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书教案 您好大自然教学设计(优质1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一
1.感受乐曲《溪边景色》所表现的自然景色,能听辨出表现潺潺的流水声的弦乐器音色。
2.能用欢快、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声势为歌曲伴奏。选择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其中一段,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3.能用轻快、活泼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在歌唱和视唱练习中认识和掌握弱起小节知识。能独立完成编创两小节旋律的练习。
5.继续学吹竖笛,掌握正确吹奏长音的方法。
第一课时:表演《田野在召唤》,聆听《溪边景色》
1.谈话导入。
春游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因为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自然美。你们知道意大利的少年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去旅游?我们从意大利民歌《田野在召唤》中去感受一下。
2.聆听歌曲范唱。(反复聆听)
设问:
(1)你感受到歌曲怎样的情绪?
(2)歌曲的低声部有什么特点?
3.视谱,听教师范唱(奏)曲调(二个声部分别范唱或奏)。
(1)前8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
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包括高、低两个声部的进调。)
在高声部哪里是“平行”,哪里是“上行”的走向?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2)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自学第1—8小节曲调,教师巡视指导。
(3)在教师指挥下,前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
(4)后8小节也是由二个乐句组成。设问:这两个乐句在曲调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5)在教师指导下,二个声部的学生分别学唱各自的曲调。注意弱起拍的附点节奏。
(6)在教师指挥下,后8小节用二声部合成。注意二声部的和谐。
(7)在教师指挥下,完整地唱全曲。
注意用小快板的速度、活泼的情绪唱好。
4.学唱歌曲。
(1)用la来哼唱二声部合唱。注意声音和谐。
(3)二声部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轻声唱歌词,但速度与情绪依旧。
(4)有感情地放声歌唱。
5.表演歌曲(创造与实践)。
(1)分组讨论研究:用什么手段与形式把歌曲表演得更有情趣。
(教师不给予范围,但在巡视时,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适时给予提示与指导,如:低声部不用la,用其他虚词;再如配上乐器伴奏(口风琴、竖笛等),及打击乐器伴奏。形式上可以a段领唱加伴奏唱、b段合唱;朗诵加歌唱;歌唱与伴舞等。
(2)分组展示各组的创造成果。
(3)评价与表扬。
1. 简介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的代表。交响曲是一种大型乐曲体裁,是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队套曲,由管弦乐队演奏。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乐章,各乐章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先后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思想。本乐章是以农村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具有田园风味的作品。
2.欣赏《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溪边景色》,想象乐曲表现的情景。
请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当你听到这首乐曲时,你好像看到了大自然的什么景色?
对音乐中表现的自然景色有哪些感受和体会?
3.再听乐曲,听出潺潺流水声,知道它的表现方法。
师:你能感受到乐曲中描绘的潺潺流水声吗?
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复听乐曲,想象颤音出现时音乐所表现的大自然景色。
5.反复聆听,加深对乐曲的印象。
第二课时:表演《铃儿响叮当》
1.教师以副歌的第一句范唱为导入:
(1)设问: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是哪个国家的歌曲?歌曲描写的是什么情景?
(2)教师归纳:美国歌曲《铃儿响叮当》,因是人们在冬季滑雪橇时所唱,又名《雪橇歌》;又因为是冬天的歌曲而逐渐演变为圣诞节等节日歌曲。它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长期被当作美国民歌。
2.聆听歌曲范唱。
是很重要的,不然,歌曲表现就不丰满,因此大家要仔细听第二声部。
3.学唱曲调。
(1)分声部。自由坐成二个声部的座位,教师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适当做思想工作进行调整,注意声部人数的平衡。
(2)教师重点辅导第二声部。
(3)先学习副歌部分的8小节。在学唱中教师多帮助低声部,鼓励他们的自信心。
(4)学习主歌部分。
(5)全曲合成并以欢快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4.表演歌曲。
(1)在熟练唱好二声部合唱曲调的基础上填入歌词:注意一音一字的吐字要清 晰而欢快。
(2)想像角色化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3)选用打击乐器编创节奏谱,为歌曲伴奏烘托气氛。可以分组设计,全班分为四个组,每两组分别设计主歌与副歌的伴奏,进行比较选择,取长补短。
(4)完整地表演歌曲。
第三课时 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吹竖笛《红蜻蜓》
聆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1.作品简介:这首童声合唱是经过变奏和发展改编而成的。共有十个段落组成,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2.初听《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设问:
(1)你怎么理解“变迁”这个词?“铃儿响叮当”的曲调是怎么变的?变了多少次?
(2)讨论要求:初步感受不可能太仔细,能听到几种就几种,大家集思广益。
3.再听合唱曲。
要求:这次要考考大家的反应能力,看看谁最快,听到分段请举手并用手指数,表示第几段。
4.全班分成二个组(可以是上一内容表演《铃儿响叮当》的两个声部为两个组),甲组为奇数组,乙组为偶数组,分别排练教材中的10个节奏谱(即甲组排练1、3、5、7、9节奏谱,乙组排练2、4、6、8、10节奏谱)。
5.试为歌曲配伴奏(在教师指导下,教师适时提醒各组准备进入,适时指挥一下)。因为是试配,以拍手为宜。
6.再次聆听合唱曲,为歌声配伴奏。
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根据规定的节奏谱,为不同的段落配伴奏,以更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7.各组讨论对音乐的体验,用丰富的想象编成每一段的不同情节,并推选出五位同学叙述各段的“情节故事”。
学吹竖笛《红蜻蜓》
1.复习歌曲《红蜻蜓》,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
引导学生为歌曲标上换气记号,按要求换气,唱出歌曲的意境。
2.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吹长音,学会吹奏长音的正确方法。
(送气时舌头要很快的向回收,像读“吐”字的感觉。)
3.竖笛吹奏歌曲《红蜻蜓》,要求用演唱的感觉来吹奏。
4.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特点进行力度的变化处理,有感情的吹奏歌曲。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自然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走进大自然》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 品 3、走近自然,更加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走进大自然》2、是否能与同学友好合作。 3、是否对自己的材料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4、是否能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课前准备:1、收集一些沙雕、大地艺术和岩画的作品图片。
2、学生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如:各种废旧物品(瓶子、罐子、彩色纸、绳子、彩色塑料纸、竹竿、芦苇、芦花、高粱穗……)、工具(铲子、水桶、画笔、颜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沙雕作品、大地艺术作品等图片沙雕作品
二、讲授新课
冰雕是一种用天然的冰加工而成的艺术品。它是俄国人首创的。走进大自然,1740年,欧洲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冷天气,除了南部地区外,均被坚冰封锁,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专横跋扈的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下令工匠用冰块在彼得堡的内瓦河上建一座宫殿,用作失宠的王子米歇尔格里申的新婚住所。工匠们无奈,在河上建成了一座长17米,辟有3间冰室的冰宫,冰宫内还摆放着各种造型美观的冰制家具、床上用品以及炊具,宫内的小花园里还“长着”用冰塑的各种花草树木。冰宫修好后,女皇命王子在冰宫中举行了婚礼,并且在那里度过了洞房花烛之夜。安娜伊万诺夫的恶作剧导致了冰雕艺术的诞生。从此,艺术园地中又增添了冰雕这一奇葩。
三、讨论:小朋友们今天你是不是也想来试一试呢?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可以让你们挥洒的好地方——沙坑。
(1)、请同学讨论你想让这些地方呈现怎样的效果(喜气洋洋的、冰天雪地的、异国风情的、神秘的、亮丽的……?)
2)、你觉得可以利用哪些物品来造型。
3)、自由分组,回家准备,讨论设计方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大家一起来交流。
四、讲评
五、小结
教学随感: 对大地艺术、沙雕、冰雕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导入:其实我们小朋友就是一个天生的大地艺术家,因为我们小朋友没有一个不喜欢玩泥巴,没有一个不喜欢堆雪人。今天老师看到每组小朋友已经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废旧物品和颜料。看来一场比武较量的争夺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二、讨论
一个盛装的小姑娘。
1、学生交流创作思路,同学和老师可以使其思路更趋合理。
2、学生可以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某一作品。
3、也可以公开招组员,如:我想用沙(泥)做一个童话里的城堡,
:谁想与我合作?
三、分组进行制作\制定比赛要求:(1)保持课堂纪律,注意安全。(2)立意新颖,构思巧妙。
(3)能与同学团结合作。(4)制作完之后能及时清扫场地。
四、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
五、讲评:学生互相进行评论,老师点评
六、小结
七、课后拓展:可以装饰其他墙面、树杆、山石等
教后随感:由于是户外活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随意的排列组合成有趣的形状,作业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三
1、能够运用自然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走进大自然》
2、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3、走近自然,更加热爱自然。
1、是否能积极参与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走进大自然》
2、是否能与同学友好合作。
3、是否对自己的材料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是否能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1、收集一些沙雕、大地艺术和岩画的作品图片。
2、学生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如:各种废旧物品(瓶子、罐子、彩色纸、绳子、彩色塑料纸、竹竿、芦苇、芦花、高粱穗……)、工具(铲子、水桶、画笔、颜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沙雕作品、大地艺术作品等图片沙雕作品
二、讲授新课
冰雕是一种用天然的冰加工而成的艺术品。它是俄国人首创的。走进大自然,1740年,欧洲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冷天气,除了南部地区外,均被坚冰封锁,所有的河流湖泊都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专横跋扈的俄国女皇安娜伊万诺夫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下令工匠用冰块在彼得堡的`内瓦河上建一座宫殿,用作失宠的王子米歇尔格里申的新婚住所。工匠们无奈,在河上建成了一座长17米,辟有3间冰室的冰宫,冰宫内还摆放着各种造型美观的冰制家具、床上用品以及炊具,宫内的小花园里还“长着”用冰塑的各种花草树木。冰宫修好后,女皇命王子在冰宫中举行了婚礼,并且在那里度过了洞房花烛之夜。安娜伊万诺夫的恶作剧导致了冰雕艺术的诞生。从此,艺术园地中又增添了冰雕这一奇葩。
三、讨论:小朋友们今天你是不是也想来试一试呢?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可以让你们挥洒的好地方——沙坑。
(1)、请同学讨论你想让这些地方呈现怎样的效果(喜气洋洋的、冰天雪地的、异国风情的、神秘的、亮丽的?)
2)、你觉得可以利用哪些物品来造型。
3)、自由分组,回家准备,讨论设计方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大家一起来交流。
四、讲评
五、小结
教学随感:对大地艺术、沙雕、冰雕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导入:其实我们小朋友就是一个天生的大地艺术家,因为我们小朋友没有一个不喜欢玩泥巴,没有一个不喜欢堆雪人。今天老师看到每组小朋友已经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废旧物品和颜料。看来一场比武较量的争夺赛马上就要开始了。
二、讨论
一个盛装的小姑娘。
1、学生交流创作思路,同学和老师可以使其思路更趋合理。
2、学生可以单独或小组合作完成某一作品。
3、也可以公开招组员,如:我想用沙(泥)做一个童话里的城堡,:谁想与我合作?
三、分组进行制作制定比赛要求:
(1)保持课堂纪律,注意安全。
(2)立意新颖,构思巧妙。
(3)能与同学团结合作。
(4)制作完之后能及时清扫场地。
四、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
五、讲评:学生互相进行评论,老师点评
六、小结
七、课后拓展:可以装饰其他墙面、树杆、山石等
教后随感:由于是户外活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随意的排列组合成有趣的形状,作业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了解大自然色彩的丰富性,知道彩虹七种颜色的名称。
2、会和同伴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对美丽的大自然的感受。
3、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各色水果糖、多媒体及课件、录音机及音乐磁带、作业展示板等
学具:水彩笔(蜡笔)、剪刀、彩纸、胶水、大张铅化纸等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品尝各色水果糖,说说吃了什么颜色的糖?觉得味道怎样?
2、课件展示大自然景色,让幼儿欣赏,从中找一找更丰富的色彩。
3、欣赏二段音乐,让幼儿说说音乐里表现的是什么颜色?你是怎样听出来的?
4、导入正题,教师:色彩居然具有这么大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表现《美丽的大自然》吧!老师想起了一种自然现象,叫彩虹,谁能说出彩虹颜色的名称来?(幼儿回答)将幼儿分成七组,分别以颜色命名。
5、欣赏小朋友作品三幅(电子幻灯片),说说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然的?
6、展示材料,让幼儿讨论如何用这些材料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美。
7、幼儿创作,教师分组巡回指导。尊重幼儿意愿,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重新组合每组的阵容,开始用色彩来进行创作。
8、展示每组作品,进行交流。每组派一名小朋友当解说员,其他人和老师当观众,一起参观《美丽的大自然》画展。
9、欣赏大师作品。教师:世界在我们的眼里是多么新鲜、神奇和美丽,艺术大师们也用丰富的色彩表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以电子幻灯片形式让幼儿欣赏3―4幅作品,并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
结束语:原来大师的想法和我们很多小朋友是一样的,只要大家经常用发现的眼光寻找生活中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法,不久你们也肯定能成为艺术大师。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发现去感受更多更美的色彩吧!
活动自评:本次活动处处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先让幼儿通过看、听、说来感受自然界颜色的丰富,再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材料来表现七彩自然,各组幼儿自由组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彼此介绍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每一个环节老师都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活动中老师还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色展示于幼儿眼前,后与音乐欣赏结合,更加深了幼儿对色彩的感受,最后展示大师的作品又较好地激发了幼儿继续创作的愿望。总之,本活动运用多种手段,巧妙地将各种资源统合在七彩自然这一内容中,使幼儿获得了多元的发展。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五
1.知识目标:能够运用自然界中多种媒材进行造型游戏。学会利用自然物的色彩、外形、质感进行创作。
2.技能目标:通过组合、插接、剪贴等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走进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中五彩斑斓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运用自然界中多种媒材根据其造型特点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是否能对自己所选材料的特性有近一步了解,是否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策略
本课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中自然物带给我们的美感。引导学生多运用身边的物体进行创作,并让学生了解世界上许多艺术家不断在大自然中探寻可以激发灵感的创作材料,并巧妙地利用材料的特性,塑造出形式多样的艺术品。如:沙雕、冰雕、雪雕、大地艺术等,材料有自然物:蔬菜水果、花、叶、种子等,也有人造物:废旧钢材、衣物、塑料制品、玻璃等。艺术家们所运用的材料无奇不有,创作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在自主的方式中探寻制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计目的和说明
感悟发现
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老师和同学们准备的不同材质的物品,通过看看、摸摸感受物品的形状和质感。尝试发现不同物体的形状和质感,并联想他们可以怎样变化。
小组讨论
整理资料讨论并交流不同的物品像什么?他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利用物品的造型尝试组合成各种造型。学生尝试发现不同物品的组合与变化。
欣赏提升
分析演示
变化创作教师演示,现场根据不同媒材运用组合、插接、剪贴等方法制作。并分析制作的材料与方法。
根据形体想象设计造型
不同物体插接组合成新的形象
找一找:寻找、选择可以创作的不同材料进行设计。
想一想:怎样利用材料的形状和颜色创作。
试一试:运用找到的材料创作有趣的作品。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设计的创意。
学生创作,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美化装扮我们的生活。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发现美无处不在。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点评作品的创意理念。对学生作品欣赏与感悟,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美感。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六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为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改变的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及着重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特点,我结合我校学生特质,研究开发出适合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展开“我当小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大自然》一课,即是“我当小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七年级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以教师的角色,去发现筛选有益的知识,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增强其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而课程内容可涉及文学、自然、地理、历史、政治、人文等多种学科,彰显其综合性的特点。
本课内容与日常所闻所见联系密切,而且教师这个角色学生也十分熟悉,让学生当老师来讲述他们所喜爱的课题,极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学生成为小老师,使学生之间没有距离,使课堂很具有新鲜和亲切感的独特氛围,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从而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以《走进大自然》为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大自然这一主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利于学生发现,查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角色转换成为小老师,从而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策划、组织讲解的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活动总目标:
1、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
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相关知识,了解大自然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从而具有环保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
2、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交往、交流能力。
5、通过合作活动,形成分享的意识,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大自然现状及活动中所学得的知识,树立学生保护意识和为环保做实事的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养成环保行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3、总结学习成果,体验合作分享的喜悦。
4、在活动中与教师角色互换,切身体验到教师的工作辛苦,从而尊重、理解教师,与教师增进感情互动。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七
首先说说教材,《走进大自然》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7册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走进大自然》安排在教材的开头有其特殊的含义,《走进大自然》全诗描写了我们走进大自然获得的丰富体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启迪我们要深入大自然,这样才能得到来自大自然的丰富体验,懂得生活的多彩多姿。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内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初读诗歌和激发动机中——入情。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有一位朋友,托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听!接着播放大自然中一些声响的录音。并让学生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关于大自然的资料,接着我让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激发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第二环节在感受诗歌描写的情境中——动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寄寓情感的形象。我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美,用图画、音乐,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美好的景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的描绘了茂密的森林里,小鸟在枝头婉转歌唱;蝴蝶翩翩起舞,偶尔停留在五颜六色的花瓣上。展示了美丽的大自然。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追着蝴蝶,追着野花,我们走进大自然。”“那么走进了大自然,同学们想做什么呢?”从而引入诗歌第二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在品读诗歌的神韵中——移情。儿童在感受诗歌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品读。品读诗歌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诗歌语言不仅承载着人、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品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课件展示诗歌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接着我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瞧,同学们都想融进大自然里,去体验和感受它的美妙,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融进大自然的好办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作为小画家,你想怎样去访问呢?引导学生想象会画些什么?“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你是怎么畅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通过图片再次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灿烂多彩。让学生小组讨论,指名说,评议感受。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大自然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强烈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感受,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到生活的灿烂。抒发他们对诗歌中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品读欣赏后,大自然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在随后的诗歌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体验大自然,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我的说课结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八
1、观察、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2、能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愿意寻找问题的答案。
3、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
愿意寻找问题的答案。
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七十页,看图中的同学们在做什么?他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自然现象?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学生:(略)
老师:有的同学会问,我们发现问题了,还是不知道答案,该怎么办呢?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
学生:(略)
老师:不仅是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问题,大自然中还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没有发现的,让我们去找一找吧!
(让同学们欣赏图片“冰窗花是怎么形成的”、“枫叶为什么是红的”等;还可让同学们欣赏视频“反冲现象”、“鸟儿为什么会飞”、“为什么蝴蝶五彩缤纷”等。)
(最后,可以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鼓励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九
2、聆听两种不同乐器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能够听辩乐曲的主题,感受两种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作品的异同。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爱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1、合唱曲《小鸟、小鸟》是作曲家刘庄为电影《苗苗》创作的歌曲,这首欢乐、活泼的儿童歌曲是以平行三度为特点的童声二声部合唱,具有鲜丽、明亮的色彩效果。
2、《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描绘
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
生活的向往。
1、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
2、检查作业 :分小组表演歌曲
3、歌曲《小鸟、小鸟》
a、 齐唱,评价:
a段——使用后起拍,富有跳跃感,形象鲜明,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
b段——第一乐句的六度大跳与a段对比,把歌曲推向了高潮。
b、 学生指挥,集体齐唱(副歌部分用大三指挥,把歌曲的对比感觉表现出来)
c、 指名学生领唱主歌,其他同学齐唱副歌。
d、 各组设计动作表演歌曲
e、 指名学生表演歌曲
4、欣赏《苗岭的早晨》
引入:《小鸟、小鸟》是歌唱大自然的歌曲,下面请同学们来判断感受下面的歌曲是否也是赞美大自然的。
a、 聆听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
初听:感受作品描绘了什么情景
讲解:教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感受
思考:乐曲的结构,及每段的情绪
实践:用吹口哨参与鸟鸣;用分组拍手的方式参与歌曲的旋律
b、聆听口笛曲演奏的《苗岭的早晨》
思考:两种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作品的异同
5、教学延伸:
表演歌唱大自然的歌曲。
收集有关苗族的知识,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十
1、学习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掌握课文中的新词。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2、立于不败之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1、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分析、体会。
难点:品析课文生动活泼的语言。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结合教师的点拨进行体会。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深山小溪,红花绿草,飞禽走兽,蓝天白云……这一切多美啊!想去看看吗?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2。教师教读生字,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字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或小组内相互朗读、相互评议。
3。指导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教师指导、点拨。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1。同桌之间进行朗读比赛。
2。小组间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精读研讨
1、学生再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质疑问,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
2、教师引导,总结学生的疑问,形成问题组。
(1)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
(2)走进大自然后我们该怎样体验、
感受大自然?
(3)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得到什么?
3、针对以上问题组,学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4、师生共议
5、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语言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小组进行交流。
2、教师指名学生在班上交流。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探究。
4、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点拨。
四、思维拓展
1、照样子写话。
2、描一描,画一画
课堂小结: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小组用一两句话赞美大自然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十一
1、通过对于第五板块的几篇文章的学习,学会大胆的想象和联想。
2、回忆生活中曾经听到的各种声音并展开联想。
3、练习把对于几种声音的描写与展开的想象融为一体,写一篇习作。
文章语句通顺,表达出自己对各种声音的理解。
根据你听到的集中声音展开联想。
小黑板录音机
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景的文章,这几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写得优美是因为其中有作者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今天,我们也来写一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也会完成得很出色。
二、口头表达
1、听录音,说一说米听到了什么声音?
2、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其他声音吗?
3、说一说自己听到的声音。
4、由这些声音你能想到什么?
5、可以选取让你记忆深刻或最喜欢的几种声音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三、列好提纲
四、写在稿纸上。
五、作业
完成作文草稿。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声音
各种声音联想到了……
第二课时
1.仔细阅读自己的大自然的声音一文,看是否体现了本次习作的主题。
2、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
3、在与同学的交流修改习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的习惯。
仔细阅读自己的大自然的声音一文,看是否体现了本次习作的主题。
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的习惯。
小黑板优秀习作和不成功的习作各准备一篇
一、选读习作,共同评议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读自己的习作,组员共同评议
2、提出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建议,引起全体注意。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全班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评议,发现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二、根据提议,修改作文
1、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对其习作提出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自主修改。
2、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换评改。
3、每组推荐一篇写得好的习作或一些优秀片断,全班同学共同赏析。
三、布置作业,完成习作
自己再次修改习作,抄在本子上。
板书设计:
表达——大自然的声音
删增调改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一、导入: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
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4、寻读课文。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小组合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根据同学的整理,师生共同理清全文思路,并板书。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深读课文,探究顺序
6、根据结构板书,师生共同探讨全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其优点。
明确:文章全文采用逻辑顺序,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条理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知识点-----“说明顺序”:通常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7、再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学生细读6~10段。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的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使用,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品味揣摩,生动说明
8、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标题的优点——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9、回看文章题目,读出文中与题目一样表达生动的文字。(1、2段)
10、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选取二、三个点,引导学生读透妙处即可。
六、小结:
感谢作者化难为易,用生动的语言拉近了我们与科学的距离,感谢作者循循善诱,用符合我们认识规律的说明顺序,将深奥的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传授给我们。这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不故作高深,不故作神秘。让科学着一袭纯朴的布衣,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我们用一句话总结: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多一份探究的好奇,多一份考证的细致,我们就可以————走进科学。
七、布置作业
1、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十三
1、引导学生构思。
2、指导学生习作方法。
重点:突出声音的“奇妙”
难点:引导学生交流平时所了解的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然后讨论这些声音能起什么作用。
课前导语
1、播放动物叫声的录音带。
2、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季节的交替……还能激发我们无限的想像。
一、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解题。
二、资料链接。
1、出示课文插图。
2、看一看图上有哪些动物,每一种动物是如何叫唤的。
3、想像一下,动物的叫声与天气的变化、季节的交替有什么关系。
三、习作构思。
本次习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想像力,展开丰富的联想,不受插图的拘束。
2、先在脑海中想像大自然中美妙的画面,结合自身经历,然后再有条理地叙述下来。
四、资料共享。
1、分小组交流知道的大自然的声音。
2、全班交流。
五、习作方法。
1、在习作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表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动听。
2、一定要写清楚每种声音的作用。
3、一种声音写完后再写另一种声音,层次要清楚。
六、开心练笔。
1、开头就用课本中所给的句子:听,大自然的声音多么美妙!
2、练写“青蛙”的声音。
(1)学生说青蛙是如何叫唤的,它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2)学生动笔写。
七、交流探究。
1、学生以四人小组交流所写作的片段。
2、小组推荐其他学生好的写作方法。
八、小结归纳。
学生总结其他学生好的写作方法。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十四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十五
1、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的内容要点。 班级 姓名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3、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
学习本文的思路 概括本文要点——理清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1、给加点词注音:
连翘( ) 销声匿迹( ) 翩然( ) 阻挠( ) 忌讳( )
悄然无声( ) 风雪载途( ) 草长莺飞( )
2、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 顺序、 顺序、 顺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2、精读课文6~10段,思考: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
3、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划出句子,举两例说说它们的作用。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十六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认识7个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课文的段落结构,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3、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一、创设情境,初感“美妙”(3分钟)
是啊,这些声音真让人心灵澄净、心旷神怡。今天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2、板书课题。伸出食指和老师一起端端正正写课题。指导“然”字的写法。
3、齐读课题。预备读。
二、整体感知,初识“美妙”
1、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师:课文写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呢?(停顿,语调变快)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体会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7页,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看看这些词语你读得准吗?先自己读一读,再同桌之间互相读读。(点击ppt,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读。互读。演奏汇聚温柔雄壮(点一生读生字词,读出味道)。
师评价:真了不起!平翘舌读得真好!而且读出了温柔与雄壮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读一遍,演奏,预备,读!
这篇课文里的四字词语不少呢,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出示ppt)
呢喃、细语、敲敲打打、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注意“呢”是多音字!同学们读得真准确!我们再齐读一遍。
3、初读了课文,你听到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风、水、动物)
板书
是啊!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示: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品味“美妙”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划出你觉得美妙的句子。
3、“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预设:我喜欢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我从拂字读出了风的力量很小,就像抚摸了一下,还从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温柔等词想象出声音的轻柔美。
试读,指名点评朗读。
我觉得这些词要读的很轻很慢,才能体现风声的温柔。试读。
我从呢喃细语似乎看到我和妈妈在说悄悄话,妈妈温柔地抚摸着我。指导表情朗读。
谁能读处这种变化。老师也想读一读。教师范读。男女生配合读:女同学是温柔的微风,男同学是雄壮的狂风,教师适时用手势画出朗读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起伏。
仿说:当,当
4、回顾总结结构。
这个自然段先写谁发出声音?再写怎样发出声音?最后写发出怎样的声音?写得极有顺序。按照这种顺序咱们试着背背。
小结:风之曲出自名家之手,不仅让我们欣赏了舒缓的小夜曲、也欣赏了雄壮的交响乐,我们感受到微风狂风的不同与美妙。
四、按此结构自学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批划。
1、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在玩什么?(板书:打击乐器)谁来把省略号补充完整?(声音的延续或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声音)引导学生说出雨滴会落在哪儿,发出怎样的声音。(劈劈啪啪,淅淅沥沥,叮咚叮咚,叮当叮当等)
(3)这么热闹的音乐会,谁能读出来?
2、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干什么呢?(会唱歌)想听水的歌唱吗?
播放水的声音,学生说说自己自己听到的声音。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
(1)出示句子: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2)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体会水声的变化,水流量的变化,理解“汇聚”“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指导朗读。
(3)师生小组合作朗读:1组同学读小溪的句子,1、2组同学读河流的句子,1、2、3组读大海的句子,最后一句话老师读。
3、关于动物的声音(角色体验,美读悟乐)
指名两位同学读。
总结: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
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真可谓天籁之音,真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感受。
五、听写生字,指导书写,背诵课文。
我们再来回顾这可的词语,听写几个。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听写词语,指导字形。
温柔敲打雄壮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六、总结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你一定是幸福的。
音乐会欣赏就要结束了!回想这场音乐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呢?(美妙、欢快、和谐)是啊,大自然因为和谐生生不息,我们学校也因五行平衡和谐发展,成为光谷一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大自然的书教案篇十七
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14 大自然的语言。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