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通用10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篇一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能力,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写作技能,成为了有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分享我的教学探讨心得体会。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程的最终目标,更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总目标。作为一名初中作文教学者,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够将自己想说的话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初中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实用工具,例如语法分析工具、语言翻译软件等,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当今的初中生越来越喜欢多媒体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有趣的课堂形式,例如讲解、流程图、PPT等。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成果的体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因为探究教学效果而努力。通过对初中作文教学过程的不断探究,我发现,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开展写作、修改、模仿等活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作文,给学生提供范文,让他们仿写范文,理解优秀作文的优秀之处,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
在初中作文教学评估中,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都要综合考虑。我们可以采用教学笔记、教学反思、作文分析、口头表达等多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指导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调整。
五、教学总结。
作为初中作文教师,我们应不断总结、反思,完善教学方案。我们应当始终关心学生,了解他们的情况,充分发掘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初中作文的学习中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
初中作文教学探讨心得体会,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及教学总结五个方面的探讨,希望让初中作文教学者更好地将写作教学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写作技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
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篇二
下文讨论的是初中作文教学技法,提供给大家学习参考。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沉浮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进行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这样,作文时内容就会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模仿来的。再如,左丘明的《左传》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正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重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时,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把学生的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会挫伤他们的`自尊,还会打击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我们中学生平时能这样去做,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能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俗话说:“乐此不彼。”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光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以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推荐校报发表或校园网页,并在课堂上为之大加赞扬,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从而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篇三
[内容]。
课堂提问分两方面:一是教师提出问题。一是学生提出问题。这两方面,其实是两个层次,教师提问,是为了促使学生思考;而学生发问,则是思考了的结果。课堂设疑提问要有目的性、艺术性。
一、问点要准“准”一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课文内容的重点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应与中等以上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所提问题能让学生“跳一跳”,确实能摘到“果子”。三是要抓住课文知识的逻辑关系,所提的问题应丝丝入扣,不蔓不枝。忌空、大、难。教师所提的问题如果不适合学生的实际,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学生也就不愿费那种“劳而无功”的气力,去做那种烦琐的探求。笔者曾听过有的教师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这种情绪之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较好的教学气氛。
二、问要有值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的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图花架。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加思索,不费力气就回答的问题。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的热闹,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这就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教师要善于在“无疑之处见有疑”,在教学中适时“抖”出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有疑”为“无疑”。一句话,设疑提问有要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一篇文章的实质。根据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体会,语文课设疑应从以下几个地方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处。(2)课文的重点,难点处。(3)文章画龙点晴处。(4)“铺路架桥”处。(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处等。例如,介绍鲁迅时设疑:“为什么鲁迅学医又弃医?”鉴于这个问题在鲁迅一生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中学生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也不乏重要的启示。因此这个问题问得有价值。
三、发问要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了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在这个班级与那个班级的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提问是否具有艺术性,其效果显然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他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一句,不是按通常“什么叫孀妻?什么叫遗男?”那样直问,而进行“曲问”:“有个孩子也去帮助老愚公移山,他爸爸舍得让他去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们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寡妇,他是遗男――孤儿呀!”由于问题拐了个弯,学生多动一下脑筋才能解答,因而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问要适时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停顿”,让学生有进行积极思维的时间,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否则只能“引而不发”。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就是教师的设疑提问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抓住学生处于“愤悱”之时的有利时机,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释”疑,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答问时机的把握,是整个答问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决定着作用和结果,也体现了艺术的程度。《礼记・学记》中说:“善待问者如撞种,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里用撞钟比喻学生的发问,鸣声当作教师的答问。撞钟之声有强弱,表示答问程度有分寸。教师不肯把结论轻易地告诉学生,必待学生反复思考,将要触及问题的实质,发问有一定水平时(从容:喻学生有所进而复问),才予以指引,使问题得到揭晓而“尽其声”。可见,答问的时机其实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和过程,是对最佳答问效果的超前认识。学生已是“山穷水颈,我们一步步地加以诱引点拨,使之“柳暗花明”,“茅塞顿开”,有登岸成功的愉悦和仙人指路的感激,这样的答问效果及答问效应定将非同一般。
五、反答为问顾名思义,对学生的提问,教师本该正面回答,但却不答,反而为问。反答为问,不变换“主体”,“被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论集》)只不过这里的“讲说”变成了反问,故教师仍为“主导”。
有些问题,教师作答固然容易,但倘若把学生思维再推进一步,学生便有可能自行解决,让学生能在开动脑筋的过程中明白最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做肯定要比接受老师灌给的一个答案更有价值。它能让学生自信自己的能力,也会自觉地养成“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习惯。例如钱梦龙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生:为什么把杨二嫂叫做豆腐西施?师:是啊,为什么呢?生:西施是个有名的美人,杨二嫂长得漂亮。师:还有个同学在提问题的小纸条上说是因为杨二嫂的豆腐做得好,做得又白又嫩。是豆腐好还是她有点漂亮?生:是有点漂亮!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是打扮出来的漂亮!生:因为杨二嫂的关系,豆腐店的生意就特别好。师:大家去看杨二嫂,豆腐生意就好起来了,是吗?这样写带有点什么意味啊?生:讽刺。这个答问过程,钱老师只用了四个“反问”,把鲁迅先生通过对杨二嫂外貌绰号描写表明的对她的态度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了。如果直问直答,那便少了铺垫过渡;如果教师补充铺垫,那么,教师会有可能碰上对类似“做作”、“卖弄”等概念解释的麻烦。纵然不作这样的解释,教师也不会像这里一样顺应学生的思路合乎学生的理解水平而解决问题,自然顺畅,行云流水。因此,反问为答,实为套学生口径,顺学生思路,进而导向正确理解过程的一种简捷方法,也是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
六、非答却答看似答非所问,其实句句都是铺垫。不答只是暂时的,是把得出一个复杂答案的过程肢解开来,作知识的补充、利用和思维的正向定势。这种回答,提问一般有些难度,或者学生在有了一个直接的答案后还是不能理解,因而有必要荡开一“笔”,慢慢回答。还是钱梦龙老师《故乡》中的例子――生: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师:烛台是什么?生:插蜡烛用的东西。师:对!那么香炉呢?生:插香用的东西。师:都用来干什么?生:求神拜佛。钱老师把眼光盯在香炉和烛台的实际用途上,看似未作回答,却让学生明白到了“求神拜佛”的程度上。
当然这还不是正确答案,未及本质,但毕竟扶人“上路”了。然后,再说到“崇拜偶象”,说到相信迷信,说到泥塑木雕,说到宿命论,说到银项圈,说到取名闰土。这些问和答,似乎都跟原始问题对不上号,但扯得上边,因为,如上说到的东西,它们的内质是跟“香炉烛台”一样的,它们是同一种东西支配的结果――“精神麻木”,至此“放平”。其实,在这里的由“扶”而“放”的过程中,教师做到了“引而不发”、“导而弗牵”(《礼记》),给了学生“易晓的暗示与浅明的指导”(《论集》)。这样的答问,通俗自然,丰厚深刻。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可否自始即不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兴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上的快乐。“闭门推出窗前月”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失败,“投石冲破水中天”才是我们孜孜追求的佳境。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篇四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作文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在教学探讨中,我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
第一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是目前国际教育趋势。在作文教学上,学生应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我们需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段:参与式教学传统一精髓。
参与式教学是我国教育的传统精髓之一,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交流,组成小组去探讨作文题目,互相比较,以此提高彼此的写作水平,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段:达到教学效果的关键点。
达到作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这样才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并且取得效果。孩子们要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路,这种表达的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的深度。
第四段: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必须的。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必须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摸底测试的方式,发现学生的写作问题点,这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发挥个别差异。同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如视频教学、网上课堂等,这种方法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五段:要发挥教育教材的价值。
要发挥教育教材的价值,特别是语文教材的价值,要把它们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来,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掌握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要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出坚定的意志力,并且要有探究知识的精神,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写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取得进步。总之,我认为,作文教学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文化技能的过程,但是千万不要忽略了孩子们的感情和兴趣需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帮助他们掌握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并且在今后的人生中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篇五
【课程标准】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第二章第2节前半部分的学习内容。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也是其他测量工具使用和读数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学习内容对后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测量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记录实验数据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以前学习过简单的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测量过一些物体的长度。但是对初学物理的8年级学生来讲,在此以前严密、细致的长度测量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更多的也基本都是学生的定性观察。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即使简单的抽象思维也往往需要具体事例来支撑,并且容易产生片面性。
【学习目标】1.通过常用物体的长度、常见的时间知道一个物理量的大小需要用数值和单位两部分才能表示出来。
2.通过不同国家常用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的比较,了解国际单位制的必要性。
3.会进行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
4.通过测量课本的长度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长度;通过记录课本长度的测量结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5.在测量课本长度的过程中,体验测量存在误差,认识科学实验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6.会选用适当的根据测量长度。
7.能利用日常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估测长度。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2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问题3、4、5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6、7、8、9、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5.通过问题10检测目标5的达成。
5.通过问题12、13、作业2检测目标6的达成。
6.通过问题14、作业1检测目标7的达成。
【学习过程】。
[板块一]思考下面5个问题,并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问题驱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学生生成、探究、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3.除了米和英尺这两个单位以外,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写出它们跟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问题4.微米和纳米是两个更小的长度单位,在科学研究中会经常用到。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请你把长度的这些单位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分别写出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问题5.完成下列单位换算题:1.24km=?m,2.56mm=?m,3800μm=?m,4.8nm=?m。
[板块二]用刻度尺尽你所能准确地测出物理课本的宽度,并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驱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转化成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9.你们能总结一下,用刻度尺准确地测出课本的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板块三]刚才我们通过测量课本的宽度,学习了刻度尺使用的知识。思考下面5个问题,并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
(问题驱动:教师设置问题链,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学会教学内容。)。
问题11.你能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吗?把你的测量结果记录在你的课本p24上方表格里的相应位置。
问题12.你能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课桌的长吗?为什么?
问题13.要想测出课桌的长,你应该怎么办?
问题14.如果手边没有刻度尺,但知道物理课本的长为26厘米,能否知道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说出你的办法来。
[小结]略。
[作业]课本p251、2。
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篇六
(河北省阜平县大台中学,河北阜平073200)。
摘要: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学科,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特点,因此对于数学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初中数学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比较重要的时期,因此这个时期对于数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必须要重视这个阶段数学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的对策。
一、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1.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例如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计数、计算以及推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于事物的计数、数量之间各种运算以及比较,这些都是离不开数学的,需要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支持。也许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所应用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感觉不到对它的应用。
2.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使人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得到锻炼,比如人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科学具有严谨、缜密的特点,所以在学习这门科学的时候除了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外,自然也能锻炼严谨、缜密的思维。也就是说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让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产生比较清晰的思路,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从而能够根据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将事物可能发展的趋势和结果进行一个大体的推断,所以说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使人的大脑和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
3.数学已经深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数学掌握着这个信息化社会,把握住数学,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具有数学读写能力的人和不具有这种能力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其程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数学知识支持多产的、技术强大的精英阶层。曾经得到过诺贝尔奖的杨振宁说过:数学在他的科学生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些学者将信息时代也称之为数学时代,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4.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数学工作者身上的那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从而激励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纵眼望去,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无数的数学家都有着兢兢业业、刻苦勤奋、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让自己能够得到熏陶和震撼。
1.教师角度。(1)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过度地重视教学中的趣味性,而忽视了数学的味道,甚至有些情境的设置离题目太远,根本就不切实际,显得非常生硬,而又刻意。对于一些知识来说,找不到合适的情境来解释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说每个知识点都必须要设置一定的情境,有些问题可能就是来自数学本身,所以对于情境的设定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2)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而且没有透彻的理解课标含义。新课标提出了三位目标,分别是学科知识、数学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很多教师对此的理解存在着误差;或者是理解了,但是执行起来却存在着偏差。只侧重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并以此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导致了课标的失衡,使数学的教学过于简单和过于程序化。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只重视了训练,而忽视了培养。(3)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没有灵活性。很多教师对于数学的教学还停留在以往单一的方法上,所有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集体备课,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地挖掘和研究,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另外,对于所有的学生都采取一样的教学方式,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变动,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很难做到对数学教学的因材施教。(4)评价方式存在漏洞。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根本就无法展现一名教师的修养和内功,因为他们不能够对学生做出非常合理的课堂评价。这些教师一般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评价语言或者是评价比较肤浅、过度、琐碎,不存在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根本达不到课堂评价应有的效果。还有一些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语言过激,让学生感觉到其语言上的讽刺性,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课堂评价如果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引发灵感的碰撞;或者是不能够发挥其指导、激励的功能,那只能说明其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对于数学的教授就是照本宣科,整个教授过程都是在以教师为主导,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活动,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将其归纳总结成数学问题。
2.学生角度。(1)作业完成不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自制力比较差,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上往往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在初中阶段,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作业完成的不认真或者是完不成作业一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由于作业是在家中完成,很多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很少,再加上学生自身较差的自制力,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完不成作业,甚至出现了抄作业的现象。很多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书写不认真、审题不认真、检查也不认真,在作业中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选择放弃。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去处理作业,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同时也妨碍了一些成绩好的同学的进步,从而形成了较差的教学效果。(2)不喜欢学习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由于数学学科复杂多变的特点,很多学生对于它的学习提不起任何的兴趣,所以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表现的非常冷漠,给人筋疲力尽的感觉,更有甚者直接以睡觉的方式进行默默的抗拒。(3)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根本就没有正确的方法,所能做的就是对一些公式进行死记硬背,不懂得去推理和计算,在他们的心里只要记住就可以了,殊不知数学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是单纯的靠记忆,注定是学不会数学的。(4)频繁的考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负影响。现在很多学校都有着各种形式的考试,例如周考、月考等,这种频繁的考试不仅让学生精力上感觉到疲惫,更重要的是当学生成绩较差的时候,往往会挫伤其自尊心,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严重的现象可能是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就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
1.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采取乐意学习的态度。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所以对于这样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要想让学生拥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能够从“厌学”转变成“乐学”。小学数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虽然计算量大,但一般都是比较具体的数字,而初中数学则出现了用字母代替数字,从而提高了数学的抽象性。这表明初中数学又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新的征程。那么要想让学生做到“乐学”,就需要教师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创建符合条件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看到一些比较直观的案例。同时还需要兼并运用一些具有启发式的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注意力完全的放到教学中,展现出最积极的思维能力,诱导他们的学习动机,借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在教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创设出表面比较浅显,但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有自己的观察、分析、思考、判断的能力。将这种方式教授于学生让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多对学生进行表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尤其是学生,更加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要用多表扬、少批评的手段来激励学生。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批评,结果只能是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做出一些放弃学习的行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的创造一种比较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再加上适当的激励手段,这样就可以使各种程度上的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课堂的提问中,要将各个学生群的水平都兼顾到,让每个水平的学生都有能够答对问题的机会,然后给予回答问题的每一个同学一定的鼓励和肯定,以温和、热情、多赞扬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少批评、少指责、少否定,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都能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考试来说,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样,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出题,这样可以让他们在考试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进入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中。我相信这样的方式肯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教师能够对教材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开发能力,深刻体会出新教材的意图,全面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的指导能力,即能够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分析,并对学生的创造性给予一定的指导;需要教师具有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即对自己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进行有意识地分析和总结,并从中认知到自己教学的不足。
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在一堂课上实现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数学的学习可以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可以使人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水平得到锻炼,可以让我们体会到数学工作者身上的那种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从而激励自己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数学已经深入到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所以在对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采取乐意学习的态度,并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激励,让其能够成为数学王者。总之,身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参考文献:[1]白东明,金磊。浅谈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才智,2012,(1):062.
[2]吴越明。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4,(27):41.
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篇七
(河北省平泉县小寺沟中学)。
摘要:时事热点与时代息息相关,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将目前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和社会问题引入生活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析历史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利用时事热点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中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厚的现状,教师可以引入时事热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入《亮剑》这一电视剧,引导学生从电视剧中的人物、背景、事件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二、利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时事热点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紧密结合,可以让爱国情感教育融入故事、人物、情节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完中国的抗战史之后,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教师可以引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上台以来参拜靖国神社和篡改历史教科书这一时事热点进行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强化。
三、利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时代赋予了青少年的崇高使命,青年人应该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人民,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增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伟大的民族理想。例如,在学习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联系社会时事热点,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实现祖国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时事热点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
参考文献:
陈建霞。浅议时事政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4(10)。
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篇八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西江初级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教学形式的不断完善,都旨在由原有的封闭固守式教学模式,改变为创新形式的教学。数学学科作为一门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的学科,其教学模式改变为创新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讨论了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开展创新教学的策略。
经过课堂教学多年的发展,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和学生的素质发展,为力求将“人本性”的教学理念体现在当今的教学中,初中数学课堂必须进行改革,提升课堂的创新性。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切实可行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
新课改后的教材内容已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深入浅出,基本做到了用最平实的语言体现最基本全面的数学知识,但教材只是一个指导性工具用书,教师善于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应用,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这是教学的关键。尤其是要善于变通,将传统的直白知识进行创新扩展,让学生真正掌握“举一反三”的技能。例如,在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时,举例不要单一使用书上的范例,而要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更新教学模式。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十分有利的,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二、从教学目标上进行创新。
数学学科的开设,最重要的一项应用价值就是“生活化”。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切记,单纯的知识讲解和传授很难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求知欲”。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很单调,也很直接,就是让学生学会解决书面问题。而现在的素质教育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能完全根据课本的要求和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而更应该注重经验理论的总结,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乐知者”。因此,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能够教会这一道题”,而是应该以一道题为范例,让学生在这一道题中学会分析方法、运算方法、解题思路,并能够自主综合反思,对题目进行深化,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要适合学生,提高学生的成绩,更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以大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从教学过程上进行创新。
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教学过程的不同。传统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学的核心部分,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教学课堂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导致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死气沉沉,且毫无生机,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学效率和质量难以得到提高。而创新式课堂则要求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应有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正确地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成一致,跟随教师的教学步调,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例如,在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走下讲台,鼓励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上台讲解,将课堂交给学生,这样既掌握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这样的平级讲解,还能够有效地消除课堂的紧张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鼓励方式,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四、从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
要想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能够发散学生的认知思维,真正地将“创新”这两个字融入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利用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教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重难点,教师更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模式”的创设,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的魅力,更好地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联合,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可以说,这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当然,教学创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变革,灵活应用。比如,对于一些比较活跃的班集体,不妨就采取“小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进行新知识的教授,既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求知意识,又能化学生的缺点为可以利用的优点,一举多得。
初中数学创新式教学主要是为了让课堂焕发新的活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创新式教学固然是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的好办法,然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方说实行创新式教学之后,会不会让课堂失去组织纪律性,或只注意形式的创新而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等,这些问题也是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通过本文的撰写,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为学生架设一座坚固的桥梁,让学生顺利地走向成功之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欢乐。
参考文献:
[1]刘伟清。初中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旬,(02)。
[2]蒋清军。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6)。
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篇九
一、竞赛导入。
背景: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方法:在《手绘图表》这一课中,我创设了游戏抢答进行导入:请看课本第12页中的《道路交通管理图》回答屏幕上的问题……我把学生分为4个大组进行抢答,并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表格(下图)进行统计。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抢答活动,能够最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增加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本课的学习。
思考:用竞赛导入这种方法时,进行课堂竞赛的时候培养活跃气氛的同时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在上这堂课时有个别班级特别兴奋,不能顺利的过渡到下面的教学环节,这样就对美术教学活动产生负作用。所以在开展竞赛活动之前一定要制定好规则,如纪律不好的组要倒扣分数。在《校园环境标识设计》这类课也可以用竞赛导入的方法,分组竞赛讲出各种不同的标识,看哪一组讲出的种类更多,就使学生有非常主动的学习动机。
二、观赏导入。
背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现在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美术课中的运用也很常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美术课结合起来可以非常生动直观的体现出来。
方法: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优质课评比中吴蓉老师的《漫步中外园林艺术》中,用了昆曲《牡丹亭》既是曲名也是园林中亭子的名字。这段婉转曲折的昆曲深深的把同学们吸引在那个情境中,视频中背景中都是中式园林的体现。曲中“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被引用来描绘苏州园林。这种导入方式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美术课中要体现人文性,涵养人文精神’的体现。
思考: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视频的选择也要体现美感。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视频欣赏活动。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取材上,体现欣赏审美性、多元性。2、在情感上触动,将欣赏从被动转化为自主。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也用了观赏导入的方法,让同学们欣赏大唐文化,感受唐代文化的精华。
背景:有人说:文学和美术之不同在于,前者是把形象诉诸与想像,后者则把形象呈现在眼前。通过文学可以让大家通过想象去构筑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通过文字让大家进入到想象的美中去。
方法:《苏州园林》一课,我用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导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我用生动富有情感的音调和语速朗读:“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思考:文学导入,首先要注意作品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在《鲁迅》一课中我也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导入),文学的选择要精准,能充分体现美术课的重点。结合语文课本上的作品相对来说学生比较熟悉,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次文学作品的体现上也有讲究,教师自己有情感的朗读和通过机器的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在《鲁迅》一课中我也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导入。
四、设疑导入。
背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它产生于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需要,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真正把学习看作自己的迫切需要的时候,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动机那是一节好课的开始。
思考:设疑导入要牢牢的抓住同学们的好奇心,初中阶段的孩子还是很有好奇心的。用设疑导入时我们应该注意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初一和初三学生心理就完全不同,教师要掌握这个“度”。
五、学生直接演示导入。
背景:直接的演示是美术课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分为教师直接演示和学生直接演示两种,我认为学生直接演示导入效果更好。
方法:美术课中直接的演示对学生有一个很好的示范效果,能明确的知道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徒手画我家》一课中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如下图),从学校到家里的简单地图,其他同学在美术作业本上完成。等学生画好后,引出课题《徒手画我家》,明确这就是徒手画,再进一步说明徒手画就是用简便的工具和简练的线条画出来的画。
思考:在美术教学中分教师直接示范和学生直接示范两种,在美术教学导入中用学生直接示范效果会更好。学生直接示范时要注意两点:首先,要请美术表现能力好的同学,这就要求美术老师要掌握班里学生美术的能力;其次,教师要注意规范性,如果学生画的不标准,教师应该把好关进行修正。我认为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应具备常态性,而不是像在各种优质课评比中的新、奇、特的课堂导入,“噱头”十足,但准备起来却“劳命伤财”。在《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中我请一位会剪纸的学生进行直接演示,等同学一刀剪出一个“囍”后,顿时大家对他非常佩服,而且都对这个“囍”的剪法非常好奇。
总之,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五导入法”要讲究策略,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才可以更好地唤醒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更完满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2]叶圣陶。《苏州园林》。
初中教学探讨心得体会篇十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开展广泛的教学改革探索。许多研究者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在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教与学的改革。因此,基础教育教师必须掌握和善于运用创新性教学艺术。那么对初中数学教学如何体现创新性教学的探讨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一、在数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必须让学生有广泛的兴趣,教师必须明确怎样教,怎样引导和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接受新东西。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主要靠学习者自己领悟和实践得来,而不是单靠教师的传授与灌输。同时,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地学习者转变为主导的参与者,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参与意识,从而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这些活动可以是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的机会越多,他们的兴趣就越浓,越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技能。
创新性教学反对形式化,体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上。从教师方面来讲,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尽量采用新奇、独特的方式。
1.创设良好的数学环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热情。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中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数学情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述初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丽小岛的录像。录像画面:海洋、小岛、海岸线。
2.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形成宽松的环境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讲究与学生交际的艺术,成为学生的朋友,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课程。同时,运用各种活动形式给予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并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他们会用极大地热情与老师配合。以各种方式给予学生鼓励,从而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全方位、多途径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知识传授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为能力奠定基础,要想激起创新思维,培养能力,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否则,创新就失出了基础,学生的创造欲望即使被激发出来也难以上升为真正的创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准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或态度进行定向迁移,诱发创新思维。
2.在改进数学教法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获得顺利完成。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范式教学为创新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互动,在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相互交互,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
3.在参与数学实践性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目前,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成为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创新性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一种在主体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原理,从教学过程自身的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主要目标,具有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