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观潮教学实录王崧舟 掌声的一等奖教学实录(通用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教学实录王崧舟篇一
胡明道执教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教室里轻声播放着典雅的古琴曲,讲台的大屏幕展示一幅灰蓝色调的“天地沙鸥”图。)
(点评)
开课就以典雅的古琴曲和大屏幕展示的“天地沙鸥图”把学生和听课者带入一个艺术境界。
生:(有的点头、小声交流)
师:大家是怎样去了解她的呢?
生:(七嘴八舌)看书、去图书馆、读她的诗词、上网查资料……
师:看来,尽管相隔九百多年,大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他她的内心世界,你们很不简单哪。
生:(笑)
生:(齐声)好!
师:这段时间,我一共收到各个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提交的63份报告,还有同学们自己制作的12个电脑课件。我相信,关于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的其人其文,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所以,今天,我把讲台给你们让出来。(走下讲台)
生:(小声交流,跃跃欲试。)
师:在大家发言之前,我要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这几天,他利用休息时间,根据课堂需要,把同学们制作的课件进行了综合编排,今天,他又将担任这堂课的电脑操作员和监控员。他就是李熙同学,请大家用掌声欢迎和鼓励他!
生:(鼓掌。李熙走上讲台,坐在电脑操作台前。)
点评:古朴的“走近李清照”几个大字清晰的出现在屏幕上,加之教师亲切的导入语立即使所有在场的人产生一种“走近”的欲望。
这一“让”,让出了一个学生活动的大舞台,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
李清照生平简介
师:首先请第一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发言。
邱子维:(走上讲台)大家好!我们小组经过多方的收集和查询,已经掌握了许多关于李清照的第一手材料。
生:(笑)
邱子维:我们发现,李清照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屏幕显示李清照像)这就是李清照,她生于1084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她出身书香门第,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生活典雅美满,有“赌书泼茶”的佳话流传后世。赵明诚出仕后经常外出,清照就把这些离愁别绪化为优美的词句,这也是她早期作品的主旋律: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后来,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之变后,她被迫流寓南方,1129年,明诚病死,清照孤身漂泊,最终在杭州度过残年。孤苦的生活,也使她的后期作品风格有所变化:词情黯然、沉哀入骨,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
李清照的作品集叫《漱玉词》,后世对李清照的文学成就评价很高,(屏幕显示后世对李清照的评价语句。)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还有《白雨斋词话》、《碧鸡漫志》等文化评论作品中,都对李清照的词赞赏有加。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点评:初二的学生能如此完整地介绍出李清照的生平,又相随介绍出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是令人称赞的。
李文彬:我想补充一点,李清照大概在五十多岁时,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但这个张汝舟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后来,李清照为了和他离婚,不惜对簿公堂。我想,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李清照的性格是柔中有刚的。
师:不错,李清照晚年的确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李文彬的补充让我们看到了李清照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也更能唤起我们对其晚年不幸遭遇的同情。
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大家欢迎!
这一补充,十分必要,把一个“柔中有刚”的李清照活脱出来。
李清照前期词风简介
生:(鼓掌)
宋珊珊:(走上讲台)我们小组重点研究的是李清照的前期词作。(屏幕显示:李清照前期词作)李清照的诗词、文论都很有造诣,词的成就最高。她早期的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寂寞深闺》、《浣溪纱.绣面芙蓉一笑开》、《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等。(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
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象“眼波才动被人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都是传诵一时的名句。(屏幕显示词句。)
我们认为,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屏幕显示这三个词)
我的介绍就到这儿,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再就这个问题跟我们组的同学交流。(下)
生:(鼓掌)
点评:初二年级的学生能就一位词人前期的作品研究到如此广度,并以“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准确概括词作风格,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成绩。
师:宋珊珊同学的发言虽然比较简短,但仍不失清晰、精要。正如刚才她讲到的,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虽然也抒发一些离愁别绪,但总体上仍是一种清新明快的风格。那么,她的后期词作的风格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请第三小组的发言人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李清照后期词作简介
叶雯:我离得太远了(她坐在最后一排,过道上还坐着听课的老师),可不可以不上讲台讲?我保证讲得很大声。
生:(笑)
师:好,时间就是金钱嘛,你不愧是咱们深圳的孩子。
生:(笑)
叶雯:(快速地)我们组有两个发言人。我先来说说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其实刚才邱子维也提到了,1127年,金兵入关,爆发了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离开故乡,流落南方。1129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后来,她孤身一人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到临安,颠沛流离,受了很多苦。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待一会我们组的臧越会向大家详细介绍。
师:不错,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可以说是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悲剧造成的。那么,我们来听听臧越如何评价她的后期作品。
臧越:(走上讲台)我们小组的研究重点是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她后期的代表作大致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屏幕显示这几首词及相同意境的图片)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讨论,她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屏幕显示: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下面,我就以两首词为例,为大家简要地分析一下。(屏幕显示《声声慢》全词)《声声慢》这首词,就十分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孤独女子的寂寞凄凉的心情,这与她前期作品中那种贵族少女、少妇的清淡、飘逸的伤春悲秋截然不同。《声声慢》一开篇就用了14个叠字道出自己空空落落、孤苦无依的晚年惨境,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后又用“淡酒”、“黄花”、“梧桐”、“细雨”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境。这也是清照南渡之后飘零生活的真实写照,读来非常感人。
(屏幕显示《永遇乐》全词)《永遇乐》这首词以汴京的元宵佳节作为回忆的聚焦点,一如烟如梦的“中州盛日”和“如今”的艰难岁月互为对衬,极写过去的繁华,反衬出如今的孤寂。其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屏幕显示:词中这一句加下划线)语言看似通俗平淡,却凝聚着词人凄苦无告的深沉愁绪,国破家亡之恨,流离患难之苦,在对比、反衬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后期的杰作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介绍,相信同学们手里也有很多资料,我们下来再作交流。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点评:前后期词风变化原因的研究中,渗透着生活道路决定创作道路的唯物史观与现实主义的文艺观。
师:臧越发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是孤立、笼统的概括,而是把对词风的阐述融进了对作品的赏析过程之中,有理有据,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研究精神,值得赞赏。
点评:教师亲切、自然,点在关键处。从“非常务实的研究精神”方面肯定赞赏,说明艾巧老师的教学始终将人格、个性的培养,情感、意志的教育装在心中。
将课文中所选的李清照的《如梦令》重点研究讨论,并不平铺开来赏析,而是以设问:“《如梦令》是李清照前期还是后期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表现了教师的引导智慧与教学艺术。
赏析《如梦令》
师:刚才,几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李清照的词作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的风格。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这学期的课本里也有一首李清照的词,请大家打开书293页,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大家已经有结论了吧?谁先来说说?
郑夏洁:我们小组都认为这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师:为什么?
郑夏洁:因为这首词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是很快乐的,与朋友一起出去游玩,还喝了很多酒,兴致很高,如果是后期的作品,不可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师:有道理,有没有不同意见?
詹惠林:我认为不是前期的,这首词一开始就写“常记”,这是一种回忆的口吻,还有,喝酒也不是只有高兴了才喝,也可以借酒消愁啊。
生:(笑)
师:好,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你们支持谁?
许秋姗:我也认为是前期的作品。回忆,不见得一定要年纪大了才可以回忆啊,二十几岁也可以回忆十几岁啊,三十几岁也可以回忆二十几岁啊。我觉得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这首词我们读起来觉得很清新,有一种青春气息,应该更符合她前期的风格。
詹惠林:那也不一定啊,“落日熔金”,金色不也很鲜艳吗?但这也是后期的作品啊!
师:看来争论还挺激烈的,大家同意谁的意见呢?
生:(大部分人说“郑夏洁”“许秋姗”)
师:其实,这首词确切写于哪一年,至今学术界也未有定论,大家刚才争论的主题已经基本上属于研究生的研究内容了,我说,你们真了不起!
生:(笑,面露得意之色)
陈浙:写了李清照回忆她有一次出去游玩,兴致很高,喝酒喝醉了,忘了回家的路,走进了荷花之中。
师:是“走进了荷花之中”吗?
陈浙:不!是划船划进去的。
师:对了。所以才有后来的……
陈浙:“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七嘴八舌)美丽!清新!快乐!……
师:同是回忆,这首词和《永遇乐》有没有不同?
张文婷:这首词单写了游玩那一天的快乐,没有《永遇乐》表现的那种抚今追昔的悲伤。
生:(齐)同意。
师:好,下面大家集体朗读一遍《如梦令》,注意读出刚才我们分析出来的那种意境。
生:(齐读《如梦令》)
点评:学生能抓住《如梦令》的字句、情感,风格有理有据的辩论,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学会了分析诗词作品的方法,锻炼了辩论的能力。
朗诵欣赏
师:大家读得很好!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今天,第四小组的同学要为我们带来他们精心准备的朗诵表演。他们一共要朗诵三首李清照的词,从选词到配乐到配图,都是他们自己设计的,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
蒋南:我代表第四小组先为大家朗诵一首《渔家傲》(屏幕显示《渔家傲》全词及画面,音乐起)渔家傲,天接……(略)
生:(热烈鼓掌)
师:(对蒋南)你为什么要选择这首词来朗诵?
蒋南:李清照的词大多数都是很……软的……
生:(笑)
蒋南:我觉得,我们男生应该有一点阳刚之气,所以选了这首。
张文婷:我朗诵的是《醉花阴》。(屏幕显示《醉花阴》全词及画面,音乐起)薄雾浓云……(略)
生:(鼓掌)
师:大家评评,她朗诵得如何?
邱子维:我认为她朗诵得非常好,特别是配乐,很舒缓,有一种淡淡的悲伤的感觉,但又不是特别悲伤。
师:为什么不要特别悲伤呢?
邱子维:因为,她只是思念丈夫,她的丈夫又还没死。
生:(笑)
邱子维:是。
师:说得不错,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吗?
师:“莫道不消魂”是对谁说的?
孟月莹:对……她的丈夫,也是对读者说的。
师:对,很好。那么,把这一句扬上去的目的是……
孟月莹:增加说服力。
师:太好了!最后一句为什么又要弱下来呢?
孟月莹:因为,整首词的感情是很忧伤的,这样就突出了这种感情。
师:对,你不但理解了李清照,也理解了张文婷。
生:(笑)
师:这最后三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来,全班同学一起充满感情的读一遍。
生:(朗读。略)
师:最后一个朗诵的是哪位同学?
李璐:我为大家朗诵一首我最喜欢的《声声慢》。(屏幕显示《声声慢》全词及画面,音乐起)寻寻觅觅……(略)
生:(热烈鼓掌)
师:太感人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凄凉的晚景,国破家亡的惨痛,那种千愁万绪,无从说起呀,那种凄苦无告啊,太准确了!来,最后一句,大家一起来一次!
师、生:(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非常好!
点评:朗读欣赏,原本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精要处点拨设问,指导朗读非常精当。
我眼中的李清照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在同学们心中,李清照的形象应该是越来越清晰了吧?
生:(点头,小声议论)
师:我们已经离她越来越近了,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生:(讨论)
师:好,谁先来发表意见?
(举手十分踊跃)
苗露:我认为李清照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才女,无论从她的作品还是她的生平来看,她都是一个杰出的女性。特别是她在离开故乡,丈夫病死后,还能在创作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写了那么多好诗好词,说明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勇敢的抗争,我最敬佩她这一点。所以,我把她比喻成一枝开放在严冬的红梅。
曾丽娜:我觉得李清照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身为“贵家子弟”——她父亲是礼部员外郎,她丈夫的父亲还做过宰相,可她并没有一点那些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而是致力于文学创作和金石收集。所以,我把她比喻成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李楹:我觉得比喻成花太普通了,比喻成菊花也可以啊。我觉得李清照更象一只天鹅。
生:(笑)
李楹:是啊,天鹅是飞得最高的鸟,正好证明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也是最高的。
峰:我把李清照比喻成一直孤雁。
师:(笑)好,比完花又开始比鸟了。
生:(笑)
点评:各种比喻五彩缤纷:严冬红梅、深秋菊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高飞的天鹅、失群的孤雁、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特别是冰晶中的一枝蒲公英这幅画,真令人感动!看来,学生是真正走近了李清照,不然是做不出这些精当的比喻的,创作不出这幅寓意深刻的画的。
峰:孤雁就比喻她无亲无故,一个人孤身漂泊,而且,李清照的家乡在北方,大雁的故乡也在北方,他们冬天到南方去过冬,春天又飞回北方,而李清照她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找不到回去的方向了。而且,它也许还受了伤,也无法飞回去了。
师:(深受感动)很感人,看来峰虽说是一个男孩子,可也有一颗细腻的心。还有许多同学想发言,好,李思的手举得最高,你来说说吧。
李思:我觉得峰把李清照比喻得太弱了,我把她比喻成一条小船,虽然小,但仍然在惊涛骇浪之中坚强的划向彼岸。
师:你说的“彼岸”是指什么地方?
李思:嗯—是文学的——高峰。
师:太好了!同学们的想象力真让我自愧不如!还有吗?
巫丹婷:我在家画了一幅画,就是我心目中的李清照。
师:快拿出来给我们欣赏欣赏
巫丹婷:(走上讲台。李熙用实物投影展示图画)这幅画的底色是黑色的,象征了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这是一枝蒲公英,它被这块冰包住,就象李清照的命运一样不幸,但蒲公英的种子还是从冰的包裹中飘了出来,就象李清照的诗词,直到现在还被我们传诵。(下)
师:真了不起!李清照泉下有知,应该感到欣慰了。九百年后,她的作品仍在被我们传诵,而且,在我们一个班里,她就拥有这么多的知音!
今天非常高兴,老师没有过多的指导,同学们自己研究,自己体会和感悟,竟然有如此高水平的发言,可以说,你们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走近了李清照的心灵深处。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有效的拓展了大家的视野,大家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研究中思考,在学习中领悟。学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在美好的文学世界中汲取精华,充实精神,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在这里。
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
点评: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中,如若每学期举行两次,中学六年十二个学期将可对中外二十四位作家进行类似的研究,可以想见,学生将会有多么大的长进啊!
(总评)
深圳市莲花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列入了市区两级“十五”科研项目。艾巧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4月13日,她开了一节《走近李清照》的公开实验课,市教研室的专家及市区创新项目实验学校的教师代表40余人进行了观摩并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
我以为该课一扫那种将浑然天成的文章肢解到支离破碎,把浓情洋溢的文章分析到索然无味的陈腐语文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坛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启示。
该课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以及在具有美的气质风度,美的举止语言的教师引导、启示下展开,又自然的掀起两次高潮:一是辩论《如梦令》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二是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可以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归结起来,此课初步达到了四个突破:
1、突破传统课堂信息的单向、单渠道传递,基本形成了新型的课堂模式。
该课突破了教师独霸讲台,满堂灌的模式,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李清照的成果在课堂交流。其中有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有李清照资料的介绍,有研究观点的辩论,也有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的交流。这样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该课内容之充实,信息量之充足,学生参与之广泛,思维火花之碰撞以及学生能力之增长都是令人称赞的。
2、突破了课堂时空的界限,带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学生不受课堂的时空限制,紧扣主题四处寻找资料,朗读品味,赏析评价,研究探讨等等。从时间上说,这一节课只是这一研究活动的一个交流的中心环节;从空间上说,这一节课,只是这一研究活动众多的研究场所中的一个中心场所。
3、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承,融知、情、义、能的培养为一炉。
该课绝非单纯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全课充满浓浓的情,和谐的美,始终体现出学生多种能力的展示,也折射出学生自主学习道路上意志品质的锻炼。
4、破了学科学习的界限,融“五育”为一体。
德、智、体、美、劳原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只是一些人将其隔裂开了。
这节《走近李清照》的语文课,既是一节高质量的智育课,又是一节大容量的德育课,也是一节高品味的审美课,还是一节学习运用现代化电脑,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劳技教育课。
一位28岁的年轻老师设计、组织了这样一节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课,我想,只要她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定会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观潮教学实录王崧舟篇二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结合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3)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会山势之险。
(5)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复诵读课文,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四、深化重点,揭示中心
1、学习重点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先学懂词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绿的波浪;画,画卷;游,游览。再学懂句意:小船行驶在碧绿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丽的画卷中游览。句子形象地写出桂林山水的无比秀美。也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与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观潮教学实录王崧舟篇三
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厚。要在一课时内授予学生,难度较大。所以我以为应该略枝叶而直取本根。此文收入《艺术卷》而非文学卷,可见丰子恺先生写此文主要目的是对孩童进行美育,所以我想在课堂引导学生反复探究“创造与模仿的关系”。
课前预习资料
课堂实录
师:昨天大家都预习了《竹影》,现在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得如何。(出示预习题)大家一起念。
学生齐读:弥漫眼梢惬意汀蘸
缕口头禅硕士参差不齐
师:很好,第二题。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内容?
一生: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
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俱全,很不错。不过这位同学还有补充。
一生:我们在水泥地上画竹影,然后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
师:非常好,这就十分全面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画的竹影。(出示图片“竹影”。)
师:竹影是谁画的?
一生:华明、丰子恺、丰子恺的弟弟、丰子恺的父亲。
师:真的吗?
教师用一块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竹”字。然后请一学生上台用粉笔把这个字描一下。
师:请大家看黑板,请问这个粉笔“竹”字是谁写的?
一生:__同学。
另一生:老师。
师:理由?
一生:版权属于老师,__同学只是依样画葫芦。
师:说得好,我就这么问吧,如果这个字拍卖,卖了10000元,我拿多少,他拿多少?
一生:你最少拿9500,他最多拿500,算苦劳。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竹影到底是谁画的?
一生:是月亮画的。
师:是月亮吗?月亮能发光吗?
好几个学生一起叫道:是太阳!
师:很好,竹影的真正作者是太阳,太阳借了月亮的手画的,现在我请大家思考“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填一词)”
一生:描了一份。
一生:复制。
一生:克隆。
一生:copy。
一生:用薄纸印。
一生:用格子法放大。
一生:黄全愈的儿子也是复制。
师:黄全愈的儿子能随手画出很美的竹啊梅啊的,他怎么也是复制?
一生:他的画不是他创作的,是别的国画大师创作的,他只是凭记忆复制而已。
师:很好,我们来看一段文字(出示黄全愈的文章),大家一起念一下。
学生齐读: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这只能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那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师:爸爸说我们这不是画竹,“不过好玩罢了”。学某类西洋画的人能把自然描摹到几乎一样,这是不是绘画呢?请大家四人小组讨论。意见一致了就举手。
一生:不是。
师:不是绘画那是什么?
出示几幅西方油画。
几个学生一起说:像照相!
师:不错,大家一起来看看丰子恺先生是如何评价这类西洋画的,(出示文字)一起念!
师:好,我们小结一下。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种画画的方法,有描、印、放大、临摹、模仿大自然,但同学们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绘画。那么我就有一个疑问了:有成千上万人在做上述这些事,他们是不是都是笨蛋?他们做这些事有何得失?讨论三分钟。
一生:有得有失,得到了名利,失去了时间。
一生:他们还是有所得的,他们锻炼了技术,有了技术就有可能去真正的创作。
一生:但他们会在模仿中失去自我。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来看郑板桥是怎么说的(出示文字):胸中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想把心中的竹画出来必须要有技术。我们再看朱光潜的一段话。(出示文字)大家一起念。
学生齐读: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师:朱光潜先生用经典的文字给我们作了总结。我想我不用再多说了。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恩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一生:闭上你的眼去画。
一生:画它的神气。
一生:别管像不像。
一生:你今天是什么样的心情就画什么样的竹。
一生:画出你自己。
一生:要有象征意义。
师:如果是丰子恺的父亲站在他面前,他会说些什么?用课文里的话回答。
一生: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一生: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一生: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师:很好,现在这个人听了大家的话以后开始画了。他画的怎么样呢?请大家一起看。
(出示真竹照片与郑板桥竹图)
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郑板桥。郑板桥就是站在这丛竹面前画下了这幅画。现在请大家比较一下照片与图画,看看郑板桥对竹作了哪些改动,思考一下他为何作此改动?讨论三分钟。
一生:颜色变了,为的是不像,这样可以更加突出神韵。
一生:疏密变了,照片到处一样密,画就符合黄金分割定理,像一偏文章一样:凤头、猪肚、豹尾。
一生:叶的方向变了,照片上方向不定,而画上竹叶基本向下。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郑板桥要让它向下。
一生:可能当时他心情不好。
一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想郑板桥是用竹叶来表示俯视民间疾苦。
师:你真是天才。
一生: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竹是中空的,可以用他来象征虚心的人,而虚心的人总是低着头的。
一生:我会用黑笔,画成钢铁的模样,表现“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气概。
一生:我要用红色,画出我的热情。
……
一生:我要选择五十种不同的颜料,让每一片叶子都有各自不同的个性。
师:这个同学真是太伟大了,选班长的话,我投你一票。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说自己心中之竹,可惜时间关系,今天的课只能上到这里,大家回家后以钢笔代画笔把你心中所画的竹图写出来吧。下课!
观潮教学实录王崧舟篇四
【导语】本站的会员“fengxiatao”为你整理了“《赤壁赋》省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
实录”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特别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
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
学生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三个方面,良辰、美景和感觉(课件)。结合课文,给同学们展示一幅“月下泛舟图”,继续深入理解这种“美乐”之感(课件),有了这层理解之后,我们又应如何把课文描述的“乐”读出来呢?自己品读一下。
(学生品读)
老师: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苏子和客人各自做了什么事情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自然段,自读后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苏子在“饮酒”“扣舷而歌之”,客人在“吹洞箫”。 老师:很正确。找个同学读一下课文对洞箫声音的描述。
学生(有感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老师:箫声表现出客人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伤感,悲伤,凄楚,哀怨。
老师:对,很正确。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在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客人会发出如此凄婉的箫声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走进第三自然段,来了解其中究竟。
首先,我给同学范读下第三段,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客人都诉说了哪些“悲”?
(老师范读)
老师:请同学回答下,你所看到的客人之悲有哪些?
学生1:为历史人物的不在而悲。课文有“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2:在历史人物和自己的对比中,感到自己还没有建功立业而悲。“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而曹操与周瑜都已经功业盖世。
学生3:为自己的渺小而悲。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现出了这个意思。
学生4:还有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课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说明了生命短暂也是悲哀的。
老师:同学回答的很好,把客人所描述的可悲之处都找到了。我们
总结
一下就这样几个方面的“悲”。(课件)一是“英雄伟业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一是“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一是“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
由此可见,客人原来有如许之悲情、如许之悲事、如许之悲理,难怪其箫声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了。理解了这层意思之后,我们又将如何把第三自然段的“悲”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品读课文。
(学生自己品读)
老师:同学们推荐一位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让他(她)朗读第三段,让我们共同聆听这悲音。
(被推荐同学有感情朗读)
老师:读得非常好,请这位同学再读一遍第三段,但要求全体同学轻声的跟着这位同学一块读。读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用心体会这悲情悲景悲理悲人,让我们共同通过读营造出这“悲”的氛围,“悲”的意境。
(一个同学领读,其余同学小声跟读)
老师:非常好。那么面对客人的如此悲情,苏子是否也受到了感染了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四段的“水月”部分,重点看一看苏子是怎样从“水与月”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的。我们首先齐读这一部分,到“而又何羡乎?”
(学生齐读)
老师:(课件)同学们,这层文字中表述的从变与不变的观点看“水、月”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1: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学生2: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老师:此处,苏子用水月作比喻,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呢?
学生: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所以不必“羡长江之无穷”。
老师:分析的非常准确,这就体现了苏轼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乐观、旷达。(课件)
而苏轼的乐观超然,却是在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在狱中几近致死,之后又被贬黄州,以疲病之躯躬耕东坡,自食自足的坎坷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却怀有如此达然超脱的心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这种人生状态界定为成熟,具体是这样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得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老师:对于第四段第二层次的“取舍”之议,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讨论,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灯笼》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火烧云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通用
初中英语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竞赛获省一等奖心得体会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等奖优质课
观潮教学实录王崧舟篇五
胡明道执教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
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闰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教室里轻声播放着典雅的古琴曲,讲台的大屏幕展示一幅灰蓝色调的“天地沙鸥”图。)
(点评)
开课就以典雅的古琴曲和大屏幕展示的“天地沙鸥图”把学生和听课者带入一个艺术境界。
生:(有的点头、小声交流)
师:大家是怎样去了解她的呢?
生:(七嘴八舌)看书、去图书馆、读她的诗词、上网查资料……
师:看来,尽管相隔九百多年,大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他她的内心世界,你们很不简单哪。
生:(笑)
生:(齐声)好!
师:这段时间,我一共收到各个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提交的63份报告,还有同学们自己制作的12个电脑课件。我相信,关于李清照这位旷世才女的其人其文,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所以,今天,我把讲台给你们让出来。(走下讲台)
生:(小声交流,跃跃欲试。)
师:在大家发言之前,我要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这几天,他利用休息时间,根据课堂需要,把同学们制作的课件进行了综合编排,今天,他又将担任这堂课的电脑操作员和监控员。他就是李熙同学,请大家用掌声欢迎和鼓励他!
生:(鼓掌。李熙走上讲台,坐在电脑操作台前。)
点评:古朴的“走近李清照”几个大字清晰的出现在屏幕上,加之教师亲切的导入语立即使所有在场的人产生一种“走近”的欲望。
这一“让”,让出了一个学生活动的大舞台,一种全新的课堂模式。
李清照生平简介
师:首先请第一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发言。
邱子维:(走上讲台)大家好!我们小组经过多方的收集和查询,已经掌握了许多关于李清照的第一手材料。
生:(笑)
邱子维:我们发现,李清照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屏幕显示李清照像)这就是李清照,她生于1084年,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她出身书香门第,18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生活典雅美满,有“赌书泼茶”的佳话流传后世。赵明诚出仕后经常外出,清照就把这些离愁别绪化为优美的词句,这也是她早期作品的主旋律: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后来,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之变后,她被迫流寓南方,1129年,明诚病死,清照孤身漂泊,最终在杭州度过残年。孤苦的生活,也使她的后期作品风格有所变化:词情黯然、沉哀入骨,多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
李清照的作品集叫《漱玉词》,后世对李清照的文学成就评价很高,(屏幕显示后世对李清照的评价语句。)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还有《白雨斋词话》、《碧鸡漫志》等文化评论作品中,都对李清照的词赞赏有加。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点评:初二的学生能如此完整地介绍出李清照的生平,又相随介绍出她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是令人称赞的。
李文彬:我想补充一点,李清照大概在五十多岁时,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但这个张汝舟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后来,李清照为了和他离婚,不惜对簿公堂。我想,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李清照的性格是柔中有刚的。
师:不错,李清照晚年的确有过一次不幸的婚姻,李文彬的补充让我们看到了李清照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也更能唤起我们对其晚年不幸遭遇的同情。
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大家欢迎!
这一补充,十分必要,把一个“柔中有刚”的李清照活脱出来。
李清照前期词风简介
生:(鼓掌)
宋珊珊:(走上讲台)我们小组重点研究的是李清照的前期词作。(屏幕显示:李清照前期词作)李清照的诗词、文论都很有造诣,词的成就最高。她早期的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寂寞深闺》、《浣溪纱。绣面芙蓉一笑开》、《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等。(屏幕显示作品并配以同类意境的图片)
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象“眼波才动被人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都是传诵一时的名句。(屏幕显示词句。)
我们认为,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屏幕显示这三个词)
我的介绍就到这儿,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再就这个问题跟我们组的同学交流。(下)
生:(鼓掌)
点评:初二年级的学生能就一位词人前期的作品研究到如此广度,并以“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准确概括词作风格,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成绩。
师:宋珊珊同学的发言虽然比较简短,但仍不失清晰、精要。正如刚才她讲到的,李清照早年的作品虽然也抒发一些离愁别绪,但总体上仍是一种清新明快的风格。那么,她的后期词作的风格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请第三小组的发言人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李清照后期词作简介
叶雯:我离得太远了(她坐在最后一排,过道上还坐着听课的老师),可不可以不上讲台讲?我保证讲得很大声。
生:(笑)
师:好,时间就是金钱嘛,你不愧是咱们深圳的孩子。
生:(笑)
叶雯:(快速地)我们组有两个发言人。我先来说说李清照词风变化的原因。其实刚才邱子维也提到了,1127年,金兵入关,爆发了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离开故乡,流落南方。1129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后来,她孤身一人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到临安,颠沛流离,受了很多苦。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待一会我们组的臧越会向大家详细介绍。
师:不错,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可以说是社会和家庭的双重悲剧造成的。那么,我们来听听臧越如何评价她的后期作品。
臧越:(走上讲台)我们小组的研究重点是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她后期的代表作大致有《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屏幕显示这几首词及相同意境的图片)经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讨论,她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屏幕显示: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下面,我就以两首词为例,为大家简要地分析一下。(屏幕显示《声声慢》全词)《声声慢》这首词,就十分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孤独女子的寂寞凄凉的心情,这与她前期作品中那种贵族少女、少妇的清淡、飘逸的伤春悲秋截然不同。《声声慢》一开篇就用了14个叠字道出自己空空落落、孤苦无依的晚年惨境,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后又用“淡酒”、“黄花”、“梧桐”、“细雨”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境。这也是清照南渡之后飘零生活的真实写照,读来非常感人。
(屏幕显示《永遇乐》全词)《永遇乐》这首词以汴京的元宵佳节作为回忆的聚焦点,一如烟如梦的“中州盛日”和“如今”的艰难岁月互为对衬,极写过去的繁华,反衬出如今的孤寂。其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句,(屏幕显示:词中这一句加下划线)语言看似通俗平淡,却凝聚着词人凄苦无告的深沉愁绪,国破家亡之恨,流离患难之苦,在对比、反衬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后期的杰作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介绍,相信同学们手里也有很多资料,我们下来再作交流。谢谢大家!(下)
生:(鼓掌)
点评:前后期词风变化原因的研究中,渗透着生活道路决定创作道路的唯物史观与现实主义的文艺观。
师:臧越发言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是孤立、笼统的概括,而是把对词风的阐述融进了对作品的赏析过程之中,有理有据,是一种非常务实的研究精神,值得赞赏。
点评:教师亲切、自然,点在关键处。从“非常务实的研究精神”方面肯定赞赏,说明艾巧老师的教学始终将人格、个性的培养,情感、意志的教育装在心中。
将课文中所选的李清照的《如梦令》重点研究讨论,并不平铺开来赏析,而是以设问:“《如梦令》是李清照前期还是后期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表现了教师的引导智慧与教学艺术。
赏析《如梦令》
师:刚才,几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了李清照的词作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的风格。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这学期的课本里也有一首李清照的词,请大家打开书293页,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大家已经有结论了吧?谁先来说说?
郑夏洁:我们小组都认为这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师:为什么?
郑夏洁:因为这首词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是很快乐的,与朋友一起出去游玩,还喝了很多酒,兴致很高,如果是后期的作品,不可能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师:有道理,有没有不同意见?
詹惠林:我认为不是前期的,这首词一开始就写“常记”,这是一种回忆的口吻,还有,喝酒也不是只有高兴了才喝,也可以借酒消愁啊。
生:(笑)
师:好,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你们支持谁?
许秋姗:我也认为是前期的作品。回忆,不见得一定要年纪大了才可以回忆啊,二十几岁也可以回忆十几岁啊,三十几岁也可以回忆二十几岁啊。我觉得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这首词我们读起来觉得很清新,有一种青春气息,应该更符合她前期的风格。
詹惠林:那也不一定啊,“落日熔金”,金色不也很鲜艳吗?但这也是后期的作品啊!
师:看来争论还挺激烈的,大家同意谁的意见呢?
生:(大部分人说“郑夏洁”“许秋姗”)
师:其实,这首词确切写于哪一年,至今学术界也未有定论,大家刚才争论的主题已经基本上属于研究生的研究内容了,我说,你们真了不起!
生:(笑,面露得意之色)
陈浙:写了李清照回忆她有一次出去游玩,兴致很高,喝酒喝醉了,忘了回家的路,走进了荷花之中。
师:是“走进了荷花之中”吗?
陈浙:不!是划船划进去的。
师:对了。所以才有后来的……
陈浙:“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七嘴八舌)美丽!清新!快乐!……
师:同是回忆,这首词和《永遇乐》有没有不同?
张文婷:这首词单写了游玩那一天的快乐,没有《永遇乐》表现的那种抚今追昔的悲伤。
生:(齐)同意。
师:好,下面大家集体朗读一遍《如梦令》,注意读出刚才我们分析出来的那种意境。
生:(齐读《如梦令》)
点评:学生能抓住《如梦令》的字句、情感,风格有理有据的辩论,闪现出思维的火花,学会了分析诗词作品的方法,锻炼了辩论的能力。
朗诵欣赏
师:大家读得很好!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今天,第四小组的同学要为我们带来他们精心准备的朗诵表演。他们一共要朗诵三首李清照的词,从选词到配乐到配图,都是他们自己设计的,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
蒋南:我代表第四小组先为大家朗诵一首《渔家傲》(屏幕显示《渔家傲》全词及画面,音乐起)渔家傲,天接……(略)
生:(热烈鼓掌)
师:(对蒋南)你为什么要选择这首词来朗诵?
蒋南:李清照的词大多数都是很……软的……
生:(笑)
蒋南:我觉得,我们男生应该有一点阳刚之气,所以选了这首。
张文婷:我朗诵的是《醉花阴》。(屏幕显示《醉花阴》全词及画面,音乐起)薄雾浓云……(略)
生:(鼓掌)
师:大家评评,她朗诵得如何?
邱子维:我认为她朗诵得非常好,特别是配乐,很舒缓,有一种淡淡的悲伤的感觉,但又不是特别悲伤。
师:为什么不要特别悲伤呢?
邱子维:因为,她只是思念丈夫,她的丈夫又还没死。
生:(笑)
邱子维:是。
师:说得不错,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吗?
师:“莫道不消魂”是对谁说的?
孟月莹:对……她的丈夫,也是对读者说的。
师:对,很好。那么,把这一句扬上去的目的是……
孟月莹:增加说服力。
师:太好了!最后一句为什么又要弱下来呢?
孟月莹:因为,整首词的感情是很忧伤的,这样就突出了这种感情。
师:对,你不但理解了李清照,也理解了张文婷。
生:(笑)
师:这最后三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来,全班同学一起充满感情的读一遍。
生:(朗读。略)
师:最后一个朗诵的是哪位同学?
李璐:我为大家朗诵一首我最喜欢的《声声慢》。(屏幕显示《声声慢》全词及画面,音乐起)寻寻觅觅……(略)
生:(热烈鼓掌)
师:太感人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凄凉的晚景,国破家亡的惨痛,那种千愁万绪,无从说起呀,那种凄苦无告啊,太准确了!来,最后一句,大家一起来一次!
师、生:(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非常好!
点评:朗读欣赏,原本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精要处点拨设问,指导朗读非常精当。
我眼中的李清照
师:这节课上到这里,在同学们心中,李清照的形象应该是越来越清晰了吧?
生:(点头,小声议论)
师:我们已经离她越来越近了,有这种感觉吗?
生:有!
生:(讨论)
师:好,谁先来发表意见?
(举手十分踊跃)
苗露:我认为李清照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才女,无论从她的作品还是她的生平来看,她都是一个杰出的女性。特别是她在离开故乡,丈夫病死后,还能在创作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写了那么多好诗好词,说明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勇敢的抗争,我最敬佩她这一点。所以,我把她比喻成一枝开放在严冬的红梅。
曾丽娜:我觉得李清照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身为“贵家子弟”——她父亲是礼部员外郎,她丈夫的父亲还做过宰相,可她并没有一点那些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而是致力于文学创作和金石收集。所以,我把她比喻成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李楹:我觉得比喻成花太普通了,比喻成菊花也可以啊。我觉得李清照更象一只天鹅。
生:(笑)
李楹:是啊,天鹅是飞得最高的鸟,正好证明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也是最高的。
峰:我把李清照比喻成一直孤雁。
师:(笑)好,比完花又开始比鸟了。
生:(笑)
点评:各种比喻五彩缤纷:严冬红梅、深秋菊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高飞的天鹅、失群的孤雁、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孤舟,特别是冰晶中的一枝蒲公英这幅画,真令人感动!看来,学生是真正走近了李清照,不然是做不出这些精当的比喻的,创作不出这幅寓意深刻的画的。
峰:孤雁就比喻她无亲无故,一个人孤身漂泊,而且,李清照的家乡在北方,大雁的故乡也在北方,他们冬天到南方去过冬,春天又飞回北方,而李清照她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找不到回去的方向了。而且,它也许还受了伤,也无法飞回去了。
师:(深受感动)很感人,看来峰虽说是一个男孩子,可也有一颗细腻的心。还有许多同学想发言,好,李思的手举得最高,你来说说吧。
李思:我觉得峰把李清照比喻得太弱了,我把她比喻成一条小船,虽然小,但仍然在惊涛骇浪之中坚强的划向彼岸。
师:你说的“彼岸”是指什么地方?
李思:嗯—是文学的——高峰。
师:太好了!同学们的想象力真让我自愧不如!还有吗?
巫丹婷:我在家画了一幅画,就是我心目中的李清照。
师:快拿出来给我们欣赏欣赏
巫丹婷:(走上讲台。李熙用实物投影展示图画)这幅画的底色是黑色的,象征了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这是一枝蒲公英,它被这块冰包住,就象李清照的命运一样不幸,但蒲公英的种子还是从冰的包裹中飘了出来,就象李清照的诗词,直到现在还被我们传诵。(下)
师:真了不起!李清照泉下有知,应该感到欣慰了。九百年后,她的作品仍在被我们传诵,而且,在我们一个班里,她就拥有这么多的知音!
今天非常高兴,老师没有过多的指导,同学们自己研究,自己体会和感悟,竟然有如此高水平的发言,可以说,你们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走近了李清照的心灵深处。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有效的拓展了大家的视野,大家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研究中思考,在学习中领悟。学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在美好的文学世界中汲取精华,充实精神,体验更丰富的人生,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就在这里。
下课!
生:(起立)谢谢老师!
点评: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中,如若每学期举行两次,中学六年十二个学期将可对中外二十四位作家进行类似的研究,可以想见,学生将会有多么大的长进啊!
(总评)
深圳市莲花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列入了市区两级“十五”科研项目。艾巧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果。2001年4月13日,她开了一节《走近李清照》的公开实验课,市教研室的专家及市区创新项目实验学校的教师代表40余人进行了观摩并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
我以为该课一扫那种将浑然天成的文章肢解到支离破碎,把浓情洋溢的文章分析到索然无味的陈腐语文教学方法,给语文教坛带来了生气,带来了启示。
该课在美的音乐声中,美的课堂境界中,美的情感氛围中,美的作品赏析中以及在具有美的气质风度,美的举止语言的教师引导、启示下展开,又自然的掀起两次高潮:一是辩论《如梦令》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二是学生各自谈“我心中的李清照”。可以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情感得到了一次感染,能力得到了一次锤炼,兴趣得到了一次激发。
归结起来,此课初步达到了四个突破:
1、突破传统课堂信息的单向、单渠道传递,基本形成了新型的课堂模式。
该课突破了教师独霸讲台,满堂灌的模式,组织学生将较长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李清照的成果在课堂交流。其中有李清照词的朗诵、推荐、赏析,有李清照资料的介绍,有研究观点的辩论,也有对李清照生平与其词的感悟进行的交流。这样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向立体交叉的课堂信息传递模式。该课内容之充实,信息量之充足,学生参与之广泛,思维火花之碰撞以及学生能力之增长都是令人称赞的。
2、突破了课堂时空的界限,带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学生不受课堂的时空限制,紧扣主题四处寻找资料,朗读品味,赏析评价,研究探讨等等。从时间上说,这一节课只是这一研究活动的一个交流的中心环节;从空间上说,这一节课,只是这一研究活动众多的研究场所中的一个中心场所。
3、突破了单一知识的传承,融知、情、义、能的培养为一炉。
该课绝非单纯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全课充满浓浓的情,和谐的美,始终体现出学生多种能力的展示,也折射出学生自主学习道路上意志品质的锻炼。
4、破了学科学习的界限,融“五育”为一体。
德、智、体、美、劳原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只是一些人将其隔裂开了。
这节《走近李清照》的语文课,既是一节高质量的智育课,又是一节大容量的德育课,也是一节高品味的审美课,还是一节学习运用现代化电脑,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劳技教育课。
一位28岁的年轻老师设计、组织了这样一节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课,我想,只要她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定会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观潮教学实录王崧舟篇六
一、教材简介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这则案例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爱国精神”。
二、教学片断
师:遇到困难詹天佑是怎样想的?
生:(读句子)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出示生读的句子)“总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是说詹天佑每次遇到困难都是这么想的。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时有意识地把“中国人自己”、“第一条”“一定”“惹”“中国工程师”重读)
师:“否则”是什么意思?
生:不这样,也就是说:如果铁路修不好的话。
师:修不好会怎样?
生:(读)不但……还……(关联词重读)
师:“惹”是什么意思?
生:招惹、引起。
师:把“惹”换成“让”、“被”,效果还一样吗?
生:这两个字的效果没有“惹”的效果好,因为当时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的要挟、阻挠和嘲笑下主持修铁路的,假如铁路修不成的话,就是承认自己无能,用“惹”字,仿佛让人看到了帝国主义那种嘲笑的嘴脸,也更能激发詹天佑修铁路的信心。
师:说得真好,那帝国主义是怎样嘲笑的呢?
生:(用“嘲笑”的.口气齐读)“能在南山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生:(得意洋洋)真如我们所料,能在南山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
生:(嘲笑)中国人真是自不量力!
……
师:是呀,詹天佑为了早日修好铁路,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工程师,他处处想着要为中国人争气,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情感呀!让我们读出这种爱国情感。
生读句子。
三、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有这样一个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这则教学案例中,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总是”“否则”“惹”等字的意思,学生在理解这些词句的同时,体会到了詹天佑在接受任务时所面临的压力,进一步体会到了他的爱国精神。
2、把朗读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以读代讲,以读激情,读中悟情,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帝国主义丑恶的嘴脸和言行以及詹天佑修好铁路的决心都铭记于心,通过两者的比较,更能激发学生对詹天佑的钦佩这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真正做到了与文本对话。
3、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这则案例中,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起了引导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帮助学生从字词入手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观潮教学实录王崧舟篇七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要素进行有序的安排,并确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它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第一篇:学弈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视频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第二十五课《学弈》。
2.教材简析:《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生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很有好处。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
3.教学要求:
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cai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顺应世界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我也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利用旧知迁移,游戏激活兴趣。
《学弈》这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也是成语“专心致志”的来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成语积累作为旧知迁移到古代文言文成语故事这一新知上,利用成语游戏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发挥范读榜样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3.自主合作,改变学习方式;团结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4.创设情境,发挥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读通、读懂了课文,接下来是明理的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弈经验总结会”,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而接下来的孟子讲学这一情境的创设也改变了以往朗读评评点点的传统模式,将学生直接引入学习、朗读的氛围中,达到身临其境,忘我境界。
5.以读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1.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游戏激趣法和旧知迁移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将旧知成语与新知文言文成语故事相结合,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读通,整体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3.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4.吟诵,创设情境,体情悟道,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共创设了“学弈经验总结会”“孟子讲学”两个情境,前者的创设主要意图在明理,其中创造性问题――――在经验总结会上师徒三人会说些什么,你们作为嘉宾能联系实际说说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体情悟道自然不刻意。后者的创设为学生的诵读提供了空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5.拓展,课内外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推荐文言文成语故事以及搜索文言文的网址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样首尾呼应,成语贯穿始末,体现了“大语文”观。
六、说板书
学弈
专心致志
第二篇:学弈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视频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课文,自读自悟并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解。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文言文名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课件、古筝配乐《高山流水》
导入:
2、齐读课题。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一、初读课文感知寻疑
1,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我们就来这读读课文吧。初读课文。课文已经和我们第一次亲密接触了,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师: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很有意思,这样吧,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范读。
2,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己再读读?自由读。
3、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你有什么疑问?
二、细读解疑合作助力
1,小组合作:
(1)咱们的学习就从你们宝贵的疑问开始吧,就让我们用这些方法合作学习这段话。六人一小组,合作前读一读合作提示。
(2)交流
1、生:刚才有个女孩子提出来了,第一句话不明白,谁读明白了?课件出示第一句话(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学生交流。
(理解者也-----练读)
2、找三个同学配合读句子(分别读第一个人的表现,第二人的表现,最后的结果。概括出两类词语)分组配合读。
3、为是其智弗若与?
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说得更顺畅一些?先理解其意
自由练习朗读指名同桌配合读对话,师生配合读对话,(师读问句,生读答句)师生配合直接朗读对话。
4、师:“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们智力不同吗?究竟是为什么?能找出文章中的句子读出来吗?自己读。“使奕秋诲二人奕……弗若之矣。”
三、品读体味赏思并行
1、能大概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
2、编故事(刚才我们理解句子,越简单越好,现在要讲故事,也就是在符合原文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创造,也就是说可以添油加醋,但要填的合情合理,添得有滋有味)
四、读中积淀迁移反思
1、古文还有一个特点,之乎者也比较多,数一数,本文有多少之字?我们学过的课文三峡之秋,长江之歌中的之子可理解为的,但在古文中,它有多种讲法,能说说之的意思吗?说一个两个都行。
2、也字古今不同
3、其实咱们说的成语有很多都来自古文,比如“心不在焉”,出自……如果有人问你专心致志出自那里呢?你可以自豪地告诉别人这句话。
4,短短七十几个字,简简单单的故事,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人们,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要是能重现古人读书的情景该多好,你就是私塾里的白胡子老头,或者你就是正在温习功课的、准备进京赶考的才子,再或者你就是孟老先生,练读,配乐指名读。
五、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师: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改动,看能否懂,让我们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中。来,一起读:专心致志,则得也,则大有可为也。
六、板书设计
学弈(学下围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
(学生自创)警示语:________________
一人:三心二意
七、作业设计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故事。
2、课后读一读、背一背老师推荐的课外拓展阅读。
第三篇:学弈教学设计一等奖课堂实录视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背诵课文。
2、能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并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一、导入示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文体——文言文,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就是其中优秀的一篇。
2、板题、释题:学弈,指导“弈”字的书写。
师:谁知道课题是什么意思?(结合学生的回答渗透文言的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
师:本文的作者是谁?
师:孟子是何许人也?课前呀,老师也兴致勃勃地上网收集了一些关于孟子的`图片和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孟子画像及配乐、配音介绍: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与弟子们合著《孟子》一书,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学弈》即出自其中一篇。
全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3、师:大家请看我们本节课的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并试背课文;
(2)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大家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二、导学一(初读文言,读准字音,读通文言)。
1、师:万事开头难,学文言的第一关就是读通文言。先听老师读两遍,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2、初读课文
a、学生自由练读,时间两分钟
b、巡视学生的练读,根据巡视情况在学生练读后进行个别字词的指导读,随后进行指名轮读,学生接力读,教师相机正音,重点指导:诲、鹄、缴、弗。(如有问题停下来,纠错指正并适时渗透文言朗读要领——速度稍慢,注意停顿)。
3、配乐齐读课文
三、导学二(再读文言,读懂文言,正确译讲)
1、导学二:逐字逐句地看书,结合注释练习译讲,遇到不会的地方用“——”标出,可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译讲得好!
2、学生开始自学,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指名说同桌都解决不了的疑难——指名解疑——老师解释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巩固刚才学的知识,两分钟后迎接老师的检测。
5、指名逐句译讲。
四、导学三(回读文言,走入文言,理解道理)
导学三:联系课文思考(时间2分钟):
1、同一个老师教,同时开始学习,却“弗若之矣”,为什么?
2、读了《学弈》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你想说点什么?
两分钟后进行汇报交流
五、导学四(试背文言,积累文言)时间3-5分钟
六、当堂训练
联系课文,写出句子的意思: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为是其智弗若与?()
板书设计:
文言文
寓言两则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态度决定成败
一人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观潮教学实录王崧舟篇八
单位:胡集镇青萍初中年级:七年级(下)设计者:吴昌生时间:2009.5
(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师: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听了这样一首民歌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生(1):声音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生(2):给人一种轻快高昂的感觉。
生(3):激情四溢,将对毛**,对人民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师: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那么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呢?
生(齐答):陕北民歌。
生(1):延安是一座旅游名城,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之美誉。
生(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生(3):安塞腰鼓在香港、澳门回归庆典活动中,雄伟宏壮的表演打出了国威,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豪情壮志。
生……
(投影课题《回延安》)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的预习,说说作者、背景。
生(1):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生(2):诗歌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并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交流并热烈地讨论自己的发现。老师行间巡视并适时指导或参与讨论)
师: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我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生(1):诗歌一开头写了作者10年后回到延安感触万千、心潮澎湃、激动喜悦之情。
生(2):诗歌中写到的内容有诗人回到延安与亲人相见,描写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生(3):还写了回忆延安生活和延安新貌。
生(4):诗歌最后一部分还歌颂了延安历史和展望未来。。
生(1):诗人10年后再次回到母亲延安时显得万分激动,倍感亲切。
师: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呢?
生(1):“莫要”“莫把”“抓”“贴”等词语可以反映出来。
师:分析得很好。你能不能把这一部分读一遍?
(生深情地读)
生(2):诗人描写当年延安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延安和延安人民哺育之恩的难忘之情。
生(3):作者歌颂延安历史,满怀激动,满腔热情,我喜欢这一部分。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满怀激情地朗读一遍?