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幼儿教育学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一
一、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们七班级备课组将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市中学校体育学科建议为指导,依据校课程教学处、同学进展处和老师进展处的相关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状况,以推动课堂高效教学为重点,注意体育学科的特点,转变观念,提高熟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树立以“同学的进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训练观,切实抓紧、抓实、抓活体育课堂教学和阳完体育活动,确保同学身心协调进展。
二、推动高效教学举措:
1、合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注意同学的体能进展,精讲多练。
2、注意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合理利用好场地器材。
3、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同学进行思想训练,养成良好体育学习熬炼习惯。
4、注意课堂教学讲解、示范的时机及用法语言的奇妙性和形体语言的规范性。
三、如何达成措施?
1、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常州市中学校体育学科建议,狠抓新生体育课堂常规。
2、仔细学习体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高备课组活动效率,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
3、加强集体备课,注意同学体能全面进展练习的讨论,提高体育课同学练习密度。
4、以“教学诊断”、“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教法、学法和专题的讨论,提高老师的`业务素养。
5、注意教学反思,定期进行阶段教学状况分析,调整教学策略。
6、结合体育节和冬季小型竞赛等活动,加强阳完体育的宣扬,使同学养成常常熬炼习惯。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二
1、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2、透过故事明白电插座里藏着会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3、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和安全意识。
1、“有电危险”的标志图片一张、电插线板一块。
2、指偶:灰太狼、小老鼠。
3、幼儿操作用图片人手一套;笑脸、哭脸图片各一张。
1、欣赏故事,并根据故事进行简单提问:
(1)故事里有谁?
(2)他们偷的宝贝是什么?(教师根据幼儿提问并出示电插线板)。
(3)电插线板里藏着什么?电插线板能够碰吗。
(4)我们教室里哪里有电插线板?你家哪里有电插线板?
2、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师:喜羊羊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图片,我一齐来看一看,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一认,说一说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标志。
3、谁对谁不对。
(1)师:这是喜羊羊给我们每个小朋友的两张图片,他要考考我们,这两张图片上的小朋友最对谁不对。(幼儿自由交流并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出示哭脸和笑脸,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决定将对的送到笑脸处,错的送到哭脸处。
4、总结谈话:教育幼儿不碰电插线板,不把手指和小金属片捅插电插线板和插座的小嘴巴,电器的插头要请爸爸妈妈插,。
附故事:会咬人的电一只小老鼠趁喜羊羊出门去,溜进家里偷东西,发现了一个宝贝。这个宝贝是白色的,身上长着许多小嘴巴,后面还拖着一根长长的细尾巴,小老鼠只要把电视机插头往小嘴巴里一插,电视机就会说话了,把台灯插头往小嘴巴里一插,台灯就亮了,把电风扇插头往小嘴巴里一插,电风扇就转了。小老鼠想:这但是个好宝贝,我要把它偷走。但是,宝贝比小老鼠还大,怎样搬走呢?小老鼠说:“我去请朋友来帮忙。”它刚出门正好碰到了灰太狼,小老鼠赶紧说:“灰太狼,喜羊羊家有个宝贝,你敢不敢去偷?”灰太狼立刻说:“我什么都不怕,快带我去吧!”
来到喜羊羊家,灰太狼看着那个宝贝摇摇头说:“那是什么宝贝吗?又不能吃,也不好玩,我不偷了。”小老鼠很着急地说:“那个宝贝很神奇,它能让电视机说话,能让台灯亮起来,能让电风扇转起来。”灰太狼一听眼睛立刻睁大了,一把抓住了那个宝贝,它的手指头伸进了宝贝的小嘴巴里,“啊!”灰太狼大叫一声,感到全身发麻,身上的毛都竖了起来。小老鼠吓得大叫:“灰太狼,危险!快扔掉!”但是灰太狼怎样甩也甩不掉,尾巴也着火了,冒起了黑烟。“好疼啊!”灰太狼大叫一声就昏过去了,小老鼠吓得赶紧逃走了。
喜羊羊回到家看到了昏倒在地的灰太狼,说:“灰太狼必须是到我家来偷东西的,我得赶紧报警。”包包大人把灰太狼抓走了并关了起来,等灰太狼醒过了,包包大人问:“灰太狼,你是怎样昏倒的?”灰太狼低着头说:“喜羊羊家有一个宝贝,我一摸就昏倒了。”包包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那是电插线板,电插线板里藏着会咬人的电,你的手必须伸到电插线板的小嘴巴里去了,你被电到了,能醒过了就算不错了。”灰太狼吓得直吐舌头,以后再也不敢碰电插线板了。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过程和现代主要的理论流派,对学前教育理论产生初步的兴趣。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主要流派中的前六个流派的理论观点。教学难点: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
(一)我国古代家教思想中提出“教子婴孩”、“早欲教”
(三)近代幼儿园产生后,学前教育的年龄趋向于3岁到入学前。
(四)当今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应为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
1、领先性。
2、长久性。
3、单独性。
4、随意性。
5、随机性。
学前社会教育指出由社会各方为学龄前儿童开设的集体保育教育机构及设施。其特征如下:
1、群众性。
2、目标性。
3、计划性。
4、多样性。
(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学前教育主张。
1、从学前期起,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3、重视游戏、体育、唱歌、讲故事等活动。
4、根据人的身体发育,从出生起每7年划为一个自然段。
(二)。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后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为系统学前教育理论建立奠定了基础。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2、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3、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论人类性格的形成》著作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
1837年福禄被贝尔在勃兰根堡设立一所幼儿学校,专收3—7岁的幼儿。1840年正式将学校取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福禄贝尔基本的教育思想。
三、进入20世纪以后,学前教育形成了相互吸收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流派。
(一)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
1、杜威的儿童观。
2、杜威对教育本质的看法。
3、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说”。
4、对杜威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二)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家。
1、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2、基本教育思想。
3、教育方法。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菲、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有:
1、强调早期经验和教育的重要性。
2、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3、道德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本性,避免教条灌输。
4、给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5、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四)成熟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了成熟理论,或成熟势力说。
1、成熟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2、成熟主义理论对现代学前教育饿贡献。
(五)社会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基本理论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1、基本理论观点。
(七)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1、提出了入学年龄(从7岁提前到6岁)。
2、托儿所与幼儿园合并统一管理。
4、明确规定学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内容。
5、研究认为,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比人们估计的要高,4岁起就可以学习一些初步的语言和数学知识。
(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1、学前教育向低龄延伸(含优生、胎教、婴幼儿教育)。
2、在保育和教育结合中,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3、注重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4、注重兴趣诱发、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成人组织的活动与儿童自由活动、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灵活运用。
5、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提倡儿童积极参与活动及表现、创造。
6、发展社区学前教育,正规化的和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并举。
7、重视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密切结合。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恩物2.学前社会教育3.学前教育年龄对象二.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前教育主张有哪些?三.简述蒙台梭利法包含的基本内容。
四.简述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对学前教育有哪些影响?五.简述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六.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学前教育、环境与学前教育教学难点:社会基本形体与学前教育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内容:
环境是人类生存条件的综合。
(一)环境的分类。
环境可分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所组成。
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信息。
(二)物质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物质环境。
2.学前儿童需要成人为其准备安全卫生舒适优美丰富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环境。3.托儿所幼儿园需要一定的物质环境作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对学前儿童有密切影响的精神环境一般包括: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与生活情调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平与文明程度,托幼园所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一)经济与教育。
1.教育上所谈经济概念的涵义,“指物质生产方式运动。”
2.生产关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3.生产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4.教育对经济的巨大作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一)关于政治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体系由两部分构成:1.理念,意识,包括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2.权利机构,包括政治权利,政治制度,政权机关,政党等。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一)关于文化的一般概念。
1.
广义文化概念2.狭义文化概念。
(二)。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反映一定政治经济的水平2.文化可以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
(三)。
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
1.
(四)。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1.
文化水平对教育间接影响。
2.
文化水平对教育直接影响。
(五)。
文化传递,传播与教育。
(六)。
文化选择与教育。
1.
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的文化2.按教育需求选择文化。
(七)。
文化变迁与教育。
(八)。
1.
4.
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
5.
不断改革学前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来适应文化变迁。
(一)。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
(二)。
我国人口现状对教育的影响。
1.
人口现状2.人口发展趋势。
3.
(三)。
1.
我国人口多,增长快。
2.
独生子女多,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
3.
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应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特点与形式。
六.社会基本形体与学前教育。
(一)。
1.
家庭的演变2.家庭结构的类型3.家庭社会功能。
4.
家庭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二)。
1.
邻里的涵义2.理想邻里的标准。
习题。
一.名词解释1.精神环境2.广义文化3.狭义文化4.家庭教育5.邻里。
七.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幼儿园保教目标的涵义。
第三章现代社会与学前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
一.现代社会特点。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整体化增强。
(二)。
社会的革命性,变动性加剧。
(三)。
走向现代化二.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一)。
现代社会前的教育依附于宗教,政治。
(二)。
教育有等级地位转向社会发展的基本地位。
(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三.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比较。
(一)。
传统教育。
1.
传统教育可继承的优秀部分2.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二)。
现代教育。
1.
教育的概念。
2.
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3.教育决策,教育规划和教育科研一体化。4.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
5.
现代教育走向开放化,重视国际间的教育比较。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学前教育。
(一)。
(二)。
1.
实施胎教。
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幼儿园生存与发展问题。
1.
4.
以城市和乡村社区为依托,走社区化的多种类,多形式并存的学前发展道路。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双轨化2.儿童优先原则二.简述现代社会特点。
三.试分析传统教育的优秀部分及弊端。四.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征有哪些?五.试述如何实施科学化的学前教育。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理解掌握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认识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发展的全面观。
2、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3、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一)天性——教养之争。
1、天性难移。
2、性相近,习相远。
3、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
(二)诱导——促进之争。
2、学前教育职能的两种界说。
(一)环境(教育)促进胎儿的发展。
(二)环境(教育)促进新生儿的发展。
(三)环境和教育诱导学前儿童的发展。
(四)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人的个体社会化。
2、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3、学前教育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试述关于儿童发展有哪些基本观点?
2、试述美国心理学家安娜斯塔西遗传环境交互作用论的内容及其存在的不足。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三、概念:
1、最近发展区。
2、人的个体社会化。
教学目标:了解儿童观的变革过程。
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趋势。
教学重点: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教学难点: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教学内容:
一、儿童观的变革。
(一)古代的儿童观。
1、以人为本位,儿童对成人具有依附关系,儿童没有作为人的权利。
2、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兵源和劳动者,是家族香火的延续,是光宗耀祖的希望。
3、人们对儿童的特质和能力有了最初的认识,认为儿童是无知无能的,具有教育可塑性。
4、以男性为中心,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二)近代的儿童观。
1、对儿童有了新发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和权益。
2、儿童具有天赋力量,具有可发展的潜能。
(三)现代的儿童观。
1、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立的人格。
2、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3、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5、儿童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6、男女平等,不同性别的儿童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和相同的权益,受到平等的对待。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1、现代胎教的兴起。
2、超前教育观念与超常儿童的培养。
3、儿童发展本身开始作为教育的目标。
4、全面发展教育实质就是因材施教。
5、对学前教育过程的新认识。
1、现代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的多样化趋势。
3、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和社区化。
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现代的儿童观是什么?
3、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二、概念:超前教育。
第六章、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
教学目标:了解各年龄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掌握各年龄段儿童教育的要领。
教学重点:三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四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五至六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要领。
教学难点:幼小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内容:
一出生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出世至周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生理发展。
2、心理发展。
(二)出世至周岁儿童的教育。
1、给儿童以身体和精神上的满足。
2、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
3、提供适当的玩具。
4、儿歌。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一岁至两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动作发展。
2、认知发展。
3、社会性发展。
4、总体心理特征。
(二)一岁至两岁儿童的教育。
1、在游戏中教和学。
2、户外活动。
3、亲子阅读。
三、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强烈的好奇心。
2、同伴关系的发展。
3、总体心理特征。
(二)对3岁儿童的有效教育。
1、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2、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4、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行为”
四、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二)4岁儿童心理的几个显著特征。
1、活泼好动。
2、具体形象思维。
3、有意识行为开始发展。
(三)4岁儿童的教育要点。
1、引导儿童观察生活。
2、培养儿童的同情心。
3、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游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五、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学要领。
(一)。
5、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
1、爱学、爱问。
2、抽象思维发展。
3、会话性讲述能力明显进步。
4、有意识的行为增多。
5、个性初步形成(二)。
5、6岁儿童的教育问题。
1、采用游戏的方法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
2、利用生活的机会,让儿童懂得更多的事理。
3、提供条件让儿童做感兴趣的有益的活动。
4、减少担心,让儿童多做些运动。
5、做好幼小衔接。
复习题:
简答题:
1、3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2、4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3、5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教育要领怎样?
第七章、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
教学目标:理解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了解托儿所的物质环境。
掌握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和保教要领掌握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内容:
一、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一)托儿所是为3岁前儿童设立的集体保教机构,负有教养3岁前小儿及为其父母亲参加工作提供方便的双重任务。为此,托儿所既具有社会福利性,又极有保育教育性。
(二)任务:保障小儿健康,培养小儿饮食、睡眠、活动、穿衣、盥洗及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二、托儿所的物质环境准备。
(一)选址:
(二)总体平面设计:
(三)建筑物要求:
(四)用具与玩教具:
(五)环境布臵:
三、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
(一)必须从小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
(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三)根据小而神经活动特点安排活动。
(四)切忌拔苗助长。
(五)尊重小儿个性。
(六)爱护和尊重小儿。
(七)重视小儿独立性的培养。
(八)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九)为小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十)托儿所英语家庭密切联系,取得家长的参与配合。
四、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一)睡眠。
(二)饮食。
(三)卫生习惯。
(四)大小便习惯。
(五)语言发展。
(六)动作发展。
(七)认识能力发展。
(八)与成人、小朋友关系的发展。
五、托儿所有效的保教方法介绍。
(一)如何稳定新入所小儿情绪。
(二)如何进行小儿生活常规培养。
(三)良好睡眠习惯的培养。
(四)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干预措施。
(五)小儿动作发展的做法。
(六)如何让两岁小儿学会跳起来。
(七)如何对0-2岁小儿进行口语训练。
(八)小而开心、开口、开窍训练。
(九)小儿游戏的指导。
(十)玩插片游戏的指导。
(十一)托儿所分组活动的组织。
复习题:
一、论述题:
托儿所的保教要领。
二、简答题:
1、托儿所的性质及任务。
2、托儿所的集体保教原则有哪些?
三、概念:
托儿所。
第八章幼儿园教育。
教学目标:理解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理解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掌握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幼儿园的性质。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教学难点:无。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内容:
一、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进行保育和教育机构,属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
二、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幼儿家长安心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三、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保教目标确立的依据。
(二)幼儿园保教目标的特点。
(三)我国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四、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一)体、智、德、美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二)既重视幼儿年龄特点,又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三)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
(四)寓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中。
(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两害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
(六)以游戏危机嫩活动,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
2、幼儿园的保育与教育目标。
二、简答题:
1、我国幼儿园的性质。
2、我国幼儿园的任务。
三、概念:
幼儿园。
第九章幼儿园的活动。
教学目标:了解关于活动的理论,掌握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教学重点: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角色游戏的指导、表演游戏教学难点:历史文化学派的活动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
一、(一)活动的要素。
(二)教育中的活动理论。
二、幼儿园的生活活动。
(一)从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
(二)在生活活动中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
(三)生活活动是施教的机会。
(四)保育和教育相配合三、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一)教育活动内容的确定应以本版阶段性的保教目标既有而现有水平和兴趣为依据。
(三)教育活动充分考虑幼儿的感官活动,使幼儿各种感官处于积极活动状态。
(四)在教育活动中应灵活的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形式。
(五)在教育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六)注重活动过程,使幼儿充分参与教育活动过程,用脑、用手、用口、做活动。
四、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一)游戏的特点及分类。
(二)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三)幼儿园游戏条件的创设。
1、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2、创设儿童游戏场低。
3、配备游戏材料。
(四)角色游戏的指导。
(五)结构游戏。
1、丰富并加深儿童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2、为儿童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
3、帮助儿童掌握构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培养儿童有目的的、独立的进行构造。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建造材料和建造成果。
6、玩沙游戏的指导。
7、玩雪游戏的指导。
8、玩水游戏的指导。
(六)表演游戏。
1、选择适合儿童表演的作品。
2、吸引儿童参加表演游戏的准备工作。
3、使儿童自然生动的表演。
4、在表演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七)智力游戏。
1、教会幼儿正确的游戏。
2、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智力游戏。
(八)体育游戏。
(九)音乐游戏。
五、幼儿园一日活动组织。
(一)接待幼儿入园。
1、接待幼儿。
2、晨检。
3、幼儿活动的指导。
(二)早操。
(三)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间隙活动。
(五)游戏或自由活动。
(六)盥洗。
(七)进餐。
(八)睡眠。
(十)户外活动。
(十一)劳动。
(十二)散步。
(十三)实验操作活动。
(十四)离园。
(十五)晚间活动。
(十六)组织领导幼儿园一日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把幼儿一日活动列入教育计划,保证幼儿身心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主动地发展。
2、要制定一日生活常规。
3、要把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和分散的个体活动结合起来。
4、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5、要面向全体幼儿。
复习题:
一、论述题:
1、怎样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
2、怎样组织幼儿园游戏活动?
3、怎样组织幼儿园。
二、简答题:
简述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的组织。
三、概念:
1、角色游戏。
2、结构游戏。
3、表演游戏。
第十章。
教学目标:了解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的重要意义。
掌握家庭教育的守则。
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教学重点:家庭中的早期阅读。
教学难点:家庭中的品格养成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环境:指儿童所接触的外在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总体。
(一)和谐的生活气氛。
1.
家庭生活气氛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情绪和健康。2.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不断的巩固着家庭关系。3.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的形成。(1)各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敬爱。(2)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二)整洁幽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臵。
1.
室内家具摆放安全、整洁。
2.保持室内整洁,美化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3.
时有变化的环境可以不断引起儿童的新鲜感,发挥环境中各种物品对儿童的刺激影响。
(三)文化生活的渗透。
1.
文化生活的渗透,通过多种手段在家庭生活中传播文化。
2.
提倡健康高尚的文化生活,父母应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环境,给幼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气氛。
(四)有属于儿童的天地。
1.
儿童作为家庭生活的一员,有自己的特殊活动,应有自己的空间。2.父母应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和特点创设儿童的空间。3.儿童的天地的放臵要求:
(1)。
放臵基本用具(2)。
放臵儿童的玩具(3)。
儿童天地有儿童管理。
(4)。
儿童的小天地中摆放的玩具和用品应有更换(5)。
应允许儿童在家庭中到处活动。
(五)危险事故的防范。
1.
电器设备的安臵。
2.
6.
家具的棱角和牢固稳定的程度也应加以改造和加固,以免碰伤。7.室内留有儿童活动的空间,尽量将家具放臵室内四周。
二.家庭育守则。
(一)守则一:作好榜样。
1.
凡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2.完美自我,道德高尚3.自身缺点不宜回避。
(二)守则二:恪守一致。
1.
父母要达到对儿童有一致的认识和评价,这是达到一致要求的基础。
2.
父母要对学前儿童特点有一致的认识,从而取得儿童观的一致和教育态度的一致。
(三)守则三:提示在先。
1.
为了使儿童的活动顺利进行,并为防止活动中可能发生的不良的现象出现,家长采用提示在先的办法。往往是奏效的。
2.
提示要有针对性,针对自己孩子易于发生的问题进行提示。
(四)守则四:尊重儿童。
1.
正确的尊重儿童就是要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
2.
尊重孩子,满足儿童的需要就是要充分地理解儿童的需要和提出恰当的要求。
(五)守则五:善用鼓励。
1.
鼓励的方式多样。
2.
鼓励场合因事而宜。
3.
精神鼓励为主,要少采用物质鼓励4.因人因时,鼓励恰当。
(六)守则六:适当回避。
3.
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向是儿童不宜参与的,不必知道的4.要养成儿童自己活动的习惯。
三.家庭保护的法律责任。
(一)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二)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三)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四)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
(一)要从小重视品格的养成(二)良好品行的养成1.
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2.培养儿童同情及助人行为3.培养协商与合作意识。
4.
正确培养幼儿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
(三)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1.
执幼发脾气的矫正2.过度侵犯行为的矫正3.胆怯和孤独的改善。
4.
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的说谎问题5.不良习惯的矫正。
五.家庭中的早期阅读。
(一)儿童选择合适的读物。
(二)读给一岁以下婴儿听和看。
(三)和一岁以上婴儿一起阅读。
(四)善于利用图书中的画面内容引发儿童的思维活动。
(五)指导自己看书。
(六)教育儿童自己管理图书。
(七)阅读图书向儿童提供口语练习和认读文字的机会六.生活中的教学教育。
(一)养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初步兴趣。
(二)在开心的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学数学。
(三)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渗透数学教育七.如何看待儿童的绘画活动。
(一)现并培养儿童画画的兴趣。
(二)让儿童自己决定画什么。
(三)使儿童画画的内容丰富多彩,画画的技能不断进步提高的根本方法是:一让儿童多看,二让儿童多练.
(四)儿童画完以后,成人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应注意画画时的健康因素八.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问题。
(一)儿童看电视的积极效应。
1.
电视为庆儿童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天地2.电视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3.
健康活泼的电视节目可以调剂孩子的情绪。
(二)收看电视的不良影响。
1.
电视正在毁坏儿童的健康。
2.
1.
选择与控制收看电视的内容2.控制收看电视的时间3.控制收视距离。
4.
看电视过程中家长儿童有谈话有交流,不要限制儿童的发问,鼓励儿童积极发表意见和解说。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家庭。
2、环境。
3、自我中心化思维。
二、简答。
1、家庭教育自身的特点。
2、创造家庭良好的育儿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3、指导早期阅读需要掌握哪些科学方法?
三、论述题。
论述家庭中儿童收看电视的利弊及家庭怎样正确引导?
第十一章学前教育社区化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教学重点:我国学前教育社区化发展的趋势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
一.当今世界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社区教育的发展。
2、澳大利亚的社区学前教育二.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兴起。
(一)起步:1.陶行知1927年搞乡村教育实验2.晏阳初1926年开展“平民教育”实验3.梁溯溟1928年在山东邹平开展“乡村建设”
(二)发展:1.广大社区为学前儿童的优生.优育.优教.创设环境。
2.
三.我国城市在社区学前教育。
(一)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1.父母需要上班、年幼的孩子无法照料2.家长比较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3.儿童的发展与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饿社区环境。
(二)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1.
(三)城市社区学前教育概况。
4.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儿童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境。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各种形式。
1.
幼儿园:接受。
3、4、5岁年龄儿童。
(三)依靠农村社区发展学前教育五.社区玩具图书馆的建设。
(一)玩具图书馆在国外。
1972年正式成立全英玩具图书馆协会。
(二)玩具图书馆在中国。
(三)建设和发展我国社区玩具图书馆的意义。
1.
玩具图书馆是丰富儿童娱乐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
2.
(四)社区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形式。
1.
馆址的选择与设施的配备2.玩具和图书种类的选择。
(五)童玩具图书馆的活动形式。
1.儿童在玩具图书馆进行活动。
2.儿童把玩具和图书借回家里使用。
(六)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管理。
1.
儿童玩具图书馆的组织2.玩具图书馆的管理制度3.玩具图书馆的经费来源。
1.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1)促进大脑发展。(2)有助于改善儿童的健康和营养状况2.对社会的价值。
(7)改善教育状况可使父母、家庭和整个社区都收益。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社区教育。
二、简答。
1、社区教育的共同特点。
2、城市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3、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形式。
三、论述题学前社区教育的价值。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四
1.懂得借别人的东西要爱护,并能按时归还。
2.能使用借书和还书时的礼貌用语。
3.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1.图片。
2.故事ppt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起兴趣。
教师:明明买了一本故事书,丁丁想借来看。丁丁该怎么做呢?
(二)看图书,了解故事内容。
(3)教师示图1教师:丁丁看书时怎么样?(丁丁看得很认真,也很小心,不把书弄脏。)(4)教师示图1教师:丁丁还书时会说些什么?(明明,这本书我看完了,现在还给你。谢谢!)明明怎样说?(不用谢。)(二)情境表演,巩固经验。
1.自由组合,表演"借书"。
2.个别表演,师生评价。
3.迁徙训练,可表演借铅笔、借橡皮等,练习借和还时的言行。
(三)师生总结,提升情感。
1.教师:你喜欢丁丁的哪些地方?
2.师生针对班级实际,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
3.教师小结:借了东西要爱护,要及时归还。借和还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
(四)欣赏故事:《宋濂借书》,懂得"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的道理。
教师:为什么主人同意宋濂随时来借书呢?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借别人的东西不仅要有礼貌,还要讲信用,要及时归还给别人,今后再问别人借,就不难了。
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借别人东西时有礼貌,并且及时归还。
宋濂借书明朝有一位叫宋濂的人,家里很穷,根本买不起书。宋濂为了学习知识,常常借书读。许多富有的人家藏书很多,但是都不愿意借给他。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到了第十天早晨,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雪把书送了回来。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五
教学计划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练习设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大班安全活动——防止溺水。
活动目的: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有关知识。
2、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3、自防自救的知识,深化防溺水安全教育,使孩子了解自防自救知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活动准备:
一、活动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暑假快来了,那么你觉得什么运动适合炎热的夏天呢?”
2、教师:“你们喜欢游泳吗?会游吗?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收集来的图片资料请幼儿观察讨论。
2、讲述案例《水库摸鱼,深水桑命》请幼儿说说从中知道些什么?
3、引导幼儿了解水库的危险性,自己游泳技术不佳时千万不可逞强下水。
4、教师谈谈事例《深水玩耍,水草缠身而亡》这个悲剧的事实告诉我们了什么?
(1)、这几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
(2)、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3)、教育幼儿知道深水中经常有高大水草或大石块,若有水草缠身或被大石块夹住脚就会有生命危险。
5、教师向幼儿讲几点防溺水的知识要点:
(1)、教育幼儿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池塘、无盖的水井边等处戏水、游泳。不能独自或结伴到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
(2)、我们还小,很多小朋友都不会游泳,如果发现有朋友不慎掉进河里、池塘、水井等,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或拨打“110”。
三、活动结束。
1教师:“听了那么多,你懂得了什么?”
2小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小朋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
四、延伸。
1、教师:“要是碰到有人溺水被抬上来,这时候120没赶来,你该怎么救人?”
2、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出示图示请幼儿观察讨论。
4、教师讲解救人步骤。
5、教师示范救人步骤,幼儿观察。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很多幼儿安全意识较薄弱,安全防护能力差,接触的人群多,所以安全的问题时时存在,危险处处可能发生。因此要教给学生们自我保护的知识,培养他们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设计了本次教学活动《陌生人来敲门》。以可爱的美羊羊引入教学,引起孩子的兴趣,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孩子形成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并指导孩子在陌生人来敲门时,指导自己应该怎么做,学会保护自己。
中班安全教案《陌生人来敲门怎么办》。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不要给陌生人开门。
2.指导孩子在陌生人来敲门时,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学会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
面具一个。
活动过程:
1.课件出示美羊羊,引导和美羊羊打招呼。
2.讨论:美羊羊一个人在家,陌生人来敲门时,怎么办?
3.小朋友自由表达交流。
4.全班举手起立选择“开门”或“不开门”。
1.为什么美羊羊不能开门?
2.美羊羊在家里做些什么,把陌生人吓跑?
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演《陌生人来敲门》。
1.欣赏《小兔子乖乖》,感受小兔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2.大家拍手唱《小兔子乖乖》。
活动小结。
不仅仅是家里,还有路上或者其他时间、地点都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跟陌生人走。
延伸生活。
1、在教室中建立“安全日记”,鼓励孩子将自己发现的保护自己的安全的方法以日记的形式加以记录。
2、开展“小鬼当家”系列活动,如:鼓励购物,自己上学等,帮助幼儿逐步积累独立自信面对问题的积极体验和具体方法。
活动反思:
对于孩子来说,安全教育很重要。现在家里就一个孩子,父母上班在外,经常留一个孩子在家,对于孩子在家的安全就格外重要。活动的难点是来敲门的陌生人的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了解。寻找应对陌生人的方法使得大班孩子需要综合分析复杂的情况并做出判断,需要提升勇气和自信来面对状况,这些品质的培养对大班末期的孩子非常有益。
方法的获得还只是幼儿尝试独立的开始,结合活动可向家长建议利用家庭中的突发事件来和孩子讨论,鼓励孩子自己做分析、判断和决定,以逐步增强孩子的应变能力和积累处理方法。这一方法也适合教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失时机地运用。
不足:
思维局限于教材,活动的设计内容大都来自于课本,没有寻找更贴近学生的例子;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更多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着重考虑如何创设更适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学活动去解决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在生活中更加机智、勇敢地保护自己,将所掌握的办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防止受骗。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按照公安局、处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系列部署要求,2021年3月18日上午,沙坪坝所组织全体民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学习,我对党史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开展党史教育不仅是一次砥砺初心使命的历史教育,是一次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教育,也是一次把握职责任务的时势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我认为开展好党史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方面走在前面、做好表率,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严守政治纪律,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学习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之以恒地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三是要树牢宗旨意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关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不论在什么年代、什么时期,共产党人始终秉持心中有人民。群众利益无小事,学习共产党人的真心为民,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是要积极履职尽责。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担当意识就深深烙在每一位党员心中,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内外环境如何变化,共产党人的担当意识始终未变。学习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切实增强斗争意识,时刻保持斗争精神,困难面前不低头、挑战面前不退缩、失败面前不屈服,不断积累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和精神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珍惜这份遗产,认真学习和传承党史、国史,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才能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鉴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我是一名中共党史本科毕业生,读党史,是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大学四年,热爱党史,尽管在党史方面没有科研成绩、学术成就、优异成绩,可是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从未改变。
读党史,很多人本是差异;第一志愿第一专业,更难令人理解;大学四年从未后悔;从始至终,更难改变。
学习党史,并没有纵深的研究,也没有学富五车,也许就是一本《中共党史简明教程》,几堂党史专题课程,几场党史研究讲座,几次遗迹参观,几次党史活动经历,几篇浅薄的论文,然后一纸文书,毕业了。
这样,我依然热爱这门专业。毕业后,选取了中国基层党建网,原因很简单,在可选取范围内和专业最为对口。每一天,浏览各大门户网站,或许最新党史党建研究动态,依然只是粗浅的关注。
其实,我在历史学习方面,本来就不甚擅长;学习党史,也没有太多天赋。我是一名普通的学生,可是想法却总难切合实际,我没有思考学习一门专业能够带给我一技谋深之长,也没有思考在某一领域到达巅峰。这有悖于常理按照目标和规划前进,因为我的坚持只是因为自我认为就应坚持,我的行进方向,也只因为两字:感觉。
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一向以来的“水到渠成”是就应的和必然的。或许,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一切发生的都是必然的,这样的人生轨迹的确没有问题。但稍稍深入一点分析,这样的必然是“漂”的结果,只是因为自我满足而不显窘迫。
因为“漂”,我不太善于总结得失,正如之前所说,本来没有规划,自然没有参照,难以权衡。其实,随着年轮的增长,也许我的思考开始稍稍的深入一些,如开始对于一些事物缺少基本的正误决定而是依靠喜好,这样,也反映了事物的两面性,如爱憎分明是江湖义气的体现但不必须正确。
因为“漂”,相对于本身,没有真正的增长与成长,因为不是累加,只是漂流。也许因为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自我效能感,因而每个人都能找到光华的面子,在广阔天地下熠熠生辉,可是内心真实的空虚,自身最能真切的感知。因为借口最没法交代的,就是自我,所以,我不能为自我辩解。
人无完人,在我还能不断犯错的成长经历中,深切的意识到,对于党史的学习有多么浅薄。因为没有借口,我不能把浅薄归结于专业学习的天赋不足或客观因素等;更因为“漂”,那些震颤心灵的党的历史,在很多情境下,被尘埃遮蔽。
其实,我想,我还是太爱自我,因为我不会“头悬梁,锥刺股”,只想着就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深入一点学习,再多一点反思,每一天能够有那么一点点提高,“漂”的更远一点,便能消除对自身的不满于自责。
简单本无罪,但简单不等于能够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原则上,我是一个求上进的青年,从步入学堂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本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神的好青年。
从当下的角度来看,我对过往的庸庸碌碌的理解是,对于很多就应做的、就应理解的,那个情境那个时刻,我没有理解。这样,可能又能够再次归结为天赋问题,可是,我认为,用死板和不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解释更适合。
在不久之前,我意识到,这样是不对的。因为没有一个完整正确无误的规划给我做参照,也没有谁有义务一向不断提醒我该怎样走怎样做。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自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早已年满18周岁,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很多义务,还有职责。
那么,我至少就应对自我负责。
党史带给我的很多,可是被我用的极少。
以上,且当是对自我的一点浅反思。
教学形式:团体或小组教学。
教学方法:情景表演法行为辨析法游戏童谣法。
活动目标:
1.知道如果自己走失,可以找警察帮忙,并告知电话号码。
2.培养幼儿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核心要素:人走失原地站耐心等父母返。
电话清地址详请警察来帮忙。
活动准备:组织幼儿排练《在公园里》的情景剧、录音(救火车、救护车、警车的声音)。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请幼儿听特殊车辆(救火车、救护车、警车)的.声音(录音)。
2.提问:“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找谁帮忙?
(二)关键步骤:
1.情景剧表演:《在公园里》。
2.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小明为什么会走失,他走失后是怎样做的?
3.小朋友和家长外出时应注意什么?
(三)老师总结归纳。
引导幼儿诵读核心要素。
活动延伸:
可组织幼儿为全园的幼儿和老师们做一次关于安全教育的宣传活动,教师引导一部分孩子制作宣传栏,另一部分孩子为大家表演诵读三字儿歌。
家园互动:
1.家长平时要随时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2.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记住自己家的电话、地址。
注意事项:
1.通过诵读,引导幼儿了解核心要素的含义。
2.教育幼儿不能随便将家中的地址、电话告诉陌生人。
活动反思:
1.孩子对活动的哪一环节最感兴趣?为什么?
2.你认为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3.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该如何改进?
附:情景表演剧。
内容提要:
妈妈带小明逛公园,可是,今天的天气实在是太热!当他们走到售货亭前,小明吵着要妈妈买冰棍。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去排队买冰棍,就在这时,小明突然看见草地里有一只小松鼠,不知不觉地,他已随小松鼠跑了很远很远。
“妈妈!妈妈!”小明终于想起了妈妈,可是,妈妈在哪里呢?他看不到妈妈了,只好大声地哭喊起来。
这时,公园的警察叔叔循着小明的哭喊声走了过来,小明连忙跑过去,向警察叔叔循了自己家的电话和地址,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小明安全地回了家。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1921年至今,100年风风雨雨的颠簸之路,我深刻的体会到党的成立来之不易,走过的路艰辛坎坷。百年风雨兼程,说不尽的沧桑坎坷,百年风云巨变,道不完的丰功伟绩。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会勇于承担、勇敢爱国,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质,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积极维护国家名誉。
学党史,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从党史中汲取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不断夯实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步调一致、行动统一。
学党史,矢志为人民群众谋利造福。要强化坚守初心的自觉,努力把群众期盼的事变成我们要干的事,把我们在干的事变成群众支持的事,把我们干成的事变成惠及群众的事,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急难事、揪心事、烦心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党史,强化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要进一步深刻认识一代人有一代人担当的本质内涵,把组织的重托、人民的信任看得比泰山还重,以事业为重、以担当为荣,自觉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担起自己该担的那份责,答好时代之问,创造出无愧历史、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更大业绩。
学党史,汲取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要从党史中汲取敢闯敢试、拼搏进取的智慧力量,继承我们党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用革命先烈先辈的感人事迹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鼓舞士气、激励自己,不断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浩然正气,把工作干得更好。
伟大的历史锻造了永不磨灭的历史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击疫情精神、脱贫攻坚精神都是党在历史岁月中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指引我们向前奋斗。不断继承这些伟大精神,领悟精神力量。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六
一、课程名称。
1、课程的名称。
2、课程的性质。
本门课程是教育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育培训课程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基础性课程,在我国的师范院校教育计划中,它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的历史。
1、230多年的历史;
3、哲学家康德于1776—177。
7、1786—1877年间两度教授此课程;(格尼斯堡大学)。
2、第一位教授此课的人是特拉普(trap);
4、1898年,我国京师大学堂始开设此课程。(我国最早)。
教育哲学教育法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中的分支学科)。
三、课程的价值(理论、实践)。
1、课程的理论价值。
(1)是学习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3)熟悉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
(2)帮助学习者学会思考教育问题;(4)掌握教育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
2、课程的实践价值。
(1)检讨原有的教育观念;(3)树立现代教育的信念;
(2)分析当代教育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4)有益于学习者健康人格的完善和生活目标的反省。
四、课程的目标。
1、情意目标。
促使学习者烦死自己对于教育的常识性态度和信仰,形成符合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新态度和新信仰。
2、认知目标。
帮助学习者掌握人类教育知识的传统以及现代教育基本概念、命题和原理,建立合理的教育知识结构。
3、行为目标。
培养学习者从事教育科研、调查、评论、咨询等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习惯。
五、学习的建议。
1、广泛阅读教育名著、教育期刊。
2、关注现实教育改革,对教育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
3、努力思考教育问题。
4、善于交流和对话。
5、在教育研究中进行学习。
六、必读文献。
1、教育政策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国教育发展报告》(蓝皮书)《世界教育报告》(每年度)。
2、教育名著类。
(1)中国:《论语》、《学记》、《中庸》、《大学》、《师说》、《劝学篇》、《中国教育的改造》、《梁漱溟教育文选》、《晏阳初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等。
(2)西方:《理想国》、《教育漫话》、《大教学论》、《爱弥尔—论教育》、《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的教育》、《林哈德与葛笃德》、《斯宾塞教育论著选》、《教育与发展》、《教育诗篇》、《帕夫雷什中学》、《教育过程》、《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小原国芳教育文选》,等等。
(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大河内一男著:《教育学的理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0)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教育专业杂志。
(1)《教育研究》(4)《教育研究与实验》(7)《比较教育研究》。
七、考试题型及要求。
1、填空题及要求。
例题:中国古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被喻为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被喻为现代科学教育学奠基之作的是。
2、选择题及要求。
例题:中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1)1902—1904学制;(2)1912—1913年学制;(3)1922年学制;(4)1951年学制。
3、名词解释题及要求。
例题: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遗传决定论;
4、简答题及要求。
例题:简要回答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5、论述题及要求。
例题:试论述知识经济、知识创新与教育改革之间的内在关系。
6、案例分析题及要求。
例题:请阅读下列课堂教学的案例(从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7、学期论文要求。
第一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认识有两种基本的形态:广义的教育认识与狭义的教育认识。广义的教育认识包括了人类所有的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反映形式;狭义的教育认识即科学的或理论的教育认识。本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教育认识史或教育学史。
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与对象。
一、“教育学”的概念及其演化。
3、“教育学”——“教育科学”【汉语】。
二、“教育学”的三层含义。
1、作为一种教材的“教育学”
2、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
3、作为一种学科门类的“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问题的价值。
2、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不同观点。
(1)教育现象;(2)教育规律;(3)教育事实;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4、教育问题的性质。
(1)教育问题的生成性研究者制造的(2)教育问题的社会性(3)教育问题的价值性。
第二节教育学创立与发展。
人类最早的教育认识活动。
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
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
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中人类早期的教育智慧。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
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1)培根的贡献——著名的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2、提供一般的科学方法论。
(3)康德的贡献——三大批判。
3、教育实验思想实验。
(4)赫尔巴特的贡献——哲学家心理学理性主义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人。
3、理性主义教育学由一套严格的概念体系只有拥有比较清晰确定系统化的概念。
客观条件。
科学方法论的创立培根科学的方法论的提出为教育走出识辨的传统。
主观条件。
相关学科的成熟与发展人学人文学科多学科知识进行其他学科发展状况影响教育学。
教育学家们的个体努力。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
1、基本观点。
(1)反对思辨教育学;
(2)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学研究;
(3)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
(4)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1)推荐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2)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基本观点。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2)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4)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的人格。文化可以分为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通过主观文化可以促进客观文化的发展,同事通过提升主观文化来促进客观文化的进步。在主客观文化历史和现实、普遍和个体的互动中培养人完整的人格。
(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基本评价。
(1)突出了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对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文化教育学基本把握了教育过程的性质,触及到教育问题的性质,有助于人们深层次地思考教育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2)存在着一些缺陷:思变味道太浓;忽略了教育受制于政治、经济及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用理解作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尔杜威民族主义的教育。
基本观点。
(1)教育即生活。杜威不赞成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而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教育要与目前的生活紧密联系。
(2)教育即经验的生长。杜威认为,经验与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播而为众人所共有,而经验具有个体性和情境性。教育即经验的生长表明教育不是从外在方面让学生学习与他们生活无关系的一些知识,而是促进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知识是促进经验不断改造和改组的工具。
(3)学校即社会。即学校不能隔离在社会之外,而应是一个小社会,让学生在学校内能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有关经验。
(4)做中学。这是指教育的方法。杜威认为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不仅能学习知识,而且能知道知识的价值和用途。
(5)学生中心。
基本评价。
(1)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
(2)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校的相对独立地位。
4、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洛布罗等人。
基本观点。
(1)教育研究应该首先研究制度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教育实践中官僚主义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4)教育制度包括隐性制度。
基本评价。
(1)重制度分析;
(2)依赖精神分析。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加里宁、凯洛夫、杨贤江。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有专门部分论述教育。
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运用方法论论述教育。
贡献关于教育人社会的论述以前从人的本性论述教育。
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6)应用马克思方法论研究教育问题。
基本评价:
(1)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2)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6、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等。
基本观点:
(1)资本主义学校的不平等性;
(2)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对应关系;
(3)人们对这种不平等和对应关系的意识的麻木;
(4)教育的目的是启蒙和授权。
基本评价。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
(2)有利于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
(3)具有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能力。
7、小结。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
不同国家的教育学传统。
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
第三节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刚创建就是学校教育或者基础教育)。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三、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五、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本章小结:
教育学史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活动,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教育学从诞生时起有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在教育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伟大的教育学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思想遗产应该永远为后人们所继承;对于历史上的教育学知识,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分析,力图有所创新,建设中国自己的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七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0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观【教学目标】。
一、组织教学。1.点名。
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
导论。
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幼儿。
(二)学校教育的机构及形式:胎儿学校、托儿所、幼儿园、托幼园所一体化、幼儿班、儿童福利院、sos国际儿童村、家庭教育。
1、对象: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容:儿童观的演变与发展、教育观的形成与变革、学前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与评价、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与实施、幼儿游戏的价值与指导、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与原则、幼儿教师的素养与培训。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最初出现在古代欧洲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之中,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等。
2、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如: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
1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影响了整个欧洲及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1.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全面。
3.他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4.他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5.他指出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世界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她指出,学前教育在确定自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之前,只有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不压抑、不损害儿童潜在的能力,使儿童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
2.她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和强化这种需要,必须通过自由活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陈鹤琴的思想:
1.他指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考虑儿童的特点。
3.他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儿童成为“体魄强壮、品德良好和智力发达“的祖国幼苗。
4.他提出幼儿教育要注意多样性。5.他提出要对幼儿加以指导。6.他提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紧密配合。
教育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二)研究学前教育学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学前儿童观。
第一节儿童观的界说。
(一)儿童观的概念。
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儿童观的种类1.儿童是“小大人”。2.儿童是“白板”。3.儿童是“有罪的”。4.儿童是“花草树木”。5.儿童是“私有财产”。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第二节儿童权利的扩大与保护。
(一)儿童权利的国际认识。
1.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这是第一个主张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文件,重在救济、保护儿童,防止奴役、贩运童工迫使其卖淫等。2.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
3.1979年,联合国又发起了“国际儿童年”,继承并发展了联合国大会于1959年提出的儿童权利的基本思想。
4.1989年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正式生效。
(二)儿童权利的中国承诺。
1.1991年国务院通过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2.1992年,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3.19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1996年发布了《幼儿园工作规程》。
(三)儿童权利的保障与实施。
31.儿童权利保障的绩效(1)儿童的生存权。(2)儿童的发展权。(3)儿童的教育权。2.儿童权利保障的困境(1)儿童的出生权。(2)儿童的生存权。(3)儿童的健康权。
第三节正确儿童观的树立。
(一)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
(二)儿童的成长受制于多种因素1.生物因素是儿童成长的生理基础。2.社会因素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条件。3.儿童发展潜力要及时挖掘。
4.儿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5.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1)儿童的发展有性别差异。(2)儿童的发展有个别差异。(3)儿童的发展有文化差异。6.儿童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7.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
三、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
复习整理今天的课堂内容。
上课时间:2012年7月10日下午(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价值1.保证胎儿健康的出生。2.保证婴儿及时的成长。3.保证幼儿迅速的发展。
(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发展较快,但存在不少问题:(1)办园(班)条件简陋。(2)“小学化”现象严重。(3)“城市化”教育误导。
(4)幼儿园(班)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5)教师专业素质较差。(6)幼儿发展水平落后。
1.处于困难条件下的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护。
2.处于残疾状态下的学前儿童的早期诊断、护理、康复和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加强。
5社区学前教育与托儿所、幼儿园相比,是一种非正规化的学前教育,受到世界学前教育发达国家的普遍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前教育也出现了新的景象,有的国家已为学前教育机构设立了互联网,我国幼儿园电脑教育也开始发展起来。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1.托儿所的保教目标。2.幼儿园的保教目标。
3.学前教育目标的特点:托儿所更注重儿童的保育工作,幼儿园更注重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中外学前教育目标的比较1.美国学前教育的目标。2.法国学前教育的目标。3.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目标。4.日本学前教育的目标。
第四节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
(一)热爱儿童。
1.要热爱每一个儿童,既不论其性别、年龄、相貌、发展水平如何,也不论其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住房怎样,均一视同仁。2.要关心儿童,爱护儿童。
3.对儿童的爱要讲理智,而不应溺爱。
(二)尊重儿童1.要信任儿童。2.要尊重儿童的隐私。
3.要鼓励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心,使每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走路。4.要保护儿童的自尊心。
65.要杜绝体罚儿童。
(三)全面教育儿童。
(四)寓教于活动之中。
1.要为儿童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2.要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的机会。3.要为儿童提供教学活动的机会。4.要为儿童提供劳动活动的机会。
5.要为儿童提供观察、散步、娱乐等方面活动的机会,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五)教育要儿童化1.首先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2.还体现在方法的运用上。
(六)多种教育形式结合(七)因儿童而施教。
(八)争取家庭配合1.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法规的精神,使家长能正确地理解学前教育。2.教师要利用儿童入所入园的时间,及时与家长沟通。
3.教师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使家长能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4.教师还要帮助家长解决面临的杂症。
5.教师要组织家长一起开展活动,使家长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五节学前儿童的因材施教。
(一)实现角色转换。
(二)深入研究儿童1.教师要亲密接触每个儿童。2.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儿童。3.教师要准确标签每个儿童。
(三)构建独特环境。
1.营造尊重每个儿童的文化和语言的环境。2.创设发展每个儿童的兴趣和能力的环境。3.构建促使每个儿童获得进步和成功的环境。
(四)开展小型活动1.小班化教育。2.小组教育。3.个别教育。
(五)考虑儿童的学习方式。
(六)利用儿童的强项1.发现儿童的特色。2.鼓励儿童的强项。3.改善儿童的弱项。
(七)实行多元评价1.多维度横向评价。2.多视角纵向评价。
学前教育课程是教育原则和教育计划相互作用的结晶,它包括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儿童的学习活动。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种类1.分开的学前教育课程。2.隐蔽的学前教育课程。3.两种课程之间的关系。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论观点1.成熟社会化的理论。2.教育训练的理论。
83.认知展的理论。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柜架结构1.学前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2.儿童的学习、发展与教学过程。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拟定1.制定课程大纲。2.确立课程目标。3.编排课程的形式。
(四)学前教育课程观的测试1.试题及内容。2.答案及评价。
(一)发展儿童认知的课程方案。
(二)提高儿童能力的课程方案。
(三)陶冶儿童情感的课程方案。
(四)训练儿童行为的课程方案。
(五)协调家园关系的课程方案。
(一)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原则。
1、承认儿童的权利。
2、反映民族特色。
3、面向世界。
4、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5、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
(二)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1、全面性。
2、启蒙性。
3、社会性。
4、发展性。
5、灵活性。
(三)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策略。
(一)评价儿童的发展。
1、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评价儿童。
2、教师应对儿童多进行纵向评价。
3、教师应对儿童少进行横向评价。
(二)评价课程的所有环节。
1、教师要评价课程目标的制定是否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2、教师要评价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否考虑到儿童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于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3、教师要评价课程形式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既有计划性、稳定性,又有偶发性、灵活性,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所学内容。
10上课时间:2012年7月11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五章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第六章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教学目标】。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五章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第一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和内容。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涵义: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价值1.有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2.有助于幼儿良好情感的陶冶。3.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有助于加快幼儿的社会化进程。5.有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发展。
11(1)树立模仿范例。(2)重视情感感染。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1.小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2.中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3.大班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
(五)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过程1.创设隐蔽性环境。2.落实重复性任务。3.运用实践性方法。4.利用社会性资源。
第二节幼儿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
(一)幼儿社会化的涵义。
1.幼儿社会化的界定:主要是指幼儿的道德发展,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发展。2.幼儿社会化的意义。
(二)幼儿社会化的理论1.统一论。2.冲突论。3.互动论。4.主体论。
(三)幼儿社会化的成因。
1.教师及其教育行为:积极的社会强化、模仿和辨认、期望和要求、特性分类。2.同伴及其相互交往;朋友、互助、冲突、社会地位。
(四)幼儿社会化的内容1.道德社会化。2.认知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
125.职业社会化。
(五)幼儿社会化的特点1.能动性。2.强制性。3.连续性。
(六)幼儿社会化的策略。
1.合理安排幼儿园活动:生活活动、交往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2.安排发挥家长的作用。3.注意挖掘社区潜力。
第三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一)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原则。
(二)兼顾幼儿现实生活和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原则。
(三)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与随机教育相互补充的原则。
(四)班内、园内教育与班外、园外教育相互结合的原则。
(五)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相互统一的原则。
(六)面向全体幼儿与注重幼儿个别差异的原则。
第四节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策略。
(一)主题教育路径: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来对儿童进行社会领域的教育。
1.内容:儿童中心的主题、季节性的主题、节日性的主题、内容性的主题、全国性的主题、儿童喜欢的主题。
2.步骤:恰当地选择主题、编织全面的主题网络、适时地导入主题、不断地维护主题、发展性地评价主题。
(二)方案教育路径:是一个或更多的儿童主动参与,对社会领域教育中的某个小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或对某个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因此也叫项目教育路径。
(三)区域教育路径:是教师以活动区的方式布置班级环境,寓社会领域的教育于活动和材料之中;儿童在活动区里自我导向、自由选择、自动探索、自主行动。
(四)旅行教育路径:是教师把儿童带出园外,让儿童直面现实生活,接触真实世界,了解。
13社会中的人、事、物,增强方向感、距离感和位置感,拓宽社会知识和感性经验。
第五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1.主题教育。2.节日娱乐活动。3.参观游览活动。4.情景表演。5.实践活动。
(二)非正规的社会教育活动1.日常生活活动。2.各科教育活动。3.角色游戏活动。4.交往活动。5.随机教育。6.环境影响。
第六节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观察与评价。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观察1.观察的意义。2.观察的内容与形式。3.观察记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第六章。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第一节幼儿游戏活动的种类。
(一)游戏的界定:游戏是儿童个体发起的活动,是令儿童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二)游戏的种类。
141.从教育的作用上分: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2.从教师的指导上分:幼儿自发游戏、规则游戏。
3.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上分:非游戏行为、旁观游戏、独立游戏、平等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4.从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分:机能游戏、象征游戏、规则游戏。
第二节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
(一)促进幼儿体力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四)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五)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六)发展幼儿的美感。
第三节幼儿游戏活动的准备。
(一)设定游戏时间。
1.巧妙利用各种时间进行游戏。2.力争每次有较长的时间进行游戏。
3.使室内游戏时间与室外游戏时间基本均等。4.合理安排集体游戏、小组游戏和个人游戏的时间。
(二)布置游戏空间1.维持适当的空间密度。2.开辟各种游戏区域。3.游戏场地要有吸引力。4.保证游戏场地的安全。
(三)提供游戏材料1.广泛收集废旧物品。2.变换游戏材料的陈列。3.形成超级组合游戏材料单元。
154.鼓励幼儿自由使用游戏材料。
(四)丰富知识经验。
1.要发挥园内教育资源的作用。2.要利用园外教育资源的优势。3.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
(一)观察的价值:直接关系到游戏的水平和质量,能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二)观察的策略。
1.要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2.要在幼儿彼此熟悉以后进行观察。3.要对全班幼儿进行观察。4.要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5.要对幼儿反复进行观察。
(三)观察的记录。
1.教师可以以幼儿为主线,设计记录表,来加以记录。2.也可以以游戏区为线索,列好记录表,来进行记录。
3.有条件的幼儿园,还要充分利用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来进行观察记录,保证记录的全面性、立体性、长久性和有效性。
第五节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
(一)尊重幼儿的游戏1.尊重幼儿游戏的倾向。2.尊重幼儿对游戏的选择。3.要尊重幼儿游戏的创造。
(二)支持幼儿的游戏。
1.教师要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使游戏能继续下去。2.教师要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3.要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
164.要关心幼儿游戏的进程。
(三)参与幼儿的游戏1.应邀参加幼儿的游戏。2.应主动地参加幼儿的游戏。3.教师对游戏的参与要适当。
(四)引导幼儿的游戏1.要诱发幼儿的游戏。2.要适时提出开放性问题。3.要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4.要巧妙扮演游戏中的角色。5.可据游戏的情节,予以引导。
(五)干预幼儿的游戏。
1.要注意矫正幼儿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的思维、想象渐渐科学化、合理化,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以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2.一些无益有害的自发游戏,教师及早进行干涉,使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3.教师应对游戏的过程加以监督,以随时消灭隐患。
第六节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
(二)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评价每一环节,评价组织形式,评价时间和材料等等。
(三)幼儿游戏水平的评价1.教师评价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2.幼儿评价自己的游戏发展水平。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所学内容。
17上课时间:2012年7月11日下午(四课时)。
1.理解幼儿园家庭教育的价值、内容、原则及指导要点。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七章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指导。
第一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价值。
(一)有利于贯彻幼教法规。
(二)有利于与世界幼教接轨。
(三)有利于发挥幼儿教育的整体功能。
(四)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五)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发展。
第二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
(一)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目的:是为了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
(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任务1.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2.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教养态度。3.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4.支持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5.增强家长与幼儿园教育配合的意识。6.鼓励家长全方位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
(三)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1.宣讲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182.说明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3.讲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
4.讲授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增进健康、开发智力、培养品德、提高美感。
5.讲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热爱孩子的原则、要求孩子的原则、教育一致的原则、全面发展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6.阐明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家庭生活结构、家庭生活条件、家庭人际关系。
7.阐述家庭教育的若干方法:讲解说理法、榜样示范法、表扬奖励法、批评惩罚法、提醒暗示法、实践活动法、陶冶感染法。8.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概况。9.述评孩子的在园表现。
10.引导家长与幼儿教育保持一致。
第三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一)了解性原则:了解幼儿家长及家庭。
(二)方向性原则: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同国家的教育方针、幼儿教育法规的精神相一致。
(三)科学性原则:要注意科学性,使其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又有通俗性,注重实效。
(四)尊重性原则:要尊重家长,平等对待各类家长,尤其是各方面发展暂落后的幼儿的家长,并引导家长在家庭里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五)协调性原则:要经常和家长交流情况,相互沟通,互通有无,协调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
(六)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幼儿和家长的不同特点,开展分类型和分层次的指导,注意灵活性。
(七)直观性原则:要采用一些直观教育、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讲解相结合,使家长通过观察和表象,丰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八)艺术性原则: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活动之中,使家长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丰富教育孩子的知识,发展教育孩子的能力。
第四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一)家长委员会。
(二)家长学校。
(三)家长会议。
(四)家长开放日。
(五)家长园地。
(六)家庭教育咨询。
(七)接送时交流。
(八)电话交谈。
(九)家园联系册。
(十)家庭访问。
(十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十二)其他形式。
第五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案。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方案是幼儿园对家长进行指导的具体做法。它应反映指导活动的全过程。
(二)家庭教育指导方案的结构一般由下面几部分组成:指导活动的名称、指导活动的主持者、指导活动的对象、指导活动的时间与地点、指导活动的目标、指导活动的准备、指导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指导活动的具体步骤与过程、指导活动的评价等。例:幼儿家庭双休日活动指导方案。
第八章幼儿教师。
第一节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1.幼稚性。2.全面性。3.时代性。
204.复杂性。5.多样性。6.地方性。
(二)幼儿教师的权利和职责1.幼儿教师的资格。2.幼儿教师的权利。3.幼儿教师的义务。
(三)幼儿教师劳动的价值。
1.教师是维护幼儿身体健康的保健师。2.教师是开启幼儿智力之窗的建筑师。3.教师是塑造幼儿高尚品德的工程师。4.教师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美容师。
第二节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1.对待幼儿教育事业的道德。2.对待幼儿的道德。3.对待幼儿教师集体的道德。4.对待自己的道德。
(5)创造能力(6)设计能力(7)交往能力(8)评价能力。
第三节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
(一)幼儿教师培训的意义。
(二)幼儿教师培训的机构。
(三)幼儿教师培训的课程。
1、必修课。
2、选修课。
(四)幼儿教师的培训形式1.职前培养和在职提高相结合。2.脱产进修和业余学习相结合。
3.广播电视教育、函授面授辅导和教师自学相结合。4.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观摩活动相结合。
(五)幼儿教师的培训实践。
(六)幼儿教师的性别问题。
(七)幼教师资队伍的发展现状。
三、教师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所学内容。
22上课时间:2012年7月12日上午(四课时)。
上课内容:《学前教育学》第九章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启示及总复习【教学目标】。
1.了解国外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2.帮助整理学习思路,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九章国外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启示。
第一节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目标。
(二)开放多样的学前教育途径1.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2.五彩缤纷的区角活动。3.自由自在的游戏活动。4.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
(三)千姿百态的学前儿童教师。
(四)责权并重的学前儿童家长1.广泛的权利。2.重大的责任。
(五)启示及思考。
1.加强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2.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3.开展活动区教育的研究。4.增加参观和施行的机会。5.给予家长相应的权利。
23第二节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三)学胶教育的内容1.2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内容。2.2岁以上儿童的教育内容。
(四)学前教育的途径1.一日活动。2.区域活动。3.浏览活动。
(五)学前教育的师资1.工作时间。2.证书类型。3.职业规范。4.在职培训。
(六)学前教育的管理1.评估。2.收费。3.投诉。
(七)启示与思考1.幼儿班级与编制。2.幼儿数学教育。
3.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育。4.幼儿教师学历。5.幼儿教育收费。
第三节新加坡学前教育课程特点及评析。
1.半日活动。2.教学活动。3.区角活动。4.游戏活动。5.主题活动。6.参观活动。
第四节埃及幼儿教师的特征及思考。
(二)比较和思考1.鼓励教师多通道观摩。2.培养教师的优秀品质。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复习:《学前教育学》的主要考核要点。
1、第一所幼儿园的创办者及创办时间。
2、科学学前教育观的树立(包括八个方面)。
3、设计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要求(五个方面)。
4、幼儿社会教育的涵义。
5、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价值。
6、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四、请学生结合幼儿园的实践活动分析所学的理论。
1、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现状分析。
2、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分析。
3、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分析。
五、教师点评小结。
六、学生复习,教师巡回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
七、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做好复习和整理,准备参加下午的考试。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八
(陈光铭)。
(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2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面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大潮流。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原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委(通称为“条”)和地方政府(通称为“块”)分别投资办学和直接管理的体制。这个体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久而久之,这种体制逐步演化成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发展的格局,直接导致学校、学科、专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和高等教育产品的低效配置。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日益凸显出来的这些问题,正如李岚清同志将问题集中概括为“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专业过窄,规模过小,低水平重复设置高等院校和专业,产学研脱节,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一句话,这种体制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适应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必然要适应其市场经济发展。现代社会制度是一种参与市场竞争、适应竞争选择,以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制度。高等教育制度也不例外。教育是国民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逻辑起点不是行政机构制定的计划,而是应该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特别是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密切相关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事实上,教育过程同样存在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活动,因此也需要对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准确评估。特别是对其产出要素—人力资源,进行社会效益的评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支持也越来越大,这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空前机遇的同时,只有积极应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适应wto挑战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增强国际化意识,积极扩展国际市场,扩大国际合作。那么,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民族化的问题如何处理,在实践中如何培养这种意识和贯彻之都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显然,不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很难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要求的。
(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
按照西方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生产的是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即它不仅对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而且对社会、国家都会产生积极的效益。高等教育产出的知识和人才资源,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往往被追加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生产性投资”。因此,正如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指出的“教育是全局性的、先导性的、主导性的基础产业”。生产和提供高等教育产品的主体—高等学校,如何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方面,提供高等教育产品的高校需要不断适应激烈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产品的开发和增值,在数量、质量、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需要从原来的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转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政策的规划和公平、公开、竞争基础上的高教市场秩序维护上来。而这一切,主要由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从高校内部讲需要深化学校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从整个社会角度讲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外部管理体制。可见,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要求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二、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投入的总量是逐年增加,但是增长的幅度远远滞后于扩招的速度,生均教育经费实际上是在下降。高校对教学的投入也明显不足,收取学费用于教学上的比例偏低。美国的州立大学学生一般负担学费的36%,政府负担64%。我们学生所缴的学费只相当于经费支出的25%,75%的经费支出应该由国家来解决。然而我们的生均教学经费在逐年大幅下降,有的减少幅度高达50%,从而使各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造成了办学条件日趋紧张,生均校舍用房在降低,高校图书馆藏书的国家标准是生均100册,而我们的生均图书量则远远不够,且在大幅度下降。
(2)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短缺严重。
国家提倡消除壁垒,鼓励流动,更加剧了普通高校教师的短缺。师生比的世界平均水平是1/14,我们的师生比在大幅度提高,个别高校超过1/20。比例失调,使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下降,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内容甚少。由于教师负担过重,很多教师不能认真备课,同时不能有效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3)质与量的矛盾突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加快进入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规模一扩再扩,客观上已经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持和提高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高校教学支持条件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师资短缺,开课困难,教室、实验室场地和设备紧张,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恶化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的正常发展也受到限制。同时,由于扩招幅度大,同一所学校中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加剧,使目前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具体要求,教学质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4)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存在着一定问题。
商待业的问题将摆在我们的面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1)保障教学经费的投入。
扩招以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紧缺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制约因素。从总量上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有较大的增长,但以生均指标计算,实际上是在下降。就是说,增加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办学条件远远落后于扩招速度,难以满足扩招的需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呼吁国家和各级财政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二是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除各种教学专项经费外,各高校学费收入中用于日常教学的经费不得低于20%。三是高校应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的办学观念,树立面向社会、融入市场的大教育观念。把学校教育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之中,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服务中壮大自己,逐步实现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元化。
(2)要把教师过重的负担降下来。
师资是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面对普通高校师资短缺、结构失调、水平不高的状况,一是要加强师资的培养、引进,使教师的数量有所增加,二是通过反聘退休教师,让青年教师提前上岗,聘用兼职教师,把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降下来。公共课教师全年工作量不宜超过360学时,专业课教师全年工作量不宜超过240学时。要改变观念,大量重复性的课可以聘校外教师讲授,外聘教师可控制在20%左右。
(3)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
监督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成立由退休老教授和学校领导组成的教学质量督导组,不断检查教学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为确立新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提供第一手资料。制订教学质量事故认定处理制度,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出明文规定,对违反规定者根据情节予以相应的处罚。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应开展学生教学评价小组活动,并将学生意见与教师职称晋升评定和岗位津贴的发放挂钩,或根据听课学生人数确定选修课授课教师的报酬。高校应走校企结合、产教结合、产学结合的道路,让生产用人单位参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4)建立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开通与普通教育、行业企业和中等职教的沟通渠道。封闭式办学,既影响学校确定培养标准,又妨碍社会参与培养过程,尤其是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空间。因此,必须建立开放的高职教育系统,构建联结各类教育的立交桥。立交桥的内容之一是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联动。一是对已受过较高层次普通教育的人才进行专业再训练,强化从业能力、职业意识和专项技能,使之在谋职、供职过程中增强竞争力;二是在职教与普教之间互选课程,互认学分,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选择成才的途径,重新设计生活目标的机会。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课程要与相应层次的普通高校通用,同时把专业课变成可拆装的部件,即加以专门化和模块化,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时间的人员的不同要求。内容之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要参照行业标准制定,为选定的用人单位培养的专门化人才应占在校生的相当部分。这一部分学生的培养,必须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过程、设备条件、管理模式、技术改造方案相适应。同时,企业的产品转型、结构调配和工艺设备更新,应该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要走出去,深入生产第一线,与用人单位共同进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推广服务、经营管理等工作,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3]与中国教育发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
姓名:陈光铭。
学号:2013200319。
年级:2013级6班。
学科专业:公共管理。
二级院系:管理学院。
日期:2013年12月16日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九
教育作用:
具有促进个体适应和成长的功能。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选择功能。
家庭教育,或称家庭学前教育、学前家庭教育时间上具有首饰性和延续性。
方式、方法上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目标上的随意性和差异性。
社会教育,或称学前社会教育、社区学前教育接纳对象的社会性。
社区教育具有娱乐性。
教育活动的群体性。
机构教育是由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入学前儿童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1.5到3岁称婴儿教育。
3到6岁的称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十
1、了解音乐起源的四种学说及音乐的四个发展阶段特点。
2、理解音乐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
3、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和类型特征。
4、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5、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两种价值观。
6、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
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
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
第一节:音乐。
一、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一)音乐的起源。
1、模仿说,即认为音乐来源于对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起源于为估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3、巫术说,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早期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
4、表现说,认为音乐艺术起源于音乐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这种理论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总体上说,音乐产生的原因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二)音乐的发展。
音乐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社会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的音乐:是集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乐舞”的艺术形式。
2、古代的音乐:产生了歌曲、器乐音乐、舞蹈及最初的戏剧和诗歌。经历了雅乐音乐时期、清乐音乐时期、燕乐音乐时期和俗乐音乐时期。
3、近代的音乐:诞生了歌剧、芭蕾舞剧、音乐剧等综合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的新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流派。
4、现代的音乐:音乐流派更加复杂。
二、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三、
音乐的基本特征。
1、材料的特殊性: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主要是听觉的艺术。
2、流动性:音乐是在时间进程中运动着的时间艺术,具有流动性。
3、情感性:音乐的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
4、表现性: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再度创作”过程才能成为活生生的艺术供人们欣赏,可见,音乐具有明显的表现性。
5、由于音乐不能直接提供视觉形象,不能直接表述思想内容,难以直接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人们通过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义性的,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
四、音乐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1、启迪智慧,诱发灵感。
2、潜移默化,陶治情操。
(二)保健功能。
1、调节身心。
2、治疗疾病。
(三)娱乐功能。
此外,音乐还具有其他一些实用功能。
第二节儿童音乐。
一、儿童音乐的基本特点:
1、愉悦性:儿童在倾听一首乐曲时,往往会身不由己地陶醉在乐曲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教育性: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的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和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
3、个体性: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不相同的,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也是各有差异的,这就是儿童独特个性的表现。
二、儿童音乐的审美特性。
(一)形式美:
1、音色。
2、节奏。
3、旋律。
4、力度。
(二)内涵美:
1、直观。
2、稚拙。
3、幻想。
三、儿童音乐的类型特征。
(一)按照体裁分类:
1、儿童歌曲。
2、儿童器乐曲。
3、儿童歌舞剧。
4、交响童话。
(二)按照题材分类。
1、游戏题材。
2、生活题材。
3、童话题材。
4、大自然题材。
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社会风尚: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
2、为造就一代有艺术修养的高素质公民打基础:音乐学习的最大作用之一是对人的情感、品和修养的培养,让儿童在享受美、抒发情中得到教益,培养素质、提高修养,为日后成为一代具有高雅艺术趣味和创新探索精神的人才打下基础。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儿童个体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儿童的认知发展。
1、音乐教育与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能促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2、音乐教育与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众多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佳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能使他们尖这种活动中增强听觉的敏感性、发展听觉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能力。
3、音乐教育与儿童想象、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情感、意志发展。
1、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情感发展:随着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扩大,情感体验的日趋丰富及分化的逐渐细腻,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已逐渐成为能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建构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其他人的感情沟通。
2、音乐教育与儿童的意志发展: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学前儿童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家,无论是学习歌唱还乐器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幼小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
(三)音乐教育与儿童的个性发展。
1、首先,表现为能促进儿童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
2、其次,还表现为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技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以音乐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以音乐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施以音乐的早期启蒙,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潜能,使儿童获得音乐艺术内涵的教育。
代表人物高顿(gordon)博士的理论:认为儿童早期限音乐启蒙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重要的,其主要价值就是帮助和鼓励儿童的音乐体验,以发展儿童的音乐性向和能力。该理论更注重音乐本身,更看重音乐的内在价值和本质特性。
二、以教育本位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价值观。
强调通过音乐教育,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实践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发展。正如苏联早期教育家卢那卡尔斯基所言:“进行美育教育,不是只简单地教会儿童一种艺术技能,而是系统地发展感受能力及创作能力,使孩子们热爱世界上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并且能动手美化这个世界。”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涵义。
一、如何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1、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而言,应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两者互为补充。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方面和要素,既要遵照学前教育的总目标,遵循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殊规律——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教儿童音乐。
3、一方面,通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需要让儿童认识表现音乐的各种符号手段,掌握必要的演唱、演奏技巧,同时学会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才能。它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承担着3这样一些音乐本身的教育目的。
4、另一方面,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是儿童逐步学会认识音乐、把握音乐、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态度的过程,更是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全面、和谐、整体的发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音乐教育更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
5、因此,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既要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音乐潜能的培养和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教育和熏陶,也要以全面发展教育为中心,通过音乐的手段、音乐教育的途径以促进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一)形象性和感染性。
1、虽然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材料,依靠于听觉来感知的特殊艺术,它的形象也是非视觉的,但由于它不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产物,可以通过联想、表象、想象等活动来构成有思想情感的、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因此,音乐的形象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2、在儿童音乐教育内容和音乐教材的选择中,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无不具有其鲜明的音乐形象性,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儿童所熟悉的社会生活,通过儿童感知理解的具体感性事物,组成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音乐画面。
3、形象性的特点还体现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形象性、直观性都是审美的显著特性之一,也是美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4、音乐艺术的美不仅是具体、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前期儿童正处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情感体验也趋逐步丰富,富有情感性和感染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情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既可以使儿童兴奋,又可以使他们镇静、轻松、消除紧张和不安,以获得情感上的平衡。
(二)趣味性和游戏性。
1、内容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除音乐游戏内容之外,在儿童的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活动领域的具体内容中,趣味性的特点也是十分突出的。
2、形式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大多数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活动形式。针对同一个教育内容,音乐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灵活而多样的。
3、方法上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化、游戏化的口吻来诱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示范、讲解、提问的方法,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三)技能性和综合性。
1、形式上的综合性:我们不必人为地划分音乐表达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而应以儿童熟悉、喜爱的综合形式,在歌、舞、乐三者密切相融的音乐活动形式中使他们体验到参与音乐的快乐。
2、过程上的综合性: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表演、欣赏、创作“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特点。
3、方法上的综合性: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方法是灵活而丰富多样的。其中,示范的方法、语言讲解的方法、练习的方法、引导探索的方法等等,都是从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而形成并被普遍应用的。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1、理解六种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观点。
2、理解三种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3、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掌握其共同点。【教学重点】。
理解世界上主要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教学难点】。
理解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掌握其共同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种理论流派。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传播。
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65年出生。1984年,出版了视唱练耳教科书《实用音准练习》,并以此为起点,进行“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实验和探索,直至1905年左右,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引起瑞士音乐界的震惊。1906年正式出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1950年7月,病逝。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1、“体态律动”
1)它强调从音乐入手,让学生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2)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一是音响刺激与课题暗示,二是初步反应与相互作用,三是引进反应和表现,四是视谱与综合反应。
3)在体态律动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教师钢琴上的即兴演奏,儿童的律动语汇,教师促使学生将身体运动与声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发展他们内部听觉和运动觉的能力、动觉的想象与记忆等。
2、视唱练耳。
在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体系中,视唱练耳是和身体律动紧密结合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他主张采用把耳、口和身体配上言语与歌唱的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作为理想的学习工具和手段。
3、即兴创作。
达尔克罗兹同样也是按照体态律动的思路来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的。达尔克罗兹即兴创作教学活动的贡献在于他充分重视对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无论在其体系形成之时以及今天,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活动课例简析活动一:“有声和无声”、“大声和小声”、“相同和不同”活动二:“集中注意看指挥”
活动三:抚摸想象中的小狗和大马活动四:学会互相倾听。
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5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出生在一个具有良好艺术环境的家庭。柯达伊在音乐艺术领域的贡献分为音乐创作、民间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三个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方面。
柯达伊教学法创建于20世纪初,特别是从1925年以后,柯达伊开始密切关注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柯达伊为匈牙利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67年逝世。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柯达伊教育体系从整体上说是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他认为,幼儿园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集体创造音乐的环境,所以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以便使儿童尽早获得音乐体验,而只有从早期开始,才能成功地发展音乐听觉,他把幼儿期这个准备阶段的音乐教育目标归纳为:引导儿童通过听唱歌曲,体验、感受音乐,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帮助儿童形成音乐的趣味和审美感。
2、以歌唱教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他认为,儿童唱歌和说话同样的自然,通过唱歌这一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能够使孩子们的歌喉日臻完美。歌唱教学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他积累大量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不仅为匈牙利,也为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当完善而富有特色的模式。
3、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作为课程安排的主要依据。
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课程进度的编排突破了传统的不够合理的编排秩序,提出了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为依据的进度安排原则。所谓“儿童自然发展法”,即根据正常儿童在其成长的各个时期中的能力来编排课程的顺序。同时,柯达伊还。
总结。
了儿童音乐发展中的一般特点,认为在考虑教学顺序时也应予以参照。
4、以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和柯尔文手势为基本教学工具。
首调唱名法最初是由英国人桂多。**佐在11世纪首创的流动do唱名法。节奏教学采用了法国视唱练耳中所用的相似的音节系统。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教学系统中的第三个基本工具和手段,它是由英国人约翰。柯尔文在1870年首创的。
5、创建自成特色的教材体系。
柯达伊体系的一个突破和贡献是在教材领域。他认为,给儿童所用的教材只能来自于三个方面:真正的儿童游戏和儿歌,真正的民间音乐,优秀的创作音乐。其中儿歌及民间音乐的朴素的表现形式,对孩子尤为适宜,他收集整理了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和民间歌曲,并创作了许多五声音阶的儿童合唱曲,以让儿童从小就感受并热爱音乐母语。
活动四:即兴的旋律回声模仿。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是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和儿童音乐教育家。1895年,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着良好音乐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小受到音乐熏陶。1950年,奥尔夫的5卷本《学校音乐》教材正式出版,奠定了他新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1976年,集奥尔夫半个多世纪以来教学、科研及音乐教育实践之创造性改革成果的《儿童音乐教材》,被译成16种不同文字的版本传播到欧、亚、美、非洲,并在当地国家的广泛应用中派生出新的教材。从此,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全世界流传,成为举世公认的对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主要体系之一。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特色。
奥尔夫强调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强调利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和音高元素,以人类最根本、最自然,也是最古老的音乐实践形式——简单的拍手、打击乐器及即兴创作等方式面向每一个儿童,唤起他们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使音乐成为他们自发的要求。
2、“节奏第一”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通过节奏与语言和动作的结合对儿童进行节奏感的培养,是奥尔夫教学实践的一大特色。
3、课程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内容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其中,嗓音造型是指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指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及声势活动;(声势活动是奥尔夫体系独创的一种以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声音的活动,其最基本的身体动作是拍手、拍腿、跺脚和捻指);声音造型是指乐器演奏活动。
4、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集体教学反映在给儿童创设一个自由、宽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儿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参与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而综合教学的特点则体现在奥尔夫教学活动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创作表演和欣赏三位一体的综合形式,从儿童感性经验出发,以儿童的亲身实践帮助他们主动感受和表达音乐并注重培养儿童的主体创造。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创作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及范例帮助儿童集体创作、协助创作教师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安排、体现的是从探索-模仿-即兴-创造的四步环节。
5、教材和教具。
奥尔夫教育体系的代表性教材,即5卷本的《学校音乐》,其主要内容是来自德国的儿童游戏、童谣和民歌。特殊的教学工具是奥尔夫乐器。
(三)适合于学前儿童的节奏游戏活动简析活动一:翻卡片活动二:接龙游戏活动三:敲“门”
活动四:即兴创作——“桥”
(一)生平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铃木是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出生于一个小提琴制造商的家庭。20世纪50年代,铃木以教儿童演奏小提琴的实践致力于“天才教育体系”和“才能运动”的建设。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同时获得了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又一重要体系。
(二)教育体系的基本思想和观点。
1、给儿童创造一个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
因此,他在教授儿童学小提琴时,开始并不教儿童,只是教母亲,为的是在儿童的生活中让他每天都能感受到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以此提高儿童的音乐感受性。
2、激发儿童的兴趣。
铃木独创了颇有特色的“母亲参与法”和“集体教学法”,来影响、激发儿童的兴趣。
3、提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练习。
当儿童对音乐以及乐器演奏产生兴趣以后,就要求儿童进行大量坚持不懈的、反复的练习,7这是铃木教育体系的又一个重要观点。
4、注重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培养他认为,敏锐的听力和直觉反应能力是以大量的倾听经验的获得为基础的,他强调音乐学习不该从辨认音符开始,而应首先就进入到完整优秀音乐的倾听之中。
5、提倡“教学六步”
接触——模仿——鼓励——重复——增加——完善。
五、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
(一)生平及其主要贡献。
卡巴列夫斯基是苏联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于1904年12月出生在彼得堡。他在70岁高龄时,深入基础音乐教育的第一线亲自任教,并主持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部成立的“音乐实验室”工作,编写了新的音乐教学大纲。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创作家。
(二)《苏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大纲》及其特点。
1、将“三个支柱”观点作为新大纲的基本要素所谓“三个支柱”,源于古希腊的神话,卡巴列夫斯基以此比喻歌唱、舞蹈、进行曲三种音乐形式。
2、把用音乐吸引孩子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提出应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让儿童通过聆听和表演音乐的活动,在亲身的音乐实践和体验中感受和理解不同的音高、音值、力度、速度、旋律及它们不同的表现力和表现手段。
3、利用音乐本身的特殊规律和特点作为教学原则之一认为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的一般知识,而必须注重利用音乐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4、注重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连续性新大纲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每个专题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同进也保持了内容的统一性和循序渐进式的内在连续性,使歌唱、乐理、欣赏等音乐课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
六、综合音乐感教育体系。
综合音乐感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所谓音乐感,就是对音乐有正确的理解,并能把所理解所感受的东西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综合音乐感”,也即“综合音乐素质”,是对儿童进行音高、力度、间色、节奏、曲式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发掘儿童创造力的教学法,强调以儿童为主体。
上海幼儿园音乐特级教师曹冰洁总结出不少适合于学前儿童音乐感及创造能力培养的游戏活动案例,如:
游戏一:走线(小班)游戏二:认识do(中班)游戏三:会变的声音(大班)。
目标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确立的一种应用于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系。它以布卢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框架,提出音乐教育目标的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三大领域分类。并在参照这三大领域的同时,考虑音乐课程的活动内容、方式以及儿童的年龄特点、水平,在综合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目标都归入这三个领域,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目标体系。它与传统的教育目标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它是一种8行为化、操作化的目标;其二,它能体现出目标的层次性。
过程模式是强调学习者、强调动态的一种教学模式。反映在音乐教育中,它强调课程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儿童,应以儿童为标准。教师并不需要去塑造、改变儿童行为,而只是为儿童创设学习音乐的环境,让儿童主动地去探索、发现音乐,并在此过程中渐渐发展经验和能力。萨蒂斯。科尔曼是过程模式应用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早期典范。科尔曼的实验包括以下内容:
1、制作乐器:认为孩子学习音乐,应是体验第一。由此,她让孩子人制作最简单的乐器入手,来体验音乐的发展并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2、节奏感的培养与即兴表演: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配合协调的身体动作。所以,她强调用身体的自然感受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以此作为音乐能力发展的自然起始点。
3、歌唱与声音控制:认为儿童最好的学习唱歌方式是在他想要去唱、去模仿情况下的一种体验。教师应渐渐帮助儿童建立一种自由、自然、放松的唱歌习惯,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控制音高的自然机能的发展。
4、创作:创作是贯穿于科尔曼教学实验的一项重要活动。她鼓励孩子只要有想法,就可以通过唱歌、跳舞和演奏表达出来。
螺旋型课程模式是以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把对学科的认识过程看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环状序列,每个环中的学科结构都是不变的。这和课程观应用于音乐教育课程编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尤其值得一打电报是,这种螺旋型模式的课程方案其宗旨是保证儿童参与并获得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儿童进行独立的发展和创造性活动,倡导一种最有价值、最令人兴奋的发现式学习。
一、从儿童出发的音乐教育原则重视人的素质培养,认为音乐教育是为孩子提供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仅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操练、巩固。
二、均衡而全面的音乐教育内容。
它们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歌唱、节奏动作、音乐欣赏、演奏乐器等活动,更体现了听辨、感受活动和即兴创作等活动内容。
三、注重儿童主体感受和体验的音乐教育过程纵观各个不同的音乐教育流派可以发现,注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以及由此引发儿童的音乐创作是一个共同倡导的方向。由些可见,重视儿童音乐教育的过程比强调音乐教育的结果更有意义。
四、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启蒙者。
在我们所了解的各个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和课程模式中,对教育者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音乐素养,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在儿童的音乐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可以是问题的引发者,而非机械的答疑者;是儿童行为的启发者,而非命令者;是儿童思维的激发者,而非叛定者;是儿童活动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
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主要结构层次。
3、知道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及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及结构层次。【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制定。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曾经提出过学校课程目标的五个来源:从研究“学习者本身”中寻求目标;从研究“当代校外生活”中寻求目标;从“学科专家的建议”中寻求目标;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其中第一项来源正是我们在制定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时的重要依据之一。
2、儿童音乐心理、音乐能力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能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反映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技能发展的水平。
3、了解和把握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音乐教育目标,还有助于教育者正确处理好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现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关系,使教育能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4、总之,以儿童音乐发展的特点和和规律来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既可以避免因过分迁就儿童音乐的自然发展而降低教育的水平值,也可以排除因脱离儿童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而过分提高教育的期望值。
(二)社会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要求。
1、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受制约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因此,任何教育目标都必须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社会对教育理想角色培养的要求,并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烙印。音乐教育当然也不例外。
2、由于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不同,教育目标也会有所不同。(举例说明)。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基本概念、学科潜力、教育价值以及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趋势,这些都成为具体而微观地影响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2、学前儿童音乐是儿童通过自身发展和教育习得的“音乐语言”,体验并创造性地表达儿童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听觉艺术活动。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
(一)筛选、整理目标。
1、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对来自三个方面的“可能性目标”加以筛选和整理,进行必要的删除、合并或修正。(举例说明)。
2、在目标的筛选和整理过程中,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育目标“三个来源”之间的关系,以正确决定音乐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举例说明)。
3、对各类目标的分层归类和整理,以此真正建立一个科学、系统而有序的音乐教育目标体系。
(二)表述目标。
1、行为目标:所谓行为目标,既以可观察的行为化的方式来表述目标。(举例说明)。
2、过程目标:过程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中以过程为中心,从儿童获得音乐体验为出发点构建目标。(举例说明)。
3、表现目标: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儿童在音乐活动之中也希望能够独立而富有想象、创造性地处理、表现音乐。(举例说明)。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程中,三种不同取向目标的表述和运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行为目标更有利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具体化、可操作化;过程目标更有利于帮助儿童从经验出发渐渐确立价值观念,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表现目标则更有助于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般说来,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总目标无须表述得太具体,只须概括地指明目标所涵盖的范围和方向。(举例说明)而对于较低层次的音乐教育活动目标,过分笼统、抽象的目标表述往往不利于教师把握。应尽量采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化的、行为化的目标表述方法。(举例说明:1986年修订的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方案标准中有关幼儿阶段的音乐教育方案标准,即把儿童作为行为发出的主体,形象而具体地表述了各年龄阶段儿童音乐方案的成就标准。)。
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结构分析。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纵向结构。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一)从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
1、认知目标:表述的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各种有关的音乐知识,以及认识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举例说明)。
2、情感与态度目标:包括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儿童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爱好的发展。(举例说明)。
3、操作技能目标是指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儿童运用身体动作进行音乐体验和表达的技能。(举例说明)。
(二)从音乐活动的不同内容来分。
分为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四个方面。
(三)从儿童活动的互动对象来分。
分为以人为对象的目标和以物为对象的目标两类。以人为对象的目标是指以自己为对象、以他人为对象或以集体为对象的目标;以物为对象的目标是指以音乐作品、音乐语汇、乐器或其他相关道具、物品、场地、设备等环境为对象的目标。
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内容范围。
(一)歌唱:(略)。
(二)韵律活动(略)。
(三)打击乐演奏(略)。
(四)音乐欣赏(略)。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例1:某幼儿园小班歌舞活动《小小鸡》的活动目标。例2:某幼儿园中班打击乐活动《小星星》的活动目标。
例3:某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黑森林里的故事》的活动目标。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复习整理上述所学内容。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
2、知道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掌握其主要要领,知道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
3、理解掌握歌唱活动中音乐感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
理解学前儿童歌曲的选材要点,理解音乐感的培养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一、0—3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开始学习说话和唱歌几乎是无法严格区分的。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与儿童语言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2、8个月左右的婴儿会用咿咿呀呀的声音模仿说话,到1岁左右开始发声学“唱歌”,国外研究者把这种区别于“咿呀之语”的元音表演称作为“本能歌”。
3、在2岁左右,会努力地变化自己的发音去模仿标准的音高,能觉察出旋律轮廓的变化,由此,“本能歌”渐渐演变为“轮廓歌”。
4、3岁左右的儿童在其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现象:一首新的歌曲听了几天以后,就慢慢地变成记忆,输入大脑,有一天会突然开始歌唱。
二、3—4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对歌词含义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之听辨和发音能力还比较弱,所以碰到他们不理解的字词,往往吐字不清。
2、音域方面:一般为c1-a1,其中唱起来最舒服、轻松的是在2—5之间。
3、旋律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走音”现象。
4、节奏方面:较容易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5、呼吸方面:对气息控制的能力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因此往往不能根据乐句的需要来换气。
6、其他方面:能够在成人的引导,特别是在幼儿园良好教育的影响下,对已经熟悉和理解的歌曲,以速度、力度、音色等较明显的变化来表现歌曲;在集体歌唱时的合作协调性方面,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还不会相互配合,常常是你超前,我拖后,个别孩子声音特别响。
三、4—5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一般都能比较完整、准确地再现熟悉的歌曲中的歌词,而且对歌词的听辨、理解、记忆和再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唱错字、发错字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
2、音域方面:一般可以达到1-7,但在个别的儿童身上仍有很大的差异性。
3、旋律方面:对旋律的感知、再认能力渐渐提高,音准把握能力有了进步。
4、节奏方面:能够比较准确地再现二分音符的节奏,甚至带附点的节奏。
5、呼吸方面:能够渐渐学会使用较长的气息,一般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按乐句和情绪的要求换气、中断句子、中断词意的换气现象有明显的改进。
6、其他方面:在歌唱技能的发展对速度、力度、音色变化的把握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不仅能够比较协调地参与集体歌唱,注意在音色、表情、力度、速度等方面调节自己的声音,与集体保持一致,而且还表现出独自唱歌的愿望和兴趣。
四、5—6岁儿童歌唱能力的发展。
1、歌词方面:能记住更长、更复杂的歌词,对词义的理解能力也进一步提高,在歌词的发音、咬字吐字方面表现得更趋完善。
2、音域方面:可以达到c1-c2,个别儿童甚至更宽。
3、旋律方面:旋律感发展,特别是音准方面的进步更为明显。
4、节奏方面,对三拍子歌曲的节奏及弱起节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较好地掌握带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歌曲的演唱。
5、呼吸方面:能按乐曲的情绪要求自然地换气,同时歌唱的音量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增加。
6、其他方面:歌唱的声音表情更趋丰富,;在集体歌唱时,协调一致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了。
第二节歌唱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歌唱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姿势。
(二)呼吸。
(三)发声。
1、使儿童学会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来歌唱,就必须运用一定的发声技巧。
2、在引导幼儿用自然、悦耳的声音歌唱的基础上,还应启发他们渐渐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演唱不同性质的歌曲。
(四)咬字吐字。
可以从培养吐字器官唇、齿、舌、喉的互相配合协同动作开始。
(五)音准。
掌握音准是幼儿园歌唱教学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
(六)协调一致。
是指在集体的歌唱活动中,儿童能够掌握一些正确地与他人合作的技能。
(七)保护嗓音。
关于保护嗓音的一些基本知识,应该让幼儿知道。
二、歌唱的基本形式。
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歌表演(或合作歌表演)。
三、歌唱的选材。
(一)歌词方面。
1、歌词应当有趣、易记且能力儿童所理解和熟悉。
2、歌词的结构应相对简单,含有一定的重复部分。
3、应尽量注意歌词的内容宜于用动作表现。
(二)曲调方面。
1、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音域不宜太宽。
2、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以中速或中速稍快、稍慢为窒。
3、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节奏和节拍,一般节奏宜简不宜繁。
4、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应注意歌曲的旋律宜相对比较平稳。
5、为学前儿童选择歌曲时还应注意歌曲旋律的结构宜短小而工整。
第三节歌唱活动中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感的培养。
(一)节奏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自由节奏、均匀节奏、旋律节奏、伴奏节奏、双层节奏、节奏动作表演。
2、运用视觉材料:看图形做动作、听歌曲画节奏、看节奏猜歌曲。
3、运用嗓音:音节歌唱游戏、语言节奏朗诵。
4、运用特别选择的歌曲材料。
5、改变熟悉的歌曲材料。
(二)旋律感的培养。
1、运用听觉、视觉和动觉的协同配合2、运用嗓音:移调歌唱、唱旋律唱名、默唱。
(三)结构感的培养。
1、运用身体动作。
2、运用嗓音。
(四)音色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2、运用嗓音。
(五)速度感和力度感的培养。
1、运用视觉。
2、选择特定的歌曲材料。
二、歌唱活动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创编动作。
1、对于结构简单、工整,歌词内容富有动作性的歌曲,可以引导儿童展开一定的想象,为歌曲编出生动形象而有趣的表演性动作。
2、还有一类歌曲,歌词中既有具体的动作描写,又有较抽象的情感体验内容。
3、除了为歌曲创编配合歌词的表演性动作以外,还可以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创编,即为歌曲创编表演性的节奏动作。
4、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动作创编,教师都应注意启发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多观察周围生活,积累一定的动作语汇。
(二)创编歌词。
1、学前儿童的歌词创编基本上是一种替换词的形式。歌曲多为简单而多重复的歌曲,歌词一般为儿童所熟悉和理解,且较易记忆和替换。
2、在为中、大班儿童选择歌词创编的歌曲时,可以适当增加歌曲中需替换和改变的成分,同时歌词的表现可以由具体的形象性向较抽象的情感性表现过渡。
3、在歌词创编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为创编活动作好知识和语言上的充分准备,自然在引起表情因素,控制创编活动的时间长度及集体练习的密度,用于创编的歌曲一般只学一段,其余部分则引导儿童进行歌词的创编。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回去演唱书本上的曲目。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特点。
2、知道幼儿园律动的基本类型。
3、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选材要点。【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韵律活动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
一、0—3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动作是婴儿对生活的第一个反应,早在儿童出生之前,就开始了动作,而婴儿期更是动作迅速发展的时期。
2、6个月左右的孩子能对音乐作出主动的反应,但这些身体运动还不是由节奏性的音乐而引起的,只是对纯音响作出的反应。
3、到1岁半左右,婴儿才会对比较鲜明的节奏作出相应的动作反应。
4、3岁左右的儿童,其随乐动作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一般能好地跟随音乐控制自己的动作。
二、3—4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3岁以后,儿童的动作渐渐进入了初步分化的阶段。
2、随着儿童动作发展中分化的渐渐精细,其动作的协调程度以及对动作的速度、幅度等表现能力会渐渐发展起来,并显出一定的可塑性。
3、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与婴儿相比,利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体验更丰富了,他们基本学会了流畅地、准确地随音乐动作。
4、在韵律活动中的动作表现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还不善于运用动作与同伴配合、交流、共享。
三、4—5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动作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身体大动作及手臂动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能够比较自由地做一些连续的移动动作。
2、在发展复合动作的同时,协调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动作表达的过程中,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开始注意运用动作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四、5—6岁儿童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
1、动作进一步分化且更精细,且动作的自控能力更强。
2、随乐性水平有了更明显的提高。
3、在韵律活动中的合作协调意识越来越明确,合作协调的技能也越来越强,并开始主动追求与同伴一起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第二节幼儿园韵律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律动及其组合(一)律动: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二)律动组合:身体节奏动作组合、模仿动作组合、舞蹈动作组合。
二、舞蹈及其表现形式。
1、集体舞。
2、邀请舞。
3、双人舞。
4、表演舞。
5、独舞。
6、自编舞(自娱舞)。
三、音乐游戏及其种类。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韵律活动,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游戏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上。
(一)从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
(二)从游戏的形式来分。
1、歌舞游戏:一般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
2、表演游戏: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
3、听辨反应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
第三节幼儿园韵律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的选择。
(一)旋律优美,富有节奏特点。
(二)结构工整、音乐形象鲜明,便于用动作表现。
二、动作及游戏的选择。
(一)体现兴趣性:3—4岁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模仿动作,他们关心的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动作所表现的熟悉事物。
(二)考虑儿童的动作发展水平:一般要符合三条规律:一是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二是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三是从单纯动作到复合动作。
(三)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三、有关道具的选择。
1、有助于动作表现。
2、形象美观,操作简单。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创编一套幼儿模仿动作。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特点。
2、理解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既是儿童节奏能力发展方面的一个表现,也是儿童音乐感知、理解及创造音乐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0—3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对于3岁之前的儿童来说,乐器是他们以身体创造声音的一种自然而有趣的方式。这一年龄的儿童已经表现出对打击乐活动的极大兴趣。
2、但这个阶段的动作多是偶然的、零碎的,甚至并不能与音乐保持相一致的节奏和拍子。然而,若能提供给0—3岁儿童一个无拘无束、可以自由和即兴创造的环境,将有力地拓展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和对音调、节奏方面的预备性体验,为以后的乐器学习和演奏能力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3—4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儿童3岁以后,特别是进入幼儿园接触了一些特制的打击乐器后,使他们对乐器演奏的兴趣得到较大的满足。
2、在演奏过程中使奏出的音响与音乐相协调一致是有一定困难的。
3、但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已早早地表现出奏乐活动中初步的创造性表现。
三、4—5岁儿童打击乐奏能力的发展。
1、在乐器的操作和演奏技能方面较小班儿童有了较大的进步。
2、随乐意识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3、合作协调性方面表现出不仅能够与同伴同时开始和同进结束演奏,而且能在2—3个不同声部与其他声部之间的协调关系,特别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看指挥、理解指挥手势含义的能力有所发展。
四、5—6岁儿童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发展。
1、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使用和掌握的打击乐器种类更多,能力也较强了。
2、在注意演奏音量的同时,他们还能够更多地关注到演奏活动的“背景”——音乐,能始终与音乐的节奏、节拍相一致,同时对音乐节奏的表现能力更强。
3、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的合作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英国珍妮博士的研究结果:儿童的音乐发展是一个螺旋式模型,分为8个阶段;感觉阶段、操作阶段、个体表现阶段、运用音乐语言阶段、自编乐曲阶段、个性阶段、象征性阶段和系统性阶段。3岁左右一般处于感觉阶段,4—5岁渐渐进入操作阶段,6岁开始进入表现阶段,7岁左右进入到规范音乐表现的阶段。
18第二节幼儿园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幼儿园常打击乐器的种类。
1、碰铃(小铃)。
2、串铃。
3、铃鼓。
4、大鼓。
5、三角铁。
6、响板(圆弧板)。
7、木鱼。
8、双响筒。
9、哇鸣筒。
10、沙球。
11、钹。
12、锣。
二、打击乐演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1、乐器的名称和分类:认识乐器,知道并记住打击乐器的名称,能根据乐器的音色给打击乐器分类。
2、正确的演奏方法:用自然协调的动作来演奏,用适中的音量和好听的音色来表现,能随时注意倾听音乐和其他声部的演奏,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整体音响相协调一致。
3、配器:是指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根据音乐的性质、情绪和风格,选配音响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打击乐器,选择适当的节奏型,以追求整体音响的协调和悦耳。1)让儿童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功能及各类打击乐器的音色对比和配合效果。2)帮助儿童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节奏、节拍和旋律的特点,找出有呼应、对比或变化的地方,选用适当的乐器。
3)配器要根据乐曲的具体情况而定,既要体现丰富多样,又要贯彻对比统一的原则。
4、看指挥:包括了解“准备”、“开始”和“结束”的手势动作,以使自己的演奏符合指挥的手势含义;知道用眼睛注视指挥者,在演奏过程中学习以恰当的身体姿势与指挥者沟通、合作和交流;能够看懂和明白指挥者表示节奏和音色变化的动作,使自己的演奏与集体的音响协调一致。
三、打击乐演奏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为儿童选择打击乐演奏的音乐,要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结构工整,一般可以选进行曲、舞曲或其他富有情趣性和艺术性的儿童乐曲等。对于小班年龄儿童,可以选儿童熟悉的歌曲或结构短小、节奏简单的乐曲,为中、大班儿童选择的音乐可以适当复杂一些,结构是二段体或三段体,且段落的旋律带有明显的对比性,适合启发儿童用不同音色、音量的乐器和节奏型变化来加以表现。
(二)乐器:第一,乐器的音色要好;第二,乐器的大小要适中,便于儿童演奏;第三,乐器的演奏方法要适合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
(三)配器方案的选择:第一,适合儿童的能力,即适合儿童使用乐器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第二,富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即所选择的配器方案既能够符合乐曲、旋律本身的性质、风格和结构,也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对比统一性和丰富完整性,从而产生良好的整体音响效果。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熟悉一至二首幼儿打击乐曲。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
2、理解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几个基本问题。【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特点及选材要点。【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选材要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是让他们通过倾听音乐对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家。是与其他音乐活动紧密联系的极富有教育价值的音乐活动。
一、0—3岁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
1、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对于声音和音乐也着一种天生的敏感与反应。
2、婴儿对声音的反应和感知是和他们与外界接触的其他能力同步地渐渐发展起来的。
3、但总的说来,1岁前婴儿的音乐听觉感知和反应是比较缓慢且不太精细的。
4、2岁左右的儿童不仅会对成人唱的或录音机里的歌曲感兴趣,而且还喜欢用找到的物体或用看书的声音创造自己的音乐。
二、3—4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3岁左右的儿童,已经从周围生活环境中获得了较多的倾听体验和习惯,并且开始渐渐自发地注意听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并分辨它们。
2、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音乐理解能力是随着他们认知、思维能力的渐渐发展、音乐活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而渐渐有所发展的。
3、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很不完善,记忆也不很精确,一般尚不能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表现手段往往就是身体动作,即尽量用自己想出来的、与他人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三、4—5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渐渐能辨别声音的细微变化,表现在倾听、欣赏音乐的听辨能力、感受能力进一步增强。
2、已能基本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想象、联想。
3、基本上会用比较自由、多样的手段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并且在表现过程中努力追求表现的独特性、创造性。
四、5—6岁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1、能从对音乐的粗略区分进入比较细致的区分,而且能感受、辨别较为复杂的器乐曲的结构、音色及情绪风格上的细微差别。
2、能够对音乐形象鲜明的同类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归类,并且用语言来表达音乐感受的能力也增强了,能结合想象和联想用较完整的语言或一定的故事情节来描述音乐。
3、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意识更积极、主动,而且创造性表现的形式更丰富、多样,有身体动作、嗓音表达、语言描述、图片再现等等。
4、已有记忆音乐短句、把重复出现的短句从各种不同旋律中辨别出来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体会、理解音乐中传递的情绪、情感的能力。
5、此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直接地表现在对音乐的偏好上。
第二节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基本问题。
一、音乐欣赏的简单知识和技能。
(一)倾听。
倾听是儿童必须具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开展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可以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变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人体发出的各种声音,歌曲、乐曲中的不同模拟音响等。
(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基本表现手段要帮助儿童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基本表现手段及其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三)根据音乐作品展开一定的想象和联想。
要求儿童能根据音响感和情感体验唤起对有关生活和意境的记忆和表象,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四)分析对比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
引导儿童对同一音乐作品的前后段落或不同音乐作品的性质、风格、情绪及基本表现手段进行分析和对比,这样能进一步丰富和强化儿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五)再认欣赏过的音乐作品。
要求儿童能够根据乐曲的片断或全曲进行再认,以培养儿童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听觉表象能力。
二、音乐欣赏活动的选材。
(一)音乐作品的选择。
1、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要注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形象或情感应是儿童熟悉、理解且能唤起他们的兴趣的;音乐作品的形式应比较简单;结构要单纯、工整且长度适中,篇幅不宜过长。
2、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水平,有较好的演唱或演奏质量。
(二)辅助材料的选择。
1、动作材料:这是指能符合音乐的性质,能反映音乐的节奏、旋律、结构、内容和情感等的身体动作。
2、视觉材料:这是指形象具体地反映音乐的形象、内容、结构及节奏特点的可视材料。
3、语言材料:这是指富有音乐所表达的意境的形象性的有声文字材料。
三、教师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欣赏一至二首世界名曲。
1、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途径。
2、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涵义: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1、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应是一种充分重视儿童主。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的要求]由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绪论。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难点)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3课时。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如何培养人的科学。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十分普遍,教育学就是从这些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上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在传统上,这种实践活动指的就是学校教育活动。在当代,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学所研究的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包括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教育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以及人们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认识的深化。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中国,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在欧洲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教育学还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现象的记述描绘,散见于当时的思想家、经验家的言论和著作之中。西方的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们的哲学、社会学论著。中国古代的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等。值得一提的是成于战国晚期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与论述方式也大都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独立形态阶段:
17世纪以后,在西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有了相应的发展。教育实践的丰富、教育经验的积累,使人们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许多教育专著相继问世,教育学开始从哲学和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有其创立的主要标志,这些标志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的。因此,教育学的创立不是在某一瞬间完成,而是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有影响的教育家主要有:英国学者培根,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把教育学理解为“指导阅读”,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西方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论著。它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分解出来,初具雏形。此外,还有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赫尔巴特。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他们的思想对19世纪的欧洲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多样化、深化阶段。
在中国,蔡元培(1868-1940),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根据我国需要,并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形成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推动了当时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革新,对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对我国近代几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还有陶行知。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三、当代教育学的状况的面貌,有了许多新的特征: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二)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四、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于:
(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大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四)提高教育实际工作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五)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五、怎样学习教育学。
1、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教育的发展形态4、教育的起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6课时。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教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教育命题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都是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
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20世纪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当成一个词来使用,当时用得比较多的是“教”与“学”。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这一隐喻形象地阐释了这一概念的涵义,即把人的心灵从低处引向高处,从虚幻引向实在,从黑暗引向光明,从意见世界引向真理世界,臻达永恒的善的境界。
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理性认识的开始,也是教育认识活动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案撰写标准格式。
一、标题(课时)。
二、教学目的三、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1、旧课复习(时间)2、新课内容(时间)3、新课小结(时间)。
四、作业。
五、教学后记。
教案(首页)。
课程教案。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教案是体现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为做好教案编写规范与管理工作,促进教案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教案编写的要求。
(一)教案封面、扉页上的课程基本信息。
1.教案封面要求:应填写课程名称、课程编码、总学时(周学时)、开课时间、适用年级、专业、使用教材、授课教师等信息。
2.教案扉页要求:应填写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信息。
(二)设计编写教案。
教案是指正文部分对教学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表达,较为充分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章节、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与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等。在编写教案时应突出以下要点:第一,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要反映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教授知识的深度、广度、教学层次;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思想素质教育。
第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
极性,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第三,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特点。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某些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应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多媒体课件不得替代教案,必须按要求编写教案。
第四,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本章节教学效果反映的总结、分析,可。
以全面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肯定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三)教案编写时间要求。
教师编写教案应在上课前完成,其中开学准备周前应编写完成前五周的教案;教学过程中应提前一周编写完成下一周的教案。
附件:教案编写的参考格式200至200学年第学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
教
案
总学时/周学时:/。
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公差与测量技术》课程课时计划首页。
教师:张玉。
教学流程图:[组织教学](3分钟)检查学生出勤、装束、精神状态。师生互相问候。调动学生激情,调节课堂气氛。(调整情绪、提起精神)[复习旧课](5分钟)(启发式教学)。
(4)如何判别已加工好的零件是否合格?[导入新课](2分钟)。
设置悬念,明确新学知识的作用。)[讲授新课](35分钟)。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十二
1.1913年清政府设立“乐歌课”。1904年清政府规定学习“教育学”,其中包括“各科教授法”。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2.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论”倡导者是美国教育学家雷默,内涵是“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
3.音乐教育哲学功能论倡导者是保罗.哈克,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
4.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舒巴特。第一个将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诗人席勒。
5.审美形态是指通过实现与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和表达的人的存在形态。音乐艺术的审美形态一般可分为情感的欣赏和理性的欣赏。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6.对音乐心理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是赫尔姆霍次,他于1863年发表了一部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音的感觉》。其后斯图姆夫再1883年发表了《音乐心理学》,着重研究了人对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的感觉。20世纪初,西肖尔与他的学生发展了测试视、听觉和运动知觉的仪器。认为音乐心理最基本的元素是六个方面:音高感、音强感、时间感、节奏感、音色辨别、曲调记忆。
7.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那。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巴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即“刺激-----反应模式”是华生创立该学派的动因之一。
8.格式塔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开端,创建于德国,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勒温。1912年韦特海默《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以学派的兴起。9.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总结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派的形成。10.精神分析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11.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斯杰。
12.根据布里杰的实验,大多数婴儿已经具备了敏锐的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2—3岁能运用身体的动作来模仿发声和节奏律动,4—5岁明显的身体反应减少,有意识的听音乐成分增加。7—9岁是儿童审美心理处在“写实阶段”的高峰,对任何作品都以像和不像来评鉴,9—13岁他们才逐渐以审美的态度老看待艺术作品。
13.舒特—戴森与加里布埃尔认为12—17岁这一年龄阶段音乐能力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欣赏、认知、和情感反应能力三个方面。
14.音乐的能力包括感受能力、感知能力、运动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能力的培养应从情绪体验、聆听音乐、体态律动、听音视唱、演唱演奏、音乐创造六方面进行。
15.1907年,曾志忞等人在上海办起了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1908年又在贫儿院附中设立音乐部,并组织管弦乐队。1956年8月,北京艺术师范学院成立。16.当代国际音乐发展的动向是(1)以人为本、(2)以审美为核心、(3)教学资源扩充重视学科基础、(4)引入多元文化、(5)音乐课程改革、(6)强调学科综合、(7)融进扩充的音乐素质、(9)转变与探索。
17经验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认为课程是在学生做活动中获得的的经验。
要素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威廉〃巴格莱,确立社会功利主义教学目的,倡导社会效益的课程与教学观。
结构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布鲁纳,主张学科基本结构,有效记忆学科体系。人本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课程中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经验。建构主义课程观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体现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三个方面。
后现代课程观代表人物是多尔,认为课程构件是一种多元的文本,应遵循丰富性、回归型、关联性和严密性。
18.我国对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始于1998年,首先在上海市开展。其性质是探究性和开放性。
19.多尔教授提出了“4r”理论: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20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包括:学生本位原则、音乐本为原则、情感体验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主动参与原则、协同融合原则、创造发展原则。过程包括:起始阶段、展开阶段、形成阶段、结束阶段。
21.音乐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吸收、发现探究、讨论交互、合作共进、开放生成等几个方面。
22.音乐课外活动包括:群众性的音乐普及活动、音乐社团活动。23.达尔克罗兹(瑞士)教学法强调体态律动、视唱—节奏性视唱、即兴。教法要点是人体基本节奏、身体个部分配合、头脑和身体的协调与动作的控制反应、时间和空间、紧张和放松。
24.柯达伊教学法(匈牙利)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采用首调唱名法及柯尔文手势教法,教法要点有:以集体歌唱主要形式、以五声音阶和四分、八分音符为视唱教学的基础、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及节奏读法。
25.奥尔夫教学法(德国)创造了“元素型音乐教育”。元素型、综合性、创造性是该体系的重要特点。教法要点有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注重培养节奏感;乐器与多声结构;注重培养创造力。
26.综合乐感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教法要点是通过构成音乐共同性因素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表演、欣赏、描述、作曲、即兴等教学活动强调共同性因素。
27.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一方面指儿童音乐学习,另一方面指用音乐进行教育。其特点有审美性、游戏性、综合性。
28.音乐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教学信息,对各种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效果、完成和满足各题音乐能力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9.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技能传授者,变为音乐生活指导者;(2)教学有重传授到重发展转变;(3)由重“教”向重“学”转变(4)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30.音乐教师素质: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音乐素质、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
31.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的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你、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基础。
32.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
首先,教师可以处在认真的教学活动中,其本人最能了解教育的困难、问题以及要求;其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完全是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教师对教学现场的亲身经历可以获得最为全面的一手资料,这为开展研究准备了良好的前提;开展“教育即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这样的研究是源于真实的教育活动,所以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直接参与研究,将教师教学课程三者同时融合在一起,能够直接理解课程的开展,对课程的效用有直接的感受,使新课程落实到好处。在进行研究的同时,要不断要求教师关注新动向、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思想、探索新方法,学习和内化教育理论。
三.大学生那个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使什么?
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发展到大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是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基础上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大学生有于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趋于成熟,认识水平提高,经过十余年知识积累,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想象力、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最之发展,艺术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复杂音乐作品受到大学生的钟爱,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明显的分化性、选择性特征,由于个性因素的发展,个人的爱好足以影响音乐能力的获得。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十三
讲授人:陈卫专业技术职务: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学位:硕士。
讲授题目:教师和学生。
所属章节:第四章计划学时:8。
教学目标和要求:
认知目标:认知:教师,教师专业化,学生的本质属性,师生关系;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教师职业素质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构、途径与方法;学生的本质属性;分析:教师和学生的权力和义务;运用师生关系的知识,分析师生关系;综合:全面认识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
情感目标:初步树立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和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观。技能目标:能在职前进行教师专业化的训练并在以后的职中、后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化训练方法;能跟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教学重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职业角色、训练多样化。
二、教师职业素质要求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构、途径与方法。
三、学生的本质属性。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建立。
教学难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训练多样化的职业特点。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构、途径。
使用教具:
多媒体教室里用多媒体设备及ppt演示文稿;普通教室里用黑板、粉笔和讲义等。
思考题:
2、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素养?
3、结合案例《做个“特级教师”也不难》思考:特级教师或成熟型的教师是什么样的?
4、你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
参考资料: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教育学》(专科)(刘家访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小学教育学》(黄济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皮连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周小山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赖华强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相关案例。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教案(教学内容、过程)。
一、知识新授阶段。
(一)复习与新课有关的原有知识。
学校教育能加速个体化发展的原因?(提问、小结)。
(二)告知教学目标包括重难点。
(三)指导学生的知觉与理解。
1、在复习并总结的基础上,引出新课题: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和关键因素。今天我们要学习、探讨与教师有关的问题。利用普遍认可的两位专家的关于职业的专业化标准和案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相关的教师资格认证的法律法规”分析,结合感性认识启发学生思考:以前,我国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专门职业,而1995年后,为什么要把教师职业当成专门职业?然后总结,并自然引出关于教师是专业人员的学习。
2、利用教师的不同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结合实际教育生活包括本人的教育经历说明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3、教师职业训练专业化(结合后面的教师素养和专业化学习,简介)。
4、提问: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素养?归纳、总结,结合案例“‘范跑跑’、‘杨不管’”、《做个“特级教师”也不难》(选自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第119—120页)补充、拓展说明教师职业素养的三个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的结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补充师爱的特征:广泛性、教育性和无私性——素养的情感基础,“亲其师,信其道”)、途径与方法。
5、在学生自己概括个体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说明学生独特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属性,结合实际教育生活中的案例,包括傅道春的《教育学》中第128—129页,133—134页的案例和案例《迟开的花朵》(选自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第134—135页)说明学生的三个本质属性。
6、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和调查:只有4.7%以上的学生把老师作知心朋友作为导入说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再用案例《一脚踢走的信任》(选自傅建明《教育原理案例教材》第122—123页)和自己对五年制学生的教育经历说明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出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如何建立。(补充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学法研究并指导学生掌握学法;贯穿在日常一切教学活动中)。
7、点明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二、检查新授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讨论、提问、作业和复习课中进行。
三、小结。
四、作业。
1、上互联网或图书馆、书店查阅教师教育发展的改革动向、趋势,谈谈自己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2、上互联网或图书馆、书店查阅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和人格上的差异,说明教育的对策。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十四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美等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儿童本身的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他的`身心发育状况都不一样。现在,在我们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拔苗助长”的现象。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三四的孩子,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可是家长,就是要求老师一定要教孩子写字,真是苦了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太可怜了。在私立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幼儿园的领导,为了拥有更多的生源,也不得不迎合家长,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又能怎样?有时感到很无奈,很悲哀。但我相信,随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让孩子们身心健康、自由、快乐成长的科学的教育观,很快就会让家长们接受。
0―7岁的学前儿童的特点就是好动、好奇、健康、活泼、快乐、对事物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富有同情心、有礼貌。如果家长和教师不改变教育观念,耽误了孩子0―7岁培养孩子各种好的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可能会让孩子受害一辈子,反之,则将让孩子受益终生。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已慢慢把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教育活动实践中。特别是向家长传播先进科学的教育观这方面,我做了很多工作。其次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但还有很多理论知识还没有应用于实践,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一一实践。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十五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选择)。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课列入课程。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在他看来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佛雷尔。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名词解释)。
二、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简答)。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经验实用主义)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的)。
第二节课程组织。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2参照法。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名词解释、选择)。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二)教材: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它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知识;其缺点是,它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活动课程强有多种含义。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或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杜威)。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客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核心课程的研究者既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即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名词解释)。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选择)。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宽泛的概念,并不是局限于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还包括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学校之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
四、课程评价。
1967年斯克里文首先采用了“形成性评价”这个专门术语。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论述)。
第七章课堂教学。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的含义1教学的含义:“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杜威“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老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名词解释)2教学的功能:(1)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
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并在讲学中采用理性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至今还具有指导意义。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主张体育、德育、至于的和谐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思想和理论价值。在《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中,主张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和量力而行,要劳逸结合和给学生以奖励、反对体罚。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独立的系统化的教学理论或教育学形成的标志。《普通教育学》是科学化教学理论的标志,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最初尝试的典范。
三、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简答)。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书中,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连接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4、情感教学理论(选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其基本主张是:(1)教学目标(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3)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学习(方式)。
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学习者构建知识体系、提供概念框架的教学。(2)抛锚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起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3)随机进入式教学,是指对同一内容、不同时间、不同情境、给予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层次加以呈现,以实现学习者对同一对象的全方位、多方面的理解。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以及所教课程的内容,讲课程目标转化为单元或课时目标,并对这种目标加以分解和细化,据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对照目标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安排。
三、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2行为动词3情境或条件4表现水平或标准教学内容设计:
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选)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是什的”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应用的知识(选)。
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识活动和个体调控自己认知活动的知识。
教学实践设计:1把握好整体教学时间2把握好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简答)。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2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3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规则适用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行动,静态知识转为动态的技能。)。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1一次只教给学生少量的策略和策略性知识,并且每一种都要教好。2教会学生使用有效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3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要突出教学策略的成功之处。4激发学生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内在动机5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6坚持长期教学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一)讲授策略。
(二)对话策略。
(三)指导策略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是以婚姻为基础的,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生活。它是一种建立在父母对子女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之上的,具有亲情权威、深厚感情的特殊个别化的生活。
第二节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一、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人格障碍、神经症和精神病三类。
在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四种:攻击、退缩、焦虑、恐怖。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多选、简答)。
(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论述)。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关于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主要来自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
(一)心理学解释。
(二)社会学解释“差异交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控制缺乏说”“失范说”
“手段-目标说”社会整合的缺乏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起越轨行为。“亚文化群理论”
过程模式主要是“标签论”为代表。
目的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利益的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的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相背离,力图诋毁或改变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选择)。
情感型失范行为,主要指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做出的失范行为。出于报复心理满足虚荣心的打架斗殴等。(选择)传统型失范行为,指行为失范这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仅仅是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如“学生间的哥们义气。”
第三节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重要他人的概念:“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概念,专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名词解释)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受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学习压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以解说为: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名词解释)。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题为《学生生存》的报告。该报告发出了“培养完人”的呼吁,提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第五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一、教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二、学校该如何做。
(一)重建教育观:1教材观2教师观3学生观4师生观5教学观6时空观。
(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三)学校重心的转移。
1学校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2学校教育目的的转变。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级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一)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因素。
班级组织是师生从事教育活动及学校管理活动基本单位。
最早提出对班级教学进行改造的是“道尔顿制”。在改革班级组织尝试中,主要包括特朗普制、活动课时制、开放课堂、个别教学、小队教学等。特朗普制是吧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
(三)班级组织的概念的界定: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第二阶段: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第三阶段: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
三、班级组织的结构。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特指不担任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它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班级组织的规模:我国传统的班级规模一般在50人左右,目前有的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的班级规模甚至超过70人。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通常是25人左右。
四、班级组织的特点(简答)。
(一)。
(二)。
(三)。
(四)。
(五)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五、班级组织的功能(简答、多选)。
(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功能2满足需求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论述题,如,根据班级管理的内容,说说怎样管理班级)。
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
一、班级组织建设。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
(一)班级组织的设计。
班级组织建设的设计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二是班级群体现有的发展水平。衡量一个班级组织水平高低的标准是:第一,群体目标导向的积极性与成员对目标的内化水平。第二,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第三,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成员的归属感水平。第四,共同活动的动机、目的、价值的中介性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水平。第五,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与成员的自主、自觉性水平,是班级形成教育主题、教育力量的保证。第六,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六点是设计班级组织的主要依据和达成目标。
(二)指导班级组织建设:
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三种风格类型的班主任: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三)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制度管理。
班级制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种:
(一)成文的制度:成文的制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即实施管理常规。
(二)非成文的制度:非成文的制度是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即使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
三、班级教学管理(简答)。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一)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三)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班级活动管理。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简答)。
(一)创设性地规划班级发展目标。
班级发展目标的确定于实施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
(二)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
(三)协调好班级内外各种关系:1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2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4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四)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1主题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2主体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获益。3主体性活动要达到是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4主体性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意。
(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十六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是有益无害的,孩子的行为习惯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而形成和巩固的。在孩子的一日活动中蕴涵着许多看似平常的活动,其实这正是培养各种好习惯的大好时机。本班幼儿对玩具非常感兴趣,而在收玩具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欠缺。为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送玩具回家》,通过收整玩具,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1、游戏结束后能主动的收整好习惯。
2、按玩具的种类进行分类并保持玩具家的清洁、整齐。
玩具柜、各种玩具、卡纸、水彩笔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导入主题。
1、提问:谁知道玩具的家在哪儿?
2、教师向幼儿介绍玩具柜。(玩具柜是玩具的家,是专门摆放玩具的)。
二、幼儿观察玩具柜中的凌乱的玩具进行讨论。
师:玩具柜中的玩具为什么很乱,乱了怎么办?
幼:摆摆好。
幼:一样一样摆放。
幼:分分类。
三、师以设疑的方法引导幼儿送玩具回家的方法。
师:怎样让玩具的家变得很整齐?
幼:分分家。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
幼:方的放在一起,圆的放在一起;
幼: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幼:相同的放在一起;
幼:做标记;
幼:用盒子装,因为有的玩具太小,用盒子装起来就整齐了。
(评析:此环节,教师未采取直接的语言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肯定与否定,此环节为幼儿提供了想像的机会,使幼儿感想、敢说。)。
四、将玩具分类,教师总结并选出最好的方法。
1、幼儿商讨,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玩具。
2、通过实践活动确定分玩具的最佳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了很多方法进行分玩具,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合适,为什么?
幼:颜色放在一起的不合适,里面的有大的又有小的,看起来很乱;
幼:圆的放在一起,方的放在一起不合适,里面的有大的又有小的,找的时候很难找;
幼: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最合适,看起来很整齐;(评析:幼儿通过实践活动从中找到了摆放玩具的最佳方法。)。
3、师对分玩具的最佳方法进行小结。
五、引导幼儿做标记。
1、提问:今天,我们将玩具进行了分类,过了几天如果小朋友忘记了,怎么办呢?
幼:做标记;
幼:把标记贴在玩具家里,以后摆放的时候一看就知道了;
2、幼儿制作标记。
六、送玩具回家幼儿按标记分玩具。
七、延伸活动:幼儿根据标记收整为玩具(评析:本次活动的取材来源于日常活动,活动中幼儿对玩具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活动中的氛围比较活跃,活动中教师的相关问题起到了引领的作用,问题的设置为幼儿提供了想像、表达的机会,孩子们通过想想、说说、议议,实践等活动从中找到了摆放玩具的最佳方法。充分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本节活动的实践幼儿通过反复的练习,能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教育学教案篇十七
一、实践目的要求:
1、加深对幼儿教育理论的理解,形成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初步掌握幼儿教育工作的规律,学习幼儿教育工作的方法。
2、获得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幼儿园教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3、能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培养教育实践能力。
二、实践学时分配:课外38学时。
三、实践教学方式:
按照所学教材内容章节的顺序来安排每一章的实践活动,力求使实践活动跟进教育理论的学习。
四、实践教学教案:
绪
论
第一章。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目标:
1、识记和理解幼儿教育学的概念和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意义。
2、了解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和历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实践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识记了解幼儿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及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2、针对知识竞赛存在问题做课后作业:对绪论和第一章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设计。实践准备:
中外幼教简史的知识准备,班委会共同拟订知识竞赛方案。实践方式:
在本班教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识竞赛、讨论法。实践课时:2课时实践指导:
(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拟订知识竞赛的内容,由学习委员汇总。
(二)由学习委员组织竞赛活动;
(1)由学习委员交待竞赛规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起点分为100分,分为抢答(每题加10分)、必答题(每一组2道题,每题20分,若弃权,由别组抢答,答错扣分)。题型为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等。
(2)竞赛活动开始:由学习委员主持和记分,按1234小组顺序出题,并按竞赛规则作答。(3)竞赛活动结束。
(三)小结竞赛情况及竞赛中出现的知识疑惑点、重点难点问题。
(四)提出课后继续巩固的方法:
1、到图书馆查阅幼教相关书籍;
2、上网查阅;
3、布置作业:整理所设计的知识竞赛问题和答案。效果评价。
1、巩固所学知识。
2、有效掌握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方法。
第二章。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实践目标:
1、观摩幼儿园半日活动,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内容,分析教师运用了哪些教育活动的原则,并写下见习报告。
2、小调查:向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园为家长服务有哪些项目,形成见习报告。实践准备:
与幼儿园联系,以取得幼儿园的支持与配合。实践方式:调查法、观察法、实践法实践课时:4课时实践指导:
(一)教师集中布置观察与调查的任务和要求。
(二)以5人为一个研究组,选择一个班级,运用课余时间调查并搜集这个班级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的制订。
要求:运用教育目标的理论进行分析,写出评价意见。
要求:记录活动的名称、地点、时间、具体的保教工作内容,教师教育行为、幼儿各种行为、师幼互动等,整理资料,分析该班老师贯彻或违背了哪些幼儿园教育原则,形成见习报告。
(二)见习后的指导。
1、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情况,教师点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观形象,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第三章。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实践目标:
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情况,并能运用理论分析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情况。实践内容:
1、小调查:走访幼儿园相关部门和教师,了解幼儿园体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包括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形成见习报告。
2、观摩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情况。形成见习报告。
3、了解各班周计划表,分析其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情况。并形成习见报告。实践准备:与幼儿园联系并安排观摩的内容。实践方式:幼儿园见习,调查法、分析法实践课时:4课时实践指导:
(一)提出实践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下幼儿园见习: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实施情况。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分析所观摩的活动如何体现体、智、德、美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二)活动过程:
1、观摩早操、户外游戏、体育活动,并做好详细的见习记录。要求:
a、观察幼儿园户外场地大小、器械材料、器械的设置、数量与种类,是否适合于全面锻炼,有无提供玩具材料,是否存在不安全隐患。
b、观摩体育课的要求:
a教师对场地、器械材料的利用是否充分;集体游戏与个别分散活动的比例,总计活动时间及活动时间的有效利用率,能否掌握运动量;活动方法及器械材料使用有无创新、一物多玩等;是否提醒幼儿依活动情况着装,能否注意不安全隐患并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b幼儿活动质量:幼儿情绪,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行为习惯及遵守规则情况;是否会使用器械、玩具材料,是否会玩游戏,动作是否标准、协调,是否达到了锻炼要求;活动量适当与否;活动中能否注意安全。
2、搜集各班本周的教学计划表,了解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途径。
3、小调查:走访幼儿园相关部门和人员(后勤园长、保健医生等),了解幼儿园体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包括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幼儿园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作好详细记录。要求:调查报告要注明:时间、地点、目的、对象和范围、方式方法。
能有效地理解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并能初步运用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分析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
第四章。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实践目标:
1、在了解幼儿园教育基本要素各内涵的基础上,能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儿童观、幼儿园环境观。
2、通过见习体会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并能在专业学习中明确努力方向,自觉塑造自己,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内容:
1、观摩教师在各种教育情景中的教育行为,分析和判断该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能力和技巧是否恰当,写下对幼儿教师教育素质要求的。
心得体会。
2、制订观察计划,选择个别孩子进行观察,并形成观察报告。
4、模拟教育情景,学习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技巧。
实践方式:幼儿园见习,观察法、分析法、讲解法、参与培训法实践准备:
与幼儿园联系,请业务园长介绍本园环境创设的经验和做法以及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历程。要求各班教师进行配合。实践课时:6课时实践指导:
(一)布置见习任务,要求做好记录。要求不干扰幼儿园的正常工作。
(二)请园长介绍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经验和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培训历程。
(三)以小组为单位,观摩幼儿园某一班级的环境创设,向该班教师了解其环境创设的特点和功能,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要求:
1、观察活动室的静态环境:具体描述活动室的结构、场地面积、家具放置、墙面布置(内容及位置高低)、游戏活动区域设置及玩具材料提供情况。
2、分析判断:活动室环境及其教育因素是否适合该年龄幼儿,是否有利于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实用性如何;环境是否对幼儿行为产生影响、如何影响。
(四)以小组为单位,观摩某班级教学或游戏活动,观察一个或一组孩子的活动。要求:
1、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好观察的对象。
2、制订观察计划,计划中要写明:观察的目的、时间(包括起止)、观察对象(姓名、性别、年龄、班级)、观察内容等。
3、按照观察计划进行实际观察。
4、及时记录信息,整理资料;并进行评价和分析或体会,写一份观察研究报告。
(五)以小组为单位,观摩教师在各种教育情景中的教育行为,做好观察记录。要求:
1、写明观察的时间(包括起止)、对象(性别、年龄、班级)、观察内容(观察教师对各项活动的组织过程:如教师如何提要求、介绍材料、建议玩法;教师如何创设可供活动的条件;教师如何引导幼儿与周围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等,以及教师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2、分析和判断该幼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能力和技巧是否恰当,写下对幼儿教师教育素质要求的心得体会。
(六)见习结束后,提交一份环境创设报告、一份幼儿观察记录。一篇教师教育行为观察报告。并选取部分张贴在幼教学习园地,或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份幼儿教育实践小报,进行分享交流。
(七)研讨活动:由教师描述不同的教育场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模拟不同教育情境中的对话方式,学习师幼、教师和家长的沟通技巧。(此环节亦可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与学习内容同步进行训练。)效果评价:
形象理解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巩固了幼教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儿童观和环境观。
第五章。
幼儿园课程实践目标:
了解幼儿园课程要素的基础上,能对各个不同的幼儿园课程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初步积累相关的课程方案和经验。实践内容:
1、小调查:走访幼儿园教师,了解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中小学课程内容有何不同?
2、通过参观幼儿园或网上搜索,搜集幼儿园班级的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具体活动计划,并分析各活动计划之间的关系。
3、搜集和阅读不同的课程方案,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比较。实践准备:
1、到幼儿园考察,了解该幼儿园课程编制的状况(请幼儿园业务园长介绍本幼儿园实施幼儿园课程和课改情况)。
2、收集各类幼儿园课程方案的资料。
实践方式:下幼儿园见习,实例分析法、讲解法、问题讨论法、实践法实践课时:2课时实践指导:
(一)提出见习程序和要求。
(二)集中听取业务园长介绍幼儿园课程实施和改革情况。
(三)观摩教学活动。
(四)了解各班教学计划情况,了解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况;
(五)收集阅读各种课程方案,分析所见习的材料,分析比较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改革情况。提交见习报告。效果评价:
1、直观理解幼儿园课程理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2、能对幼儿园的课程编制情况作出一定的评价。
3、了解幼儿园各种课程方案。
第六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实践目标:
通过观摩和亲身实践等方式,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组织形式,初步形成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实践内容:
3、尝试设计各领域教育活动计划,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教学。实践准备:
1、事先联系好见习幼儿园及相关事宜,要求幼儿园准备2节教育活动以便集中观摩。
2、要求学生带上笔记本,作好详细的记录。
3、每人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布置相关教学场所,准备教具以便进行模拟活动。实践方式:
实践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课时:6课时实践指导:
(一)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观摩。
1、教师提出要求:
(1)观摩活动时保持安静,不做杂事,不随意走动。
(2)在观摩活动的过程中,作好相应的笔记,为评价做准备。
(二)集中观摩幼儿园准备的教学活动。
(三)研讨活动:运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等)分析和评议所观摩的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情况。评议指标:
1、目标是否达成。
2、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3、教育方法、手段是否有效。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以幼儿为主体,是否体现师生互动。
5、活动中贯彻了哪些幼儿园教学原则。
(四)作业:提交一份整理过的教学活动观摩实录,并有评议小结。
(五)组织分散和集中的模拟教学活动:
1、选取各领域教学活动内容,试写教案并准备教具。
2、在本班教室以小组为单位(5人一组)选取一份活动方案进行模拟教学活动,各组应有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内容。要求:
c、小组研讨和小组评分,并把评分和评价记录上交任课教师,作为作业的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3、集中组织进行班级试讲活动(从小组活动中选取2节活动,在幼教实验室进行):要求:
a、请幼儿园配合,安排10名幼儿来班级参加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b、录像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作为授课参考资料存档。c、观看学生模拟教学活动,开展研讨活动。d、小结评议模拟教学活动的情况。效果评价:
1、直观形象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技能。
2、学生态度认真,都能做好详细的听课笔记。
3、学生能运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理论初步学会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效果。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结构。
第七章。
幼儿园游戏实践目标:
在学习幼儿园游戏理论的基础上,以观摩、设计、实践的形式进行游戏活动的组织学习,初步感知教学游戏与创造性游戏的区别及组织要点,初步掌握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方法。实践内容:
1、观摩幼儿园各类游戏活动,初步感知教学游戏与创造性游戏的区别及组织要点。
2、按照观察项目的要求,观察、记录一个或一组幼儿在区角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并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有何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见习报告。
3、选择一个幼儿文学作品,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游戏活动。
4、在幼教实验室使用物体结构的材料,学习结构物体的技能。
5、设计一个教学游戏活动计划,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游戏教学活动。实践准备:
1、事先联系好见习园所,请幼儿园组织各类游戏活动的开展(包括教学游戏和区角活动的组织),并落实好相关事宜。
2、每人设计一个教学游戏,布置相关游戏场所,准备教具以便进行模拟活动。实践方式:
1、去幼儿园观摩游戏活动的组织;
2、在本班教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游戏教学活动。
3、参与式讨论法、小组评议法、案例分析法、实践课时:4课时实践指导:
(一)见习幼儿园游戏活动。
1、分组观摩幼儿园大、中、小班的游戏活动。要求:
a、观察场地大小、有无提供玩具材料,是否存在不安全隐患。器械材料的设置、数量与种类,是否适合于活动内容,有利于达到目标。,b、观察教师的指导:有无明确目的意识,内容安排是否合适,教师仪表着装,教师精神情绪状态与参与幼儿活动的情况;重点观察教师的活动过程和组织指导方法,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能否在照顾全体的同时兼顾幼儿个别需要,要求是否及时明确,引导幼儿自选活动和使用材料情况,活动的组织及动静交替等。
2、观察幼儿在活动区角的游戏。
要求:重点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言语、表情、动作,与人的接触频率,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并做详细记录。
3、分析评议所观摩的游戏活动,并形成见习报告。部分内容张贴在学习园地。
(二)模拟游戏教学活动:
1、在本班教室以小组为单位(5人一组)进行模拟教学游戏活动,游戏的种类自定,各组应有不同(表演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等)。
2、录像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作为授课参考资料存档。
3、观看学生活动录像,开展研讨活动。
4、小结评议模拟游戏教学活动的情况。效果评价:
1、理论联系实际,直观形象理解幼儿园游戏的种类和实施情况。
2、能运用幼儿园游戏的理论分析评议所观摩的游戏。
3、学会设计幼儿游戏和初步学会组织幼儿游戏教学活动。
第八章。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劳动和节日娱乐活动实践目标:
1、学习运用理论分析幼儿园日常活动的工作内容,并加强对幼儿园一日活动工作的方法和要求的认识。
2、初步形成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组织能力。实践内容:
1、观摩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分析在各个环节的活动中对教师的工作有哪些要求。
2、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搜集一个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的案例。
3、设计六·一儿童节的全园性活动的计划。实践准备:
联系幼儿园做好配合工作:
1、各班的半日活动的组织;
2、请幼儿园老师介绍六·一节日活动的组织方法。实践方式:
观摩幼儿园一日活动、案例分析法、小组研讨法、讲解法实践课时:6课时实践指导:
(一)提出实践要求:
1、观摩内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指导策略(晨间活动、教学活动、课间操、游戏或户外活动、进餐活动、盥洗活动、睡眠活动、离园活动等)。要求:
a、记录活动的名称、地点、时间、具体内容、活动之间的过渡情况,教师教育行为、幼儿各种行为、师幼互动等。
b、对幼儿园的常规安排、教师的活动设计和教师的指导与幼儿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作出分析判断,在观察分析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2、集中听幼儿园老师介绍节日娱乐活动的组织方法。
3、每人设计一个六·一儿童节的全园性活动的计划。
(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5人一组)到各班观摩幼儿园半日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指导策略,要求做好记录。
(三)集中听取幼儿老师介绍节日娱乐活动的组织方法。
(四)整理一日活动记录,相互交流、分享见习收获。
(五)学习设计六·一儿童节的全园性活动的计划。
(六)提交作业:见习报告、幼儿园节日娱乐活动案例、六一儿童节活动计划的设计。效果评价:
1、直观形象了解幼儿园日常活动、劳动和节日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2、学会设计节日活动计划。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实践目标:
关注幼小衔接问题,注重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初步形成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认知。实践内容:
1、小调查;走访幼儿园大班教师,了解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做法?并进行评价。
2、拟订一份大班幼儿参观小学的计划。实践方式:
练习法、调查实践法。
实践准备:与幼儿园联系,请幼儿园大班教师配合进行学生的采访调查活动。实践课时:2课时实践指导:
(一)提出实践要求:
1、听取幼儿园老师介绍幼小衔接工作的情况,要求做好相关记录。
2、拟订一份大班幼儿参观小学的计划。
(二)以小组为单位(5人一组)走访大班老师,调查幼小衔接的情况;
(三)集中听取幼儿园老师介绍幼小衔接的情况;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四)整理分析记录,提交见习报告。
(五)学习拟订一份大班幼儿参观小学的计划:
1、每人设计一份大班幼儿参观小学的计划,要求写明参观时间、地点、人数、参观内容、参观过程的组织等。
2、分组介绍参观小学的计划。
3、小结。效果评价。
1、能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幼小衔接的内容和方法;
2、初步学会制定幼小衔接活动计划。
3、能分析幼小衔接的存在问题。
第十章。
幼儿园教育评价实践目标:
了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评价内容和方法,初步形成评价能力。实践内容:
1、搜集幼儿园教育评价方案,分析其评价标准与评价项目之间的关系。
2、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项目,参观、评价幼儿园某方面的工作,并形成见习报告。实践准备:
收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和幼儿园教育评价方案。本班教室。实践方式:讲解法、评价法、比较法等实践课时:2课时实践指导:
(一)提出实践要求:
1、运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理论评价所收集的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和幼儿园教育工作案例或评价所观摩的教学录像活动。
2、可以小组共同讨论进行评价。
3、对所评价的教育教学活动写出评价意见。
(二)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进行评价教育教学活动的练习。
(三)分享评价结果。
请评价较好的小组说说如何评价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实践小结。
1、教师评价学生的实践情况。
2、学生自评和互评。效果评价:
1、学生能运用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理论评价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工作。
2、初步形成幼儿园教育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