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心得体会(五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心得体会篇一
蹇家坡学校
杨胜
毕业两年,每学期都带两个班的数学课,一直以来,我就觉得数学有几大难题,其中就有对于概念的教学,像老师所提到了现象,在教学时,学生对于概念好像识记了,掌握了,甚至会背了,可是到需要运用这些概念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完全不会运用。
而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坚固基石。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正确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更是孩子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有利于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形成完整的、清晰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下面我就以我所了解的我们班的情况浅谈几点:
第一、存在问题
1、学生方面: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牢记了数学概念,确完全不知该如何应用。
2、教师方面:由于我刚刚毕业,本身对于小学数学概念就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是跟着教材、教参走,结果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自然会使得孩子们数学概念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糊涂。
3、教学设备方面:由于学校处于偏远地区,教学资源特别薄弱,并缺少教学最需要的多媒体,也没有什么教具给我们老师提供,同时由于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的限制,使得概念教学显得枯燥、乏味,教学也往往只浮于表面。
4、来自概念本身的: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概括性;数学概念又是以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这和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不同的,造成了生活概念和数学概念的混淆。比如大部分孩子对于“角”就仅停留在角的顶点上,并需要依托具体的实物才能进行描述,而数学中的“角”则是“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几何图形”,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费劲的。
第二、解决方法
怎样让这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小学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
2、概念的练习宜生动有趣
小学孩子从心理状态上来说较难适应学校的教学生活,在学习中总是会感到疲劳乏味,碰到相对枯燥的概念教学时这种疲惫更是由内而外。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其代表作《幼儿园》中认为,游戏活动是儿童活动的特点,游戏和语言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组织各种有效的活动,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将会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将游戏用于教学,将能使儿童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地汲取知识。
游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必定是美好而快乐的。有了这样的感觉,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是浓厚的,我们再让数学的魅力适度展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但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他们继续进行探索、学习新知的动力就来自于此了。
四、概念的拓展宜实在有效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从他的“活动”理论出发,强调儿童“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让孩子们在主动作业中运用思想、产生问题、促进思维和取得经验。确实,在一些亲力亲为的数学小实验中,孩子们表现出了一种自然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他们以充沛的精力在这些小实验、小研究中主动地讨论所发生的事,想出种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使智力获得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孩子能力所能致的小研究活动,可以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得到进一步体验、内化,得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抵达的效果。
孩子对于较大的单位比如说“千米”“吨”等,由于其经验的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教师这样说了,他也便这样记了,对他而言也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字符而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那么“千米”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千米=1000米”是一个不能用手丈量的长度;“吨”在孩子们的印象中便是“1吨=1000千克”是一个拿不动的质量。至于“1千米”到底有多长,“1吨”到底有多重?孩子们心中并无底,才使得经常会出现:一幢居民楼高约20(千米);一节火车车厢载重量为60(千克)这样的笑话。如果我们能让孩子们来进行切身的体验再附以一些小实验,这些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概念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却是重要的。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们我们不能假定他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指望他们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数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孩子们这样做。那么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引领他们,使之学得轻松,学得扎实,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让概念深入心中,为数学学习服务。
我也只是一个刚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教师,对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太多太多了,希望各位老师能多多指教,在下一定虚心请教。
2014年10月14日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心得体会篇二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
【附小教研片】
下宫小学
俞裔银
【内容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随着新课程理念推行,过去的教学方式正受强有力的冲击。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新课标教学
数学概念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具有抽象性、复杂性、严密性,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具有固定和同化新知识的功能。一切的数学规则的研究、表达与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概念,它是数学的基础,是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空间观念形成,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1、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
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我们要认识、把握某个事物,必须首先弄清这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否则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例如:加法这个概念,指的是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的运算方法。如果学生不理解加法的概念,只知加法的符号表示,那么他可能会十分顺利地计算加法式子,而一遇到实际生活的问题,就会犯糊涂了,或者思维混乱,或者死套所谓的经验,见到“一共”就加,见到“比多”、“比少”就减。所以我们要想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掌握知识,并能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重视概念教学,充分认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2、正确掌握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必要前提条件
可以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思维形式中,概念是起点,没有概念,或是概念错误,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判断,无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下列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3/
3、4/
3、2/
3、9/
4、39/40。要解答这道题,学生必须对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去判断和推理。正是在应用正确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也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通过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掌握概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
3、概念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迁移能力的增强
实践证明,学生对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得越深刻,学习有关的知识越容易,迁移能力也就越强。例如: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就有助于以后分数、比例的学习,能顺利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通分、约分、扩大、缩小的问题。而且只有以最基本的概念为核心,通过不断的迁移,学到的知识才不是孤立的、零散的,才有助于形成主次分明,纲目清楚的认知结构,才便于学生理解、迁移和记忆。例如:分数意义、分数计算、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部分知识,其中分数意义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一个概念,有关的知识在这个概念的统帅下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知识结构。
二、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1、削弱了概念的教学。教师对概念的讲解浮光掠影,粗枝大叶,对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理解不够,挖掘不够,只通过模仿记忆和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快速熟悉知识和技能。
2、缩短了形成的过程。将学生要探索的概念知识全盘托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记得快也忘得快。
3、忽视了概念的运用。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会应用了。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教学完成了,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而不知如何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
4、忽略了概念间的联系。学习某个概念,不注意联系相关联的概念,将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孤立的保留在学生的头脑中,达不到概念间的沟通,不能组成概念系统,形成认知网络。
三、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实施的策略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它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使它在教学中成为一个难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情境化,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这便成为教师要探讨的课题。概念教学的策略可分为四个步骤:引入概念,形成概念,内化概念,应用概念。
(一)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标准》的这一理念,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求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要广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充满着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在概念教学时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概念的引入方式要恰当,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创设不同的情境。创设情境引入概念的方式很多。创设故事情境引入,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移动”时,可这样引入:“大家爱听〈〈西游记〉〉的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孙悟空智斗黄牛怪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来到黄牛山,碰到山上的黄牛怪,黄牛怪大声叫着: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回答道:休想,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神奇的宝贝,高喊:变、变、变,只见金箍棒变得越来越长,从0.009米变成了0.09米又变成0.9米再变成9米,没等黄牛怪反应过来,就被金箍棒压死了。”这样的情境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动手操作情境引入,一些有数学背景的玩具和游戏不仅能愉悦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性情,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学生用同样的纸比赛折飞机飞行,发现有的飞机飞得很平稳,有的飞机却飞得不平稳,通过观察发现,飞得不平稳的飞机是因为机翼两侧不对称,飞得平稳的飞机是对称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学习。
教师在设计具体情境时,切忌单刀直入,全盘托出,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旧到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入。
(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及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形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1、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内容,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能借助动手操作来理解的概念知识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创造性地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精心挖掘教材中的资源,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
2、在探索交流中形成概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像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等物体。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概念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得以形成。
3、在合作交流中形成概念。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活动,全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彼此尊重,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尊严,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学生通过担任各种角色,逐渐培养起沟通、理解和合作的技巧,形成了对他人、对集体积极的态度,形成有自己个性的正确的价值观。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概念知识得以形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多次合作学习。教师发给每组两张表格,让学生根据2003年的年历填写,并具体写出要求:数一数、填一填。
合作要求:
1、先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
2、再四人一小组,共同记录表格;
3、合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定的任务。
完成后,再次进行合作。教师再发给每组几张表格,让学生根据2000年至2007年的年历填写。任务完成后,进行交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讨论小组合作的结果,然后让各小组在全班交流探索到的知识,分享成果。最后,教师适时再让小组合作自行创造新的年历。
(三)内化概念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容易泛化为邻近概念。这说明一个事实,概念抽象形成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真正理解了,这时需要适时内化。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的掌握在发展中飞跃。比如:可以在对比中内化概念,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利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确切的数学概念。例如:教学“正反比例”后,可以出示下面一组题目: ① 4小时行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8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路程。②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如果每小时行40千米,要几小时才能到达?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题目中讲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哪种量随着另一种什么量变化?相对应的哪两种量的什么值一定?然后运用比例的概念判断各成什么比例,再引导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对比,辨析其异同点,并填写下表。
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正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有了实质性的理解,从而进行实际应用就感到轻松了。
概念建立起来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把新的概念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纳入原有的概念体系中去,找出概念间的纵横联系,达到概念间的沟通,从中寻找概念的生长点、连接点,组成概念系统,形成概念网络,便于记忆和提取,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等腰三角形的认识》,由于“等腰三角形”是属于三角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仓库中提取出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可以放到三角形中来理解,那么学生就知道了新知识要放到头脑中三角形这个大类别里;又由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教师又引导学生用已获得的等腰三角形去同化等边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概念,而且使原有概念的认识得到扩展,并在知识不断扩展中逐步形成有关概念的网络。
(四)应用概念
在传统的概念学习中,接受概念知识被确定为最终目的,学生被动的从事着单调的、大量的解题、考试等学习活动。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应用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学生学到的概念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习才有意义。对于概念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只要概念知识学好了,自然就会应用。实际上,很多数学家都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它绝不是概念学习的附属产品,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概念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应用概念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应用概念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智力游戏类。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分数认识后,可以设计“我说你拿”的游戏:一个同学说拿出全部的几分之几,另一个则从10根小棒中拿出相应的数量。应用数学概念知识破解游戏中的奥秘。在游戏中学生兴致高涨,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这个概念知识的理解。设计创作类。例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用纸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论文调查类。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之后,安排一个调查活动,让学生到周围的几家超市或商店调查同样的商品的价格,然后比较并做出选择,知道怎样购买商品,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在教学概念时,应视具体的概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方可达到最佳的效果,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概念教学的万能模式或方法。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加强对概念教学的研究,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丰富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王坦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5.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吕世虎 巩增泰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6.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陈清容 吕世虎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心得体会篇三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是学好数学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条件.因此,把握数学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一、依据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进行教学
数学概念教学必须适合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时,应以它为依据.1.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形式叫做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过程,简单地概括为“具体―抽象”的过程.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而辨别与概括又贯穿于“感知―表象―概括―概念系统”这一发展过程中.所以,我们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增强辨别不同正、反例证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2.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使学习者掌握概念的方式叫概念的同化.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学习概念,前提是学生已积累了许多初级概念,它不同于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辨别、抽象、分析和概括,一般适用于高年级教学.利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掌握概念,它是由概念到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我们要采取“加强与表象联系”、“强化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等方法,教会学生辨析新旧概念的异同.例如,建立比较小数大小的概念时,可以联系整数大小的比较及学生所熟悉的元、角、分等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可先出示654与543.8321与8436,让学生回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再出示例题,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2.35元和2.41元的整数部分完全相同,2.35元的十分位是3,表示3角;2.41元的十分位是4,表示4角,所以2.35元0.059米.这两道例题都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小数大小的概念.二、使用知识迁移的理论方法进行教学
知识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对以后学习的知识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知识迁移的理论有:形式训练理论、共同因素理论和概括化理论.为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注意知识间异同点的揭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水平,实现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发挥迁移规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第一步,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 × 宽;第二步,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对角线或沿一顶点作对边的高,将它分成两部分,然后拼成等积的长方形;第三步,根据等积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 × 高.这条思路和经验,为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迁移作了铺垫.那么,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时,教师只要适当提示,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两个等面积的三角形,通过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自然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三、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教学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大致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是形式主义地掌握概念,第二种是概括地掌握概念,第三种是创造性地掌握概念.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必须抓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关键,实现概括地或创造性地掌握概念.1.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指对这一类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类事物本身必须具备这种属性,否则就不是这类事物;第二,能把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譬如,长方体有许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只有两点:第一,它是个六面体;第二,它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也就是说,长方体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它就不是长方体.显然,这两个属性能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其他多边形体区分开来.2.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总和.譬如,分数这个概念的外延是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一般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等对象的总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但它们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方面.例如,角、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概念教学.角:其内涵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它的外延有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直角:内涵指角的两条边成90°的角,它的外延就是90°的角.锐角:内涵指角的两条边所成的角小于90°,它的外延是指适合0°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心得体会篇四
在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创新的人需要优秀的思维品质。而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对于创新型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些必须从小学教育抓起。以下是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1
班级里总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了兴趣,课堂上他们专注,听课认真,作业也能认真完成,且计算能力很好,但是总是在检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学概念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握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混淆了相似的数学概念。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从形成概念的过程来看——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概念的生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这四个过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只重视数学概念的应用,忽视了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没有使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数学理解的过程,对数学学习活动进行一种再创造,导致学生只能硬性记忆结论性知识,而未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把握住数学概念所揭示的本质特征,时间一长,学生还是会产生遗忘。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情境创设,为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通过抽象、概况,舍弃表象中的非本质特征后,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从数学概念的获得形式来看——
1、概念的形成就是引导学生从某一类事物或现象中归纳。抽取出他们共同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得概念。例如,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概括出本质属性“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形成的平面图形”,从而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学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通过教师演示的两条直线的位置的多种图示,抽象出只有一个公共点与没有公共点,从而形成相交于平行的概念。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概念往往是一些初级的概念,更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掌握概念时使用。
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首先,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前概念”,为学习活动提供恰当的生活源泉。其次,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为进一步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经验。
2、概念的同化
就是依靠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例如,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整除的概念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概念。概念的同化的学习过程,也要遵循“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它需要经历逐步抽象的过程,从而渐进式的转换和提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特点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概念的生成过程,注意概念的引入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抓住表象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3、对比相似概念,变式比较,明晰两者之间的异同。
4、同化相关联概念,形成较严密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
5、把握学生现有认知状况,注重两种概念获得方式的相互融合。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2
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根基之一,只有更好地掌握和理解了数学中的各种概念,才能融会贯通将它们应用到数学的各种问题中去。但是概念属于人类思维意识的抽象认知元素,小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的发育为主,很难切实体会到数学概念背后的各种深意。因此本文在分析当下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现状的前提下,借助问题教学法这种引导式教学模式,分别从情景化、生活化以及操作化问题的创设入手,提出提升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策略。
概念对于数学学习的基石,学好了概念,就等于为小学生日后数学学习打好了基础。可是,概念的学习主要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小学生对这种枯燥难懂的知识缺乏兴趣。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正好迎合小学生好奇的学习心理,借助各种疑问元素来帮助小学生主动打开数学概念学习的大门。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概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涉及到数学概念的知识,很多教师都会一带而过,或者只要求学生能背诵概念的解释就可以了。这种概念教学态度导致学生在概念理解上一直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即使有的学生能将各种数学概念倒背如流,但是真正发挥解题应用效果的机会少之又少。长此以往,没有理解的概念学习如同“囫囵吞枣”,无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化问题,激发学生概念认知兴趣
小学生生性好奇,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为据创设一些他们喜欢的情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概念认知兴趣。
很多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数学教师可以在对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创设一些故事化的课堂情境,引导小学生制度中探究故事背后的数学概念。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关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借助小学生都喜欢的动画片人物,比如喜羊羊或者光头强等动画中的角色,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例如“闯关夺宝”的游戏情境,分别设计出一些数字,比如126、963、27、33等,然后根据游戏一步一步进展的环节来进行提问这个游戏要想顺利过关,需要找到一个闯关的秘诀,不要计算,也能顺利找到宝藏,哪位小朋友能找到秘诀呢
在老师抛出引导性问题的前提下,学生们纷纷拿起笔算了起来。他们不仅可以成功找出哪些数字能被3整除,还能顺势从中发现其中的计算规律。这种情境问题教学法,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让他们对数学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活化问题,提高学生概念理解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隐藏着各种数学知识。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数学概念学习中,不仅可以达到知识反作用生活的教学目的,也能借助生活化的问题因素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单靠臆想百思不得其解的数学概念。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中要传授的概念主题,引入一些生活实际来辅助学生学习。
在低年级小学数学学习比较数值大小的概念时,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假设家中有7颗糖果,妈妈将它们分成了两份,其中一份有3颗糖,其中一份有4颗糖,让你选择,你会拿哪一份呢这时候很多学生都会选择4颗糖的那一份,老师就会继续提问“为什么你要选择4颗糖果这一份呢”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回答说因为这一份的糖果多啊。这种循序渐进生活化引导的课堂问题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明白比较大小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元素,每天都陪伴在小学生身边,其实也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传递一些数学的简单认知知识。数学教师将这些学生们非常了解的内容穿插到概念引导中。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步步设置问题环节,可以让学生慢慢理解到数学概念的真谛
操作化问题,提高学生概念空间意识
小学数学中除了一些基本的理论化定义概念之外,还有关于正方形、立方体、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空间的概念类型。针对这一部分的概念认知和理解一直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开展空间概念主题教学时,数学教师不妨试试操作化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形象化的动手实践,帮助学生认识空间概念的本质属性。
比如小学数学关于“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先观察这个纸盒的基本构造,然后沿着纸盒的棱线剪开,每剪开一个面,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记录,在对应的面上写下“上下左右前后”的标记字样。然后提问“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呢”“这些面中哪些面是大小相等的呢”学生们从感性观察这个长方体的外形,再到后面一步步展开了解对应面之间的对等关系,慢慢地他们可以自己总结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慢慢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概念的本质。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分析观察,就是为了在步步演示中通过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空间概念的本质特征。这种直观化的概念教学模式,远远超过生搬硬套的理论说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表象,从而轻松解决了小学生对于空间立体概念抽象性难理解的难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概念种类繁多,从浅表概念到抽象空间概念一应俱全,如果单从表面背诵教学入手,很难挖掘概念背后的数学真知。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让沉闷乏味的概念教学大放异彩,也成功激发了小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提高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要结合不同的概念特征,巧借问题教学法来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成效。
趣味数学
泰勒斯的故事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
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3
摘要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概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推理分析、概括与归纳等思维能力。数学新课标要求,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学习需求进行,并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构建数学概念学习体系为出发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根据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与空间图形课。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概念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以来,概念课的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老师们大多能通过对大量事物、生活现象的感知、分析,操作、实验,进而归纳并抽象出概念。但毋庸置疑,数学概念教学还是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心中没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即不能将整个小学数学概念体系串联起来。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孤立地进行概念教学。尽管这也是课时设置的需要,教学进度的需要,但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将概念串联起来,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就显得零零碎碎,这不仅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更加重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的困难。
第二,概念教学脱离现实情境。学生往往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通过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时就感到一片茫然。
第三,数学概念的形成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加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对概念的抽象、归纳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感知,教师即已迫不及待地做出归纳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的基本环节
概念课的教学基本环节大致分为概念的初步感知——概念的理解——概念的类比——概念系统的建构。
(一)概念的初步感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有趣的材料,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新旧联系引入。
(二)概念的理解
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
(三)概念的类比
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一般多次循环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类比、辨析。
(四)概念系统的建构
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以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策略初探
(一)在具象与抽象的碰撞中建构概念
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给学生提供丰富、典型而有趣的感知材料。将数学概念教学置于现实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用探究学习等方法引领学生获得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采用的方式有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与语言表达,说出每一个概念的意义;让学生试着找概念的外在表现、不同形式(外延);数形结合,或是借助转换等进行相关的练习。
例如,在教学有关长度、面积、体积的单位时,就可以将这些概念形成一个系列,结合学生的小手指来增强记忆与理解。为什么大母指和食指隔那么远呀单位之间的进率也与其它的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追问,自然把不常用的公亩与公顷给补上去。填补了学生原来认知上的缺失之后,学生即使忘记了进率,也可以由这样一个情景图推算出来。
(二)在类比与变式中深化概念本质
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一个单元或是一组概念学完后,进行综合应用。
例如,在教学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概念之后,让学生先做一道基本题,分析学生出现的问题,一起解决。再让学生在原题的基础上变一变,做一点变式练习。
原例在一个直径是8米的圆形花坛周围铺设一条1米宽的水泥路,这条水泥路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常见错误
审题不清,不明白直径8米是指内部的小圆还是外部大圆的直径。
外面的大圆直径错误计算成8+1=9(米)
矫正审题时,要明白8米是指花坛里面小圆的直径。而小路宽1米并不是指圆环的半径,如果要算大圆的直径,就得用小圆的直径加两个1米得到。
解答
答这条水泥路的面积是226平方米。
变式1一个环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已知外圆的半径等于内圆的直径。外圆的面积是_____平方厘米。
变式2一个周长为212米的圆形花坛外面围一条2米宽的环形水泥道,则水泥道的面积是_____平方米。
变式3一个环形铁皮的外半径是40厘米,环宽10厘米.环形铁皮的面积多少平方厘米
变式4小美在一个半径是10厘米的圆形铁板中取走一个半径是5厘米的小圆板。剩下的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变式5一个圆柱形水缸,从缸口量得它的内直径是54厘米,缸壁厚3厘米。要给这个水缸制作一个缸盖,使它正好盖住缸口的外沿,这个缸盖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样的变式练习,给了学生一个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空间,通过“外延”,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
(三)在思维导图中构建概念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在理解和练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将相关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制作成思维导图,也就是将知识形成网络图,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有关圆的周长的概念,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围一围、量一量,再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圆的周长”。比如有学生借助一个圆形物体,边摸边说。同时,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也有学生说,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还有学生说一个圆的半径的二倍再乘圆周率就是它的周长了。有直接描述内涵的,也有借助外延来刻画的。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于是,让学生回家讲给家人听,或是录制成小视频,发到班级的微信群里,分享给同学们听。相关练习后,再将前后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状。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
(四)在梳理与归纳中构建数学概念体系
教师想要给学生一棵“知识树”,自己得拥有“一片森林”。教师要明白每一个数学概念在整个数学概念体系中的位置与重要性,如此,在引导学生归纳与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时就能做到得心应手。
在给学生“一棵树”之前,还得让学生看到进入森林的道路,不至于让学生进去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是被教师牵着走。为了给孩子们主动去探索这片森林的路,可以结合当前的教学引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小研究,并让学生用数学周记表达自己的作品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一项基础策略性的任务,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征以及概念的具体特点,多途径地促进概念的形成与掌握,并帮助学生构建扎实有序的概念体系,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小学数学概念与思维教学[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
[2]
赵红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2-57
[3]史宁中.20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林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
[5]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心得体会篇五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从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拼一拼,移一移,折一折,减一减等形式的动手操作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论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1 先让学生把画好的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然后剪下来,再把剪好的扇形拼在一起,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的操作,使学生感受到分得越多,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接近。然后用16份的圆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拼看还能拼成那些学过的平面图形。由此,学生可以把圆面积推导公式转化为已学过的五种平面图形,根据圆与五种平面图形的关系,自己探索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从而利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学生的思维在兴趣驱使下,不断升华,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体会。
3、概念教学中的类比迁移
概念教学是枯燥的,有些概念往往是课上掌握很好,综合在一起就出现了概念的混淆现象;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有区别。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对这类概念,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必须把它们加以比较,避免互相干扰。比较,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对进行比较的两个概念加以分析,看各有哪些本质特点。然后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找出来,使学生既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的概念就会更加明确。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1)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4、概念在小组合作中拓展。
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要多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并分享他人的成果,在心与心得交流,思维之间的碰撞中进行思维的拓展与整合,从而找到探究的最优方法,归纳、总结并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师要根据编者意图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在教学“有余数除法”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供学生交流学习。30人的旅游团乘车到机场,面包车每辆限坐7人,的士每辆限座4人。小组讨论:若是你,你要怎样租车?学生列式为30÷7=4„„2,要租5辆面包车;30÷4=7„„2,要租8辆的士。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大家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租车?”分组讨论,学生又列出各种租车方案。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让学生兴趣中学习枯燥的数学概念,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热情,把数学概念教学根植于一个现实需要的问题情境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热情,从而真正达到“我要学”的目的,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