改确立了以幼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表达,致力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生活教育从一日活动开始,作为老师,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识,追踪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经验,丰富情感体验,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与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就是教育,就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瞧就是动态的,随环境与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就是“做”即实际生活。全面实施课程改革后,学校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就是单一的传授,多了观察发现法、实验探究法、游戏操作法,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创新教育就是教育观念,又就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就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她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最后,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就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与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瞧社会、瞧自然、瞧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就是问的。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七
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陶行知先生,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但是你会发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眼的光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当我第一眼翻看书本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本书都是陶行知以信件的形式跟其他友人探讨教育而留下的宝贵资料,有种重现当时陶先生为教育事业忧心忡忡的心,也让我们读者深切的感受到陶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和亲力亲为。
书里有设计到陶先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的看法、有对如何创办学校的建议、有对发展平民教育的肯定,在这里我主要谈谈书中的一些跟我自身教师发展有关的感想。
1919年2月,陶先生研究了当时的教育现状,把教师分为大致三种。第一种教师:只会教书。这种教师把学生当成了书架子、字纸蒌,书上的东西一锅儿往学习脑袋里装;第二种教师:教学生。这种教师所注意的中心已从书本移到学生上,果然比第一种好,是一种进步,然而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第三种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对照每一位教师,自己属于哪一种教师呢?的确值得大家深思一番。而这一点学军中学的老师做的甚好,一个学生不知道原理他不肯就这么死记硬背,他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再者是老师也有一定要教学学生如何学习的冲劲,他们也不屑于只教学生知识点,他们课堂贯穿的更多的事知识学习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的掌握自然很快,要是以后我们的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那我们该如何操作?这个需要我们去好好深思。
陶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先生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而我们现今的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主要就是为了高考,无法做到全面的素质教育,所以我们的因材施教也只能是高考方面的因材施教,所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适当的划分几个行政部,让弱的学生接受慢进度的教学,课后完成更加基础的习题,而学习能力好的同学自然是进入快节奏的班级,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渴望了。在这里我们要跟家长沟通好,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放在快节奏的环境里只是越学越没乐趣,最后丧失学习兴趣,在慢节奏的班级里不代表孩子差,而只是一个过渡。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他认为,教师不是贩买知识的,教师自己的知识也会陈旧的,自己也要进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很值得我们教师反复斟酌,我想每次阅读都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感悟。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八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近段时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16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九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
读完《陶行知文集》一书,我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要用爱心滋润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十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或缺的。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十一
工作之余,反复翻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与当今我们正在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实践课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理念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禁锢于书本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而生活无时不在改变,那么生活中就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的观察,并发现问题,同时及时的做出回应,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经验,丰富情感体验,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认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那学生就如同一个机器般被灌输知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独立思考更是无从谈起。
联系我们的教学,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在关键地方给予学生提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完整的解题过程告诉学生。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印象,相信在以后碰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一定也能迎刃而解,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对照一下自己,当然与陶先生所言还有相当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陶行知的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十二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师,读好书更为重要。
假期我有意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浅。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在我的班级,我有计划地开启了爱的征程。
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为了教好每位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我认真完成家长拜托的任何事。有时家长因为工作的不便,请我转告孩子中午的落脚点,我时刻记在心中;有时家长请我帮忙照顾生病坚持上课的孩子,我一会儿摸摸他的额头,一会儿询问一下,“你现在感觉怎么样?”“难受吗?难受一定要告诉老师啊!”一会儿又送来了热气腾腾的蜂蜜水;有时家长出门在外,拜托我多多关心他们的孩子。课堂上,我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他们的一个皱眉,一个委屈的眼神,我就会心焦半天。下课第一时间就找他们谈天,了解心理想法,巧妙地化解他们的顾虑;课外时间,我还会在工作之余找那些孩子聊天,为他们分忧解愁,有时还辅导他们的学习,并定期与身在外地的孩子家长联系。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有个男生他叫李程雨,他是班上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上课做小动作,弯着腰,不抬头,小眼睛滴溜溜乱转,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老师写一举一动。作业马虎、少做甚至不做;下课吵吵闹闹,一刻也不停。怎么办?我不能让他在我的手下变成问题生。我的语文课上,我故意走到他的座位边,暖暖地看上他一眼。他显得更加羞涩了。我又轻轻地推一推他的脊背,他把腰挺直了。可是,过不了一会儿,背又塌了下来。我一次又一次不经意地走过的他的座位,一次又一次爱抚他的头颅,并投以鼓励的目光。他的背直了,眼睛睁开了,第一次把目光,属于他的感激的目光投向了我。我欣喜若狂,我给他示范汉字的书写,我帮他擦去错误的答案……他越来越认真,越来越努力,虽然比不上曹文奥的书写和成绩。相信,他会越来越棒。因为有爱的浇灌,小苗的成长会更加茁壮。
播撒爱的种子,收获秋的硕果。做为教育者,我们能做的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让爱常驻每个孩子的心间,让爱常驻我们的心间。让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让爱伴随孩子们成长。“精彩六年,幸福一生”,我们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的誓言。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十三
作为一名教师,我多次阅读《陶行知文集》这本书,可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受,在简简单单的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教育而鞠躬尽瘁的身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什么能让陶行知先生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爱”,爱学生,爱科学,爱教育,爱真理,爱人民。因为爱,才能做到“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因为爱,“教师乃一门快乐之事业”,如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很高兴我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我也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因为爱,我的学生们有的活泼机灵,有的腼腆内秀,有的乐观开朗,我能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找到他的优点和长处,我能为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欢呼鼓舞。老师的爱,是公平、公正、真诚的爱,爱每一个学生,以耐心、平等、关心、微笑、解惑、鼓励种种方式体现爱,如涓涓细流,渗透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即真、善、美的人。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负面问题也随之增加,我们的孩子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面对眼前的许多诱惑,会形成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老师及时帮他们指引方向。我们教师要摘掉“教书匠”这顶帽子,做一名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教会学生做真人。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精辟、生动,初读让我忍俊不住,细细品味下来,却是感触良深。想起孩子们讲的小故事《小马过河》,小马第一次过河,在河边惴惴不安,老水牛对它说:“孩子,你过去吧,水浅得很,刚到小腿肚而已。”树上的松鼠喊到:“危险,不能过,前两天我的兄弟就被淹死了。”最后,小马摸索着自己蹚过了河,水刚好到它的大腿。小马以自己的行动得知它能不能过河的事实,“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行动,才有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培养创新精神。
陶行知文集读后感篇十四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本书,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平静。简要谈谈读后感。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
记住这点,我平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从开学以来我发现我班的学生有个毛病都不喜欢做眼操,只要眼操音乐一响,很多学生为了逃避做眼操而在操场上呆一会,音乐一完再气喘吁吁的跑到教室。我总是对孩子说做好眼操的重要性,但是学生明白了又能怎样,还是不喜欢做。很多方法都用了,但是效果并不大。前几天让班长记下谁不做眼操,就让他中午到我办公室做十遍,明明知道是在惩罚学生,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试。嘿!
还真管用,除了2个学生不听话,受到惩罚,其他学生还不错,大多数能坐在教室里认真的做,心里为自己的高招偷着乐。
这节不是我的课,但是得先做眼操,我告诉科任老师等一会上教室。因为我想上楼试探一下学生做眼操的情况,还没走到教室,就听到了教室里乱哄哄的,只有几个孩子在做。这时我气得火冒三丈,让学生坐好了听音乐,等音乐一完,让班长喊着全班做,做完一遍,我让班长再喊一遍,就这样连续做了4遍,刚要做第五遍,“啊!还要做呀,累死了!”一个个很抱怨的样子,我很严厉的说:“怎么,闲累了,早知道一遍做好,何必需要做这么多遍,你们明白老师的用意吗?”一个孩子说:“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今后不至于戴眼镜。”“同学们能明白就好,希望以后为了自己的眼睛好好做眼操,好吗?”“老师,谷沛成没了”一个孩子的话把我的视线引到了他的座位上,是呀,大半节课过去了,我竟然没发现少了一个人,心里为自己的粗心感到惭愧。
“是不是到语文老师办公室了”课代表说:“没有呀,我刚从办公室上来。”“那到哪去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使我快步跑到办公室,问了语文老师,她说:“孩子作业没完成,应该不能回家拿吧?”我想也是,他家离学校很远,他还能不去上课跑回家?越想越害怕,很快到了下课,还没有看到他,下一节课是英语,一打铃,我又跑到教室,看到了这个孩子坐在那里,说实话,当时又是气又是高兴。我一脸的严肃对他喊:“谷沛成,你给我出来。”可能他也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很胆怯的低着头出来。“你到哪去了,吓死我了。为什么不上课,快说呀!”任凭我怎么问,他就是不说话。我气的大声喊:“你怎么回事,再不说话我就打电话叫你爸爸来。”这时他小声的说了一句:“出去玩了。”我一听,“你没搞错吧,不上课出去玩,到哪玩了。”他说:“在水炉旁边”我气的要命:“你说你这孩子语文作业不完成,不快点补上,还有时间玩。先上课,下了课再说。”看着他的背影,我不免自责起来,可能我的声调太高吓着孩子了。但是一想他回来就放心了,如果真有个闪失,我如何向他家长交代。
下了班回家,我给他家长打了个电话,反映他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以及今天发生的事情,(我和他家长经常通话)家长说可能最近忙忽视了孩子,表示一定配合老师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上去。放下电话我轻松了很多,一会我又接到了谷沛成妈妈的电话,她说:“孩子今天的事情很是生气,我问了他为什么不上课,他说因为蹲厕所时间长了,等出来已经上课了,他怕老师说他,所以一直等到下课才敢回教室,你说这孩子就是不敢说话。”我听了他妈妈的解释,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真的感觉冤枉了孩子,如果当时的我能冷静下来和孩子说话,不对他大声吆喝,说不定孩子会告诉我事情的经过,真的是好后悔。
第二天一到教室,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谷沛成叫了过来,他还是那样胆怯的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谷沛成,你昨天的事情老师都知道了,都是老师不好,冤枉你了,你怎么不告诉老师真相呢?”“我怕你说我”“真是的,以后呀男子汉不要这么胆小,有什么话就对老师说,你不说出来老师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不对。”“恩”“好了,今后学习上要好好表现,不会的问题一定来问老师,老师会帮你的,知道吗?”“知道了!”高兴的一溜烟跑到座位上,能看的出孩子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希望他今后敢于大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