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优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篇一
1.通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进行美育
2.通过艺术学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进行美育
(二)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1.欣赏大自然的美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2.欣赏自然美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台情操,磨砺品行
(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1.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
2.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
3.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
(四)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篇二
导语: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业证书,只要你能通过四门考试,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专业资格证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笔试大纲内容小编整理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 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科知识
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五)教学设计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六)教学实施
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评价
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模 块比 例题 型
教育基础20%单项选择题
简 答 题
学生指导
班级管理30%单项选择题
简 答 题
材料分析题
学科知识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50%单项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教学设计题
合 计100%单 项 选 择 题 : 约27%
非 选 择 题 : 约73%
(注:可根据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具体情况,在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中分别设置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科目作答)
1.单项选择题
(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a.直接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入 d.温故导入
2.简答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 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 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 可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问题:
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2)一位初任教师在进行《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中描写猎人猎熊果敢的词句,但是,有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归纳,反而说猎人很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猎熊行为是违法的。
原本课文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而气恼或回避,而是因势利导,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问题:
请结合所选择的材料谈谈你对小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及其关系的理解。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篇三
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考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密切留意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讲师拉尔夫·泰勒。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式的课程理论。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
3.情境模式
情境模式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
情境模式典型的可操作性程序包括情境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个步骤。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讲师泰勒提出。泰勒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评价就是要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目的游离评价的方式,即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当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八轮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如下:
(一)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篇四
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备考离不开做试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含答案。
2017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
1.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理性条件反射
【答案】b。专家解析:新生儿遇到冷空气就哭,是人的生存本能之一,因此属于无条件反射。
2.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的是()。
a.社会认知
b.社会体验
c.社会性交往
d.人际认知
【答案】a。专家解析:题干为社会认知的定义。
3.()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a.程序教学
b.组织教学
c.个别化教学
d.指导教学
【答案】a。专家解析: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4.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
a.唐代
b.清末
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
【答案】b。专家解析:我国班级授课制最早的雏形是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故选b。
5.组织策略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调节策略
【答案】b。专家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6.班会、晨会活动属于()。
a.日常性班级活动
b.竞赛性班级活动
c.工作性班级活动
d.阶段性班级活动
【答案】a。
7.一般情况下,问卷时间的长度应控制在()。
a.30分钟之内
b.30~40分钟
c.40~50分钟
d.50~60分钟
【答案】b。
8.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这体现出小学教育的()。
a.普及性
b.实践性
c.基础性
d.发展性
【答案】c。专家解析:小学教育是为每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
9.需要层次理论是()提出的。
a.罗杰斯
b.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马斯洛
【答案】d。专家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0.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学生评价方法是()。
a.观察法
b.心理测验法
c.学生成长档案袋
d.自述法
【答案】c。
1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教育具有社会性
b.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答案】c。专家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12.20世纪60年代初,()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a.布鲁纳
b.桑代克
c.皮亚杰
d.廖世承
【答案】a。专家解析:成熟时期西方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13.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发展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答案】a。专家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教育科学研究要遵循的基本愿则有: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性原则。
14.下面不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的是()。
a.易变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摇摆性
【答案】b。
15.理性一情绪辅导法的基本理论是()。
a.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
c.认知心理
d.精神分析
【答案】c。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篇五
教师的教导包括“言教”和“身教”两个方面。
(二)欣赏法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更多地注意它们的外部特征和鲜明的形象,欣赏是认识美的事物的重要方法。欣赏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生动地感受到对象的美,增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认识。
(三)活动法和实践法
带领小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篇六
1.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教育家是( )。
a.马卡连柯 b.裴斯泰洛奇
c.赫尔巴特 d.埃拉斯莫斯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一词的来源。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
选项a,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与平行教育原则。
选项b,裴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形式教育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选项c,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提出了旧三中心论、“四阶段教学”理论、教育性教学原则等理论。
选项d,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题干中,文艺复兴时期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著名教育家是埃拉斯莫斯。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2.以下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家及其理论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赞可夫——教育与发展
b.凯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
c.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d.加涅——信息加工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家及其理论的搭配
选项a,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选项b,凯洛夫的《教育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学》著作中曾“引进”这一因素观,确认其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以此作为批判资产阶级因素观的武器。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学派斯金纳提出的。
选项c,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选项d,加涅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展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程。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题干中,考查的是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家及其理论的搭配,不正确的选项。选项a、c、d的表述均正确,选项b是错误的,故本题选b。
3.人会受到与任务无关刺激的干扰导致注意偏离当前进行的活动。这种注意现象是( )。
a.注意起伏 b.注意分散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
选项a,注意的起伏又称注意的动摇,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它是由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间歇性的加强和减弱造成的。
选项b,注意的分散,又可称“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选项c,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如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观察路况。事实证明,注意的分配是可行的,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
选项d,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题干中,人会受到与任务无关刺激的干扰导致注意偏离当前进行的活动体现的是注意的分散。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4.元认知策略不包括( )。
a.计划策略 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 d.复述策略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策略,也就是说,个体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及其情感体验。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人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选项a,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计划策略是元认知策略的一种。
选项b,监控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不断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选项c,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调节策略是元认知策略的一种。
选项d,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复述策略既可以促进工作记忆中信息的保持,又适用于在长时记忆中保持信息。复述策略属于认知策略。
题干中,元认知策略的类别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三种。题目问的是不包括,选项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5.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些学生对行为规范有正确的认识,但不能坚持做出正确的行为,这需要教师从( )入手进行教育。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选项a,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一种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我知道该怎么做。
选项b,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选项c,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题干中不能坚持做出正确的行为就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的表现。
选项d,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题干中,对行为规范有正确的认识,但不能坚持做出正确的行为体现的是要加强道德意志的培养。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6.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作( )。
a.知觉 b.记忆 c.注意 d.思维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选项a,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选项b,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选项c,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选项d,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题干中,表述的是注意的概念。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篇七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六)教学实施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篇八
教学实施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以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做好三件事: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选择教法;写三种计划: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编制单元教学计划与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等;在备课的所有活动中,教案的设计处于核心的位置。
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调整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上课包括导入、课中实施教学、结束等三个环节。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
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体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1.直接教学策略的含义
直接教学策略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信息,教师的作用是以多种方式把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通常是以演讲、朗诵的形式为主.辅以解释、举例、练习以及纠正与反馈等教学行为。这种教学比较适于对事实、规则、活动过程的讲解与指导。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
(1)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教学;
(2)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组织教学;
(3)提供详细的,反复的练习;
(4)采用“小步子”原则呈现材料;
(5)学生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
2.直接教学的程序
(1)日常复习与检查;
(2)呈现与组织新内容;
(3)指导学生练习;
(4)反馈与纠正。
自主性教学策略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
共同解决教学策略是借助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的策略。它的基本形态是教学对话与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