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通用1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一
心理学是一个发展较为悠久的学科,它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这些问题的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深刻、有启发性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通过对心理学史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心理学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自身及周围世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在学习心理学史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心理学史包括两个主要类别:认知心理史和实验心理史。认知心理学是关于思维和知觉的研究。另一方面,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设计和运行心理学实验来探索人类行为、情感和思考的性质。心理学史是这些心理学领域的历史研究,包括一系列的学科和概念发展,这里我们探究的是其发展萌芽和初期发展。
第三段:心理学史的主要发展历程。
心理学史的发展历程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时期,哲学家们开始探讨思想和身体之间的关系;2.在19世纪初的德国,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开始研究神经系统和感官世界。这个时候,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到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开始对人类行为进行实验研究,心理学进入了现代科学时代。
第四段:对心理学史的思考。
通过学习心理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是如何在不断自我进化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调整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大量证据,其中有些来自伟大的先驱们的思想和实验贡献。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心理学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科学性,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解决更深层次和更实际的问题。
第五段:总结。
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我对心理学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追溯心理学发展的历程以及人们对人类行为特点的研究与思考,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有趣且有启发性的知识,更加深了我的心理学理解。当代的心理学在实践中更加注该关注实用性,但长期以来我们是依赖于伟大的先驱们所经历过的起起伏伏,这是在发展中的尝试和经验教训,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方向感。我相信,随着我的继续深入学习,我的心理学理解和实践也会更加精深和有深度。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二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想复制过来,大可以参考百度的百科名片。在这里,我想尝试谈的是我自己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联想理解。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如果道德也是一个以供需平衡的市场的话,那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试问有多少个经济人的多少个需求得到了预期的供应?也就是说,从全球上来考虑,单是所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还是得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供给。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短缺的水资源,让人担心的食物,被破坏的自然坏境,越来越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证明我们人类的道德正在面临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这条规律去改造我们的世界。电影《20__》、g20峰会讨论、稀土“战争”与中国环境危机、20__年全球金融危机、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考虑“道德”,赋予“道德”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例如,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生产主义,我们关心的是,可否偶尔停下来小憩,回想一下历程,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马不停蹄的进程中得到满足了吗?例如,现在非常倡导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也是减少了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吗?这难道不是“道德”的适应时代变化的体现吗?简而言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相对科学的思考自身发展的线索,让我们意识到那还没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三
读了《教师心理调适和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实践、教师职业幸福感、习得性无力感与习得性乐观、自我效能感、情绪智力与压力应对这五个专题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借助专家的指点,将自己的教育工作尽可能完整、完善。
从寻找问题的积极意义,减少对过去的消极情绪。积极的面对过去-生活满意点理论及其启示。学会对过去的感恩。
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三大生活领域存在。家庭领域、交往领域、工作领域。尽管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各不相同,幸福感又属于我们个人主观的体验,但对于我们成年人而言,这三个生活领域的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最为强烈。
职业幸福感对于我们成人而言,职业活动是生活中的核心内容,所以如果我们不能从职业中获得幸福感,其整体感水平都将受到消极影响。
1、对工作性质的爱:爱教育。
2、对工作对象的爱:爱学生。
3、对工作材料的爱:爱知识。
1、平衡现在和未来。
2、从困难和挑战中获得幸福。
3、承担起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责任。
1、智慧。
2、勇气。
3、仁爱。
4、正义。
5、节制。
6、精神卓越。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四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掌握人际关系的规律,甚至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我曾读过一本心理学原理的书籍,通过学习其中的知识,不仅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还获得了一些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有趣观察和了解。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和体会。
首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是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书中,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详细的解释,向读者展示了人们为何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比如为什么有些人会害羞,为什么有些人会感到焦虑等等。通过学习心理学原理,我开始从心理层面去理解人类行为,不再简单地以表面的行动来揣测一个人的内心想法,这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其次,学习心理学原理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关于人格、情绪、动机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验,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行为,进而开始思考其中的原因。比如,在面对压力时,我发现自己常常会感到焦虑不安,通过书中的学习,我了解到这可能与我的内在需求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有关。这样的认识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并且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第三,心理学原理的学习对于提高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沟通、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的原理和技巧,这些知识让我更加理解了与他人交往时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比如,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我养成了先冷静下来再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这样可以避免情绪化和激化冲突的发生。此外,我也开始更加重视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这让我与他人的交往更加顺畅和融洽。
第四,学习心理学原理对于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些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和技巧,比如积极思考、自我激励等。我开始尝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结果发现确实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比如,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学会了通过积极思考和努力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决心,这让我在困境中找到了解脱和成长的路径。
最后,学习心理学原理让我对于人类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在书中,作者通过各种案例和实验,展示了人类在认知、感知和思维方面的多样性。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不再以偏概全,而是尊重和珍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这种认识不仅使我更加宽容和开放,还让我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加注重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独特之处。
总之,通过学习心理学原理这本书,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获得了一些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有趣观察和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内心想法,还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交往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改进。同样重要的是,学习心理学原理也培养了我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让我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相信我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加准确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成为一个心理素质更加出色的人。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五
看完《学与教的心理学》,使我深受启发和教育,深深的体会到,教学是双方的,要想顺利的、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知道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心理,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通过学习使我在以下方面对学与教有了新的和更高的认识:
一、教师的素质以及获得做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本身必须应有良好的心理特征和较高的素质以及广博的专业知识。而这些并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一个漫漫的培养和成长过程所形成的。自己在教学上虽已不年轻,但与专家教师的差距相差甚远,原因是我与专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的结构不同造成的,但我也深知这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获得的。例如:可以通过(一)教学常规和策略的训练、(二)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和外部的支持,象合作教师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会逐渐培养自己的良好心理特征和提高心理素质,努力向专家教师学习、向老教师请教、与优秀的青年教师探讨。这样才会尽快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才会尽快缩小与专家教师的差距,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除了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什么是学习,学习是复杂的过程,学生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所以我首先应明确什么是学习,对于学习,不同的阶段,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认识,最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倾向于把学习定义为“由经验引起的个体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本书把学习定义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定义中有三个要点:第一,并非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产生学习,只有那些对人的能力或行为倾向带来变化的活动才是学习。第二,其变化是后天经验引起的。第三,其变化必须能“相对持九保持”。
(一)感知运算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
(三)具体运算阶段、
(四)形式运算阶段。
我们现在的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一部分同学对于家长有叛逆心理,对于学校老师有逆反心理,这个阶段的同学思维有以下特征:
(1)假设-演绎思维、
(2)抽象思维、
(3)系统思维。
而且不同的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很多差异,如:(1)认知方式的差异,(2)学生性格的差异等,导致学习的差异。教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应首先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条件,不同类型学习的特殊过程和条件,几种复杂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并且学会解决问题。有了以上的准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较好的课堂设计来完成教学任务。随着年龄的变化,学生的身心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人的同一发展阶段也有高潮和低潮阶段,何况一个未成年人,也有高潮和低潮,此时不应该横加指责,应及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堂设计进行调整,改善课堂气氛,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的荣誉感。并及时进行学习结果的测试、诊断和讲评,从诊断中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分不同层次进行表扬来激发学习兴趣,从此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缺少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与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与学就离不开课堂,课堂总是要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的。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但不听课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是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处理好学与教的关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和应变课堂与教学的各种能力,才能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的优秀教师。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六
压力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随着工作和生活的不断加快和变换,人们面临的各种压力也在加大。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时常感受到各种来自学业、生活和社交的压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压力,我开始阅读有关压力心理学的书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深深地认识到了压力对于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了解到了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这对于我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段:了解压力的定义和类型。
在了解如何应对压力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压力的定义和类型。压力是一种身心反应,它是我们在应对外界各种不确定性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状态。实际上,压力并不是一种完全消极的情绪,它可以激发我们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的动力。在压力的分类上,可以分为外在压力和内在压力。外在压力来源于来自工作、学业、家庭等方面的要求和期望,而内在压力则是由于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所带来的压力。
第三段:掌握应对压力的技巧。
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压力的来源,而是应对压力的能力。因此,学会应对压力是非常必要的。一个良好的应对压力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压力,并且缓解其对我们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压力的技巧。
•深呼吸。
深呼吸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方法。当我们感觉到紧张和疲惫时,通过缓慢而深层的呼吸,可以有助于我们舒缓身心。
•调整态度。
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于应对压力是非常关键的。通过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并且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睡眠充足。
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睡眠不足会使我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和疲劳,而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处理各种挑战。
第四段:积极应对压力的态度。
在应对压力时,积极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需要学会自我激励,鼓励自己积极面对挑战,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应对各种压力。另外,我们还需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在压力过大的时候及时休息和调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五段:总结。
在学习压力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应对压力的技巧和态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时,我们需要自信、关注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且学会积极应对。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以此提高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生活质量。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七
学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之一。幼儿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中,心理发展异常迅速。作为幼儿教师学习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我深知: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幼儿教师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幼儿教师,首先是要做幼儿的朋友,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是幼儿的伙伴,使幼儿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松,让他们感觉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气氛中,在这气氛中,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获得表达自己的欲望的能力与机会。
我们班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泼大方,他们能主动表现自己,见到客人能主动打招呼,听到音乐就能翩翩起舞,为大家表演,这样的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有些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比较活泼,一旦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环境,或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幼儿园来了陌生人参观等等,他们便很胆怯,不敢说话。这种胆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缺少表现自己的勇气的条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严重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胆怯的幼儿往往没有勇气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说话声音很小,为改变这种胆怯的性格,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说”的机会,让幼儿在每个人面前表达自己欲望与自己的感情。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与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现在的教育观,要求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幼儿,作为朋友坐下来与幼儿谈心,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这些来容易的话,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幼儿自己的权利,所以做什么都不要强制幼儿去做,可以去引导幼儿去做。教师以亲切的话语,关心他们喜欢,做什么,需要什么。这样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使我们目标得以实施。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尽量多设计一些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游戏。真正做到“在游戏中学习”。
第三、抓住幼儿的闪光点。
让幼儿充满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师应多鼓励幼儿,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对他进行赞美,他们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小脸胖乎乎,可说话声音比较小,别的小朋友干什么,她就跟着干,很少主动自己做什么。不过她很爱笑,每次她从我旁边经过,我就会摸摸她的小脸告诉她,你真可爱。每次这样的赞美,树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动到我这里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吃饭很快,能让我带队吗?”我当时真是又高兴又惊讶,同时也感到老师一些无意的动作与赞美,对孩子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她会觉得老师是注意我的,老师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赖的。因此,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既要当好老师,又要做幼儿的朋友,保证他们幸福的成长。同时要认真学习心理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极开展幼儿教科研,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的贡献。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八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九
阅读,是人通过看书、文章等文字材料,获取知识、信息以及经验的一种活动。然而,阅读也不仅仅只是提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媒介,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人的心理产生了积极影响。阅读有助于人们的认知、情感以及感性经验的发展,能够激发人类智力的潜能、改善人类情感的稳定程度、以及促进人类经验的丰富化。
第二部分:阅读的积极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阅读能够让人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丰富的情感共鸣。对于读书爱好者而言,每本书的阅读都意味着深度的心灵体验。事实上,这种体验已经被科学研究证明与认可。阅读的积极效应表现为:通过阅读,人的注意力会得以更好地焕发,每当人在读书时,会由此进入一种完全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的状态;读书也有助于人类减压,对于那些心理压力大的人来说,阅读能够缓解他们的焦虑、强化他们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此外,阅读还能够增强人的情感体验力,让人更加敏感地触及世界和他人的情感。
第三部分:阅读对抗心理问题的帮助。
由于阅读能够缓解压力,对于一些常常受到心理问题干扰的人,阅读是一种特别适合的面对问题的方式。抑郁症患者、焦虑症患者、以及与此类心理问题相关的疾病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也常被鼓励去多阅读、去放轻松;通过阅读,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心理状态,产生应有的正面情绪。阅读的奇妙让人在艰难的长时间治疗过程中也能从中找寻希望。
第四部分:阅读的影响力。
阅读对人生的影响还表现在了人性上。大量阅读可以增强人对世界以及他人的认识。它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感受力,让人们更多地去感受和理解别人,以及更好地去理解那些可能处于困境中的人。通过阅读,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大脑、心灵和感官,探索自己的人生、人性和思想。此外,阅读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也促进了人们社交媒介的交流和沟通。它甚至在某个程度上有过与外在客观情境的互动,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更积极的反应。
第五部分:结语。
总体来看,阅读对于人类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通过它,我们能够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情感体验能力、增加感知世界的能力、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人类文化的意义,并使自己开阔视野,丰富内心情感。当代心理学在理解和推进阅读的积极效应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而它展示出来的是人类智慧、情感以及自我满足的深邃之处和精髓。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十
心理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对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读了一本介绍心理学原理的书,经过学习和思考,我获得了一些有趣的体会和启发。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书中心理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并探讨心理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段:认知偏差的理解。
书中提到了很多有关认知偏差的内容,这些偏差是人们在处理信息和做决策时常常出现的错误思维模式。通过学习这些认知偏差,我更加理解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也更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例如,“选择性关注”让我明白了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与自己立场相符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价值观和观点。这引发了我对自身偏见的反省,并激励我更加开放和理解他人。
第三段:情绪管理的应用。
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情绪管理是一项关键的心理学原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和应对他人的情绪。我发现,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通过深呼吸和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帮助我缓解紧张和焦虑,保持冷静和平衡。同时,我也学会了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段:动机理论的应用。
动机理论是心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原理,也是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动机理论,我深刻理解到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内在驱动力。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让我认识到,满足基本需要是一个人发展和成长的基础。这启发了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并以此作为激励和奖励的方向。我也更深入地理解到,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激励是相互关联的,而个体的动机水平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
第五段:人际关系的改善。
心理学原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也是本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人际关系的原理,我发现了一些改善和加强人际关系的方法。例如,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需要和情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我也明白了冲突解决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积极沟通和妥协达成互利共赢的结果。这些理论和技巧不仅对我的个人关系有所帮助,也对我的职业生涯和社交圈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总结全文,并展望未来。
通过阅读和理解心理学原理,我对人类心理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学到了更多关于自己和他人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还提供了我改善个人关系和共同社会的方法和工具。未来,我将继续关注和学习心理学原理,将其应用到我的生活中,并希望通过分享和交流,帮助更多的人获得心理学带来的积极影响。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十一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现在的幼儿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有的家长甚至做到了包办的地步,所有的事情都不让幼儿自己动手参与,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很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班的一位幼儿,他从小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对他过于溺爱,所有的事情都是包办的形式,而且这位幼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愿意去分享,也很少和其他的幼儿进行交流!中班的他,连一件衣服都不愿意自己去穿,总是等待老师来帮忙!在与幼儿一起游戏时,总想让所有的孩子听从于他,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是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一次发现两名幼儿在一起聊天,我比较的感兴趣,于是就慢慢的凑过去想听一听他们在聊些什么,来到他们跟前,听了以后我根本就对他们聊的话题不懂,可是他两却哈哈大笑,所以,儿童与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应该让着小弟弟”。这是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十二
p6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者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者行为。
实验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会配合其他四人说出错误答案,也就是发生从众现象;在五次的试验中,更有高达四分之三的人会至少从众一次。为什么会发生从众现象呢?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为求正确。人们通常比较相信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最佳信息,为了追求正确,那就听大家的话吧!第二是遵循团体规范。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半,先对就会安全许多。
p8赫伯特在研究从众现象的时候,提出从众历程,认为人们发生从众现象的时候,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内化:在顺从的阶段中,个人的自尊会受到打击,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居然为了逃避团体惩罚,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于是个体开始相信团体的意见是正确的,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团体的价值观靠拢,此时,个体已经接受团体的意见或行为。这个阶段已经是“口服心服”。
3、认同:个体的价值观已经符合团体的价值观,严格来说,此时已经不能称为从众了,因为此时的个体就等于团体,个体所表现的意见或行为,均能符合团体的想法。
有很多人在看待分班或者校园暴力的问题时,总是习惯把它看成是一个单一事件来讨论。事实上,隐藏在这些现象之中的从众现象才是最应该被注意的议题。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得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在上述例子中(分组及校园暴力),看到的好像都是不好的部分,然而若是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又何尝不能把它引导到好的一方面呢?老实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都倾向于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学历测验也只能看到pr值在九十分以上(有希望考上第一志愿)的同学,个人以为,精英教育应该是个别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式,但是国家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来考虑。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着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的想要跟随。因为从众的现象,我想呼吁大家看事情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表面,而应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p15扎荣茨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在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询问在这些相片中喜欢哪一个人?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应”。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面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不管是老师在教育学生,或者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我其实都很想强调一个观念:如果不是很清楚而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优缺点,我会倾向鼓励老师及家长们,与其多做一事,不如少做一事。要求愈少,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愈“单纯”,那么就愈容易发生“单纯曝光效果”,也就是愈容易让孩子愿意与我们亲近。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十三
p6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者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者行为。
实验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会配合其他四人说出错误答案,也就是发生从众现象;在五次的试验中,更有高达四分之三的人会至少从众一次。为什么会发生从众现象呢?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为求正确。人们通常比较相信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是最佳信息,为了追求正确,那就听大家的话吧!第二是遵循团体规范。人们不希望自己被视为特异分子,害怕因此而被疏离,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半,先对就会安全许多。
p8赫伯特在研究从众现象的时候,提出从众历程,认为人们发生从众现象的时候,都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2、内化:在顺从的阶段中,个人的自尊会受到打击,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居然为了逃避团体惩罚,而放弃自己的想法。于是个体开始相信团体的意见是正确的,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团体的价值观靠拢,此时,个体已经接受团体的意见或行为。这个阶段已经是“口服心服”。
3、认同:个体的价值观已经符合团体的价值观,严格来说,此时已经不能称为从众了,因为此时的个体就等于团体,个体所表现的意见或行为,均能符合团体的想法。
有很多人在看待分班或者校园暴力的问题时,总是习惯把它看成是一个单一事件来讨论。事实上,隐藏在这些现象之中的.从众现象才是最应该被注意的议题。
从众是一个心理学得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在上述例子中(分组及校园暴力),看到的好像都是不好的部分,然而若是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又何尝不能把它引导到好的一方面呢?老实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都倾向于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学历测验也只能看到pr值在九十分以上(有希望考上第一志愿)的同学,个人以为,精英教育应该是个别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式,但是国家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来考虑。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着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的想要跟随。因为从众的现象,我想呼吁大家看事情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表面,而应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p15扎荣茨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在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询问在这些相片中喜欢哪一个人?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他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应”。本实验显现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面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不管是老师在教育学生,或者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我其实都很想强调一个观念:如果不是很清楚而有把握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优缺点,我会倾向鼓励老师及家长们,与其多做一事,不如少做一事。要求愈少,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愈“单纯”,那么就愈容易发生“单纯曝光效果”,也就是愈容易让孩子愿意与我们亲近。
心理学这一名词,对于我而言,已不再陌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断增加。
作为师范生,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对于所有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重要的与终身的必修课程,学习心理学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明确各专业活动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有利于自我教育与良好个性发展;
3、掌握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能;
4、有利于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人的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可见,我们正常的心理功能离不开我们的社会实践。而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行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所以我平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计划和目标,用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水平。大学可支配的时间真的很多,我总不能将其浪费于睡懒觉、玩游戏等。这需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丰富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否则只能浪费青春罢了。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如何提高良好的记忆品质。通过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增强记性,防止遗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过分紧张疲劳,要劳逸结合,兼顾娱乐,学会放松与缓解压力;增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敢于幻想,敢于实践,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受定势的干预,大胆的发散思维。
在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张老师还给我们观看《心理访谈》的节目,丰富了我的认识。同时,这些节目都是关于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告别依赖、面试技巧,有关的心理专家给了很多方法及建议。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值得我学习借鉴。
总之,心理学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十四
有人曾经问我:你从事的这项研究到底能有什么用呢?但我从没有因诸如此类的怀疑或非议而动摇过。我始终坚守着这样一个信念: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能够给人以些许的启迪、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社会,那么你所做的一切就是有价值的!
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社会生活中的人》。
什么是怪诞心理学?这门学问的意义何在。
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泡茶的奥秘、祈祷的力量、水果的个性和人浪的形成。
长久以来,人类行为的古怪面一直都在撩拨着我那充满好奇的神经。
在大学里读心理系时,我曾把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当成心理实验室,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刚刚见到自己的另一半走下火车的人。在他们深情相拥的那一刻,我会立即走上前去,同时启动藏在口袋里的秒表,然后对他们说:"打扰了,你们不介意做个心理实验吧?从我刚说’打扰了’这几个字到现在,你们觉得已经过了几秒钟?"研究结果显示,沉醉在爱河之中的人会大大低估时间的流逝速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却会觉得仿佛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对心理学中不同寻常的方面心存好奇。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对这种行为测量法感兴趣的人。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几位致力于探索稀奇古怪事物的研究人员。
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特立独行的科学家,很可能也是这种行为测量法的创始人,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不寻常的主题上。他曾偷偷衡量同事演讲时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听众烦躁不安的程度,由此来客观评判同事的演讲是不是很枯燥乏味。他曾在口袋里放着计数器,在英国各主要城市的大街上游走,暗中记录和他擦身而过的人是貌美如花、相对丑陋或是相貌平平,并由此绘制出了英国的"美女地图"(伦敦的美女最多,阿伯丁的情况最为糟糕)。
高尔顿对祈祷效果的研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他做了一个假设,如果祈祷真的有效,那么神职人员应该比大部分人更为长寿才对,理由很简单,他们祈祷的时间显然更长,态度也更为虔诚。他对各种人物辞典中收录的成百上千名人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分析,结果发现神职人员的寿命其实远没有律师和医生那么长,这让极为虔诚的高尔顿开始质疑祈祷的力量。
甚至连泡茶这件事也引起了高尔顿的注意,为了用科学的方法找出泡杯好茶的`完美之道,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还做了一个特殊的温度计,让他可以随时测量茶壶里的水温。经过严谨的测试后,高尔顿得出了如下结论:
当茶壶内的水温维持在180~190华氏度之间,而且茶叶浸泡时间达到8分钟时,泡出的茶味道最醇,喝起来最香,而且绝对不会太苦,也不会太淡。
能够对泡茶进行如此彻底的研究,高尔顿很是得意,于是骄傲地宣称:"茶壶里再也没有什么秘密了。"。
从表面上看,高尔顿对无聊、美貌、祈祷和泡茶的研究可能显得比较分散。不过,这些都是同一种人类行为研究方法的早期绝佳案例,我把这种方法称为"怪诞心理学"。
简单地说,怪诞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虽然已经有少数先行者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却一直未被认定为一门严肃的社会科学。这些研究人员追随着高尔顿的脚步,在主流科学家怯于涉足的领域内勇敢前行。他们业已完成了以下创举。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十五
1、我们常说「心诚则灵」。这种说法被各种宗教,包括邪教作为最大的思想武器。
你一定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个江湖骗子,宣称可以施法帮人实现愿望,当然有个前提条件,许愿人必须十分虔诚。拿到钱财后,他会煞有介事地装装样子,让人觉得他在施法。等到结果应验了,皆大欢喜。如果失败了,他就会说许愿人还不够虔诚。总之,不论结果如何,都能自圆其说。也就是说,没有办法证明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这就叫做不可证伪。
2、不可证伪的理论,都不是科学。
心理学中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地位日益降低,也是同样的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使用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在事后解释人类行为,但并不做事前的预测。换句话说,这套理论对未来没有任何帮助。因为不做预测,所以无法证伪,这样的理论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有一个关于孤独症的例子。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造成婴儿时期孤独症的原因是父母不希望孩子存在”。当询问这些孩子的父母时,他们不承认有这样的想法,读书笔记。精神分析学派就提出这样的想法存在于「潜意识」当中。潜意识究竟是个什么东西?里面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想法?谁都不知道,也无法证实。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星座。都说处女座有洁癖(因为我是处女座,所以对这个印象深刻),可洁癖到底是什么定义?如果把喜欢干净作为洁癖的定义,那么大部分人都喜欢干净,谁喜欢脏乱差呢?如果按照科学的做法,应该分别把不同星座的人关到一个乱七八糟的屋子里,看看一段时间以后是不是处女座的人把它收拾干净了。以此来验证处女座有洁癖的说法是否正确。我敢说真有人做这个实验,也会以失败告终,反正我是不会收拾的。所以,星座只是一种话题和谈资,聊天的时候很有用,对于个人决策,最好不要相信。
3、可证伪性的原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科学一直在进步。
试想,一套能解释万物的理论,还需要什么进步。科学则不同,验证科学理论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提出理论解释世界中的特定现象,根据这些理论做出预测,实证地检验这些假设,基于检验的结果对理论进行确认或修正。就像去年很火的引力波的发现,就证明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如果引力波一直都没有发现,可能就会有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和假设,再次进行验证。这样,科学理论就进一步发展。
正如作者斯塔诺维奇说的:正是通过这种由被证伪的预测所引发的理论修正,像心理学这样的科学才能逐步向真理逼近。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读书心得篇十六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读书的好处早已广为人知:拓宽眼界、增长见识、培养思辨能力、提升生活品质等等。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采取了读电子书的方式,方便快捷。但是,这种读书习惯是否真的能够给读者带来优质的读书体验呢?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读书中一些在心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二段:全情投入,沉浸阅读。
读书时,我们有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或思考,这让我们容易分心,而分心会降低注意力。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削弱现象”。“全情沉浸”才是保证读书效率的最好方法,这对于weB读者和实体书读者同样适用。对于电子书来说,我们可以将手机静音或换种方式使其难以随时被干扰,例如使用飞行模式等。在阅读实体书时,我们可以减少沉重的背包包袱,让自己的身体轻松自然地沉浸其中。这样能帮助提高注意力、提高效率和品质。
第三段:阅读前的准备。
在读书前,最好选择一段时间,规律地保持每天读书的时间和时长。这可以让人养成好的习惯,更是能保持注意力集中。我们也可以将阅读时间设置为下一次计划前的休息时间,让大脑得到充分放松,有精力更好地投入下一次工作。为了快速进入读书状态,在开始之前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地自我调节。例如,听听适合自己的音乐或放松训练以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第四段:自我评价和反思。
阅读结束后,自我评价和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问自己有关这次阅读的问题,比如,在看书的过程中所用时间是否比平时长,感受如何,有什么收获。也可以在写读书笔记时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这种及时的自我反省可以帮助我们在下次的阅读时改进自己,更好地加强自己。
第五段:结语。
阅读需要我们全情投入和耐心的精神支持,这是我们需要随时提醒巩固自己养成的能力和优良习惯。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并持续进阶是需要下意识去培养的技能。阅读大有益处,阅读的过程也需要我们保持专注和决心,以获得最好的读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