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通用12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一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三年级时学生接触事件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的区分。不确定的事件中分可能和不可能。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要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从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到等可能,这是对随机思想的理解的一个大的飞跃,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定性到定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理解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关系到对事件发生的随机性的理解。因此,教学时要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和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丰富对等可能性的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一改传统数学课堂死板而呆滞的现象。
1、在讨论比赛规则、抛硬币、摸球游戏等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能对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可能性与公平性的判断。
1、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
3、成语连接、评语、街头骗子利用可能性行骗三个小片段,联系生活,进一步体会学习可能性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硬币、小组调查表、色子等。出示一些实物图。
1、说反话游戏。
利用游戏引出公平的游戏规则。(出示一些反话)。
2、观看足球比赛开始片段。(视屏足球赛开始片段)。
引: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公平的游戏规则,哪一个最适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国际比赛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抛硬币。
学生讨论:这种抛硬币的方式公平吗?为什么?
3、抛掷硬币实验。(出示硬币、实验记录表、科学家实验表)。
(1)猜测。
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
(2)试验。
1、每人抛10次,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试验完成后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3)交流验证: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师: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数据)。
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小结)。
1、三个同学准备下跳棋,他们想用三人比赛转盘决定谁先走。(红色占1/2,蓝色和黄色分别占1/4)。师生共同做玩游戏并交流,汇报游戏公平与否。
如果将这个转盘转到了100次,大家猜一猜转到蓝色的次数大约是多少次?
这是一个有失公平的转盘,先让学生来判断这样设计公平吗?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可能性大小与占的份数的多少有关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
2、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
学生回答后,进行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接着进行设计展示由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全体师生做评委,评选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活动的转盘)。
虽然橡皮各部分的材料是均匀的,但它的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小强设计的这个方案不公平。(老鹰抓小鸡游戏图片及长方形数字橡皮)。
1、词语连接。(连续滚动播放这些个成语)。
说说平分秋色、万里挑一、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多少?
2、评语。
3、看图说一说。(出示街头骗子的摸奖游戏图片)。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游戏的不公平性,不去玩这种游戏。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你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计算一下,就会发现: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与。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件,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抛掷硬币,掷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掷出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每个面掷出的可能性都是1/6,等等。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上属于概率问题。概率问题起源于博弈,在现代的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的预报,航天飞机的发射等等,都运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你会发现,概率的知识是非常有趣而奇妙。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二
本次学习汇报活动中,王泽霞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并学有所获。
首先是教师亲切的话语、适时的评价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敢说、想说,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本课由学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游”引入,通过教师统计游客的数量,从而统计近几年游客的数量。这个环节,教师没有直接展示折线统计图,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先展现了条形统计图,进而生动形象地演示了整个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这样做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也为后面自己绘制折线统计图,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找出折线统计图的要素,学生汇报时显得比较零散,于是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着重观察了统计图上的对应点,及对应点之间线段的变化趋势。从而学生感知到数据的变化,即游客数量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此时教师抛出“根据上升趋势,你又什么感想?”,激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联想到今年游客的数量应该会更多,由此体现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对未发生的事件进行合理的预测。
第三个环节,特意出示了原来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学生通过对比,小组讨论二者的异同,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绘制简便,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此外,教师还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折线统计图的实例,如心电图、学生跳绳统计图、身高统计图。进而感知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最后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可先让生自己讨论要注意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指导他们正确画图。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中有条理的绘制单式。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
二、探究新知。
提问2:谁能说说,通过这幅条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3:仔细观察,从xxxx年到20xx年参赛队伍的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提问4:比画时,手指放在条柱的什么位置更恰当?为什么?
提问5:想象一下,如果把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提问7: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呢?
提问8:这一段一段的线都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提问9:再看这两段线,它们上升的一样吗?上升的角度是谁决定的?
提问10:这一段一段的线在向我们透露着什么信息?
提问11:刚才同学们是一段一段的看,现在从整体上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提问13:除了这个折线统计图,生活中哪里还有它的影子?
提问14:这是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如果你是医生的话,怎么分析病人的病情?
三、动手绘制,阅读思考。
提问1: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提问2: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四、拓展延伸,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xxxx年某商场凉鞋销量统计图。
五、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提问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收获:
1、杨老师阳光帅气,气场十足,整节课语言简练,教态大方。
2、本节课的风格很像名师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去思考去说去理解。
3、本节课所举的例子非常贴近生活,孩子们兴趣很高,比如爸爸的股市折线统计图、小明的体温记录,特别是用现场杨老师本节课的心情折线统计图做结尾很精彩。
科学技术,多媒体,统计图,青少年,统计表。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四
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的教学,陈老师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统计一年级、二年级的体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整节课,陈老师语言和蔼可亲,有亲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复习导入:虽然学生在一年级时初步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已经记忆模糊了,复习导入做的不够,为后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隐患。
2、数据记录: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轮流起来报自己在一年级时的体重,其他学生记录,其实二年级的学生统计能力还达不到如此熟练,这就造成了数据记录混乱,一年级时的体重就没记清楚,二年级时的体重记录的就更混乱,后面的复式统计表就没法完成。老师对学生能力估计失误,是造成本节课不够成功的关键。时间拖沓,后面的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完成。
我认为可以这样改进,学生说体重时,老师要求放慢速度,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记录,这样就不会造成数据统计两遍,还不准确的局面。
3、统计表:陈老师在统计表的表头问题处理上做的特别好,能够让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探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彻。
4、板书:整节课,黑板上除了板书课题外,没有任何板书。每一节课,黑板上都应该呈现出这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即使在课件中已经出示过了也不能代替板书。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认真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五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王老师这节课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上注重从生活中取材,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新旧知识的衔接自然而顺畅,课堂设计层次分明,是一节比较好的家常课。
二、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同时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前面的教学已经有了统计知识的渗透,所以特别是分图形这一操作环节,把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深刻的体验。还有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结合数学知识,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纵观整节课,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学习氛围十足。由象形统计图到统计表,可以说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实际到数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生的主人”。
今天这节课值得肯定的是王老师的教态和台风,作为一名51岁的老教师来说,王老师每天都能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达到了学科整合。她基础知识夯的实,上学期期末考试有20名学生打了满分,给年轻教师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此同时,我也有几点个人想法:课堂上老师语言较多,有时候一句话重复了很多遍,是学生没有在认真听还是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炼呢?还有,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教师不要讲得过多。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的要确切。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统计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自己的一些观点,不对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近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近大海”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习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习。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习分类统计做好基础。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 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七
《统计》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课标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大纲提到,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小学阶段统计的主要目标。这节《统计》课作为一年级的第一册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关于统计的内容。今天听了徐惠娟老师的这节《统计》课,我感慨良多,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本节课有几个亮点:
1、情境创设紧贴学生生活。教师从大象伯伯过生日开始,到生活中你最爱吃的水果,然后到你喜欢的动漫形象有哪些,无不从小孩感知的身边形象开始,活泼生动。课堂有个性。教师从本身的特长开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使生生与师生互动起来。
2、教学流程合理,衔接自然,从情景的创设到引入新课,到新授,最后到练习,步步进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浅见:
1、统计方法的感悟不够充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摆出象形图统计,来表示统计的结果。而本节课中这个方法老师说的比较多,学生缺乏充分观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维的碰撞,新知的传授也缺乏层次,所以,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行我素,以前怎么摆,学完方法后还怎么摆。究竟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呢?目标不鲜明,教到新知时,教师只是肤浅拉过,连最重要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没有训练。
2、老师要求不明确,学生操作起来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会产生统计欲望,而本节课学生没有统计的欲望,所以所以不知从何入手。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八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在复习导入环节,先出示某市1998年-20xx年中小学参观科技馆的人数,由此引出条形统计图,复习了旧知;另一方面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易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对以下几点我有着自己的看法:
1、由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在新知教学部分,当师生共同画好折线统计图以后,可否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发现不了,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
2、在教学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的课件制作得很漂亮,学生也都能基本掌握画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时,因为有个别学生的原点画得很大,很不美观,教师应该及时给学生以提醒。统计图不仅要画得正确,还要做到整洁、美观。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九
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有几点值的我学习: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吴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时的气温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学生地统计意识。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悟”的太少,自主性体现不足。本节课教师引导的多,不敢放手。统计图的优点应是学生在读图、比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硬生生强加给的。在学生细读第一幅折线统计图时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这一特点体会不够。
2、读图时缺少整体性的指导。在练习中老师只注重于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统计的意义,在学生完成问题后应从统计图的整体来感知事件的变化,体现出统计给我们带来的作用。
3、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的要求在本节课的过程中似乎体现的不够明确,大多还是学生根据统计图说出结论,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十
1、使学生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渗透统计方法。
2、通过统计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使学生理解统计的意义,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通过对统计图、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理解统计意义,培养统计意识。
统计图、统计表、统计画册、多媒体电脑。
春节联欢晚会中人们高兴的唱啊、跳啊,但是都不能足以说明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用数据才更具有说服力。如:北京市人民存款是20年前的169倍、88年的鸡蛋产量是590万吨,到xxxx年时是2337万吨……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是专业人员经过统计得到的,你知道什么是统计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
第一层:提出问题。
看到这些动物你最想知道什么?
第二层:解决问题。
请你观察都有哪些动物?你准备先数谁?怎么数?数完之后怎么办?
第三层:概括方法。
统计表和动态画面各有什么优点?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统计表的?
第一层:激发想象。
2、利用手中的材料,把你认为最好的方法画下来。
第二层:比较择优。
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点评:在比较中选出最佳的方法。
第三层:深入理解。
确定一个小格代表几。
第一层:分析统计图、表。
2、看着统计表,你看出什么了?,你觉得咱们班身高发育情况怎么样?
第二层:深化意义。
我们发现了我们同学在身高、体重发育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有是从哪看出来的?是从统计图、表中看出来的,这就叫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十一
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教材选取的例题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四、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操作实践------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种习惯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历“动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一方面巩固刚刚建构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进行“间接思维”训练,既锤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统计红、黄、蓝苹果个数的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还让学生感悟到一个方格表示2人,那么1人可以用半格来表示,为后续学习打下能力基础。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认识了统计及其作用,获得了数学知识,发展了能力。
3、在问题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结合“习惯责任树”,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学习方法分为以下三种: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生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利用生生对话,互相启发,碰撞出只会的火花,以交流促发展。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开始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用什么记录呢?用什么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喜欢那种小动物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呢?引出课题“统计”
(二)探究与体验统计时,我们要记录数据,记录是,你准备用什么符号来记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喜欢每种小动物的人数统计出来,加深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体现统计方-2-式的开放性。通过展示统计表的填写过程,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从统计表中,提问学生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统计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当我们顺利清晰的将数据记录后,如何使我们的数据一目了然呢?给学生们留下讨论的空间与时间,然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方法。最终教师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及应用。但是,在解决较大数据的时候,格子不够用怎么办?继续讨论并要学生给出方法及结论。我们可以将一格表示多个数,从而使我们的统计图在统计较大数据时,依旧通用。(三)自主学习,合作研讨统计天气变化,从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统计的作用。再次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统计任务,独立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再次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感悟较简单的统计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根据记录数据独立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一次体验了数据的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六)教师小结,激励评价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统计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篇十二
教学例1时,朱老师先用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引入,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请小朋友统计各有多少小动物。在小朋友遇到困难时,让小朋友们先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小朋友自己想出了可以小组合作,每人记一种小动物。让小朋友们自己提出要小组合作,体会小组合作的.好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作用。然后朱老师再引导小朋友看例1的统计图,朱老师在这个环节分析得特别仔细,事物的名称、数据的范围、单位名称等一一向小朋友们明确、示范、强调。最后朱老师再说明:有时由于数据较大,在画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或者更大的数。然后让小朋友把统计的数据在统计图中涂上色表示出来,并回答一些问题。这些都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小朋友轻易地就学会了。
一点建议:
1、在复习部分应该重点强调的“正”字收集法上课时漏悼了,这是本节课的最大失误,这个环节是“统计”数据的基础,应该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要掌握,这是数据准确的基础。
2、整节课小朋友合作交流太少,多是朱老师引导小朋友说。交流是小朋友的天性,小朋友都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朱老师应多设计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时,既要求小朋友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通过比较得到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