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优秀1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一
理解课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理解重点词、句。
投影片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二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5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1、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文录音、投影片、词卡
3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释题:蝈蝈是一种身体绿色,能发出清脆声音的昆虫,盲婆婆指失明的老年妇女。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读音部首笔画组词笔顺
盲
喜
邻
替
野
童
难
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
野:里的最后一笔改为提。
喜:下面的口要比上面的口大些。
替:左上的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日稍扁些。
难:又的最后一笔改为点。
四、当堂巩固。
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练习。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新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奉 献爱心,关心和帮助盲人。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
投影片、词卡、小黑板。
两课时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1、学生字“ 盲 ”,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3、自读课文,分小节。
4、指名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5、看下面四小节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出示小黑板)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 )给盲婆婆送蝈蝈 。
(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6、指名到黑板上填写。
7、小结。
1、分析字形。
“野 ” 里字旁。
“替”上下结构。教师范写。
“喜 ”教师边示范边讲述。
2、同样方法学习其它的.字。
1、指导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哪些人?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
(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3)第二句说了什么?对盲婆婆称“您”而不是“你”表达了什么意思?
“红领巾”爱“蝈蝈”,但他更爱谁?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句中的“歌声”指什么?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出示投影片:《盲婆婆在田野里》。
盲婆婆艘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她为什么这样开心?
她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景象?
(5)小结。
(6)齐读第三小节。
第四小节:
(1)指名读。
(2)按以上学习方法学习这小节。
(3)学生自学。
(4)检查自学效果。指名说这节写了什么?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 ) 你( ) 邻 ( ) 古( )
盲 ( ) 您( ) 郊 ( ) 居( )
2、扩 词。
野――( )( )( )( )
喜――( ) ( )( )( )
童――( )( )( )( )
居――( )( )( )( )
忘――( )( ) ( ) ( )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四
教学内容: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3、学会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想象、感悟、表演来体会关心老人,关爱残疾人后得到的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师:再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里的“盲”是什么意思?(指名答)
3、说说你眼睛看不见的感觉。可是,有一位老婆婆,她眼睛长期看不到光明。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出示练习:邻居家的盲婆婆,孤零零地住在小屋里,看不到_______________,看不到_______________,也看不到_______________,她感到_______________。(指名试说)
4、她觉得自己一个人非常孤独。孤单。她一个人住在……她看不到红红的太阳,她看不到花草树木,她感到难过。可是今天,盲婆婆怎么样?(出示图片)(很开心)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神态。
5、今天,盲婆婆的确是非常开心,你知道盲婆婆为什么这么高兴吗?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告诉老师。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指名答。
2、难怪她今天这么开心。(贴图片)小朋友是怎么样送蝈蝈给盲婆婆的?再读第一自然段。
3、出示句子:捉了一只蝈蝈送给盲婆婆。和书上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6、师:今天是高兴地送蝈蝈的,你的脸上要笑容可掬。我怎么看不到同学们的笑容呢?是舍不得吧?再来一遍。生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3、师:平时,小朋友不上学时,他都会为盲婆婆做些什么?在上学的时候,他也时刻掂记盲婆婆。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蝈蝈唱着歌,盲婆婆听着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读。指名说
2、师:如果你就是蝈蝈,你最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
3、蝈蝈的歌声会令盲婆婆也想起了许多美好的事情。她小时候都会有哪些欢乐呢?
冬天会干什么?夏天呢?多么欢乐的童年啊!谁来读?
4、老师这里有个题目,你会说得更好吗?( 出示:歌声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听着蝈蝈的歌声,这时候她感到(贴出小卡片开心)心中不再寂寞,孤独。因为蝈蝈的歌带她进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读一读。生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我们多么希望盲婆婆享受欢乐的生活。可是她的眼睛是看不到光明的,让我们也来做一只蝈蝈,给她带去欢乐。读最后一段。
2、师:这里有六个点,老师不明白,谁知道?为什么这里要用省略号呢?
3、师:那这个咯呼就表示它还在叫。这是蝈蝈的声音,它还像什么声音?像谁在笑?(蝈蝈、盲婆婆、小朋友)他们为什么在笑。
4、齐读这一小节
三、总结、拓展
1、齐读课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3、说说你平时生活中的有关关心残疾人的见闻。
四、学习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今天的作业就是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人献出爱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六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观察图画、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像,并进行语言描述。
3.感受到主动关心他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会帮助有困难的人。
研究目标:
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开发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绿色 唱歌 田野 乐呵呵
童年 往日 难忘 喜滋滋
1.小朋友,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第5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我们认读了一些新的词语,你还记得吗?(出示词语,自由朗读。)
2.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谁来读一读。
3.这两个词都表示高兴的意思,你能读好这两个词吗?
二、精读训练
(一)第一小节
1.这两个词都出现在诗歌的第一小节中,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朗读一下第一小节。
3.(听蝈蝈的叫声。)
4.蝈蝈的歌声是这样的动听。因此,当我捉回蝈蝈,并把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时候,都是那样的高兴。谁来读一读诗歌的第一小节,把我的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练习朗读第一小节)
(二)第二小节
1.我为什么要把这只绿色的蝈蝈送给盲婆婆呢?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指名回答。(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平时,我不上学的时候,我会给婆婆说些什么,唱些什么呢?
4.现在,我得去上学了,就让这只会唱歌的蝈蝈来陪婆婆吧!谁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婆婆。(练习朗读第二小节)
(三)第三小节
1.引读课文第2、3小节。
3.婆婆听着这动听的歌声,还会看到什么呢?
4.婆婆在动听的歌声中,又会想起什么呢?
(歌声会领您————,看到——————。
歌声会把您————,想起——————。)
6.配乐朗读课文第2、3小节。
盲婆婆眼睛看不见,平时我有空就去给婆婆唱歌,讲故事。现在,我去上学了,婆婆又有这只会唱歌的蝈蝈陪伴,她很开心。她的生活又充实了。谁来读一读。
(四)第四小节
1.(出示第4小节)指名朗读
2.蝈蝈唱得多好,你愿意学着蝈蝈唱一唱吗?
3.蝈蝈的歌声还没断,谁继续来唱?
4.会唱歌的蝈蝈送给盲婆婆,婆婆开心,我也很高兴。小朋友喜欢这首诗歌吗?快练习背一背吧。
(五)练习背诵诗歌。
(六)拓展:送诗歌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八
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在今天的社会,人们都非常关心残疾人,帮助他们解决难处。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小朋友关心一位失明老人的事。
二、板课题,解题。
1、学生字盲,学生书空。
2、齐读课题。
3、解释盲婆婆,蝈蝈的意思。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读一读。
2、出示小黑板:读生字词。(指明读、齐读、开火车读)
(2)系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么样?他拿什么?
(3)小结图意。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1)指名读。(板书:送蝈蝈)
(2)这一节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4)齐读第一小节。
第二小节:(1)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学生答)
(4)小结。
(5)齐读第二小节。
第三小节:(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想起、欢乐)
(3)第二句说了什么?句中的往日指的是什么时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节。
(6)小结。
三、总结。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忘()
你()
邻()
古()
盲()
您()
郊()
居()
2、扩词。
野()()()()
喜()()()()
童()()()()
居()()()()
忘()()()()
板书设计:
4、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蝈蝈
领
看到
清波
让它替我唱歌
盲婆婆
带
想起
欢乐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九
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十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生字
读音
部首
笔画
组词
笔顺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3、理解词语。
喜滋滋:欢喜的样子
邻居:住家接近的人或人家
田野:有农田的野外地区
欢乐:欢喜和快乐
童年:儿童时代
清波:碧清的水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围绕课题,阅读课文,发挥想象,明白小学生送盲婆婆一只蝈蝈的用意。
2、理解诗歌后,激发学生自己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
一、出示蝈蝈图:1、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呢?
练习填空:( )的蝈蝈
2、师小结:多可爱的蝈蝈,小男孩喜欢它吗?
3、读一读儿童诗的第一段,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他的喜爱之情?
4、学生自读,汇报:乐呵呵 喜滋滋
5、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给他们换个说法吗?(笑呵呵 笑哈哈 笑咧咧 笑眯眯 笑嘻嘻 喜冲冲 喜洋洋 乐陶陶 乐滋滋)
6、你能把小男孩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指导感情朗读)
7、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送盲婆婆蝈蝈?
二、自读诗歌2、3段
过渡:你们读一读2、3自然段,就会找到原因的。
1、学生自读,再说说理由。(没有人做伴会孤独,小朋友上学了不能陪她了,盲婆婆看不见只能听了)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教学生字“替”字。
2、谁来帮小男孩送蝈蝈?(指导朗读第2段)
3、出示插图:你们看,盲婆婆接过了蝈蝈,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听听这美妙的歌声吧!(播放音乐)
(1)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她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还会看到了什么?)
(2)总结:蝈蝈的歌声是盲婆婆走出小屋,走进田野,来到了大自然,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5)指导朗读第3段,并指导背诵。
(6)继续听,歌声也许会把盲婆婆带到——————(听音乐,看句式填空)
(7)这真是一只神奇的蝈蝈,有了它的陪伴,盲婆婆一定会享受到无限的欢乐,感到生活的幸福。你们还想听蝈蝈的叫声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8)你们喜欢这只蝈蝈吗?难道仅仅喜欢这只蝈蝈吗?(引导学生说到喜欢小男孩)
(10)学生自由说自己曾经做的好事。教师评价。
(11)看来,我们都和小男孩一样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其实,哪怕送一只小小的蝈蝈,哪怕一次小小的让座,哪怕------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只要我们把快乐带给别人,我们就是献爱心。希望小朋友们每人都拥有一颗爱心!(画上爱心)
4、齐读课文。结束。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十二
教学内容: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十三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白话文 …)。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反思篇十四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诗歌,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直接联系不够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发学生想象,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所创设的情境作铺垫。
师: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盲婆婆的生活。说说你的感受。
生: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生:看不见鲜艳的花朵,看不见碧绿的树叶。
生:看不见蓝蓝的天空,看不见红通通的太阳。
师: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五彩缤纷,可是盲婆婆的世界却是一片黑暗。她会感到怎样?
生:她会感到寂寞、孤单。
生:她会感到伤心、难过。
生:她会感到孤零零的,会有许多烦恼。
师:在生活上,会有哪些困难呢?
生:眼睛瞎了,洗衣服、烧饭、扫地都很不方便。
生:眼睛瞎了,过马路很危险。
师:假如你家隔壁有一位盲婆婆,你会为她做什么呢?
生:帮她扫地,干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生:扶着她上街、过马路。
生:陪她聊天,解闷,帮她消除烦恼。
生:给她唱歌、跳舞,给她带来欢乐。
生:陪她散步。
师:对呀,盲婆婆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你可以做她的拐杖,你可以当她的眼睛。
师:有了我们这些善良,优秀的小朋友,婆婆的生活仿佛重现光明,幸福、快乐又回到她的身边。我们诗歌中的这位小朋友也是这么做的,可是,我们都要上学啊,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谁来陪伴盲婆婆呢?有一天他捉到了一只蝈蝈,就想到让学生模仿盲人,闭上眼睛想象盲人的生活,走进盲人的内心深处,学生的体验深刻了,才能走进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诗歌中小朋友提回蝈蝈,送蝈蝈时的喜悦,并与其同喜。以及感受到蝈蝈如同小朋友陪伴盲婆婆,它清脆的歌声让婆婆产生无限遐想。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后记
同学今天上《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课前带学生做一个游戏:叫阚绪伟到讲台上去,用一个红领巾把他眼睛蒙上,让他回到座位上去。于是,他慢慢地往回摸,在同学们的嬉笑与提示下,好不容易摸回了座位。我乘机让大家谈感受。阚绪伟说:“很难受,什么都看不见。”便问同学们:“很好笑吗?”有的同学说:“好笑。”有的好像明白了什么,不吱声了。我便对同学们说起国外有一所小学,轮流让学生做一天残疾人的事,让学生体会双目失明,或者腿不能走路,你会怎样生活,会有什么感受,同时周围的同学要照顾身边的残疾同学,在活动中懂得决不可以嘲笑他们,要用一颗爱心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学生听了我这一番话,表情严肃起来,我知道他们小小的心受到了一些震动。于是便自然地走进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也是一首儿童诗,题目叫~~~生说,师板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前面我们也学过一篇儿童诗是~~(生齐说:乡下孩子)
师:板书到“盲”时,故作疑问状,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插嘴:是很忙很累的意思!
师瞪大眼睛看着他,然后微微一笑。再看着其他孩子问: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不是!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你什么看不到了。
生:就是指瞎子。
生:就是指失明的人
师,你们说得很对。其实不用多想,看看这个字,你们就明白了。
(我用手指着这个“盲”字。)
生:哦!“目”是指眼睛,上面是个“亡”(以前孩子就接触过这个“亡”字了),就是说眼睛死亡了。
师:对,眼睛死亡就表示失明了。它有先天性的,就是一生下来就已经看不见了;还有后天形成的,可能是生病,可能是个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双眼。
师:那看不见的人就是盲人,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就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升:看不见太阳,月亮,星星。
生:看不到黑板,书本
生:看不到老师和同学,也看不到爸爸和妈妈了。
师:这样吧,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感觉。请穿了两件衣服的同学,把外面一件脱下来,请你的同座帮你把眼睛蒙上,看谁动作快!
(学生各个都很兴奋,很快就弄好了。)
师:蒙着眼睛的同学,你还看得见吗?看不见,那好,请你们把教室后面的笤帚拿来给老师。
(生开始了,一个个像个无头苍蝇,在教室里乱碰乱撞,其他孩子也笑成了一团。这时发生了一幕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张辉小朋友他走到同桌面前扶着她来到教室后面,并把笤帚拿着交给她,又扶着她来到我的面前。此时,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些蒙着眼的学生也好象擦觉到了有些不对紧,就停了下来扯下了衣服,看着,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只一会,教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课文虽然还没有学,但学生已经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的话很难受,走路都很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就不敢往前走。
生:假如前面有沟或河的话,我也不知道,可能会掉下去。
生:我体会到我想到那里去,可不知往哪里走,要走多长时间,老是撞到台子和板凳。
生:我感觉到我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
生:我感觉到我一个人很害怕。
生:需要拐杖
生:需要帮助
生:需要眼睛
生:需要领路的人
生:需要朋友
生:需要亲人
师:说得好,刚才张辉小朋友的做法就非常好,他成为了盲人的眼睛。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请你们听老师来读课文!
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一开始,孩子们的说话虽然也是事实,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后来,当一个孩子站起来默默地帮助别人的时候,教室里静了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吝啬,应及时的伸出我们的双手。无须多言,这就是他们最深的体验。
我想这样再去学习课文,学生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