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篇一
1、教学内容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2. 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 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 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本节课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学生在学的时候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比较法;2、讨论交流法;3、练习法;4、动手操作法。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今天老师来变个魔术,猜猜老师今天会变什么?学生说(……)说完后,教师先从口袋里变出一朵红花,又问:猜猜老师还会变出会什么?(生猜……)接着教师从口袋里变出一朵紫花,接着让学生猜猜老师下面一朵是什么花?学生说,老师出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继续让学生猜下一朵是什么,接着把花全部拉出来,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花是怎么排的(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一朵红花、一朵紫花……)
师:看来规律能告诉我们接下来的花的颜色。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这部分设计是根据儿童爱猜的心理,首先让学生猜没有规律的东西,学生猜不准,接着让学生猜有顺序的花朵(即有规律),学生一片高兴,这样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对比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师: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呀?(六一儿童节)六一儿童节是我们小朋友的节日,有一个一年级小朋友正在布置教室,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布置得漂亮吗?
出示课件:
师:谁能说一说天花板上有什么?是怎么排列的?
1、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小花是怎样放的?灯笼是怎样放的?小旗是怎样放的?同学们站得有什么规律?(学生回答)
师: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来研究它的规律呢?
生1:红旗按红黄、红黄这样排列的。花是按绿紫、绿紫排列的
师:他是从
生:颜色上观察的。
生2:他们都是一种一个的。
师:哦,你是从数量上来观察的,也就是xxx对吗?
(教师边说边板书:xxx)
2、小结:小朋友真厉害,发现了这组图形不仅在形状、颜色上有规律,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有规律的。
3、讲解例1,课件出示例1,后面一个应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你能猜猜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吗?请在你的书上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4、师小结:像这样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样的称为一组,像这样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我们就把它称为有规律。
让学生练习说“红旗是一面红一面黄重复排列,花是一朵绿一朵紫重复排列……”
5、闯关游戏
(小朋友们真聪明)
师:你能应用你刚才学到的知道完成下面的闯关游戏吗?看看谁闯关又快又好,老师就送给他一个红苹果。
(1)第一关,摆一摆
课件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说哪些图形为一组,它是按什么规律重复排列的?
小组讨论后汇报。
(2)第二关:涂一涂
课件出示例3,同桌交流,并说一说它是按什么规律重复排列的,应该怎样来涂?
(3)第三关,猜一猜
课件出示做一做,
把题目改成,猜一猜是什么颜色的?
先让学生猜,再独立完成。
6、生活中的数学
(1)先小组讨论再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比如说:我们的桌椅排列,衣服上的图案。
(2)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有规律的摆放的,请看(播放动画)
7、小结
师:小朋友们,能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吗?
8、拓展练习
师:小朋友,你们说得可真好,那你能用学到的知识来设计你的作品吗?
用准备好的圆片按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可以摆成条形的,也可以摆成正方形的。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边展示边说:我设计的是xxx的图案按一个x一个x依次重复排列。
找规律
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称为有规律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中的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上学期已有涉及,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处可见。学生有比较好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但在做拼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不能大胆的用多个材料多种方法进行拼组,教师要适当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
根据《课标》中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及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通过观察、操作,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二是通过”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三是“做风车”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感受图形美。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旧知导入——预习汇报、构建新知——夯实基础 发展技能的三个板块:
新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班里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把它请进来!在掌声中出示米老鼠图片,米老鼠又建了一座新房子,邀请同学们去参观,你们高兴吗?这时出示房子图片。接着,让学生观察说出房子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情境的导入很快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既复习了旧知,又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可以拼组成其他图形。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时效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障,课前预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操作空间和探究空间,同时更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上汇报巩固的形式,完成教材中的三个活动:
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认识不是一无所知的,只是他们的认知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自主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或正方形边的什么特点””学生主要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同时,我又通过课件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使学生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通过预习数学书27页例2,对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我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课件汇报,巩固学生的认识。同时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尝试进行拼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作品展示、与同伴交流,由学生自己讲解“用了几个什么平面图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有了充分自我比较和与他人比较的机会,也就有了更充分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对比不同的拼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面图形的关系,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做风车”这一活动,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否则就成了手工课。所以课堂中,我把重点放在讨论“风车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图形,图形是如何转化的?”这一问题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我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纸是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三角形时,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
检测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的第三板块我设计了课堂目标检测,检测中以闯关形式设计了五个活动:即第一关:快乐填一填。第二关:动手剪一剪。第三关:用心拼一拼。第四关:仔细数一数。第五关:神奇拼一拼。
检测中前三关,重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后两关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用数学的能力,符合低年级儿童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乐于竞争的心理,以争夺智慧星的小组合作赛形式进行检测。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强化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以上是我对《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设计理念的剖析与阐述,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前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篇三
《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形成,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游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认识图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圆柱 球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篇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加强了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并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为了突出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这方面作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题图出示了3幅逼真的购物、乘车、存钱的画面,即只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用到人民币。同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将这些平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积少成多后,将这些钱用来办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买好书捐赠给贫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教材还多处精心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在买卖商品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1、通过对人民币的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的识别,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1角=10分,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这节课的设计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的学会新知。另外,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提问:“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做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教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指出: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指示。(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师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举例不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的生长点。)
2、认识人民币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用过那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用过的人民币有的是几元的,有的是几角的,还有的是几分的。你们知道吗?”
指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板书:元角分)
引导:“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不同的人民币,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认识它们的?”
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引导:“同学们真不错,用那么多方法来认识人民币。请把课桌上你认识的人民币,给你的伙伴说一说。”
学生活动,互相说认识的人民币。
提出问题:“每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课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分完后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我们把元的分成一类,角的分成一类,分的分成一类。
2、我们把纸币分一类,把分币分一类。
3、我们按数值来分。
……
指出:人民币上的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对“怎样认识人民币和怎样分类”进行传统的“授予”,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延伸。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3、探索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1元钱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钱方法买到这块橡皮吗?”
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然后把想好的方案说给大家听听。
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汇报交流:
1、我直接付1张1元的。
2、我付2张5角的。
3、我付5张2角的,还可以付10张1角的。
4、我还可以付1张5角和5张1角。
……
引导:“同学们想出的付钱方法还真多,哪位同学能说说元和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1元=10角。
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1个5分的可以换()个1分的;
1张1角的可以换()个2分的,还可以换()个5分的;
1张2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
1张5角的可以换()张1角的;
1张1元的可以换()张5角的,还可以换()张2角的;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游戏在师生之间或小组内进行,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4、模拟购物,实践运用
提出任务:“接下来我们开展一个‘购物活动’。每组选出一名超市经理。请‘经理’先介绍一下超市的商品。”
各组推选出“经理”介绍商品。
引导:“请大家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吧。”
学生自由购物。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进入情镜,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5、评价及小结
引导: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上得高兴吗?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得比较好?你应该向他学习什么?谁来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总之,让整个学习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沟通。那么,学生将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篇五
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个内容是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后,通过学生操作,初步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进而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一些转换与联系。作为“空间与图形”板块的一节重要内容,它对后续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铺垫。本节课我将根据拼组图形的奇妙变化将课题定为《奇妙的图形》。
如果说一年级上册只是要求指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名称并初步识别,那么这个学期就需要在此基础上从本质来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能够想出一些办法来判断,如折一折、量一量等,继而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发挥想象,拼组出一些图形。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重点明了“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除此之外,我是学生能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奇妙关系,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大量地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孩子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初步识别几种图形了,但是各种图形具体本质的特点孩子尚未掌握。所以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及边的特点,而难点是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区分与判断,这是有理论上升到应用的过程。我将会组织孩子在拼组中发现奇妙转化进而验证区分来进行难点突破。
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活动有 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言语和时间活动在他们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节课又是操作性很强的课,需要要借助具体的学具操作来学习,所以我选择了实验研究法,让孩子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习得新知。为此我要做的准备还真不少,主要是各种图形的折纸和拼片,以及做风车的相关材料。二常用的课件在本节课中有在总结和演示时起辅助作用。
所以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三大环节,充分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体验图形的奇妙转化。首先我将用风车激起学生的兴趣,从猜测风车是用什么形状的纸做成的,来引入四种平面图形,是学生一开始就在一种好奇和愉快的状态下学习。拆开风车寻到答案后顺利进入第一环节:折一折。当然折不是重点,重点是在折中看,折中说,进而明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在这一关键环节中,我也设计了几个层次。在探索长方形的边的特点时,先引导观察,明白对边概念,再示范折纸,提供方法,到提示总结让学生体验“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发现过程。而在探索正方形边的特征时,我将逐步放手先让学生自己猜测,集中想办法验证到验证得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发现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时,他们自信心和成就感都会开始膨胀。而这种操作中得带的知识印象又特别深刻。带着这种深刻印象与成就感,我们跟着小精灵从此那个来到了图形城堡接受挑战,悄然进入第二环节:拼一拼。先用2个长方形拼组,发现长方形竟然可以拼出正方形!此时教师可以是适当反问:你怎么知道这是正方形?来引导孩子会顾刚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他们还想到了量一量的办法,真棒!那么4个小正方形又能拼出什么图形呢?他们也拼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孩子明白:拼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最后是很开放是一个环节:请你用任意几个三角形拼组图形,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作,感受图形的奇妙,此时,你一定会发现原来孩子们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他们一定能拼出很多漂亮的图形。这是一个相对开放和活跃的环节,很考验老师的组织教学。我会从各方面进行调节,特别是教师语言。第一环节我会较多的采用引导提示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探究新知,那么在这个环节我更多的采用指示性的语言和赞赏的语气来调控课堂,让他们大胆拼,仔细看,认真听。
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想要让他们停下来只有找到更吸引他们的东西。我用变魔术(将远行变成正方形)抓紧了学生的注意力。想变成小小魔术师的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完成了圆变成正方形的过程,个个都很兴奋,当然在此过程中细节一定要注意讲清,如:对折、找点、画线,都是决定“魔术”成败的关键。
“圆片可以变成正方形,而正方形的纸片还可以变成风车!”学生被这个风车吸引住,来到了第三环节“做一做”。对学生来说做成一架风车很重要,但是我的重点却不是做风车,而是给孩子提供清晰的指导和适当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做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奇妙变化,做风车之前,从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而正方形又折成了4个三角形,风车转起来时有出现了圆形。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感受到了奇妙的变化!
当学生拿着做好的风车,快乐地迎风奔跑时,风车转起来了,学生一定感受到了图形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数学带来的乐趣!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篇六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10的认识》。
1、教材内容分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3、教学重点:
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4、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10的组成。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整节课以小朋友们为国庆节学校所举办的活动而积极准备为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多媒体形、声、色、动的功能,吸引并引导孩子们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增进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
(一)创设情境,引出“10”
国庆节即将来临,学校为庆祝祖国的生日要举办放飞和平鸽的仪式。一3班的老师和同学正在为活动而做准备,一起去看看!——出示主题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创设的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观察、操作,认识“10”
1、引导观察从主题图发现了什么?并交流自己数数的结果。初步认识10。
2、多媒体情境:吴瑾同学为学校准备了一大堆气球,数数,是几个?怎么数的?
揭示课题:10的认识
3、动手操作,从学具袋中取出10根小棒。
4、联系生活,找找有关10的事物。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由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表示事物和数在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个环节,通过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找找身边的“10”,给每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有关10的例子,感悟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三)演示、思考,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比较
1、多媒体情境:小朋友们已经为学校的布置折了9朵花,这时陈丽同学又折了一朵,现在有几朵呢?(思考领会,9添上1是10)
2、多媒体情境:礼仪小天使排队(结合练习九第1题)
小天使们按号码排队,可其中的几名队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请你帮帮他们!
(为了帮助他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配合多媒体的演示,体验成功的喜悦。从中掌握了1-10的顺序。)
3、多媒体情境:学校演播厅里正在准备试播,一起倒计时。(结合练习九第2题,倒数10-1)
4、多媒体情境:郭名负责清点乐器队的人数,可发现打鼓队和敲锣队中的一队人数给少了,是哪队人数少了?(合作探究,得出9〈10,10〉9)
(生动情境的营造,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在交流、暗示、移情等心理作用下,注入热情,积极参与学
习活动。在解决情境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也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
(四)学习迁移,掌握10的组成
1、多媒体情境:林可看大家准备得很辛苦,便从家里带了10瓶饮料要个伙伴们喝,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想分为两个袋子装,她可能会怎样装呢?
2、用学具代替饮料,亲自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汇报不同的分法。(结合汇报情况,多媒体演示10的组成)
4、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10的组成?
5、游戏:师生互动老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生生互动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合起来是10。
(从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都体现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允许学生用自己已有的数的分成经验,用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并在游戏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愉悦,实现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深化感知。)
(五)学写“10”
先让学生观察后说说10的书写,后由老师讲解示范,生练习在田字格写10。
(六)儿歌固新知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边做拍手游戏边念儿歌,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