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通用12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一
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第十一课《大海行船》,主要介绍了如何制作元件和让元件动起来。绘制元件也是此环节的一个重点。动画既要画图,又要设置运动效果,动画元件绘制的不理想,会影响整个动画的效果。实际上,这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了动画的实质部分。
通过前面第九课和第十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如何制作小鱼的元件,如何在场景一的舞台上,制作小鱼的简单动画。学生会急切地想接触到真正动画,但这种心情也会使学生过于毛燥,忽略重点。
引导学生懂得无论是制作帆船元件,还是在场景一中制作动画,为了制作得又好又快,必须养成一个元件或图形占用一个图层的好习惯。在制作帆船图形中,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对奇思妙想只要没有知识错误就要给予鼓励。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件的三种属性;能利用矩形工具或椭圆工具画帆船并调整线段的弯曲度;用颜料工具为帆船上颜色;学会插入关键帧;和创建元件移动动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动手实践的东西较多,可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勤于思考,敢于实践,从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丰富想像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同时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因此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以网络课件为依脱建构民主、探究、合作、快乐的课堂。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2、分析作品,理清思路。
3、尝试操作,体验成功。
4、解疑答问,完成新课。
5、评价过程,作品展示,课外延伸。
1、创设情景,提出任务。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看电视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呀?
设计理念:通过任务驱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急于想尝试操作。
2、分析图画,理清思路。
出示动画:
动画中已经有了大海、小鱼、海草……启发学生觉得是不是少了点什么,让同学想到要是有条船就好了。从而点出本课学习内容。
设计理念:通过动画,引出本课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一个帆船在海上行驶的简单动画。同时引导学生理清了制作动画的思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尝试操作,体验成功。
让学生通过前一节课制作鱼的元件相互对比,用矩形和其它工具画出帆船,并为帆船上颜色,改变帆船的顶点位置和直线的弧度。
设计理念: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就会越来越愿意学。
4、解疑答问,完成新课。
发现共性问题,教师再演示。
学生继续练习,此时要注意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借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同能力。
教师要强调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需要的条件,对关键帧的概念和作用交待清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此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提出的问题来决定)。
设计理念:积极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同能力。
5、评价过程,作品展示,课内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然后进行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自己构思一个动画。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解决思路要及时反馈,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设计理念: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内延伸这一环节,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二
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巧妙走出正方形——多次循环和显示模块的使用》
以下四个方面是我说课的主要内容,但我将从教学过程说起,把教法学法等渗透进我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巧妙走出正方形》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教研室编制的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课本第二单元第17课。在此之前,学生已能初步灵活运用“直行”、“转向”模块编写程序,并初步了解了参数的作用。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在教学中,我发现显示模块与多次循环相关性较弱,因而我对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在第一课时只讲授多次循环这一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点,我采用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抛出问题
(2)师生互动,分析问题:
问题抛出后,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口头互动、协作与会话中分析问题、分解问题,掌握一般的问题解决方法。然后,与学生一起完成解决问题第一步,也即是直走、右转命令的复习。
解决问题第一步:直走、右转的命令复习
(3)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难点是循环结构及循环体的理解。解决问题三部曲的第二步和第三步都让学生带着对应的探究问题分组实践,并提前录制了微课锦囊,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点击观看。微课锦囊中是对重难点的解析。
【任务一】解决问题第二步:机器人巡逻一次——走一次正方形
(知识点:利用直走、右转组成顺序结构走正方形)
探究问题:正方形有哪些不同走法?对应的程序如何?
【小组带着问题探究任务,自定步调点击微课锦囊】
【 微课锦囊:
1、实物演示:机器人走正方形,引入课题。
2、课件播放:分解机器人走正方形的8个动作。
3、建立数学模型:
4、画流程图】
【任务二】解决问题第三步:机器人反复巡逻——多次走正方形
(知识点:使用多次循环)
交流:数一数,共有几个模块?如何要使机器人走2圈,应怎样编写程序?
交流:走3圈、 10圈……,甚至是100圈呢?将有多少模块?
探究问题1:用循环命令为什么只保留“前进”和“右转”?
探究问题2:循环体位置为什么只能摆在循环模块内,摆在上或下有什么不同?
探究问题3:循环次数怎么确定?
【小组带着问题探究任务,自定步调点击微课锦囊】
【 微课锦囊:
1、课件演示重复的部分和次数(用红色边框圈出)。
2、课件认识顺序结构,引出循环结构。
3、课件出示顺序结构和多次循环结构的对比流程图。
4、循环体位置与循环次数的关系】
(四)师生互动小结,得出结论:
解决问题之后就是规律的提炼、以及知识点和方法的总结。
在转向时间和循环次数如何确定这一知识点的总结上,我主要利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边数形状的边数及其对应的循环次数和转向时间之间的关系。
循环次数=边数
转向角度=360/边数
转向时间=转向角度/360=1/边数
(五)拓展:小组比赛
规律来源于生活,又再一次回归应用于生活。最后,我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同场景的问题解决上。
分层探究:循环结构简化了程序模块。用循环还可以编写出很多有意思的程序。本节课我们解决了正方形古塔巡逻问题。生活中,你会发现机器人还可以用于巡逻赛场、广场、景区、办公大楼等等地方,而这些场所的形状多样,有正六边形、等边三角形、菱形等,翻开书本第73页,我们试着利用多次循环让机器人走出更漂亮的图形,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吧。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我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控制模块库”中的“多次循环”模块编写程序,让机器人画图。
掌握画正多边形的规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调试程序完成对机器人控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机器人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自评:本课,教师由学科专家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更注重问题,强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分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一方面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调控过程中进行不同层次的辅导,让学生都能完成任务。一节课不足以达成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应该能够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同时注意,知识技能的生活化,与具体情境结合,让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纸上谈兵,而是生活上的可用工具。
教学结构流程图
第17课巧妙走出正方形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三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真情告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为大家说课。
《真情告白》是新纲要云南省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三年级第二册第二单元11课的内容,其课文是通过在word中插入自选图形的标注文字,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刻感情。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完大部分word的相关知识,本节课在学生能正确地输入文字,并能对字体、字形、字号进行修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潜在的个性,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和潜能,引导他们思索、质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l、学会在word中插入标注框,设置标注框格式。
2、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是学会在word中插入标注框和掌握填充效果的设置。
本课在教法设计上注重四个方面:一、营造气氛,让学生树立兴趣;二、挑战自我,让学生激发动力;三、自己动手,让学生参与实践;四、互帮互学,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我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
我首先利用学生都喜欢在课余时间读漫画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组他们感兴趣的四格漫画播放给大家欣赏。随着一声高过一声的欢笑,我知道已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我让学生观察漫画上人物的交流方式,顺理成章地引出了课题,学生立即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有那么有趣的用处,知识联系生活,立刻提起了学生学习的想法。
:紧接着,我让情绪高涨的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知识点,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教材上有完整的操作步骤的讲解,在此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并把自学成果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学到的知识,使本来枯燥的知识点的讲述变得自然、生动。避免了老师说、学生听的老套路,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动于操作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教材,进行标注框的插入,位置、大小的调整,文字的修饰,标注框填充效果的设置,能让学生说的,鼓励学生大胆说;能让学生做的,鼓励学生放手做;让学生帮助学生,共同成长。
:计算机操作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结果,就像数学题中的一题多解,解题方法多种多样,但结果可谓“殊途同归”。根据我以往教学经验及学生的反馈,在教学中做了适度的调整,我注重分层次教学:教学任务设置由浅到深,初级任务先让学生制作一句话的配注,中级任务再制作一个对话的配注,最后高级任务制作一个故事的配注,让学生每一步都学得踏实。让学生从兴趣入手,热情高涨地制作自己的作品。
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超出了我的意料,大部分的同学都能正确、完整地给图片中的人物配话,特别突出的几个同学不仅超额完成任务,制作了四格漫画的语言配注,还充当了老师的小帮手,在帮助同学的同时,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了知识理解和动手操作的结合。教师在巡视中能针对有困难的学生,重点地进行了辅导,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课堂的最后,我采用统计的方法汇总成果,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初级任务,有一半的学生完成了中级任务,还有四五名学生较好地完成了高级任务,再从各个任务中适当地挑出几个作品进行全班展示。教学成果一目了然,既照顾了全体,又突出了优秀,使所有学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本节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参与者。以“生活为基础,体验为主线”,整个教学活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各种活动情景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完成本课的意义建构,很好地体现了德育课程要以学生的生活动为基础的基本理念。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兴趣是学习中最大的助力,再难的知识,只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能够迎刃而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时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面多下功夫,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达到最佳得教学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四
《制作作息时间表》是义务教育山东省小学课本(第二册下)第四课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课是制作表格的基础,也是对word软件的高级应用。在教材安排上,它承接常规文档的制作,下接图文并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上,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准确地介绍信息技术的科学概念和一般原理,采用图示法指导同学们“边讲边操作,边动手”,使同学们在做中学、学中练,从而使教材易懂、易学。教材的目的是教同学们学会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重点在于设计表格和对表格中文字的设置。
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重点: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难点: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设置动画效果》。下面我首先分析一下教材:
《设置动画效果》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第40课,教学对象为中高年级。本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powerpoint,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并能对制作好的幻灯片进行播放和浏览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powerpoint一教学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同时《设置动画效果》这一课趣味性较强,学生也较感兴趣。这节课可以说,是原有基础上的一个再提高,使静态的演示作品变为动态的演示作品,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掌握powerpoint两种设置动画效果的方法。能制作动画效果的幻灯片,了解插入声音等多媒体的动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
(1)培养学生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的方法。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师生讨论----任务完成----自主实践----效果评价”的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以学生为本,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本节课采取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办法,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完美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二要注意分层要求学生。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能针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解决问题,自主选择需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的学习是有效学习最有力的保障。(这一点在我的这个网页课件中将着重体现)。
学生选择出喜欢的幻灯片(学生会选择有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因为它比较新颖、生动、各吸引人。)。
在第二张幻灯片中我运用了预设动画和自定义动画中的效果设置,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研究的问题。(揭题:板书“设置动画效果”)。
请大家帮我将第一张幻灯片也设置成的第二张幻灯片的效果吗?使它变得和第二张幻灯片一样吸引人。
这些动画和声音是怎么做的呢?(从"问题"出发,强调让学生亲历真实任务的解决过程)。
我这里的设计理念是教学过程中,把总任务细化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任务一:布置探索学习任务,寻找有关“动画”命令。
师:要想设置动画效果,那首先要找到有关“动画”的命令,这些命令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找一找。(这里渗透自主学习的思想,不将直接的操作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将如何尝试的方法告诉学生)。
任务二:学习使用“预设动画”命令。
找到命令后,先让学生自主尝试一下“预设动画”这个命令。(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操作方法。)。
1、教师演示操作并讲解:将“盼盼的生日晚会”这几个字设置成“预设动画”中的“空投”效果。并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观看动画效果。
教师指出注意点:设置动画之前,必须先选定对象,然后才能设置动画效果。
2、学生操作练习,分别将“小兔”的图片和“蛋糕”和“生日快乐”设置成“飞入”、“溶解”、“照相机”等效果。
教师循回指导,不会的同学可以单击“操作演示”的视频演示再次学习,最后都能独立做出来。(注重分层教学,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体现不同层次目标、难易度和个性化,力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3、学生上台演示,表扬奖励。
任务三: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
盼盼过生日,还请来了许多好朋友,看,大象康康拿着一串风铃走来了。既然你们现在会做动画了,那老师请你们做一件事,用“预设动画”命令把“大象康康拿着风铃”图片设置成“从右侧缓慢移入”效果,并且还带有“风铃声”,试试吧。(学生试做)。
发现问题(用“预设动画”不能完成),请做出来的同学交流一下。引出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学生操作(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也可以单击“操作演示”来自学。(体现小组合作精神,在学生练习、学生思考中,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
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奖励小礼品。
这时小猫乐乐“喵喵”地走来了,小羊奇奇也“咩咩”地走来了。
1.练习:利用“自定义动画”将小猫和小羊的图片和文字都设置动画效果,并伴有他们的叫声。
2.讨论:怎样改变动画播放的顺序,把第二张幻灯片的小猫文字先出来,图片后出来。
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教师奖励小礼品。
练习:把小羊的图片和文字的播放顺序也改变一下。
3、老师通过演示提示注意点:如果对象没有动画效果,就用不到“顺序和时间”命令,只有对象被设置了动画效果,“顺序和时间”才有用。
师小结:好,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设置效果的两个命令,一个是预设动画,还有一个是自定义动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创作一个作品吧。
(结合时事)在刚刚结束的第39届体操世锦赛上中国队夺得了全部14枚金牌中的8枚,在奖牌榜上傲视群雄。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们高兴吗?(老师这里提供了一些我们中国体操运动员的图片和资料)那就用你们的作品表现出来吧,主题就是关于体操世锦赛方面的,要求有两张幻灯片,有动画和声音。
给学生留有创新的开放空间,体现出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创新的、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意图。
(这个环节我希望能把学生课堂上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外,并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习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教师利用广播教学,展示几幅学生作品。先请同学互评,并请制作比较优秀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然后教师集中给予肯定,指出其中还需要提高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
纵观全课,本节课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六
此课选自湖北省华师大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六册第10课。是让学生熟练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效果制作演示文稿,为后面幻灯片切换、设置自动放映等学习内容提供基础。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有一定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会下载网页上的图片、文字等。他们经过前面2个课时的学习,会在powerpoint中给图片加入简单的动画效果,为本课的学习探究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并且学习兴趣浓厚。
教师根据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为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和体验环境,提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作以下梳理:
知识与技能:学会应用设计模板快速制作演示文稿;能给对图文对象加上动画效果;获得技能,探索学习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驱动和开展制作贺卡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能力,提升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实践精神。
确定教学重、难点为:给图文对象加上动画效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出色完成电子贺卡的制作任务。
为教学准备了:一张端午节和一张儿童节电子贺卡,一些节日图片和文字素材,提供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课中采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以创设情境法、分层教学法为辅,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观察分析、协作学习、体验交流的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情感,以制作一张生动有趣的电子贺卡为任务主线,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情感;自主探究,掌握新知;分组活动,集思广益;展示交流,评价欣赏;再创情景,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从易到难,螺旋上升,逐级发展。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第2个教学环节体现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落实在第2个和第3个教学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七
电脑教学的每一节实践操作课学生都十分喜欢上。在五年级学生学会了使用powerpoint软件设置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文本框等一些操作技能之后,我设计了一节让学生学习制作贺卡的综合实践课。
贺卡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表达完美祝福的方式,它能够传递祝福、表示问候与祝贺,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制作贺卡不仅仅能让学生综合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表达心意,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自信与愉悦。
以学生发展为主导,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自主、实践、创新”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愉快、和谐、宽松、平等的氛围中经过尝试、观察、分析、探究和实践后主动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本事和创新本事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1、在powerpoint软件中运用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背景设计贺卡,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本事,促进学生构成良好的审美观。
2、以任务驱动的形式介绍制作电子贺卡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综合实践操作本事。
3、经过分析和欣赏作品,使学生对多媒体制作软件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热情。
4、经过动手设计和制作贺卡,发挥学生的设计才能和创意,并学会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重点:贺卡中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背景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贺卡中各对象的色彩搭配和版面布局。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谈话、欣赏、分析)。
二、任务驱动,实践探究(提问、尝试、归纳)。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动脑设计,动手操作)。
四、展示交流,评价作品(展评、介绍、共享)。
五、总结延伸,拓展提高(总结、巩固、延伸)。
1、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新课一开始,我先和学生一齐开心地交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来临时,以怎样的方式表达祝福,引出课题。之后我又和学生一齐欣赏和分析了四张节日贺卡(春节、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的主色调,资料及给人的感觉。
春节贺卡主色调为红色,再配上黄色的艺术字,色彩搭配很和谐,给人以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
中秋节贺卡以蓝色为主色,配以黄色的图片、艺术字,整个页面给人以爽朗、详和、秋高气爽的感觉。
国庆节贺卡主色也是红色,以代表性建筑物广场前鲜花簇拥,营造出一片欢腾、热烈的节日庆祝氛围。
教师节贺卡上一束温馨的康乃馨,一杯浓浓的咖啡,配以清新淡雅的背景,表达对教师的问候与祝福。
欣赏教师精美的贺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想自我动手制作贺卡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我设计了欣赏精品贺卡这一教学环节。
欣赏完这些精美的贺卡,我又出示了一张教师节贺卡,让学生仔细观察贺卡中都有哪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操作资料?想想它是怎样设计的?让学生分析一张贺卡要包括的各个操作要素:图片、艺术字、背景、文本框。明白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分析这张贺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制作一张贺卡并不难,都是一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操作资料,更加跃跃欲试,想很快就动手制作。
这时我又设计问题:如果让你制作,你会分几步?先制作什么?让学生在头脑中规划制作贺卡的整体布局。学生回答后,我加以补充,并出示课件:制作贺卡的四步操作法。
2、任务驱动,实践探究。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完成各个小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贺卡的过程:页面设置-背景设置-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保存,在完成这些小任务的过程中,我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操作方法,并在边讲边操作的过程中探究,解决,尝试,掌握各个操作小任务。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些操作方法之后,为他们后面独立完成贺卡制作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后,我将学生分成四组为学生供给丰富多彩的制作素材分别制作春节贺卡、中秋节贺卡、国庆节贺卡和教师节贺卡。动手之前,我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制作一张漂亮贺卡应当注意的事项:课件出示制作要求,同时要求在各小组中开展竞赛,看哪组的作品最精致、最有创意。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各小组同学在一齐互帮互学,营造了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伴随着课件出示制作要求的悠扬的轻音乐飘逸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优美的音乐声给课堂创设了更加简便和谐的氛围,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完美的祝愿运用贺卡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对图片东挑西选,心猿意马而浪费时间,结果许久仍想不出满意的贺卡设计稿图。对此,我把贺卡设计的基本方法、步骤介绍给学生,让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艺术的天地中驰骋。而在讲述方法步骤时仍可结合展示的贺卡引用加以示范。在实际设计中鼓励学生打破陈规,树立独创意识,精心设计制作出具有独创风格的,新颖的贺卡。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我会及时地走到他们身边,耐心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验成功后的欢乐!
4、展示交流,评价作品。
一张张作品制作完成了,尽管有些作品并不是十分的完美,但都是学生用心创作的作品,是学生思想的结晶,这时我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讲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展示的时候,我和学生一齐从作品的色彩、版面、创意、审美几方面评价作品,使学生明白一张精美贺卡的标准,并评出的一组为设计组。课堂上,学生兴致很高,都期望把自我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欣赏。
5、总结延伸,拓展提高。
在鼓励和表扬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优秀作品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了一张带音效和动画效果的贺卡,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资料,激发学生将今日的学习热情持续到下节课。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总体上进行得比较顺利,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课前的引入,还是中间的学生制作阶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十分高,并且课快结束时,每个同学都设计出了十分精美的贺卡作品,甚至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整个的教学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的新课程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八
《趣味的绘画工具》是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下)的资料,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金山画王画图知识的初步认识,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构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金山画王中一些基本操作工具的运用,重点是掌握利用金山画王画板下的9种工具的基础操作及利用工具画图。新的工具的学习与使用,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与创作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也导致了学生内心梦想与实际技能的不平衡。所以,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欲望极其强烈。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就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和起点。基于此点,从信息课本身的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学科课程整合理念,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各种工具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维本事,自我创新本事,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信息技术课,只教电脑操作狭隘的课程局面。争取把更多的信息纳入到我们信息课程体系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本事,从而使学生发现美,感觉美,创造美。让他们在无数的失败中寻找成功,感受成功的欢乐。
从资料层面出发,对具备必须抽象思维本事和动手操作本事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并且也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经过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主要学习方式完成,同时结束教师适当个别指导。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画板下工具的操作。掌握对工具的综合运用的方法。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本事。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本事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本事。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无数的失败中,寻找并且体验成功。
重点:熟悉和掌握画板下9种工具的操作。
难点:对油漆桶的正确用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所以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经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本事。使教学资料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40分钟的战斗力与生命力。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理解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经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本事,训练思维。
根据本课教学资料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设疑活力。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三)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设疑活力。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展示的是一幅颜色多彩较为简易的作品小胖熊。让学生经过已有生活体验发表自我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美丽而不复杂,让他们感到有成功的期望。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画一幅同样的画。紧之后教师问:画这样的一幅图,你要用金山画王里的什么去画呢?学生会说:用笔。教师:到底用哪些工具呢?都是我们今日探索的资料。
目的是创设完美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明确的任务,利用学生对完美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理解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选择画板下头,多种不一样的工具,不一样的颜色去画小胖熊。
1、同桌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有问题一齐讨论,或问教师。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着重汇报学生对工具的选择使用,如铅笔、喷枪、麦克笔、刷子、橡皮等。针对学生的汇报,教师则加以适当引导,并提出问题。比如:用刷子画小熊的身体,一不细心刷得太多了,怎样办?如何去克服?这样就顺其自然带出了,对笔头粗细的用法和橡皮的用法了。
3、克服难点,在学生汇报到如何画背景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尤其显得重要。可让学生体会到背景很大,一笔一笔地画,太麻烦。在选用了油漆桶时,则注意让学生观察界面的变化,有出现了三个椭圆形按钮和正方形按钮。这时,让同学们再动手试试这四个按钮的作用。再汇报结果。异常强调,用油漆桶也能够用各种图案作为背景。
4、查漏补缺。在画小熊的过程中,哪些工具还没用到的?同桌合作试试看,会用吗?
5、汇报这些工具的用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所以,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经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在不断的失败中寻找和体验成功,到达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
第二层次:
1、教师指出学生画面资料的不协调性,结合学生已受过的美术教育,展开想象。画出更加美丽可爱的小熊,异常是背景。
2、学生自我创作,教师巡回指导。(为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操作技能比较熟练者为a等,操作基础薄弱者为b等,a等学生可让其充分自主学习,b等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个别指导。)。
3、团体讨论交流、评价,优胜者发放奖品。
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即分层教学的策略和效果)。
(三)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各自选择几种自我喜欢的工具说说其中的用途。
(2)教师帮忙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到达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必须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经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利用网络学习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理解任务。
4、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很“放”地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不一样对象分别对待)。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九
我是7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剪贴图形》。
一、教材分析:《剪贴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变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而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老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助;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择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的结果要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九、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通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十
大家好!
我是来#,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四年级的《设计你的课程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和教学总结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五单元第八节的内容。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掌握在microsoftword中使用表格,并能对表格进行行、列、单元格等操作。
该篇课文在整单元教材的地位来看,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这一课既是对前几篇课文在word中熟练插入图片、艺术字等知识点的复习,又涉及到表格边框、底纹的设置以及如何绘制斜线表头等新知识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制作课程表,使学生熟练掌握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
b、通过课程表的表头制作,让学生掌握表格中斜线表头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a、引入时,新旧课程表相互比较,用比较法激起学生尝试修改的愿望。
b、试一试,让学生看课文自学边框、底纹的设置,用探究法学习新知。(分组分任务探究,一组一个新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继续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b、通过创设挑战任务(设置页面边框),进一步培养挑战意识;
c、通过亲手制作课程表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增强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重点:学会表格边框、底纹的设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难点:绘制斜线表头时位置的调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先出示一张没有修改过的课程表,
节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语文数学语文英语数学。
2数学语文数学数学语文。
3体育社会英语语文综合实践。
4英语美术美术品德与社会体育。
5自习音乐语文音乐活动。
6综合实践体育语文品德与社会活动。
(课程表1)。
再展示编辑修改过的课程表,
节次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上午1语文数学语文英语数学。
2数学语文数学数学语文。
3体育社会英语语文综合实践。
4英语美术美术品德与社会体育。
午休。
下午5自习音乐语文音乐活动。
6综合实践体育语文品德与社会活动。
(课程表2)。
让学生通过两张效果不同的课程表的对比,强烈感觉到编辑修改表格的意义、效果,从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你的课程表。
(二)分析作品:
通过分析对比作品,学生会发现第二张表格比第一张表格增加了边框、底纹和斜线表头,直观地发现编辑修改了的表格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尝试制作:
为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愉快的学习,我大胆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完成任务。这样,教师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分层辅导。
学生打开学习资料,学习设置“边框、底纹和斜线表头”。
分组尝试新知学习:
第一组尝试边框的设置。
第二组尝试底纹的.设置。
第三组绘制斜线表头。
(四)演示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我让每组选一学生演示如何操作:
(1)边框设置。
单击工具栏上的“表格和边框”按钮,出现“表格和边框”工具栏。选择“边框线型、边框粗细、边框颜色、外侧框线”进行设置。
(2)底纹色彩。
单击工具栏上的“表格和边框”按钮,出现“表格和边框”工具栏。选择相应的单元格,利用“底纹颜色“按钮,为这些单元格设置底纹。
(3)斜线表头的制作。
选择“绘制表格“工具,鼠标指针变为铅笔形状,在表格左上角画出相应的斜线。
(五)再次制作:
学生打开学习资料中的挑战任务,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自由地设计自己的课程表。
教师给予学生提示,除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以外,还可添加图片,艺术字表名及页面边框等。
为节省时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素材。
(六)发展评价、拓展延伸:
选几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欣赏并根据评比标准(底纹色彩搭配、表格边框的样式、独特的创意、漂亮的页面边框)进行点评。
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展示学生有特色的作品,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挥了聪明才智,设计出了很有个性的课程表,你们发现得真不错!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加上图片等,设计出更时尚、更酷的课程表,用打印机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
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谁有‘无机教学’法,我就会发现‘无水游泳’法!”,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硬件的支撑。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潜在的优势:教学内容直观、操作使用快捷、方便,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并用,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十一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本xxxx级上册第xxxxx课的资料。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xxxxxxxxxxxxx之后,开设的更高层次的任务,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会xxxxxxxxxxxx。本课资料操作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从心理特征来讲,xxxxxx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开始具有必须地探索本事。从认知特征来讲,大家在生活中对计算机已经有了必须的了解,并且充满了对新学科的好奇。
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能灵活运用xxxxxxxxxxxxxxxxxxxx,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探究讨论—任务驱动”等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制造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
1、创设情境法。
在课堂上经过有目的地引入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忙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
2、讲解演示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要边讲边操作,使学生边听边动手。
3、任务驱动法。
经过为学生设置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4、分组教学法。
使学生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评比竞赛中共同提高。
5、游戏教学法。
经过引进一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辅助教学法。
利用指法练习软件cal进行指法教学与指法训练。
7、竞赛活动法。
经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比赛,检测并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
在学法上,该年龄段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十分感兴趣,乐于探究利用计算机做自我想做的事情且已经初步构成了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经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根据本课教学资料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展示一份作品,让大家进行评价,然后我提出:这样的视频(动画、画面)我们也能制作,大家想不想也来动手制作一件这样的作品呢那就让我们立刻开始吧。经过这样的设计,创立了简便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和对完美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的理解学习任务,从而乐学。
2、提出任务,探索新知。
任务一:
由我来经过屏幕广播方式演示示范操作过程,让学生们观看我我操作过程中作品的变化是什么(这样设计是为了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给学生xxxxx分钟,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加以强调、说明,同时肯定学生的努力。
任务二:如果xxxxxxxxxxxxxxxx,我们接下来该如何操作呢。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让学生经过自我的理解,同桌交流以及我及时必要的补充,完成设定的任务。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不能将结果简单地塞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我得出结论,然后互相讨论补充,教师总结。
任务三:xxxxxxxxxxxxxxxx,这是与xxxx学科有关的问题,这个任务我设计让学生经过认真研读操作流程后,与同桌交流讨论,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制作演示,适时请几名同学谈一下自我的操作过程,及在操作过程中村中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如果问题还没用解决能够请其他的小组帮忙解决,最终由教师总结,使学生在交流中弥补自我的不足。
3、实践操作,评价提高。
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我动手动脑创作或者演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本事。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然后教师对本课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并对学生的总体情景进行评价分析。重点从“行为养成”、“学习资料”、“学习兴趣”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要积极体现评价是鼓励、评价是指导、评价是教学相长。在评价的最终,指出不足之处,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
4、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让同学们一齐进行总结,我最终做一个补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最终,我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经过这样的作业给同学们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份创造的信心,也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板书我采用的形式更清晰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篇十二
《奇异的绘画天地》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下)第二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常用工具的基本用法,初步掌握“绘画工具箱”中前7种绘画工具的名称,使用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涂色”、“喷枪”、“刷子”、“取色”等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色彩是小学生在受到美术教育后最感兴趣的,它蕴涵了许多感性和理性的内容,如黄色象征宁静,绿色代表生命,蓝色象征高尚等,丰富的色彩既可以美化画面,还可以让人感受理性美的熏陶,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了新的一种绘画方法计算机画图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学习兴趣更是被大大激发,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表现欲望极其强烈。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才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画图功能的使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拓展“奇异的绘画”的丰富内涵--美丽的色彩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人性的美德,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因此这节课是整合美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画图知识教学提高课。
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了一定画图操作技能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而且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绘画工具箱”中前7种绘画工具的名称,使用方法。
难点:“奇异的绘画天地”丰富内涵的理解、体验与表现。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可用flash模拟一个场景),学生通过已有生活体验肯定会发表自己的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是多么多姿多彩。最后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学生自己选择图画,要求注意工具的用法。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本环节分两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
1、学生选择图画工具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评价学生作品,教师肯定学生的成绩,小结过渡。
第二层次:
2、制定整合美育、德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任务:自我创作一幅体现自我个性的图画。要求对于画面设计(如内容、颜色搭配等)可利用小组协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小组讨论,向老师求助来解决。
3、集体讨论交流、评价。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1)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整合美术、思想品德和信息技术三大学科。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索",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后的优点,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
(2)教师帮助学生输理知识,归纳总结。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单就内容而言,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精讲。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4、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