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改革调研报告(优质8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乡镇改革调研报告篇一
中共乌敦套海镇委员会
一、基本概况
乌敦套海镇位于翁牛特旗东南部,305国道穿越境内,东连玉田皋乡,隔老哈河与敖汉旗古鲁板蒿乡相望,南接赤峰市松山区哈拉道口镇,西与东庄头营乡相邻,北与那什罕苏木接壤。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24公里,呈不规则不长方形,行政区域总面积5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2万亩(水浇地面积4.5万亩),林地18万亩,人工及飞播牧草保存面积13.3万亩,草地8万亩,森林覆盖率32%。
乌敦套海镇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61个村民小组,39个自然村,全镇总户数6191户,总人口23162人,其中少数民族1229人,非农业人口近4000人。2004年粮豆产量3000万公斤,牧业年度家畜存栏5.6万头只;2004年镇级财政收入4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全镇干部、教师、离退休人员、遗属、民政供养人员共780人,每30人供养1人,财政供养率极高。
二、人员编制及工资现状
全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各站所现有人员共135人。
公务员共39人(含财政所人员9人),其中男27人,女12人,平均工龄21年,公务员平均年龄40.8岁,其中50岁以上1人,文化结构为大学本科13人,大专12人,中专10人,高中4人,行政机构编制为29个,超编10个;党政配置领导职数8个,其中正科3人,副科5人。
事业单位设立12个职能相对独立的站办所,共有96人(含自聘人员9人)。其中男64人,女32人,平均工龄18年,平均年龄38岁,50岁以上4人。文化结构为本科8人,大专27人,中专40人,高中21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为62个,超编34个。事业单位人员中,有干部52人,合同制工人29人,全民工人6人,大集体工人2人,计生招聘3人,畜牧大集体2人,文化招聘2人。所有工人身份人员,由于镇政府背着1176万元的债务包袱,财政乏力,均未上交统筹保险,存在着严重的后顾之忧。
乡镇近几年来总的趋势是:人员逐步增多(2002年后主要是安置转业兵),编制基本不变,工作量大幅度减少,工资有所上调,工资缺口越来越大。全镇行政、事业站所累计超编44人,2004年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缺口达52万元。
三、取消农牧业税之前,镇政府日常工作主要有哪些
取消农牧业税之前,镇政府日常工作主要有:(1)税费征缴;(2)公路会战;(3)生态建设会战;(4)专项推进种养业;(5)迎检达标软件(计生、党建、综治等)。
四、取消农牧业税后,哪些职能不存在了,哪些需保留,哪些需强化
取消农牧业税后,政府的主要精力不再是税费征缴、强迫种养和经济处罚,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不存在了,财政、计生等部门的职能弱化尤为突出。乡镇干部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建设和发展上来。
应保留的职能是:引导生态及公路会战,引导示范推广农牧业产业化。
应强化的职能是:(1)提高群众的全面素质,强化对农牧民实用科技、政策、法制的培训。(2)实施农田水利生态等基础建设项目。(3)农村教育、卫生、扶贫、广电、通讯等公益事业。(4)协调处理土地、林木、草场等群体性纠纷。(5)加强劳动保障,积极招商引资,实施项目拉动,发展镇村民营工业,培植财源。(6)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税收:应是旗县为主,乡镇配合,现在是职能倒置,改为以乡镇为主。
行政执法:乡镇无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均在旗县政府部门,涉及到经济利益,乡镇只能回避。建议明确乡镇行政权和执法权,如宅基地审批、计生罚款、动植物检疫、林木采伐审批及处罚、农机违章处理等。目前,行政权、收费权上划,矛盾全部转移到基层。
目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主要应该是提供及时有效的公共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综合治理主要承担普法、民间纠纷调节工作,文化主要是当地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卫生主要承担计划免疫防疫宣传、农村文明建设工作,教育工作以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主,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民政工作主要是扶贫救济、婚姻登记、优抚、低保救助,计划生育工作主要是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宣传,人口管理和技术服务,广播电视主要负责政策、法律和农村适用技术宣传,维护有线电视节目正常播出。
农民到乡镇办理的事项主要有:婚姻登记、宅基地审批、准生证办理、林木采伐审批等。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因为最终审批权不在乡镇。
八、乡镇政府有无行政执法权,日常行政管理主要依靠什么手段
乡镇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凡涉及收费、审批、处罚等比较直观的行政执法职能部门,都是垂直条管,如公安、工商、国税、地税、交管、电力等,把没有实际意义行政权利、人员多、收入少的部门放到了基层。因此,乡镇的日常管理手段主要靠做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协调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责成村委会按村规民约处理。
九、苏木乡镇事业单位与旗县业务主管局之间管理体制和职能划分情况
目前,乡镇事业单位与旗县业务主管部门之间,存在行政职能与服务职能交叉现象,乡镇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执法主体,又没有公务员资格,但业务局却委托执法。行政权力向旗县集中,收费权力向旗县集中,影响和削弱了基层政府的职能发挥。
乡镇改革调研报告篇二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改革前,村党组织带头人难找难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村干部缺乏后备来源。以下是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推荐的“两项改革”乡镇调研报告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是四川结合省情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两项改革”主要目的,是将乡镇和建制村数量调减、布局调优、成本降低、效能提高,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重塑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基层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四川乡镇数量多达4610个,居全国首位,相当于排在第二和第三位两个省份的总和;建制村数量多达4.54万个,也大大高于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这种传统微型农业经济状态下的乡镇和建制村设置,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实力弱的突出特征,稀释了公共资源、降低了服务效能、削弱了乡村治理,成为长期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优化行政区划、加强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用得好就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更大优势,用不好也可能成为掣肘;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进“两项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省委直面矛盾、攻坚破难,把“两项改革”作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牵引性工程来抓,分两批次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接续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目前,两项改革“前半篇”任务基本完成,全省减少乡镇1380个、建制村18110个,待其余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成改革后,全省乡镇、建制村的减幅将分别达32%、41%以上,干成了一件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
“两项改革”的成效如何?有哪些经验做法?还存在什么问题?下一步如何深化?在改革由“前半篇”转入“后半篇”的关键节点,我带着这些问题,用了一周时间,到绵阳市三台县和盐亭县开展蹲点调研,并同步组织10个调研组深入绵阳市9个县(市、区)摸排情况,通过“解剖麻雀”,进一步
总结
经验、检视问题、研究对策。一、初步成效:乡村振兴增加新动能,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
绵阳市三台县、盐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同属丘区农业县,户籍人口分别为141万、62万,2019年经济总量分别为380亿元、161亿元,在全省183个县(市、区)中居第34位、第97位,两县在四川具有典型样本意义。通过“两项改革”,两县镇村幅员面积扩大、人口规模增加、资源要素集聚、治理结构优化,已取得“减量提质”的积极效应。
一是减数量、优布局,拓展了发展空间。
改革前,三台县有乡镇63个、建制村932个,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小而密的情况较为突出。盐亭县情况类似,面积最小的林山乡只有17平方公里,有的乡镇驻地间隔距离不到2公里。三台县委书记给我讲,原来镇村数量过多,有限的财政资金只能“撒胡椒面”,想搞一下场镇建设和产业发展往往“手长袖子短”,就连配齐镇村干部都成为一件头痛事。通过“两项改革”,三台县乡镇、建制村分别减少30个、549个,减幅达47.6%、58.9%;盐亭县的乡镇由35个减为17个、建制村由453个减为189个,减幅分别达51.4%和58.3%。改革后,两县的镇村平均面积和户籍人口均实现了“双倍增”。
调研中了解到,两县都不只是从数量上做“减法”,而是把减量与提质有机结合起来,借势优化县域空间布局、人口布局、产业布局,为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要素创造条件。我所到的三台县新德镇,与县城隔涪江相望,70%为平坝河谷地形,发展近郊休闲农业优势明显,这次将邻近的永新镇调整进来,共同纳入城镇规划区范围,为中心城区发展预留了空间。盐亭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麻秧街道,面积只有48.2平方公里,空间容量有限,这次将邻近的巨龙镇8个村调整进来,使开发区产业承载空间拓展了15平方公里以上。开发区负责人高兴地说,正着手编制新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明显改善了。
二是建中心、聚动能,激活了县域经济。
两县在改革中将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的镇村进行调整,加速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催生了一批中心镇(村)、重点镇(村)和特色镇(村),县域内主干带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尤其是集中资源、精准投放,着力打造县域副中心,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更强了。三台县芦溪镇距绵阳城区仅13公里,交通条件便利、生活服务设施较为配套,而相邻的花园镇产业基础条件较好,这次两镇合二为一打造县域副中心,加速了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了优势资源互补。盐亭县玉龙镇历来商贸繁荣、人气旺盛,这次与产业发展较好的黄溪乡整合后,“身价”倍增,引来大量投资者。该镇党委书记告诉我,土地出让价格不仅没受疫情影响,还比往年大幅上升。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之本。这次改革将一批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较好的镇村整合,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的基础越发坚实、态势越发明显。三台县将道地药材“涪城麦冬”主产区邻近的镇村有机整合,麦冬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量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盐亭县通过调整乡镇区划促进连片发展,5年内将建成8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两项改革”还放大了优势产业的品牌效应,促进了抱团发展。三台县新德镇崭山村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崭山米枣”,这次将生产条件大体相同的两个邻近村调整进来,不仅扩大了生产规模,而且能让这两个村共享品牌优势,每斤米枣多卖0.5元以上。
三是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了服务效能。
改革前,由于乡镇数量过多、编制紧缺,加之条块分割,基层治理服务机构空设、人员匮乏现象突出。改革中,两县在乡镇统一设置了党建工作、综合行政执法、社会事务机构和便民服务中心,部分具备条件的乡镇还设置了农民工服务中心等特色机构,并明晰工作边界、做实职能职责,为优化协同高效履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加强条块之间人员统筹,大力推进治理服务力量下沉,有效破解“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困境。三台县将县级部门派驻乡镇站所普遍下放乡镇实行属地管理,实现了更有效率的扁平化管理。
群众评价改革成效,往往把服务是否改善、办事是否方便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调研中了解到,两县新设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均实现全覆盖,被撤并乡镇普遍设立便民服务分中心或服务点,新设村全面推行民事代办机制,实现了让“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在三台县建平镇前锋便民服务站、西平镇建林驿村便民服务点,前来办事的群众告诉我,现在搞“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办理,比以前更加方便了。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基层教育、医疗等资源的整合步伐也在加快,更好满足了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的需求。三台县乐加乡初中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由香港同胞出资援建的,可以容纳660名学生就读、近300名学生寄宿。由于这些年大量农村人口外迁,在校学生只剩下89人,学校冷清下来,缺乏学习氛围,教师也不安心、
教学
质量下降。这次借助改革,将乐加乡初中并入中新镇初中,腾出的校舍转给乐加小学,再把小学校舍改建为公办幼儿园,“撤一校、利三校”,区域整体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升。四是调结构、引人才,打牢了基层基础。
以“两项改革”为契机,两县统筹调配被撤并乡镇编制,统筹安排涉改镇村干部,着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推进了乡镇干部官多兵少、机构空转和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这两个老大难问题的有效解决。据统计,三台县每个乡镇平均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分别较改革前增加19.5名、16.3名,领导班子成员占乡镇干部总数的比例平均下降13.1个百分点,每个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都配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盐亭县村级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下降5岁,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提高了11.4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基层干部队伍的来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两县新任村党组织书记中,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返乡大学毕业生占比均超过一半。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改革前,村党组织带头人难找难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村干部缺乏后备来源,“坑多萝卜少”;二是待遇普遍较低,村党组织负责人月平均报酬仅1430元,大大低于外出务工人员收入。这次改革大幅减少建制村数量,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三台县、盐亭县村级常职干部分别减少1869名、849名,占到原来总数的50.1%、46.9%,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可以较大幅度提高村干部待遇,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两县负责同志反映,随着辖区面积增大、人口增多、资源增加,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舞台更大了,大家的职业认同感、工作成就感、事业荣誉感明显增强,精气神更足、工作激情更高。特别是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广大基层干部担当担责、冲锋在前,经受住了实战检验。
二、主要做法: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顺应高质量发展大趋势
这次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可谓大刀阔斧,但波澜不惊,没有发生一起群体上访、没有引起一件负面舆情、没有出现一个“翻烧饼”现象,进展比预想的顺、效果比预期的好,关键是改革目标明确、方法对头、政策配套,做到了按群众意愿和客观规律办事。
一是深入调研、谋定后动。
“两项改革”本质上是一场体制性变革、结构性调整和格局性重塑,利益关联大、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在全省层面正式启动前,省委坚持谋事在先、谋定后动,用近1年时间开展系列调研、进行周密筹划,同时派出专题调研组到省外学习考察,着力把情况摸透、问题找准、药方开实。省级层面形成初步思路和方案后,选择代表不同类型的3个市和3个县先行试点,验证政策、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全面推开。三台县和盐亭县在改革实施前也结合实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三台县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实地调研,走村串乡召开“坝坝会”“诸葛会”90余场,征集意见建议600多条;盐亭县召开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座谈会800余场次,发放调查问卷、征求意见表近3万份。基层同志普遍反映,针对一个单项改革酝酿时间之长、调研强度之大、解剖问题之深,这是少有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因为事前谋得深、想得细,工作推进的每个环节、不同情况都能找到政策工具和实施依据,大家感到心里能托底,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二是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四川地域差异较大、发展水平不一,必须分步分类实施改革。在改革步骤上,区分轻重缓急,把好时序节奏,将非贫困和已脱贫地区往前排,未脱贫摘帽地区往后放,待其脱贫攻坚考核验收后再启动。在方案制定中,按平原、丘陵、山区、高原地区4种类别,分别提出主要以户籍人口和幅员面积为要素的镇村调整参考标准。在实践操作中,还全面分析当地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经济联系、群众心理以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做到宜留则留、宜调则调、宜改则改,不搞大呼隆、一刀切。三台县委书记谈到,全县有7个边界乡镇的人口和面积未达到规模标准,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属于典型的“四不靠”,这次改革仍然实事求是保留了下来。在具体实施中,坚持“快慢结合”,方案制定阶段“小火慢炖”,把调研摸底、清产核资、风险排查等工作做深做细,下足“绣花功”、不作“急就章”,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组织实施阶段“快刀斩乱麻”,各方一齐行动,迅速挂牌运行,确保工作不断档、治理不缺位、服务不脱节。
三是尊重民意、顺向调整。
基层的事,关键是要听基层言、商基层办。改革中,省委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鲜明提出顺向调整的原则,即顺应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演进之“向”,顺应产业、人口、交通等要素流动之“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之“向”,顺应“人往高处走”的人心之“向”。按照这一原则,两县在实施中积极推动县城周边的镇村往县城并、山上的往山下并、沟里的往沟外并、交通闭塞的往便捷的地方并、经济欠发达的往经济较发达的并、公共服务配套差的往配套好的并、自然条件较差的往条件较好的并、存在洪涝地灾隐患的往环境安全的地方并,这样一来群众就满意了。所有调整方案都事先公示征求群众意见,对存在较大争议的,可以缓一缓,也可以不改,决不与群众拧着来、对着干。盐亭县最初准备将花果嫘乡产业园范围内的天水村、水集村和望江村“三合一”,但由于望江村与另外两个村之间隔着梓潼江,没有直接连通的桥,老百姓担心调整后出行办事不方便,最终尊重群众意愿,只将天水村和水集村进行调整。
四是保障利益、统筹政策。
“两项改革”触及利益广,必须切实回应各方现实关切。为此,作为改革的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了一个指导意见和一个实施方案,制定了包括机构设置、干部安置、集体资产、投资和财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形成了系统管用的政策体系。省委明确提出,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乡镇编制不上收、财政转移支付不减少、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干部安排不悬空;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农民享受的惠民政策不变、农村土地和林地等权属不变、农业经济利益关系不变。“五个不”和“三不变”政策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干部群众的诉求,确保他们当期利益不受损、长期利益有增进,吃下了“定心丸”。政策的配套不仅消除了改革阻力、减少了改革震荡,还激活了基层改革动力,形成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从“要求减压”到“自我加压”的良好局面,两县实际完成改革镇村数目均超出了预期数目。
“两项改革”是一篇前后相续的大文章,“前半篇”重在调整减量,形成物理变化;“后半篇”重在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目前“前半篇”完成较好,但如果“后半篇”跟不上,改革就不算真正到位。为此,蹲点调研结束后,我赓即安排省级有关部门聚焦“后半篇”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强化问题导向、基层导向、利民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列出28个专题,在全省面上开展调研,力争形成“1+n”的工作方案,把“两项改革”往深里抓、往实里做,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重点围绕四个方面来展开: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
机构编制是一种宝贵的行政资源,“两项改革”后亟需科学设置、合理配置。调研中了解到,有的机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交叉重叠、职能模糊不清,有的虽然设置了机构,但授权不足、徒有其名。比如,两县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基本上都成立了,但覆盖领域不够宽,在与乡村治理密切相关的秸秆焚烧、污水排放等方面,还缺乏执法资格。下一步,要根据改革后的新情况新问题,综合考虑乡镇的功能定位、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等,按乡镇类别对机构编制及职能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有机整合、高效配置,实现最大效能。
如何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是改革后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一方面,乡镇和建制村调整后腾出了大量办公用房、活动阵地,仅三台县就腾退出办公和附属用房133宗、面积10.3万平方米(尚不包括调整学校、医院和村级活动服务场所)。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资源,三台县正开展一些探索,通过交由县级平台公司统一管理、改建成敬老院和公办幼儿园等公益设施、调剂给其他驻镇单位或社区使用等方式,有效盘活闲置资产,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新设乡镇由于人员大量增加,也存在办公用房紧张、干部周转房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改扩建、调剂、置换、租用等方式逐步解决。基层反映,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一些镇村资产权属不清或取得方式不规范,给下一步分类处置带来不少困难。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有关部门正加强调研指导、研究出台具体政策,着力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解决。
第二,提升发展质量。
检验改革成效,最终要看发展实效。改革之后,镇村空间扩大了、发展框架拉开了,对发展的理念、方式、条件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需强化规划引领。从两县情况看,镇村规划是个薄弱环节,大多数乡镇没有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也没有专门管理机构,私搭乱建、违法占用耕地建房问题突出,一些试点地方编制的村庄规划千篇一律、缺乏特色。要抓住谋划“十四五”发展的窗口期,编制好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镇村等级体系、规模结构和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建设农村道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场镇市政设施,加强农村建设管理、耕地保护和环境治理,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助推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物质保障。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村集体经济组织如何改、怎么变,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两县的普遍做法是坚持尊重历史、承认差别,通过直接整合、股份合作、联合经营、逐步过渡等多种方式,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整合,不搞“归大堆”。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加之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要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尽量采取承包、租赁、参股、联营、合作等方式获得持续稳定收入,保障集体资产安全、增值,不一定都直接从事经营活动。
第三,增强服务能力。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进“两项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研发现,两县便民服务体系基本能满足老百姓的办事需求,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便民服务事项与老百姓需求不匹配,“僵尸”事项、凑数事项比较多;二是部分被调整乡镇和建制村保留的便民服务分中心或服务点业务不饱和,并呈逐步萎缩之势。对此,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便民服务网络,按不同类型的镇村来编制便民服务事项清单,着力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供给,持续提高便民服务质量。
教育和医疗卫生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两项公共服务。目前,二者既有资源不足问题,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反差强烈。以三台县为例,全县62个乡镇卫生院中,病床平均使用率低于75%的有17个,医师日均诊疗量低于3人的有15个;县城的潼川第二小学学生达2726人,最少的秋林镇金玉小学仅有28人。盐亭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城区学校生师比为16.7:1,农村学校仅为9.4: 1。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两项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要打破行政区划思维,通过科学测算、优化布局、精准供给,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现在农村交通方便了,群众收入提高了,对享有高质量教育医疗服务的愿望更为迫切。要因应这一新变化,适当集中教育资源,推行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农村办学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
第四,提高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效能如何,干部是决定性因素。两县负责同志反映,改革后镇村干部履职服务的领域更宽了、对象更多了、任务更重了,对工作专业化、精细化、高效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提升镇村干部治理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选育用管工作链条,全面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基层干部队伍。现在,镇村干部管理的范围变大、调动的资源增多,特别是“一肩挑”后村党组织书记的权力更为集中,如何加强监督需要系统思考,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化、可操作的有效机制,扎紧基层权力监督的制度“笼子”。
基层治理点多面宽,统筹用好各方力量十分必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客观现实,关键不是把下面也弄成“千根针”,而是把上面的“千条线”穿到下面的“一根针”里去。现在,许多村都按规定配有网格员、卫生防疫员、森林防火员、地灾报警员、法律顾问、纠纷调解员、治安辅警等,他们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反映,如果每项工作都要求配设专职人员,实际上很难做到,也会造成极大的人力和财力浪费,应允许各地统筹调配有关力量,“一员多用”,发挥整体效益。乡镇消防、应急等力量的配置也不应强求一律,宜专则专、宜兼则兼、宜合则合、宜分则分,需要什么就设什么,不搞空架子,最重要的是有人办事、能办成事。
期待作者另外风格的文章。
“两项改革”乡镇调研报告
乡镇改革调研报告
改革 调研报告
改革,调研报告(共)
水利改革调研报告
乡镇改革调研报告篇三
5.51元,村财务总支出4438050.35元。积极引导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开展“一事一议”,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形式调动农民“一事一议”的积极性。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个重点村的项目已通过验收。6、促进了乡镇财政职能发挥。“村财村用乡代管”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乡镇财政职能的转换,财政所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收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其业务工作不再单纯是“征收基金”和“上划下拨”,而是面向基层,服务为主,认真做好粮食两补、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各项国家对农民的惠农政策管理工作,使基层财政服务发展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财政体制改革及支持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肯定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成效的同时,还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将影响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1、在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方面。目前,乡镇可用财力少,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一是乡镇事权远远大于财权,乡镇的刚性支出压力不减,乡镇的支出控制难度较大。二是乡镇每月的可用资金有时和实际工作不对称,乡镇资金的调度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政府的正常工作运转。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效能,是新一轮乡镇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带着这些问题,我乡组织工作人员在全乡范围内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乡基本情况方面
1、我乡位于我县东北部,属怒江流域,与我县的草卡、拉孜、热玉、马武、那曲地区的巴青县接壤,幅员面积650多平方公里,人口515户2914(包括敬老院3人)人,分属6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6个行政村:扎根、加荣、卡达、达都村、瓦地、郭龙。16个自然村:瓦嘎、都、加赤、内久、卡达、珠村、古洪、色东、瓦地、瓦村、郭龙、那扎、扎根、达都、加荣、翁达。我乡农牧业生产是典型的半农半牧生产方式。距县城57公里,平均海拨4000米以上。距热玉乡34公里。
2、乡党委、政府编制17人,现有干部职工22人,包括(书记、乡长各1人及2名副乡长,科办员10人,“百千万工程”人员5人,后勤1人,聘用干部1人,公益性岗位1人)。乡中心校编制14人,现在教职工15名(包括代课教师1名)。乡卫生院现有4人(包括1名公益性岗位)。我乡除党委副书记空缺之外,配备编制较为合理。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展、促进农牧民增收方面的职能作用。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为农牧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致富,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具有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等七项职权。但《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规又规定了执行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从而削弱了乡镇的职能,许多行政行为被县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代替。从乡镇现状看,乡镇面对的服务项目太多,服务对象面广量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管,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党、政、社无所不包,但大包大揽的社会事务却难以真正管好。“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项工作的责任都落到了乡镇,每个乡镇要签十几个责任书,一些主要责任在县里的工作也让乡镇来承担,安全生产、信访稳定等多项工作都实行一票否决,乡镇权责脱节现象十分严重。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程度上的解决,甚至已经有了超编的现象,但乡镇职能中存在的服务缺位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县直各部门每年为乡镇安排的工作设计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维稳、安居、党建、基层基础建设、精神文明等多个领域,而所安排的任务大多没有单独的经费,仅由县财政拨付每年5万元活动经费,乡财政基本上没有财政收入来源,无力改变现状。
目前,凡涉及收费、审批、处罚等多个职能部门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事业部门,都是垂直条管,如国土、税务、工商、电力、公安等,乡政府无权行使其职权,对其人员也是看得见管不着管不了,开展工作只能靠协调。如果乡镇政府领导威望高,个人有魄力,平时与垂管部门负责人相处融洽,工作开展较为有力;反之,垂管部门出工不出力,出工讲条件,相互扯皮。同时,由于不同“条条”有着各自特定的职责、任务和利益,受这种利益支配,难免会使部门权利利益化,利益政策化。这种“条条”、“块块”的关系,导致乡政府职能先天不足,在协调运行上不够顺畅。乡镇地处农牧区工作的最前沿,许多具体的工作任务必须靠基层干部完成,一旦各站所不配合,一部分农牧区工作就变得举步维艰。一些要求积极配合的工作,协调非常难。乡镇站所管理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条块关系理不顺,就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就不能得到最佳的利用。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可惜,食之无味”的“鸡筋”。近年来,为此增加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7、我乡对维稳工作高度重视,建立了《xx乡各种突发事件处臵预案》,实行机关干部、小学教师、卫生院职工与民兵连联动机制,实行主要领导带班制,特别加强了敏感日时段的值班巡逻(延长巡逻时间、扩大巡逻范围),并派遣乡干部入住寺庙,严格了寺庙请销假制度,加强了对寺庙僧尼的思想教育,确保我乡社会局势持续稳定。
二、乡镇职能方面
近年来,乡镇职能主要转移到建设和发展上来。应保留的职能是:引导生态及公路会战,引导示范推广农牧业产业化。
农牧民到乡镇办理的事项主要有:户籍办理、婚姻登记、宅基地审批、准生证办理、林木采伐审批等。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乡镇改革调研报告篇四
乡镇机构改革
调研报告
中共乌敦套海镇委员会
一、基本概况
乌敦套海镇位于翁牛特旗东南部,305国道穿越境内,东连玉田皋乡,隔老哈河与敖汉旗古鲁板蒿乡相望,南接赤峰市松山区哈拉道口镇,西与东庄头营乡相邻,北与那什罕苏木接壤。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24公里,呈不规则不长方形,行政区域总面积5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1.2万亩(水浇地面积4.5万亩),林地18万亩,人工及飞播牧草保存面积13.3万亩,草地8万亩,森林覆盖率32%。
乌敦套海镇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61个村民小组,39个自然村,全镇总户数6191户,总人口23162人,其中少数民族1229人,非农业人口近4000人。2004年粮豆产量3000万公斤,牧业年度家畜存栏5.6万头只;2004年镇级财政收入4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全镇干部、教师、离退休人员、遗属、民政供养人员共780人,每30人供养1人,财政供养率极高。
二、人员编制及工资现状
全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各站所现有人员共135人。
公务员共39人(含财政所人员9人),其中男27人,女12人,平均工龄21年,公务员平均年龄40.8岁,其中50岁以上1人,文化结构为大学本科13人,大专12人,中专10人,高中4人,行政机构编制为29个,超编10个;党政配置领导职数8个,其中正科3人,副科5人。
事业单位设立12个职能相对独立的站办所,共有96人(含自聘人员9人)。其中男64人,女32人,平均工龄18年,平均年龄38岁,50岁以上4人。文化结构为本科8人,大专27人,中专40人,高中21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为62个,超编34个。事业单位人员中,有干部52人,
合同
制工人29人,全民工人6人,大集体工人2人,计生招聘3人,畜牧大集体2人,文化招聘2人。所有工人身份人员,由于镇政府背着1176万元的债务包袱,财政乏力,均未上交统筹保险,存在着严重的后顾之忧。乡镇近几年来总的趋势是:人员逐步增多(2002年后主要是安置转业兵),编制基本不变,工作量大幅度减少,工资有所上调,工资缺口越来越大。全镇行政、事业站所累计超编44人,2004年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缺口达52万元。
三、取消农牧业税之前,镇政府日常工作主要有哪些
取消农牧业税之前,镇政府日常工作主要有:(1)税费征缴;(2)公路会战;(3)生态建设会战;(4)专项推进种养业;(5)迎检达标软件(计生、党建、综治等)。
四、取消农牧业税后,哪些职能不存在了,哪些需保留,哪些需强化
取消农牧业税后,政府的主要精力不再是税费征缴、强迫种养和经济处罚,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不存在了,财政、计生等部门的职能弱化尤为突出。乡镇干部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建设和发展上来。
应保留的职能是:引导生态及公路会战,引导示范推广农牧业产业化。
应强化的职能是:(1)提高群众的全面素质,强化对农牧民实用科技、政策、法制的培训。(2)实施农田水利生态等基础建设项目。(3)农村教育、卫生、扶贫、广电、通讯等公益事业。(4)协调处理土地、林木、草场等群体性纠纷。(5)加强劳动保障,积极招商引资,实施项目拉动,发展镇村民营工业,培植财源。(6)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税收:应是旗县为主,乡镇配合,现在是职能倒置,改为以乡镇为主。
行政执法:乡镇无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均在旗县政府部门,涉及到经济利益,乡镇只能回避。建议明确乡镇行政权和执法权,如宅基地审批、计生罚款、动植物检疫、林木采伐审批及处罚、农机违章处理等。目前,行政权、收费权上划,矛盾全部转移到基层。
维护有线电视节目正常播出。
农民到乡镇办理的事项主要有:婚姻登记、宅基地审批、准生证办理、林木采伐审批等。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因为最终审批权不在乡镇。
八、乡镇政府有无行政执法权,日常行政管理主要依靠什么手段
乡镇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凡涉及收费、审批、处罚等比较直观的行政执法职能部门,都是垂直条管,如公安、工商、国税、地税、交管、电力等,把没有实际意义行政权利、人员多、收入少的部门放到了基层。因此,乡镇的日常管理手段主要靠做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协调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责成村委会按村规民约处理。
九、苏木乡镇事业单位与旗县业务主管局之间管理体制和职能划分情况
目前,乡镇事业单位与旗县业务主管部门之间,存在行政职能与服务职能交叉现象,乡镇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执法主体,又没有公务员资格,但业务局却委托执法。行政权力向旗县集中,收费权力向旗县集中,影响和削弱了基层政府的职能发挥。
乡镇改革调研报告篇五
二、人员编制及工资现状
全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各站所现有人员共135人。
乡镇近几年来总的趋势是:人员逐步增多(20xx年后主要是安置转业兵),编制基本不变,工作量大幅度减少,工资有所上调,工资缺口越来越大。全镇行政、事业站所累计超编44人,20xx年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缺口达52万元。
三、取消农牧业税之前,镇政府日常工作主要有哪些
四、取消农牧业税后,哪些职能不存在了,哪些需保留,哪些需强化
取消农牧业税后,政府的主要精力不再是税费征缴、强迫种养和经济处罚,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不存在了,财政、计生等部门的职能弱化尤为突出。乡镇干部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建设和发展上来。
应保留的职能是:引导生态及公路会战,引导示范推广农牧业产业化。
税收:应是旗县为主,乡镇配合,现在是职能倒置,改为以乡镇为主。
行政执法:乡镇无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均在旗县政府部门,涉及到经济利益,乡镇只能回避。建议明确乡镇行政权和执法权,如宅基地审批、计生罚款、动植物检疫、林木采伐审批及处罚、农机违章处理等。目前,行政权、收费权上划,矛盾全部转移到基层。
维护有线电视节目正常播出。
农民到乡镇办理的事项主要有:婚姻登记、宅基地审批、准生证办理、林木采伐审批等。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因为最终审批权不在乡镇。
八、乡镇政府有无行政执法权,日常行政管理主要依靠什么手段
乡镇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凡涉及收费、审批、处罚等比较直观的行政执法职能部门,都是垂直条管,如公安、工商、国税、地税、交管、电力等,把没有实际意义行政权利、人员多、收入少的部门放到了基层。因此,乡镇的日常管理手段主要靠做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协调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责成村委会按村规民约处理。
九、苏木乡镇事业单位与旗县业务主管局之间管理体制和职能划分情况
目前,乡镇事业单位与旗县业务主管部门之间,存在行政职能与服务职能交叉现象,乡镇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执法主体,又没有公务员资格,但业务局却委托执法。行政权力向旗县集中,收费权力向旗县集中,影响和削弱了基层政府的职能发挥。
乡镇改革调研报告篇六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xx年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xx年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xx年,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xx年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xx年,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xx年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xx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xx年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xx年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xx年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xx年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xx年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xx年,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
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
土们岭镇位于九台市东南25公里,长、吉经济带中段,长吉公路、铁路横贯全镇。幅员面积214.36平方公里,镇辖16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小组,总人口2.85万人,有耕地5976公顷,林地989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其中镇区为88.5%),是一个交通便利,风景奇秀的山区乡镇。镇、村、社三级干部220人,有致富项目的占20%,项目类别主要是养殖业(猪、牛、兔)、种植业(粘玉米、中草药)、运输业。
二、交通情况
1、公路、铁路:长春至图们的铁路,长春至吉林公路(北线)横贯全镇(45—62公里之间),本镇距长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运情况:九台至土们岭客班车每日28次(单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长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经过客班车日均60班次,承载客流量约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为土们岭商贸大集,逢集市时客流量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况:由于本镇地处长、吉两市中间,逢集时,很少有长吉两市人员、车辆来赶集。
三、种植情况
1、粮食产量:全镇在册耕地5976公顷,全部是旱田,年均粮食产量57,700吨。
2、绿色产品:土们岭地区山脉连绵,属于长白山余脉,因此,特色山珍丰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布春、夏、秋三个盛季。当地经营山珍加工、销售的业户百余户,规模较大的有利达食品加工厂,恒利农产品加工厂、金穗山庄山珍加工厂等,年生产销售200吨以上。
四、养殖情况
1、禽类存栏:全镇禽类存栏总数达17万只,年销售禽类45万只,主要销往德大、金锣集团和吉林市。
2、生猪存栏:全镇禽类存栏8600头,其中规模饲养户2800头,产品主要销往金锣集团、德大集团、天景集团。
五、经纪人情况
1、本地人数:35人,外地人数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从事项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劳务输出情况。
1、本地劳务输出情况:
年均输出780人,xx年底,输出总量达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输出124人。
2、在吉林市劳务情况
(1)建筑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务业14人(4)工商业3人。计64人。
七、财政总量
1、本级财政收入(年内)670万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电厂征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来自吉林市的收入约为9.2万元。
八、特色产业情况
1、产业园区情况:畜禽养殖小区6个,专业屯20个。
2、品牌情况:利达产品加工厂注册“碧子兰”牌山野菜系列产品,恒利农产品加工厂注册“土们岭”牌农村产品。
九、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思路:
1、规划目标:“”期间,在全镇范围内建设粘玉米特色种植、中草药种植、猪、牛、兔养殖园区20个,完善专业村6个,专业屯20个,结构调整比例达到55%,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财政全口径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xx万元,劳务输出总量达7000元。
2、发展思路:依托天景基地、金锣集团、华能九台电厂,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促进劳动力输出总量,促进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物质基础。
十、依托吉林,发展区位优势的战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劳务输出联系站,促进本区位劳动力输出。
(二)九台市各乡镇及各村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一贯把目光瞄向长春市,而忽视吉林市场,因此,产品销售受到局限。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镇改革调研报告篇七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3篇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3篇(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文档为doc格式
乡镇改革调研报告篇八
这是本站小编准备的乡镇机关改革
调研报告
,快来看看吧。一、基本概况
二、人员编制及工资现状
全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各站所现有人员共135人。
乡镇近几年来总的趋势是:人员逐步增多(2019年后主要是安置转业兵),编制基本不变,工作量大幅度减少,工资有所上调,工资缺口越来越大。全镇行政、事业站所累计超编44人,2019年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缺口达52万元。
三、取消农牧业税之前,镇政府日常工作主要有哪些
四、取消农牧业税后,哪些职能不存在了,哪些需保留,哪些需强化
取消农牧业税后,政府的主要精力不再是税费征缴、强迫种养和经济处罚,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不存在了,财政、计生等部门的职能弱化尤为突出。乡镇干部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建设和发展上来。
应保留的职能是:引导生态及公路会战,引导示范推广农牧业产业化。
税收:应是旗县为主,乡镇配合,现在是职能倒置,改为以乡镇为主。
行政执法:乡镇无行政执法权,行政处罚权均在旗县政府部门,涉及到经济利益,乡镇只能回避。建议明确乡镇行政权和执法权,如宅基地审批、计生罚款、动植物检疫、林木采伐审批及处罚、农机违章处理等。目前,行政权、收费权上划,矛盾全部转移到基层。
维护有线电视节目正常播出。
农民到乡镇办理的事项主要有:婚姻登记、宅基地审批、准生证办理、林木采伐审批等。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因为最终审批权不在乡镇。
八、乡镇政府有无行政执法权,日常行政管理主要依靠什么手段
乡镇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凡涉及收费、审批、处罚等比较直观的行政执法职能部门,都是垂直条管,如公安、工商、国税、地税、交管、电力等,把没有实际意义行政权利、人员多、收入少的部门放到了基层。因此,乡镇的日常管理手段主要靠做群众的政治思想工作,协调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责成村委会按村规民约处理。
九、苏木乡镇事业单位与旗县业务主管局之间管理体制和职能划分情况
目前,乡镇事业单位与旗县业务主管部门之间,存在行政职能与服务职能交叉现象,乡镇事业单位不是行政执法主体,又没有公务员资格,但业务局却委托执法。行政权力向旗县集中,收费权力向旗县集中,影响和削弱了基层政府的职能发挥。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检察机关经费保障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缺乏稳定、有效的检察经费保障体制,检察经费保障不足仍是制约司法工作发展进步的突出问题之一,基层检察院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院尤为突出。加快建立体制更加合理、机制更加有效、管理更加科学、保障更加有力的检察体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笔者结全我院的实际经费保障情况,就基层检察院司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问题作些粗浅探讨。
我国现行的检察机关管理体制是以地方党委为主、上级检察机关为辅的双重领导体制,即“分级财政、分灶吃饭”的检察经费管理体制。依靠当地财政部门供给,是基层检察院业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检察院经费的分配和划拨权由地方财政独揽,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划拨的随意性很大,何时划拨、划拨多少,完全受制于财政部门,而且审批程序也繁锁,造成经费核拨不及时,经费保障率极不稳定。而财政拨款主要是人员经费,每月除去正常人员工资、社会保障费后所剩无几,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办案、学习、培训、车辆使用以及办公用品等各方面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经费保障问题已成为制约检察事业发展的瓶颈,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阻碍了持续发展。
由于体制的制约,检察机关的人、财、物都由当地政府部门来管理,随意性大,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基层院更是面临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一是装备经费无法保障。现行体制下检察机关经费由当地财政拨付,许多基层院债务缠身、装备落后、各项检察业务举步维艰;二是检察队伍素质无法保障:由于物质待遇捉襟见肘,检察干警生活质量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经济负担沉重,心理压力加剧,没有财力和精力继续学习,业务水平不能得到提高。部分干警工作热情低落,宗旨意识淡漠,理想信念动摇。
(二)制约了职权行使。
现行体制增加了地方检察机关对同级财政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工作的力度。如有的地方政府通过控制检察机关的经费来控制检察机关的业务工作,检察机关在办理具体案件中不得不看当地政府的脸色行事。有些地方政府因检察机关秉公办案影响了地方的利益,就以经费紧张等为名拖欠检察机关的业务经费,对检察机关实行的有关改善检察机关工作条件和检察人员生活待遇的措施不予支持。还有些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无视检察机关的特点,将其与行政机关一样采用地方经费包干,甚至给司法机关下创收指标。
(三)滋生了利益驱动。
由于现行政法经费保障体制存在先天性缺陷,使得中央三令五申的“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缺乏保障机制,多年来难以真正落实,收支挂钩、以收定支现象在许多地方屡禁不止,难免导致一些检察机关受利益驱动,为钱办案、越权办案,滋生司法xx,损害公正执法。
当前,要按照党的xx大关于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的精神,以促进检察机关独立公正执法为目标,积极探索改革和完善检察经费保障体制,建立与检察机关行政、人事和业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检察经费保障体制,减少市、县两级检察机关对同级财政的依赖,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从制度上保障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检察权。
(一)建立司法经费保障领导责任制。一是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维护稳定、巩固政权建设的高度,牢固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把对各级司法机关经费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各级主要领导工作业绩的体系之中。对未按标准实施保障的,上级可采用扣减其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政法专项补助等方法,由上级财政直接拨付司法机关使用。二是各级检察机关的一把手对于落实经费保障标准责无旁贷,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关心与支持上多做工作,有所作为,进一步增强党政领导和财政部门对检察工作的了解,主动地支持公用经费标准贯彻落实。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等部门的监督作用,上级财政部门和检察机关也要加大对下级财政部门和检察机关的检查监督工作,把保障标准真正贯彻落实。
(二)改善司法经费保障体制。改变小预算—大决算的保障形式,实行以财政预算拨款为主体,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以及财政返还罚没款为补充的检察机关公用经费供给办法,建立稳定的检察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划清“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范围,对于检察机关的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等由同级财政负担;对一次性大型装备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则应纳入同级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由上级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地方解决为主,中央和上级财政补助为辅。
(四)实行检察经费财政单列。根据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履行职责的要求,应实行检察经费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