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
学习过程:
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
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
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
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我
们所要学得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学完这一课你们就会明白的。
(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xx你先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可能读错的字词
刿见鄙孚徧靡
4、生齐读板书字词两遍。
1、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第1自然段。
(如有疑问可问同学,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自学暂停,下面译讲课文。
xx,你译讲第一句,译讲方法请看投影: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词,最后连起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更正。
依次一人译一句。(若有错,指名更正,生不会,师更正)
估计有疑难的词:
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鄙
今:轻视,看不起
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牺牲
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何以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比以信:按照,根据
必以情:按照,根据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生齐读第1自然段。
1、下面请大家读背课文第1自然段,先各自练习读,准备背,比一比谁能在5分钟之内准确、流利地背出来。
2、生练习背。
3、检查背诵
指名背齐背
4、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会正确朗读课文,并会译讲、背诵第1自然
探讨。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二
1、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学会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故事情节。
2、深入文本分析,拓展相关语文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学会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掌握故事情节。
深入文本分析,拓展相关语文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ppt情景剧
一、旧知回顾
1、齐读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相机板书)
2、指明反馈。
二、新授
(一)、1、曹刿人物形象分析
出示:我从()看出,曹刿是一个()的人。
2、指明反馈: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缜密
a、为何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原句,分析理解)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原句,分析理解)
b、实际情况如何?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译原句,分析理解)
c、拓展: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三国志》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擒贼先擒王,攻人先攻心。
(2)爱国、从容(主动请谏、从战)
(3)远见(抓住时机、取得民心)
1抓住时机
a、何时击鼓?(待齐人三鼓)
b、为何击鼓?(振奋军心,进攻命令)
c、为何要待齐人三鼓?(彼竭我盈)
2取得民心
a、战场上作战要抓住时机,仅仅抓住时机就一定能获胜吗?(补充介绍临时招兵制)
b、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分析理解)
(善待百姓——取得民心)
c、拓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三、拓展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吗?
四、情景剧表演
曹刿论战
《左传》
爱国、从容
曹刿缜密抓住时机
远见取得民心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三
1.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利用工具书自觉学习的习惯;养成理解品味语言的习惯。
2. 学习曹刿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
教学重点
1. 理清行文思路。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1.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品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4)。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选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二、背景介绍。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本文义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三、教师范读、正音。刿( ) 又何间焉( ) 鄙(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 辙( )夫战( ) 轼( ) 旗靡( )四、课文探究。1. 听读理解。(1)曹刿为什么要去求见鲁庄公?(2) 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获胜一方由谁指挥的这场战争?2. 课文解析。(1)第1自然段探究。通过第1自然段的阅读,你怎样看待曹刿这个人物?同乡人的劝阻对刻画曹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下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庄公的“鄙”?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个怎样的人?“何以战”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取信于民的关键?为什么说这是“忠之属也”?又怎样理解它是战前准备的核心呢?(2)第2自然段探究。在这一段中庄公的“鄙”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曹刿的卓越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你如何评价曹刿的军事才能?(3)第3自然段探究。历来人们对鲁庄公的作为、做法评价不一,你如何评价鲁庄公?本文题为“曹刿论战”,从文章选材上看是如何突出“论”这一特点的?五、课堂小结。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突出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的特点,行文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记言名篇。六、布置作业。1. 熟记书下注释中的实词。2. 背诵课文。3. 完成书后习题。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
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
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
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我
们所要学得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学完这一课你们就会明白的。
(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读准字音。
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xx你先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可能读错的字词
刿见鄙孚堂
4、生齐读板书字词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译讲课文。
1、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第1自然段。
(如有疑问可问同学,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自学暂停,下面译讲课文。
xx,你译讲第一句,译讲方法请看投影: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词,最后连起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更正。
依次一人译一句。(若有错,指名更正,生不会,师更正)
估计有疑难的词:
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鄙
今:轻视,看不起
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牺牲
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何以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比以信:按照,根据
必以情:按照,根据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
1、下面请大家读背课文第1自然段,先各自练习读,准备背,比一比谁能在5分钟之内准确、流利地背出来。
2、生练习背。
3、检查背诵
指名背齐背
4、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会正确朗读课文,并会译讲、背诵第1自然
探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五
1、理解背诵全文。
2、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掌握判断句式。
3、了解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1、了解背景,熟读课文。
2、自学,理解大意。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文中所写的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二、读。
1、学生自读,划出不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2、听录音,正音。
3、检测: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小信未孚()登轼而望之()
吾视其辙乱()夫战,勇气也()望其旗靡()
4、以两人为一组,互听互读。
三、理解大意。
方法:
1、结合注释口头串译。
2、以两人为一组,一人问,一人答。
3、最终两人都能译。
4、随时质疑。
1、理清线索,不看注释,能准确理解全文。
2、了解曹刿的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详略安排的技巧。
一、学生不看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二、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战——战——战——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三、检测。
(一)、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注音、释义。
1.又何间焉间():
2.彼竭我盈盈():
3.小惠未徧徧():
4.小信未孚孚():
5.下视其辙辙():
6.登轼而望轼():
7.望其旗靡靡():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想一想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什么。
1.忠之属也忠:
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4.肉食者鄙鄙:
5.神弗福也福:
6.再而衰再:
(三)、“一鼓作气”在文中的意思是,现在常用的意思是。请你用它造一个句子。
造句:
(四)、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何以战?
2.忠之属也。
3.战则请从。
4.虽不能察,必以情。
5.夫战,勇气也。
(五)、阅读下面的选文,思考并回答文后问题。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你自己的话概括选文各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从原文看,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曹刿认为战争应该取信于民,也就是庄公所说的“”。
4.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在哪些方面?请你从原文中找出并稍作解释。
5.选文最后一段中,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
6.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1、背诵全文,做到能默写。
2、独立完成本课《金榜学案》
一、指导学生按思路背诵全文。
二、检测:
独立独立完成本课《金榜学案》。月考得a等的全做,其余做课内部分。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六
1.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利用工具书自觉学习的习惯;养成理解品味语言的习惯。
2. 学习曹刿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
1. 理清行文思路。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课时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4)。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选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本文义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正音。刿( ) 又何间焉( ) 鄙(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 辙( )夫战( ) 轼( ) 旗靡( )
1. 听读理解。
(1)曹刿为什么要去求见鲁庄公?
(2) 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获胜一方由谁指挥的这场战争?
2. 课文解析。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突出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的特点,行文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记言名篇。
1.熟记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2.背诵课文。
3. 完成书后习题。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七
一、训练目标:
1、学会改写的要领
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
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4、改主次,如把主要人物改成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成主要人物,相应的会涉及详写和略写的问题,所以也可以把详写内容略写,略写内容详写。
5、改手法,主要指改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要注意的是手法的改变往往会涉及语言风格的改变,所以要以语言的改变辅助表现手法的改变。
以上几种常用的改写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遵循几条原则:
1、改写要有章法可依。这里的章法是指命题对改写的要求。写之前应先明确要求,再按要求写,切不可过分地自我发挥。
2、要把握原文精神。原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具体写法等,是改写构思的张本。要领会原文的主题、人物、情节、表达方式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对改体裁、改人称、改语体以及字数限制要心中有数。
3、要明确中心与标题。如有的原文是记事的,要求改成写人的,那么中心要相应变,标题自然不应用原文的,要按照要求确定中心,按中心确定标题。
4、要有自己的风格。改写是需要想象力的,在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既区别于原文,又有个性。
三、训练题目: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谋士战略思想的文章。文中的曹刿虽然是一介布衣,却具备许多士大夫所没有的素质。文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尤其发人深思,试改写此文,文体不限。
要求:1、能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体现曹刿的战略思想。2、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断。3、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手法刻画人物。4、要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四、学生写作: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八
1、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旁注与纠错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曹刿论战》选自《》又称《》或《》,家经典之一。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间()焉肉食者鄙()
玉帛()夫()战小信未孚()
小惠未徧()望其旗靡()公与之乘()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积累实词:
第一段
(1)齐师()伐()我(2)公将()战()
(3)肉食者()谋()之(4)又何间()焉
(5)肉食者鄙()(6)何以()战
(7)衣食所安()(8)弗()敢专()(9)小惠未徧()(10)小大之狱()
第二段
(1)公与之乘()(2)战于()长勺
(3)公将鼓()之(4)败绩()
(5)公将驰()之(6)其辙()
第三段
(1)既克()(2)公问其故()(3)一鼓作()气
(4)再而衰()(5)三而竭()(6)彼竭我盈()
(7)难测()也(8)惧有伏()焉(9)望其旗靡()
3、理清线索:提示: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4、本文可分几部分?简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段:
1、“十年春,齐师伐我”鲁庄公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他们对战争取胜的根本条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话可以直接体现他的这一认识?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5、本段末句“战则请从”表明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三)学习第三段: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五、总结要点,盘点收获:(师生共同进行)
1、中心思想。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写作特点。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与信”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4、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九
本教材是语文版的八年级(上)的文言文。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于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文中的道理在现在依然的较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了,初步具有依据参考书和课文注释来翻译课文的能力了;且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提问能力了。
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本文的翻译难度来看,可让学生课外翻译课文后再到课堂上来交流,然后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进行阅读,读后来概括主要内容。在第二课时则让学生针对课文来自由提问,然后再将问题抛给学生来解决,若不能解决再由教师点拔解决;在第二课时则可添加一个探究题“你是如何看待机遇(会)的?”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战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言敌情,正确运用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时机。
2、学习生字词,了解字词意思及用法。
3、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的特点。
4、分析人物的形象。
5、背诵全文。
1、学习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2、重点分析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
关于战争“取信于民”的思想,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据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
由一学生到讲台上来介绍两句名言(课前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然后说明推荐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可提问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导入新课,介绍战争背景。
1、“机遇是不会第二次敲门的”,每个人都应善于抓住机会,而曹刿就是因抓住了“齐鲁之战”这个机会而成为一个有名的军事家的。
2、请学生列举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3、请学生介绍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4、简介《左传》。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生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句中停顿,进行朗读指导。)
3、全班朗读。
三、各学习小组交流翻译的情况。
先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将无法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解决。
第二课时
课前三分钟:由一学生介绍两句名言(课前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然后说明推荐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导入新课:
由提问课文内容然后导入。
二、由学生自由提问,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拔回答。
生提问一个问题后即由其他学生马上回答。
师提醒注意:
1、两个人物的形象及评价。
2、本文的结构及写作特点。
三、探究·交流
你是如何看待机会的?面对机会你会怎么做?
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精彩片段:
宝龙同学问:“曹刿论战”这个题目能否用其它的题目来代替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勇勇:可否用“长勺之战”?
慧芳:还是用“齐鲁之战”比较直接……(话未说完马上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抢着回答)
娟娟:不行,还是用“齐鲁长勺之战”这样既可以点明交战的双方又可以点明交战的地点。(快言快语的说完自己的观点)
森波:三个题目都不行吧……(又被抢断)
勇勇:你说怎么不行呢?我觉得这很好啊。
森波:你们听我把话讲完嘛。我觉得课文主要讲的是有关战争的经验,而对于战争的场面则用很少的语言来介绍,所以我觉得还是用原来的题目比较好。
辉利:不,我觉得题目还是用具体一点的好,像原来的题目范围太大了。
宛靓:我来说几句。我是赞成晓玲的意见,课文里面描绘战争的场面比较少,只有寥寥数语,而描述战前准备和战后谈战争的则比较多。还是用原来的题目会比较好。
有好几个同学也纷纷表示赞同。这时不换题目的人比较多了,但是还不能够统一答案。
我就引导同学们再把文章看一遍,找出详写和略写的部分,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样安排什么好处?再结合课文的题目想想。
同学们纷纷翻书,把文章重新看了一遍。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则同桌讨论……一会儿,就有人举手了。
森波:老师,我找到详写的部分了。课文的第一段为详写,在这里详细地介绍了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彬红:我也找了一个地方。我认为课文的第三段虽然很短,但是却很详细地分析了战争中所采用的战术的原因,所以它也是详写。
(在这里学生又争论开了)
……
最后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确定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为详写部分,第二段为略写部分。这样就能够解决宝龙同学的问题了,这篇课文重点是描述曹刿的作战理论而不是描述战争场面,所以不能用其它题目来代替课文的原题目。
本课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令人满意的。在第一课时中,学生的自我翻译及小组合作边朗读边翻译课文做得不错,真正有落实,学生学有所得。在过后的测试中就体现出来了。在第二课时中,学生的提问能力进一步体现出来了。让我不禁叹为观止。原来学生的思维一旦开动起来,是有那么多令人吃惊的东西出现啊。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一环扣一环,从中也把课文的内容理解了。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对课文的学生不是死的、不是纯粹等着老师的分析,而是主动的、自发的去探索。
除提问外,在课末的有关“机遇”的交流中,学生的争辩使得课堂的气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宛靓同学把机遇比成“苍蝇”,有很多同学就站起来反对,此起彼伏地站起来,这种情形还是头一次见到。以后这样的辩论可以多引导,也可以专门举办辩论赛。但是因要下课了,不好拖课,我就没有对宛靓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种比喻是恰当的。在下一节课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理由,树立了同学们正确的审美观。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我是听了蔡老师的第二课时的课,认为本节课较好在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老师精心备课,课堂上的引导恰到好处。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耐心倾听;在学生产生困惑时,老师适时点拔、指导,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老师的定位是正确的、合理的。
2、学生的提问能围绕着课文内容。不仅提出课内的,还能以课文为本来提出课外的相关问题。
3、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这不是演练出来的,而是在平时上课中就有此类训练。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恰当的运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我认为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中肯些。如有一个同学把机遇比喻成苍蝇,这个比喻可以说是不恰当的,因大家都知道苍蝇是一种令人听了都觉得恶心的东西,也可以说是这个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许是平时上课不是公开课,所以蔡老师只让同学们来评论自己没有进行适当的评价。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十
知识与能力:
1、梳理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肩挑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1、解释加横线的词。
(1)未能远谋(2)牺牲玉帛()
(3)公与之乘()(4)彼竭我盈()
2,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回顾课文,回答问题。
曹刿和谁论战?
论的是哪一次战役?
课文三段话分别照应了战争的哪三个阶段?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理解读读背背
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曹刿求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体现了爱国热情)
2、鲁庄公做了什么样的战前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同桌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
鲁庄公的准备曹刿的评价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引导思考:“忠之属也”指什么?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同桌讨论,指名作答,老师点拨)
明确: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曹刿肯定这一点,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分角色朗读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注意把握语气语速)
学生试着背诵本段文字,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指名背诵。
自由朗读第二段,同桌交流讨论。
明确
公将鼓之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未可――可矣
公将驰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遂逐齐师
师小结: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时机从而击败了敌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得益于他的“远谋”,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学生齐读;学生试背,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唱歌有二重唱,我们背课文来个二重背,看谁能不受干扰。
4.接下来“既克”将内容过渡到战后。战斗结束,可以凯旋了。可曹刿为什么要这样“谋”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曹刿,以解决鲁庄公想明白的问题。。
(两人一组,一人扮记者,一人扮曹刿表演)
明确:曹刿的解释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我盈)”之时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四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二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时机,故而夺取了胜利。真可谓是谋略过人呀!
读读背背吧。
5、纵观全文,想想,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引导明白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鼓励学生回答)明确:政治上取信于民;有高超的军事谋略,善于把握战机;有利的地点。总之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二)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1、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同桌讨论,指名作答,师点拨,并归纳。(出示幻灯)
明确: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体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从战指挥,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明确:鲁庄公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鄙”也!
那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吗?为什么?
(学生发挥,言之成理既可)
3刻画人物的方法。
(1)对比映衬,以鲁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这样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借助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特点。
(三)归纳总结
1、内容小结:
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写作特点
(1)以“论战”为中心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紧扣曹刿这一人物,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写中心人物形象鲜明,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在对话过程中有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了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
(语言简洁,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的名篇)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四)拓展与延伸
1,“我们齐心协力,一鼓作气过了那一道道关,攻下了碉堡―课文”这句话里有一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请指出来,说说它的意思,并用这个成语说话。
2,谈谈你对“忠之属也”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练笔:我心中的曹刿。
3、课外阅读《左传》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十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用你自己的话概括选文各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2.从原文看,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曹刿认为战争应该取信于民,也就是庄公所说的“”。
4.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在哪些方面?请你从原文中找出并稍作解释。
5.选文最后一段中,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
6.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1、背诵全文,做到能默写。
2、独立完成本课《金榜学案》
独立独立完成本课《金榜学案》。月考得a等的全做,其余做课内部分。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等奖省级篇十二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把握字音
刿()孚()辙()轼()遂()盈()
靡()玉帛()鄙()又何间()焉
小惠未徧()弗()敢专也公与之乘()夫()战
(2)解释重点实词
师:军队伐:攻打我:指鲁国肉食者:
鄙:间:焉:呢乃:于是
入:入朝廷见:拜见
安:养弗:不专:独自专有,独自享受福:
惠:恩惠徧:孚:为人所信服狱:
牺牲:加:从:跟从
虽:察:情:忠:
可以: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
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的痕迹)齐师败绩(大败)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逐齐师(追击)既克(已经)(战胜)
一鼓作气(振作)再而衰()(衰弱)
三而竭(耗尽)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难测也(推测,估计)望其旗靡()
辙乱(车印杂乱)惧有伏焉(害怕)
(3)词性活用
神弗福也福公将鼓之鼓
(4)通假字。
徧:
(5)古今异义。
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我的补充:
(6)翻译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小惠未扁,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合作探究
(1)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2)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3)提问:本文共有三个自然段,概括一下各写了什么?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