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美术初中(汇总11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第16册第10课的《新世纪畅想》。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新世纪的中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人,也正是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这一课,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放眼世界、关注未来的好机会,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展开对未来世界的畅想,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远大目标和理想,激发中学生作为未来主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本课的知识点包括:科幻知识、科幻画绘制、科幻画的欣赏。
3、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方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发展,学习美术创作知识。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美术创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作为未来主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表现出来作为本节的重点。
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让学生运用恰当的绘画语言与技巧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学习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决定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提供形象的图画或者视听材料,创设情境和氛围,激发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活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激发参与的兴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方法:
1.观察法,学会全面地观察可见中的科技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归纳法,学会根据科技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如何运用文字或者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新世纪的畅想。
3.要求学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精选了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阅读、搜集和准备大量有关科技发展的资料与信息,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收集和准备。教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资料收集任务。如:生物科技小组、航天科技小组等,通过资料的收集,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对现代科技的认识与了解,并为开展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兴趣基础。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各种信息包括借用幻灯片、科幻电影、小说等激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想象的范围和高度。
2、教学流程设计: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启发诱导、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了如下构想和设计。
【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中,加入视频《终结者》,从电影引入课题。
提问:在我们所见过的影视作品中,哪些是以科技创新为创作灵感的?学生思索后回答:,《终结者》,,《机械公敌》,《哈里波特》等。学生答案不要求一致,主要用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以利于逐步教学。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服务:电器,塑料、飞机、计算机、互联网、激光、基因工程等,深刻感受科技发明与创造的神奇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知欲。丰富的信息资料能够大大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开阔学生视野,为展开创作活动提供帮助,以此来充分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本课的主题。
【新课讲授】
一、科幻知识:
教师应用多媒体播放课件:
(1)、中国古代发明
四大发明:用以增加其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2)、现代科技发明:运用多媒体能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图文信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开拓视野,加深认识,用各种想象变成现实的例子来启发学生的科学幻想能力,从而对科学幻想画产生兴趣。
(3)、未来科技展望:扩展学生想象的范围和高度,并且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引发其产生联想。
教师在利用现代科技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正视科技将会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如和平和环保问题等等,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这一正确的世界观,从而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未来命运,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科幻画绘制:
(1)科幻画的形式:手工绘画、电脑绘画、手绘和电脑相结合
应用多媒体播放科幻画绘制,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逐步展开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学习如何绘制科幻画。
三、科幻画欣赏:
包括:名家名作,学生作品
引发学生关注科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充分的发挥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展开想象,大胆预测科技的未来发展以及在未来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顺势提问:你准备画些什么?怎样构图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你的构思?
在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活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主动探究,激发参与的兴趣,以及培养团队精神。
使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中,不断开拓思维想象的空间和高度。信息的交流既能帮助其他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又可以帮助自己捕捉创作灵感。
拓展思维充实自己的大脑,把想象变成文字或者图画,由于学生的画技毕竟有限,允许学生的用剪贴的方式。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发明和创作来加以解决?让学生进入思考阶段,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出作业要求:畅想一下未来,你认为未来世界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小组选出学生代表谈想法,鼓励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象与感受,营造美妙的想象空间。
四、作业要求:
学生以《新世纪的畅想》为题目,进入练习阶段,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张扬。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对学生在创作中表现出的奇思妙想加以鼓励。
学生在实际创作中,可能会遇到这种问题:想得不错,说得也不错,但就是不能很好地运用绘画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这里既有学生绘画技能水平的问题,也跟本课比较虚幻的创作内容有关系。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现在可以利用提前准备一些有关自然科学或军事、航天等方面的书籍和图片,在创作需要时加以借鉴以获取创作灵感。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对细节的描绘与表述,对学生提供具体明确的指导,比如:色彩的运用、造型的处理等等,帮助学生把空幻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如果学生不能完全用绘画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创作意图,应该允许学生运用剪贴或借助文字说明来补充说明。鼓励独创精神,提示学生不要受现实世界的约束,从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找结合点,由此大胆而自由的畅想,用我们喜欢的形式将结果直观、生动的表达出来,注意将各种形象按一定的构图关系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还要注意形象的塑造和色彩关系应与创作目的相吻合,保持画面的整体感。有位作家这样写道:“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总有人能做到。”
设计一个作业展,设置“最佳创意奖”和“最佳画面效果奖”等等,使学生在看画、评画的过程中进行观摩学习,既开阔了思维,提高了审美意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以自评,小组内评论,互评,教师适当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肯定优点,尊重个性化的创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恰当的建议,注意在评价中培养学生多视角看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素养,增强创作的信心。
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为了达到我们的理想,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呢?
纵观人类科技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梦想不断得以实现的历史:没有对光明的向往,就不会有电灯的发明;没有人类自古以来遨游蓝天的梦想,就不会有现代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没有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也不会取得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新世纪的中学生是未来发展的主人,也正是学习知识的大好时机。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远大目标和理想,以此来激发中学生作为未来主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请大家帮忙改改,谢谢!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二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色彩的魅力》。下面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色彩的魅力》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面的课程,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应侧重于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与自我表现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教材分析确立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学情分析如下:
本课是初中七年级美术课程,初中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色彩知识和造型表现能力,但是平时缺少观察和注意,对色彩的认知还比较粗糙和简单。针对这一情况,本节课我注重启发学生对色彩的美的感受。对本节课的作业做简单的安排,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做分层次的布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与自信的学习本课。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要素、对比色、同类色等基本色彩知识,了解色彩的本质、色彩的象征以及色彩的情感特征;并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自由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运用色彩进行创作的意识,进而抒发个性的情感和思想。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运用色彩美化生活的美好态度。
教学的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色彩,并适当的运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考虑到初中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一些大自然的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借用几张大自然的美景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魅力,引发学生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与激情。
2、讲授新课:
活动一
首先让学生们了解一下所要学习的课程大致内容,用几组图片让学生们感受联想生活中的色彩,让学生对色彩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色调和对比色。
然后请学生参加活动,,请学生欣赏凡高的《白色的果园》,让他们思考作品是如何用色彩来表达自然,赏析美术之美和主观情感的。用简单的图片让学生们了解到三原色的基本概念。提问一些学生最喜欢的颜色来告诉他们色彩的冷暖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了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纯度、亮度,还有色彩中的对比色、类似色。教会学生根据人们的心理和视觉判断色彩的冷暖,分别为暖色系、冷色系、中性色系。
通过两张简单的色块对比图片,使学生们感受到色彩的前进感和后退感,从而使学生了解膨胀色和收缩色,色彩的味觉感、色彩的音乐感、色彩的搭配和春夏秋冬不同的色彩感受。
活动二
用四张色彩图片,让学生在春夏秋冬四幅图中找出:互为类似色的两幅图;互为对比色调的两幅图;互为冷色调、暖色调的两幅图。分别用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和谐、对比。
3、布置作业。
针对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组合,分别表达欢快和沉静的感觉。
选几张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从中更加深入认识到色彩的魅力,巩固今天所学的课本知识。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5说课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我不仅教给学生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通过这节课,既提升了学生们对美的感知,也提升了学生们的鉴赏能力。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多媒体教学系统为载体,适当的结合黑板板书,从而起到引导提纲的作用。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中七年级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三
高中的美术教育需要在巩固兴趣、发现特长的基础上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拓展、提升。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节课"古代陶器与瓷器"的欣赏,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民间陶瓷艺术的深刻理解,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为工艺美术的审美与认识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本课的教学以图片欣赏、图片对比与分析为主线,不断渗透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艺术魅力。
2、讲解作品的同时,插入陶瓷的一些基本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中陶器作品欣赏,旨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人类优秀的的传统艺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问题层层递进。
第一:古代彩陶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第二:古代素陶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第三:古代瓷器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2、学习对象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古代陶瓷艺术的接触较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具有代表和优秀的不同种类的陶瓷艺术作品进行鉴赏,领略陶器艺术的特征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陶器艺术的美感,塑造学生较健全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法学法分析
美术是一门培养人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只其所以然,考虑到高中学生面对应试教学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图片引导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
以图片引导的方式来推进知识的学习。针对本课陶器的分类、不同陶器的艺术特点、陶器的制作等相关知识,在教学中以环环相扣的任务来推进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的知识认识的更清晰更深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古今不同的陶瓷艺术作品欣赏,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明确陶瓷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作品欣赏、感受、体验、讨论、评述等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3)展示丰富的陶瓷相关图片资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今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美术,热爱本族优秀的美术形式,并逐步提高传承本民族艺术的意识。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时期陶瓷艺术的特点
难点: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简单的制作工艺。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相关美术图片资料、实物陶器和课本等。
学生准备:收集陶器艺术图片资料、相关课外书籍、新疆土陶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及内容:
1、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出还有"陶瓷"的意思等等
教师活动:(1)板书: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艺术
(2)回顾知识点并引入本课话题:前面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中国有着灿烂文明的民间艺术形式,除了玉器,刚才大家所说到的"陶瓷"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民所做出的又一大突出贡献,其地位从中国的英文名称中可已看出,它早已广泛深入人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一个非常灿烂的陶器艺术发展史,这节课,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2、讲授新知识,欣赏并分析作品
教师活动:(1)提问:根据课前的预习及大家对陶器艺术的认识,请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陶器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2)板书:一、 陶器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生活动:(举手回答问题):(1)陶器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阶段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历史学科知识)(2)中国最早的原始陶器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湖南道州玉蟾岩,距今都在万年以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和世界上其他地区陶器的出现年代相近。(p.9)
教师活动:(引导并梳理补充知识):陶器的出现与火的发明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8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制各种造型的器物,然后晒干,烧烤后就形成了陶器。相传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火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将泥土涂抹在树木或皮毛之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功能。人们就经过不断的改造,终于制作出各种原始陶器,当时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对陶器进行装饰,从而使陶器逐渐达到了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
(2)板书:二、陶器的分类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陶器从型制色彩上主要分为彩陶和素陶两大类。
教师活动:
(1)板书:陶器 彩陶:
素陶:
(3)布置思考题:在分析完作品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总结一下彩陶艺术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a、《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距今 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该陶盆质地细腻,造型敦厚,简洁朴实,尤其是盆内壁用红黑色彩绘出的两组相对的人面鱼纹,在圆形的人面上有发髻,两耳左右各画一条小鱼,口内衔两鱼,在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儿在游动,形成相互追逐的动势,线条简练而生动,反映出当时渔民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
b、《鹳鸟石斧彩陶瓮》(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出土于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此瓮外壁绘鹳鸟食鱼,其旁绘一石斧。平涂着色勾线,为彩陶中仅见的一种画法。
c、《彩陶舞蹈纹盆》(马家窑文化)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青海大通县,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内壁口沿画三组舞蹈人,各组均为五人,手拉手,头向一边侧着,两腿稍微叉开,头有发辫,身有尾饰。从发辫和尾饰运动的方向,明显看出这些人正在有节奏地舞蹈着。盛水之后就像一个小小的池塘,人们在岸边歌舞,别有一番情趣,无论从题材、装饰、考古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教师活动:(提问)原始人为什么把图案装饰在盆的内侧?
学生活动:(回答)当时的人类都是席地而坐,无论拿在手上还上放在地上,多数是俯视,看到的是盆的内壁。
d、《漩涡纹尖底瓶》
学生活动:(引导分析)实用功能:装水的容器。瓶口小,携带时,水不容易溢出来,尖底可以直接插入松软的土中,以防倾斜使水外溢,两侧穿绳的耳,注满水可以用绳子提出水面;审美功能:采用漩涡纹图案,以漩涡为中心,用点、线、面结合,具有奔放的美感。
e、《彩陶旋涡纹瓮》
现藏国家博物馆,出土于甘肃永靖县,是储存种子的器具,造型圆浑,饱满,在器身的口、肩、腹部,以旋纹为间隔,组成三条装饰带,在主要部位绘旋涡纹,上下分绘水波纹、旋纹、主次分明,构图严谨,为彩陶艺术的杰作。该瓮上方的连续纹样犹如一个华丽的大披肩,正面俯视是以瓶口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图片)
教师活动:(提问)看完刚才的图片,并且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些单独的彩器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点,那么现在每组派代表完成我前面布置的思考题:总结一下彩陶艺术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学生活动:按小组回答,并且让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引导并总结,用课件逐步展示以下知识点)
彩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和空间的东西发展,彩陶可以分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两种类型。
a.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动物纹向植物纹转化
半坡:以动物纹为主,鱼纹最多;
庙底沟:以植物纹为主,图案渐多;
b.马家窑文化:以半山类型为顶峰,出现轮制技艺。
旋涡纹或波浪纹,图案化增强
半山:
马厂:
教师活动:(1) (总结)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中国彩陶进入兴盛时期,并向西北地区推衍,出现灿烂的马家窑文化,经历马家窑-半山-马厂前后相承的三种文化类型,大约一千二百多年的发展衍变,而进入尾声。
(2)播放《白陶鬶》及《黑陶蛋壳杯》作品图片,转入话题。
(3)提问:请同学们告诉我,这是什么作品?
学生活动:(回答)白陶和黑陶
教师活动:(1)板书:素陶 白陶
黑陶
学生活动:(回答)素陶主要分为白陶和黑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把陶器艺术推向最后一个高峰。(精致化、贵族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已使用快轮制造陶器, 制成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鬶等贵重器物。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黑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一些典型器物薄如蛋壳而且厚薄均匀,器型规整,器壁厚度有的甚至不到0.5毫米。黑陶的制造是在烧制过程中应用了烟熏法和渗碳技术,使之变得乌黑光亮。以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为代表的黑陶艺术追求材质、造型设计和工艺设计的极致,使陶器制作精致化、贵族化。并在性质上脱出原来的实用意义而衍化为贵族所独占的礼器。
教师活动:(总结)我们刚才一起学习了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发展,欣赏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的陶器作品,分享了他们所拥有的艺术特点,现在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发展脉络:
(1)陶器艺术作品图案的内容由动物纹向植物纹转化;
(2)陶器艺术作品图案的形式是从具象向抽象转化;
(3)陶器的功能是从适用向具有装饰意义的礼器发展;
(4)陶器艺术的制作工艺从粗糙向精致化发展。
作业:
中国古代陶器艺术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要是想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同学们也可以去博物馆大饱眼福。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为现在的艺术家及学者们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大家现在就开始寻找寻找你们的创作灵感,参照自己收集的古代陶器艺术资料,画一幅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陶器图案作品,并预习下一节课"瓷器"的有关内容。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四
对于人类来说,太阳仅有一个,但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经过自我加工修饰注入情感的太阳形象,或完美、或温暖、慈祥……在幼儿头脑中太阳形象更加丰富、奇特,这节美术课经过启发幼儿想象,让幼儿充分融入主观情感从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我心中的太阳”形象,而不拘泥于简单模式化的太阳形象,正如纲要所说:“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既要贴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所以,到达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
根据《纲要》艺术领域“在支持、鼓励幼儿充分有效的活动准备是美术活动成功的前提,本次活动准备既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积累与参与,同时也注重艺术的感染力,对粘贴用的彩色卡纸做成半成品供幼儿选择利用。利用flash动画创设情境导入主题,在幼儿欣赏作品的同时,并运用了歌曲《七色光》的背景和音乐为整节课起到了示范引导、启发幼儿想象的作用。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活动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动物王国召开《我心中的太阳》辩论会——展示出各种各样的太阳形象——引导幼儿说自我心中的太阳——创作自我心中的太阳——活动评价(参加画展,幼儿相互欣赏评价作品,送给客人。)——参加动物舞会(自然地结束活动)
具体活动过程:
1、导入:以动物国王举行辩论会flash课件导入课题,创设具有童话色彩的情境,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富有情感主角的小鸟、小兔、小鹿、小猴、熊猫的辩论,易于引发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同时使幼儿欣赏不一样形象,不一样色彩的太阳,这样避免了说教,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到达了启发幼儿想象的作用。
2、让幼儿互相说说自我心中的太阳的样貌,然后引导幼儿选择自我喜欢的方式(绘画或粘贴)创作自我心中的太阳,这正体现了《纲要》艺术活动的目标“能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要求。
3、幼儿进行作画,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要注意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对本事弱的幼儿要加强指导,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4、活动评价:参加画展送给客人。纲要中明确规定:为幼儿创设展示自我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以让幼儿参加画展的形式,使幼儿之间能相互评价欣赏自我的作品,以送给客人画的形式进行,既合乎主题情节,又利用了可借用的教学资源,让众多的听课教师参与活动评价,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幼互动、生生互动,同时也促进幼儿语言表达本事和交往本事的发展,做到各领域资料相互渗透。
整个教学过程,主题鲜明,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趣味性强,进一步促使幼儿在简便、愉快、自由的情境中,技能、情感都得到发展。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美术欣赏中的第七讲《彩塑》。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且知识内容对学生吸引不是很大,但是本课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彩塑发展的历史顺序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又是对敦煌艺术中的彩塑作较为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在对敦煌大背景的了解下,重点突出彩塑艺术的知识。本课将以彩塑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敦煌彩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根据《美术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敦煌彩塑在中国雕塑史和佛教造像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掌握其发展的历程
3.了解敦煌是个艺术宝库及其背景,是各个朝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产物,在历史上曾经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珍惜祖国文化遗产。
1.任务型教学法
这篇文章内容较难理解,我设计了一些有关敦煌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对此课内容感兴趣。再通过讲解与比较大概了解各时期彩塑,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多媒体教学法
这一课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影片相关图片和录相,让学生直观和形象生动地了解有关敦煌彩塑的背景和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3. 问答式教学法
提出有关问题,然后通过观看录相回答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的的去观看,效果更佳。
1.重点了解敦煌艺术宝库及其彩塑的形象特点。
2.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3.欣赏时最好利用幻灯片/录像片,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讲的三大石窟,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敦煌莫高窟中的艺术愧宝-----彩塑。(出示课题)
2.背景介绍
向学生介绍敦煌地,及敦煌艺术-----莫高窟的产生和发展。
故事讲解,开头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看录相带)
(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公里。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
3.回到主题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
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4.内容讲解:
(1).讲解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及各时代的彩塑特点
其中唐代前,及盛唐时的佛像特点采取先提问,带着问题讲同学观看并找出答案。
1.敦煌莫高窟艺术是集哪些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窟,其有拥有彩塑多少身?
2. 早期彩塑具有什么特点?隋代及其唐代彩塑形象各有什么特点?(在录相中带领学生形象生动的欣赏每个彩塑的形象)、,〈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再列举其它时代时代彩塑形像图片,进行比较得出其特点。(以讲解为主)
(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
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 难众生。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祥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
“泥人张”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对世俗趣味的认同,开拓了一个平民化和世俗化的于是天地,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生俗人情。“泥人张”的彩塑艺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彩塑为媒体,充分发挥物质的媒介功能,色彩丰富,刻画细腻,集多种风格技法于一身,其审美趣味也由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的“高雅脱俗”,转化成适应民间喜好的“雅中带俗”,因而其作品具有现实性、世俗性和艺术性。
《渔樵问答》这组彩塑,是一组典型的带有民俗、民风气息的作品,描绘劳动者的平凡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内心感情。劳动者的淳朴、乐观、善良、诚恳表现得惟妙惟肖。
最后让学生观看敦煌莫高窟所遭受到的侵略事迹录相,了解我国目前很多文物精品被盗。感受当然社会的落后,人类无知给我们祖先遗留下来财富带到了多大的损失。引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及让学生对我们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宝库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学会珍惜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祖国历史文物是表少年义不容辞的职责。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六
《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其中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活力也喷发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人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当丰富的经验能够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忙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忙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能够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经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忙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活动帮忙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经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忙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构成。
1.活动目称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本事。
2.活动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3.活动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能够经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的。
【分析】目标(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对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经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本事,同时学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能够经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从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到达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更好地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2)是本事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完美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可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忙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2.环境创设准备: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两位幼儿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片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活动延伸:
“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忙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的色彩人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比较色运用的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现。所以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我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一样,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人手,运用对话、比较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七
农民画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熟悉。因为许多农民作者并没有什么系统的造型基础,但是恰恰能创造出富有生活气息、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关键是作者熟悉生活。就如许多学生创作一样,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的,作品中一般不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而是由儿学生自己根据材料特征或具体情景想出来的,但一定是学生们所熟悉的人和事。
金山农民画是上海金山一带农民的一种业余文化活动,也是植根于江南民间的艺术奇葩,起源于1974年,其作者大都是一些能绣善织的妇女,也可以说是以农村妇女为基本创作队伍,他们受到民间刺绣、剪纸、宗教画和戏剧的启发,目识心记,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 想象力非常丰富。她们把纸当布,把色彩但丝线,同时把剪纸、刺绣、灶壁画、蓝印花布等古老艺术特色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并把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大胆进行艺术夸张,形成各具个性的艺术构思和造型特色。
金山农民画既是一种传统的绘画艺术,又是一种逐渐成熟的新兴画种。它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并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品造型夸张,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质朴,构图充实饱满。因而既具有传统的装饰性,也具有现代审美特征。金山农民画的创作一般不采用透视、解剖等原理,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变立体为平面,根据作者的想象任意构图,直率地表达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情感,因而画面充满了的气氛和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金山农民画具有浓厚的人情风俗和生活气息。每一幅农民画仿佛都诉说着一个动人有趣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情怀、对生活的热爱。可以说,越是民族的,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越是世界性的。
本课教材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农民画主要是以江南农村风光为背景,以美好生活为题材,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养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画派。其造型夸张,色彩明快,形象质朴,构图饱满。教学重点是了解农民画的艺术特点与风格。知道农民画的绘画规律。教学难点是找一找平时学习生活的亮点,并把它创作成一幅农民画。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民画的构图特点、创作过程和色彩运用的方法及其简单原理。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多种具有不同生活情趣的农民画,学生从中了解它的不同构图方法及色彩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和色彩运用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农民画的起源、风格和特色。激发学生对民俗绘画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信念。
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一些的学习资源,从同龄人优秀作品到教师范例、课件欣赏以及多媒体课件中的学生电脑作品,使学生在多元信息化的环境下通过欣赏,观察范使学生认识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运用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 、思考、鉴别、判断,让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文化、地理、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祖国美术传统的热爱,对艺术多样性的宽容和尊重。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
课的引入部分,先请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多幅农民画,并请学生玩一个“起名字”的游戏,并用三、四句话来介绍这幅农民画中情景。然后学生分组自主学习并探究农民画的风格特点。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观察、游戏、探究”了解农民画的一些基本知识。
在新授环节中主要是通过多幅农民画的欣赏,让学生知道农民伯伯、婶婶在进行绘画创作的题材选择时,一般都选择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熟悉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对多幅农民画进行比较,自主学习得出结论:农民伯伯、婶婶在进行时构图创作时一般不采用透视等原理,而是变立体为平面,根据作者的想象任意构图,进行创作。学生开始尝试作业练习一:找一找平时学习生活的亮点,并用单线把它创作成一幅画。作业练习二:为作品添加颜色:农民画一般色彩对比鲜明、强烈,色调明快。学生只要掌握这个要点,涂色就基本可以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是体验,发现,感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激发强烈的探求欲,激发创作兴趣,教师应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发展性内容,从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出发,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的认识能力和感知能力。让学生在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的环境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特征来获得有关知识和丰富表现内容。
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讲一讲自己创作的农民画中的故事。然后在组内进行自评、互评、和小组评,同时在评价时应提醒学生注重整幅农民画的构图的色彩的运用。本节课的评价,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自主地进行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绘画兴趣,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胆量、审美与语言表达、创新思维与实践等综合能力。在评价这类欣赏课的创作作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运用描述性的、富有情感的语言,对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教师还应积极充分挖掘学生蕴藏于自身的创造潜能,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使学生思维活跃丰富起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和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艺术 、言去表现他们在美术绘画中的个性创造能力的体现。
观察游戏----自主探究----尝试创作----交流评价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八
这堂由蔡老师执教的《喜怒哀乐》一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美术新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课堂上学生学得既带劲富有趣味性又收获多多,不失为一堂好课。
蔡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分如下几块来完成:
(1)创设情境,看一看: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感受大头儿子的喜怒哀乐,让学生能在很愉悦,饶有兴趣的氛围中,去感受、去体验各种心情和随之产生各种表情——“小镜子”这个工具起到关键作用,学生通过它,观察到自己各种表情的变化特点喜怒哀乐,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3)欣赏范例,学一学:通过对同龄朋友的作品欣赏,和教师的亲自示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人的心情连着表情,表情体现了人的心情。
(4)探究方法,试一试:提出要求,对着镜子给自己画一个表情,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5)展示欣赏,评一评:展示欣赏最后的作品,评一评作品的优缺点,并拓展课堂内容。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开拓精神,蔡老师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九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五单元《物以致用,求艺尚美》,我采用六说法: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来说明我对本课的理解,首先是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与前面各单元不同的是,本单元没有进一步下分课题,而是以一个单课为一个单元的形式呈现。
在第一单元“走进美术世界”的第2课“美术家族成员多”中,我们已通过作品欣赏,了解了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新媒体艺术等八大类别。在“设计”这一大类别中,曾将其粗略分为“为信息交流的视觉传达设计、为生活与工作使用的产品设计、为居住与活动空间优化的环境设计”三类。本单元所欣赏的内容,则是从上述中选取了“产品设计”作为欣赏内容。
本单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选取了学生最为常见的少量品类的设计作品供学生欣赏学习。教材的五个页面:第36页主要是餐饮用品;第37页是家居用品,主要欣赏的是座椅,也包括室内装饰构件(门锁、门把手);第38页是电器,包括灯具和电子产品;第39页和第40页,是自行车、电动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设计作品的欣赏。由于欣赏作品内容较多,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六年级学生见过的有创意的设计用品不是很多,所以要选用学生比较常见的生活用品欣赏,这样能让学生很容易接受,另外,本节课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有自己的创意,设计出比较有新意的作品,而六年级学生,刚从小学上初中,想象力还是很丰富的时候,所以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提示,尽量全部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己动脑。
了解什么是产品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中的设计的习惯,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一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效果,认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教学重点:使学生基本掌握教材提供的几类设计作品的欣赏方法,认识产品设计的原则。以教材上的家具和用品作为欣赏重点。
教学难点: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敢想、敢做,同时也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做到融会贯通。让学生习惯于运用设计术语并正确地对设计作品进行语言评述。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采用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来完成本次课程。
课前准备:
教具:经过编辑的有关产品设计的视频资料、产品设计图片资料等多媒体资源;搜集精选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如餐饮具、文具、小电器、手机、钟表等;另备一只多功能笔,作为课后拓展的提示。
学具:平时携带的书包、文具等日用品实物;用于构思绘制草图的铅笔和作业本等。
(一) 上课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走下来从学生那拿两个笔袋
师问:
如果你去文具店买笔袋,看到了这两个,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选这个,举手回答
生答:
喜欢这一个,因为喜欢它的颜色
生答:
喜欢那一个,因为喜欢它能装很多的东西
师总结:
2、 发展认知、讲授新课
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
下面我们来观看一组攻玉产品的设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在观看之前,先找个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攻玉产品,找一个朗读好的学生来给大家读一下:
攻玉设计,每一个成功的作品,无一不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
您为楚人怀中的璞玉,攻玉愿为恶石,与您共同打造美之和氏璧
《诗经》里也有记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生答:汽车,污染少,环保,自然能源
师:好,我们同学说的都非常好,列举的也非常全面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什么是产品设计
下面小组讨论下这两个问题。一会儿找同学起来回答,可以写在纸上
学生讨论中……
讨论结束,什么是产品设计,看看我们同学是怎么总结的?
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起来回答,老师将这些列在黑板上
我们来看第一件产品,首先这是一件什么产品?你觉得它的功能和外观怎样?
学生一个一个起来说,重点给学生介绍一下维纳·潘顿的椅子
老师鼓励,并且在黑板上记下小组的成绩,课下发奖
3、学生练习
学生开始设计制作
4、 作业展示评价
结束,找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介绍构思过程,评出奖项,颁奖,鼓掌
5、 课堂小结、课后拓展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
回归生活 寻找设计灵感
6、 板书设计
1、学习目标: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2、设计的原则{产品的实用性
产品的美观性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十
本节课根据鸟的形态美、动态美、颜色美依次展开教学。在形态美这一环节中梁老师充分利用书中的范作,通过欣赏、分析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摄影等的画种。让学生充分感受形式多样的鸟的表现手法。其次,在讲授动态美时,梁老师又巧妙地结合教具,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自主地发现鸟的各种动态,并在游戏中轻而易举掌握鸟的结构。
如今的美术范画多数都是欣赏大师们的作品或是把书本中学生作业编辑到课件中,今天,梁老师则是推开了黑板,几张用油画棒描绘的漂亮的范画跃然眼前,这一时刻,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激情完全被释放,孩子们情不自禁的发出啧啧赞美声,纷纷评述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轻松地完成了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而且深刻领悟到自己作业时的要求。
“美术课需要用到美术书吗?”说实在的确让老师们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很纠结。 多数的美术展示课几乎没有看到老师们使用本书,因为所有书本中的范作范画、名师赏析都放置在ppt中,真的没有必要。可反言之,书本对于学生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书更直观更亲切更有思考空间,所以,对于常态课而言使用书本这一环节还是必不可少,梁老师的这堂课几次重复使用书本,欣赏书中的作品来讲授贯穿知识还是让我们体会到书本的真正妙处。
下面几点思索与老师们共勉
1、在板书设计上不妨把课题写的高点,有更多空间展示学生的作品。也可以把‘形态美、动态美、颜色美’纳入到板书内容中。
2、讲授鸟的动态这一环节时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进行拼一拼、摆一摆,我想会更有效地拼贴出各种姿态的鸟。
3、学生作业要求中可以加入鸟的生活环境,让作业更加丰富、饱满。
在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具体感受如下: 优点:
1、课堂情景恰如其分的设计,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团结合作,探究兴趣盎然,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耐心细致的指导,一步步诱发学生缜密的思维,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确实思考的过程,教给学生的不再是死的知识,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是给学生一个思维方法,是“点金术”,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如二实中黄秀芳老师所讲的《春天的畅想》,通过赏春、赞春、品春、画春四个环节来引领学生全方位的感受春天。以及二十四中刘丽蕴老师所授的《生命—艺术与自然的和谐交融》,通过汶川地震及海地地震的真实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给带入一个珍爱生命的现实生活中,然后通过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来体现不同画家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再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教师较高的个人素质。
2、教师的语言、语气、语速、和表情都非常重要,在愉快的氛围里进行学习,所学知识就轻松掌握了。如二十五中的董江水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从始至终一直保持微笑,用鼓励、欣赏的眼神注视学生、用轻松愉悦、鼓励性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整节课都使人感到使人很愉快,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学生能按老师的设计,一步步轻松的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
3、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将课堂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组互动、动手制作、及学生自我展示等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作品产生的过程及结果,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课堂环节设计由易到难,问题的逐步深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斗志。
5、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尽量让学生多展示,多讲解,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表演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6、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评价不仅促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同时也促进组内同学的团结协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向心力。 需要改进和不足:
1、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学生的参与并不是十分积极,课堂上有部分学生没有随着老师的设计去进行。
2、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常常因为某些同学表达不清楚,其他同学听得索然无味,或是给课堂带来松散的现象。
3、由于教师的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认为学生会的知识,常常一提而过,但一部分学生往往因知识缺陷而听不懂,展示自我的积极性不高。
总之,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这也正是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亮点。让学生感受生命,感受快乐,感受美术课堂的意义。
说课稿美术初中篇十一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的透视和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跟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美术家的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社会试图分派给艺术家一个明确的身份:工匠、杂役、职业画师、艺术家;但美术家却往往把自己看做一个完整的"人",游离于各种身份之间。画家或雕塑家仅仅是一种通常的称谓和职业身份,不能反映某个具体艺术家的个性特点。而美术家更重视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条中心线索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体现这条线索,并且贯彻到教材提供的两个"活动建议"当中去。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这几件作品年代较早,艺术家还没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并且社会也没有给予艺术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许他们过于明显地突出自己。严格说来,在这些作品创作的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艺术家",原始时期的"艺术家"实际上是巫师,而在古埃及和中国的商周时期,"艺术家"的准确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隶。
第二组作品,是14世纪以来的一些美术家的自画像。教材中的几幅自画像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之外,其他画家的自画像都没有用作画的工具来暗示自己的画家身份。相反,丢勒像基督,普桑像贵族,金农像隐士,而伦勃朗则把自己画成一个真实、朴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莱斯基的自画像稍微有点特殊,或许因为她是一个女画家。实际上,当时女画家的自画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画成画家,而是画成淑女。
除此之外,真蒂莱斯基和金农都是用的侧面像,这也具有某种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术家可以和观众达成交流,而侧面像则似乎表明画家更愿意自行其是,因而其个性也更加孤僻和鲜明。
第三组作品是处于创作或生活场景中的美术家。在这里,美术家的工作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含义。委拉斯贵支的画室是在皇宫,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镜子里的国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这个场所的性质。画家本人是"宫廷画师",负责记录这些人物和事件。而维米尔却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狭小的画室里描绘一位抱乐器的姑娘。跟《宫娥》相比,这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地方。委拉斯贵支自画像面前那块巨大的画布表明他记录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宏伟的景象,而维米尔那块小画布则说明他更专注于普通生活的细节。
2、教学目标:了解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同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的关系;了解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方式;学会把特定的视觉图式以及风格特点跟艺 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联系起来,以一种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美术作品。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a、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在制作的课件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特点的自画像或肖像画作品供学生参考,领会塑造、表现性格的一些方法。将观察的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
b、在课前,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肖像刻画(绘画、摄影),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大胆想像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体会美术作品的美术语言与形式特征 .
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主要采用"比较鉴赏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等。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图片欣赏导入
1.图片欣赏: 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出示图片)
2.提问: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b、讲授
1. 思考提问: 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出示金农的《自画像》)
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
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
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
这是一组自画像。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
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
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c、集体讨论 :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
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
d、分组讨论: 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
2.思考: a.画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b.作者是以什么身份在画画?
(教师讲解:在中国古代,纯粹的画家地位很低,被称为"工匠";而文人兼画家这一身份却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各个历史时期,美术家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例如《听琴图》,宋徽宗是一位画家,但又是一位皇帝。这件作品既体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也表明了他至高无上的身份。
活动交流 :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一",教师选出一些作品进行评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